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那一晚》赏析

林徽因《那一晚》赏析,第1张

 关于林徽因,有的说:他们彼此真爱,只是林徽因个性要强,不愿意嫁给一个结过婚的男人;有的说:林徽因冷静理智,毅然与少女朦朦胧胧的感情再见。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林徽因《那一晚》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其实,林徽因这首堪称她最美的诗作《那一晚》,早已道尽其中的秘密。如果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我们相当熟悉的名作,其内容还比较含蓄。《那一晚》就几乎是指名道姓地在揭开她与徐志摩那一段隐秘的情感,真实、细腻,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

 《那一晚》在1931年发表后,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

 你先走 /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 放轻些脚步 / 别叫尘土扬起 / 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 / 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 / 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 / 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 / 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 / 目送你远去

 这份感伤、动人、含蓄的情谊在其唱和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那一晚》用隽婉、纤丽的'笔调敞开了作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溯这虽已过去但仍萦绕在心的神圣、纯洁的精神边境。

 全诗分三节,第一段先扬,柔缓舒放,像小夜曲,讲述两人深爱但理智地“分定方向”,只是因为“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第二段再抑,沉郁迷离,是狂想曲,深情回忆“那一晚的天”,“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第三段又见阳光,宛如轻快的行板,声、光、影、形幻化闪回、游移恍惚的奏鸣曲,希望“跨上带羽翼的箭,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知道这是梦想,但依然企盼相守,能够“私闯入当年的边境”,“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晚

 文 | 林徽因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一次偶然的阅读,知道了林徽因这样的一个女子,让我对她关注更多的原因,是她和三个男人纠葛说爱情故事中,竟然有徐志摩,我心目中,完美爱情诗人的楷模,天之骄子。

 出身豪门的林徽因在英国与徐志摩不期而遇,二十岁的芳龄,聪慧,灵秀,让已有家庭的徐志摩一见倾心。

 一个充满诗意的谦谦君子,成熟且深情款款,一个豆冠年华情丝懵懂的娇俏美人,你来我往,一言一语,你倾我诉,暗香浮动,彼此倾情倍加悦赏。怎奈,徐志摩有妻有子,林徽因又与梁启超儿子有一纸婚约。情深缘浅,命运的安排,林徽因断然离去,不久,遵从父命,与梁思成喜结连理。花开散叶。

 相爱只要短短一瞬,然而转身却需要很久,甚至是一生,徐志摩虽然理智地与林徽因分手离去,怎奈早已身陷情感泥潭,难以全身而退,放下身份与尊严,几次转身几次辗转对林痴迷眷恋。不言而喻,他的情诗之所以能打动所有,成为楷模,林徽因是他执笔的动力,写作的源泉,是他的诗魂,他的成就与林徽因的存在不无关系。

 情到浓时人憔悴,爱到深处不后悔,曾经写到,”空结同心草,不结同心人”,对于林徽因,心中有着太多的留恋与不舍,尽管她已远嫁他人,可是甘愿卑微与不屑在林徽因的背后沉沦,无奈中总含着期许,无数次的放眼追逐,无数次的深情迷恋,心中早已胜满柔情,只要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便会奋不顾身。一次,当林徽因邀请他来相会时,他放下一切,不管不顾的,千里之外,乘机含满深情而来,然而,命运的作弄,缘分的取舍,为了爱情,徐志摩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在天涯之外的时空里,陪伴他的恐怕只会是笔下的诗魂与无奈吧

 梁思成,同样有着显赫的家室和背景,与林徽因结合,满怀期待,自以为会珠联璧合,爱情浓浓,携手白头,当激情过后,岁月深流,尽管彼此在事业上能够相帮相扶,然而,没有多少爱情的婚姻,自然少了一份情浓与绵长。尽管彼此成熟睿智,礼遇有加,表面的和睦相处似乎总达不到彼此的内心深处,求得灵魂共鸣。尽管,林徽因在后来,对梁思成畅谈了她与金岳霖的爱情,也许,也有几分不舍在其中,曾说,“你是自由的,何去何从,我支持,选他,我祝福。”用以退为进的方式化解了婚姻的危机,太多的爱恨纠葛,只有梁自己内心懂,在林徽因死后不久,仓促与他学生结婚的事实而言,对于林徽因,并没有多少的深爱在里面。

 金岳霖,这个同样有着不俗身份和地位的男人,因为深爱,为了林徽因,竟然终身未娶。当年曾是徐志摩的知交,虽然对林徽因早已爱慕至深,然而,“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多少的相思与爱恋只能默默深藏,深夜倾诉与无眠,经年几个轮回,岁月几经辗转,在徐志摩走后不久,在一个岁月静好的日子,金岳霖还是对林徽因表明了心迹。契合的心灵再次碰撞升华,然而,随着梁思成一顿委婉动听的说辞,让心怀赤诚坦荡的他再次放弃了深爱,远离涯外,独身苦熬。当林徽因死去,在她的墓碑前,几次痛哭流涕,几次泪雨梗噎,并以“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沉痛哀悼。多年以后,仍是念念不忘,韶华不在的垂暮之年,还亲自邀请友人为林徽因过生日,让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多少人曾经感叹“此情只应天上有,今闻竟然在人间。”即使在老人晚年,仍然对林徽因痴情不改,深爱有加。

 用了满满三天的时间,不停地搜寻有关他们之间的事迹以及爱情故事,几次往返几次探寻,短短的三天相处,给我留下了太多的震撼与感慨。为徐志摩英年早逝而倍感遗憾;为林徽因独具的睿智,灵秀,大度,文学天才,建筑巨匠,让世人为之骄傲,为之自豪;为金岳霖对爱情的忠诚更是由衷的感动。

 林徽因,这个生在乱世的粉红佳人,不仅拥有所有漂亮女人的优点,更有着常人所不能及的睿智,才华。深受三个不俗男人的深情悦赏,可见她是多么的超凡脱俗,与众不同。我想她应该倍感荣幸和幸福的,然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只是为她表面的风光而倍感钦佩与敬仰,然而,正如她所说,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甚至是微乎其微的人,也会静静地被命运安排在一个地方,被一个人需要,守着属于他自己的安稳和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有些人以华丽的姿态立足于烦扰的世俗中,尽情演绎着一场场悲喜人生。句句透着,作为一个知名的人士,同样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与无奈。

  人,只要你处在这红尘世俗中,不管你的身份是何等的高贵与显赫,也不管你是名媛还是卑微弱小,面对爱情与俗世生活,都有着同样的无能为力和遗憾。

 唯愿,愿天下所有的人,不管你是达官贵人,世界名流还是尘世弱小,都应该执一份平常心,安心地做好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一代才女林徽因写作新诗,开始是受到徐志摩的影响和启蒙的。林徽因是在1930年左右住香山双清别墅休养的日子里开始提笔写作的。据林徽因年谱考证《那一晚》写于1931年,是年她27岁,为追忆10年前与徐志摩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初次相遇。发表在1931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这首诗可以说是林徽因对一段隐秘情感的真实、细腻的回溯,也是她不多的诗作中艺术质量上乘的作品。重庆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05级硕士研究生滕斌撰文说“尽管有人指责其沉湎于个人情感的小天地,但不可否认,这使其卷入了另一组家庭旋涡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真切、崇高,在其后来的诗作中,鲜有超出此诗的艺术圆熟的动人作品出现。”

  林徽因的诗作意象玲珑剔透,风格清莹婉丽,情感细腻,真挚婉约,音乐美强。1937年,她曾向自己很喜爱的小说家沈从文动人的回忆起自己当年随父客居伦敦的生活:“理想的我老希望有点浪漫的事发生,或是有个人来叩门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同我坐在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要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来同我玩。”因此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便反映在其早期唯美主义的诗作中。

  全诗共两段。以“那一晚”点题开篇,连续出现3次,引出3个片断。这样的排比手法类似于《诗经》的重章复沓。第一句“我的船推出了河心”,以缺被动句倒置于句首,使诗情有了一种跌宕的别样韵致。这样的画面无疑设置了几个悬念:为什么我的船被推出了河心?是谁在推?为何而推?又推向哪里?为什么又是晚上?然而作者却宕开叙事以写景来渲染情感。由“澄蓝的天”“密密的”“迷惘的”静谧安详的环境映衬出“托着”的雅致和“牵着”的柔情,实又为这种将变的情感预设了一种凄惋、迷离的基调。“封锁”一词突出强行介入与不可抗拒。“你和我”又有“分定”的主次,“认取”则有找寻和有了结果的意味,也就是你我“生活的模样”。动词“托着”“牵着”“推出”“封锁”“分定”“认取”见出了相悦、遇阻、分定的过程。

  那么,你我在之后怎么样了呢?接下来又作了转折,以四个“到如今”的平行式结构获得递进、层叠且掀起情感波澜的效果,如果说船尚能在河心平稳航行与靠岸的话,那么这船现已被推入不知凶险多少倍的大海里飘摇了。“细弱的”不仅见出了风涛的险恶,也衬出了船的险境。“太阳”“阴影”“红花儿黄花儿”,表现出诗人所思所想,化无形的思绪为有形的象征物,形象生动。也呼应了“那一晚”的“迷惘”,情绪由宁静到暴烈而压抑。

  第二段再次转折,“那一天”表明由缅怀过去转向未来,引出全诗的高潮。“走”“跨”“射”因“希望”的轻巧,“顶层”对“层层的阴影”的意图挣脱,“蜜”“滋润”是对感伤的稀释。“带羽翼的箭”“满弦”地射出是多么的迫切!诗人似乎要对前面暗设的问题作一个交结了,联系上文出现的“岸上”,可得出“你”可能还在当初“你我”分定的地方,还继续耕种“你的”“红花儿”“黄花儿”,直到成了生动的“花园”。“鸟般的歌唱”是一种自然状态,是不计回报的,也可以说是有她的目的的——“我静候你的赞赏”,赞赏什么?所有的问题在最后一句得到了解答:“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却是现实的落寞;与行动上的“静候”冷静相比,实际上是心里难抑的“私闯”的激流。一个情感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的理智承受而又不甘,理想情感受阻却又不能自已,既为他人获得理想情感而欣慰,现实中自己又难以放弃情感的复杂心态。“船”作为一种从彼岸到此岸的承载工具便获得了一种深刻的隐喻意义。

  诗人以其娴熟的文字技巧和对于美术造型建筑艺术的驾驭也体现在诗行当中,如色彩的鲜明、动态的描摹,视点的多变,从低高、近远、外内、清晰迷离,都显出构思上的独特性。诗行每两句句未大致押韵,前一句有散步的自由,后一句有跳舞的节律。

  这首诗一发表,徐志摩很快以《你去》一诗给予回应:“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 放轻些脚步/别叫尘土扬起/我要认清你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地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远去”。这份感伤动人、含蓄的情谊在其唱和的诗作中得到了真切流露。 人们非常惋惜徐志摩的那段包办婚姻,甚至臆想徐林二人在康桥相遇时都未婚如何,我想既便如此林也会选择梁思成的。往事不提也罢,且慢慢受用这一缕暗香好了。

 

这个从烟雨迷蒙的江南水乡走出来的小姑娘,已经出落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丽少女。当林徽因出现在徐志摩面前的时候,他的眼前一亮,只不过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爱情在不知不觉中向他们走来。两情相悦总是愉快的,相恋更是难忘的。(这种场景,不由让我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进入大观园的场景,宝玉看见黛玉有似曾相似之感。)这和徐志摩的眼前一亮,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1    不知道是林徽因成就了徐志摩的诗,还是徐志摩成就了林徽因的美,从此她就是徐志摩诗中美丽的影子。

多年以后,徐志摩在《爱的灵感》中谈到了他们的初次相遇,那么美好,点燃了他心中潜伏已久的情愫。

那一天我初次望到你,

你闪亮得如同一颗星,

我只是人丛中的一点,一撮沙土,但一望到你,

我就感到异样的震动,

猛袭到我生命的全部,

真像是风中的一朵花,

我内心摇晃得象昏晕,

脸上感到一阵的火烧,

我觉得幸福,

一道神异的光亮在我的眼前扫过,

我又觉得悲哀,我想哭,

纷乱占据了我的灵府。

但我当时一点不明白,

不知这就是陷入了爱!陷入了爱,”真是的!前缘,

孽债,不知到底是什么?

但从此我再没有平安,

是中了毒,是受了催眠,

教运命的铁链给锁住,

我再不能踌躇:我爱你!

从此起,我的一瓣瓣的

思想都染着你,在醒时,

在梦里,想躲也躲不去,

我抬头望,蓝天里有你,

我开口唱,悠扬里有你,

我要遗忘,我向远处跑,另走一道,又碰到了你!

枉然是理智的殷勤,因为

我不是盲目,我只是痴。

但我爱你,我不是自私。

爱你,但永不能接近你。

爱你,但从不要享受你。

即使你来到我的身边,

我许向你望,但你不能

丝毫觉察到我的秘密。

我不妒忌,不艳羡,因为

我知道你永远是我的,

它不能脱离我正如我

不能躲避你,别人的爱不知道,也无须知晓,

我的是我自己的造作,

正如那林叶在无形中

收取早晚的霞光,我也

在无形中收取了你的。

我可以,我是准备,到死

不露一句,因为我不必。

2  浪漫多情的天才诗人徐志摩渐渐地走进了林徽因的生活,他在林家,给寂寞的林徽因讲《涡堤孩》的故事。故事中有他的影子,徐志摩笔下的这个故事,被赋予了中国色彩,讲的是生来没有灵魂的涡堤孩经历爱情婚姻的磨难后获得了不朽的灵魂。

有人说《涡堤孩》是徐志摩对林徽因隐秘的爱情表白——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小溪儿碧冷冷,笑盈盈讲新闻,

青草地里打滚,不负半点儿责任。

砂块儿疏松,石砾儿轻灵,

小溪儿一跳一跳的向前飞行,

流到了河,暖溶溶的流波,

闪亮的银波,阳光里微酡,

小溪儿笑呷呷的跳入了河,闹嚷嚷的合唱一曲新婚歌,

“开门,水晶的龙宫,

涡堤孩已经成功,

她嫁了一个美丽的丈夫,

取得了她的灵魂整个。”

这是个美丽而又忧伤的故事,古灵精怪的小水妖涡堤孩,只有与人类结婚才能获得永恒不朽的灵魂。它经历了一段忠贞不渝、生死与共的爱情故事,最终却为情所困,化身为泉水环绕在爱人坟边。

3徐志摩写了很多美丽的诗篇,最有代表性的是《我所知道的康桥》,这是什么样的康桥?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支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就如同诗中所言: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一首广为流传的诗。

4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康桥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康桥边有美丽的倩影,他们曾经在有各种野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者看书,或者看天上的行云。他们也曾经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们完全陶醉于爱情中,然而,林徽因的不辞而别,叫他措手不及,他只能用诗歌表达对往昔甜蜜生活的追忆,记录下他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一段时光。

当徐志摩要求林徽因许他一个未来时,林徽因回绝了,虽然她是爱徐志摩的,但却听从了理智的召唤。她的见识高于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她虽然为情所伤,却没有为情所困。

最终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这也是她家族的选择,因为双方的家庭更加门当户对。有人说她选择了一栋稳固的房子,而没有选择一首颠簸的诗,可见她还是理智的。她在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非常有主见,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放弃与徐志摩的感情。

来源:《林徽因传》

1、绘画美

在音乐美的流动中,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

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

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2、建筑美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

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

“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3、音乐美

在整齐的诗形中又富含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诗歌的韵式变化和句式变化而带来诗节内在形式的多样化。如诗歌的第一节就是押韵,这就造成整首诗歌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具有内在的流动力量。

但这种押韵,又随着诗人的感情起伏和内容的变化而自然形成。这样,语言的节奏也与诗人的思想感情作品内容相协调,音乐美也就自然而然的散发出来。梁从诫谈到林徽因诗的韵律时说:“她的诗歌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和变化。”

例如,诗歌的第三节。句式发生变化,由“你是„„”变成了“„„你是”,这就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和呆板,富有跳跃感和音乐性,充满了四月天的生命律动。这样诗歌流动的内在情感也就跃然于纸上。

诗人的内在情绪巧妙地融入富有音乐质感的诗歌中,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之美。

扩展资料:

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

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是绝对可能的。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41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