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是意思,男人为什么有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是意思,男人为什么有恋母情结,第1张

恋母情结 也称为俄狄浦斯情结。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恋母情结是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在精神分析中是指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就是说,无论到什么年龄段,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往往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恋母情结产生的心理根源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因偶然机会(比如看到母亲的裸体),导致感官强烈刺激而引起极度性兴奋,性心理达到饱和状态, 从此认为这是最好的,故不再想做其他尝试,形成“先占观念”。

2母亲的不羁行为,影响儿子的性心理发育,导致其性道德观念的正确树立。

3如果儿子有偷窥或性骚扰行为,母亲没有批评和正确引导,阻碍了儿子的性心理发育。

4父母关系失衡,母亲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母亲的强者角色使儿子从小就崇拜、爱慕。

5儿子胆小怯懦,不善言辞的个性特征,使之缺少勇气从正当途径获得性欢愉,如果母亲不拒绝,儿子也会对母亲产生性往来、性遐想。

6儿子的爱情生活不满意,女友各方面都不如母亲,产生鲜明的对比,因此儿子对母亲更加依恋。

孩子的恋母情结一般最明显出现在 3~6岁 的时候,大多数人随着成长会变得独立,对母亲的依恋之情会渐渐退守到潜意识中。可是,有些人在成年后还保留浓厚的恋母情结,这样的人往往个性极不成熟,幼稚、依赖、孤僻、不合群,不会与同龄人交往,缺乏责任心、没有主见和进取精神。

如何克服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者本人可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理性的生活态度入手,积极投身工作和社交活动,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争取自我实现,体现自我价值,从而寻找更高层次的心理满足。

另外,要克服拘谨、不善表达带来的性压抑,寻找更合适自己的爱情,充分享受正常的性欢愉,来帮助克服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严重者,应当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文章刊登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本文有删改

山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它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直接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文人的心态和中国文化艺术。山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寄情山水,隐逸江湖,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梦想,也是中国文化两条主线之一:庙堂之上的朝廷正统文化和江湖之上的山水文化!游山玩水,是古人的一种生活内容,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和休闲方式,同时也是文人修身养性,感悟佛禅道义,体验儒教天人合一的生命形态的一个好地方,更是他们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的一种象征。

  山水在远古是人类游猎渔牧的地方,是人类生活的物质来源地,同时对于某一些人群它也由物质来源寄托升华为精神来源,变为一部分人隐逸避世的乐土,如巢父,许由之流,他们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与个人品德没有太大关系。

  到了商周成为亡国人士或者贤人逃避现实,彰显个人忠贞让贤的地方:如不食周粟的孤竹国二子伯夷叔齐,首先是为了让位于三弟,后来是为了反对武王灭纣的商周革命;再如周文王伯父文王泰伯仲雍让位于其三弟文王之父季历都是先避居山林。

  到了两周,特别是春秋战国,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官学转为私学,而山水之所变成民间学者讲学亦即私学的教室,于是山水和王朝两都洛邑镐京及诸侯的都城成为了两类文化的中心,官方的学术中心比如齐国稷下学宫,魏国的安邑等,成为一个教育的中心,山水成为民间文化和私学的教室,鬼谷子传授庞涓孙膑,李斯尉缭游学于荀子等。

  到了秦汉时期,山水成为民间学术的中心,也成为道家的中心。不过其中春秋末年楚国大诗人屈原的不得志失势,在汨罗山水的一段死前的悲歌,也注定成为了中国失意文人对于山水偏好的一种寄托和精神追求,屈原的伟大爱国文人不屈和不甘的所谓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成为了失意文人的一种楷模和风范坐标。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诸子受禁到汉初与民修养生息的黄老政策,儒家失势,此时的民间大儒董仲舒,春秋三传的学者公羊,谷梁,左传都在民间传授,至于其他经学也大致如此!

  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中央皇权政治,让文人更加失去了独立人格,从此山水成为一种生活的主流,文人生活的主流,和朝堂之上的正统文化互为表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两个主流因素。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以后,山水也成为佛教的修禅的佳境。从此山水成为中国三教的精神圣地和文化场所,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与日俱增,终于成为中国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游山玩水的风尚蔚为壮观。政治上的黑暗和社会动乱,文人在战乱中饱尝了生离死别,深刻体验民间疾苦,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政治的强权残酷,生命的无常和人类生命的渺小短暂。人生短暂如梦,宦海的浮沉变幻,政治形势和社会环境险恶莫测,仕途的无奈和无法稳定的政局,使他们转而追求现世的享乐,这种享乐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玄学思辩的清谈,二是隐逸式的游山玩水。

  魏晋时期醉心于山水的名士比比皆是,他们对山水的眷恋达到了痴迷而难以自拔的程度,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登山临水,竟日往返”。羊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 魏晋的文人雅士出于对山水的热爱,进而把对山水的游赏与人物的品德品格联系起来。

  对于魏晋文人雅士这种对山水的眷恋,甚至达到了如好美色的疯狂程度。他们对山水目观之不足,心之摹之,诗之咏之,画之绘之。 魏晋士人这种对山水的眷恋和痴迷程度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开创了后世文人热衷游山玩水的赏玩思想,这是一种变化,也是在皇权统治下对于生活和社会前途无奈的一种寄托,反抗或者自我安慰发泄,情感目标的转移。山水由此也成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人热衷山水还与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等因素有关。因为交通不发达,经济相对落后。绝大多数的人生活在乡村,乡村就是处于山水、树林和田野之间。古代的交通也远远落后于今天,他们如果要远行,如果要从乡村到城市,绝大多数要徒步远行。古代的读书人进京赶考,往往要提前几个月甚至几年上路,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们必须要吃些苦。而他们一路跋涉的过程中,必定是穿行在山水和大自然之间的。山水和大自然的景物一路上像最忠实的伙伴一样与他同行,不仅给他提供休憩的场所,也以奇异的美慰藉着他的心灵。山水,由此也成为中国古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所以,很多读书人成为朝廷高官之后,也念念不忘山水,他们身在庙堂,心系江湖,并常作山水追慕之思。同时仕途的不确定和不得意也与江湖中山水之中的自由闲适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了中国文人一种矛盾心理,既想在庙堂治国平天下,又想在江湖山水间享受闲适,修身养性。文人们对山水的近乎矛盾的偏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文学、绘画等艺术的创作。如魏晋士人对山水之美的沉醉就孕育了其后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人的创作与他们纵情山水密切相关,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得益于他的隐居生活。就连王羲之偶得的佳作《兰亭集序》也要归功于山水风景的长期浸润和陶冶。

  唐诗宋词更是离不开山水,格调高意境佳的唐宋诗文作品,大都建立在对山水风景的描绘之上的。比如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文章本身和其内容都是对山水文化的一种推崇和文人心态的一种真实写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种文人的矛盾心态,入世时的儒家治国平天下,出世的的佛禅修心和失意时的道家道法自然。

  唐诗宋词“意境”、“境界”,“境界”高远是其艺术成就风格鲜明的重要因素,而境界高远的作品必是情景交融的作品,而情景交融的作品必定离不开对山水风景等的描绘。唐诗宋词中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句子俯拾皆是,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柳永的“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山水文化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中国的文化,也丰富了中国文人的生活。孔子《论语·雍也》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古人将人的品格、气质,胸怀,志趣都同自然界的山水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审美情趣与道德修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让山水人格化,以人格化的山水来自喻人的节操,格调,品位。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谓以山水比德智。同样,在道家的理念中,追求“道法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生存理念和精神境界。对于自然山水,道家注重的是“无为”的“逍遥”状态,可以说倡导一种回归自然的状态,在畅游山水的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环境中。正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三教儒释道对山川大地的不同理解和相同选择,关于自然环境山水的体味,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方沃土资源,特别是山水也成了中国文化包括诗文绘画等艺术的最为重要的题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幽谷深涧、飞瀑流泉,高士坐卧、动静雅观;高山流水,云雾迷蒙,缥缈仙境,修心悟禅;山川逶迤,江流蜿蜒,飞瀑如歌,江河浩瀚,飞流直下,心胸坦然;宇宙星辰,日月如梭,清风白云,道法自然,种种景色汇成一曲曲诱人动人的画面和风景。“如画山色净似洗,入耳泉声清如鸣”。其中山水的写照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对于山水的审美意象和自身人格道德追求。

  中国的文人阶层始于孔子,文人对山水的推崇也始于孔子。孔子本人就是个山水热爱者,孔子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和山水有关。道家老庄的道也是从山水中悟出来的,而道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后来竟成为中国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对这种境界的追求很可能就是中国文人热衷于游山玩水的动机之一。

  山水,不仅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也同样影响了中国绘画的创作。在中国画中,山水画独树一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这同样跟文人画家对山水的热爱分不开。自唐以来,中国山水画家绝大多数是山水间的隐者,如荆浩,唐末天下大乱之际隐居于太行山之洪谷,范宽也“居山林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元四家都是隐者,其中黄公望“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所为。又居泖中通海处,看激流袭浪,风雨骤至,虽水怪悲诧,亦不顾。”有时又“尝于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门,循山而行,山尽抵湖桥,以长绳系酒瓶于船尾,返舟行至齐女墓下,率绳取瓶,绳断,抚掌大笑,声振山谷,人望之以为神仙云。完全为山水魂牵梦萦,情迷山水,热爱大自然,这也是他们能够创作传诸后世的作品、艺术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原因。

  山水,不仅为人类生活提供了物质,也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思想和文化艺术,更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它是中国文人的艺术源泉之一。

        摘要 :二十四年的教育从业经历,角色在发生着变化,本色却不变——就是个老师。自认为:当教师时,不是个好教师,临毕业时也记不全学生们的名字,只是想尽力把乡镇中学的孩子们推向更高的平台;做校长时,不是个好校长,没有“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样的理念,只是想叫乡村学校的老师、孩子们共生共长,相互成就;可能也做不了好主任,不琢磨培养“高、精、尖”的科技、艺术特长生,却去鼓捣“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想做平民教育,推动艺术、科技教育的普及工作,总是想改变。

        题记:

        人,有点儿压力还是好的。

        时间,挤总会是有的。

        空间,也有。

        说好的有个公益演讲,总以"忙"为由一推再推,确实忙。实在推不过了,就在一个雨中的下午准备了这个稿子。可由于包括不自信在内的种种原因,又爽约了。歪打正招,实现了个小结一下自己的想法。

       

        2018年冬,经公益组织“歌路营”推荐,本人参加了“春暖花开,农村科技好校长”的评选活动。提供了相关资料后,有一网络投票环节,本人倒也无所谓,甚至有点出自本能的排斥。在投票期间,我的家人、老师、学生、学生家长、同事、同学、朋友积极拉票,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大有非你莫属之意。于是每天祥林嫂般“扎根农村,献身教育”地被诉说着,更有朋友转朋友圈时一本正经地说“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颇有盖棺定论、树碑立传之意。失笑之余,感触良多。本人何德何能,让大家如此上心!谢谢大家啦!

        我于1995年大学毕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到现在廿四年的从教生涯中有廿三年半在农村:十二年在中学、十一年半在小学、做了半年校外教育工作。一路走来,角色发生着变化,自认为本色却没变。廿多年来,我知道我是谁、我知道我来自哪里、我清晰地知道我想要干什么。我就是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一、当校长我不是一个好校长

  2009年8月,一纸调令把我从云中中学调到怀仁县马庄乡任教办主任。这是我一毕业就被分配来工作了两年的地方,这是我当年千方百计调离的地方。该乡地处怀仁县东部,当年是纯农业乡,地处偏远,经济落后,民风淳朴,所不同的是这次提拔当教办主任,又叫联校长,也有人开玩笑叫“联长”。   

        想当好这个联校长可不容易。开始几年每天面对十二年前还风华正茂现在却满头白发、形容憔悴的老同志们,后来看着″我行我素”、实际困难一大堆的青年教师们以及一切皆似看破的乡村小学校长们。一点儿当官的感觉都找不到。十来年却一直十分顽强地纠结、怀念着天天甚至节节有成就感的初中物理教师生活。那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当年,经过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后,仅剩下的所有学校中,有学生的缺乏教师,有老师的缺少学生。只有寄宿制小学状况还稍微好些,都缺、都不缺。不要说老师,就是食堂缺个大师傅半个学期也找不下。   

        当抱怨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时,老教师们也不陪你玩儿了。他们开始集中成批的退休了。生源锐减,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留下来的学生家庭不重视孩子上学……令你焦头烂额,当年可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先进理念大行其道之时啊。左突右冲,奔走呼号,一直跟跑″城市教育",一路被碾压。虽然疲于奔命,但是根本改变不了什么。反而是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越来越少,直至只剩下最后一所——寄宿制学校。                     

        冲天干劲,幻化为一缕清醒。不经历,根本理解不了。改变,太难了,哪怕是稍微的往好的方向的。惯性,太强大了。做坏事肯定难,做好事也竟然这么难。还是忍一忍,狠一狠,用原本不多的经费在教师办公室作了一个广告牌“不要埋怨环境,想办法改变自己”。我念的书告诉我: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持续发力,让改变慢慢发生!留守的儿童,坚守的教师,无望的校长,每天眼睁睁地看着乡村学校在一天天凋零。开始,学生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因为“城市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家长带着孩子走。后来,家长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孩子有上好学的需求,家长又带走了孩子。农村的人口少了,农村学校的学生少了,直至大部分村学校也没了。留下的孩子,不是孤儿,就是单亲,甚至智障,大都是留守儿童。学生在离开,老师也在想方设法离开。总之,留下的,包括学校的老师在内,全都是弱势群体。这些孩子平时在学校里老师们每天督促、帮助洗刷,周六日休息回家有的孩子反而脸不洗头不梳。大家应该明白,这样的学生,再会教的老师也会束手无策。 孩子们确实需要温暖。教育必须有温度。 

      关爱留守儿童,提到了特别的议事日程,文具、书包、眼镜、衣服甚至钱。孩子们很不幸,但贫穷不是他们的原因。一直在思考,当一次次关爱变为理所应当,将来的他们会不会成为现在其应份理当地吃低保的父母?这种一时的关爱会不会变为一种持久的伤害?直到2017年的六一,当时怀仁县妇联组织爱心人士为孩子们送来了慰问金、图书,仪式中有一个环节让受助孩子上台领取。公益当然要高调进行,可是这毕竟不是优秀学生领奖。孩子们已然很不幸,虽然今天很幸运,但何必示脓疮于人。贫穷真不是他们的原因。对于他们,身心健康、正常地成长真比考上大学更重要,健康的指标方方面面啊。经过与妇联管主席和众爱心人士沟通,大家非常赞同取消了这一环节。高调捐助,低调受助。也算弱弱地维护了点儿自己和孩子们的小自尊。我想孩子们现在不懂的,将来他们会明白的。

        学生需要关爱,这些老师就不需要成长吗?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热情还有啊,总不能让这种热情过早地泯灭在乡间学校的树荫下吧。于是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开发校本课程,建设师生共生共长、相互成就的校园生态系统的思路逐渐清淅。立足当地,捕捉教育契机,开发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探索富涵情感的家庭教育模式,以社团活动为载体,服务留守儿童,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小而美”的学校,成为我们的教学实践。于是各种社团应运而生,各类活动如期举行,学生们开始笑了,老师们也又走上了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了。我不是个好校长,学识太少,能力太小,我也没有一门心思地只想把农村学生培养成大学生。

        只有学校美,乡村才更美,中国才真美。

        只有教育好,农村才更好,中国才真好!

        当年的我也有激情,是情绪的情,但不是个好老师,我只想把孩子们送到理想的高中。每天很忙,忙到在孩子们临毕业前都记不全大家名字的程度。

        二、做老师我不是一个好老师

        97年调到云中中学,原城关中学,这是一所乡镇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当然几乎全部都是农村孩子,还有几个县城学校开除的学生。可想而知,生源质量一般。十二年教学生涯里一直教物理,任班主任。在袁校长的带领下,一帮人,用现在的话说是“白加黑”、“五加二”地干。学校人数年年增加,由97年的两轨直至09年的八轨,当时单纯地以为只是教学质量好的原因,现在看来还有城镇化发展、农民进城的功劳。因为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当时的区域二道坡成为农民进城落脚的第一站。本人也由最初代一个年级两个班,到两个年级四个班,直至三个年级(有补习班)五个班300多学生,同时当两个班的班主任。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初中物理教师。早出晚归,吃住都在学校。讲课讲得口干舌困,走路走得两腿灌铅。方法简单地、情绪化地对待那些农村的学子们。

        一边班级管理,一边教学任务,只希望把自己的知识全部告诉这些比较顽劣的孩子,只希望大家守纪律多打分,改变自己的命运。天天有使命感,课课有成就感。关注学科建设,进行课程改革。不仅自己所带学科的成绩、班级成绩、而且整个学校的理科成绩都出现了飞跃。这些进不了重点学校的农村娃成了我、成了学校最大的骄傲:连年中考出现物理成绩满分学生。升入高中的人数逐年增加。当年我确实记不全学生的姓名,十二年中我也没有因为任何原因让任何一个学生从我的班里失学。十二年里收获了一个在学生中流传至今的、学生赐予的外号“老大”。听听给老师取得这外号,就可以想到当年这些孩子们有多么顽皮。十二年中学物理老师生涯,是我人生中最值得怀念的生活。

        三、当主任,我可能仍然不是个好主任。           

        2019年1月,又是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怀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当主任。来之前我不知道这个单位的具体职能,领导说很重要。来了之后了解了一下,“活动中心承担着全市学生的校外教育任务”。日常工作主要是科技教育、艺术培训等。呵呵,大而无当,清闲活儿。皆曰:“适合养老”。

        进了城,也还是个农民,满脑袋高粱花子,想的还是农村孩子那点儿事儿。境界不高,格局不大。所有的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农村的孩子更需要。为什么更需要?因为他们短缺了;为什么短缺了?是城市对农村各种资源源源不断地吸纳吞噬。理想的农村不是城镇化而是城乡一体化。农村孩子不需要城里人高高在上的同情关爱,他们需要的是和城里孩子同等的权利。他们有权利和父母待在一起共同生活,他们更需要接受各种各样的科技、艺术教育。于是,我不停地带领我的新团队把“创客教育”的理念送到了农村、矿区学校,我和我的老师不停地把乡镇寄宿制的小孩带到了金沙滩杨家将风景旅游区,进行以“家国文化”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不停地把城里的孩子们带到农村,进行传承红色基因的革命传统教育。不停地、不停地累成狗。现在,城里人能给农村的孩子们争取权利!那叫反哺。争取!

        个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感谢与我并肩作战的、或大或小的团队们。

        活动中心的课程不要“高、精、尖”,目前,我们要做的是推广与普及,给孩子以见识,为所有的孩子创设同样受各种教育的机会,发现、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提前给孩子们有″生涯规划”的潜意识,为所有的孩子搭建上升的平台、疏浚上升的通道。身体力行地做到公平而有质量。做平民教育,服务普罗大众。我给活动中心的愿景是“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构建师生命运共同体,以创客教育和研学旅行为特色,推进科技教育,艺术教育,家庭教育,组织大型活动,为孩子们搭建广阔的平台。地有南北,人无分城乡,共同享有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开创美好而幸福的生活。

        一路走来,感恩所有的遇见。感谢家人父母的″不打扰",感谢同事们的无限信任,感谢领导们的高看一眼。是你们不时地使我看到前进路上希望的火花,从而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去接受未知领域的挑战。

       

        作者简介:

        林晓东,男,1973年生,山西省怀仁市人,中共党员。现任怀仁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官方认证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民间认定的“村暖花开  乡村科技好校长”;自认为既不是好教师,又不是好校长,只是有点儿教育情结。迄今廿四年的工作履历中,廿三年半直接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另半年工作也与乡村教育有关。一直守望农村,关注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现在想为农村孩子们争取更多的属于他们的权利。

郑耀允,阳江市美协会员、阳春市美协理事。2015年毕业于吴山明人物画创研班,师从吴山明。作品曾入选广东省第十二届美术书法摄影联展、第三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等。

我的家乡广东阳春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这里有着众多文化古迹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有“水墨阳春,百里画廊”之称。鱼王石绚丽的日落、婀娜秀美的马兰群峰、号称“南国第一洞府”的凌霄岩等,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铺展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每一道风景都让我为之赞叹、陶醉,也促使我拿起画笔写生、创作。

起初,我只是写生一些山水风景,而我的专业是画水墨写实人物画。所以,我也特别留意家乡的人物、风俗方面的素材。但一时之间找不到好的题材契合点,只好去画一些少数民族人物。水墨人物画家普遍有一个共识,就是有些少数民族长袍大袖式的衣饰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形式美,特别适合笔墨的发挥,而直筒式的西裤、衬衫则比较难于用水墨来处理。这也是我一开始有些抵触画家乡人物的原因。当创作了一批表现少数民族人物的作品后,我总觉得这类题材离自己的当下生活体验过于遥远。所以,我只好在写生山水的过程中慢慢寻找素材。一次偶然的机遇使我在高流河墟采风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所要找寻的东西。高流河墟一年只有一天是墟期,这是一个岭南传承了千年历史的墟集,现在已成为阳春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高流河位于广东省阳春市合水镇,河长十来公里,墟集即设于此。高流河墟每年以农历五月初四为墟期。每逢墟期,会有大量游客慕名而来,和本地赶集者汇集到一起,大约有十万人。这时,会有具有本地地方特色的编织品、竹木制品、工艺品汇聚于集市中。墟场人气鼎盛,体现了当代人民生活的富足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热烈的生活场景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不禁喟叹:“好题材就在眼前,何必舍近求远!”

于是,我的“高流河墟”之一(见附图一)便创作出来了。在此作中,我特别强调线条的书写性。画竹椅时,我采用篆书中锋笔法,追求线条的厚重拙朴。衣服线条则中侧锋互用,呈现出笔法的丰富性。全画以墨色为主,以颜色略加点缀,以色墨的对比增加画面意趣,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此作最终入选了第三届广东岭南美术大展。

我的画法源于浙派。2013年,我有幸被“吴山明人物画创研班”录取,拜在浙派人物画家吴山明先生门下。在两年的时间里,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浙派水墨写实人物画技法。从最初对人物画零乱的理解,到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训练,我对写意人物画从画法到理论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所理解的浙派人物画,是在造型准确的基础上,于人物技法方面融合了花鸟画的笔墨语言,并将更多其他的笔墨语汇切入到人物画的造型中,同时讲究书法用笔的运用,更加强调“写”的意味。

水墨人物画无论是造型方式还是笔墨技法,都经历了多代人的探索实践和创作积累,体系已非常完备。徐悲鸿和蒋兆和进行了中西艺术结合的探索,卢沉、周思聪、姚有多等代表了北方水墨人物画体系的画家都受到影响。而南方的浙派人物画群体中,李震坚的沉厚、周昌谷的浓艳、方增先的潇洒皆各有其长。我的老师吴山明创造性地用宿墨画人物画,拓展了黄宾虹的宿墨法。我认为,水墨人物画的本质问题是如何表现人,特别是如何表现新形态下的当代人。清代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水墨画技法语言也越来越丰富。我想,每个人物画家都必须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体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对世界的认知。我认为,这也是绘画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因此,我创作了“高流河墟”系列作品(附图二为“高流河墟”之二),并沿着这个方向乐此不疲地继续进行创作。我会将“高流河墟”当作一个研究课题,将这个代表了阳春风俗文化的千年古墟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为弘扬优秀文化而努力。

图一

图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260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