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倒数》说课稿,第1张

#教案# 导语《倒数》是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说课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10册第3单元第1课时《倒数》

 教材学情分析:

 倒数的认识属于新课标教材中数与代数部分数的认识范畴,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整数、小数、分数,会计算分数乘法,具有一定观察、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的教学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作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倒数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渗透现象与本质的辨证思想,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

 快速找到一个数的倒数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指导思想: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以内容定学法,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导学法。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3、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激趣揭题

 (1)“学生做倒立”引入:“谁来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倒立的姿势和刚才正立时有什么不同?”

 设计目的: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倒立在暗示本课的倒数的特征,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2)口算练习。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倒数》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什么是倒数?a:分子分母倒过来的数是倒数。就像刚才做倒立一样。

 b:只要乘起来得数是1,就叫倒数。

 设计目的:根据学生产生不的同意见,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必要时适当引导,得出倒数的真实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倒数关系:生: ×=1。引导学生说出: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同桌互说)

 设计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生生互动,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倒数的理解,从而突破了理解倒数意义的难点。

 (3)判断题:

 设计目的:分别根据倒数意义中“乘积”“两个”“互为”三个关键词设计,深化理解倒数意义。

 (4)求倒数方法:依次给出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真分数、假分数、整数、1,0,及带分数、小数,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一般到特殊,在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做一定量练习后再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水到渠成,这是本节课处理教学重点的特色设计。

 3、巩固与提高

 “你说我写”活动方案:学生两人一小组,甲任意说一个数,乙写出它的倒数,然后调换过来,乙任意说一个数,甲写出它的倒数。

 设计目的:再次把所有学生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达到,巩固求一个数的倒数,突出重点。

 四、板书: 倒 数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它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设计目的:简单,明了,既帮助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加深学生的印象。

篇二

 一、 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示乘积是1的分数乘法,从而引出分数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倒数的特点。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比较简单。数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广泛,比如本册将要学习的《分数除法》就要运用到倒数的知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做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倒数的意义,能正确的求一个数的倒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念的启蒙教育。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教学重点难点比较突出,求1、0、小数、带分数的倒数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教材内容比较单调,那么只有在教法上体现新、奇、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想学,要学。

 首先,根据小学生一般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思维特点,我将在教学中联系小学生熟悉的身边的实际,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同时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目的,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

 其次,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人意识,我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始终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探讨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合作中进行恰当的学习活动,有时也能产生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升华……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人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围绕“导入、探究、练习、小结”四个环节进行。

 (一) 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我们来做个游戏,这是什么字?这呢?(吴、杏、)这两个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你们能把“吴”字上下这两部分换一下位置变成另外的字吗?“杏”字上下两部分换一下位置会变成什么字呢?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倒数。(板书课题)导入自然。

 (二)探究新知,突破重点。

 1、认识倒数。

 (1)出示算式,学生独立计算,并认真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学生交流

 ①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②等号左边的两个乘数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乘积为1的这两个数是什么关系呢?

 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④互为倒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呢?

 ⑤你是怎样理解“互为”一词的?

 (预设:老师问xx同学,你有好朋友吗?你最要好的朋友是谁呢?请站起来。我们可以说xx是好朋友吗?应该怎么说呢?“xx是xx的好朋友,xx的好朋友是xx。互为是指互相成为。)

 (3)针对第一组算式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4/5×5/4=1,所以, 4/5是5/4的倒数,5/4是4/5的倒数,也可以说4/5和5/4互为倒数。

 (4)用因为……所以……说一说谁是谁的倒数。

 2、进一步理解倒数

 (1)出示表格,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这些长、宽不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多少?那么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具有怎样的关系?(面积是1的长方形,它的长和宽互为倒数。)

 3、求一个数的倒数。

 (1)求一个分数的倒数

 观察表格,思考:4/3的倒数是多少?9/7的倒数是多少?

 ①求一个分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②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随机练习:2/9的倒数是多少?7/4的倒数是多少?5/6的倒数是多少?……

 (2)求一个整数的倒数

 出示题(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请你填一填2、3、)

 ①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仍然是1?那么它们的长和宽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谁来说说括号里填几?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②求一个整数的倒数我们可以怎么做?

 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也可以总结为:这个整数是几,它的倒数就是几分之一。

 ③随机练习:3的倒数是多少?5的倒数是多少?……

 (3)求1的倒数

 出示题(正方形的面积是1,请你填一填1)

 ①这里该填几?为什么?

 ②1的倒数是多少?为什么?

 1的倒数是1。

 (4)求一个小数的倒数

 出示题(长方形的面积都是1,请你填一填04)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也是1,它的宽是几?求它的长其实是求这个数的什么?想一想,该怎样求一个小数的倒数?小组讨论。)

 把这个小数化成分数,再调换分数的分子、分母。

 (5)0的倒数

 0有没有倒数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0不能做除数。)

 0没有倒数。

 4、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题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面向全体的原则,同时也有拓展延伸,给学优的学生思考、展示的机会,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有一个全面的考察。

 (四)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让学生谈谈上了这堂课的感受,这堂课最让你感到高兴的是什么?最让你值得自豪的是什么?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既是课堂小结,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培养。

篇三

 一、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主要包含两部分知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首先必须掌握倒数的意义与求法,其次是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所以我认为倒数的意义及其倒数的求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所以我认为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结合课本中的例子说明,然后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本节课,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所以我由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引入:

 先看看语文中有趣的“倒数”现象。汉字“吴——吞”,“杏——呆”激发兴趣!然后联想自然界中这样上下颠倒的动物。(蝙蝠、树懒)再到让学生思考:数字有没有这样的特性呢?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倒数。

 (二)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并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 什么是倒数?

 2 互为倒数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3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在小组自学过程中,深入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双方面的,例如“我和你互相成为朋友”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是我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再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倒数,以巩固理解。

 求倒数的方法,仍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① 找倒数(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 整数(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 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因为1等于一分之一,一分之一分母、分子调换位置还是一分之一,就是1。

 ④0有没有倒数?学生可能会引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带分数及小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变成假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通过达标反馈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简述板书设计

 (略)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等几方面,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设计”。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对本次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性格特点。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石猴从出世到称王的经历,感受其形象;品读语言,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读通相关句子,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动画片《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的短片和原著《西游记》一本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课。

1、师问:同学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其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喜欢他?

2、《西游记》中这个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怎么出世的?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一番。

3、生说完后,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王出世的短片。

4、导语:一直以来,我们是在看〈西游记〉,今天我们要来读〈西游记〉。看到的是别人对《西游记》的理解,读完之后,你一定会对《西游记》,对孙悟空有自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读原著《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片段。(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看《西游记》可谓无数次,读《西游记》倒是第一回,抓住这一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为自主读文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读课文两遍,将课文读通读顺。(师指导读得吃力的学生)

2、师生交流课文中难读难懂的词语,主要有以下词语:

滚瓜涌溅、拖男挈女、瞑目蹲身、石碣、镌刻、天造地设、

力倦神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拱伏无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参考:课文主要讲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

(设计意图:虽然语言优美但是难懂的白话文更应该大声地读出来,这样更有助于将课文读通读顺。整体感知课文后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训练概括能力的方法之一,我认为每篇课文都应该有这一项训练。同时也检测学生是否大体读懂课文,为如何进行下一步教学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读懂课文。

1、导语:本文语言精炼,有韵律美。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联系你的生活积累,大胆推想这些句子的意思。(教师指导个别吃力的学生读好句子,鼓励学生们大胆去推想句子的意思。)

2、组织交流,引导品悟语言。

(1)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a、自由读,指名读,读正确。

b、这个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色,你发现了吗?请再读一读。

(语言简练,工整,采用排比的手法)

c、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2)那些猴有胆大的,都跳进去了;胆小的,一个个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缠一会儿,也都进去了。

a、读句子,圈出动词。结合理解“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b、采用对比的写法。

c、朗读句子。

d、模仿写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a、石猴跳是怎样跳进水帘洞?体会石猴进洞动作的轻巧。

b、朗读体会。

3、将自己喜欢的句子下课后抄到积累本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本文是白话文,不要求字字知其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积累大胆去推想能使学生快速读懂课文。再者,推想是新课标提出的第三学段所要达到的一项阅读目标,这一课,正好训练了这一能力。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品悟本文的语言美,培养阅读白话文的语感,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分析石猴形象,交流原著和动画片的不一样。

1、我们了解了孙悟空由石猴变成美猴王的经过,相信大家对孙悟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用四字词语说说。

(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毛遂自荐,聪明伶俐,身手不凡……)

2、课文和我们看到的动画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如:石猴救小猴子这一情节课文中没有,群猴跳进水帘洞后占灶争床这一情节动画片中没有,石猴称王这一情节动画片和课文不一样……)

3、动画片是导演根据原著,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拍摄的。那么,假如要你来拍猴王出世,你会怎么拍,侧重点在哪?(学生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拿出一个方案)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有了大量的读作铺垫,体会猴王形象可谓是水到渠成。让学生用上四字词语概括,既检测了学生的词语积累,又尊重了学生的自主理解。原著和动画片进行比较,使学生得出每个人对作品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拍猴王出世,进一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推荐读《西游记》原著,激发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出示《西游记》原著:同学们,这就是《西游记》原著,作者吴承恩,课余时间一定得好好读读这本书,读完之后,你对《西游记》,对孙悟空、唐僧等人都会有新的感受和理解的。读的过程中,别忘了把喜欢的词句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领学生走进原著《西游记》,去阅读,去感悟,去理解,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板书设计:

14、猴王出世

活泼可爱

勇敢无畏

仙石迸裂——

毛遂自荐

聪明伶俐

——寻源称王

《猴王出世》优秀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芝、獐、猕、禽、瞑、窍”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猴王无畏的性格。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是第三组的第五篇课文,是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课文叙述了石猴的一段经历。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孙悟空,那么你们知道,在最初时,他是怎样出世,又是怎样成为花果山美猴王的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学习《西游记》第一回中的一个片段──《猴王出世》。

二、“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放课文录,学习有感情的朗读。

1、组织交流。

2、小组内交流:猴王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可充分的说,相互补充。

(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互相启发,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4、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和老师听。

先说说为什么喜欢,再读,读后师生评议。

5、学生读时,引导学生读好半文半白的句子,读出猴子的顽劣和石猴的胆大,敢做敢说。

6、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7、抄写喜欢的句子或词语。

三、课外拓展

美猴王如何学得一身本领、怎么会跟着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西游记》,语文活动课中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得认真,谁读后收获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2、搜集有关孙悟空的资料。

板书设计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生活情况

山涧源头:发现水帘洞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2

学情分析:本课位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的第二课“山川秀美”的第二课时“季风的影响”,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我国五种地形及其主要分布。这课主要通过了解五种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和范围,以及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的学习,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学生主要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季风应当是深有体会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地形的多样性对我国五种气候类型的影响。

2知道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布及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3知道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气候类型及不同的自然景观。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及季风的分布。

3通过读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学会判断气候类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自己生活的家乡的气候及气候对周围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培养良好的读图和用图习惯。

3形成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我国的五种基本气候类型和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教学难点:

季风对四季降水变化的影响及其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由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引发学生思考,这里的“春风”是指什么风?为什么春风不能“度玉门关”呢?学完这一课,请同学们等一下来回答。

板书季风的影响

新课讲解

一、中国的五种气候类型

师:展示宁波一年四季的风景图,从宁波的天气情况出发,讨论宁波的气候类型。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

师:引导学生看图3-14 “中国的气候类型图”,讨论我国五大气候类型及各气候的主要特点。

生: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原高山气候

二、季风气候

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什么气候对我国的影响最大?

生:季风气候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我国的季风。

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季风?

季风是一种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

引导学生看图3-1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及季风的活动”

①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来?

夏季风主要是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吹来的偏南风(东南风和西南风),冬季风主要是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吹来的偏北风(西北风和东北风)。

②我国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各有什么特点?

夏季风从海洋上吹过来,所以湿润、温暖;冬季风从陆地上吹过来,所以寒冷、干燥。

③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的什么地区?

东部广大地区。

④我们把受到夏季风影响比较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影响不到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以什么为界,界线是什么?

以山脉为界;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⑤请同学们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三、季风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师:学了上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导入部分诗中提到的“春风”指的是“夏季风”。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春风又不能度“玉门关”呢?因为这个玉门关是在贺兰山以西,为非季风区。那么,我们来看利雅得和温州的对比。

季风的功

师:引导学生看图3—16“季风的功劳”和相关的文字。

第一步:请学生先找到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比较它们在位置上的相同点。(差不多在同一纬度)

第二步:从图上读出广州和利雅得这两个城市冬季和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教师引导:介绍看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点红线为各月气温曲线,蓝色柱状为各月降

水量,一般以1月代表冬季,7月代表夏季。

得出:①利雅得——热带沙漠气候;广州——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广州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时,此时又正值我国气温较高的时候,形成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而利雅得是沙漠气候,人口稀少。

第三步: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好处?

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适宜认了生存居住,所以广州人口密集。

阅读:“阅读卡”,从文字上进一步感受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季风的过

师:季风给我国带来的都是有利的方面吗?

生:不是。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3—17和图3—18,说说季风产生的不利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利影响?

来得迟或退得早,易造成旱灾(华北的干旱)

来得早或退得晚,易形成洪水(1998年洪水)

师:受夏季风不稳定的影响,季风会引发涝灾或旱,从而影响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活。 师:看来季风对我们来说,有功也有过。

四、课堂小结

新三字经

——季风篇

我之国 气候多

季风显 曰冬夏

夏偏南 暖又湿

冬偏北 冷又干

雨热时 利作物

不稳定 旱涝灾

功与过 大家论

五、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明朝大航海家郑和,每逢下西洋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猴王出世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猴王出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聪明、勇敢的特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201版)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而《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灿烂的瑰宝,是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教学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主动读书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

2、通过指导学生回顾、归纳本单元其他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石猴形象,品味语言,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读懂课文,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作为学习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引入。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板书课题。)你们

知道猴王是谁吗?(孙悟空)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为什么?

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你们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么多的?(电视剧《西游记》) 那你们读过吴承恩先生的名著《西游记》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猴王并不陌生,直接引入课题简洁、省时,能更快的把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语: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你觉得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何不同?(语言上不同,难读,不好懂)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再次学习课文。老师相信这点困难一定难不倒你们,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出示自学要求)

1、出示自学要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词语、句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方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读通课文及理解生词,都是可以在预习时完成的。但基于这篇课文是学生首次接触古代的白话文,难度过大,所以课上在读通、读懂课文上要多花一些时间,多下一些功夫。

2、小组内检查自学情况。

导语:刚才,同学们学习得都特别认真!下面让我们在小组内检查一下自学的效果吧!

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然后组内交流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并由组长把发现的问题整理出来。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得最认真,学习的效果最好?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比较长,如果把读课文及检查生字词都安排在全班集中解决,会大大降低检查的覆盖面,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我把这些内容都放在小学组内完成,由小组长负责。这样,才能使全班学生一齐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充分放权的过程中,使小组长的组织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

3、组长汇报自学情况。

下面,我们请小组长汇报一下,你们刚才检查自学的情况。注意说时要

有条理,把出现的问题说清楚。(为节省时间,只请一两名说即可)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既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理清课文的顺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投影出示:

“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围绕这个问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在于使学生整体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精读分析、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默读课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可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设计意图语文课文的学习不在于问题提得多,概括面广,而应简化课堂的教学步骤,给学生留有空间,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精读分析”环节,我只设定了一个问题,而用这一个问题带动起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

导语:一蹦蹦出一只石猴,一跳跳出一个猴王,吴承恩是怎样写的呢?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

出示问题:默读课文并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猴子?从文中找出依据并说明,可适当写批注、圈点,留下读书的痕迹。

(学生自学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1、结合第一自然段,说说石猴出世很神奇。

品味语言:读第一自然段,从第一自然段语言描写中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2、结合第二自然段,可以看出石猴出世生活很快乐,也从中感悟出石猴很爱交朋友。

品味语言:

投影出示第二自然段的相关内容。

“那石猴在山中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1)读一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学生加上自己想象说一说。

(2)高声朗读此句,试着读出石猴的快乐、自由。指名读。

(3)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你发现这句话有何特点?(排比句)

(4)品味语言,再读此句,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

(5)你读到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旁,做阅读批注。(活泼可爱、友善、顽皮可爱、有亲和力)

(6)小结:就是这样的语言,让我们读到了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语言和内容高度融合,就叫经典。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在读中感悟古代白话文语言的特点,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

3、结合第三自然段,体会石猴勇敢,勇于承担责任。

品味语言: “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1)、读此句,你读懂了什么?(这只猴很勇敢,不怕危险)

(2)、体会情感,再次读句,指名读。

4、结合第四自然段,体会石猴动作敏捷及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享的特点。 品味语言:

A、石猴是怎样跳入洞中的?

投影出示:“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1)、找出此句中的动词:瞑、蹲、纵、跳。

(2)、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石猴动作十分敏捷,本领过人)

B、石猴跳入洞中,看到水帘洞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出示:石猴笑道:“也省得受老天之气。”指名读。

用一个词来概括,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

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体会出了石猴怎样的特点?(不自私,乐于与他人分

享)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说出相关内容,做到“润物无痕”,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会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5、结合第五自然段,体会石猴聪明,有大将之风。

众猴进入水帘洞后是怎样的表现?

投影出示:“跳过桥头,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再无一个宁时,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

(1)读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读句后,加上想象说一说。

(2)再次读此句,品味语言,读出韵味,体会古代白话文语言的概括性。 众猴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脑后,可此时的石猴却相当清醒,石猴是怎样说的呢?

投影出示:“石猴坐上面道何不拜我为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石猴的聪慧、机敏。他不仅有过人的勇气与本领,还很有心计,天生就是做首领的材料。)

师:的确,这石猴不仅勇敢胆大,还为众猴找到如此安身之处,众猴怎能不拜他为王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几句话。

齐读:“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遂称美猴王。”

理解“拱伏无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

(众猴对于石猴都很佩服,真心服从)

设计意图:此句也是名著中极为经典的语句之一,充分体现出了猴子好玩耍的特点,是学生感悟名著语言的好机会。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同学们,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你对孙悟空的了解加深了吗?这是谁的功劳?你觉得名著与影视剧的区别在哪?

2、《西游记》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谁能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官封弼马温、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过火焰山)

师:是呀,这么多的故事,我们都可以去读读,看看名著是怎么表达的,去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乐在其中有所获。

设计意图:此问题与引入时“你为什么喜欢孙悟空?”相照应,在前后对

#教案# 导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3.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⑷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词。

 矫( ) 幕( ) 瞪( ) 跤( ) 搏( ) 陪( )

 娇( ) 暮( ) 蹬( ) 狡( ) 博( ) 赔(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交流关于火把节的传说的感想。

 3.总结课文,赞扬彝族人民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抄有文中关键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授

 1.听写下列词语。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奖励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的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什么准备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2.学生在文中画出。

 3.集体交流

 砍好蒿枝 扎好火把 (板书:扎火把)

 彩衣与头帕 披毡和花包 (板书;民族服饰)

 杀好鸡鸭 宰好牛羊 买来美酒和水果 (板书:美酒佳肴)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热情地、盼望地、兴奋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教师: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用心读一读,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想象场面。

 3.交流反馈。

 课文描写了火把节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等五个场面。(教师板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感受。)

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准备节日饭菜。(从“兴高采烈”,“都穿上节日盛装”,“忙着烧火宰鸡,准备节日饭莱”,体会到人们盼望、喜悦之情。)

 ⑵斗牛:“斗牛场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把斗牛场团团围住”写出人多、热闹、快乐。“矫健的公牛,在主人的逗引下,在观众的助威声中,瞪着血红的双眼,顽强地顶住对方的犄角。”写出了斗牛比赛的精彩。

 ⑶摔跤:“各路摔跤好手灵巧地抗击着对手,企盼着对手脊背着地不能翻身的那种欢愉,企盼着得胜奖励的红布披在身上的骄傲。”体会摔跤手的欢愉和骄傲。

 ⑷点燃火把:“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想象这时壮观的场面。“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二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体会人们在节日里情绪高涨。

 ⑸围着篝火跳舞:“老人来了,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来了,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来了,手拉手脚碰脚地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来了,围着火堆唱着,跳着,追逐着,嬉闹着……’’这段话是一句排比句,写出山寨里所有的人围着篝火跳舞的欢乐场面,感受人们的快乐与幸福。

 4.学生一起渎一读这些句子。

 5.教师小结:彝家人的火把节真是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第三部分,讲一讲这个传说。从关于火把节的传说中想到什么?和同学交流。

 2.指名说说这个传说。(板书: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3.在小组内学生复述这个传说。

 4.集体交流。(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5.教师小结:是的,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板书: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让我们再用赞美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个传说。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品读,谈感受,想象画面,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通过复述火把节的传说,赞美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我们还知道火把节的来历,知道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拼音,写词语。

 pī zhān jiǎo jiàn shuāi jiāo jī qíng sì yì

( ) ( ) ( ) ( )

 jí dù j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o

 ( ) ( ) ( ) ( )

 3.补充词语,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不( )而同 约: 人声( )沸 沸: 激情四( ) 溢:

 数不( )数 胜: 兴高( )烈 烈: ( )山遍野 遍:

 4.完成课后第2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⑴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⑵这一段的比喻句是 。把 比作 ,写出 。

 ⑶“沸腾”一词说明了什么?

 6.搜集其他民族资料,感受这些民族风情。

 附:板书设计

 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民族服饰、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篇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 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课文重点:第二、三部分; 朗读训练点: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的四次反复,朗读全文的时候,要在这四句话的引领下读出节奏,从火把节的精心准备,到火把节的盛况展现,再到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加强读写结合点:写一段庆祝节日时的场面描写。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

 三课时 预习提纲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满山遍野 不约而同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日上三竿 不屈不挠 企盼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得正确又美观。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写在课本上) 矫 健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5概括课文内容。

 6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2)第1—4自然段:为了欢度火把节,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用横线画出有关语句批注。 (3)课文描写了火把节哪几个场面?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你最喜欢哪一个?在课本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4)说说火把节的来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你想到了什么?

 7.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或询问长辈、朋友等方式,收集火把节的相关资料,更多地了解彝族的这一传统节日。

 8质疑。(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把节”是那个民族的节日吗?(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节相关的知识 简介彝族及火把节,出示相关: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和广西。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的传统节日,一般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公主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认读词语:蒿枝 犄角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人声鼎沸 兴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矫( )跤( ) 赛( ) 娇( )狡( )塞( )骄( )寒( )

 3、近义词:矫健——强健 激动——感动 反义词:矫健——柔弱 激动——冷静

 4、听写词语:披毡 山寨 嫉妒

5、理解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段轮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同桌交流。

 2、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几部分?试概括出每部分的内容。 (同桌交流)各组派代表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4)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一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5——10)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写彝族火把节是一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四、读句子

 出你认为能充分体现彝家人的热情的句子朗读并体会一下。

 1、出示句子:“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要求: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体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好客和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到这里,你是什么样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热情和火把节热烈的气氛所打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为什么?(主要写了彝族火把节热烈场面和火把节的来历)

 五、细读课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为了火把节都做了哪些准备找出相关的语句。 “我为你„„” A读一读,谈谈你的体会。(这些句子充分表现出彝家人的热情和对火把节的盼望) B指导朗读:热情、盼望、兴奋地。

 2、课文描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在小组内说说你最喜欢哪些场面、情景?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A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准备节日的饭菜;斗牛;摔跤;点燃火把;围着篝火跳舞 B出示,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内容。

 3、默读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传说,表现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质?(彝族火把节的来历。表现了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彝族人民具有战胜灾难的勇敢 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4、文中反复出现了一句话,你能找出来,并谈谈它的作用吗? “来吧,„„” (这个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向我们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个句子反复出现,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的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有一种回环之美。

 六、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知道了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板书设计

 1、穿上节日的盛装,热情准备节日的饭菜。 不惧恶势力

 2、斗牛。 火把节

 3、摔跤勇敢坚强

 4、点燃火把 不屈不挠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火把节》(板书:火把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火把节》是S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展开。 《火把节》是一篇以场面描写为主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 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 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3 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

 由于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场面的热烈,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我把速读课文第三部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

 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俩个板块,体会俩种情感,一是学习火把节的热闹场面,体会节日的愉悦和彝族人的热情,二是学习火把节的来历,体会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精神。 我所要讲授的是《火把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课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品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2:根据文章脉络向旅游者介绍彝族的火把节 请三名学生以导游的身份根据文章脉络,到讲台上向老师和学生做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用有针对性的语言相机点拨,例如:彝族的导游们,我又来了,你们欢迎我吗?你们为我准备了什么?可爱的导演们,有哪些活动可以让我参加或者让我欣赏?你最想介绍给我的是哪一个?为什么?当导演们介绍完毕,学生给导游以评价,或对导游所说加以补充。接下来,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火把节的准备和场面两部分内容。此处,主要以学生小组说为主,给学生充足时间,让他们把课文吃透,激发学生想表达的欲望。最后,学生汇报在小组内学到的知识或质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介绍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学习火把节的传说,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同学们,在感受到了彝族人的热情和节日的盛况后,我们是否思考过火把节的来历,彝族人又为什么要过这个节日呢?”以提问式导入课文的下一部分的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在火把节的传说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彝族人没有屈服于天神威,在英雄阿提拉巴德带领下用火消灭害虫,他们日夜不停,艰苦奋战,灭掉害虫,保护了庄稼,接着我便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这个传奇故事,那你们知道彝族人身上都体现了一个怎样的精神品质呢?此问题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可培养学生对彝族人精神品质的敬畏之情。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说出自己喜欢 的理由或者感受。其他学生可以适时做补充,或者引发讨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6拓展延伸

 1写一个场面描写。

 2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情感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火把节

 准备:扎火把

 民族服饰

 美酒佳肴

 场面:准备节日饭菜、斗牛摔跤

 点燃火把

 围着篝火跳舞

 来历:人们用火把消灭“天虫”(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以上,我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一单元《认识正、负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2、过程与方法: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区分正数、负数和0。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正、负数,能够用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并会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对正、负数表示意思相反的量抽象地理解和感知正、负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小组合作法、归纳概括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等。

  第一课时

  一、课前小游戏:说反话

  游戏规则:老师说出一句话,学生说出与老师意思相反的话来。

  1、向前走10步;

  2、电梯上升5层;

  3、从银行支出1000元;

  4、超市本月盈利500元;

  5、知识竞赛我班获得10分;

  [设计意图:课前以小游戏为载体引入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为相反意义量的感知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我们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风景优美、特色各异的城市,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呈现信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最高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

  师:你看到什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直观演示法,创设观看“中国的热极在哪里”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同时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为学习新知打好基础。]

  三、分析素材,理解概念。(个性化表示温度,初步认识正负数。)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有价值,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么意思?怎样用数学符号来表示呢?

  师: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独立创作,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想法。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找2—3名学生回答并把自己创造的符号板书到黑板上。

  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零上13度与零下3度所表示的意思,而且我发现同学们表示温度时都是先找到0度,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0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我们同学非常富有创造性啊!每一种符号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不知你们想过没有,你创作的符号你明白,他创作的符号他明白。可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帮助我们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怎么能让大家都明白呢?(引导学生认识到符号应该统一)

  我们班还有很多人用到了这样的符号记录,(教师指板书“+13、 -3” )能看懂吗?指一生介绍怎么想的。

  师:知道吗?这个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同学们,你们说说看,这个符号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借助温度计,学生通过动手拨温度,观察温度计上的数字排列等活动,初步感知正、负数的大小,明确“0与正负数”的关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了数学符号化的思想,体会了数学的简洁思维性。 ]

  四、借助素材,总结概念。(用正负数表示其它温度,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你还能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吐鲁番的其他信息吗?

  (1)夏季平均气温在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高达49℃,有记录的地表最高气温达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

  (2)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及至,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3)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一生板书,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师:请大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上的用+号表示,海平面以下的用–号表示。那海平面用什么表示?(0)

  师:像+13、+38、+49、+82这样的数是正数,读作正十三,“+”是正号,人们在记录的时候为了简便通常省略不写。去掉正号读这些数,熟悉吗?像-13、-10、-155这样的数是负数,会读吗?学生自己读。“-”是负号。

  师:刚才我们说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痛快点,负号也省略不写,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如果去掉,就不能区分意义相反的量)

  师 :0是什么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练习正负数的读法,会区分正负数。

  教材第一题,让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正、负数的读写法,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正数其实就是以前所学过的数,知道正、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

  3、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用正、负数表示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教师手势演示)你还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现象吗?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数量,你们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具有相反的意义。

  师: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后,让学生“趁热打铁”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五、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看来我们同学对正负数了解的还挺深刻,敢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1、课本5页第3、4题。

  2、认识吗?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信息,让我不明白。

  刘翔在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

  同学们,风速怎么还有负的?(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同学们,刚才刘翔前进时的方向和风向正好(停顿)相反(教师手势演示)所以这时的风速可以用(停顿)-04米表示。如果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 ,又是什么意思?(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但在表示时,先要确立哪一个量为正数,那么相反的量就为负数)

  六、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想继续和“正、负数”这个新朋友打交道吗?课后到生活中去寻找正、负数,了解一些与正、负数有关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认识正、负数

  “-”负号 “+”正号

  -3 0 +13

  -10 分界点 +38

  -155 +49

  …… 不是正数 ……

  负数 也不是负数 正数

  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第二课时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 、—10℃ )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②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3、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①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16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