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芭蕉表达了什么情感

咏芭蕉表达了什么情感,第1张

表达了一种相思之情。

《咏芭蕉》是一首很经典的作品,通篇写得很是抒情;另外通过对于芭蕉的卷合开放的样子,以此来表达相思之情,正是这样的一种独特的描写方式,也是令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从而成为了写芭蕉里的名篇。

郑板桥的这首《咏芭蕉》,虽然看上去写得很普通,并没有什么高超的表现手法,只是描写了芭蕉的形状,以及他们生长的地方。

但是诗人又是另一种角度来解读芭蕉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其实是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芭蕉,从而也是令这首诗别具一格,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成为了一首经典之作。

芭蕉原本是很普通的一种植物,尤其是在南方极为常见,它长出来的叶子宽大,成年之后的芭蕉同样会开花,也会结果,只是果实比香蕉要少一些。

而人们之所以会喜爱芭蕉,也正是喜欢它独特耐旱的个性,只要随便找一个地方种上一棵芭蕉,它就能够自由地生长,不用浇水,也不用去施肥,便是能够长得郁郁葱葱。

郑板桥的诗往往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尽管诗歌到了清朝,大部分的作品都比较接近于白话文,可是一些经典的作品还是充满了诗意,也有着高远的意境。

而这首《咏芭蕉》,便是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得也是极为高明,读来当真是令人赞叹不已。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出自李商隐所创作的七言绝句《代赠二首》中的其中一首,全诗为:“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全诗意思为:黄昏独上高楼欲望还休,楼梯横断情郎不来,一弯新月如钩。蕉心未展丁香也郁结未解,它们同时向着春风各自忧愁。

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意思是: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

诗句摘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其一》。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在画上,徐渭往往以他特有的书法风格题写的诗文。徐渭用书法、诗文,进一步丰富画面内涵,深化主题,完整地展现他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比如徐渭名作《墨花图卷》中的一处梅花旁,他题诗道: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但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徐渭画梅却不关注画梅花的画谱,只是信手拈来,就足以表现梅花的神采。还有,牡丹是当时人们公认的富贵之花,鲜艳华贵,富丽堂皇。

而徐渭对富贵之人,往往深恶痛绝,不肯相往来。但徐渭却喜欢画牡丹。徐渭画牡丹,纯以水墨完成,不施颜色,他的《花卉杂画卷》有一枝水墨牡丹,他题诗写道: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

在这里,徐渭以诗明志,表明自己坚定清白操守、不苟求富贵的心志。在另一幅《墨牡丹》上徐渭又进一步阐明自己“贫贱不能移”的态度。

徐渭用泼墨的手法来画牡丹,虽然另有一种生机,但毕竟不是这种花的本来面目。徐渭说,像他这样的穷人,本性与梅花和竹子最适宜,与荣华富贵总是显得风马牛不相及。还有,徐渭在有名的《墨葡萄图》画上有一首行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首诗道出了徐渭的孤寂落魄、郁郁不得志及怀才不遇的心境,其书法字体也风格独特、奇伟怪诞、字势跌宕。

总之,徐渭花鸟画题材虽然并不繁多,但上面题诗却极其丰富。此外,徐渭还颇具道家意味。徐渭与许多当时的文人一样,是三教合一论者。徐渭在写意花鸟画上题写的诗文中,也常常流露出其对佛教禅宗的理解。

文人画首重精神,不尚形式。徐渭是典型的文人画家,这些寻常的花卉题材,经过题诗,更加深化了主题,传达了他历经磨难而积郁在内心的不平之气,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桀骜不驯的个性气质,也显示出他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徐渭对绘画风格追求方面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自出家意”。就是说,不主张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徐渭评价自己的绘画时说:“随手所至,出自家意,其韵度虽不能尽合古法,然一种山野之气不速而至。”

在绘画的功能上,徐渭提出“悦性弄情”的观点。他提倡通过绘画来实现愉悦性情的作用,释放真实的情感冲动。

对于情,徐渭颇为看重,他强烈地渴望摆脱一切人为的束缚,追求个性的放达与人格的独立,大写意绘画使得他个人内心愤懑的情绪直率而无所顾忌地得到宣泄。这种思想基础,使他摆脱了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的束缚,而抒写“真我”性情。

徐渭任情使性地涂抹所呈现出的纵逸恣肆、水墨淋漓的风格特征,使他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灵的抚慰,也使他突破了传统的艺术理想。徐渭在谈论戏剧时,他认为,人一生是受着情感约束的,文艺作品对于情感的表达越真实,就越感人,易于流传。

徐渭认为文艺作品“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他看到真情是构成文艺作品审美因素的核心,是催发文艺作品审美功能的动力。

徐渭主张不加修饰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和真情实感。所以他的画风更注重表达主体情感,从前人的笔墨程式与客观物象的束缚中得到解脱,获得了情感抒发的自由。

这种以抒“情”为主的观念,是对传统绘画中以体“道”为最终追求目标的突破,情感的真实性,使他的绘画艺术感染力增强了,对他整个绘画风格的形成,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徐渭在绘画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倡“游戏笔墨”的心态。在题画中,他常用“游戏”、“戏墨”这样的字眼,他的画不讲究精工细制,总是体现一种即兴挥毫的情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佛教“以无法为法”“法无定法”等理念的影响。

正是徐渭在绘画思想中,强调风格特征的个性化与个性情感的真实直率的表达,这使他在前人基础上,把写意花鸟画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恣纵的笔墨形态,放浪于形骸之外的气质个性,使水墨写意的表现力大大加强了,徐渭以其崭新的笔墨语言,确立了独有的风格特征,实现了他对写意花鸟画传统审美理想的创变。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摒弃了古典风格中雅正和谐、平和内敛的美,直接呈现出对立冲突的美。徐渭那种放纵的笔墨,也绝不是停留在技法上的写意,而成为他人性与情感表达的媒介。

其中徐渭大写意花鸟画所具有的表现主义魅力,是古典写意画所不可能具有的美,而这也恰恰是艺术发展的新动向,是徐渭在花鸟画发展中占有开拓性地位的原因。

明代绘画正处于学习过去和创新的碰撞期。这一时期,水墨画最受欢迎。其中,以徐渭为代表的水墨大师以自己的才华将绘画推向了又一个惊人的高峰。

徐渭菊花图

徐渭虽然仕途坎坷,理想抱负未能实现,但在绘画、书法、戏剧、诗歌等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徐渭的写意花鸟画在写意水墨画中最为突出。它是大胆的,雄伟的,现实的。太神奇了。

徐渭的写意花鸟画风格独树一帜,无人能及。徐渭的花鸟画大胆创新,吸收了前人的优点。既说明了事物本身的相似性,也说明了事物的相似性。徐渭的写意花鸟画不是一般的临摹,而是为了更好地诠释事物的内在含义而进行的艺术处理,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身临其境。他画的梧桐树虽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却能让人想起参天大树,陷入其中。徐渭用细腻的笔触画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画面,无法自拔。

徐渭晚年生活艰难,穷困潦倒。但由于竹子的品质又高又干净,徐渭并没有弯腰去吃五蒲式耳的大米。徐渭即使手里有很多钱,也不会为那些达官贵人画一幅画。徐渭的写意花鸟画流传至今,如《水墨葡萄画》、《山水人物花卉画》、《牡丹芭蕉石画》、《菊花石画》、《陈女都倪》等。

徐渭的诗

很多喜欢和欣赏徐渭的人都知道,徐渭自称“书一、诗二、文三、图四”。只是现在很多人对书画成就比对徐渭的诗歌成就更感兴趣。徐渭的书画虽然出众,但他的诗词也绝非一般。徐渭的诗歌也可以说是成就斐然。

徐渭的墨梅图诗

所以,当别人在研究徐渭的书画中学模糊的人物时,最好是潜心研究徐渭的诗《徐渭未知之事》。虽然徐渭的诗不如其他著名诗人有名,但他的诗在明代文学史上评价很高。从袁宏道把徐渭的诗编成一本书,也可以看出徐渭的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徐渭一生追求创新、求变、求异,他的诗歌也是如此,别具一格,令人难忘。

在徐渭的五言诗0中:“青春只是过眼云烟,头发剪成倪,别的母亲留着妆粉,老师歇着画眉。现实的虚幻在镜前,花的生死尽人皆知。今天是不可能实现的。前任是谁?”表面上看很受欢迎,其实里面是满满的。徐渭用前两句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后四句则将这首诗的内涵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表达了他此时的感受: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对人生的幻灭。

总之,徐渭的诗和他的人的诗一样,不需要过多的粉饰。他们在他的作品中以最自然的状态展现世间万物,表达他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发泄他的愤怒和厌倦。

徐伟德书法

众所周知,徐渭自称“书法第一,诗歌第二,文学第三,绘画第四”。徐渭的草书气势磅礴,但人们很难接受,普通人也很难看清徐渭到底写的是什么。不过徐渭对自己的书法很自信,也很喜欢。可以说他已经到了自负的地步。

徐伟书法作品

徐渭的书法在平淡的明代文坛中尤为突出。许巍,之,彩虹,绍兴。徐渭特别欣赏王羲之的书法。因此,徐渭、之、虹,擅长草书。然而,对徐渭书法影响最大的不是王羲之,而是费。徐渭对米芾书法有很多研究,对米芾书法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徐渭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明代书法达到了又一个高峰。众所周知,董其昌破坏的是书法的方法,徐渭破坏的是书法的笔法。徐渭破坏了书画的笔法。可以说,徐渭对书画的研究是极其深入的。这也成就了徐渭在艺术和书法上的巨大成就。

徐渭传世的只有书法作品,没有那么多绘画作品。徐渭书法的代表作品有剑书与草书、墨书与草书。但在画卷上,我们也能欣赏到徐渭的书法。因为徐渭平时喜欢在卷轴上写一首诗来更深层次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充分展示自己的书法能力。

许巍是一个怎样的人?

徐渭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书法家、画家和诗人。无论在哪个艺术领域,许巍都有非常好的作品呈现给世人。可以说,徐渭是一个生来孤独,死后被世人崇拜的艺术家。

徐渭肖像

徐渭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年轻时智慧凸显。民间流传着许巍年轻时有多聪明的故事。徐渭虽然很有才华,但是科举考试不及格。徐渭生性豪放,喜欢自由奔放的生活,也喜欢文学。所以,许巍不喜欢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很无聊,缺乏新意。这也导致了徐渭仕途的失意和科举的失败。到他40岁时,他还没有通过考试。

徐渭还被南巡首长胡宗宪夸有才华。然而,总督被杀后,徐渭精神变得衰弱,甚至发疯,怀疑妻子欺骗了他。最后疯狂爆发,徐渭杀妻,被捕入狱。许巍在监狱里度过了许多年。徐渭出狱时53岁。从此,徐渭甚至对高官显贵恨之入骨。晚年以卖字画为生,但从不为高官显贵做字画。

但是,由于徐渭的经历和他对克制的厌恶,徐渭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取得了如此突出的成就。徐渭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才华开创了水墨画的新时代,创立了新画派————青藤画派。

(一)芭蕉

春天里,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个角落里种了一棵芭蕉苗。

土地虽说贫瘠,芭蕉的生命却也顽强。伴着日出,送着月落,几经风吹雨打,芭蕉长大了,开花了。看她翠绿的衣裙,是那样清新悦耳,腼腆的神韵,楚楚动人,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

晨曦中,小学生站在芭蕉下,“咿”“喔”“呜”地念着刚学会的拼音字母:暮霭里,孩子们笑着,闹着,在芭蕉旁游戏。静静的夜里,老师的窗户里的灯光,给芭蕉穿上了斑驳的花衣。当秋风吹动芭蕉叶,发出丰收的欢笑声时,芭蕉成熟了,女教师领着学生们砍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憔悴了的芭蕉树。

学生们指着芭蕉树,迷惑不解地问:“老师,它还会结果吗?”

“不会了。”

“那为什么还留着它?”

“因为它还有用。”

不久,从芭蕉根部滋生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又不久,嫩芽长成了小芭蕉。一样绿色的衣裙,一样腼腆的神韵。小芭蕉越长越大了,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它完全枯萎了。学生们冲进了老师的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女教师摘下自己的老花眼,将目光从备课本中收回,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全都输送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女教师深情地望着学生们,肯定地说:“不会的,它心里一定很快乐。”

又是一个静静地夜晚,女教师坐在案前批发作业。翻开一个本子,只见上面用稚嫩而工整地笔迹写着:“我长大以后,也乐意做一个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弟弟妹妹,就像老芭蕉一样。”女教师感动了,热泪溢出了她的眼窝……

夜,静谧安宁。窗外,芭蕉绿叶婆娑起舞;窗内,老师手中的红笔不停地圈点着……

思想感情:本文讲述了芭蕉输送养分豢养小芭蕉的故事,以老芭蕉比喻教师,以小芭蕉比喻学生,以芭蕉豢养小芭蕉比喻教师无私教导学生,表达了对教师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赞美之情。

兰徐渭中 兰花 一篮不值五文钱 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思想以及对追逐名利的鄙视,立志做一个品德高尚、远离名利的人。

出自:徐渭的《兰》

原文:

兰亭旧种越王兰,碧浪红香天下传。

近日野香成秉束,一篮不值五文钱。

译文:曾几何时,我在兰亭种了一块玉兰。绿叶像波浪一样,红色的花朵充满了芬芳。现在一朵野花不值五便士。

扩展资料

徐渭的诗歌与画作中有不少兰花画。他在《题水仙兰花》诗中说:“水仙开苑晚,何事伴兰苕?亦如摩诘叟,雪里画芭蕉。”在《兰竹图》上配诗:“兰与竹相并,非关调本同。氤氲香不远,聊以为清风。”在《画兰》诗中云:“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缀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

明清时期是中国兰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中国兰文化的核心内容"瓣型理论"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明初时,江浙地区仍崇尚建兰之素心,对盛产在当地的兰蕙品种还熟视无睹。陶望龄在《养兰说》中说:"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后来因江浙兰"堪能入画"而被重视,在挖掘兰文化内涵的同时,逐步诞生和完善了"瓣型理论"。

成书于明永乐十年(1412)的《南中幽芳录》,是明清时期最早的兰花著作,也是云南地区流传至今唯一的兰花文字。《南中幽芳录》的出现颇具戏剧性。

-徐渭

徐渭的花鸟画有写生真情图。

徐渭《写生卷》全卷共五段,分别写鲤鱼破浪,菡萏凌波,贝谷菖蒲,石榴绽珠,月季芭蕉等。

徐渭的泼墨写意花鸟画,别开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鸟画,兼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限,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

徐渭(1521—1593)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4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