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通过大吼大叫,声嘶力竭,棍棒教育,我们应该如何搞定熊孩子?
父母往往会孩子而竭尽全力,但最后的结果却时常和想象中有很大的偏差。
孩子的教育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父母”这样一个最需要专业培训的职业却大都“无证上岗”,这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为人父母需要终生学习, 本文通过拆解《正面管教》一书,打破固有思维,提供具体方法,和孩子一起成长,揭秘孩子背后行为的密码。
拆解书籍
原书信息:正面管教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I S B N:9787807246176
拆书作者
朱亚
全书结构框架
一、什么是正面管教
1、开篇介绍
2、正面管教的概念:孩子的本质和需要
3、爱是一切管教的前提
4、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5、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二、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你该怎么做?
1、今日导言
2、什么是不良行为?
3、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4、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5、逻辑后果是什么?
6、逻辑后果并不是最佳处理方式
三、通过出生顺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1、引言
2、不同出生顺序孩子性格真的不一样吗
3、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鼓励孩子
四、班会和家庭会议
1、引言
2、家庭会议与班会有哪些不同
3、家庭会议的构建
4、一些特殊的挑战
五、正面管教的工具箱
1、引言
2、积极的暂停
3、启发式问题
4、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5、总结
DAY ONE 培养出你梦想中孩子的模样?——什么是正面管教
和宝贝一起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和父母!这里是蚂蚁私塾,您成长路上的好帮手。我是亲子成长营的朱亚,今天我为大家拆解的是一本育儿界的“神书”——《正面管教》,作者是美国的尼尔森,如果有原书需求请自行购买。
正面管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尼尔森博士认为,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才能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这几乎是所有父母梦想中孩子的模样啊。
NO1 追寻孩子最本质的需求
孩子最本质的需求是什么?是肯定。首先是 肯定孩子的权利 ,她或者他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无论他年龄几何,他都是一个自然人,和你并没有什么不同。其次是 肯定孩子的能力 ,今天的孩子很少能有自然的机会感受到自己被需要以及自己的重要性。
再也就是最隐秘也是最重要的——肯定孩子的存在价值。这不同于我们往往以为的你真棒、好厉害之类的赞扬,这是娇纵。
以更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感知力和技能:“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NO2 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的道德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其实我们都不完美,要有勇气改变我们对“不完美”的信念。“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没错,是我们。当我们把犯错误看做学习机会之后,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
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大人的不良行为促成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作者举例说明了当大人记住要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他们就不但能取得积极的效果,而且还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DAY TWO 没有天生的“坏孩子”
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仔细观察你的孩子,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常识、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
大人们也常常因为缺乏常识、意识、技能而陷入“原始脑”的操控。发展适宜性行为即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到能领会大人要求的程度。他们的语言或社会技能还不能让他们表达出自己想要什么。作者并不是主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放任不管,教师或家长作为成年人,应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承担至少同等的责任。让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应学会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从而将我们的行为转变成鼓励孩子的行为,并且又不损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NO1 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
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的内心心声是:“我是个孩子,我只是想有所归属。”
孩子往往并不清楚自己行为背后的真正目的。但是我们往往能从以下四个错误目的里,找到他们不良行为的原因。
第二、寻求权力:我说了算而不是你,我才有归属感。
第三、报复:我得不到归属,但是能让你也受到伤害。
第四、自暴自弃:我不可能有归属了。
而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和你让孩子停止其行为时,孩子的反应来判断究竟是哪个目的导致的不良行为。一旦大人真正懂得了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们就会乐意去想办法鼓励孩子。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NO2 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
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任何事情。不打伞会被淋湿;不吃东西,会肚子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
让孩子体会自然后果,能帮助孩子培养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借题发挥,添加责难、羞辱和痛苦。而应该对孩子所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
NO3 逻辑后果是什么?
与自然后果不同的是,逻辑后果要求一个大人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这很容易被大人们滥用成经过伪装的惩罚。如何界定你采取的是逻辑后果而不是惩罚?这里有四个甄别的准则:
一、相关;
二、尊重;
三、合理;
四、预先告知。
如果遗漏了以上任何一条,那么孩子感知到的就是惩罚。大人们喜欢使用惩罚,目的其实就如同为什么有不良行为的孩子:为了赢孩子的权力,通过让孩子吃苦头而报复孩子。但实际上,吃苦头不是逻辑后果需要的条件。
NO4 逻辑后果并不是最佳处理方式
作者虽然通过大量篇幅讲述逻辑后果,但是始终在文中告诉我们: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
很多方法或许更有效,比如开一次家庭会议、关注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后果、设定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请求孩子的帮助、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执行决定、拥抱、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强加后果。
DAY THREE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置身一个家庭就好像在演一出戏。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出生顺序扮演戏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其明显而独特的性格特征。出生顺序不是个性发展的唯一解释因素,但是是重要因素,了解这个可以帮助我们走进孩子,增加对自己对孩子的认识。
NO1 不同出生顺序孩子性格真的不一样吗?
大多数孩子相信,为了有归属感和价值感,自己需要与其他孩子不同。所以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孩子们往往截然不同。
老大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必须成为第一或是最好的才能显得重要。
很多最小的孩子不但被父母娇惯,还被哥哥姐姐娇惯。这使得他们错误地认为,他们必须不断操纵别人为他们服务,才能显得自己重要。有些排行最小的孩子认定自己必须赶上并超越所有前面的人,以此显示自己的价值。
排行中间的孩子往往没有老大的特权,也没有老小的好处。他们可能会错误的认为,必须在某些方面与其他兄弟姐妹不同,才能显出他们的价值。
独生子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他们大都愿意或欣赏独处,更喜欢独一无二的体验而不是成为第一。
当两个孩子年龄相差4岁或以上时,年龄的差距会使他们之间的竞争减少。
NO2 运用出生顺序的知识鼓励孩子
朱蒂·穆尔老师是一位五年级老师,当他发现在他的读书小组中,有一位学生约翰阅读能力最差,排除了天赋和智商缺陷的可能性之后,通过面谈得知,约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因为从没有体验过责任感,也不会有动力为自己做点什么(包括学习)。
通过心理测试报告显示约翰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孩子。穆尔老师把约翰换到了一个阅读能力最强的小组并对他说,“我已经发现你是一个多么能干的小伙子。我百分百相信,你有能力在那里做得更好。”
但是对大多数老大和排行中间的孩子来说,只要努力就会做得更好这句话带来的效果是灾难性的。老大们可能是因为追求完美过于紧张。而对排行中间的孩子而言这句话可能会让他们丧失信心。实际上老小们也不喜欢这句话,因为他们的观念是只有别人照顾他们的时候才有归属感价值感。但穆尔老师之所以奏效了,是因为他是用鼓励的态度,而不是失望的态度。
NO3 出生顺序和婚姻
老大和老小通常更容易相互吸引。然而,刚开始吸引对方的那些特点,后来却往往会变得令人生厌。
当两个老大结婚时,通常是赏识对方身上与自己相同并引以为傲的特点,但当两个人无法就到底谁说了算谁的方式更好而达成一致的时候,麻烦就开始了。
排行中间的孩子结合有可能最容易,也可能最棘手。这取决于他们有多反叛或者多随和。
只有相互间的理解、尊重、合作以及幽默感,任何人之间的结合都可能是成功的。
DAY FOUR 集体如何让孩子有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
——班会和家庭会议
选择学习正面管教,是因为大家的内心既不想成为家庭或学校中的暴君,也不想养出家中的儿皇帝或者阴影中的小孩。那么有哪些集体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和谐共处,相互帮助呢?
NO1 家庭会议与班会有哪些不同
班会适用于教师学习。家庭会议适用于每一个家庭。
作者在书中写了一种适用于教师的正面管教方法——班会,为了互相帮助和解决问题。由老师每天组织10分钟时间,宣读由孩子们写的议程问题,然后头脑风暴将每条意见原汁原味的记录下来,宣读每条建议挑出哪一个最有帮助,问做出选择的学生,愿意何时开始执行自己选定的建议。
老师需要做到放弃控制,邀请孩子合作,做出榜样,问启发式的问题。为一些问题承担责任,客观的、不要评判,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
与班会不同,家庭会议每周一次即可,固定时间,不要因为忙或者其他事情而改变或取消家庭会议。
NO2 家庭会议的构建
轮流做主席:召集、带头致谢、开始解决问题、第一个发言、主持秩序等。
轮流做秘书:记录会议议论的内容和决定。
致谢或感激:每个人向每一个家庭成员致谢开始。
议程:需要讨论的问题集锦。
5解决问题:在家庭会议中,每项解决方案都需要经过全体同意。
6计划家庭活动:让每个人平等地参与到计划大家都喜爱的活动中来,家庭成员会更乐意合作。全家人一起做些有趣而开心的事对于一个幸福家庭来说是多么美好。问题是,你们必须计划并行动。
7讨论家务事:在家庭会议上讨论家务事,以便让孩子来帮助解决做家务的问题。如果孩子们能参与讨论和选择,他们就会更愿意合作。但是这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魔力方案,作者发现,每三周到一个月要把家务事放到家庭会议的议程上:第一周孩子们热情高涨;第二周,继续做该做的但是热情大减;第三周,他们会开始抱怨。
在家庭会议中,孩子们可以提出新的方案来替换原先的方案,你会发现,只要给孩子机会,他们能想出的办法会有多伟大。
NO3一些特殊的挑战
年幼的孩子(小于四岁)可能会对家庭会议造成干扰。可以在他们睡觉之后再开,一旦孩子的年龄足够大时,就可以参加会议的某些部分:比如结尾的游戏和甜点分享。到了四岁,他们就能提出很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十几岁的孩子常常想得到与自己已经拥有相反的东西。叛逆(个性化过程)是很正常的。
家庭会议在单亲家庭中同样有效,家庭会议是向孩子传递积极的感觉,并让他们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操纵别人的好方法。
DAY FIVE 正面管教的工具箱
通过前面四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明白正面管教是一个工具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让他们受益终生的品质。但是具体怎么做?下面详细介绍三个最主要的正面管教工具。
NO1 积极的暂停
当人们心虚烦躁并且受“原始脑”支配的时候,关注与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很困难的。只有等到我们冷静下来并且接通理性大脑时,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积极的暂停,是为了让我们冷静之后感觉更好,不是让我们感觉更糟,也不是让我们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使用之前,你需要了解这四个原则:
1、花时间训练。(你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在使用之前要和孩子谈谈它的好处。要将冷静期的价值告诉孩子。)
2、让孩子们自己布置他们的暂停区。(如果孩子太小还不能参与布置,那他们就还不到使用“积极的暂停”的年龄。读书、玩玩玩具、休息、听音乐都可以。实际上,孩子感觉更好时,会做得更好。)
3、事先和孩子们商量好一个计划。(当出现不良行为时,你可以建议孩子去暂停角,或者陪他们去,或者自己去。)
4、当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就要紧跟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作出弥补。(冷静一下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放过孩子”。)
当自己和孩子都冷静下来之后,怎么去解决问题呢?
NO2 启发式问题
帮助孩子们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与把后果强加给孩子有极大的不同。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学到了什么?
你对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
……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就不要预设答案。你和孩子有一个人心虚烦躁,则不能提问。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NO3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当你感觉到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有障碍,造成了孩子对你的不满,就需要用到这些步骤。
1、表达你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同情,而不是宽恕。
3、和孩子分享你的真实感受。让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简单来说,营造一种合作的气氛才能教给孩子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你学会了吗?
全书到这里就已经结束了,简单的做个总结:
1、爱是一切管教的前提
2、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3、所有人的首要行为目的都是归属感和价值感。
4、逻辑后果不是惩罚孩子,让孩子吃苦头并不是让孩子记住的好方法。
5、只有相互间的理解、尊重、合作以及幽默感,任何人之间的结合都可能是成功的。
6、班会或家庭会议中,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为一些问题承担责任,客观的、不要评判,寻找每个行为背后的积极意图。
7、正面管教是一个工具箱,如何组合使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营造一种合作的气氛才能教给孩子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快速阅读227/300《当我遇见一个人》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教育的本质,其实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你必须去感受,才能获得疗愈。看见是疗愈的开始,看见是真正的爱。
第一章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
如果顺从天性的亲密育儿反而会使妈妈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有一个糟糕的内在婴儿。母婴关系的影响会伴随我们一生,认识它,我们便有自由去改写自己和孩子的命运。陪伴我们自己,回顾生命最初。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故事多一分理解,对孩子就会少一分评价和要求,多一分看见和疗愈。
1、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孩子越小,与扶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最难疗愈的是母婴关系中的创伤。婴儿出生后,处在和母亲一体的感觉中。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关注与回应。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将是漆黑一片,而亲密也可以疗愈一切。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2、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可能是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顺着母亲的本能去安慰TA。妈妈平时多去感受婴儿,去联结,让情绪自由流动。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让曾经受伤的自己和孩子共同长大,再一次用心灵去生活。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地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3、孩子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婴儿是极其敏感的存在,他像镜子一样反映父母的内心世界。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的内在婴儿,亲密育儿收益最大的是妈妈。照顾好自己,及时求助。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哭泣是婴儿表达内心情绪感受的方式,不应被阻止,而是被呵护、陪伴,被充分允许。跟随婴儿,跟随当下这是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妈妈自己巨大的滋养。
4、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的能力。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是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父母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及时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不必勉强,跟孩子解释原因即可。放下焦虑的头脑,不在评判孩子,以一颗谦卑之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玩耍,享受当下的生命。因为信任,所以能安心等待。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
5、退行,内在疗愈的种子在发芽。尽量满足孩子的依赖,允许他能力退化,允许他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不强迫他对其他人友好。允许退行,细心观察,你会发现有成长在进行。
第二章 态度:放下评判,全然看见。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体验属于他的无限可能。若父母用自己全部认知去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走过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孩子的出生,是来引领我们回归心灵的生活。培养一个天才很容易,父母只要不用自己僵化的、自以为是的头脑试图教导孩子即可。
1、不干扰孩子内在的成长节律。孩子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有着神圣的内在规律,孩子会天然去体验各种事物,最好的教育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
2、限制是伪造的爱,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越禁止越逆反,学会正向给孩子下指令,例如(我让你“不要想一头粉色大象”,可是在你脑海中留下的确实一头粉色大象。正向表达去想一头灰色大象,明确说出你的目的)。
3、规则要建立在尊重感受的基础上,孩子无需刻意培养,给予充足的爱,放在孩子自由发展,他就会展现无限的可能性。规矩只有在涉及两个以及以上的人的时候才有意义。脱离感受的规则冷冰冰,规则不是被训练要求来的,而是在感受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给孩子的爱,再多也不为过,两个清楚自己感受的人之间自然形成规则,而且是流动的、灵活自在的规则,我们要真实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由选择,成为他自己。
4、智力发展来自于体验而非知识。请给孩子空间,让他自由感受、体验各种事物,别用我们狭隘的头脑来限制孩子的无限可能。好习惯无法培养,坏习惯只因匮乏爱。真正的好习惯其实无法靠训练养成。若有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任何顽固坏习惯背后都是在呼唤爱。
5、不期望改变。无论父母的话说得多漂亮,貌似多尊重孩子,但只要起心动念想要改变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爱,而是能量被阻塞。当我们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人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评判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
6、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地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看见孩子的闪光点,正面去强化。
7、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改变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第三章 童年的沟通模式决定未来的关系模式
父母和孩子建立怎样的沟通模式,孩子在未来就会重复怎样的关系模式。无所隐藏,正是精神分析所做的事,然而让真相呈现的,并不是分析,而是爱的照见。请用最大的善意呵护孩子无所隐藏的状态,莫要让评判裹住他的本心,莫要让他因受伤关闭心门。关上的一刹那,我们就真的错过了。
1、不同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给孩子生命最好的滋养,是确认孩子的感受,类型:共振互动型、以母亲为中心型、无关反应型和情感逆转型,其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共振互动型,婴儿自主的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
2、不评判,只确认感受。如果父母是在“无关反应”和“情感逆转”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很难与孩子产生自然丰沛的情感呼应,但至少可以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反应模式。拒绝不等于伤害,让孩子受伤的是附带的评判,没有评判的拒绝,没有委屈的付出,爱依然可以流动。
3、孩子间的冲突不会引发创伤,但父母的干预会。冲突是生命历程中必然的体验,是孩子生命张力的体现,如果父母制止和评判,就会让冲突真正的变成阻碍成长的坏事。不出现危险家长最好不干预和评判。
4、幸福的关键不在于陪伴时间的多寡,而在于陪伴质量高低,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父母要通过自我觉醒与成长提高陪伴的品质,更好的活在当下,更好的临在。不改变,才能真正的陪伴。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通过觉知培养陪伴的品质:觉知头脑中的妄想,真正的共情,和对方交谈,交谈的核心是理解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反馈给对方而不是自己的想法。父母无需完美但需诚实。禁止孩子表达情绪,是造成孩子意识和潜意识的分离,这才是形成心理创伤的基础。
第四章 会痛的不是爱
轮回有巨大的推动力,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我们在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受苦,潜意识却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有的父母秉承“爱与自由”的理念,却经常遭到周围人的攻击,这是因为人类潜意识。没有觉知的人看不得享受爱与自由的孩子,那样会触发他们旧有的创伤。做好父母,需要强大的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意愿,然后像母狮子一样充满力量,捍卫自己的孩子。
1、没有界限,只因缺乏爱的能力。没有界限,不是因为无私;没有界限,哪怕是付出,也是自私的行为。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真正的好心,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只有当别人希望听取我们的意见时,我们才真诚的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好心必然得到善意的反馈。
2、孩子不必为父母的错买单,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选择,孩子无须为父母的选择承担后果。
3、可以不原谅父母,我们不是一定要和父母修复关系才能自我成长。父母也许一辈子也不会真有能力真正看见孩子,但我们依然可以成长,并且拥有爱和不爱父母的自由。童年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决定孩子的性格。
4、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父母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扭曲的痛苦。温和而坚定地“反控制”,做自己,可以参考《不要用爱控制我》。家庭秩序不可错位,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定海神针”。告诉孩子父母的事会自己处理,跟你没关系,孩子会有踏实的安全感,能够专心发展自己,同时学习到父母自我负责的态度。
5、在人的攻击行为背后,是对爱的强烈渴望——渴望有一个人能够宽容自己所有的攻击,能够无条件的爱自己,能够把自己从无尽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有已经发生的苦难,且让我承担,且于我终结。觉察是起点也是终点。把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的内心婴儿,所有对别人的指控,都是自我指控。孩子是帮助父母走向自我认识的桥梁,有意识的逐步提升觉知力,是做好父母的根本法。抗拒让能量固结,而接纳让一切自然流动,呈现完美的安排。觉知就是全然的体验。
第五章 外在:你配得起更好
破除潜意识中的限制性信念,未来的发展才不会受制约。
1、真正的富养,是内心丰盛流动。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童年的匮乏影响孩子的一生。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
2、认为自己值得,财富就会追随你。父母若对金钱没有匮乏感,在能力范围内全然满足孩子,孩子未来和金钱的关系自然轻松丰盛。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所有关于成功的信念都制约你成功。
3、给孩子丰盛的人生:听见孩子的欲求;及时回应,诚实回应,无条件给予。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欲求,创造接触满足,满足后退回。守住自己的初心。
孩子哭闹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当孩子感到不舒服、累了、饿了或者需要关注时,他们会哭闹。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满足需求,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和爱护。
孩子哭闹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当孩子感到不舒服、累了、饿了或者需要关注时,他们会哭闹。家长和教育者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需求,帮助他们满足需求,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和爱护。
孩子挑战是一种表达求知欲的方式。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好奇和兴趣时,他们会表现出探索和挑战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的求知欲,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2 拒绝
总之,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一定的含义和意义,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去理解和探究。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挑战是一种表达求知欲的方式。当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到好奇和兴趣时,他们会表现出探索和挑战的行为。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的求知欲,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孩子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为什么同样都是小孩子,长大之后却有不同的人生?归根结底,家长的格局与行为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旅行社的一群人去旅游,走到一条大街上,街上全是坑坑洼洼的,那路还没有修好,然后导游在车里一直不停的道歉,说我们也不知道路况这么不好,早知道我们换条路了,真的不好意思,他一直在给游客道歉。但是越道歉大家脸色就越难看。因为一会蹲一下一会蹲一下。
后面又来了一辆大巴,坐的也是一群游客,这个导游一看,天啊,前面那么多坑,他马上换了一种说法,他说:各位朋友们,拿起你们的相机,前面这条路就是我们著名的“酒窝大道”,您等一会将会享受到这个汽车颠簸的过程。他这话一说,每次颠簸大家飞起来的时候没有人脸色难看,而且每颠簸一次车里的人酒会欢呼一下。
大家看看,同样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导游会带来不同的结局!同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言行受家长影响!
哪怕是同样的孩子,被不同的家长培养,也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继续上面的话题:如何才能读懂孩子的行为?
小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令家长不理解,孩子挑食、说谎、骂人、甚至偷东西我们之所以不理解孩子,是因为小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弱,他们往往连说话、对词语的理解可能都不太准确,更别说让他们把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直接说出来了。
所以,怎么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呢?我们可以通过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达到这个目的。
小宇的妈妈最近很烦恼,因为小宇有很多行为让她不理解甚至生气。小宇最近总是不好好吃饭,不仅挑食还总是把食物当作玩具拿在手上玩,有一天妈妈告诉他只做了煮鸡蛋和面包,如果不吃就得饿着,没想到小宇真的就不吃,孩子宁愿饿着也不愿意吃饭?这让小宇的妈妈很疑惑。
后来小宇妈妈在一本书中看到,孩子之所以挑食,或者拒绝吃你强制性给他固定好的食物,是因为孩子在感受自己生活中拥有的选择权,其实我们想一下,即便是大人,我们也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吃我们不喜欢吃的食物,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候。所以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自己选择吃什么呢?
而小宇喜欢玩食物又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看来那是美味的食物,可是在孩子看来它们就是一个刚刚被发现的新鲜事物,他们不是在玩,是在了解它,在认识这个世界。
小宇妈妈想的是:“要把这些食物吃完”,而小宇想的却是:“我要拿它们做些什么。”如果妈妈看不懂孩子的行为,当然无法理解孩子,只会按着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孩子会更抗拒甚至和你疏远的。
就像我们常常在想孩子做错事要不要打他?不打吧,他的确是做的很过分,怕他以后再犯;打吧,又怕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的做法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以“该不该打孩子”这个话题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带领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的。
分析父母打孩子的心理(让家长了解自己打孩子的真实原因)
父母往往因为生气和无助而打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能有积极的回应,却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得到孩子的积极回应,于是就说:“其他方法都不管用。”
分析孩子被打后的影响
孩子在长时间的“希望被打”中会喜欢上被虐待的感受,在长大成人后会习惯处于使自己受虐待的情感关系中;孩子被打会使他感到羞辱和内疚,从而认为自己是坏人。
这与家长想要达到的目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认为自己是坏人的时候,他很可能会用暴力对付暴力。
分析父母赞同打孩子的原因
很多父母会说:“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被父母打,我觉得没什么”。在有压力或是无意识时,会寻求父母做事的方式,所以他们会延续父母打孩子这一行为。那么,这些人真的没有在被打的过程中受到伤害吗?
分析孩子被打的感受
孩子分不清楚自己是因为管教被打还是因为虐待被打,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把暴力与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再做出同样的事,希望被打,来作为和父母保持身体亲近的一种方式
其实,会这样说是因为他在否认自己小时候被打的感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否认一方面是在试图为父母的行为辩护,另一方面是在试图避免因为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而对父母愤怒。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五年,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一辈子!家长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
最近办公室同事们闲聊的时候,都爱谈论自己的孩子,而且还都是一些让父母感到焦虑气愤或者无奈的事。
小于说,我儿子该上幼儿园了,这几天难送死了,天天哭一场,一个男孩子这么缠人,真不让人省心……
小葛说,我妞都上三年级了,天天回来写个作业还是磨磨蹭蹭的,能把人给急死,每天写完作业睡觉都差不多十一点了,再上高年级可咋整!
小田说,你们毕竟还都小,孺子可教也,我儿子都初二了,前两天因为违背老师要求,放学在操场打篮球被老师发现第二天罚站,你说淘神不,都这么大了还不听话!
做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里装着“龙凤”的样子,自然看自己的孩子总能挑出毛病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 孩子每一个偏差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没被满足的需要。 而这个没被满足的需要,才是偏差行为的源头。
星星是个留守儿童,五岁时自己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有四年的时间啦,星星一直跟着沉默寡言的爷爷生活。父母每年也就春节回来几天和孩子团聚。最近星星频繁出现自残行为,原以为是孩子淘气不小心伤到的,但他自己却说是在玩自杀 游戏 ,一个五岁的孩子,居然想自杀,每次都能把自己弄得鲜血直流,把爷爷吓个半死,爷爷经不起星星这般折腾,把星星父母叫了回来。父母也问不出个所以然,一筹莫展,就带星星去看心理医生。
经过几次工作后,医生找到了原因。原来,星星父母不在身边,爷爷也只是照顾他的衣食起居,星星长大的过程,很少得到 情感 上的回应。半年前一次在床上玩转圈圈,摔倒后下巴磕到床头,鲜血直流,爷爷带他到医院缝了四针。父母听说后,特意请假回来看他,给星星带了好吃好玩的一大堆礼物,不亚于春节探亲。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照顾,星星开心的不得了,感觉就像做梦一样欣喜若狂。
果然好景不长,一周后,伤势好转,父母又踏上打工之路,星星再次和不爱说话的爷爷相依为命。星星发现,原来只要自己流血受伤,爸爸妈妈就会回家和自己在一起,所以,星星看起来不惜一次又一次弄伤自己的怪异行为,只是为了让父母回家陪伴自己,是不是让人很心酸。
现在很多青少年自残行为,也是因为想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想要引起父母的重视,以及用自残攻击父母,其实也是爱而不得的扭曲表达。就好比正常情况我们都走大路,平坦宽敞好走, 如果有一天大路因故封堵,我们一定会另辟蹊径一样,因为需要还在。
包括小孩子撒谎,如果父母只是看到孩子撒谎,然后告诉孩子撒谎不好,不能撒谎,这样处理,就太简单粗暴了,根本无济于事,一定要了解孩子撒谎的原因,了解孩子用撒谎可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为。
我跟同事们分享了这个理念,他们回家试了后都跟我反馈:这个办法真好用!小于说:自从认真了解了儿子每天不想去幼儿园的原因,实际上是不想跟妈妈分开,小于会应儿子的要求,给他讲三个故事,然后孩子就带着满足感很开心的去了。小葛说,她了解女儿写作业磨蹭,其实就是感觉语文作业写字太多很累很烦,小葛就会和女儿一起,把每天的语文作业分成三段,每写完一段就出来吃点水果或者和奶奶聊聊天做个 游戏 什么的歇一歇,然后再写,孩子写作业的意愿度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自律了,现在已经会自己安排写作业的节奏了。小田说,她也了解到孩子是感觉上一天课很累,想打篮球放松 娱乐 一下,可老师不允许,喜欢打篮球的小伙伴们都不理解也很生气,于是才明知故犯消极对抗老师而被责罚。小田理解老师想要孩子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同时也支持儿子正当的休息 娱乐 充电的方式。于是和儿子商量后,在学校附件找了一个打篮球的地方,让他们放学去那里打,既避开了和老师的冲突,也尊重并支持了儿子的选择。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偏差行为,先不要着急生气忙着责罚孩子,一定要带着好奇,看看孩子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有什么需求对父母不敢说不能说,这才是真正的关心孩子爱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