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5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登幽州台歌》深刻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
特点:以景抒情,韵味与情感共变化
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分析:
幽州台:位于北京。战国时,齐国乘燕国国乱之机,大举侵伐,夺了大片土地,使燕国更弱,新即位的燕昭王发愤图强,准备一雪国耻,按照郭隗的建议,修建高台,将千两黄金于其上,招延天下贤才,乐毅、邹衍等从各国而来,为其效命,君臣齐心协力,国力日盛,后来终于大破齐国,雪了国耻。
陈子昂: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空有一腔报负和满腹的才识,却因无人赏识而远未得到重用,面临国家危难之际,登高望远,追忆历史上有为的名君贤臣,不禁要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寥寥22字,抒发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其中表露的悲哀也引起了历史上诸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广泛共鸣。如此拳拳之心,如此军棍之治,沉淀为《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为我们留下的是历史截图,一幅捕获了绵绵历史,并留驻于悠悠天地,充满哲理的画图。诗人在这广袤悠长的时空聚象中,孤单寂寞、苍凉悲壮。如此孤单寂寞、如此苍凉悲壮,悠悠苍天啊,“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同样是历代知识分子的心病。忧郁、愤懑,达到已极,想必后来者不再会如此遭际、如此心际。《登幽州台歌》就是历代知识分子如此遭际、如此心际的悲怆的泪洗之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逝者如斯,绵绵绝期,前浪逝去、后浪未起。历史上的伯乐,于今不再见踪迹,诗人钦慕燕昭王礼遇乐毅、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因为在当下的时空凝固中,英雄真乃无用武之地。如此遭际,恐怕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也不会再有,因报国无门,只有分忧天地。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诗人登台远眺,天地广大寥廓中浸透着绵绵的历史悠悠。景如此,情如何?情是苍凉悲壮、苦闷忧伤。诗人正是在这苍莽天地与悠悠历史中画龙点睛、点到为止,从此绝笔,给读者留下同样是苍莽与悠悠的想象时空。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哭泣,恸哭不似,粉泪不比,哭而无声,悲泪无泣。倘若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在于己的仕途上考量,倒也罢了。但是,此时此刻,修好了身,却报国无门,更不消说平天下了。感遇如此无用,诗人能无欲无求地静心么?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白话译文:
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登幽州台歌》创作于初唐时期,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著名诗歌,全诗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二句俯仰古今,第三句登楼眺望,第四句描绘诗人的情绪。
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作者落寞、苦闷、悲愤的情感。
2、其实《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歌,作者除了抒发自己寂寞、苦闷的心情之外,还揭露了当时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
3、《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第三句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幽州台是哪儿
幽州台,即是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怀古伤今,那些先者贤人被重用,而自己却不被重用,深感怀才不遇。
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登幽州台歌》本身是一篇浑厚,大气,悲凉的诗。因为我只对古琴比较熟悉,所以推荐两曲古琴曲。
第一首,《胡笳十八拍》。这首曲和登幽州台歌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从曲中能感受到悲怨之情,但也是“浩然之怨”。将悲愤和积昂完美的结合,应该是和诗意相同的。
第二首,《广陵散》。这一曲更为悲壮磅礴,曲意是讲《聂政刺韩王》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整首曲子傲然决绝之下暗藏悲伤,应该也是可以和《登幽州台歌》搭配的。
PS:这两首曲子都比较长,想找到真正合适的那一两分钟有一定的难度。建议你多听几遍,定有感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