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绪情感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学生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心理行为自控能力较弱。一旦激起某种性质的情感情绪就如火山般的猛烈爆发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激情特征,情感情绪冲破理智的意识控制,淋漓尽致地显露出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爱、恨、不满或恐惧、绝望等情绪。
(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
青少年学生情绪虽然强烈,但波动剧烈,两极性明显,很不稳定,情绪很容易从一个极端剧烈地转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对事物看法较片面,很容易产生偏激反应。
心理学家曾把处于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情感情绪形象地比喻为“像一个钟摆”,在寻求平衡点的过程中摇晃于两极之间,这主要与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关。
(3)外露性和内隐性
随着年龄的增大、认知范围的扩大、个人知识经验的积累、自我意识的逐渐成熟, 青少年学生情感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观察体验、自我监控的能力逐渐增强,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表现和行为反应。
他们既表现出强烈的情感情绪反应,对外界事物的喜怒哀乐喜形于色,淋漓尽致地抒发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能表现逐渐掩饰、压抑自己的情绪,使这种情绪的表露有时往往带有很大的文饰性,并逐渐学会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4)心境化和持久性
一方面青少年会因为成功或收获而使快乐的情绪体验延长成为积极良好的心境;另一方面因挫折或失败会使不愉快的消极情绪延长为不良的心境。青少年的许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自卑、烦躁、失望等)往往具有情绪心境化色彩。
影响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身心因素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是同其整个身心发展特征密切联系的。中学生的整个身心发展都处在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地位和发展状态决定了他们情绪和情感的发展常常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既具有儿童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成人的某些特征。
影响和制约青少年情绪和情感发展的最重要的身心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长发育迅猛
中学生处在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时期,从外形上看,他们身高猛长,体重猛增,到青年期已经达到成人体型。
从内部机能看,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机能虽然不及成人,但远远比儿童强;内分泌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特别是性腺的发育和性成熟,对青少年情绪和情感的反应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认知水平有很大提高
随着经验的不断增长,以及同认知发展有关的各种心理成分的发展与成熟,中学生对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认识远远超过小学生。
(三)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随着认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很大发展,成年意识成为左右其自我评价的重要因素。
(四)活动领域拓宽
同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活动领域更为宽广。他们摆脱了家庭和学校的束缚,进入社会,并力求摆脱家长和老师的评价对自己的影响,独立地评价社会现实,从而上升到再认识社会现实的阶段。
(五)社会交往增多
小学生同成人的交往带有相当的依附性,中学生同成人的交往则带有更多的独立性。随着性成熟和性意识的发展,中学生进入异性交往、异性相爱的时期。
发展:
小学生
情绪的调节控制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
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
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中学生
情绪和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和两极性明显
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对异性的情感
教育:
• (1)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
• ①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 ②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情分,丰富学生的理智感。
• ③实行愉快教育,环节情绪紧张。
• (2)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
• ①认知调节法(即ABC理论)。
• ②合理宣泄法。
• ③理智调节法。
• ④转移注意法。
• ⑤幽默法。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3)不断丰富情感观念,把认识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4)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5)要使健康的情绪体验不断巩固、不断概括、不断深化,从而形成稳定而深厚的情感体验;
(6)要注意培养他们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学生,其身心正处于迅速发展,未定待定,趋向和接近于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在树立远大理想,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接受革命、科学的教育方面,具有最大的可塑性。通过对他们心理发展特点的分析,从而正确地扶植、引导、校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不规范的行为,使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认识能力的发展
认识能力就是智力,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客观事物的能力。
中学生的认识能力,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增高而发展,但发展并不平衡,差异日益显著。初中二年级,是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一下学期、高二年级则是中学生认识能力趋于稳定状态的阶段。下面就认识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分别谈谈它们的基本特点。
1.感知能力的发展
感知,是指感觉与知觉这两个认识客观事物的认识形式。感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感觉和知觉合称为感知。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是认识能力的基础。
中学阶段,由于各科教学和各科课外活动,要求他们比初中生有更高的感知能力,要求他们能更细致地分析和理解外界事物,因而,他们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有如下几个方面:
(1)感知的目的性明确,自觉性提高,时间性稳定。小学生感知无意性和兴趣性较明显,如看一幅画往往被整个画面所吸引;或被一些鲜明的颜色、神态吸引,忘了观察的目的。初中生则能自觉按教学要求去观察客观事物,并能较长时间地进行稳定的观察。高中生则不受情绪和兴趣的制约,能注意事物的细节,能比较全面地、细致地观察,并通过观察,比较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做实验(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电工等等)时,都明显地表现出这些特点。
(2) 感知的精确性、概括性的不断发展。小学生感知的一个明显缺点,是笼统而不精确,不善于区别事物的细致差别。中学生对比事物的正确率逐步增加;理解事物由抽象到具体。研究表明,初中生视觉感受性比小学一年级学生增高60%以上;高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和听觉感受性都达到了成人水平,有的甚至超过了成人。他们在这方面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是由于思维参加到知觉活动中,能够观察到对象的主要本质,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
(3) 感知活动中,开始出现逻辑性知觉。中学生感知活动中的逻辑性知觉,主要表现在:能把学习到的一般原理、原则,与观察到的个别事物联系起来,把所看到的图形和有关几何定理联系起来。
(4) 感知活动中,空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中学生在学习物理、几何、绘画等学科时,除了直观了解,还能在抽象水平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它说明中学生的空间知觉有了新发展。
感知能力是中学生认识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教师应根据其特点,提高他们感知的自觉性,扩大他们感知的范围;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灵活多样的直观教具,使学生产生完整、鲜明、精确、生动的表象,从而发展他们的感知兴趣和能力。
2.记忆能力的发展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储存反映,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大脑留下的痕迹。
中学生记忆的特点:一是记得快,尤其是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记得比较牢固。曾经有项研究表明,在同样长的时间里,高中一、二年级学生记住材料的数量,比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几乎多四倍,达到了记忆的“高峰”。这段时间里记住的诗词,往往终生难忘。二是有意识记忆在进一步发展。小学生的记忆主要靠老师提出来。中学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步自觉独立地检查记忆效果,选择良好的记忆方法,有意识地进行记忆。三是理解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小学生机械记忆占优势地位。到了中学,由于学生知识日益丰富,逻辑思维进一步加强,加上教学内容深刻地反映着事物本质,理解记忆就成为中学生主要的记忆方法。四是抽象记忆日益发展,小学生很大程度上靠具体形象记忆外界信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许多抽象概念,能进行推理、证明,抽象记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根据上述中学生记忆的特点,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和发展良好的记忆方法,不断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
3.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进行规律性探讨的反映。它是认识能力的核心部分。
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要地位。小学生主要是从具体的形象进行思考。初中生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如学习物理时,对“力的作用与反作用”这个概念,最容易接受的例子是用“马拉车”来解释,即马和车都是施力者,同时它们又都是受力者。但对一些缺乏直观现象作基础的内容,初中生的理解就比较困难。而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他们能够用理论作指导,综合分析各种事实,从而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又如学习化学,在学了卤族、氧族、氮族等非金属元素后,开始学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等理论;接着,以周期律等理论作指导,再去学碳元素以及各金属元素。这就包括了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整个思维过程。这个过程明显地表明学生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高度发展。
(2)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初中生已不满足教师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描绘和讲解,好独立地寻求和争论各种事物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他们进入了一个喜欢怀疑和争论的时期。但还不成熟,有时热衷于片面的、非原则的争论,有时孤立地、偏激地看问题。高中生独立思考能力比初中生提高了一大步,首先表现在他们能有组织地进行思维,能比较自觉地从本质上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他们也怀疑、争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初中生那种思维的偏激现象;他们一般不人云亦云,不仅能正确地对待学习材料,还开始思考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等等,以促进、启发他们自觉地组织思维活动和掌握辩证唯物的思维方法。
4.想象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人脑将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产生出新表象的整个心理过程。表象材料的数量和质量、人的思想意识和品质、言语水平的高低,是想象的基础。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
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想象十分丰富、生动。他们从看到的**中,产生了对艺术形象的神往:如将来作个航海家、探险家、飞行员、演员,等等。他们还根据老师的生动描述和自己阅读的书籍,产生丰富、生动的想象。
二、情感的发展
1. 中学生情感的主要特点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如:客观现实符合我们的要求,就会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情感;否则,就会产生忧伤、痛苦、厌恶、愤怒等情感。
小学生对情感控制不强,易受感染,不稳定。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感内容日益丰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情感内容趋向多样化、复杂化。例如,他们对什么似乎都“多情”,感兴趣,对课堂学习、课外活动、文科知识、理科知识,国内大事、国际大事,以至于宇宙的奥秘或世界的未来…他们对老师、同学也比在小学有感情。特别是高中生,情感更加丰富。敬仰英雄人物,关心国家前途,追求美好未来,对国家和社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另外,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他们有强烈的友谊需要,甚至有了初恋的体验。
(2) 情感不断深刻。小学生情感体验,带有具体性、表现性;而中学生,已能从事物的本质方面产生感情体验。例如,对老师的爱,小学生一般从老师对自己和气、态度好来爱老师;中学生则从老师兢兢业业工作,严格要求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来爱老师。
中学生的情感,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初中阶段,学生对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同志感、友谊感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容易把友谊局限在小范围内,出现哥儿们“义气”等情况。到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如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感,以及为真理和信仰而献身的精神。
(3) 情感的“两极性”明显。中学生的心理埋伏多种矛盾。表现在情感上,就是“两极性”十分明显,如他们取得成绩时,非常高兴,得意忘形,一旦失败,极端苦恼,悲观丧气;又如他们有为真理献身的热情,盼望完成惊人的业绩,但也有因盲目狂热而干蠢事,情感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形成这种摇摆不定的情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他们对这种需求是否合理还缺乏认识,于是产生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这种不断增长的矛盾是中学生发生复杂的、摇摆不定的、强列情感的社会因素。二是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的显现,下丘脑神经总的趋势常有兴奋性的亢进,与大脑皮质原有的控制能力发生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是中学生情感两极性的生理因素。
(4) 情感的自控力逐渐增强。尽管中学生情感“两极性”明显,但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控制情感的能力,也逐渐增强。有人把初中生的情感比作“一团火”,把高中生的情感比作“热水瓶”,就是这个意思。
了解中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后,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效能:对初中生,既要发挥他们情感的炽热性,又要防止他们的轻浮性;对高中生,既要巩固他们情感的深厚性,又要克服他们的片面性。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情感体验水平出发,使学生情感发展趋于稳定,并逐步服从理智监督。
2. 集体感、友谊感和两性爱情的萌芽
(1) 集体感。集体感是集体成员对集体态度的一种情感,中学阶段,是最富于集体感的年龄阶段,学生在这方面有如下特点:
a中学生喜欢生活在集体之中。他们的集体组织一般有四种形式:一是班集体、校集体、共青团组织等校内有领导的集体;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各种学社、刊物编委会、“研讨会”等校内自发的组织;三是校外有领导的集体,如业余学校、青少年宫和俱乐部等。这些组织活动,不仅使中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也陶冶着中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志感和义务感,对他们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中学生在得不到集体组织或家庭“温暖”的情况下,会产生参加“团伙”集团的愿望,这是第四种形式。这是非正式的、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伙集团,年龄差异大,其成员大都是品德不良、有劣迹行为的青少年,常常导致中学生违法犯罪。教师对此要特别防范,不允许这种团伙集团出现,并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培养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情感。
b 中学生希望在集体中受到尊重。中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很希望自己的能力为同学们承认,在集体中有一定的威信。他们最苦恼的事是失去集体对自己的信任。针对这个心理特点,我们班主任应加强他们的修养,如谦虚、谨慎、正直、坦率、与人为善、真挚等,以提高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得到同学们的尊重。
(2)友谊感。中学生都强烈地需要友谊,已感到友谊是他们心中最重要的东西。中学时代建立起来的友谊,往往终生难忘。他们对父母、老师不讲的话,可以对好朋友讲。朋友相互间的影响比老师、家长对他们的影响还要大,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仅在感情上的依恋,还能将友谊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但若发展成“哥儿们”义气,也会为朋友“两胁插刀”违法犯罪。对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使学生能沿着正确的友谊道路前进。
(3)中学生两性的萌芽。爱情是两性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情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特别是现代中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普遍提前一至两年,他们的性意识和两性爱情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中学生的性意识与向往两性爱情的问题是比较复杂的,有的对爱情有一种朦胧的追求,对异性萌发爱慕之情,感情是纯洁的,方式是健康的,思考是严肃的。
有的由于社会上不健康的性刺激,外来的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品德修养会出现不道德的性关系,个别的还会违法乱纪。
对待中学生中出现的两性爱情,不能沿袭过去那种愚昧的、简单粗暴的做法,而应花精力、动脑筋,教育他们要有法制观念,要有严肃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情操,在学习阶段把精力放在求知上。
三、意志的发展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克服困难的表现,就谈不上人的意志。
意志是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加强意志培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没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是很难担负起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的。另一方面,中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和加深,由于青春期生理上的剧变和情感的波动,都要求他们不断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意志的控制能力。
1. 中学生意志的一般特征
(1)自觉性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暗示性”“独断性”。例如,在纪律方面,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别人的影响,一些乱班,能遵守纪律的学生,寥寥无几。高中以后,学生受暗示的行动会逐渐减弱,但又出现了“独断性”,有强烈好胜心,好与别人比高低;爱表现自己,甚至自吹自擂;明知错了,还要坚持已见。“暗示性”和“独断性”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消极的一面,必须加以引导、纠正。
(2)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但存在动摇性和蛮干现象。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不断碰到新的情况和新的困难,他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意志在不断发展,毅力在不断增强。对那些处逆境而不馁、顽强拼搏、最终有所成就的人,引以为榜样,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另一方面,他们存在动摇性:在取得成绩时,往往趾高气扬,骄傲自大;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又往往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他们容易把冒险当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把蛮干、鲁莽当英雄行为,因而作出一些错事和蠢事。总之,不论是动摇性还是蛮干,都说明中学生意志的发展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培养。
(3)自制力不断增强,但容易冲动。自制力是人们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有时表现为激励自己,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有时表现为抑制自己,去克服不良动机,纠正错误行为。他们好奇心特别强,认识能力跟不上,有时贸然行动,不顾后果。
2. 中学生意志的培养的主要途径
(1) 提高认识。意志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识愈正确、深刻,意志就愈坚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的,树立了远大理想,才能产生坚强的意志,去克服各种困难。
(2) 发展积极情感。意志与情感是紧密相联的。积极的情感,是意志的推动力量,如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能激励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对事业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憧憬,能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如情绪低沉,悲观失望,会消磨意志,动摇信心。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特别是要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中国***的情感,使之成为意志的强大动力。
(3)加强锻炼。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逐步锻炼出来的。中学生意志锻炼的方法很多,如上课时集中注意力,按时完成作业,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学雷锋做好事等等,都能起到锻炼意志的作用。为了使学生提高信心,意志锻炼应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循序渐进。同时要布置一些不能立刻引起兴趣但必须完成的任务;布置一些比较困难的、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以便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4)注意差异。学生意志的强弱是有差异的,教师要针对他们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些学生的动摇性比较突出,对他们要侧重坚韧精神的锻炼;另外一些学生比较懦弱,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对他们则着重大胆、勇敢精神的锻炼;还有一些学生容易冲动,比较任性,对他们着重锻炼自制力。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认识自己、对自己作出评价的能力。它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
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有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逐渐把自己当作主体从客体中分出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关系,认识到自己的义务,这样,自我意识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独立性、闭锁性、自我评价三个方面。
1.独立性
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这时,他们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做大人看待,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意见,也愿意承担一些比较艰巨的任务。他们认为自己是大人了,而成人总是把他们当作小孩子,他们要求独立,成人总不让他们独自行动;他们要自作主张,成人却不允许;他们要求得到尊重,成人则往往是压制、训斥。这样,他们就会感到苦恼,甚至产生反抗情绪。
教师应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要求,给予他们一定的独立自主和自治的权利。虽然他们的主张、意见、要求和理想,不可避免地带有幼稚、片面的、脱离实际的、甚至错误的东西,但要看到,他们总的趋势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对他们积极的、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应充分肯定,并尽可能予以满足。对他们消极的、不合理的意见和要求,应耐心说服教育,决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对学生有时表现出来的贸然反抗情绪,也要正确对待,要用发展的观点、心理学的观点去看待这些问题,耐心教育,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闭锁性
从初二开始,学生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活动不大愿意表露出来。这是中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现象。教师要注意到这个特点,不要因此对他们产生误解,更不能以一时一事的表现去作判断、下结论。同时要看到,中学生既有“闭锁性”的一面,又有希望别人了解的一面。他们希望教师、家长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所以,关键是能否得到他们的信任。如果得到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向你披露内心的秘密,你就能更好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3.自我评价
(1) 从评价别人到评价自己。初中生在评价别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以别人为“镜子”来看自己,并独立选择学习的榜样。但他们评价别人往往比评价自己更主动,内容也更丰富、更具体。高中生则能经常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遇事爱联系自己,自我教育的愿望比较强烈。
(2) 从评价外部行为到评价个性品质。初中生开始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他们看文艺作品,除了注意人物的行动和故事情节以外,还议论人物的行为动机和个性品质,对自己的个性品质进行评价。但他们对人的评价和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是不客观的、不全面的。高中生则能比较全面、比较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个性品质。他们不仅分析自己做一件事的心理状态,还经常分析自己的整个心理状态,以及自己的意志、性格等,这是他们逐步成熟的一个标志。
提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对于他们性格的发展和世界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方法是:第一,通过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行为动机、个性品质的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第二,教师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恰如其分地作出评价,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进行小结;培养他们写日记、与朋友谈心的习惯;第三,通过自我鉴定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批评的精神;第
四,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五、理想的形成
理想,是人们向往的目标,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机。理想远大,这种内在动机的力量就大,就持久,能经受任何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有所成就;相反,理想平庸,这种内在动机的力量就小,就短暂,并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中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热情奔放、富于理想的时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社会生活的扩大,中学生的眼界已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国家、世界以至宇宙,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了遐想和希望,他们渴望自己对社会、国家作出贡献。
树立远大的理想,对于中学生有特殊意义。因为他们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了远大理想,就能抵御各种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侵蚀,就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就能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帮助、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人民教师责无旁贷。
中学生容易动感情,也很重视感情,充满热情与激情,活泼愉快,富有朝气。其热情的社会性日益增强,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与幻想,向往英雄事业行为,但也可能因为盲目狂热而做出蠢事。教师、家长要针对以上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
中学生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明显,如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甚至忘乎所以,唯我独尊,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甚至悲观,失去信心。要教育引导他们,使他们的情感符合社会需要,既热烈又有社会价值。
中学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日增,情感体验也日渐深刻。初中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珍视友谊等高级社会情感日益发展。高中生与智力和意识发展相联系形成了许多具有明确道德意识的社会性情感,如渴望友谊,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义务感,正义感,民族自豪感等。教育者应促使其深刻而持久的发展,为他们形成高尚的品质、人生观、世界观起良好的催化作用。
中学生情感逐渐趋向稳定。情感的自我调节、控制能力逐渐提高。初中生情感波动性明显,往往易外露,不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到高中阶段,情感控制能力随知识、智力、意志力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并逐渐与理想、前途相联系,表现得比较持久、稳定,并善于自我调控。初中生仍易露出一时激动。而高中生则能根据一定条件,控制住自己,形成外部表现与内心体验不一致。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要求教师重视情感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耐挫力,中学生受到挫折时,往往情绪消极,理智降低,可能做出不该做的事。中学生情感逐渐稳定,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不能仅仅以其表情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要综合一段时间内的全部表现作深入细致的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