文段1,6,8三段首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塞腰

文段1,6,8三段首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塞腰,第1张

关于《安塞腰鼓》一文的问题1、作者以“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话独立成段,请分析句中几个词语的作用2、文章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情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作者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 1、作者以“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话独立成段,请分析句中几个词语的作用 2、文章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情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结尾句“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深刻含义 5、全文多次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写是否重复啰嗦说说你的理解 K莫离0475 语文 2014-11-07 优质解答 下载作业帮App,拍照秒答 《安塞腰鼓》阅读练习(含答案) (一)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①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②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便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用这几个字组成短句作为文章的首段,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先写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和他们的衣衫,接着又写他们沉稳而安静的神情和“呆呆”的腰鼓 3、“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 为什么 4、“但是:'”“看!——”单独成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5、画波浪线的两个比喻句分别表现了后生们怎样的美 ① ; ② 6、“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些内容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作用是什么 7、如何理解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含义 (一)附答案: 1、突出后生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2、动静相衬,更衬托出后生的飒爽英姿,人和鼓的沉稳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蓄势 3、不可以'似乎'表猜测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4、单独成段是要引人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 5、①表现了他们的朴实美和沉静美;②表现了他们的力量美和豪放美 6、比喻,拟比,突出腰鼓骤响时的声,行,光彩和力量 7、前: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后: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二)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 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用什么修辞方法分别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上述句子改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可以吗为什么 4.文中为什么要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二)附答案: 1.比喻朴实沉静和力量豪放的特点 2.排比和比喻铺陈展示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 3.不可以原句用倒装手法强调了喻体,改后比原句平淡 4.动静相称,对比鲜明,人和鼓的沉静为下文的火烈蓄势 (三)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发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A处)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B处)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C处)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D处)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快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第7自然段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宣泄年轻热烈的生命激情,营造安塞腰鼓“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舞蹈阵势 2.将“亢奋”、“飞溅”、“燥热”三个词分别填入文中第8自然段的空格处 3.将下列句子的朗读重音,用“△”标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快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4.文章以“热闹”开头,最后又归之为“静”,这样的结构安排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有几句是文章层次和作者感情发展的语言标志,请在文中用“ ”将这几个句子标出 6.选出说法不恰当的一项( ) A.本文是对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是对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B.文章运用铿锵有力的短句和大量的排比,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和一泻千里的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神韵 C.“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段话是对上文“大彻大悟”的诠释 D.“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两句,用对偶的手法表现安塞腰鼓使人产生的联想 7.“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是从原文中抽出的一段话,应放回何处才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在下面相应序号的括号内打“√” A处( ) B处( ) C处( ) D处( ) (三)附答案: 1.比喻 排比 壮阔 豪放 火烈 2.燥热 飞溅 亢奋 3.有力 疾速 大起大落 4.反衬安塞腰鼓的气势和震撼力 5.“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6.D 7.B处 (四) (1)但是: (2)看!—— (3)一捶起来就 ,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是急促的鼓点;( ),是飞扬的流苏;( ),是蹦跳的脚步;( ),是闪射的瞳仁;( ),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5)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6)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7)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8)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客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动! (9)好一个安塞腰鼓! (10)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1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现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给选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层:( 段至 段) 第二层:( 段至 段) 2.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三个短语填人文中横线上,依次是 ,为什么这样排列 3.文中括号中依次填的短语是 、 、 、 、 4.品味下列语句的意义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5.第三段从 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 6.第四段主要用了 的修辞,突出了安塞腰鼓的 (四)附答案: 1.第一层:(1-9)宏伟的场面第二层:(10—12)雄壮的声响 2.次序略 渲染击鼓后生疯狂程度逐步加深 3.略 4.(1)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2)突出了腰鼓场面的宏伟,捶击的有力(3)突出了腰鼓声的雄壮振奋人心 5.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壮阔、豪放、热烈 6.排比;壮阔、豪放、热烈,富有生命激情 (五) (1)好一个安塞腰鼓! (2)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 , ,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4)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5)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6)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7)每一令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现止 (8)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9)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10)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11)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12)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13)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1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第1—6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2.第二段中空缺处应填的短语是 3.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分别强调的意思是什么 4.第二段中画线的短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5.第7—12段主要写 6.第7段中“叹为观止”原意是 ,这里指 7.第10段“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中的“不存任何隐秘”怎样理解 8.读第12-14段,哪些语句写出了“静寂”的程度 9.“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为什么 (五)附答案: 1.击鼓后生 2.略 3.击鼓力量大,速度快,动作幅度大 4.不能;反衬出这片神奇厚土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5.绮丽的舞姿 6.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舞姿给人强烈的美的享受 7.尽情渲泄内心的情感 8.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个星球 9.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信天游(a kind of Shanxi local melody;folksong popular in China's Northwest)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便是陕北民歌。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则被叫作“爬山调”。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按刘勰的说法,……‘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通过依微拟议而达到兴托起情,即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①既然是“微妙的事物”,那么就会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比如:“羊肚子手巾(那)三道道蓝,我那当红军的哥哥(哟)回来了。”又如:“羊肚子手巾(那个)三道道蓝,你说(那个)难呀难也不难。”“起”是一样的,但是兴起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内容。这其中有哪些联系?这样的联系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创造者的心智活动能展示民歌创作的哪些规律?通过语用分析,或许可以获得答案。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信天游唱词一般为两句体,上句起兴作比,下句点题,基本上是即兴之作。这些口语化的诗句,语出惊人,形象生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陕北人唱信天游,既唱生活的快乐,也唱个人的忧愁;既不乏浪漫,又注重现实,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和感情的寄托。

  信天游的节奏大都十分自由,旋律奔放、开阔,扣人心弦、回肠荡气,这同沟川遍布的陕北地貌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当地,人们习惯于站在坡上、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叫或交谈、为此,常常把声音拉得很长,于是便在高低长短间形成了自由疏散的韵律,这种习惯自然会对信天游产生影响。因此信天游的曲调悠扬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协,不加修饰地透着健康之美。信天游的歌腔高度集中地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

  信天游,这颗黄土高原上的明珠,伴随着历史,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时代的演进中展示着它的魅力,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异彩。陕北,陕西省的北部,基本以榆林、延安地区为限。一提起陕北,有不少人会想到了历史悠久,祖辈传唱,经久不衰,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陕北民歌--信天游。

  陕北民歌,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形式上可分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歌舞曲、风俗曲和宗教曲。以信天游和小调多见。“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最富有特色的民歌,她构筑了陕北民歌的主体。曲调悠长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美。其内容多以反映爱情、婚姻、日常生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题材。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山连着山,沟接着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山上劳作耕耘,赶牲灵脚夫们食宿、住店与当地的女人产生暧昧,他们行走在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之间。在繁重而单调的生活中,一则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渲泻孤独,自慰消遣。二则回想起家人、亲朋、恋人,便见景生情,以景寄情。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而悠长的歌声抒发自己的感情、感触,诉说自己的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释放积压在心头的郁闷和愁苦。

  信天游,是陕北民歌中一种特别的体裁,最能代表陕北民歌的风韵和特色。其节奏自由明快,纯朴大方。句式结构随情随意非常特别。规定每节两句,两句一韵,下一节可换韵,亦可不换。短歌可能只有一节,长的可接连数十节乃至成百上千节。

  陕北信天游艺术手法上多用兴起,比喻后直抒衷肠,借景抒情,自由奔放,热情浪漫,曲调优美,琅琅上口。民歌手们随心所欲,托物言志,含蓄幽默,信马由缰地唱出来。在山野里唱,给大自然听,在崖畔上飘荡,给树木花草听,让她随风游走,于是又叫顺天游。她句式简单多变,两句就是一首,再没有这么简单、方便的表达形式了。就像陕北人的性格:直气、豪爽、豁达、干练。

  信天游的曲调由上下各乐段多次反复构成,结构关系平衡、清晰。各句唱词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比较对称、押韵。且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针头线脑,打情说俏,构成信天游的基本素材。把全部的信天游组合到一起,却成了一部反映陕北人生活的全屏写照。

  信天游是陕北人对生命的祭歌,对爱情的赞歌,对生活的颂歌。她恒久的生命力来自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情与爱、仇与恨,她汇聚了万万千千劳苦大众对生活点滴的素描,她凝结了世代与自然和生命抗衡的陕北民众对自我的倾诉。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妈妈、亲妹妹、情哥哥、黄土地、信天游,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

  《陕北牧歌》插曲被刘炽依照信天游原词:“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过好光景”,“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数上哥哥好”,“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等改编,成为脍炙人口的信天游演唱词。她的动人旋律和音调,曾激发了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灵感,创作出一批蜚声艺苑的佳作,被誉为艺术的母亲。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中的“一对大眼水汪汪,就像那露水珠在草上淌”,“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才长得好”。这首长诗充分继承了信天游的特点,从头到尾几乎应用各种比喻铺排,既通俗又不落俗套。还有贺敬之的《回延安》:“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都是在信天游格式上创作的,成为现代信天游的楷模之作,且久唱不衰。

  情歌是信天游的精华,由此构成了陕北民歌的主调。如民间传唱的《三十里铺》、《拦羊的哥哥》、《赶牲灵》、《送情郎》、《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走西口》等都是情歌的代表作品。生活在这里的人常常在不经意间就会哼唱起来,成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

  热爱信天游不需要理由,哼唱信天游不需要舞台,放歌信天游不需要听众。有人说流行歌曲虽流行,可寿命不久。信天游会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峁,不被岁月封尘。这话到底有几分道理,还是让时间去评说吧。然而信天游成为陕北又一道淡妆彩素、浓墨风景,这已被世人所公认。

  信天游,陕北的乐府、陕北的天籁。这一艺术奇葩以她特有的风姿独秀于艺苑之林,脍炙人口,余音袅袅,芬芳永久。

上阙写景,下阙议论抒情。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全文: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创作背景:

《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

当时,毛泽东率军从陕北瓦窑堡出发,准备进入黄河进入山西西部。在袁家沟登山观雪景后作了这首诗。

面对着雪花纷飞的壮丽河山,联系当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雄浑豪放的诗篇,词中以咏雪起兴,赞美祖国的江山,评论祖国的历史,歌颂祖国的今天,憧憬祖国的未来。

1945年秋,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赠给柳亚子先生。1945年10月14日《雪》公开发表于重庆《新民报晚刊》,引起轰动。

赏析:这首词画面雄伟壮阔而又妖娆美好,意境壮美雄浑,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胸怀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是中国词坛杰出的咏雪抒怀之作。

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年12月28日那是“七·七”事变后整个民族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中反抗挣扎的极端苦难的日子,正所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年战争以来原本就因深重苦难而披遍“悲凉之雾”的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的土地上”,而今又遭民族命运空前危机的战争灾难之“雪”的覆盖世纪的“悲凉”之感瞬间激化为异常尖锐的痛苦和快要破裂的悲哀与忧郁,于是,“寒冷”的抒情语境来临了 我们不妨先从诗人稍前于这首诗也同样写于“七·七事变”前一天的《复活的土地》一诗谈起这首诗中写道: ………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诗人是热情的敏感的,他在抗战爆发的前夜就如此预言了即将到来的时代,同时也如此向人们宣告也告诫自己:“苦难”已成为过去,从此不再悲哀和忧郁,召唤人们与“复活的土地”一同去“希望”和“战斗”于是诗人满怀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的“战斗者”的,辞去了他任教的杭州蕙兰中学,途经上海奔赴当时全国抗战中心的武汉,又“从武汉到山西临汾,从临汾到西安,又折回武汉”他在战争烽火连天的土地上一路辗转奔波,深沉的诗人一方面为抗战初期高涨的全国抗战的热潮所鼓舞,另一方面却又被亲眼目睹、亲身体验的战争带给土地和的深重苦难而忧郁的感情所困扰就在这种时代背景和主观心境中,年底的一个夜晚,在诗人居住的阴暗寒冷潮湿的间里,天色晦暗,空中浓云密布,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即将降临此情此景,正在为民族的苦难和中国的命运而深深忧虑的诗人,沉浸在一股难以抑制的悲哀忧郁的感情潮水里,与眼前大雪将临的自然景象不期而遇,碰撞出诗人浮想联翩的抒情“灵感”的火花,捕捉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大地”这一诗的意象和意境,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著名诗篇这,正如诗人所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来到的兴奋,瞬间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诗之为诗,其本职在于“抒情”二字上那么,这首诗抒写了怎样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怎样抒写出来的呢艾青说过:“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诗人写诗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他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像印子打在纸上一样地清楚……在于把一切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的东西——可感触的东西”在这首诗中,诗人聚焦于自己“寻找”到的富于创造性“灵感”的“雪”的意象,并由此展开想象诗开头就描述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景象这既是自然景象,又是富于概括性与象征意味的苦难的时代现实生活画面它形象地传达出为战争所带来的“苦难”所痛苦的悲哀、忧郁的感情这一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由此营构出浓缩凝聚全诗的中心意象和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意境“苦难”与“忧郁”是理解这首诗的意境的两个关键词 -  接下来,诗人围绕这一核心意象,选择了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的“风”、冒着大雪“赶着马车的农夫”,“寒夜的船中”“蓬发垢面的”,“背井离乡的年老的母亲”,失去土地和家园饥寒交迫的无数的“土地垦植者”等意象:(它们)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双臂,还有曾经几次被“苦难的波涛”“吞没而又卷起”的诗人“我”等多组既具有生动生活质感和画面感又富于概括象征意味的令人感触“寒冷”的生活情景,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一核心意象具体化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把苦难与忧郁的意境诗情画意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读者不仅被其深沉而悲怆的“艾青式的忧郁”之情所感动,同时也为“艾青式”的独特而多彩的抒情艺术所征服对于雪夜之“风”的描述,从修辞艺术上说无疑采取的是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而比喻与拟人的手法本身并不稀有,别的诗人也常用,而到了艾青手里,却借此生发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想象“像太悲哀了的老妇,”“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这一比喻所创造的意象,不仅生动形象地使“风”这一“难以捕捉的东西”,“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像印子打在纸上一样地清楚”,而且寓意深刻地传达出“苦难”与悲郁的历史之漫长和程度之深重,鲜明烙印上了艾青对民族与土地的苦难和忧郁的深沉的感受与理解艾青不愧为“土地的儿子”、“农夫的后裔”,堪称是“苦难的画手”、民族的诗人因为如此,他才能在这象征着苦难的雪夜之“风”中看得见“太悲哀了的老妇”的形象,听得见“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从中不难见出艾青对“苦难”感觉之深沉,“忧郁”体验之沉重正如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告白的那样: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土地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诗人把“中国的土地上”的苦难与其“古老”二字在了一起,其所诉说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时代的遭遇,而且是它的历史命运因此,那所谓“太悲哀”之“太”所意味的不仅是悲哀的尖锐,而且还指向其所积淀的深沉,因深沉而又更见其尖锐是“古老的国土”以及对这“古老的国土”的“爱”,赐予艾青以如此尖锐而深沉的诗的想象和语言从所谓“古老”的“悲凉”激化而来的当下的“寒冷”,在那历史积淀与时代投射的纵横交织中,诗一开始就不仅表现出“寒冷的指爪”感觉的尖锐性,而且透出“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内里包孕着的浑然深广的忧患况味所以,从那“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风”中,不仅可见出“悲哀”的力量与深度本身,还可见其所由产生以及其所蕴含着凝重而严峻的民族历史与时代信息只有从这里,你仿佛才可能触及到艾青诗悲哀与忧郁的根柢和底蕴所谓悲哀与忧郁,既是诗人自我的,又是根于“国土”及其历史的作为“土地的儿子”的诗人如此与自己的民族与时代融为一体,在共同呼吸和命运中“抒写”着民族之情,时代之情人们爱用“散文化”来形容艾青诗体之语言和形式特色意思是说,它可以不押韵,句子长短不拘,章节的行数也没有给定的格式然而却有着诗的形式美,富于诗的语言艺术的魅力因为所谓“散文化”不是散漫随意而是“适度的慷慨、适度的吝啬”,“努力把自己感受到的世界不受拘束地表达出来”因此“散文化”,决不是要把诗写成散文或散文诗,从而摒弃了一切诗之为诗的形式和技巧相反,艾青其实在诗形式上十分讲究,十分注意巧妙而地运用诗的形式技巧而不露雕琢的痕迹,纯熟地驾驭着诗体的规律,从而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诗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展示出特有的朴素清新的形式美感这首诗就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色我们知道,艾青是学绘画出身的因此,这首诗不仅具有如上提到的造型(“凝形”)艺术形式的画面感而“诗中有画”,而且在既不押韵又无整齐句法的外表下,却流动着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而“诗中有乐”因此,这首诗又可以说是一首优美的乐曲如果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大地”这一乐章是贯穿全诗的主旋律,而从开篇起调开始在有规律定形地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过程中,交织着上述富于画面感的几组相对又相互映照的生活图景,形成渐次递进的主旋律的变奏,而这些变奏又使主旋律得到不断动态的扩展和深化当读者每一次听到这一主旋律的反复以至于到最后一次,不仅逐渐领会和把握到蕴含其中的深广的思想感情的信息,而且获得了富于抒情韵律与节奏感的完整的“音乐美”的诗美享受  富于生命个性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抒情对象之间交流对话的抒情角度与结构,是这一首诗又一独特鲜明的抒情方式西方现代哲学界马丁·布伯把理想的(审美的)人类相互关系看作是交往与对话的关系这种理论把人类关系归结为两种基本的关系模式,即“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当人们摆脱日常功利的“我——它”主客的工具关系,便可能进入审美的诗“主体间性”的“我——你”关系从诗的抒情学的角度上说,诗的抒情通常是由抒情主体与抒情对象(景、物、人、事)及其关系构成由于两者的形象及其关系的构成方式不同,表现为不同抒情语境中不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情角度与结构艾青在他的《诗论》中曾说:“个人的痛苦和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和欢乐也必须糅合在个人的痛苦和欢乐中”这里所说的是“个人与时代”关系的“融合”与“糅合”,这种从审美境界中形成的“我——你”之间的交流对话关系,具体到这首诗里则体现为落在同一命运对“苦难与忧郁”感同身受的“我”与土地(民族)及土地上的亲切直接的交流与对话的抒情角度与结构首先,“我”作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其抒情对象之间,不是在“我——它”的疏远的语境中而是在“我——你”的亲切语境里不是作为“苦难”的通常所谓旁观者或同情者而是以“大地的儿子”,“农民的后裔”身份作为“苦难与忧郁”的承受者和表现者出现在诗中,与苦难和忧郁的“你”——土地与土地上的进行“我——你”关系对话与交流的,这样就令人觉得十分地亲和、深情而感人诗人“我”不仅用“你”直接与赶车的农夫和蓬头垢面的“”对话,而且干脆就在“年老的母亲”前面冠以“我们的”这一称呼,并且以“赶着马车的你中国的农夫”称谓,以:“告诉你,我也是……”格式的面对面交流式的口吻,与抒情对象展开“零距离”的对话,诉说自己的苦难与忧郁,——“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地憔悴呀”这样,抒情主体“我”与抒情对象“你”(“你们”)融为一体,构成苦难与忧郁的“我们”的合唱,而且也非常自然地把读者也卷进这一合唱中,成为这“我们”中的一员,感同身受这苦难与忧郁,因而真正实现了心心相印的心灵共鸣正是在这种审美感受的诗的抒情语境中,诗人才能写出而读者也能够感受到的诗的结尾一节催人泪下、暖人血热的诗行: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诗人是在问“中国”,更是在问自己这嘘寒问暖、无比温柔的诗句,与其说是出自诗人的自谦,毋宁是对其使命的自省;与其说是无奈的叹息,毋宁是渴望的吁求它不仅是一种温柔的殷勤,更是一种坚强的庄严由诗人深沉的“爱”与“力”所孕育出的这“温暖”的诗句,因此“温暖”而带着心灵的体温体贴和熨抚着“中国的土地”至此,读者终于明白,这首诗不仅仅要告诉人们“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是如何“封锁着中国”,而且是要给予这“寒冷封锁着中国”以“些许的温暖”土地一样深厚的感情,土地一样淳朴的语言! 当心灵目睹这出自心灵深处的庄严而温柔、痛苦而美丽的诗句时,不仅会为诗人“我”与“你”——中国的苦难和忧郁而潸然泪下,而且更会为诗人对这一苦难与忧郁的态度本身所怦然心动起来了吧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大地”的历史瞬间,凡是遭遇“寒冷”并痛感到“寒冷”的人们,是会掂量出“雪中送炭”的诗人这“温暖的诗句”的“温暖”的份量来的 鲁迅先生在《诗之敌》一文中曾指出:“诗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为了避免这所谓“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我们赏析一首诗,不仅要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还要问这一感情独特的人情美在美学意味上的“精神个体性”的风格特征“诗缘情”,而诗情向来有豪放的,也有婉约的,有阳刚之美,也有阴柔之美,有壮美,也有优美,有血写的,也有泪写的……而这些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就具有同样的审美价值和意义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化出的诗及其美学风格的评价,也应是如此然而,诗人在写这首诗中表现“中国”的苦难与忧郁的那个时代,却因“忧郁”而受到过不公正的批评和指责,认为这种情感过于低沉,是对民族力量缺乏认识的结果对此,诗人曾这样回答:“叫一个生活在这年代的忠实的灵魂不忧郁,这有如叫一个辗转在泥色的梦里的农夫不忧郁,是一样的属于天真的一种奢望”(《诗论》)人世间最丰富、最的创造之物,莫过于诗然而不要忘却我们曾有过“太悲哀”然而“不准忧郁”的时代现在而且即使在将来,是否承认诗人忧郁(或悲哀)的抒情权利并且是否也能欣赏所谓“太悲哀”而忧郁,这还是一个尚属待知的问题是的,不仅在过去和现在,而且在将来,只要人间还有苦难存在,人类对苦难的生命体验与审美创造中,“忧郁”便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苦难本身并不一定就能成就忧郁,而忧郁本身也并不一定就是目的诗人艾青曾这样发问过自己的忧郁: “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正是艾青式的忧郁,而这忧郁根源于他对土地的深沉的爱而读者从艾青式的忧郁中得到的感动,在深刻的意义上说,是感动于透过这忧郁的泪水,映现出的他对土地深沉的爱而艾青式的忧郁,虽然“常含泪水”,但绝不是一种无力的哀述,绝望的,抑或是沉溺于“伤感主义”的宣泄,唯美主义的自我陶醉,而是在这首深沉悲怆的诗中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美与“力”特殊交融而成的软而带硬、柔而含刚的美学风格用诗人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美学风格的话,那便是“把忧郁与悲哀看成一种力把弥漫在广大的土地上的绝望、不平、愤懑……拢来……伫望暴风雨来卷带了这一切,扫荡这整个世界吧”(《诗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因此“寒冷在封锁着大地”,然而这“寒冷”何曾“封锁”住中国的不屈的灵魂和诗人那一颗温暖的心呢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意境不仅如前所述可以用“苦难”和“忧郁”,而且还应用“寒冷”与“温暖”这一相反相成的两个关键词来概括这样前后起来解读才仿佛更切合这首诗提供的诗味和美感 鲁迅先生说得好:“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艾青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战时期,也是他解放前诗创作的一个高峰期作为一个时代与民族的诗人,他的感情和风格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深沉、充满张力的我们仅仅着眼写这首诗的前前后后,艾青不仅写出了类似于这首诗的《手推车》《驴子》《北方》《补衣妇》《乞丐》等以苦难与忧郁为基调的许多佳作,而且几乎是在同时又写出了《复活的土地》《街》《吹者》《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火把》等热烈奔放为风格的那些著名诗篇一方面是悲哀忧郁的,另一方面则又是热烈奔放的这两股抒情激流风景迥异、姿态径庭,却又相激相荡、回漩交汇异质同构而成艾青这一时期诗艺术的整体,分别构成他诗创作并驾齐驱的两个轮子和想象展开的左右一双翅膀我们对此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这一时期的那首闻名于世的《我爱这土地》之所以堪称为艾青的代表作,正是由于她是上述两个方面互渗互化、相映成趣而有机整合的必然结晶《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也只有置于艾青诗这一整体视域,亦即在“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的语境中,方能解读明白否则,是不易见出其中包孕着的感情的内在张力,是有可能贬抑“忧郁”本身而且难于“把忧郁和悲哀看作一种力”的,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701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