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以“玉”为词。他是来自子洲的洪射手,现居四川。
陈子昂的形象
因为曾经是右耳采耳人,被后人称为陈采耳人。陈子昂年轻时非常出色。他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年轻的时候很侠义,所以不爱读书。后来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努力学习。因为他在获得自由之前就对政治充满热情,并有着崇高的理想,陈子昂在24岁时就中了进士。当时武则天看中了他,封他为“林正太子”。皇帝还多次召见他,询问陈子昂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看法。陈子昂的许多话是真诚和坦率的。后来,他被提升为收剩饭的右派。但因为他批评了武则天执政时的一些行为,又因为当时的形势,没有被接受和听取。最后因为被认为是谋反,被武则天下狱。
在26岁和36岁的时候,陈子昂跟随军队去了两次边境要塞。他还擅长保卫边境要塞。当时,陈子昂还写了许多反映当地人民苦难的诗歌,也表达了他未能实现自己伟大政治抱负的忧郁。然而,在陈子昂的十字军东征后,他在38岁时辞职回到家乡为父亲服务。然而,他的父亲很快就去世了。此后,陈子昂遭到当地县令段建的迫害,死于狱中。当时,陈子昂只有42岁,结束了他悲惨的一生。
陈子昂叫什么名字
在中国,一个有成就的学者被授予头衔,应该算是尊重。陈子昂叫什么名字?他被世人称为“诗骨”。
陈子昂地图
一般来说,人们根据一个人的性格、工作和行为来称呼他。因此,人们称陈子昂为“诗骨”,因为他的性格、行为和作品。
就其作品而言,陈子昂是先于李白的诗人。他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虽然在诗文方面不如李白及其同僚,但他是在初唐,当时正在进行诗文改革。所以他的诗文是后来人写作的基础。他的诗能读出澎湃的情感和潇洒的魅力。总之他的诗能传递正能量。所以有人评价他的诗很有个性。
就他的性格来说,他属于那些边远地区出来的官员,但是他在那些官员面前表现出来的傲慢,甚至是对当时的皇帝。那时候,正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他只支持正确的政策,反对错误的政策。也体现了他的正直,他认真诚实的态度,他对是非的坚持。
从他的行为来看。他刚来北京的时候,因为没有熟人,所以一直没有步入仕途。后来,他花了很多钱买了一架钢琴,并吸引了很多人到他家。然后在众人面前砸了金钢琴,以示入仕途的决心。这也让他瞬间成名,从此步入仕途。
这些都说明他是一个有才华的高尚的人,这也是人们称他为诗人的原因。
陈子昂的故事
这是陈子昂的故事。陈子昂是唐朝的一位伟大诗人,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写了许多篇章。陈子昂因一件事而出名。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一名督察在工作时路过一家邮局时被杀害。凶手被抓后,真相大白了。一个叫徐的人,为父报仇,杀了御史。
陈子昂的诗
徐的父亲是御史大夫,后来被御史处死。所以,徐姓男子想为父亲报仇。他认为在邮局工作是接触检查人员的最好机会,所以他去了邮局工作。有些人认为凶手应该被处死,因为他杀害了法院官员。有些人认为凶手应该被释放,因为他为父亲报了仇。朝廷以忠孝治天下。自然要放下这个为父报仇的孝子。
当时,陈子昂写了一篇文章来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他的文章发表后,很多人不再争论,案件终于有了审理的依据。后来法院也把他的文章作为判案的范本。
陈子昂辞职回家了。回国后,陈子昂被捕,陈子昂因家财被当地县令诬告而死于狱中。这是陈子昂故事的结尾。
陈子昂当时是钦差大臣。虽然他辞去了在中国的职务,但他仍然拥有自己的官方头衔。县令不敢诬告朝廷官员。根据后人对陈子昂故事的分析,应该是陈子昂得罪了朝廷的高官吴三思,吴三思命县令陷害陈子昂并将其杀害。虽然陈子昂死得早,但他留下了100多首诗,成为中国伟大的诗人。
陈子昂的昵称
首都的高级官员和学者都知道陈子昂的钢琴摔跤,他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在人群中传播。正因为如此,有人写了一首诗说:“阿波罗弹他的鲁特琴一万次”。因此,有人认为陈子昂的绰号是“摔死的琵琶老师”。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想法,更多人叫他“诗骨”。
陈子昂的形象
叫他“诗骨”也要从他的钢琴摔跤说起,因为他知名度很高,他的诗在文人中流传很广。24岁时,他通过进士考试,给武则天写了一封信。他谈了自己对当时政府的看法,得到了武则天的称赞。从那以后,他制定了他的宏伟计划。作为朝廷官员,他的诗能引起更多人的研究。有人对他的诗歌风格做了最后的总结,说他的诗歌充满活力,目标远大,沧桑非凡。因此,他们戏称他为“诗骨”。
今天,陈子昂的100多部作品被大家传阅。最有代表性的有《情缘》,《秋吉辜战》,《幽州城楼上》。他的诗没有齐梁和唐代宫廷诗人那种忧郁颓废的感觉。也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没有内容,只有简单的堆砌。相反,他的诗用词优美,用词朴实独特,充满热情与正气,结合眼前所见所想,抒发真挚情感,这是对梁瑰丽文风的一大改变。他的诗对盛唐诗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其“汉魏风格”而被称为“诗骨”。
站在高高的古台上,眼见的只有长天浩浩,大地遥遥,耳听的只有风声和自己的呼吸声,此时古今、天地、时空一起苍茫而至,处于这种苍茫压迫下的我,渺小感和无助感油然而生,对自然与宇宙的敬畏感也油然而生,莫名其妙地流下泪来。
登上幽州台,前面像燕昭王那样的明君没有了,后面的贤主也没有遇到,独立在无穷无尽的天地间,我禁不住凄凉地流下了眼泪。
扩展资料:
《登幽州台歌》背景
大唐神功元年,即公元679年,武则天派侄子武攸宜领兵挂帅,征讨契丹,陈子昂作为随军参谋一同前往。武攸宜不但不懂军事作战,还刚愎自用,连吃败仗,致使主力先锋部队全军覆灭。
陈子昂屡次献计均未被采纳,无奈请求亲自到前线与敌人作战,竟被降为军曹。陈子昂悲愤非常,登上幽州台,道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陈子昂出身于蜀地望族,堪称富豪之家。他少不更事,十七、八岁尚"不知书",就是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公子哥,整日行侠仗义,吃喝玩乐。据说有一天偶然迷路,误入书院,被那琅琅的读书声所震撼,从此埋头苦学,三年便学有所成。
后来他"长安摔琴",名声大噪,直至武皇亲自接见。但他仕途坎坷,一生未尽其才。他和当权的武氏集团关系不好,甚至以与"逆党"有染的莫须有罪名被抓入大牢。后终被奸人所害,只活到了不惑之年。
导语: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吧!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出身富豪之家,豪家弟子任侠使气的性格与政治热情贯穿了他的一生。“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后杜门谢客,研读经史。年青时向往仗义勇为抱打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申张正义,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交了很多朋友,在家研读经史。二十四岁中进士,授鳞台正字,三十五岁擢为右拾遗。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论家,很有政治见解,而且在政治生活中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很有勇气。他曾多次上书,指陈时弊,言多直切;曾两次从军出塞,但始终不得施展才能。三十八岁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因前锋大败,请为前驱,因言事而被降职,愤而解职还乡,最后死于冤狱,年仅42岁。著有《陈伯玉集》。
作为在武后时期才登上诗坛而崭露头角的诗人,陈子昂与沈、宋等人同属于受重视的新晋庶族士人,有着相同的被起用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然而,当馆阁诗人醉心于应制咏物、寻求诗律的新变时,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却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这使他的诗呈现出与当时朝中流行的馆阁体完全不同的精神风貌。
一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有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时为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陈子昂四十岁,已从建安军幕凯旋而归,居东都,守右拾遗。这时他的主要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均已完成,思想正处于成熟期。这段短文蕴意深厚,代表了陈子昂对从建安到初唐文学的深刻认识,反映了他独到的文学思想。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其一,陈子昂第一个提出“汉魏风骨”这一重要概念的人。此前,“风骨”、“风力”、“骨气”之类的概念被用于品评人物和文学作品,但直接将时间概念“汉魏”与“风骨”连称以专指, 尚属首次。“汉魏风骨”与后来盛称的“建安风骨”非常接近。建安是汉魏之交的汉献帝年号,指公元一世纪末、二世纪初的特定历史时段,以人才、文学之盛而著称。建安文学是汉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三曹”、“七子”共同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后来的正始名士嵇康、阮籍,继承了建安之风,陈子昂在说《咏孤桐篇》的妙处时,归结于“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汉魏风骨”与“建安风骨”基本上可以等同。陈子昂之所以不用“建安风骨”,原因大约有二:一,为了与下文“晋宋”相对应,称“汉魏”更合乎习惯,而且,“汉魏”在此含有时间分水岭之意,即止于汉魏,与后来之晋宋判然有别。因两种文风差异非常明显,甚至相反相对,“汉魏”更利于表达文意。二,在陈子昂的时代,建安不仅可指献帝年号及那段历史年代,还可指地名建安郡,以及陈子昂刚随之东征而归的建安郡王武攸宜。因“建安”容易产生歧义,故而不用。
其二“汉魏风骨”,之提出,是针对齐梁文风的。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有两大弊端:一是“彩
丽竞繁”,竞相堆砌华词丽藻,繁琐空洞,华而不实;二是“逶迤颓靡”,题材狭隘,常限于声色犬马之娱,宫庭唱和之趣,柔媚颓废,格调不高。前者说形式与技巧,后者指内容与风格。两大弊端造成的后果是“兴寄都绝”,“风雅不作”。“兴寄”强调是真是深沉的'感慨,而不局限于“托事于物”的手法,还蕴含有因兴发感动而生的深深感慨。创作手法,本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有鲜明的政治倾向,与陈子昂的政治主张、作为一致。“风雅”是《诗经》的重要构成内容“风”,指十五国风,反映各地民间生活、习俗与情感, 质朴真淳, 清新灵动, 属地方土风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正乐”,格调高雅。“风”和“雅”是《诗经》的精华,要求有充沛的现实内容和温柔敦厚的风格精神,“风雅”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后来诗歌创作的正统。“兴寄”、“风雅”的缺失,意味着诗歌背离了传统,失去了本质意义。陈子昂以传统诗歌精神作为标准,批判齐梁文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隋唐虽然统一了南北,开始了文化的融合,但初唐诗坛基本延续了齐梁文风。直到陈子昂生活的时代,仍然是宫体诗居于主流,诗坛被齐梁文风所笼罩。陈子昂对这种状况深感不满,力图除弊革新,复归风雅,创造与大唐时代精神相应的健朗文风。为了给出一个与齐梁文风相对的可以学习的榜样,他提出了“汉魏风骨”,作为诗歌传统的优秀代表与效仿标准而大力倡导。
其三,陈子昂明确了“汉魏风骨”所包含的内容。就序中文意来看,“汉魏风骨”指的是汉魏这一历史时段文学作品中所突出体现的“风骨”美学特征。其外延包括汉末与魏初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创作;其内涵可理解为陈子昂所推举的文学作品的理想状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即要求内容实在、感情充沛、词句精当、刚健有力的作品。陈子昂为什么不直接倡举《诗经》而要效法汉魏呢 刘勰曾概括建安文学的特征:“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慷慨苍凉,梗概多气,也是建安风骨的特征。齐梁余风带来的弊病“逶迤颓靡”为无气之征,需以“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疗治。“汉魏风骨”不仅是陈子昂的文学理想,也是他为唐诗坛变革所奠定的的基础。
二
陈子昂不仅是一位理论家,更是一位实践者。陈子昂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诗歌主张里,也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上。他的创作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又能彻底摆脱齐梁的浮艳习气,为端正唐诗的发展方向做出了贡献。
陈子昂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诗歌主张。代表作有《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这些作品基本上是陈子昂文学主张的实践。这些作品大多是有感于政事所作,有的是抒发抱负,有的是托物言志。从宇宙、历史的变化中感悟人生、思索人生的意义;有感岁月如流,人生有限,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慨等,表现出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不平。他的诗语言古朴,格调雄浑,具有建安、正始的遗风。
在诗体上,陈子昂跳出宫体圈子,恢复汉魏古风。他的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全为五言古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与声韵的合律,不受四声八平的限制,可以直抒胸臆,自由挥洒情怀。古风继承了《诗经》传统,质朴淳厚,古雅苍凉,与宫体截然相反。以古风反对宫体,正得其所。从诗体来看,洗去六朝之浮靡,效法古风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唐初自是杰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陈子昂不独擅长五古,其律诗亦不乏佳作。《岘山怀古》、《度荆门望楚》、《晚次乐乡县》等,皆去除雕饰,格高语壮,为五律之精品。陈子昂五古之作以其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既有力反击了齐梁文风,又促成了建安文风在初唐的复苏,因而备受关注。
在内容上,陈子昂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加了抒情成分。六朝至初唐诗歌内容多宫庭与台阁的咏物与唱和,气局较为狭隘,题材相对单一。他生长于蜀中,但到过的地方不少,经历比较丰富,所见所闻皆入诗中。《度荆门望楚》描写经三峡到楚地的风光,远近虚实多面刻画,简约精当;《感遇》其二十九写用 兵征途之艰险。陈子昂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
悟,将诗歌引入复杂而生动的心灵世界。六朝诗歌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少了生命的参与,少了主体精神的介入。陈子昂继承了诗歌的言志传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看法,抒发喜怒哀乐之感情,充分流露自己的心性,从而使诗歌多了心灵感受与生活体验,进而有了张力与生命力。如《白帝城怀古》、《岘山怀古》等,他借对历史遗迹的凭吊,对逝去人事的追怀,表明自己的思绪感受,使诗歌多了一份厚重与深沉;在《送魏大从军》中,任由当时或感伤或壮烈之心情的畅快表露,极富现场感, 在《感遇》诗中,他又表现出对政治的关注与批评,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与谏官责任感。这些作品既拓宽了诗歌的题材领域,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在手法上,陈子昂恢复兴寄传统,作品中更多风雅古韵。兴寄的特征在于因物起兴、感事而兴,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不说空话,又显得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在《感遇》诗中,陈子昂通过两种具体方式表现兴寄手法。一是前面纯粹描述,在结尾处笔峰陡转,表露情绪或看法,发人深省。比如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两联写兰若的生长状态与环境,接着写物候变化,最后一联,表达对时光流逝、花落意空的感叹,隐含着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失落与伤感。又如其二十九,前十二句尽写环境之恶劣,行军之艰难,后四句笔锋一转,指责决策者失误,给士兵和平民带来深重苦难,意味深远。二是不直接表明观点,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对照,寓爱憎于其中,不言自明。比如其四,前四句写乐羊食子之不义,后四句写中山相放麑之良善,抑前扬后之意朗然,再一深味,隐然有影射现实之意,。兴寄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质实明朗而韵味无穷,得风雅之真味。 在风格上,陈子昂取法建安风骨,诗风刚健有力,昂扬向上。其诗饱含着强烈的功业理想、是非分明的主观判断。他渴望建功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感遇》其三十五)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他愤愤不平,“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感遇》其三十四) ;对腐败荒谬的社会现象,他横眉怒对,“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感遇》其二十六) 诗中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不屈于流俗,卓然自立,磊落不群。其诗语言精当,意境开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度荆门望楚》)“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白帝城怀古》)寥寥几句,勾勒出雄奇景象,干脆利落,棱角分明。其诗蕴藉深厚,意味无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在手法上,陈子昂恢复兴寄传统,作品中更多风雅古韵。兴寄的特征在于因物起兴、感事而兴,主观感受寄托于客观事物,不说空话,又显得含蓄蕴藉,温柔敦厚。在《感遇》诗中,陈子昂通过两种具体方式表现兴寄手法。一是前面纯粹描述,在结尾处笔峰陡转,表露情绪或看法,发人深省。比如其二: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前两联写兰若的生长状态与环境,接着写物候变化,最后一联,表达对时光流逝、花落意空的感叹,隐含着壮志未酬、理想幻灭的失落与伤感。又如其二十九,前十二句尽写环境之恶劣,行军之艰难,后四句笔锋一转,指责决策者失误,给士兵和平民带来深重苦难,意味深远。二是不直接表明观点,前后两部分形成鲜明对照,寓爱憎于其中,不言自明。比如其四,前四句写乐羊食子之不义,后四句写中山相放麑之良善,抑前扬后之意朗然,再一深味,隐然有影射现实之意,。兴寄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质实明朗而韵味无穷,得风雅之真味。
在风格上,陈子昂取法建安风骨,诗风刚健有力,昂扬向上。其诗饱含着强烈的功业理想、是非分明的主观判断。他渴望建功立业,“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感遇》其三十五) ;对壮志未酬的英雄,他愤愤不平,“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何知七十战,白首未封侯”(《感遇》其三十四) ;对腐败荒谬的社会现象,他横眉怒对,“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感遇》其二十六) 诗中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不屈于流俗,卓然自立,磊落不群。其诗语言精当,意境开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度荆门望楚》)“岩悬青壁断,地险碧流通。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白帝城怀古》)寥寥几句,勾勒出雄奇景象,干脆利落,棱角分明。其诗蕴藉深厚,意味无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
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破空而来的绝妙诗句叫人无限感慨,反复吟味,可算梗概多气。这样的作品正是得建安风骨之精髓,姚范评为“风骨矫拔”(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 ,翁方纲也认为“陈伯玉垏兀英奇,风骨峻上”(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对诗风的矫正、对建安风骨的大力倡导,有其无可替代的功劳,“陈伯玉痛惩其弊,专师汉魏复古之功,于是为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三十七)“子昂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正是陈子昂的不懈努力,唐诗才告别齐梁文风,走上健康发展的大道,建安文学也得到广泛认可,备受尊崇。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主张与创作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代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风骨”的提倡,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诗歌终于摆脱了齐梁诗风的影响,走上以“风骨”为核心的南北文学的正确道路。高棅说:“子昂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绝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自陈子昂后,诗风雄健,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拉开了序幕。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家乡。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富有强烈个人情感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情怀念和对时局的忧虑,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会想自己的家乡。诗中,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俯瞰家乡,感慨万千,他首先提到了家乡的美景,如“烟波江上使人愁”、“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些景象让他感到十分怀念。
陈子昂是唐朝著名文学家,不过他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文作品上,唐诗能从封闭走向开放,陈子昂算是最早的发起人,所以他在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陈子昂生平经历却充斥着不公,他有着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最后被奸臣迫害,冤死狱中。读陈子昂的诗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人变得充满热情,这可不是谁都能达到的境界。陈子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大家都应该试着去认识他。
一、陈子昂长安摔琴话说公元682年,繁华的大唐京都长安街头,一个倜傥的青年走在街上,两次的科举落榜,令他有点郁闷,内心有种不平加不服。
这个青年是陈子昂,四川梓州射洪县(今四川遂宁市射洪县)人,字伯玉,家庭比较富有,自小任侠尚武,到了十七、八岁时“尚不知书”,几乎就是一个“小混混”,好争强斗狠,有一次在街头斗殴打伤了人,差点入狱,让他猛然醒悟,开始发愤读书。
天资聪明的陈子昂,三年时光便学贯百家。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陈子昂,告别家中父母,出蜀地,过三峡,北上帝都长安,进入国子监学习。转年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
他没有放弃,又刻苦研读,又一次名落孙山,这令他内心十分压抑与不服,便到长安的街上散散风。
陈子昂并没有目的地走着,猛抬头,见前面围了好些人,不知干什么,他挤过来一望,原来是一个卖胡琴的,琴制作十分精良,只所以围观的人多,是缘于这琴要价一百万,人们好奇,纷纷议论,不泛豪绅(有钱有势的人),却没有一个人买,认为这琴的要价实在太离谱,究竟什么材质所作到底音色如何昂贵在什么地方并且因要价离谱,一传十,十传百,更是吸引了豪门大族的公子哥们,来见识一下这“名贵”的胡琴。
陈子昂仿佛被什么触动了神经,觉得一件事物的内在价值能否被人认可,这关注度很重要(广而告之,这炒作很重要呀)。纵使这琴真的没那么昂贵,起码引起轰动效果。联想到自己空有满腹才华,两番落榜,默默无闻少人识,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期望值与知名度,胸间抱负,笔下诗文,时人不知呀。
陈子昂是一个自负又自信的人,人们不认识他,不认可他无非就是缺少社会的注意。想到这里,他心里豁然开朗,分开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人,来到卖琴人面前,从他手中拿过那胡琴,好一番端详,然后朗声说:“这琴是天下难得的好琴,我要了。”
然而吩咐随来的仆人立即取钱来,阔绰的不用砍价,这架势了得,人群中立马响起了一片惊呼(有钱就是任性)。
更有好事者纷纷上前向陈子昂寻问、请教这琴的奇妙之处,值在那里能否给弹一曲听听
陈子昂微微一笑(达到预期效果),对所有人说:如果大家想听琴,那么,我明天将在我的住处备下酒肴,恭请诸位光临,届时,我将为大家弹上一曲,并且把地址告诉了大家,还拜托感兴趣的诸位代为邀请社会各届名流,一暏风采。
这消息很快在长安传开。
次日,陈子昂的住处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大腕名流,豪门富绅,是骏马高车而来,都想见识一下这把名贵的胡琴,更想看看这个买了天价琴的后生能弹出什么样的曲子。
宴席开始,场面异常的火爆,当所有人都酒酣耳热之际,陈子昂在众人的注目下,捧出那把价值百万的胡琴,慷慨激昂地说:“我陈子昂来到京城非一朝一夕,这几年来,我的诗文百轴,可惜没有机会拜识诸公,满腹经纶也是奔走无门,至今不为人知。演奏乐器的事情,只是低贱的乐工所为,我难道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这种事情上吗”说完,他举起胡琴,当着众人的面,摔破到地上。刹那,所有的人一片惊呼和叹息。
陈子昂让人抬出了两张桌子,上面摆满了他历年所写的文稿,赠与每一个到场的人。于是,陈子昂的名声一下传遍了京城长安(一坛好酒,让人品来让人尝)。
人们读了陈子昂的文章,感到他博学广闻,文章的风格直追汉司马相如、扬雄的气势,一扫南朝以来文坛上弥漫的柔弱绮丽之气,公认他在改变唐代初期的文风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时为京兆府司功的王适读了陈子昂的诗文,叹为“海内文宗”(知音很重要呀)。
二、壮志难酬留佳句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陈子昂如愿进士及第,时逢唐高宗李治去世,陈子昂以“草莽臣”的身份上了《谏灵驾入京书》(高宗在洛阳驾崩,准备迁梓宫回长安),反对把高宗梓宫迁回长安。
武则天读了,对其文意、文采大加赞赏,亲自在金华殿召见陈子昂,时“子昂貌柔野,而占对慷慨”,令武则天欢喜,任命他为麟台(即秘书省)正字,不久又升职为右拾遗,专门对皇帝进行规谏,陈子昂亲沐皇恩,写下“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诗句。
陈子昂素怀“达则以公济天下,穷则以大道理身”的志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屡屡出于公心而谏阻朝廷的错误决策,“每上疏言,词旨切直”,不过这也让他的仕途充满坎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刚从冤狱中被武则天赦免出狱的陈子昂,抱病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讨伐契丹人叛乱,以右拾遗在武攸宜帐下做参谋(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一个什么都不行的公子哥)。
在渔阳(今天津蓟县),因武攸宜这个公子哥不懂打仗,“轻易无将略”,导致“前军败,举军震恐”。
陈子昂挺身请缨,愿率“万人为前驱”出战契丹兵马,却遭到武攸宜拒绝。
几天后,陈子昂亲眼目暏唐军屡战屡败,便又一次请战,却惹恼了武攸宜,将他贬为军曹。
陈子昂一腔热血,壮志难酬,“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又登幽州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就是当年燕国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用于招贤纳士),写下感喟激昂,千古流芳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诗中可以体会到陈子昂不仅仅是发泄个体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怆心情,更重要的是昭示了大我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社会、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陈子昂看透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感叹壮志难酬,遂辞职还乡。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朝中拥有大权的武氏家族,一直对陈子昂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指使四川射洪县县令段简,把陈子昂以“罪名”打入监牢,一代大才惨死狱中,时年42岁。
半个世纪后,爱国大诗人杜甫怀着敬仰又惋惜之情写诗称颂道:“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清代王夫之更是赞曰:“陈子昂以诗名于唐,非但文士之选也。使得明君以尽其才,驾马周而颉颃姚崇,以为大臣可矣。”
惜哉,叹哉,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
一一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说起来十分可怜。以 面首 二字冠之,似于陈子昂的意气才华不公。皇帝治下文人的自荐,好一个伏维顿首、痛哭流涕,几乎如丧考妣;仿佛不从眼鼻口中排泄一点液体出来,就无法体现忠诚:吾皇圣明啊,真的圣明;真的是太圣明了。
朝堂文武,对皇帝更是如此,甚至杀头也在所不惜,谓之: 武死战,文死谏 。倘是女皇帝,就多少有点斩不断、理还乱的 面首情结 。
文前所引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就是典型代表作;实质就是哭丧式发泄心中不平,以求自荐。后世含蓄地称为: 怀才不遇 。
陈子昂,四川射洪人氏,少年老成,意气风发;才华横溢,风流俊朗。仕初曾力挺武则天称帝,深得垂怜,授麟台正字、右拾遗。他于任上的建议,常被破格采纳。甚是得意。
陈子昂为人过于自负张扬,学术见解虽有特长,但不够精深,半拉子一个。后来的失宠、贬谪和亡命皆与之有关。被贬出朝,派去北塞从军,助武攸宜大军平乱。期间屡受军中权贵打击压制,颇不得志。余暇之际游览冀北幽州台,写下这首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牛逼诗。
幽州台,战国时期 燕昭王 招贤纳士所建的黄金台。先秦史上的燕昭王颇具贤君之风,重用乐毅东征西讨,连克齐国七十余城,后来国力渐强,史称 燕国盛世 。
陈子昂作此诗,表面是怀古,其实是面对自己的失宠落魄,怀念当初被武氏宠幸之际的得意狂热。他自做聪明,一边拍着武氏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马屁;一边哭天悯地悠悠伤感,独怆然而泣下。后世士大夫顾影自怜,多解释为诗人思图报国无门而徒生伤悲。
仕初的陈子昂,为当时大唐朝廷庶族少壮派骨干,力挺 武氏称帝 。以情感逻辑推断,陈子昂这首十分类似面首情结的马屁诗,目的就是吹拍武氏,示怜邀宠,以期被破格任用重沐圣恩,好再潇洒一回。
正是这首才情不凡的马屁诗,最终要了他的命。平乱回朝,陈子昂的自荐并未如愿。武氏虽已垂暮,但她天生丽质又深谙养生之法,身边该有多少风流英俊。 半拉子水平的陈子昂 不能如意,只得靠边站。
面对朝中权贵的排挤构陷,陈子昂终日怨忿难平。不久回乡,在为亡父守孝居家期间又嘴巴不牢;加之性情孤傲轻漫,总是向人炫耀被宠幸之日的得意,并以此凌人。
后被地方侦探上报,以致龙颜大怒。雌老虎骤然翻脸,就要吃人。究其根,陈子昂的倒楣,皆因过于自负而恶心了美梦中的主子所致。其与李义府、韦小宝之死何其神似。
对付陈子昂屑小之流,武氏无须明示,只需鹰犬们一根手指头即可摆平。他们在陈氏家乡基层任上,指示勾结县令做了手脚。
射洪地方酷吏,以 莫须有 罪名呜呼了这个多才、多情又舔功不凡的老乡。一代颇具侠义衷肠的风流才子陈子昂,继而一命归西,英年早逝。陈子昂命案中, 川人互害 之无耻、鄙仄与阴暗,可见一斑。
本案还有一说: 当时武氏老迈,朝堂李氏逐渐得势。太平、睿宗一派,担心武氏之流复辟,便对武氏中坚暗中作法,离间打击。而陈子昂平时总是表达怨恨之情,会被武氏一党误判倒戈,提前下手清除。
总之,陈子昂之死,是大唐武周时代这段特殊时期,武李两家 权力争锋 的牺牲品。后世文人,照顾陈子昂先生的才情,或痛心其悲惨命运,顾影自怜不愿言明。虎狼主子佯下鳄鱼之泪,只提惜才一辙,解说此诗,多循悲悯之情。
前面说过: 陈子昂的学术政见虽有特点,但不够精深;并且深层次逻辑混乱,矛盾重重。一百多年之后,他主张的 诛且旌 政治学术论调,被晚唐大师柳宗元驳得体无完肤。
观陈子昂一生起伏殒命,似如专制权力场上几闪的萤光。其或上或下的命运,皆在武氏打哈欠时乐不乐意的一念之间。皇帝极权治下,文人仕途命运,大抵如此而已。
陈子昂这首以幽怨和悲悯情结为主要基调的妙诗,即有他怀念当初曾如昙花一现般的得意时光;又有对极权顶峰 武氏老媚娘 表现的、因示忠乞怜不遂而若即若离、难分难舍的无限酸楚。
古中国皇帝治下,士大夫乞怜表忠的 奴才相 与 面首情结 一览无余。鲁迅先生谓之: 做奴才而不得 。
陈氏被害而死两年之后,武皇归天。以陈子昂等人为首的初唐少壮派,当初竭尽全力拥立的 大周天下 ,又开始姓李了哈。
唐都浪子《诗解大唐》: 陈子昂的面首情结
赠乔侍御
陈子昂
汉庭荣巧宦,云阁薄边功。
可怜骢马使,白首为谁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举进士,任麟台正字,迁右拾遗。他曾两次从军出塞,后一次因与主将武攸宜意见不合,遭到排挤打击。武后圣历元年(698),解官回乡,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他主张诗歌革新,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彩丽竞繁的齐梁诗风,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功绩。杜甫称赞道:“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韩愈称赞道:“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四库全书》收《陈拾遗集》十卷,《全唐诗》录其诗二卷,《全唐诗外编》补其诗一首。
诗题一作《题祀山烽树赠乔十二侍御》,乔侍御即乔知之,也是唐代诗人,曾于武后垂拱元年(685)、万岁通天元年(696)两次出征,与陈子昂关系密切,两人颇多赠答之作,这是其中的一首。
起句写在汉代朝廷上,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官员才吃得开。“荣”在这里用作动词,“荣巧宦”意思是使善于投机取巧的官员荣耀。唐代诗人喜欢用汉代比喻唐代,所以这句诗实际上是说唐代朝廷上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官员才吃得开。
次句写在那些表彰功臣的地方,对在边疆保家卫国的人非常轻视。“云阁”指汉代的云台与麒麟阁。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曾令人画二十八将的肖像陈列于云台。宣帝曾令人画十一位功臣的肖像陈列于麒麟阁。因此,“云阁”就被用来代指表彰功臣的地方。这里实际上也是借汉代比喻唐代。
三、四两句是说可怜的乔知之啊,你在边疆奋斗到老是在为谁逞雄呢?“骢马使”原指东汉桓典,他担任侍御使,以办事严正出名,常乘骢马,被称为骢马使。这里指乔知之,因为乔知之也担任侍御使。“白首”也指乔知之,因为他在从军北征时已是50上下年纪,因为古代生活条件差,特别是在战争环境里,50岁左右头发全白了实属正常现象。
这首诗是在为乔知之鸣不平,他参加讨伐叛乱,出生入死,千辛万苦,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头发都白了,却仍然担任着侍御使这么个小官。陈子昂是乔知之的同事,他们的经历与待遇差不多,所以这首诗表面上为乔知之抱不平,实际上也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