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是什么?,第1张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是如下:

1、《绝句其一》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2、《绝句其二》唐代: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3、《绝句其三》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第一单元“童年往事”整体构架解读

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安排了三首古诗,描写古代乡村中的儿童生活。《祖父的园子》回忆了“我”在园子里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童年时期在故乡生活的快乐往事,抒发自己成年后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之情。《梅花魂》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的经理,讲述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故事。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品味他们对童年的深刻记忆,体会其中浓浓的情意,并关注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以落实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把一点事的重点部分具体写。为了深度解读本单元的构架和内容,在自主研修备课阶段,我们从五个一方面展开备课。一册课程标准: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根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一条横纵坐标:

三、一个双线组元:纵观整体,灵活运用落实达成语文要素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童年往事”。语文要素有两个:其一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二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前者是阅读训练要素,后者是习作训练要素。从主题和内容看,这是一个典型的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单元。

(一)整体分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且紧密结合

统编版教材中,以“童年”作为人文主题的单元为数不少,可以说在每个年级都会涉及,但此处“往事”一词凸显了本单元选文以回忆性文章为重点。而且较之低、中段感受多彩童年这种学生当下正经历着的美好童年有所不同,这里的童年,多是回忆里的童年,而且不只是描写天真烂漫的童年趣事,与童年往事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对于故乡(祖国)、母亲的眷恋。这在本单元选文以及日记月累部分均有体现。与低、中段相较,难度与深度有所提升。这与五年级作为小学高段,学生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提升与发展”“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已有较大提升相关。本单元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且结合紧密的单元。“童年往事”这一人文主题,既指向人类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也使学生认识到故乡这个词在人们心中的分量,为本单元的读写活动创设了特定的学习境遇。

(二)阅读训练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要素是统编版教材中反复出现的阅读要素,只是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就如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统编版教材的安排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低年级借助“想象”,到中年级“边读边想”,以及抓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抓关键语句,再到高年级注意“场景和细节”,最后是本单元灵活运用以上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最初指出方法、搭建学习桥梁,到直接运用方法“体会”,可谓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区分文章主要内容与思想感情的不同,主要内容是“文章写了什么”,而思想感情是“通过内容想表达的情感”。学生已经学习了查阅资料、借助关键语句、关注场景和细节等方法,能够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既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法,也去掉了“初步”二字,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呢?通观本单元选文、课前导语、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可以得知以下方法: 

1通过想象画面(图像化)的方式体会思想感情。主要体现在《古诗三首》的学习中。课后习题部分有“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这样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为例,写的是夏日乡村,男男女女都在田里或家里忙碌,不懂耕织的儿童天真烂漫,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绿树成荫的桑树底下学习种瓜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

2通过角色自居的方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交流平台中指出“读《月是故乡明》这一课时,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一篇课文中,作者由月亮想到了自己在故乡的重年趣事,如数星星、抓知了、看月亮、梦月亮,这是只有故乡的月下才能有的快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角色自居,充分体会这种快乐,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离开家乡后,哪怕见到各国再大的月亮,住到再美的赏月胜地也无法取代这份重年的美好回忆,以此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样,学习《祖父的园子》时,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想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等,边朗读边想象,体会文章表达的这份“自由和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段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的关键语句有显性以及隐性之分。显性的也即直抒胸臆的句子,比如《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隐性的往往将感情藏在字里行间,有时不是一句话,而是以段落呈现,需要用心体会。这在《祖父的园子》中多有体现,文章中没有直接抒发对祖父和园子的思念之情的句子,而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比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段话通过描写园子中的花儿、鸟儿、虫子等事物,用含蓄蕴藉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园子深沉的热爱和思念。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祖父的园子》时,要注意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在园子里得到的是怎样的一种快乐和自由,而这份快乐的背后是对祖父深深的依恋和怀念。朗读《梅花魂》时,要注意读好外祖父的几处话语,比如训斥“我”弄脏《墨梅图》时的气愤、讲述“梅花”坚韧品质时的骄傲等,因为梅花之于外祖父,就像祖国一样重要,以此感受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 

5查阅资料、拓展阅读,加深对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这在《祖父的园子》课后习题中有所体现。这一课后面有阅读链接,呈现的是作者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文字,这部分文字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呼兰河传》,研究作家萧红的愿望,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萧红短暂而坎坷的一生,这段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应是她一生中最自由快乐的日子,因此她要写下这些文字,祭奠消逝的童年,以及那个自她十几岁逃离后便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学习《月是故乡明》时,可以拓展阅读季羡林同样写思念故乡的文章《海棠花》,还可以进一步阅读季羡林的书《留德十年》,体会长久漂泊异域的作者对家乡、祖国深切的思念。查阅资料可知《梅花魂》一文的作者陈慧瑛是新加坡华侨,出身书香门第,其外祖父是晚清举人洪镜湖先生,他下南洋做生意后定居新加坡,但他一直保留着中国文人的许多气质,因此才会对象征祖国的梅花情有独钟,体会文章借梅花写外祖父的故国之思。

6分析文章题目,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选文中最典型的是《梅花魂》,题目中“魂”指的是梅花的精神品格,梅花不管历经所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外祖父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也如梅花一样坚贞不屈,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对祖国却依然是一颗赤子之心。所以,梅花就像外祖父,而梅花又象征着祖国,外祖父就融在了梅花的魂里,从这个题目就可体会到漂泊异国的老华侨赤热的中国心。《月是故乡明》选自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是杜甫在安史之乱逃亡中写下的思念家人的名篇。明明“千里共婵娟”,月亮是一样的月亮,杜甫却偏说“月是故乡明”,这份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千古以来曾引发无数共鸣,因此作者季羡林选此诗句做题,也可以体会其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无独有偶,《梅花魂》的作者陈慧瑛写过一本书,也叫作《月是故乡明》,单看题目,似乎就有助体会其思想感情。 

7从细节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祖父的园子》中,“祖父”干嘛,“我”就干嘛的一系列动作,还有“我”与祖父亲切的对话,便可知道祖父对“我”的宽容和疼爱,以及我对祖父的深深依恋。《梅花魂》中外祖父的三次流泪,以及“我”弄脏墨梅图后,祖父“轻轻刮去”“慢慢抹净”的细致动作,可知外祖父对象征着祖国的梅花的钟爱。以上方式,大多是学生之前学习过的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比如抓关键语句是四下第一单元所学,结合资料是五上第四单元学习过的,关注细节是五上第六单元学过的方式。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中没有提供具体方式,而只说“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感情”,此处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运用之前的阅读经验去体会文章感情,教师在必要处予以点拨。像抓关键段落、分析文章题目等方法,体现了由段至篇的进阶,篇章结构也是课标中高段阅读学习的要求,这是需要教师关注的。

(三)表达训练要素——“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写事”这一表达要素在统编版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中段从学习写“把事情写清楚”“能写出感受”,到“按一定的顺序把经过写清楚”,再到高段“结合具体事例写人”,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最后能“通过事情写人,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情感”,难度上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   

本单元表达训练要素中有两个关键词“重点部分”“具体”。结合习作主题“那一刻,我长大了”,那一刻,指的是回忆童年时期的某一刻,学生需调动生活经验,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找出这样的典型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把事件中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那一瞬间”也就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需要进行详细描写。

(四)灵活推进,搭建多样且可操作的学习支架

本单元阅读与写作是密切相关的,不仅在“童年”这一主题上,几篇选文从内容上也都是回忆的童年往事,在写作时可从中学习经验。纵观整个单元,通过对本单元三篇文章《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及相关拓展的文章的阅读,对“语文天地”“口语交际”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实现以下目标:

1阅读有关童年和故乡的文学作品,感受童年的美好,了解故乡在人们情感中的重要分量。

2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综合运用想象画面(图像化)、角色自居、抓关键句段、有感情朗读、查阅资料拓展阅读、分析题目、关注细节等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读懂作者怎样表达感情,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表达具体的感情。

这些目标的达成,为习作目标的顺利实现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比如《梅花魂》中描述的我与外祖父几件事,可以学习其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在自己的习作中加入对话、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还可以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比如五上第六单元中《慈母情深》中就有“那一刻,我长大了”的体验,可以回顾文中有关场景、细节的描写,模仿学习,使自己习作的重点部分更具体。实现了由读到写的有效衔接。

四、一次深度解读:

关注本单元的课后习题、课文指导信息对本单元的教学的内容解读如下:

五、一个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积累运用已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前的教材中,已经安排过“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等语文要素,学生基本已经掌握了一些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但对于体会一些篇幅较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含蓄、深刻的课文的思想感情时,想要体会出其细腻、丰富的情感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021117)

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守边战士们不畏艰苦,以及他们勇于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诗的前两句将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描绘了出来,突出西防突厥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诗的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最后一句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教案# 导语《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以《四时田园杂兴》《稚子弄冰》《村晚》三首古诗组成。下面是 无 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该组教材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三首诗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依托动词,表演感悟。

 《稚子弄冰》一诗运用动词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天真活泼,无虑。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把诗意弄明白,然后找出诗中孩子的动作“脱、穿、敲”,然后让学生模仿诗中的孩子进行表演,也来做一回无虑的“稚子”,大家纷纷行动起来。表演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了解到:稚子弄冰也是小心翼翼,倍加珍惜的,一块普通的冰,在孩子眼里是“银钲”,是“玉磬”,是“玻璃(古代玉石)”,而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没有把孩子的这份珍惜之情表演出来,甚至还有的学生趁机闹腾,经过这样的“抓动词——表演——评价”,学生真正理解了“稚子”的天真可爱。

 2教学收获(思得)

 (1)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体会古诗文的意境,是古诗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同时也是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插图,由画入境,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诗的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我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学生会说出很多答案:插秧、收割、犁地、积肥等,想象诗人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然后同桌互相练习,互相表演,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达到较好的效果。

 (2)古诗所描写的什么季节,是我们学习古诗、理解古诗的一个知识点。在教学《村晚》时,我并没有按照教参上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从诗句、诗意中进行推理。学生从“山衔落日”判断出是傍晚,从“草满池塘”可以推断出是夏天,再从“寒漪”推断出是秋天,最后综合起来,正是“夏末秋初”,这样让夏末秋初更加形象化。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中,我引导学生借注释,明诗意,悟诗境时,教学策略过于简单。学生们对诗歌的第四句“也傍桑阴学种瓜”最易理解,也最容易感受孩子的勤劳,但对诗中体现的孩子的天真可爱,学生不容易感受。教学时,我以自己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感悟是不可取的。用何种策略引导学生感悟到孩子的天真可爱,应该下功夫琢磨。教学策略的单一,导致这一教学环节没有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4改进措施(思改)

 小学生阅读能力尚在形成阶段,要不断地让学生总结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以一篇带多篇”阅读,使之形成能力。古诗中像这样描写儿童活泼可爱的诗篇还有很多,应该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己搜集,自己积累,并开展“赛诗”会。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积累这方面知识。

2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稚子弄冰》的诗句稍难理解一些,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根据注解,让学生讨论、想象,也不难理解其意,同时也感受到了古诗的优美,达到了陶冶情操,提升鉴赏的目的。

3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四时田园杂兴》是这一单元的诗歌,诗的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问题的是字音,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诗的意思确定字音,学习时反复强调。要想很好地体会诗中所要表现的乐趣,就要抓住后两行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了落实课标中: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要求,在大体了解诗意后,我引导孩子想象:小孩子看着大人劳作,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阴下种瓜,他们把种瓜当作一种游戏,在游戏中感受乐趣。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们学种瓜时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我把这项内容安排成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想象诗中后两句描述的画面,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在交流时,有很多同学写得很精彩,有儿童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还有些写了背景。效果不错。看来以后这种方法可以经常用,既进行了小练笔,有训练了想象能力,同时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可谓“一举三得”。

4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描绘了白鹭的生态特征,赞扬了寻常的事物中蕴含着内在美,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白鹭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追求。

作者开篇把白鹭比作一首诗,优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诗。由此,这已经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美的种子,等着它发芽,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来。作者仅仅对白鹭寥寥数笔的描绘,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

扩展资料:

白鹭课文: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第一首写了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第二首写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第三首写小牧童放牛归家,横骑在牛背上,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三首诗都描绘了“学种瓜”帮家人劳作,玩冰,放牛等农村儿童有趣的生活场景,从中我们体会到儿童生活无忧无虑,悠闲自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有趣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79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