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
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你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
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人踩到泥土中间,
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
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
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
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不能肯定自己的情感,是因为没把握,对自己没信心,对爱人没信心,对这段感情没信心。
嫌弃自己也是因为底气不足,觉得自己何德何能拥有这样的情感?
问题不在你自己身上,而是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一个词,叫谦逊。
所以我们的父母从不夸孩子,怕孩子骄傲,怕旁人笑话,总是说,还差得远呢,还需要努力。
然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和接纳都不够客观,我们善于寻找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善于欣赏自己的精彩。
于是我们的心态不够平和,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没事,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OK了。善良得起,坦荡得起,不违心,就是真我的风采。
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这种属性与矿物元素的化学物理性质一样稳定,亘古不变,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有两个本能: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本能,即本性,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生的本能表现为善良、慈爱、宽容等积极正面的行为。死的本能则表现为杀戮、贪婪、自毁等邪恶极端的行为。
从宗教信仰角度讲,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和情感)。从现实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良的一面,亦有邪恶的一面。故人性善恶并存。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但是,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最终指向都是利己,故人性本私。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则属反人性的行为。
利己,是人最终极的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最根本属性。按照一般规律,人性是永恒不变的,不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只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具体表现有所不同。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人性只可善加引导,抑恶扬善是为上策。
分享
当然有情感
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养育
保护
和救助都是
情感
我不觉得这个是本能
不过猫在离开自己孩子的两周后
会不认识不养育小猫
这个似乎也不是本能
应该说是本性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