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题西林壁》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雪梅》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教案# 导语“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篇二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 美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近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1 关于尚书的诗句
关于尚书的诗句 1尚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
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 虞书 舜典》) 注释 (1)永:咏,意思是吟唱。
解读 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谐和五声。按这种观点,诗歌和音乐是人们内心想法和情感的表现;表现的最高标准,是和谐;和谐就是美,是优雅,可以感天动地惊神鬼;和谐的诗歌和音乐被用来培育、陶冶人们的内在情操,培养性情高雅的君子。
简单地说,诗歌和音乐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而不是供自我发泄或娱乐消遣 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虞书 大禹谟》) 解读 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它告诉人们骄傲自满有害,谦虚谨慎有益的道理。
3、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夏书 五子之歌》) 解读 当初,大禹传位给启,启传位给太康。
太康只图安乐享受,不理朝政,沉迷于酒色,打猎百日不归,丧德失民,怨声四起。有穷国诸候王后羿,看到人民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就废了太康。
太康的母亲和几个弟弟聚在一起,追述皇祖大禹的训诫,于是,作了《五子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祖父大禹早有训诫,对待人民只能亲敬,不可怠慢,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4、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
(《尚书 商书 仲虺之诰》) 注释 (1)万邦:指周边国家 (2)九族:古代关于九族有两种说法,其一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二指从高祖至玄孙凡九族。 解读德行日日更新,万国归附;如果骄傲自满,亲戚也会疏离。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尚书 商书 太甲中》) 注释 (1)逭:(hu n)逃避 解读 天降的灾害还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也逃不了。强调自作的罪孽﹐无法逃避惩罚。
亦作“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6、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尚书 商书 说命中》) 解读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
《左传 襄公十一年》中这句话演化为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了,就会有所准备,有所准备,就不会发生祸患。
7、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尚书 周书 旅獒》) 注释 (1)百度,做事的标准。贞:正,适当 解读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处理就会适当。
戏弄人就丧德,戏弄物就丧志。周武王灭了商朝,安定天下,开通了周边诸国与外族的通道。
西方有个叫旅的国家,向朝廷进贡了獒犬。周召公姬奭害怕武王玩物丧志,专门写了篇《旅獒》,劝诫武王要继续修德慎行,重视贤能。
召公认为,有德行的人不会轻慢戏弄他人。如果轻慢戏弄了官吏,他们便不会尽心,轻慢戏弄了百姓,他们便不会尽力,至于迷恋和沉溺于所喜好的或者新奇的事物,这不但耗费精力,而且会令人丧失志向,召公称为“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8、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周书 旅獒》) 解读 不注重细行,终究会损害大德,比如筑九仞高的土山,工作未完只在于一筐土。召公的话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持之以恒功可成,否则,虽然事情只差最后一步,却会因未能坚持到底而前功尽弃。
9、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尚书 周书 蔡仲之命》) 解读 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它只佑助德行高尚的人;民心向背没有定规,它只是归附仁爱之主。
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走向动乱。 10、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尚书 周书 君陈》) 注释 (1)济:成。 解读一定要有所忍耐,那才能有成;有所宽容,德才算是大。
2有尚书两个字的诗词
始出尚书省诗
南北朝
谢朓
惟昔逢休明。十载朝云陛。
既通金闺籍。复酌琼筵醴。
宸景厌昭临。昏风沦继体。
纷虹乱朝日。浊河秽清济。
防口犹宽政。餐荼更如荠。
英衮畅人谋。文明固天启。
青精翼紫{车犬}。黄旗映朱邸。
还覩司隶章。复见东都礼。
中区咸已泰。轻生谅昭洒。
趋事辞宫阙。载笔陪旌棨。
邑里向疏芜。寒流自清泚。
衰柳尚沉沉。凝露方泥泥。
零落悲友朋。欢娱燕兄弟。
既秉丹石心。宁流素丝涕。
因此得萧散。垂竿深涧底。
3尚书的名句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释选自《尚书· 尧典》。克:能,能够。
俊:才智。德:美德,道德。
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
平:分辨。章:彰明。
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无姓 。协:协和。
万邦:众民族。译文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
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赏析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
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
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选自《尚书· 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
庸:用。滔:通“慆” ,怠慢。
象恭:外表好象恭敬。译文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赏析这句话是尧帝对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 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 选拔人才态度。
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3、无稽之言勿听……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稽:考证,验证。
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译文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赏析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注释选自《尚书·大禹谟》。
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赏析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
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注释选自《尚书·太甲中》。
惟,唯;明,目明,喻监察是非;聪,闻审谓之聪,听到的都思辨之译文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赏析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
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 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注释选自《尚书·盘庚上》。纲:网的总绳。
紊:乱。若:像, 好像。
译文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赏析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
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主次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
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
亏:缺少。篑:盛土的竹器。
译文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赏析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
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8、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选自《尚书· 周官》。允:诚信,信实。
怀:归向。译文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赏析《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
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4尚书中的励志名言
1、允恭克让,光被四表 ——尧典2、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尧典3、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尧典4、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舜典5、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舜典6、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大禹谟7、惠迪吉,従逆凶,惟影响。
——大禹谟8、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于乐。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大禹谟9、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大禹谟10、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
——大禹谟11、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大禹谟12、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大禹谟1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 ——大禹谟14、满招损,谦受益 。——大禹谟15、知人则哲,能官人。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虞书。
皋陶谟16、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皋陶谟(即著名的九德}17、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夏书。五子之歌18、天道福善祸* 。
——尚书。汤诰19、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
—商书。伊训20、三风十过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
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风。 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
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商书。
伊训21、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商书。伊训22、奉先思孝,接下思恭。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商书。
太甲中23、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商书。
太甲下24、慎终于始。 —商书。
太甲下25、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
—商书。太甲下26、天难谌,命靡常。
常厥德,保厥位。 —商书。
咸有一德27、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商书。
咸有一德28、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商书。
说命中29、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周书。
泰誓中30、五事:一曰貌(态度),二曰言(言论),三曰视(观察),四曰听(听闻), 五曰思(思考)。 貌曰恭,言曰従,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従作乂,明作哲 ,聪作谋,睿作圣。 ——周书。
洪范31、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
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周书。
洪范28、、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周书。
洪范33、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周书。
洪范34、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
周书。旅獒35、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周书。旅獒36、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周书。旅獒37、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
——周书·蔡仲之命38、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_周书·周官39、位不期骄,禄不期侈。
恭俭惟德,无载尔伪。-周书·周官 40、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周书·周官41 、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周书·周官42、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庞 。
—周书·周官43、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周书·毕命44、骄*矜侉,将由恶终。
——周书·毕命。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以“雪”主题,选编了两篇主体课文,其中一篇散文,一篇诗歌;还有自读课文《深山风雪路》和《雪》。这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雪的知识,感受雪景的美丽,体会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并通过阅读雪中故事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的熏陶。《瑞雪图》就是其中一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那么,如何上好这样一篇描写细腻、意味深长的散文,把握其内在的精、气、神?这就要从文本细读做起。
我通过学习文本细读的相关理论以及参与教研小组的交流讨论,对文本细读的内涵和本真有了更好地把握,接着对《瑞雪图》进行了认真细致地分析,从而实现了对文本意义较为准确的解读。
一、重现背景
峻青,原名孙俊卿,当代著名作家、画家,1923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海阳市郭城镇一个偏僻的山村———西楼子村。幼年家贫,曾做过小作坊的学徒,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后来他通过自学,不断地提高了文化水平。1940年4月入伍,投入了血与火的斗争。家乡的黄土地上,有他苦难生活的血泪;家乡的山山岭岭,留下了他浴血奋斗的足迹。正是在含泪浸血的土地,孕育出了作家血浓于水的深情。他的作品大都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和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故事动人,人物形象鲜明,文笔清新而流利。他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50年代以后,峻青也写了一些反映胶东人民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业绩的小说,如《老水牛爷爷》、《苍松志》、《山鹰》、《丹崖白雪》等,但总的来看,都不如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成就高,影响大。而正是这些革命斗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确立了峻青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种子怀土,水珠念海,小草恋山,峻青思乡。在《难忘的乡情》一文中峻青写到:“如果说有一种病叫做‘怀乡病’的话,那么我是怀乡病的严重患者。”这是峻青先生怀乡情结的真实写照。乡情几乎人人有,峻青缘何重此情?以至发展成为“怀乡病”?只有了解峻青经历的人,才能理解他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情。
从1948年离家,就少有回转的机会,除去 “文革”受迫害失去人身自由的十年,以及他想回不能回之外,几乎每隔一两年,峻青都要回故乡走一走,看一看。任时光荏苒,对峻青而言风雨卷走的是岁月,而那一丝丝沉淀了又沉淀,积郁了又积郁的是乡愁哟…… 峻青说,父母生了我,故乡的人给了我第二次、第三次以至更多次生命。每一次故乡之行,不仅给他带来心灵的慰藉,还给他带来创作灵感。《沧海赋》、《秋色赋》、《梨乡小记》、《海滨仲夏夜》、《故乡月倍明》、《依然十里杏花红》等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都是他回故乡的收获。当中《海滨仲夏夜》还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本文选自其散文集《秋色赋》。1960年至1962年,我国遭受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洪水淹没了村庄,蝗虫肆虐,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多么盼望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啊!就在这年冬天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一场大雪从天而降,它使人们看到了希望。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多么振奋人心啊!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农业恢复发展。作者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出身于丹青之家的峻青,五六岁便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芥子园画谱》。在上山放牛割草的时候,他对着自然景物用手指或树枝在泥沙地上练习作画。因为家贫,过年贴不起年画,他又从临摹年画开始,接触了民间艺术。当战地记者时,他的采访包中总是带着写生本,随时随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摹画下来。解放后,峻青担任了文联和作协的领导,他经常与赖少其、唐云等著名画家交流切磋艺事,并观赏、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名画和书籍,借鉴不同流派的技法,把作家的艺术灵感融入翰墨。“文革”中,在长达五年半的与世隔绝的铁窗之内,为了打发难熬的时光,他用手指蘸着清水,在囚室的水泥地上画劲松、画秋菊、画寒梅、画雄鹰等。后来被狱卒发现了,就不许他画。峻青便用手指在自己的身上画,凭感觉来体会在身上的构图和点线,就这样锻炼出了指画和技巧。出狱后,他的画便有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我想,作者峻青也正是因为对景物有独特的欣赏力,从绘画的角度看雪,再加上他对家乡那浓浓的深情,才能够将这场雪描写得如此动人。
二、品味语言
1、课题是一篇文章的文眼,能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概念与形象,能将读者领入文章内容当中。文章题目“瑞雪图”中“瑞雪”意为应时的吉祥的雪,那么为什么说这样的一场雪,在作者眼中会是“应时的好雪”呢?这当中又有什么样的背景,让作者能以满怀美好的期望,欣喜的态度来迎接这场久违的雪呢?对学生学习课文是很有帮助的,能更好地让学生深入课文,理解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而后发自内心地感情朗读。中心词“图”,也说明了这场美丽的雪景,在作者眼中就是一幅亮丽的风景画。这幅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的美在哪,为何能深深地吸引着作者,让作者如此赞美呢?文章结尾处写道:“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这一直抒胸臆的句子,又与文眼相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欣喜。
2、课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特别多,而且详细,说明作者对这场雪的关注度相当大。可以说虽是以时间为顺序描写的,但是里面却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比如,第三自然段当中,“开始、不久、一会儿、夜里”等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是描写“夜里”大雪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这些都是十分轻微的,只有在“万籁俱寂”的时候聚精会神地听,才能听到。这种时候,是千家万户都进入了梦乡时,而作者在这时却无心入眠,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这细微的声音才能声声入耳、拨动心弦,心中又是如何的喜悦啊!“大雪整整下了一夜”,而作者也是真真切切地听了一夜啊。
3、其文如画,文中细腻的景物描写也是文章的亮点之一。无论是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犹如一幅画。整幅画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像一幅写意传神的风景画,可谓“文如诗,诗如画”,让人在脑海中产生强烈的画面感。全文各个部分顺序清楚、结构严谨,很明显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下雪前,作者以细致的观察、丰富的生活经验、老到的笔力描写了天气的变化:先是11月17日气象台发布消息,然后第二天寒流入侵,紧接着重点描写第三天天气的变化。最能突出这场雪特点的段落则是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描写雪大、雪美,也是作者最精心描绘之处。 作者是赋于了这场雪多少的生命啊,才能把这场雪描写得如此可爱、动人,让人爱不释手呢!在描写下雪时的情景,作者紧紧围绕“大”的特点,从形态、声音两方面入手。先是“黄昏时分”还能看到刚下雪时“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到了夜里,因为天已黑,要体现雪大只能从“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中来体现。雪后美景这一部分,先以“嗬!好大的雪啊!”为总起句,总写“白茫茫”的世界。而后由远及近,通过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进行描写。略写远眺,以“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一笔带过。详细描写树上银条儿和雪球儿的近景。一开始,“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挂在树上是静态的,而后,在一阵风的吹动下,它们“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便又是动态的场面。
4、这场大雪的来临,让作者兴奋不已,作者集中笔墨描写了人们在雪后欢快的场面,好似自己已完全与这场雪融为一体。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抒发了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心怀国家和故乡,从这场雪中看到了丰收的希望。丰收了,人们才能得到温饱,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祖国才能克服连续几年的经济困难,这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兴奋啊!的确,“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此时此刻,作者看着眼前晶莹剔透的世界,听着耳畔孩子的欢声笑语,联想到明年的丰收,他的心当然会更加的欢喜!怀着这样的心境再来看雪后的美景和人们在雪中活动的场面,这一切就更显得有活力了。
三、预设目标
基于以上的文本解读,以及参照《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提出的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方面,能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阅读方面,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做以下的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认字8个,写字6个;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研读课文,感受雪大、雪美的特点;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深入文本,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与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大雪给人们还来的喜悦和丰收的希望,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理解文中“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解读师生
1、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设疑、质疑、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讨论交流。 《瑞雪图》是一篇描写优美、情溢言表的抒情散文。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但这种情,文中并没有直露地抒发,全部寄于字里行间,那么,要抓住这种情,只有读,通过学生感情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朗读中去领会,会胜过老师重三叠四地讲解,同时还起到了训练朗读能力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感情朗读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始终以读为主:学生自己快速 读、品读、有感情地朗读、研读、表演读等等,在适当的时候由老师示范读、带读。教学任务便能在书声琅琅中轻松地完成。
仅仅一场大雪,能使得作者如此兴奋和激动,这其中必有原因,但如果学生不了解当中的原由,只是单纯地以写景文来学习课文,那么就无法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无法深刻地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为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课文伊始便适时补充当时的作者以及时代背景资料:作者峻青,文章写于1962年,当时国家遭受连年的灾害,农业得不到丰收,这一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预示着我国将从三年自然灾害中走出来,农业恢复发展。这样一来就能一下子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体会这场雪是富有生命力的,感受作者对这场雪的喜爱之情,学生在理解和朗读时便能更好地注入情感。
文眼是《瑞雪图》,因此,我抓住“瑞雪”,分三个层次贯穿教学。字词教学时,引出“瑞雪”一词,让学生查一查“瑞”和“瑞雪”的意思。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初步了解了“瑞雪”是应时的好雪的意思;接着,引领学生带着“为什么说这场雪是应时的好雪?”这一统揽全文的问题学习课文。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这场雪大而美丽,进一步理解“瑞雪”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导他们说说雪的好处,补充峻青原文中的一段文字,使学生了解到在三年灾害中人民对风调雨顺好年景的期盼,感受到这是一场给人民带来憧憬和希望的雪,从而真正体会 “瑞雪”深刻的含义。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准备改变以往的平铺直叙,采用“变序教学法”,在学生理清了文章层次后,抓住文中描写最美的雪中、雪后两段来讲,使学生兴趣高涨。不仅如此,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铺之以生动、极富感染的语言表述,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让学生在极富感染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应该根植于语言文字,我们要帮助学生在体会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运用语言。《瑞雪图》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上成之作,有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理解雪大这一部分时,我抓住文本中描写雪大的两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雪大,却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感受我们祖国语言的丰富。在感悟雪后的美景时,如在理解“看近处,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原句以及去掉形容词的句子,哪句更形象生动;再如“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句,让学生给五光十色换近义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对比读一读看合不合适。使他们体会到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可以使文章表达得更加生动,并在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到用词的准确。
由于大部分孩子生活在南方,没见过雪,对雪没有直观、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唤起了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共鸣、在思想上和作者的同步。导放新课时,播放有关雪景的音乐视频,首先从形、声上把学生带入了美丽的雪景里,使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冲动。在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掌握时,我采用雪景做底的方式出示句子,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后的回顾里,我再次出示动画,又让学生再一次和我一起走进白雪垲垲的境界里,达到情感上的升华。这些多媒体的运用,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2、学法分析
这篇课文曾以不同版本出现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中,字面上都是描写雪景,没有明显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如今,面向刚刚升入小学四年级,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如何使他们爱读、会读、读出文章蕴涵作者深厚的情感,消除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隔阂,让他们之间产生共鸣,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因而在学文时,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多读多背”、“批注评价”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要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在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几部分中,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哪些内容?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他们一定会指出是文中描写的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深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所以这样一来,利用学生对文章的感性认识抓住了文章要点进行学习!
其次,我将从“导-扶-放”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会采用“读-思-议-读”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即(1)读:通过读文从读中了解内容;(2)思: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3)议:展开讨论,解决问题;(4)读:在体会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雪大”这一段落的学习,先让学生了解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总写“雪下得大”这一特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雪下得很大?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抓住“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和“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这两句进行朗读、体会,指导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同时在学生自读后总结该如何有感情朗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雪下得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课文中“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依然用感情朗读法教学这一部分,并运用上一段中的“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雪后美景这一部分。首先让学生采用喜欢的方式读雪后美景这一部分。接着在组内思考,梳理出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而后组内展开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小组通过朗读,表现出雪景的美。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还让学生动手勾画出文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最后总结: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收获?从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再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如此一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便能较好地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于教师预设的三维目标的达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