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曼弗雷德:经常容易羞耻和愧疚也是一种病

[转帖]曼弗雷德:经常容易羞耻和愧疚也是一种病,第1张

羞耻是人类最古老、最强大的情绪之一,不幸的是,在团体中,羞耻感很容易出现。隐秘的羞耻感,是一股需要处理的强大力量,因为它会毁掉人际信任、自我表露和互惠互利。羞耻,就是害怕、不愿进行任何形式的自我表露。然而,羞耻不一定很好认出来,它有很多伪装。

羞耻的幽灵经常光顾你吗?

琢磨以下陈述,根据自己情况判断它们是“真的”还是“假的”。

真的   假的

我不时想起过去的失败和被拒经历。

我经常有自卑感。

我总体上讨厌自己。

我从未喜欢我的样子。

我对批评特别敏感。

受到批评,我就指责别人。

我在公开场合非常紧张。

我在别人眼中是害羞的。

我总是怀疑我自己。

如果大多数陈述你都判断为“真的”,那么你很有可能有强烈的羞耻感。你对自己非常挑剔。你总是担心被拒绝。

羞耻,就是害怕被人指责或被人视作糟糕。羞耻,就是觉得自己像个外人,被人拒绝,被人排挤,没有归属感。羞耻,就是觉得自己不好的地方让人看到了,于是尴尬、自厌。羞耻让我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人爱。

“羞耻是对自己的攻击。”

容易羞耻的人,特别为负面“自我”而烦恼。这样的人,在各种情况下都会自动自发地贬低自己。他们的内心有个声音不断地响着:“这些事情我做不好”,“大家显然不喜欢我”,“我知道每个人都讨厌我”,“我一定在某个地方出错了”,“我不如别人优秀”或者“我不配”,等等。羞耻是对自己的攻击;因为羞耻,所以一些不为我们控制的事情也让我们觉得尴尬,比如为自己头发的颜色尴尬,为没有开“合适的”车尴尬,为买不起最时尚的衣服尴尬。

任何人,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管这个负面评价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就容易羞耻。公共情境(典型例子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会加重羞耻。实际上,受人关注,就要经受评价和批评。但是,一些人在受人关注时会更加挑剔自己。正如德国前总理康拉德阿登纳曾经说过的那样:“厚脸皮是上帝赠送的礼物。”对容易害羞的人来说,团队合作是个极大的挑战。

羞耻与低自尊感密切相关,因为两者都与消极的自我认识有关。这些消极的自我认识,处理起来可能极其痛苦、难堪,难怪容易害羞的人会为了保护自己而竭尽全力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这些想法。一个常见策略是,回避公共情境。另外一个常见策略是,为了否认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而抨击、取笑别人。这个策略的破坏力很大,特别是在团队。

更复杂的是,羞耻还可能与其他负面情绪搅在一起,比如恐惧、愤怒、悲伤、脆弱感、可怜感和无助感。羞耻还与愤怒爆发、攻击行为(包括家庭暴力)、物质滥用、进食障碍、抑郁甚至自杀存在相关。不幸的是,容易羞耻的人,不仅不试着建设性地处理这些反应,反而陷入自我贬低的泥沼。

正如这些相关表明的那样,羞耻引起的痛苦,会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堆成山的证据表明,这种精神压力甚至会加重心血管疾病、弱化免疫系统,这说明羞耻有很坏的影响。

“实际上,愧疚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高尚的。”

羞耻指向内部,愧疚则指向外部。两者都对团体动力有影响。尽管羞耻与愧疚密切相关,但是两者有本质区别。我们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而羞耻,但是我们为我们做了什么而愧疚。愧疚说,“我做得不好”;羞耻说,“我不好”;愧疚说,“我做错了”;羞耻说,“我这个人错了”。羞耻,就是想隐藏自己身上在别人看来“不好”的东西,但是这些感受并没暴露出来。另外一方面,愧疚,就是想就自己做的某件事情道歉、做出弥补、得到原谅。正如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兼悲剧作家塞内加曾经说过的那样,“每个愧疚的人都是自己的侩子手”。愧疚可以视作一个更道德、更适应的应对方式。实际上,愧疚感让我们觉得自己是高尚的。它促使我们说“对不起”。为了摆脱愧疚,我们坦白;但是,为了摆脱羞耻,我们隐瞒。因此,羞耻和愧疚有时也许把我们推往相反方向。

这里,家庭剧本再次发挥作用。孩子从父母或其他养护人那里习得道德情绪风格。从家庭系统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代际遗传性,即容易羞耻或容易愧疚的倾向会通过直接的榜样过程或其他形式的认同过程从父母传递给孩子。社会通过父母、老师、朋友、同事或宗教领袖有意无意地在我们内心深处埋下那种觉得羞耻或愧疚的强烈欲望——很想为早年发生的事情觉得羞耻或愧疚。

在家庭和文化背景下,一再受羞辱往往就会导致羞耻感。孩子如果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受羞辱、受嘲笑,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那就很有可能问自己,“我哪里错了,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对待?”他们会怀疑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人爱。这些经历往往成为滋生羞耻倾向的沃土。一再受羞辱的孩子,很有可能要么过分活跃要么封闭内心。因为害怕暴露自己不好的一面,所以他们要么积极羞辱别人要么缩头缩脑。长大成人后,这些感受仍会萦绕不去。

有些人来自那种在孩子很小时候就给孩子很大责任的家庭。这样做的坏处就是,让孩子一生都表现出以下倾向:一点小错——被某个权威人物(父母、老师、上司,等等)注意到后——也会唤起失败感和愧疚感,导致自我价值感下降。

连文化也有可能分成羞耻导向型文化和愧疚导向型文化。十分依赖公开惩戒的社会,更容易给孩子注入羞耻感;十分依赖私下惩戒的社会,更容易给孩子注入愧疚感。很多非西方文化强调依赖的自我(与团体身份有关的那部分自我),更容易培养出羞耻倾向;而西方文化强调独立的自我(与团体身份无关的那部分自我),更容易培养出愧疚倾向。

羞耻倾向和愧疚倾向,会在团体背景下发挥重要作用。羞耻倾向或愧疚倾向强的经理人,很难放得开。为了改变这个模式,关键是营造安全空间。容易羞耻或愧疚的人,只有在觉得安全的时候,才愿意放松警惕,自在地参与。然而,如果不营造这样的安全氛围,不管是谁做团体教练,都会遇到严重阻抗。

本文摘选自《刺猬效应: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秘诀》(东方出版社)

关于《刺猬效应》:

叔本华讲过一个关于刺猬的寓言。说的是一群刺猬想要在冬天挨近取暖,但是它们一挨近彼此就会被刺痛,分开又会感到寒冷。反复尝试之后,刺猬发现它们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既不受伤又感到一点温暖。在组织环境下,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刺猬的两难现象。人们应该靠的多近?我们可以敞开多少心怀?多大程度的亲密是足够的?何时需要设置隔离带?过于开放,我们可能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在羞愧和犯错时更易受伤害。这个难解的谜——我们既需要亲近又想保持距离——正是人们之所以在组织和团队中很难顺利工作的问题根源。在《刺猬效应: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秘诀》这本书中,曼弗雷德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和详尽的阐释,教你如何解开悖论,打造真实活力型组织。这是一本有关如何打造高绩效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的杰作,对今天的全球性组织来说,打造高绩效组织尤其重要。本书就团体教练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还提供了很多实际案例。对管理者、HR专家和经理人教练师来说,本书是一个很好的资料库和实践手册。

他是第一个在外蒙古飞钓的人,而且是纽约探险俱乐部的会员。在闲暇时间里,你能够在中非的热带雨林或者稀树大草原上、西伯利亚针叶林、阿纳姆地、帕米尔高山上、阿尔泰高地或者北极圈里面找到他。

很多人都在研究领导力、个体转变与组织变革动力学,但是曼弗雷德的视角则颇为独特。曼弗雷德跨学科的学术背景,他有着经济学背景(阿姆斯特丹大学经济学博士)、管理学背景(哈佛商学院,国际教师项目参与者、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博士)和心理分析背景(加拿大心理分析协会及国际心理分析协会的会员),所以他能够在企业人管理、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及动力精神病学的交叉之处找到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在领导力、职业生涯动力学、管理者的压力、企业家精神、家族企业、接班人计划、跨文化管理、团队打造以及个体与组织转型和变革等方面取得斐然的成绩。

曼弗雷德是30多本书的作者、共同作者或者编辑,其中有《性、金钱、幸福与死亡》、《沙发上的领导》、《领导的奥秘》、《至高无上的囚徒》、《阁楼里的暴君》、《世界停一下,我要下车》、《悬崖边的能人组织》、《领导者是天生的吗》、《神经质组织:诊断并改变不良管理风格》、《沙发上的家族企业》、《刺猬效应:打造高绩效团队的秘诀》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我不专业,我也没有论文来帮你证实,我就是讲讲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在我小学毕业考试去镇上参加毕业考的时候,我被隔壁中学的初中生给煽了好几个巴掌。但是,老师赶过来来问我情况时,我看着那几个初中生恐吓的眼神,我害怕恐惧得不敢指出他们打了我,反而是另外一个女生帮我指的。所有的同学都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从来没有羞辱于我反而都同情我。但我当时在同龄人当中已经开始显露出刚毅的立场,刚刚是展露锋芒的时期,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初中生羞辱我是其次,自己的行为更是羞辱了自己,打击非常大,影响很深远。

事情已经过去了10年多了,其中藏在心中7年,3年前说出来了。现在,我只能说,我已锻炼自己变得真实的刚毅。

回忆前7年,我不断磨练自己的性格,因为羞耻我把它藏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多么丑陋!

直到三年前,我和小学同学们谈起这耿耿于怀事,他们的反应竟然完全没有记忆了。我虽然说起来淡定,但是却是内心肉痛的。他们的“不记得”让我诧异震惊。

直到那时开始,这被我认定为“一生中最耻辱的经历”的事件才在心中慢慢消散。现在我只知道,我的刚毅内敛了,却真的很坚定。

总结下我的经历,我自认为发现些有用的东西。一、认真肉痛地接受自身当时性格上的软弱,默默去锻炼自己的性格,成为一个自己不羞辱自己的人,一个可以经受自己责问的人!

二、将羞辱埋藏在心中的七年我耿耿于怀,心力交瘁,念及对自己当时的行为咬牙切齿,怨念极深;但后三年,我坦陈自己的羞辱,可耻后,我反而在时间的销毁中自然而然模糊了那段记忆,我本历历在目的细节模糊不清了,那“最可耻的经历”也成了促使自己成长的好事。

所以我建议你,正视自己的经历,以自身健康快乐成长为准绳要求自己,坦陈地向人倾诉你的耻辱。比如专门申请个垃圾QQ号,去到处加好友,倾诉自己,审判自己,责备自己,替自己辩解等等,有一天,你可以坦陈面对熟悉你的人,面对所有人,更能面对自己时,那我就恭喜你也走到我这步了,走出了光明之路。

送你一句我对学生们的期冀:“请健康快乐地长成!”

我也有这种状况,每当我想起来在大家面前出丑的事,我就告诉自己,“根本没有人注意你在做什么,他们不可能记得你做的丑事,所有人都不记得了,你为什么还耿耿于怀呢?”“做丢脸事情的人不是现在的我,或者说不是本来的我,是潜藏在我身体中一个傻瓜,我的本意不是做蠢事,我只是有点头脑发热罢了。”这样反复想,就能好很多。

  深深的被自己认为羞耻的错事自责旋入内疚后悔中 心里承受着痛苦 如果面对解决这种情绪:

尽力弥补

老奶奶摔到了,扶起来带去医院检查一下,完全可以通过良好行为来弥补内疚心理。

2接受内疚情绪

羞耻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但的内疚往往是健康的心理,内疚能够激励我们弥补过错,做出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3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要认识到并接受这一事实。当我们因为某事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而不得不放弃时,我们不应该为之感到内疚。

4吸取教训

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吸取教训将来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将类似的事情做得尽量好。

5摆脱错误的早期经验

例如有人小时候因为不帮别人忙,被别人不喜欢。长大之后只要不帮别人忙就会感到内疚,这可能是源于儿童经验形成的潜意识认知:我不帮别人就是错的,就会被别人不喜欢。

6倾诉能消除不良内疚心理

内疚是私人化的,有时候可能夹杂着一些自己偏激的看法,倾诉之后你可能发现你内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要想不被内疚控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外归因而不内归因了。即认为这件事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或者环境导致的。除此之外就是事后补救,即为了减轻内疚感,采取补偿行为。

  参考来源  知乎周刊

羞耻感强烈说明自尊心和道德感很强,而且对于周围的环境比较敏感。你父母对你之前的错事进行批评或者打压,他们是希望你能改正,很多时候方式方法错误,导致你对之前作的错事无法自拔。觉得那个时候的错事会影响你一辈子,所以你对将来做事没有信心,而且反复自责自罪。

首先,你要自己明白人都会做错事情,连你的父母和你尊重崇拜的人都会犯错误,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何面对错事是很重要的。能够吸取教训,进行改正和提高,那么这对你是非常有帮助的,别人也会看到你的进步。如果不能吸取教训,一错再错或者摆脱不了做错事的阴影,周围的人自然而言仍然会对你进行批评和教育甚至说打压。你必须要懂得这个道理。

其次,就是需要和你父母亲进行沟通,多交流,了解他们为什么对你进行打压,如果是因为之前你犯的错误,那么你需要在他们面前表明态度,是否已经吸取教训,从而改正。你可以要求他们对你进行监督,从而让他们改变对你的看法。

再者,就是你现在把所有的精力只放在自责自罪上,没有了动力,自然而然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影响你的心情、生活等各方面。去做你喜欢的事情或者让自己忙起来,这样也就改善了你的现状。

人好面子,树要有厚厚的皮。要是没了那层树皮,树肯定会死翘翘,人要是连脸都不要了,天下无人能敌。

扩展资料:

从心理学上说,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绝望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公开的情境会强化羞耻感,所以减少羞耻最容易的一个办法就是自我孤立,让自己远离他人。人们也可以通过积极努力,改善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减少羞耻感。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过少或者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体发展不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89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