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萧瑟雁成行,游子天涯独望乡,明月不解离人恨,依旧花下寻桂香。这首诗是谁?

西风萧瑟雁成行,游子天涯独望乡,明月不解离人恨,依旧花下寻桂香。这首诗是谁?,第1张

您好。

仿诗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出自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双飞去 一作:双来去;离恨苦 一作:离别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觉——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清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只写客观物象,不着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示的感情非常委婉含蓄。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上片后两句是说,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住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枨触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景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解离通常是指解离症,对大家来说这是一种较为陌生的精神疾病。

一般来说,解离症的发生率也较其他疾病来的低,国外的发病率约001%。尽管如此,报刊杂志、**等媒体却常常以这类疾病为题材,或许是因为此类精神疾病的戏剧性较强。

解离症包括“解离性失忆症、解离性迷游症、多重人格异常、及自我感消失症”等等。解离症指的是在记忆、自我意识或认知的功能上的崩解。起因通常是极大的压力或极深的创伤。

解离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自我认同混乱;自我认同改变;失现实感;失自我感:自己看自己就像在看一个“他人”一样,即我不再是我;失忆:失去记忆。

1、各有各自的年龄层,各自的性别,各自的价值观。每一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独立地与他人相处。

2、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有一些则各行其是。在特定时段内,至少会有一两个人格处于“值班”状态,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

3、不同人格之间的变换过程通常是突然且戏剧化的,但再好的演员恐怕也难模仿得唯妙唯肖,因此患者常被误以为在装病。

4、患者常有失忆症的现象,或者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又或不记得曾经做过的事。

5、患者受暗示倾向很高,即易被催眠。

6、在接受检查时,几乎找不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前面所提到的失忆症现象,单一次的检查通常是无法看出患者的异样,必须有长时间的观察期才能发觉患者精神状态上的病症。

7、多重人格障碍通常是漫长或一辈子的病程。

-解离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觉是要开悟的节奏~

下面是正经答题时间:

突然丧失情感能力,或是情感麻木,看上去很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症状。但题主也说了,自己没有什么童年创伤。如果排除因为自我保护机制选择性失忆的可能性,那么出现的情感麻木状态就和PTSD无关。

当然,题主也说自己最近睡眠比较不好,或许是生活中出现了什么应激源,导致晚上失眠?然后因为缺少睡眠出现了像是脑袋发麻之类的躯体症状?个人的体验是连续两三天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就会出现思维迟钝、情绪麻木的症状,比较明显的感受是白天像在梦游一样——因为一直没睡醒。

除了创伤和失眠,解离障碍(Disassociative Disorder )也可能导致丧失现实感以及情绪麻木。

解离障碍听起来有点陌生,但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多重人格,它的学名就是解离性身份障碍(Disa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 V)中被归为解离障碍的一种。身份解离的特征包括与自我意识、自己的身体失去联结,以及(或者)丧失现实感,与周围的环境失去同步。

解离障碍中的“分离”的阳性症状就包括题主所提到的“丧失情感能力”:主观体验不连续,可能伴随有侵入性意识与行为。例如碎片化的自我意识、人格解离、失去现实感等阳性症状。此外,分离的阴性症状包括失去正常的认知功能,无法提取自己的记忆。

不知道题主在出现这个症状之前是不是发生过什么事情,就问题描述来看,更像是失眠引起的思维迟滞,调整一下睡眠时间或许会有帮助。

1、今日导读

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扮演就是我们自己吗?这些角色所带来的东西是属于我们的吗?有人说,只要你知道自己要去向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有人却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茫茫宇宙中是否存在一个心想事成的法则?我们在忙忙碌碌中不断向外抓取,把拥有的程度当作衡量自己的高度,如果在生活引入被我们忽略的概念——“无”,又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2、觉察

若菱按照老人所给的地址,来到一处豪宅,这是老人推荐的最后一位学生。经过层层通报,若菱乘电梯来到了顶楼,管家已经在门口等候。

看到男主人的刹那,若菱惊讶得无以复加,眼前不就是高科技产业界的大佬吗?传说般的人物。

大佬儒雅礼貌,亲和力十足地问道:“老人好吗?你的进度到哪里了?”“老人他很好,不用挂心。我的进度已经到身份认同这一圈。”大佬调侃道:“老人每次都把最后的难题留给我。”若菱很难想象坐在对面的大佬会产生自我认同的困惑。

大佬沉浸在往事之中,缓缓说道:“那一年,我的夫人过世了,事业也出现危机,身体亮起了红灯。我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但接二连三的重大打击让我痛不欲生。后来我遇到了老人,他说事业、爱情都不能代表我,也不是属于我的,上天可以在一夜之间把这些席卷一空。痛定思痛后,我不再喂养小我,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角度去探寻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后来我的事业东山再起,也找到了理想的伴侣。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不找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其实那些比我小几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够跟我心意相通呢?妻子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若菱问道:“这种自我察觉对你的工作会产生影响吗?”大佬赞赏道:“这是个好问题。在职场上,我不需要下属的阿谀奉承来喂养小我,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溜须拍马的人就没办法在公司待下去了。”

若菱惊叹大佬的精明剔透,继续问道:“我要怎样做才能放下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呢?”

大佬意味深长地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要看见自己的角色扮演,立刻放下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能彻底认识到你所认同的东西其实不是你,也不是属于你的,或许你能从不断向外抓取、追逐的幻境中清醒过来。记住,要下决心,要有毅力。”

3、心想事成

若菱眉飞色舞地向老人描述昨天和大佬见面的场面,老人笑着说:“看来,我们可以讲讲心想事成了。”

若菱兴奋得像一个得意忘形的孩子,但转念一想接腔道:“心想事成就是不断用积极的想法来召唤心愿的实现吗?这个噱头很大,其实是自我麻醉,自欺欺人吧。”

老人并不以为杵,说道:“还记得之前讲过的能量吗?万事万物都由能量组成,就像室内震动的音叉能吸引频率相同的音叉震动起来,具有相同能量的事物会互相吸引,我们称之为吸引力法则。”

若菱想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正是相互吸引的道理。但仍有些疑问,问道:“听起来挺简单的,那为什么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呢?”

老人笑着说:“听起来简单,其实不然。一个女孩很努力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如果她的内心里面并不认为她配得上一位如意郎君,那她的所作所为就是瞎忙活。要解除这种人生模式,她必须要学会情感上的独立自主。如果一个人想赚很多钱,潜意识里面却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那么他首先要学会从自己的失败中找到价值感。”

若菱听得津津有味,总结道:“那就是我们是真心想要的,而且打心底里认为自己是值得拥有的。”

老人赞许道:“说得好。而且要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清晰的定义,不能是笼统的。另外,视觉的感官是很强大的,你可以想象你达成了心愿之后的画面,越细致越好,感觉自己确实拥有了,你所发出的能量就会更强烈。心想事成还有一个赖皮的方法。”

若菱欲闻其详。老人说:“就是要去感恩,感恩就像在对老天说:再给我来点吧。感恩是一种诚恳的态度,老天不给你都不好意思了。”若菱调皮地笑笑,觉得这真有趣。

4、“有”与“无”

志明难得比若菱早到家,看到若菱进来后欲言又止。若菱猜想志明可能是要跟她摊牌办离婚手续,心里还没准备好,但事实还是得面对,便率先问:“什么事?”志明犹豫了一下,鼓足勇气说道:“她知道你知道了这件事,又哭又闹,不像你,一直没有为难我。若菱,我们不离了,十几年的感情不能说丢开就丢开,之前的事,是我不对。”

若菱泣不成声,泪水中有温情、感动、还掺杂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阳光和煦的下午,若菱赶到老人的小屋,门并不像往常一样应声而开。失望之余,低头一看,门的下方夹着一个白色信封,若菱迅速拆开贪婪地阅读,老人的字笔力千钧:亲爱的孩子:该是你展翅高飞的时刻了。看到你的成长,我感到无比的欢喜,希望你能把得到的祝福跟所有人分享。我们每个人这辈子都有自己要修炼的功课,上天给我们安排的人和事,就像一份份礼物。但有的礼物包装就足够吓人,或许打开它会经历一个痛苦的、恐惧的过程,拆开外壳后你会发现它的丰盛、美好。又到我云游四方的时候了,祝福你,孩子。

眼泪一滴滴打落在薄薄的信纸上,一阵莫名的大风卷起信纸高扬在半空,若菱奋力去追却无济于事。目送着老人最后留给她的礼物渐行渐远,消失在天际,若菱的心也跟着飞舞,高举双手,释怀地大笑起来……

(五年后)

一个清秀的女孩敲开了若菱的家门,女孩面带羞涩地说:“你好,是老人介绍我来找你的。”若菱听到老人这个词,心中触动的暖流就像被美妙声音击中的音符,急切地问道:“老人好吗?”。女孩回答道:“他很好,他也让我问候你。”

若菱整理好额头前的碎发,颇为唏嘘地说道:“这五年来,对于我来说,大起大落。老人应该跟你讲过的婚姻吧,最后我还是跟志明离婚了,而且还跟久别重逢的大学同学李建新擦枪走火了。”

女孩惊讶得瞪圆了眼睛,小心翼翼地问道:“你现在还好吗?”若菱点点头,说道:“老人教给我很多东西,可以归结为一个重点:我们都生活在自己思想观念的牢笼之中,却浑然不觉。之前我需要维持与志明的关系来满足好妻子、好女人的自我认同,但这不代表我对这段婚姻就是满意的。”

女孩点头同意,问道:“我最困惑的地方是脱离不了自己狭隘的思维模式。”

若菱这时眼睛里闪耀着光芒,热情分享她最新的心得:“爱、和平、喜悦其实是当你回到真我之后的自然状态,但不是真我本身。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本来的面目就是合一的、空无的虚空,就是道,就是那个

5、知识要点

(1) 身份认同就像一副我们紧紧戴着却不自知的面具,它不断向外抓取,以此证明自身的价值感。我们要彻底清醒地觉察到,这些角色扮演并不代表我,也不属于我。

(2) 心想事成的秘诀在于:清晰地界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觉得自己值得拥有并真心想要。视觉感官能够加强能量,吸引力法则会帮助你愿望成真,而且,要学会感恩。

(3) 在生活中引入“无”的概念,去冲撞无数个“有”,空照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走出固有的思考模式。

关键词:觉察  心想事成  “有”与“无”

思考与实践:清晰界定一个近期的愿望,细致想象愿望达成后的场景,让这股能量上达天听。

            《遇见未知的自己》

否认与压抑

压抑是先进入意识,由于太痛苦而不能容纳,后压抑。否认不进入意识。区别在实行防御前是否意识到。

压抑的典型:创伤后的遗忘与闪回(生理视角:创伤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升高,海马体功能受抑制,情景记忆失去作用创伤后会出现第三者视角的语义记忆,对事情客观体验的步骤记忆,以及情绪记忆)。

否认的典型:“这不可能!”

高级防御中的压抑:反向形成中原始情绪的压抑(或否认,取决于是否被意识所察觉);隔离中与某种观点相关的情感的压抑(或否认,同上);反转中对最初情景的压抑。

分裂与解离

分裂:只能将客体觉知为全然好的或者全然坏的,并且随着交流进展容易变换。

解离:从自我中整个剥离体验。

解离的部分从未整合进自我,分裂的部分曾被整合进自我。

解离与隔离

隔离是从认知中剥离情感成分。解离是从自我中整个剥离体验,仿佛发生的事与我无关。

隔离与间隔化

隔离割裂情感与认知。间隔化割裂互相不容的认知(拥有矛盾的观点而不知),比隔离更为原始。

间隔化与合理化

间隔化的使用者常将认知的矛盾之处合理化。

合理化与道德化

合理化会无意识地寻找意识层面可接受的理由,道德化会无意识地寻找在意识层面和责任有关的理由。

理智化与隔离

理智化是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理智化能在确认情感得到妥善处理前保证思维有效运行,但也容易对幽默、娱乐、性等情趣类事物毫无兴趣。

抵消与全能幻想

抵消行为的背后隐含着全能幻想,即我的敌意感受十分危险,我只要心有所想便事有所成,故要抵消。

攻击自身与内摄

攻击自身中,外部威胁没有像内摄那样被全盘吸收,只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外部威胁,此防御比内摄更为成熟。

恐惧症和创伤后的害怕

比如对高桥的恐惧源于在桥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是为创伤后应激反应,但如果回避高桥是潜意识对某种恐惧的象征和置换(比如将桥视为重大生活转变,而这种转变最终指向死亡),并且期待回避行为能保护自己免受死亡和时光侵袭,是为恐怖症。

其他一些杂记

所有移情都包含了对早年客体感受的置换和对内在自我部分的投射。

反向形成的本质:否认人类情感的矛盾性(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往往包含相反两方面,反向形成的个体坚持认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种)

投射+内摄=投射性认同

偏好使用某种防御方式与人格结构的关系(这里绝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而只是有一定的相关性)

情感隔离——强迫性人格结构( 注意强迫一词道德层面的中性

抵消——强迫特征

攻击自身——抑郁型人格和自虐相关人格特征

否认——轻躁狂特征、偏执特征

全能控制——反社会人格特征

原始性理想化(必定导致原始性贬低)——自恋型人格特征(根据自我价值评价他人,通过依赖理想客体努力使自己完美)

投射——偏执型人格特征

内摄——与某些抑郁心理关联(分离或丧失时感到自我的一部分离我而去或者因家庭冷漠暴虐而自责)

投射性认同和分裂——常见于边缘性人格结构(日常生活也大量存在投射性认同,其中亦有积极的,如将之应用于乐趣和爱的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396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