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纠错批评与鼓励赞扬
想起讲这样的话题来自于最近的学习,以及和朋友们的交流沟通经历。
朋友们在一起聊天,谈到不少家长包括我们自己总是不由自主地有纠错的习惯,尤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往往在一件小事上,我们第一反应看到的就是孩子的错误,坏习惯,随之而来的就是纠错或是批评,如果孩子不及时改正,家长甚至还会把这个问题放大,想方设法去纠正它,甚至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正向的一面,做得好的有进步的一面,再给它贴上一个负面标签“缺点”或是“坏习惯”,并执着于此。
我们的文化传承中有一个特点是“挑错文化”,所以当我们做家长时,认知上就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这样更促进他们的成长,而貌似这样才是合格家长,自己还很伟大,同时也非常累,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注定要犯一个又一个小错误,磕磕绊绊地才能养成一些好习惯好行为。在纠错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和挑战,情绪上的,行为上的,时时出现,让人疲于应对。
适当纠错本身也非不可,我们的孩子也没有脆弱到受不了纠错的程度,关键在于家长带着什么样的态度和情绪,有没有因批评孩子而带着负面情绪,或给孩子贴上一个负面标签,有没有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最好机会,对孩子加以示范,引导。
被人批评的感觉不好,所以也要选择时机和地点,比如最好不在饭桌上,本是情感交流的机会,使用批评容易破坏亲子关系。当父母自己带着情绪时,先处理自己的情绪,你可以选择表达自己的情绪“我看到你……我感到……我希望……”,然后在情绪处理好之后再跟孩子沟通解决问题。还有人前不教子,这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而今天我想讲的主要是鼓励和赞扬,在正面管教中,鼓励赞扬讲得很详细,可实际无论是参加过家长课堂还是读书会学习的家长,总是用不太好。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表扬孩子的家长相对还是少数的,那么真正会鼓励就更少了。
所以今天借这个时间我们来讲上面的话题。
关于纠错,一方面受我们文化传承的影响,自动化反应很容易做出来。另一方面,可能我们很多家长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就是被纠错模式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习惯性地重复这一模式。还有在认知上,我们越是爱孩子,越觉得有责任及时纠错,如果纠错的方式是批评指责,就变成“若想让孩子做得好就要先让他感觉糟”,我们很难明白,怎么会“孩子感觉好才能做得更好”。
在德雷克斯的《孩子挑战》一书中讲到,我们常常无心地通过讲话语气,行为动作,让孩子们觉得他们无能,不对,总犯错误,有坏习惯,我们的行为阻碍了孩子发掘自己能力和优点的努力,渐渐地我们就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讲下鼓励与赞美的区别。
先来读一组赞美纸条:
1你考了第一名,是全家人的骄傲!
2你自己把衣服穿好了,妈妈真高兴!
3妈妈说的你做到了,真是个听话的孩子!
4你今天终于按时完成作业了,明天继续啊!
5这些标准你都达到了,真棒!
6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7今天这些字写得还行。
8你做了家务活,真聪明,真能干!
赞扬的定义是:1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2美化,尤其是将完美归因于被赞扬的人。3表示认可。
赞扬只针对完成了的、完美的结果,比如说,你做得很正确,很不错。
态度上是摆架子,操纵性的,评价式的。是家长们最常用的方式
剥夺了人的自我成就感:我为你得了一百分而骄傲!
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为他人而改变,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
孩子会想:别人会怎么想,怎么看?教给孩子该想什么,依赖于别人的评价。目的是遵从:你做得正确。
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是,只有得到他人的认可时,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长期效果是依赖于他人。
再来读一组鼓励纸条:
1你考了第一名,你为这次考试努力了很久,这是你应得的。
2你自己穿好了上衣,还穿好了裤子和袜子。
3你做的事情和妈妈刚才说的一样,我们俩想法一致。
4你今天终于按时完成作业了,这是你专注认真的结果
5我相信你知道怎样做对自己最好,你有自己的判断。
6妈妈看到你帮助爷爷端水盛饭,学着关心照顾他
7这一笔写得很直,这个点的位置刚刚好,这个字写得跟字贴一样。
8不管怎么我都爱你。
鼓励的定义是:1鼓起对方的勇气。2激励,促进
鼓励针对行为过程,强调努力的过程以及改进,你尽力了,或者你对你的成果感觉怎么样?
态度上是尊重的,欣赏的,常用于成年人之间,如:谢谢你的帮助!感谢你的合作。
承认对方的成就及其努力中的责任感:那个一百分反映了你的辛勤努力。
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为自己而改变,增加内省能力。
孩子内在会想:我是怎么想的,怎么看?教给孩子如何想,自我评价。目的是理解:你想到了,学到了,感觉到了什么?
对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是,觉得自己有价值,无需他人的认可。
长期效果是自信自立。
如果你是一个孩子,当听到上面我读的两组纸条时,你将有什么感觉、想法和决定呢?
我四年前第一次参加家长课堂时,得到的一组纸条是赞美那一组的,并没有觉得不好,感觉也挺好的,都是正向的语言,都是我需要的,我觉得很满意,很开心,很享受,我的想法是这个比批评指责强多了,我的决定是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有的家长跟我的感受想法不一样,比如:感到自己被有条件地爱着,完成父母的期望让我感到很压力,感到很累,甚至有隐隐的担心怕下次做不好会怎么样。表扬就像蜜糖,偶尔吃吃能让人很愉悦,但吃多了就会坏了牙齿,还会令人上瘾,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识和创造不健康。
家长们对赞扬的另一错误看法是,赞扬能够给予孩子自尊,实际上自尊既不能被给予也不能被接受,自尊是培养出来的,是从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由错误中学习的大量机会中获得的自信和能力中培养出来的。
我们相信赞扬并且看到了即时效果,看见过孩子得到赞扬时满脸的光彩。我们觉得赞扬会令孩子很快乐,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认可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赞扬还会令孩子执着于追求完美,
我们没有说赞扬不好,赞扬本身比批评指责要好,但我们通过学习可以做得更好,不仅要短期有效,还要长期影响,积极正面。大人很少会想过依赖于他人评价的长期效果。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观点中,有对赞扬的阐述:赞扬对孩子不好,因为它会造成孩子成为“寻求认可上瘾者”,而不是帮助孩子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赞扬还会妨碍孩子去承担风险。孩子在完成一个任务后被表扬很聪明,会导致他在以后选择更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不再愿意冒险犯错。
我自己在家长课学习之前,连赞扬都是不会的。我对孩子的只会奖励或是夸奖,语言上只会说:你真棒!苍白得再也没有更好的说话内容了。
前段时间有一次,我带孩子们在森林公园里,两个孩子在玩森林探险那个活动,这是个拓展类活动,带着安全带在半空中玩的,我在下面观察,上面有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开始时项目简单,一直走得很顺利,然后他的妈妈在下面一直在不断重复着:你真棒,我都没听到任何一句更好的赞扬。而当难度增大,孩子做不好,因害怕哭闹时,妈妈又生气了,变成批评指责,看不到他对孩子情绪的理解,接纳,更谈不上共情,
我经常带孩子在奥体中心玩拓展项目,经常观察家长们这种现象很普遍,充斥耳边的都是夸奖:你真棒!你真厉害!连具体的赞扬都极少听到。如果孩子胆小或能力不够做不到,则是一片哭闹声,几个家长在下面支招,说教,比较,讲道理,你会观察到孩子在那个当下,既克服不了恐惧,也没有勇气做得更好,然后就以消极的哭闹,放弃收场。
赞扬要谨慎使用,如果总是赞扬孩子,那么少了赞扬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样的孩子做事情是为了赞扬,而不是因为自己做出贡献和努力而心生满足。因此这样的行为容易强化只有得到赞扬才有价值的错误观念,导致挫败和气馁。观察学校里有多少孩子,无论是做事还是学习,是为了老师的赞扬,家长的认可和满意,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的。
如果你得到的另一组鼓励纸条呢,感觉一定是温暖的,有信心的,很高兴开心,觉得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做到,我有能力。决定自己做得更好,因为我有这个能力,
还有的说:感到自己被无条件地爱着,我很有价值,我长大了,我独立了,我能自立自尊,并认可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不必专注于追求完美或取悦他人。鼓励是自己和家人每天都需要的。另一方面因付出努力而被鼓励的孩子,会愿意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些都是鼓励的价值,而不是赞扬的好处。
要成功地运用鼓励,需要大人具有尊重孩子,对孩子的观点感兴趣的态度,以及能够使孩子培养出不为别人的观点所左右的自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技能的愿意。鼓励有长期效果,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对自己性格的长处和能力得到发展和信任。
要想把赞扬改为鼓励,要把张口就来的老习惯调整为说话前先要好好思考一下,改为鼓励性的言语,即使回到旧习惯上,也不要责怪自己,你要有的,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增强自己的勇气,改善自己,不要总对自己的错误耿耿于怀,削弱自己的勇气,请记住,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关于鼓励,态度和技巧如下;
态度上:关注正面,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个缺乏鼓励的孩子。在个体心理学另一位大师德雷克斯的著作《孩子:挑战》中有一句话:鼓励表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比任何方面都重要,孩子几乎所有的不当行为的原因,都可以认为是缺乏适当的鼓励。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受到鼓励的孩子。受到鼓励越多的孩子,行为和性格会越好越健康。
技巧上;
1 清晰描述孩子值得鼓励的行为
比如:我看到你擦了桌子,扫了地。
你在约定时间内完成了作业。
你学会了切菜,炒菜,削水果皮。
你都可以自己洗内衣了!
2 具体感激孩子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比如;我感谢你的帮助。
你把自己的事安排好了。
谢谢你所做的
我看到你很坚持,很努力。
你帮姐姐整理了房间,谢谢你。
3 对孩子有信心,给孩子力量
我相信你能解决这个问题。
你可以为自己做决定。
看看你的进步有多大
看,你能做到!
你来安排接下来的事情。
4 关注孩子的感受
5 关注正面,即使是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孩子在努力过程中,因为缺乏经验和技能,经常做不好很多事情,但我们可以少提他的失败,通过引导他敢于尝试并愿意学习的欲望,让他取得成功,持续地使用鼓励,能够让气馁的孩子最终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
我们需要对孩子表达出不间断的信心和信任,帮助孩子克服童年任何问题,孩子们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让我们帮助孩子们发展这种勇气,并保持终生。
6 指出孩子的小进步。
留心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小小的进步,让孩子放松下来,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在向前迈进,每一次向前迈进,又成为鼓励自己的源泉。
下面讲一下鼓励的方式;
言语的鼓励,也是爱的五种语言之一,主要有三种方式:
1 描述性鼓励,简言之,就是把孩子做的事情用肯定句描述出来,
比如:我看到你自己整理好了书包。
你刷了碗,擦了厨房,收好了餐具。
你靠自己努力取得了进步。
2 感谢性鼓励,就是在描述性鼓励的句子之外,加上感谢。
比如:谢谢你帮我拿了东西。
你去取了我的快递,谢谢你。
3 赋权式鼓励,一般用于鼓励缺乏信心的情况,注意不要变成期望,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
比如:我相信你能做得到。
我相信你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相信你会越来越进步的。
其它鼓励方式,比如拥抱也是比较重要的鼓励方式,有时候,我们什么都不必说,只要拥抱孩子,拥抱能传递爱,温暖,让孩子有安全感,跟家长心连心,感受到爱。让孩子感到愉悦,激发他们想做更多更好的行为,对自己的能力有了信心。
还有说话的语气和关切的目光,如果我们说话的语气是平等尊重的,欣赏的,好奇的,也会给孩子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足够好。关切的目光同样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看到,被理解,这些都是爱,也是鼓励。
学习过心理营养的朋友们都知道,心理营养在人的一生中都非常重要,在孩子成长过程,心理营养的给予需要重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来给予。
在心理营养课程中,人类有五大天性:1爱的能力2连接3独立自主4价值感5安全感
仔细看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五大天性是不是都可以通过家长的鼓励来给予?所以说鼓励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增进我们与孩子的爱与连接。
最后我说一下自己在学习过鼓励赞扬后,在家中几年来实践的经历。前面我说过在学习之前,我是连夸奖都是很苍白的。这一课的学习让我特别振奋,决定立即实践。
那时儿子三岁多,考虑到女儿小时我经常只会用“你真棒”夸奖她,然后反而这孩子越来越自卑,我在儿子身上刻意地强化了鼓励,极少用到赞扬。最开始是他带着好奇心进厨房做家务,他会好奇地给土豆削皮,看我切菜也想尝试,尽量他做不好,我都允许他做,这中间,我就用描述性鼓励经常对他说,不长时间就产生神奇的效果,有一次,我只是鼓励他切了好几个菜,他就开心地要求炒菜,然后我指导他炒,站在小板凳上,等炒好了,我描述性鼓励说了一遍,他高兴地吃了很多,吃完饭要求收拾餐桌,我继续描述性鼓励,他爬上餐桌去擦,擦完了再要求洗碗筷,擦台面,那一次因为描述性鼓励他从头到尾干了好多活。
从此以后,他就经常下厨房,参与做饭,从切菜,炒菜,到煎南瓜饼,煮饺子,刷洗,样样都参与过。还有包饺子,现在除了和面不会,其它都是通过我的不断鼓励,示范全学会了,而且从儿子身上,我看出他对这些家务活自然而然地愿意做,有时主动提出要做,有时我邀请而不要求,随着他慢慢长大,我买袋米,提桶水,家务活会做愿意做的越来越多。而他的自理能力,包括自己洗澡,洗内衣,准备换洗衣物,叠被子,收拾书包,归位整理玩具,件件都是通过经常鼓励就自然而然地自己做了。经常用到的是描述性鼓励及感谢性鼓励,近一年,我用语言鼓励也少多了,经常用非语言性鼓励,拥抱,关注,他能感受我对他的鼓励,包括对他情绪上的鼓励,这些鼓励做久了,明显感到他做什么事,内驱力很好,自己选择,自己安排,愿意探索尝试,愿意学习,不用总是拖着拉着。监督着,催促着,相对而言,我还是要轻松得多的,
而对女儿,当我参加学习时,已经是一个比较自卑的孩子了,对自己的认可度很低,开始时我用赋权式鼓励比较多,在她力所能及的事情上,鼓励她的能力,鼓励她尝试去做,然后再加入描述性鼓励,她那时九岁多了,不象儿子这样的小孩子,用鼓励过于生硬容易引起孩子的警觉,开始我用描述性鼓励也并不多,反而是非言语的鼓励多些,这几年,随着她越来越自信,各方面不断进步,我反而用描述性鼓励越来越多,一句很普通的话都是对她的描述性鼓励。与对鼓励儿子的方式,基本是反过来的。
随着我学习萨提亚,心理营养,非暴力沟通,爱的语言,更加发现鼓励的巨大作用,我不断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正面管教中的鼓励,当然有时偶尔也会用赞扬,越用越熟练和灵活。包括现在与其它家长的互动中,我也会有意识地习惯鼓励他们。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就象植物需要水,这是给予心理营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自我价值感的重要途径。
在一些课堂教学中,老师总害怕学生回答错误,因为那样需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会耗费时间。其实差矣!当学生的回答与问题似乎毫不相干时,老师不应该急着责怪学生,而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找出学生回答错误的真正原因所在。找到了错误,也就找到了学习和探究的方向。课堂应当出错,我们要追求有价值的错误,不许出错或许才是最大的错!
一、及时纠错,进行有效建构
1、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尝试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往往是不完善的。初中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与成人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会出错。这些错反映了学生认识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有时候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的概念正是在对这些错的辨析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学生进步的足迹,阻止了他出错的脚步,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
2、善于捕捉学生认知误区
老师通常会因为成人的思维方式以致难以理解学生的一些表达,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获得“经典的科学结论”,就进行灌输式教学,将“科学结论”硬塞给学生。其实,在科学学习中学生应该不是在生吞活剥科学知识,应该是在思考,然后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环境,让学生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应让学生在表达同时更要学会倾听,听别人意见,对比自己,进行反思,进而提出更富严密性的想法,在不断交流中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并在整个过程中懂得科学的严谨性,明白解决一个科学问题需要考虑诸多方面。
3、抓住关键点及时纠错,进行有效建构
例如在《密度》教学中,针对人们生活中的一句俗语“铁比棉花重”进行提问:谁能说出‘铁比棉花重’的准确含义?大部分学生纷纷回答: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老师表示怀疑地问了一句:正确吗?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这时候,有些同学开始动摇了,但苦于更好的答案,只能干着急。其实,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即要比较铁和棉花的质量必须先说明它们的体积关系才行。因此,在纠错时应该先告诉学生“铁的质量有可能比棉花的质量大”,然后问学生:“铁的质量有可能比棉花的质量小吗?”学生应该不难想到“也有可能”。这两个可能实际上就是围绕学生刚才不准确回答的关键即体积没有考虑而展开讨论与交流的,在学生原有错误回答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进行纠错,肯定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正确结论“在体积相同时,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从而为“密度”概念的教学打下很好的铺垫。
二、暴露认知误区,促成高效建构
1、制造认知冲突,促成高效建构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
由此可以看出,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项有效的教学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分析、钻研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恰当的认知冲突,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启动内驱力,调动学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2、暴露思维误区,有利于高效建构
当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时,就会由于思维定势的原因,容易以习惯性思维方式进行解答,往往不加思索地思考问题,结果得出错误的答案。例: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前,发现天平横梁左高右低,请问:怎样移动左边平衡螺母可使横梁平衡?许多学生答到:将左边螺母向左边移动可使横梁平衡。老师追问到:若只移动右边螺母呢?许多学生都马上毫不迟疑地回答:向右边移动呗!学生们的答案究竟是否正确呢?立即用实验演示来验证,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只将左边螺母向左边移动可使横梁平衡,但只将右边螺母向右边移动则横梁不会平衡,即第二个回答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走出思维定势的禁锢,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三、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网,达到稳定建构。
1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整合
日常课堂教学中思路要清晰,条理要清楚,并按照科学概念生成顺序进行板书设计,便于根据板书进行教学小结,使本课时教学内容程序化、系统化。
例如:根据机械功和电功之间关系,可将它们相关知识建立如下知识结构:
2、打破章节内容关系,将知识点整合成知识网
将知识点有机整合成知识网,有利于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概念的恰当储存。打破章节界限和原有概念结构,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按照科学概念内在逻辑顺序,并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顺序,引导学生把具有内在联系的分散的相关概念统摄起来,实现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从而建构系统化的知识网。例如:根据力与运动的相互关系,将相关知识点整合成如下知识网:
上述知识网使力和运动状态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对相关概念和知识进行比较和联系,十分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达到更稳固地建构科学概念和知识。总之,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珍视学生的学习错误,学生的错误是十分珍贵的教育教学资源,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它,更要善于利用它,抓住学生错误的关键及时有效地进行纠正,从而不断在纠错中实现对科学概念和知识进行层层深入地建构,达到灵活地运用科学概念和知识。
批判性思维“⼗⼤谬误”之诉诸情感的谬误(愤怒、负疚)
⽂ | AMusicCancri
笔记
⼤家都知道过度的情感会导致很多谬误,⽐如愤怒、恐惧(通过语⾔或武⼒的恐吓)、同情、嫉妒、负疚感等。⾸先指出情感不等同于谬误,我们都有表达情感的权利,我们想说的是“诉诸情感”的谬误就是借助情感产⽣的谬误。例如,“不转不是中国⼈”,“抵制⽇货就砸国内店的车”、“使⽤恐吓,不转⼗次就什么什么的”、“家长们使⽤负疚感进⾏操纵,我让你这样是由于我爱你”。
诉诸愤怒的谬误
1把愤怒情绪当成产⽣愤怒的理由,要知道情绪只是表达,不能作为证据,你要确定出让你愤怒的真正原因,⽽不是⽆限扩⼤你的愤怒。
2使⽤煽动性语⾔使得⼈们愤怒导致谬误。下⽂举例将“同性恋婚姻”等同于⾃家房内私事,因为后者是⼈们共⽤的平等权利所以前者也是。
3有些愤怒源⾃有些难题⽆法解决,他们通过找替罪⽺的⽅式解决问题。
源⾃负疚感的“论证”
引起某⼈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谬误:使⼈负疚(guilt trip)。
原⽂
诉诸情感的谬误
本章中我们先讨论诉诸情感的谬误,接着讨论并⾮直接诉诸情感但影响⼈们⼼理的⼏种谬误。
我们并不认为所有激发情感的表达都是谬误、误导或者不好的表达。其实,完成艰巨的任务都离不开情感的⽀配和⼒量。
下⽂将要提到相关的唤醒情感与⽆关的诉诸情感之间的区分。
源⾃愤怒的“论证”
我们不否认⼈有愤怒的权利。我们也并不是要把“愤怒”界定为谬误,愤怒并不等于谬误,有的时候愤怒完全是合适的。尽管如此,当我们⽣⽓、⽓愤以致愤怒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变得不合逻辑。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
第⼀个表现:在实际并没有理由时误以为已经获悉了愤怒的理由。不能仅仅因为某事令⼈愤怒就认为它不正确,即使愤怒者是我们⾃⼰也不例外。⼈们很容易误把愤怒的情绪当成引起愤怒的对象的证据。但愤怒⼀种情绪,并不是任何事情的证据。
愤怒导致不合逻辑的第⼆个表现在于:有⼀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个⽆关事件的评价。如果我们对某个诋毁者的动机愤慨,我们必须记住,批评者的动机和批评本⾝之恰当与否是相互独⽴的,纵然动机不纯,也不排除所提的批评是正确的。同理,纵然⼀个做了让我们恼⽕的事,我们既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这个⼈的其他⽅⾯,也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其他⼈。
源⾃愤怒的“论证”有煽动性语⾔(或思想)加某种“结论”组成。它在考虑问题时⽤愤怒替代了理由和判断。它是煽动者所偏爱的策略。假定所讨论的问题是“同性恋婚姻是否可以合法”。左派的煽动者或许会愤怒地渲染道:“⼼胸下载的原教旨主义者竟然要对⼈们在⾃⼰卧室⾥可以做些什么进⾏强制规定”--故意以这样的⾔辞让⼈怒⽕中烧,但其实这与所讨论的同性恋婚姻话题并⽆ 关联。另⼀⽅⾯,保守派的煽动者或许会影射同性恋者在要求“特权”。没有⼈希望别⼈享有特权,当我们听说⼈“要求”特权时,我们的⼼情就不会平静。但是,要求得到其他⼈所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在要求特权,⽽是
当我们听说⼈“要求”特权时,我们的⼼情就不会平静。但是,要求得到其他⼈所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在要求特权,⽽是在要求平等的权利。
源⾃愤怒的“论证”的⼀个特别危险的⼦类就是寻找替罪⽺(scapegoating)--因⾯临的困难⽽责备特定的群体或个体(如乔治·布什或贝拉克·奥巴马)。曾于1968年参加总统竞选的亚拉巴马州前州长乔治·华莱⼠再⼀次“州权论坛”(该论坛
是“⽩⼈⾄上”的代名词)上说过,只要激起年长的南⽅男⼦们对北⽅民权⼯作者的愤怒,就可以让这些南⽅⼈做出任何事情来。
基于愤怒的“论证”是如此常见,以⾄于他在我们所列的⼗⼤谬误中“榜上有名”。频繁出现源⾃愤怒的论证的确令⼈遗憾。历史不断表明,愤怒是观察世界的⼀个糟糕镜头。在愤怒中采⽤的办法,极少是明智的。
源⾃负疚感的“论证”
“负疚感”也能起⼲扰思维的作⽤。“你怎么能不邀请珍妮弗参加你的婚礼呢?他绝不会这样对你,你知道她肯定很伤⼼。”这⾥的评论就是要引起对珍妮弗的歉意,更有甚者,是要唤起⼀种负疚感。引起某⼈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谬误:使⼈负疚(guilt trip)。家长们在不愿(或⽆法)向孩⼦解释清楚该不该做某事时,有时就会运⽤这种策略。当然,如果孩⼦故意做错事,他应该有负疚感,但并不能因为让孩⼦有负疚感,就说明他做了错事。
| 读乐乐不如众乐乐|
给⽣活找点乐
欢迎添加个⼈微信号(AMusicCancri)交流互动
长按,识别⼆维码,即可关注
¥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批判性思维“十大谬误”之诉诸情感的谬误(愤怒、负疚)
批判性思维“⼗⼤谬误”之诉诸情感的谬误(愤怒、负疚)
⽂ | AMusicCancri
笔记
⼤家都知道过度的情感会导致很多谬误,⽐如愤怒、恐惧(通过语⾔或武⼒的恐吓)、同情、嫉妒、负疚感等。⾸先指出情感不等同于谬误,我们都有表达情感的权利,我们想说的是“诉诸情感”的谬误就是借助情感产⽣的谬误。例如,“不转不是中国⼈”,“抵制⽇货就砸国内店的车”、“使⽤恐吓,不转⼗次就什么什么的”、“家长们使⽤负疚感进⾏操纵,我让你这样是由于我爱你”。
第 1 页
诉诸愤怒的谬误
1把愤怒情绪当成产⽣愤怒的理由,要知道情绪只是表达,不能作为证据,你要确定出让你愤怒的真正原因,⽽不是⽆限扩⼤你的愤怒。
2使⽤煽动性语⾔使得⼈们愤怒导致谬误。下⽂举例将“同性恋婚姻”等同于⾃家房内私事,因为后者是⼈们共⽤的平等权利所以前者也是。
3有些愤怒源⾃有些难题⽆法解决,他们通过找替罪⽺的⽅式解决问题。
源⾃负疚感的“论证”
第 2 页
引起某⼈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谬误:使⼈负疚(guilt trip)。
原⽂
诉诸情感的谬误
本章中我们先讨论诉诸情感的谬误,接着讨论并⾮直接诉诸情感但影响⼈们⼼理的⼏种谬误。
我们并不认为所有激发情感的表达都是谬误、误导或者不好的表达。其实,完成艰巨的任务都离不开情感的⽀配和⼒量。
下⽂将要提到相关的唤醒情感与⽆关的诉诸情感之间的区分。
第 3 页
源⾃愤怒的“论证”
我们不否认⼈有愤怒的权利。我们也并不是要把“愤怒”界定为谬误,愤怒并不等于谬误,有的时候愤怒完全是合适的。尽管如此,当我们⽣⽓、⽓愤以致愤怒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变得不合逻辑。这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
第⼀个表现:在实际并没有理由时误以为已经获悉了愤怒的理由。不能仅仅因为某事令⼈愤怒就认为它不正确,即使愤怒者是我们⾃⼰也不例外。⼈们很容易误把愤怒的情绪当成引起愤怒的对象的证据。但愤怒⼀种情绪,并不是任何事情的证据。
第 4 页
愤怒导致不合逻辑的第⼆个表现在于:有⼀件事所引起的愤怒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另⼀个⽆关事件的评价。如果我们对某个诋毁者的动机愤慨,我们必须记住,批评者的动机和批评本⾝之恰当与否是相互独⽴的,纵然动机不纯,也不排除所提的批评是正确的。同理,纵然⼀个做了让我们恼⽕的事,我们既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这个⼈的其他⽅⾯,也不能以此为理由低估其他⼈。
源⾃愤怒的“论证”有煽动性语⾔(或思想)加某种“结论”组成。它在考虑问题时⽤愤怒替代了理由和判断。它是煽动者所偏爱的策略。假定所讨论的问题是“同性恋婚姻是否可以合法”。左派的煽动者或许会愤怒地渲染道:“⼼胸下载的原教旨主义者竟然要对⼈们在⾃⼰卧室⾥可以做些什么进⾏强制规定”--故意以这样的⾔辞让⼈怒⽕中烧,但其实这与所讨论的同性恋婚姻话题并⽆ 关联。另⼀⽅⾯,保守派的煽动者或许会影射同性恋者在要求“特权”。没有⼈希望别⼈享有特权,当我们听说⼈“要求”特权时,我们的⼼情就不会平静。但是,要求得到其他⼈所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在要求特权,⽽是
第 5 页
当我们听说⼈“要求”特权时,我们的⼼情就不会平静。但是,要求得到其他⼈所享有的权利,并不是在要求特权,⽽是在要求平等的权利。
源⾃愤怒的“论证”的⼀个特别危险的⼦类就是寻找替罪⽺(scapegoating)--因⾯临的困难⽽责备特定的群体或个体(如乔治·布什或贝拉克·奥巴马)。曾于1968年参加总统竞选的亚拉巴马州前州长乔治·华莱⼠再⼀次“州权论坛”(该论坛
是“⽩⼈⾄上”的代名词)上说过,只要激起年长的南⽅男⼦们对北⽅民权⼯作者的愤怒,就可以让这些南⽅⼈做出任何事情来。
第 6 页
基于愤怒的“论证”是如此常见,以⾄于他在我们所列的⼗⼤谬误中“榜上有名”。频繁出现源⾃愤怒的论证的确令⼈遗憾。历史不断表明,愤怒是观察世界的⼀个糟糕镜头。在愤怒中采⽤的办法,极少是明智的。
源⾃负疚感的“论证”
“负疚感”也能起⼲扰思维的作⽤。“你怎么能不邀请珍妮弗参加你的婚礼呢?他绝不会这样对你,你知道她肯定很伤⼼。”这⾥的评论就是要引起对珍妮弗的歉意,更有甚者,是要唤起⼀种负疚感。引起某⼈的负疚感以促使他付诸某种⾏动或决策是否该做某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谬误:使⼈负疚(guilt trip)。家长们在不愿(或⽆法)向孩⼦解释清楚该不该做某事时,有时就会运⽤这种策略。当然,如果孩⼦故意做错事,他应该有负疚感,但并不能因为让孩⼦有负疚感,就说明他做了错事。
是的,男生暗恋一个女生并且在见不到她的时候会感到特别想她。这是因为男生对女生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和渴望,而当他们无法见到女生时,这种情感上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情感的依赖和渴望可能表现为对女生外貌、性格、行为等的不断想象和回忆,也可能表现为对女生言语和行为的猜测和揣摩,这些都会让男生更加想念女生。
当然,这种情感并不一定会有明确的表达,因为暗恋本身就是一种隐秘的感情,男生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情感,比如在女生面前表现得自然、随意等。但是,这种情感的存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有可能会对男生的情感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