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昆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第1张

昆曲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

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昆曲直到现在还经常原封不动,演唱几百年前作家的作品。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昆曲唱腔没有过门。一支曲子一直唱到底,而且音域非常宽,如女声要真假声结合,难度非常大,京剧则每句都有过门,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笛子,而京剧主要是京胡。

3、表演:昆曲由于它的剧本和音乐的特点,使之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非常高,昆曲最大特点是载歌载舞,由于昆曲文词非常典雅,所以在每句唱段中经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或者用动作来辅助对文词的解释,昆曲的舞蹈动作经过意象、变形和装饰性的各种手法使动作非常优美。连绵不断,但难度也非常大,必须经过刻苦的训练,才能一边演唱、一边舞蹈,京剧则是演唱时没有大幅度的舞蹈动作,或舞蹈动作时,一般都不演唱,凡载歌载舞的剧目,一般都是演昆曲剧目,象《挡马》、《闹天宫》都是昆曲剧目,后来经过加工提高,也成为京剧经常演出的剧目。

昆曲的表演非常细腻,每个行当都有不同特点,如旦角的妩媚多姿,小生的儒雅潇洒,花脸的粗犷豪放,武生武旦的刚健潇洒,小丑的诙谐幽默。

昆曲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点:即慢、小、细、软和雅。

所谓“慢”,是说昆曲的节奏缓慢,轻柔而婉折。昆曲拥有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发音吐字比较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它的曲调是传统曲牌体,每出戏都由成套曲牌连缀而成。这既是当时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人们的缓慢心理节奏在戏曲艺术上的反映,也是“水磨腔”格律特点和演唱要求所造成的必然现象。

所谓“小”,是指昆曲可以在各类剧场的舞台上演唱,但它最宜于家宅的厅堂或花园亭榭上演唱,是典型的“红氍毹艺术”。

所谓“细”,是指昆曲表演十分细腻。昆曲是一门集歌唱、舞蹈、道白、动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象征虚拟性和程式化的歌舞动作表演故事,并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

所谓“软”,是指昆戏说的吴侬软语,唱的是柔婉的“水磨调”,再加上擅演缠绵悱恻的文戏,自然给人以一种软而香的感觉。

所谓“雅”,是指昆曲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风格。昆曲,单单看剧本,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许多唱词其实就是婉约凄美的诗词。是故,昆曲艺术被知音者比喻为兰花。而昆曲艺术之“雅“,又是由它的慢、小、细、软诸特色所决定的。

特点是声中无字,字中有声、无动不歌。

1、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展现了演员的技巧和功力,也让观众更加注重角色表演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2、无动不歌能够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角色身体动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由于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

  昆曲声腔赏析·曲牌体与板腔体

  我国戏曲音乐就形式来看大致分为“曲牌体”和“板腔体”两大类,如果说京剧是“板腔体”音乐的杰出代表,那么昆曲则是“曲牌体”音乐的优秀楷模。“曲牌”也称“牌子”,是历代逐渐保留下来的、有相对固定旋律曲调之统称。每支曲牌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如“点将唇、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荫、粉蝶儿、一枝花”等等不一而足。清乾隆八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宫谱》就收集了南曲1513首,北曲581首。这么多的曲牌为我国的戏曲音乐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戏曲唱腔音乐总是为唱词服务、与唱词紧密结合的,“曲牌体”的唱词与“板腔体”的唱词由于结构形式上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结构的不同,以“板腔体”的国剧京剧为例,它的唱词是以二、二、三的七字句及三、三、四的十字句为主,偶有“二、三的五子句”并以上下句对称的形式出现。如:七字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奴言……),十字句(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账外且散愁情……),五子句(怒恼杨延昭,蠢子听根苗,命儿去巡哨,私自把亲招……)。这样与京剧唱词相匹配的唱腔也是上下句结构。诚然为克服上下句结构的呆板,在一些回龙腔及某个下句,唱词也不时加上垛句重句或衬字,以便使唱腔旋律有所突破。但总体说来京剧唱词是偶数句,即有上句必有下句,若有剧情不需下句时,用打击乐“扫头”扫掉。这是特例,所谓的“四、六、八句”就说明了京剧唱词是双数句的。而作为“曲牌体”昆曲的唱词结构是从宋词沿袭下来的长短句。昆曲“夜奔”的“点将唇”曲牌就是单数五句。“数尽更筹,听残玉漏,逃亲寇,有国难投,那答相求救”。这五句的字数排列为4、4、3、4、5。

  需要说明的是昆曲唱词与真正意义上的词(如宋词)所不同的一点是,宋词没有衬字而昆曲唱词可加衬字,前面欣赏的“点将唇”其中第四句“有国难投”前加上了“哎好,好叫俺”五个衬字,第五句也加上一个虚字“儿”字。京剧很多剧目大将出场都唱“官中”的“点将唇”:“将士英豪、儿郎虎豹、传令号、地动山摇、要把狼烟扫”。它的结构是标准的4、4、3、4、5。又如昆曲《牡丹亭-惊梦》的 “山坡羊”由14句构成每句字数的排序为7、7、7、8、3、5、4、4、4、5、2、6、2、6。

  昆曲声腔赏析·南曲与北曲(上)

  同样是长短句的昆曲曲牌,从性质上说可分为两大类,即北曲与南曲。它们各有其特点。如何区分?主要由以下几点来分辨。

  第一:北曲字多腔少,字密而少拖腔,曲调高亢昂扬,慷慨朴实。明王世贞《曲藻》书中说“北主劲切雄丽”、“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北辞情多而声情少”等等。南曲则相反,字少腔多,字位疏散,旋律流利,曲调抒情柔和,善于表达深切细微的内心情感。

  第二:音阶不同,北曲是七声音阶,即1、2、3、4、5、6、7,七个音在曲牌中都有。《长生殿》中的[上小楼“别离一向”这是唐明皇在已故爱妃杨玉环木雕像前所唱,其中曲调1、7、6及5、4、3的走向非常明显,也形成北曲特点之一。南曲的基本音阶是1、2、3、5、6、即五声音阶。没有4和7。不要以为五声音阶简单,它可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基本调式音阶。中国五声音阶的产生基于我国南方的民歌和乐曲,如“茉莉花”、“太湖美”;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紫竹调”等等,都是五声音乐的代表。这些歌曲体现了我国人民和谐,淳朴的民族精神,然而同样是五声音阶的古代歌曲“满江红”、现代歌曲“走进新时代”则表现了我国民族刚毅坚定的一面。

  昆曲中北曲曲牌和南曲曲牌的第三个不同是:北曲没有入声字,南曲有入声字。所谓入声字源于苏州方言,它的唱法是出口即断,前代曲律家沈宠绥说道:“……凡遇入声字面,毋连腔,出口即需唱断” 在 《牡丹亭·拾画》[颜子乐]曲牌“则见风月暗消磨”中, “则”字、“月”字、“着”字、“落”字、“客”字、刻画的“刻”字,这些字都是“入声字”。

  昆曲声腔赏析·南曲与北曲(下)

  昆曲的南曲唱腔讲究入声字,可以说是“逢入必断”。其实京剧程派也有入声字的唱法,著名程派艺术家赵荣琛先生说过“昆曲入声字在京剧中叫‘短音字’”。脍炙人口的程派名剧《锁麟囊-春秋亭》“二六”中“隔帘只见一花轿”一句就有“隔”、“只”、“一”三个短音字,不过程派的短音字比昆曲入声字还是略长些。昆曲中的北曲曲牌没有入声字,这些字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字音也有很大变化。如以上唱段中的“落”字北曲中念“lao”。北方人平常说话“这鸟怎么落这(儿)了”。“隔”念“亍(chu)”北方人常把“隔壁”念成“亍壁(儿)”,只有的“只”北曲中念“紫”;颜色的“色”北曲则念“晒”;休得把的“得”北曲中念“逮”或“得A(切)”,咱们的“咱”北曲念“杂”,请注意《长生殿》“絮阁”中一段北曲[喜迁莺]唱词中“得”“咱”和“只”三字的发音。

  北曲的形成较多地继承了北方说唱艺术的成份,如诸宫调、市井叫卖声、小唱等,因此北曲的单支曲牌的格律要求比较宽泛,板数不定,可增可减,衬字多少不拘。而南曲的形式主要继承了宋词以及民间歌曲,因宋词、民歌的结构比说唱音乐要严谨得多,因此南曲保持着基本的小节数(也就是板),它的衬字较少,且不占板位,有“衬不过三”之说。由于南曲曲词相对固定,曲调的小节数(即板)也相对固定,如[山坡羊]14句54板;[风入松]6句20板;[桂枝香]11句45板;[懒画眉]5句27板;[一江风]8句37板;[步步娇]6句26板;[好姐姐]6句21板。

  以上是昆曲南曲的慢曲也就是4/4拍的,4/2节奏的昆曲曲牌称为急曲,也就是一板一眼的曲牌。它们也有定式。如:[画眉序]6句21板;[滴溜子]7句22板;[滴滴金]6句21板;[鲍老催]7句23板;[双声子]6句21板等等不一而足。

  在《玉簪记·琴挑》中小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联唱的四支南曲[懒画眉],每支都是5句,字数的格律是7、7、7、5、7,前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限押仄声韵,第五句押平声。第一支曲牌标明[懒画眉],第二、三、四支则标[前腔],意思是和前面的腔相同。这段唱有三个[前腔]。相同情况北曲则标[么篇],也是与前曲相同之意。

  南曲存在着大量的“集曲”,“集曲”就是截取某些曲牌中某些句子组合成新曲另立牌名。如[十二红]是由十二个不同的曲牌的某些单句集合而成;[一称金]是由十六个不同的曲牌的某些句子集合而成(老秤一斤为十六两);[梁州新郎]由[梁州序]与[贺新郎]组合而成;[颜子乐]由[泣颜回]、[刷子序]、[普天乐]三支曲牌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昆曲声腔赏析·南曲与北曲(下)

  央视国际 2004年06月02日 17:24

  昆曲的南曲唱腔讲究入声字,可以说是“逢入必断”。其实京剧程派也有入声字的唱法,著名程派艺术家赵荣琛先生说过“昆曲入声字在京剧中叫‘短音字’”。脍炙人口的程派名剧《锁麟囊-春秋亭》“二六”中“隔帘只见一花轿”一句就有“隔”、“只”、“一”三个短音字,不过程派的短音字比昆曲入声字还是略长些。昆曲中的北曲曲牌没有入声字,这些字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字音也有很大变化。如以上唱段中的“落”字北曲中念“lao”。北方人平常说话“这鸟怎么落这(儿)了”。“隔”念“亍(chu)”北方人常把“隔壁”念成“亍壁(儿)”,只有的“只”北曲中念“紫”;颜色的“色”北曲则念“晒”;休得把的“得”北曲中念“逮”或“得A(切)”,咱们的“咱”北曲念“杂”,请注意《长生殿》“絮阁”中一段北曲[喜迁莺]唱词中“得”“咱”和“只”三字的发音。

  北曲的形成较多地继承了北方说唱艺术的成份,如诸宫调、市井叫卖声、小唱等,因此北曲的单支曲牌的格律要求比较宽泛,板数不定,可增可减,衬字多少不拘。而南曲的形式主要继承了宋词以及民间歌曲,因宋词、民歌的结构比说唱音乐要严谨得多,因此南曲保持着基本的小节数(也就是板),它的衬字较少,且不占板位,有“衬不过三”之说。由于南曲曲词相对固定,曲调的小节数(即板)也相对固定,如[山坡羊]14句54板;[风入松]6句20板;[桂枝香]11句45板;[懒画眉]5句27板;[一江风]8句37板;[步步娇]6句26板;[好姐姐]6句21板。

  以上是昆曲南曲的慢曲也就是4/4拍的,4/2节奏的昆曲曲牌称为急曲,也就是一板一眼的曲牌。它们也有定式。如:[画眉序]6句21板;[滴溜子]7句22板;[滴滴金]6句21板;[鲍老催]7句23板;[双声子]6句21板等等不一而足。

  在《玉簪记·琴挑》中小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联唱的四支南曲[懒画眉],每支都是5句,字数的格律是7、7、7、5、7,前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限押仄声韵,第五句押平声。第一支曲牌标明[懒画眉],第二、三、四支则标[前腔],意思是和前面的腔相同。这段唱有三个[前腔]。相同情况北曲则标[么篇],也是与前曲相同之意。

  南曲存在着大量的“集曲”,“集曲”就是截取某些曲牌中某些句子组合成新曲另立牌名。如[十二红]是由十二个不同的曲牌的某些单句集合而成;[一称金]是由十六个不同的曲牌的某些句子集合而成(老秤一斤为十六两);[梁州新郎]由[梁州序]与[贺新郎]组合而成;[颜子乐]由[泣颜回]、[刷子序]、[普天乐]三支曲牌各取一字组合而成。

  昆曲声腔赏析·昆曲的乐谱

  作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的昆曲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几百年来它的音乐载体是以工尺谱的形式出现的。工尺谱是我国音乐特有的记谱形式,早在明、清时代便有《太古传宗》、《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成书;以后又有《昆曲粹存》、《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集成曲谱》、《与众曲谱》、《粟庐曲谱》、《粟庐曲谱外编》等相继问世,这些都是我国戏曲音乐宝贵丰富的遗产。

  工尺谱的音高符号是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当今简谱的1、2、3、4、5、6、7;用带勾的上、尺、工、凡四个字加上合、四、一共七个字表示简谱低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用带立人偏旁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字表示简谱高八度的1、2、3、4、5、6、7、七个音。而声乐作品绝不可能有三个八度的音域,因此也就足够了。将曲词标好工尺后再点上板、眼,一支曲牌就谱成了。

  但工尺谱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一拍当中如果有三个音,假如是6、5、3、工尺谱上就不能分辨前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还是后两个音符是十六分音符,这是其一;另外工尺谱能表示4却不能表示#4,能表示7却不能表示b7,这样在众多的北曲曲牌中凡是有近关系转调,也就是调式交替的曲牌,演唱和演奏将比较困难,如果在齐唱或齐奏时同时出现还原4和升4和同时出现还原7或降7,那将极其刺耳,非常难听了。

  另外,工尺谱的普及程度远不及当今的简谱。所以现今各昆曲剧团所用的曲谱大多为简谱或线谱。由于上述原因,将工尺谱翻译为简谱的工作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如1926年出版的《昆曲新导》、1936年出版的《怡志楼曲谱》、解放后1982年出版的《振飞曲谱》、1987年出版的《侯玉山曲谱》、1990年前后出版的《马祥麟曲谱》、2002年出版的《兆琪曲谱》及《振飞曲谱下册》等等,这些简谱译本为昆曲的传承和普及,为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昆曲的板式。昆曲板式并不复杂。主要由散曲、慢曲、中曲、急曲组成。慢曲、中曲是昆剧中最多最主要的板式,它是一板三眼的四分之四拍,也是四分之八拍的曲牌叫带“赠板”,但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板还是按四分之四打。急曲是一板一眼的四分之二拍及有板无眼的四分之一拍。(四分之一拍京剧称之为“流水扳”、“快板”)散曲就是散板,节奏自由,无板眼限制。

  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曲笛,和曲笛相对的是梆笛,曲笛外形较为粗长,音域较低,适于吹奏昆曲因此得名“曲笛”。梆笛外形较细短,音区较高, 适于在梆子腔中吹奏因此得名“梆笛”。曲笛的材质是竹管,由一个吹孔,一个膜孔(贴笛膜用)和六个发音孔构成。最常用的曲笛是D调曲笛,即将六个发音孔全闭合后发出的音为标准音 A,开第三个孔为D的这种竹笛。

  昆曲的调门儿就是根据这种曲笛而定的,几百支甚至上千支的曲牌共用七种调门。我们把曲笛六个发音孔全闭合称为“筒音”,筒音为“5”是昆曲的“小工调”,今称D调,筒音为“4”是昆曲的“凡字调”,今称E调,筒音为“3”是昆曲的六字调 ,今称F调,筒音为“2”是昆曲的正宫调,今称G调;筒音为“1”是昆曲的“乙字调”,今称A调,筒音为“7”是昆曲的上字调,今称降B调,筒音为“6”是昆曲的尺字调,今称C调。京剧的调门与昆曲相同,只不过京剧又多了半音的调门,如扒字调为降E调,扒半调为E调,六半调为升F调。

  其实无论昆曲,或京剧的调门都应该统一在当前音乐的规范中,这样才会更为明确,更为方便,即直接用C、D、E、F、G、A、B等调门符号说话,现今很多专业演员,已经用英语字母来表示调儿了,比如京剧《望江亭》的四平调已经很少人说唱“尺半调”了,大家都说唱升C调。

  昆曲声腔赏析·昆曲的调式

  一首昆曲曲牌如同一首古代歌曲,而歌曲都是有一定调式的,所谓调式就是指它音阶的排列中必有一个音是最为稳定,曲调中多次出现该音,主要乐句最后都要落到该音上,尤其是结尾。

  中国音乐的传统调式有五种,即“宫、商、角、徵、羽”,也就是当今的“1、2、3、5、6”。为什么没有“7”和“4”呢?因为这两个音非常不稳定“7”音古代称为“变宫”。也就是把“宫”音变化了,降低了半音。而“4”音古代称为“变徵”,也就是把“徵”音变化了,降低了一个音。近代学者认为“变徵”的叫法不科学;“变宫”是降了半音,而“变徵”却降了一个音。应更名为“异角”更为贴切。因为“4”音离“3”也就是“角”音最近,是半音关系,将“角”音异动一下升高半音,那才是“变徵”的位置。“变”是向下变化半音,“异”是向上异动半音,这样叫很是合乎情理。只因“变宫”和“异角”,亦即“7”和“4”本身很不稳定,所以传统调式中没有它们的位置。

  昆曲中凡以1为主音的调式称为“宫调式”,如《长生殿·弹词》李龟年唱[三转货郎儿],以2为主音的曲牌为“商调式”,以“3”为主音的曲牌为“角调式”,以“5”为主音的曲牌为“徵调式”,以6为主音的曲牌为“羽调式”。昆曲曲牌中羽调式曲牌最为多见,南北曲都是如此,如《铁冠图·刺虎》一折,有[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带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朝天子]共六支北曲曲牌,它们的结尾音有五支都落在羽调式的主音6音上,只有[朝天子]略有变化,尾音落在羽调式的尾音上。

  南曲《牡丹亭·学堂》一折中共有[一江风]、[绕地游]、[掉角儿]、两个[前腔]以及[尾声]共计六支曲牌,这六支曲牌的尾音全部落在羽调式的主音6音上。

  昆曲声腔赏析·曲牌的主腔和昆曲的转调

  主腔就是曲牌特征的代表,无论南北曲每支曲牌的构成都有它一句特色的旋律,这句旋律我们称为主腔。

  如南曲[懒画眉]的主腔是:

  35 5611 665 3 |1233 231 65 1 |2 1 6 5 |6 - - - |12 1211 6 -|

  北曲[折桂令]的主腔是:

  05 65 3 36 |54 32 3 32 |1 2321 615 67 |656 123 212 |1 0 0 0 ||

  南曲[一江风]的主腔是:

  232 1 211 36 |56 11 6 5 |3 5 653 23 1|3 5 6 1 5 5 3|2 - - - |

  北曲[石榴花]的主腔是:

  2 3 23 27 |62 76 5 65 |35 2 3 54 323 |2 – 67 65 |65 323 5 - |

  35 2 3 54 323 |2 0 0 0 |

  北曲[喜迁莺]主腔是:

  1 2 1 - |12 176 5 6 176 |55 35 231 |1 – 0 0 |

  南曲[川拨棹]主腔是:

  6 1 23 16 |6 5 - 56 |51 6 5 3 - |3 – 0 0 |

  下面再谈谈昆曲的转调问题,转调是丰富曲调旋律性的一种技巧,也是消除听觉疲劳的有效手段,我国戏曲唱腔经常有调式交替的现象出现,最常见到的应属京剧中“二黄声腔”与“反二黄声腔”的交替使用。在昆曲中,五声音阶的南曲大都不转调,七声音阶的北曲给转调提供了方便,只要将曲中的“7”音降低半音成为“b7”,那么原谱的“1”就成为新调的“5”音了,而“b7”就成为新调4音了,形成近关系的转调,在《长生殿·弹词》中[六转货郎儿]就是一支2/4的急曲。它是乐工李龟年描述“安史之乱”时国家动荡,生灵涂炭的场景时所唱。

  在昆曲北曲中,如果把曲中的4音升高为#4则原谱的5音就成为新调的“1”音了,#4 则成为新调的“7”音,昆曲中有一折,《紫钗记·折柳》北曲[寄生草]。从曲谱上看该曲是D调,这里面有14个“4”音,23个“7”音,绝对是北曲,但当把所有的“4”全部升半音变为#4时,同样的一支“寄生草”立刻变成A调,只有两个“4”音和14个“7”音。曲调近似南曲,更流畅好听了。

  昆曲声腔赏析·昆曲的四声与旋律走向关系

  大家知道我国汉字分为四声,一声、二声、三声、四声。字典上都用符号标在字音上面。而戏曲的道白,尤其是京剧昆曲大多是上韵的,称为“韵白”。之所以上韵无非是把原来就具有音乐性的普通话经过艺术处理,再加强它的音乐性、旋律性。一段高质量的韵白,犹如一首音符记录不了的歌曲,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使人陶醉,所谓“千金话白四两唱”就是对念白的强调,尽管这句话有失偏颇。古人留下四句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直远送,入声短促急收芷。”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将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这样加上上声、去声。这就形成了阴、阳、上、去的四声。

  所谓调值就是字的音高位置和走向,在京剧中,普通话的一声字在韵白中叫阴平字,它的调值最高,普通话的二声字在韵白中称阳平字,它的调值低于阴平字,但阴平、阳平两者都要求“平道”,不要“低”和“昂”,普通话的第三声叫上声,要求从低音向高处冲着念或唱。所谓“猛烈强”就是这个意思。普通话的第四声就是韵白的去声,要求从高处向低处念或唱,尾音再向上翘一下。念白是没有音符的唱,唱是有音符的念。二者合二而一,相辅相承,辩证统一。

  昆曲的四声在曲牌旋律中是怎样体现的呢?昆曲的阴平字要高于阳平字这一点与京剧相同,如《牡丹亭·游园》[步步娇]第一句“袅晴丝吹来闲庭院”中“晴丝吹来”四个字,因为“晴字”、“来”字是“二声”阳平字,像“丝”字、“吹”字是一声阴平字,所以 “晴”字比“丝”字低,“吹”字比“来”字高。

  再说上声字,昆曲的上声字旋律走向与京剧上声字走向完全相反;京剧由低向高唱,而昆剧则由高向低唱,这种腔型昆曲叫做“罕腔”,是专为昆曲中汉字中三声也就是上声所用,如《牡丹亭·游园》[步步娇]中春香唱“艳晶晶花簪八宝填”的“宝”字是这样唱的,几乎经过一个八度滑落下来,在《牡丹亭·寻梦》[江儿水]这个曲牌中“花花草草”的“草”字、“生生死死”的“死”字两字都为上声字。因此可以说昆曲大多数上声字音符都是由高向低的走向,可泛称“罕腔”,只是下滑过程的快慢不同罢了。

  昆曲的去声字在旋律中的位置相对较高,它要比昆曲的阴平、阳平上声都高,并且出口后还要向上面的音滑去,昆曲去声字的腔型,叫“豁腔”, 《荆钗记·见娘》一折中,王十朋唱的一段[刮鼓令]曲牌,唱词中去声字在旋律中的位置,相对都是很高的。

  昆曲声腔赏析·难唱的昆曲

  “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唱腔的最大特征之一,昆曲除了以前所讲“罕腔”和“豁腔”外,还有很多细节的润腔方式,如“带腔”、“撮腔”、“垫腔”、“迭腔”、“揉腔”、“擞腔”、“顿挫腔”、“橄榄腔”等等,有人不禁感叹,“这昆曲真是难唱呀”。是的,昆曲难唱这是业内、外人士的共识,原因很多。首先昆曲没有过门,一唱到底,因此对演员的呼吸(即所谓的“气口”)要求甚严;其次,昆曲剧目都是载歌载舞,对身段要求很严,大家知道边唱边舞是很吃力的事情,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很高的。

  另外昆曲的曲词非常典雅,有的甚至达到艰深晦涩的地步,因此对演员的古典文学基础要求也很高。很多昆曲的曲牌音域很宽,曲牌达到了两个八度,甚至更宽 。如《长生殿·弹词》老生李龟年所唱[货郎儿二转],其音域是由C调的低音1到高音2,两个八度零一个音。《西厢记·佳期》红娘所唱的[十二红]则由E调的低音3到高音5,两个八度零两个音。

昆曲是江苏南部(南昆)、北京、河北(北昆)等地流行的地方戏曲。“昆腔”又称昆曲、昆山腔。昆腔(昆曲),或与北曲相对称为南曲、南词。它起源于元末明初江苏昆山地区流行的戏曲语调,当时是南戏“巡演”曾流过江苏昆山,与当地语音音乐融为一体。

昆曲的主乐器是曲笛,昆曲的音乐结构是曲牌体,由长度不规则的句子组成,完全遵循传统。昆曲是中国古典歌剧,是唱歌。

昆曲部分融入了其他剧种。简单来说,京剧、河北梆子等后来剧种也唱昆曲的牌子。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京剧唱昆曲,但不会说唱昆曲。因此,在这方面,昆曲有时可以狭义地指昆曲的曲牌。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的名字。昆曲早些时候被称为昆山腔。当时,音乐界有海盐腔、余姚腔、益阳腔等腔与之争斗;后来,花腔兴起,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戏剧,如木棍和戏剧。此时,称昆山腔为昆曲是正常的;到目前为止,有更多的戏剧被称为昆曲,昆曲被称为昆曲也就不足为奇了!

昆曲的表演形式优美动人,剧目也很受欢迎。几百年来,昆曲继承和发展了优美的曲(词)牌《醉花荫》、《卖酒》、《四门子》、《折挂令》、《粉蝶儿》、《水龙吟》等。,并被其他戏剧吸收。比如在京剧行,演员讲究“唱念做打(舞)俱通,文武昆乱不挡”。

昆曲的文化影响力不容低估。昆曲在文学、音乐、艺术、园艺、舞蹈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历史上最精致、最完美的艺术风格。她不仅是独特的自然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各种艺术类别融合的结果。

不难看出,作为“百戏之祖”昆曲,被称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博大精深、华丽典雅的艺术风格呈现给观众。它以卡片和音乐的组成和人物的情感来表达自然的精髓表演,受到人们的喜爱。

余音绕梁、珠圆玉润等。

《谁是卧底》的对应词是通过对词汇的发散性的描述隐藏自己的身份并分析卧底是谁,昆曲的的情感表达细腻、舞蹈优美、音调动听,所以在《谁是卧底》中可以用余音绕梁、珠圆玉润等词汇形容。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种类,是世界级的非物质遗产,北京大学是昆曲的传承基地,昆曲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歌舞的形式展现。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

1、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2、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扩展资料

昆曲艺术特点:

1、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2、“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3、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4、“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5、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昆曲

昆曲融合北曲与弋阳腔、海盐腔等南曲诸腔,并加以提炼,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昆曲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1000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和词调,以及宋代的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和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兼收并蓄,音域非常广泛。

昆曲演唱特色是由水磨腔奠定的,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后来,又出现了赠板曲,声调清柔委婉。

昆曲对字音有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和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昆曲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有所不同。但在昆山腔长期吸收北曲演唱的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了。因此,在昆曲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使用,还有南北合套的混用。

南北合套的混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自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在演唱风格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和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等。

昆曲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们在实际演唱时都有许多变化,一切皆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其中,管乐器有笛、箫和唢呐等;弦乐器有琵琶、三弦和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鼓板、大锣、小锣、铴锣、云锣、小钹和堂鼓等。

昆曲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和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江苏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流利悠远的特色。

所以,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而著称。昆曲伴奏还有很多吹奏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采用。

昆曲的表演是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

昆曲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另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所以,昆曲精湛的舞蹈动作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词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的戏曲舞蹈多方面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通过长期舞台演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说唱和舞蹈紧密结合的经验,适应叙事写景的演出场子需要,创造出许多偏重于描写的舞蹈表演。

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曲是从流行于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福建西北角的吴语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特别是昆曲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念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另外,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和节奏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18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