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

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第1张

我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和观点

谈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首先我们怎样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是一个主要的问题。艺术源于自然。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我们要了解艺术及它的审美都是有一定的分类的。但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共同点和统一性。我将细化和着重探讨一小部分艺术分类出来的项目去结合它的统一性。也有宏观的发展潜力。

(前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千百年来有多少学者都对其解析和论证多不胜数。艺术审美特征的探讨也是和当今好多问题的探讨那样使人难明和深奥。它就同文言文那般,使普通的世人对其比较难分析。通过《现代汉语》和《语言概论》一书中,我们都知道语言和文字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不同的变化,文言文也随着人们对其的了解进行了白话文的解析和分类,但学者认为只有文言文的存在才能把原本的意义给保留。艺术审美特征的研究也像文言文研究大致类同。艺术的存在也不是我们所认识才有的。例如静止的也是一种艺术。艺术源于自然。

近几年来随着我对武术的深认知和问学及从各方的学者的指导,一直在探讨从武术到艺术的问题上。一般在学术上要求高的学者都是多能的,我是一名比较专业的武术运动员,也从事过理工专业的学习,略懂音律和美术,我一直认为真理是不需要华丽的装潢,才会使人相信的。艺术源于生活和实践。

其次我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当中得知在《文学概论》一书中提出了隐含读者一词。“隐含读者”是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所谓“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这种预想有时是自觉的,有时可能是不自觉的。随着隐含读者一词被挖掘和认识出来,同时也诞生出许多隐含问题。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每年的毕业生论文多如牛毛,接着网络的推动和高速发展不管是什么研究的项目,我们都会找出一批相同的字眼及理论成果。例如某某大学教授有抄袭嫌疑等等的隐含问题。在这个年代我们常常都提出要创新和自主,为了减少这些没有意义和比较相同的结果,我希望运用我的专业知识将所知道的,所悟到的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析及论证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问题上。也许这是一个太冒险的行为,但这也是符合我的个性。

一、对艺术的认知

1)、艺术通过时间的到来和生活实践,我们得知有时候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血统,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理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历史和更深层次的文化渊源及民族传统所导致的艺术表现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的不同,有时候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甚至表达错误。例如外国人打武术,中国人跳国标舞,唱意大利歌曲,他们在表演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某些环节上欠缺的东西。

2)、谈艺术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底蕴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定的基础从何谈艺术和审美?

3)、时间和地点,人物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推动者,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是什么人,人们对事物的不同观点。你不至于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播放音乐剧吧,你也不至于在抢救生命的时候站在护士和医生面前搞行为艺术吧。

4)、很多艺术的表达基础是人类的肢体语言,也就是说人体的内外各部位,而人类通过思想指挥肢体,而思想就是人类的对事物的认知,加深文化底蕴。在对此情此境,境随心变或心随境变下产生艺术作品。例如我写的诗。

《明月在》 《拳醉》

明月照当头, 先秋之风花落地,

山河烟城在。 旁见意境心略动。

举杯邀月时, 酒醉过半拳更厉,

人却几春秋。 一朝醒来新鲜事。

以上的两首诗是我在中秋节和秋天某个特定情感和灵感下写的,也就对艺术基础的认知所得出的作品。

5)、学艺术之首(为人师表)。

在没开始谈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的问题上。我先说说我通过近十几年的学问,学武术的道路上所听所闻的种种社会现象,这也就是最关键的,我是获过国际太极拳冠军的民间武术运动员,有好多人游走在自以为是的半懂半唔知的阶段,去误导世人。对学术走向艺术道路上几乎成为了很多人的绊脚石,也就是说同一个病为什么大家都是医生就只有少数的能治好。那就是说你还没到家。

我常常在与我交流的人群中提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点,名师指点不如自己领悟,又回到那中心点又重新来过的循环,在实践中再实践的过程,从而得到圆满和自然的学术乃至艺术美。二、举例说明如何细化培养艺术和审美观点及审美经验过程。

(1)、走向艺术的基础。

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我希望用我的专业知识去磨合和简单明了的举例方式去解析及论证。

例子1:我的一篇文章《问功夫》。

上个世纪至今随着一部部功夫片的诞生和一代代功夫巨星或一些人将所谓的功夫在**中和在日常生活中演得出神入化,尤其是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将(功夫)这一名词带进世界词典中,功夫就成为当今世界人们在生活中不可少的话题之一。

人们在生活中通过**和在江湖上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所谓的功夫是都是半知半解的,我可能也是,《叶问》上演的前前后后都有很多人问我关于功夫的问题,还有一些所谓特异功能和一些神话的问题,功夫是怎样练成的,有没有天下无敌的功夫等等。那我就在以下一一的把我所知道的所理解的解答一下。

1 特异功能和神话到现在都没有发现到(因世界成立了特异功能基金会到现在没有一个人拿到)很多人所用的手法有魔术,生物,物理,化学等等的手法。

2 所谓功夫这一名词的解释和含义有很多种,可以说你雕刻的功夫不错喔,你的做菜做饭的功夫不错喔,你修理的功夫不错喔等等。人们往往把功夫误解为是武术的代言,解释等等,一代功夫巨星成龙是这样解释功夫的——你随便把一些东西丢出去就把人打死的你的功夫很不错。含义很深吧,我在《家》这篇文章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功夫是很广的就像宇宙那样,解释功夫和表演有很多种的,尤其有一种大家也就是想知道这个,就是武术。

3 武术在古代就有了,人们通过武力得到了和平,武术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武字在笔画解释中是止和戈组成的,就是以武制(止)讨(伐)的意思。术字的解释也有很多种,一般有通过表演的手法,人们所听所闻的等等术数而组成术。武术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种,有各门各派的武术,武术一般分为拳术,器械,内家,外家,套路,散打等。

4 拳术一般是用肢体演练的拳术。

5 器械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搭配器械而演练。

6 内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慢的武术,一般有太极拳,软气功硬气功,八卦拳等。

7 外家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一般有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泰拳等。

8 套路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和比较慢的一组武术动作等。

9 散打一般是用肢体拳术或搭配器械而演练比较快的武术格斗动作等。

10 天下无敌的功夫是有的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以和为贵,例如我们的外交部,通过外交关系得到和平。

11 功夫是怎样练成的很简单就一句话(功多艺熟)就会演练得出神入化,我在《家》的文章中的“家”就是这样成为家的。

通过以上我所理解和知道的去解释功夫这一名词,大家大概也知道一些功夫的含义。我们已知道这样的学术问题,不难已点,线,面的方法去探讨艺术。

例子2:通过对太极拳之美的了解升华到艺术美

在我《问功夫》的文章中提及到的内家拳中有一种是太极拳,在日常生活中有好多时好多人都问我有关于太极拳的问题,怎样练好太极拳也就是成为近百年来人们所提及的话题之一,怎样练好太极拳呢?那我就把我所以为知道的、我最熟悉的太极拳竞赛套路来讲讲,也就是很多人想知的所谓秘密所谓神功。

在我国有一部名经那就是《易经》,在易经中所提到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就是说在不断的变化的一种说法。记得在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提到华山派有剑气和剑式之争,最后还是剑式是最厉害的。从以上的两个例中我们也不难找到一点道理。其实在万事万物中是在不断变化的,不管你是从那里学起,只要是正确的都能走上一层、走向统一。我的理论体系中就有以下及我要提出的问题之处和很多我见过的例子去解释。

1、我们先不要讲练太极拳,从武术的角度来讲我认为练太极拳前首先先从武术的基本功开始,练长拳、南拳、刀、枪、剑、棍、棒等外家拳学起。也就是说无极生太极,剑式到剑气的道理,从原始学起。

2、我通常提及到不管你练什么拳都要练得大气大架子,方为正确。我见过社会上有好多人打拳或所谓的教练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打错的,那不是一般的错(我说的是竞赛套路)什么弯腰,驼背,手势不正确等的。

3、换句话来讲太极拳可以说是长拳慢打,这样讲那就并不是那么难懂了,教好和学好拳术,首先是教的人必须要学好,教太极拳一开始就讲一些深奥的东西就是走进了误区,我通常教的就是先教二十四式太极拳,先讲武术的基本知识后开始教与练,这才会使人明白,我常常会已简单而又直接的方式去教人,这就是与武术中的一招制敌一样简单明了。

4、我认为无论是什么学术体系文章不一定要长,别人明白就行了,不要像一本天书那么厚,写的天上有地下无,写的人做不到,学的人更做不到。

5、我认为武术可以从武术转变为艺术,但前题是你要学好,所以学正确,学好太极拳,方能看到太极拳之美从而升华有艺术之美,固此以太极拳为例各种拳术也一样美,从艺术到美是一种难明的哲学,也是科学的统一,这就要看你啦。

6、在近几年的大型武术剧目及表演来看从例子里面了解太极拳之美升华到艺术美我们不难明白如何探讨审美特性的问题。(2)、举例说明已统一的观点去探讨艺术审美特征。

1、关于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的论坛有很多,这个我们已经知道。艺术是包罗万有的,《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是很广泛性的问题,而艺术审美特性的探讨多已分类方法去探讨的。我们通过艺术审美特性的分类不难看到它们有时候都存在着统一性的问题。我们知道艺术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是美的统一,美包含了艺术。而在佛学当中,一小部分上他包含了真、善、美,而美也只是他的一个分类。

《燕园梦》作者悠哉(杨秋荣)参编的一部《美学原理》教材。<<隐 2、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但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艺术家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艺术作品除了形象的特征以外,还必须具有审美特征和情感特征,它们是三位一体的,密不可分的。

3、不同的观点看艺术审美得出统一的结果。为什么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因为我在一段时期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在一些案例里面得知,例如我们的教授黄汉平是从事西方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的,他在和我们上课时提出从文学角度去翻译名著,并不是像翻译家那样直译时从中又看到和提出的不同的,有历史价值和观点甚至找出他们问题所在。其次我们的功夫巨星李小龙就是从舞蹈中探讨出自由搏击的步伐,而导入截拳道的哲学思想中。而这些经验常常与我的审视经历大致相同。从这里可以看到艺术也是统一的。

4、举例部分项目艺术审美特性的统一问题。

在我同与我交流的一些运动武术系的学生们时,我问过他们对不懂武术套路的东西用审美经验只是看看他相对的是否有美感,去评论。这里面就包含了许多审美套路和统一的问题。

自第九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始,我们不难看到武术发展的转变和趋势。通过走向艺术基础的举例谈论,我们的国家通过了好多学者的探讨和实践,对武术套路项目有了重大的改革,我们发现它的审美特性与舞蹈,艺术体操等有了大致相同艺术审美特性。例如音乐,衣服等等讲究。

例子:我通过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对比,他们都有共同的审美特性。

武术套路与舞蹈以手、眼、身、法、步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为其主要特色, 是一门借鉴、汲取、综合戏曲、杂技、武术等艺术精华的表演艺术。近几十年来,过几代舞蹈家武术家的辛勤探索和创造, 从继承舞蹈和武术套路身法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样式入手, 根据武术和舞蹈艺术自身规律的特点, 以及时代精神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传统的进行开发式整理, 并对其作了创造性的理论与实践上的研究与探讨,创立了一套教学的基本方法,取名为“身韵”教学法。身韵教学法的确立使摆脱了对古典的依附,从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种类,因此, 对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特性、作用、价值和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性研究, 也就成为发展必然要求, 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 “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 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 才能真正体现武术套路与舞蹈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 身心并用, 内外统一”这是武术套路与舞蹈不可缺少的标志, 是武术套路与舞蹈的术灵魂所在。一个成熟的武术套路与舞蹈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 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形: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 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 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没有“形”作为艺术表现和传达的媒介。任何艺术的审美性都是不能存在的。当然, 不同民族和时代都有着对形式美不同的要求。作为武术套路与舞蹈而言, 它在解决“形”的训练上要注意以下3点要领: 1 、在静止的体态(或姿态) 情况下所必须具备的自我审美意识与气质。比如: “挺拔而含蓄”、“刚劲而柔韧”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审美意识。2、掌握姿态与姿态、动作与动作的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与轨迹。正如书法艺术上的笔一样, “横、竖、点、撇”是有极其严格的规范而又有充分的发展余地的,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人体运动艺术也是具有其自身严谨的规范和规律的。3、“由动到静”或“由静到动”这瞬间变化的运动法则。

作为“身韵”教材, 究竟在“形”上应包涵哪些内容 众所周知, 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姿态的剖析, 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武术套路与舞蹈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这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 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那就是“身韵”在“形”的训练中, 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 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 各种提、沉、冲、靠、含腆等身法的运用形式, 动作势态上的舒扬、闪凝、蓄发。

神: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 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武术套路与舞蹈中人体的运动方面, 神韵是可以认识的, 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 “形”才有生命力。

在神这一元素中, 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 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 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 以形传神”, 正是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譬如获得05 年CCTV 舞蹈大赛古典舞一等奖的作品《书韵》, 其男演员可以说是用气在泼墨, 用心在书法, 气“心一想, 归于腰、奔于肋、行于肩、跟于臂”, 把中国千年来书法艺术的神韵通过古典舞身韵的一招一式充分地展现出来。可以说, 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 也就失去了武术套路与舞蹈最重要的光彩。

劲:“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 或“点中之线” (即“静中之动”) ,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达, 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 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 “寸劲” ———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 ———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 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 “神劲” ———一切均已完成, 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 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 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 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 有如行云流水。武术套路与舞蹈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 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左, 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 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特有的, 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 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 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 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 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 或是“从反面做起”, 都是体现了武术套路与舞蹈的圆、游、变、幻之美, 这正是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 这正是武术套路与舞蹈“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以上武术套路与舞蹈审美特性的对比,再次讲明了艺术具有统一性。也得出其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特性,在这个例子里面统一性的概念,看出了艺术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里面包含了好多不同艺术的特性混合体。

(三)、艺术的审美特征

 我们通过以上的浅谈,可以知道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自然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自然界的美是无限丰富、千姿百态的。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个性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虽然,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们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我们经常说艺术美高于生活美,就是因为真正的艺术品,必须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把分散、隐蔽在生活中的自然形态的美集中起来,突现出来。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艺术家如果没有进步的审美观,就不可能对生活中美的和丑的事物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品。

请继续阅读: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

中国古典舞动的核心是“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神韵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神在中而形于外,“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真正内涵。

中国古典舞特别注重眼睛在表演中的作用,强调呼吸的配合,富有韵律感和造型感,独有的东方式的刚柔并济的美感,令人陶醉。中国古典舞主要包括身韵、身法和技巧。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每个舞蹈的韵味不同,两个人跳同样动作,韵味都不同。身法则是指舞姿还有动作。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动作

一、形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二、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三、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

四、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 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 “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古典舞有哪些要素-古典舞的四大基本要素

 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古典舞的四大基本要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

 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 “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

 “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

 律

 “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

 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劲

 “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

 “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

 “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

  中国舞蹈的表现特征之一:形神兼备

  形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在我国古典画论中,一般来说,“形”是对象的外部特征;“神”是指对象的神采。舞蹈艺术与绘画有它们的共同之处,即都要通过人物可视的外部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人物的精神面貌,都要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只不过绘画是用画面上的色、体、形来表现生活的运动现象;而舞蹈却用人体动的画面、线条和节奏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维妙维肖的艺术形象。它动作幅度大,运动速度高,瞬息万变,特别是舞蹈家通过表现对象的神情,使舞蹈的意境得到更深刻的开拓,从而使舞蹈造型能给人们以更多的想象,触动人们的情思。这就是“形、神”在舞蹈艺术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霓裳羽衣舞》是中国古典舞蹈艺术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人们形容它“飘然转旋云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六欲生”,“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藉此描写,我们足以感觉到舞蹈中变化万千的身法导致的开合、扬抑、急缓、强弱等。对比《霓裳羽衣舞》以其舒扬、闪凝、蓄发、断续等舞蹈手段的有机结合,突出了中国舞蹈至今仍恪守的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

  80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和唐满城教授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即训练身法与陶冶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形、神、劲、律”是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形”是指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基本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是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结合,这不仅是动作的技术法则,也是它具有独特风格的内在原因。身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些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深邃的内心情感的宣泄,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例如,丁洁表演的《木兰归》接近尾声时,用了肩臂、胸、腰上的断碎闪接式的动作,似乎不合乎古典舞传统中的曲而畅、圆而顺的要求,但她的内心感觉仍然是遨游于“拧倾曲圆”的体验中,所以并不给人唐突之感。她所创造的是真正有形有神的古典舞境界。

  从《宝莲灯》、《小刀会》问世起,到第二届中国舞蹈桃李杯赛中的古典舞《斩经堂》、《木兰归》,除了舞蹈家善于通过表情动作在整个画面所描绘的对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外,还刻意追求形寄于舞、舞表于情、形神兼备,使情舞交融。所蕴含的神韵,往往是默契无间,好似国画中的水墨线,保持着墨断神不断的韵味感。如舞剧《鱼美人》中的蛇舞,舞蹈家陈爱莲巧妙地运用蛇形线条、蛇的波动运动方式作为舞蹈形象性的基础,利用自身美的身段线条、动作的节奏和韵律,维妙维肖,逼真地模拟和塑造了一个虚伪妖媚、阴险狡猾的美女蛇的性格。证明神领形,形有神的重要作用。严格地说,一个舞蹈家如果只在外形上下功夫,而不重内在的神韵,不从情入手,从风格上去立意,那么到头来就会连构图、造型也将缺乏真正动人的美,而且恐怕连形内之味、弦内之音也没有了。

  由此可见,形神兼备、形神毕出是艺术家毕生追求的艺术美。一幅形神兼备的舞蹈造型画面,是舞蹈家精心创造的成果。比如舞蹈家崔美善,从早期表演的《长鼓舞》到近年来的《丰收曲》、《喜悦》都付出了许多心血。她对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韵味的掌握和运用,曾下过很深的功夫。在表演上,她不仅注重形似,而且力求神似,舞蹈造型的一招一式,一静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的运用,无不从人物出发,从情入手,从风格上立意,所以她的表演气质端庄、大度,舞姿舒展优美,极富雕塑感。她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的连贯性也都做得十分丰满、传神。这说明舞蹈艺术的魅力,是来自舞之心,动之以情、传之有神所焕发出来的韵味感。

  西方诞生于1581年法国巴黎的古典芭蕾,以其向外伸展的舞姿,形成了“开绷直”的审美特征,反映出文艺复兴后欧洲文化传统的内在精神。而传统的中国古典舞蹈,则以其向内探求的身韵及造型,形成了“曲圆收”的审美特征,刻画出几千年中国文化思想锻造的民族性格的心理状态。是否可以这样说,古典芭蕾是一种展示性的表演艺术,为了舞之形而刻意训练,缺乏内心情感表达,而仅靠优雅的仪表和机械的技艺取胜。而中国舞蹈是一种体验性的表演艺术,为了舞之神而去修炼,要有顿悟、渗透体味的功夫,表演时要神完意还地去玩味,才能产生神韵之美。

  中国舞蹈的表现特征之二:气涌韵随

  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罗丹则开门见山地说:“艺术就是感情。”而“舞蹈的情感是通过动作来表示的,动作上有抑扬顿挫、缓急轻重、刚柔粗细。这些有意识的动作,需要呼吸在其中贯穿下去,才能使大家接受这种感情,同时又在气的运行中才能理会这种情感和想象”(吴晓邦《新舞蹈概论》第五章)。

  中国古典舞在任何动作过程中都讲究意念明确、气息通达、迂回曲折、动静求圆、反向起法、意念先到,而后见诸于形的。中国古代文人落笔时讲“气从意畅,神与境合”。古代画论则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这都是指在进行艺术创造之前需对内心有一个要求,即创立意境,丰富现象,领会意蕴,然后以意贯之于外,落成自然之笔。中国舞蹈正是在这些地方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传统的精华相通。由此可见,中国舞蹈最突出的美学特征便是讲究“气韵”。在中国古典舞蹈的每一个招式中,这种审美特征都有所反映。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了的舞蹈造型上,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都是由气息去调控。即有蓄才有发,有刹住才有流畅。在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我们可一窥剑舞所展现的裂石惊云般的气韵之美。“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舞者传感给观众的那股长虹的动势。有趣的是这“一舞剑器动四方”透出的气韵,传说曾令书法家张旭灵犀顿通,继而草书大进。无独有偶,画家吴道子也曾于观裴将军舞剑后,心目豁然开朗,“挥毫益进”。这足以说明,书画圣手们从舞蹈中感悟到了传统人体文化的美学要义并获益匪浅。

  “气”在天为“神”,在地为“鬼”,在胸为“精”,在外为“形”。即是说有了“气”宇宙万物和人类才有生气,才有思想和智慧。艺术原本就是由艺术家运用自身的生命之“气”,与宇宙、自然人类的生命之“气”相融,创造出艺术的生命之“气”。而作为舞蹈这一人体艺术更是以有生命的人体,直接地运调行动在人体之中的生命之“气”创造出动感的万千气象,去激发他人的生命之“气”。纵观中外舞蹈史,经久不衰的舞蹈艺术的永久魅力无不是由于沉淀在其中的生命之气使然。在舞蹈的人体动作的运作当中,艺术家们常常把生命之“气”具像为艺术的呼吸。如中国古典舞蹈,以一吐一纳的气息巡回往返,在“冲”、“靠”、“腆”、“移”之中形成以“云肩转腰”为代表的运动规律,并以呼吸控制而达成的“拧倾曲圆”的空间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脉动和气质神韵。

  青年舞蹈编导苏时进的“气韵编舞”法真正领悟到了舞蹈艺术的这一美学规律。他先后用“口腔之气”、“胸腔之气”、“丹田之气”进行创作的经历,表明他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也不断地超越以通常理性观念为模式的主题思想,愈来愈苛刻地探究着民族文化心理的底蕴。因此,他创作的《再见吧!妈妈》和《黄河魂》能够将深沉的历史情感和浓烈的现代意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包含难以言喻的丰富意蕴,具有令人荡气回肠,玩味再三的艺术魅力。由此可见,一个好的舞蹈作品构思过程中的气韵强调第一性,以此贯穿主题与结构。然而,气韵是由意念的萌发而产生,通俗地说是由灵感带动舞感,以情带动气韵去完成自己的追求。气通作品则有神采,气若不畅作品则失去光泽。由此可见,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对增强舞蹈者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具体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言:“每一艺术特有的物质材料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国舞蹈所以给人以相当强烈的美感其精髓就是情、气、韵与舞融为一体,形神兼备、气涌韵随是其魅力所在。

提气、沉气。古典舞身韵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用气息来带动,提沉是身韵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元素,它们贯穿身韵的始终。

1、提气——盘腿坐于地上,臀部完全着地,背部垂直于地面,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或膝盖上。胸肩放松,放松,放松。在吸气的过程中,把气息提到胸腔,肩背慢慢打开直立,头部向上钻。提也是一个起范儿的过程。

2、沉气

把气息沉到小腹,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气沉丹田。沉气的时候就要注意肩部是向下沉,脊背从直立一节一节的弯曲,呈放松状态。很多同学在做沉的时候容易做成含的感觉,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下沉的时候是身体正直向下沉,肩微拢,头胸微含。

扩展资料

古典舞动作要领

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技巧,以拧倾形态的舞姿结构为主要特色,与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芭蕾舞基训中的旋转都是直体的,大都在额状面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和塑造形象,因此,动作长而舒展,延伸感强。身体的带动,手臂的带动,跨的带动都非常重要,旋转靠的就是全身的协调。

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的旋转,除了有直体旋转之外,很大的特点是身体形态在拧倾旋转的舞姿造型上的转,特别是“倾”的平衡重心上的转,是在上下身成子午相的基础上进行立体构图塑造形象的。所以动作显出婉转中的修长,急带腾空中的延续,以及旋转螺形的变化,如反掖腿仰胸转,后退侧身转。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0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