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

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第1张

道德情感的三种形式包括: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1、直觉的道德情感

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其产生非常迅速,因而当事人往往不能明显意识到这个过程,未经过现场的充分准备与酝酿。比如由于它产生得非常迅速,而往往对这个过程的道德准则的意识则不太明显。

2、想象的道德情感

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形象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是因为它是以社会道德标准的化身而存在的,又具有极大的鲜明性,因而能使人更容易理解道德规范的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也更容易使人受到感染和激励。

3、伦理的道德情感

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它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理论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的内容:

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道德认识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意识的一个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反映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维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简称八荣八耻)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参加民主党派讨论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的高度概括。

“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它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公民道德观的集中体现。

实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机制:

(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教师职业道德认识,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它包括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职业道德知识和概念的掌握,职业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职业道德信念的形成等。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刻体会它的实质内容和要求,了解确定这些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明确它对教育活动的特殊意义,这是教师履行职责,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个人和事业的关系以及自身品德修养等方面行为的基础。

与人类普遍的认识过程一样,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一般要经过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道德实践这两个阶段。职业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是职业道德观念的积累和形成。掌握道德要领是教师职业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是道德认识概括化过程。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道德上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的区别,而且还要在实际生活中分清上述各种界限,培养道德评价判断能力。

(二)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伴随着教师的职业活动而产生的,是以职业道德认识为基础的。

教师的道德情感是极为丰富的,概括来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眷恋和对学生的关怀、爱护方面。这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

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表现在教师的自尊心、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

再次,教师的道德情感表现在对同志的尊重、友谊、热情。

总之,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感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和表现水平不同的品德因素。它是职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对职业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有着稳定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教师积极工作、勇于开拓进取的内部动力,是教师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保持高尚的道德行为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所谓道德信念,就是人们对某种人生观、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和正义性深刻信念。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之上,根据道德观念来评判他人或自己行为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直觉的道德情感

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当感知到某种情境就会迅速产生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因为产生迅速,一般当事人不能明显意识到。例如,一个人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突然冲向马路,这时他会不经思考的去拦下那小孩,这就是一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未经思考迅速发生,拉开以后才可能意识到自己可能也会陷入危险,或假如错过拉开怎么办等等。

2想象的道德情感

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想象历史上的某位名人,从而唤起自己的钦慕、敬佩之情。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是以道德的理性认识为基础,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伦理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和明确的自觉性,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和较强的伦理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道德情感的最高形式。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就是一种伦理的道德情感。

这部分知识点,一般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概念;二是用例子来考察是否理解。接下来我们做几道题目来区分。

1由于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

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

中公名师解析答案:A。此题直接考察对概念的记忆,根据题干中“直接感知”一词可定位为直觉的道德情感,故正确答案为A。

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道德认识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意识的一个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反映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一致时,便出现积极稳定的内心体验;两者矛盾时,会产生消极的、不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要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1]

在个人的道德品质构成中,道德情感具有3种作用:

①评价作用,即能以某种情绪状态,表明某种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是否具有正当性和合宜性;

②调节作用,即能以某种情绪倾向,强化或削弱个人对某种道德义务的认识和实践;

③信号作用,即能以特有的情绪形式如表情、动作,向他人传递其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或从他人的某种情绪形式获取自己道德行为价值的信息。

个人一旦对某种义务和行为形成道德情感,就会积极地影响其道德选择。某种道德情感一旦扩展为社会性的情感,也就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社会道德风尚。

陶冶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是改变那种与应有的道德认识相抵触的道德情感。形成和增强健康的、正当的道德情感,不但要诉诸个人理智,诉诸个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更需要个人在实践中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2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