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原生家庭不好的孩子会失去爱别人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1 影响情感发展:原生家庭环境中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氛围可以对孩子的情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一个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冷漠、暴力或不稳定的关系,可能会对孩子的情感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影响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连接。
2 学习模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父母和家庭成员的行为和态度。如果他们在原生家庭中没有接触到爱和关爱的模式,可能会在情感表达和爱的行为方面有所欠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失去了爱别人的能力,因为后天的经历和学习也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3 外部环境的影响:除了原生家庭,孩子在社会和学校等环境中也会接触到其他人,并有机会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些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塑造情感连接和爱的能力。
4 心理康复和治疗:如果一个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经历了负面的情感经历,可能会受到心理创伤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康复和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恢复和重建对爱的信任和表达能力。
尽管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每个人都有潜力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和发展。重要的是提供积极的、支持性的环境和适当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发展出健康的情感表达和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本来是一件事的焦虑,引发到了n件事的焦虑,比如吃什么饭,见什么人,但凡是有不确定性的地方,她都会感到恐慌,这样一来形成自卑心理,看待事物的方式必然与众不同,总想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缺乏安全感,带有某种程度的偏执。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
延续前两周的大脑课程,第一场讲如何以游戏玩耍掌握学习关键期、第二场讲阅读对大脑的助益,这一场的主题是情绪发展与情感教养,无论大人小孩都应理解情绪如何发生,进而了解如何辨识、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是跑在大脑的前头的,在我们想要发挥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之前,全身就已经迅速地有了反应:愤怒令人全身发抖、激动得心脏噗通噗通跳、紧张得肠胃跟着打结⋯⋯我们先理解情绪怎么产生、会造成什么可怕的影响?再思考如何让情绪更快恢复平缓。
以前的父母,看重孩子怎么变聪明、学业进步,过去的亲职课程也就顺着以此为主题。传统中,华人并不看重情绪议题,喜欢压抑、贬抑情绪,认为好的情绪就是没有情绪。然而,近几年国内外流行起「正向心理学」、「快乐学」,大家意识到:怀抱着正向愉快的情绪过日子,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了人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满意的程度。
>> 延伸阅读: 什么是正向心理学?正向心理学,就是找出孩子正面的能力,平衡他们负面看待自己的情况。遇到压力时,因为了解自己掌握的资源与能力,就能比较容易过关。请参考 《正向心理学:聚焦在对孩子行得通的事》 。
大人们往往很讨厌孩子苦着一张脸、但又不允许孩子得意忘形,不高兴不行、太高兴也不行。在华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喜欢的情绪是「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喜怒不形于色」,并不喜欢情绪外露的人。
于是,当我们观察到现在的孩子更能言善道、更聪明,往往却觉得他们好像更「讨人厌」一点了,每个孩子都有些说不上来的状况──不太会和自己相处、也不太懂得与人相处。这其实突显了情绪教育的重要。
周老师提到一个悲伤的案例:一个资质优秀的孩子,因为学习挫折,而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母亲是周老师的朋友,在谈及这件事时,孩子的母亲提到,其实这个孩子有想过要转学换环境,但当时母亲觉得可以再试试看。事后大家在想,是不是若是让孩子能理解自己的情绪,他在这个关卡就能安全过关?
以身体来调节情绪
如果孩子是一个从小就爱发脾气、容易把自己情绪表露出来的孩子,这种孩子很快就能让人发现他的状况。真正让人担心在意的,是什么苦难都往心里吞的乖孩子,他们无法消化自己的情绪、也无法拿出来讨论。
有没有想过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情绪?你的情绪在哪里?
我们以前都会觉得,情绪在「心」里,但实际上 情绪是在「大脑」里建构、接着引起全身的反应 。紧张时会肚子痛、生气时会全身发抖、激动时心脏会噗通噗通跳⋯⋯情绪与全身生理连通, 人类的情绪由全身身体激发,因此反过来说,要调节情绪,也要从身体的状况来调节。
心情不好时,有的人会说要「转念」,但往往怎么转念也转不过去。与其坐在那边想破头,不如去吃顿好的、去外头跑跑步⋯⋯让身体反应调节情绪。 与其教孩子「你不要生气」、「你要想一想这样生气有用吗」,有时倒不如带着他去跑一跑。
科学家早期执行脑科学研究时,利用脑波 (EEG) 等测试工具,多数只能做出认知的研究、无法从实验结果确认出情绪到底是从哪块脑区运作。后来才发现,人的情绪运作并不在大脑皮质,而是在大脑的边缘系统。大脑边缘系统的运作和大脑皮质不同,边缘系统与生存有关,都是反射作用,不需要经由意识思考、也无法由意识控制,就像是拿手电筒照瞳孔,我们无法控制自己、要自己的瞳孔不收缩。
人的情绪是出自于反射,在我们想以意识去控制之前,情绪就已经发生了。我们常说「情绪淹没理智」,因为情绪发生后,反射的速度比认知回应的速度来得快,所以无法经由意识去控制情绪。海马回处理情绪记忆 (曾经发生过的情绪反应) ,以迅速反射处理。
情绪不只受制于当下的情境,还与过去的记忆有关。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会影响我们如何处理情绪。
不强求去除情绪,情绪是生存的必要反应
情绪可以透过学习来控制,但效果有限且缓慢 。 但人若没有情绪,真的能过得更好吗?有些宗教主张人去除欲求、没有七情六欲,就能修道成仙,但是从婴儿来看,人类的婴儿有情绪,可以帮助他生存——越高等的动物越需要父母的哺育照顾,脆弱无助的婴儿活下来的方式就是靠著自己的情绪表达,大哭要求父母帮他换尿布、喂奶、讨抱讨玩,展现笑容安辅照顾者的心、让照顾者觉得「再累都值得」。
孩子真正开心的笑容,是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左右才会发生。在新生儿初生之时,多半都是在睡梦中笑,睡眠中进入眼动期后自动牵动的反射反应。
婴儿的哭、笑、害怕都是生存必要的反应。婴儿的存活与他的情绪有关。婴儿到了有意识的时候,会开始有生存的恐惧:对主要照顾者离开自己身边,会有分离焦虑;开始会爬后会开始怕高,爬到床边就开始怕掉下床,学会走路后才渐渐消除对床的高度的恐惧。这都是为了自我保护。
早期治疗躁症患者的做法是额叶切除术,切断额叶与大脑的连结。1930-1940 年代觉得这种方式非常稳定,因此大幅采用这种方式来治疗精神病患。但后来发现,虽然截断了病人的情绪与认知之间的连结,让病患看起来变得非常稳定,但病人从此不再有情绪:不再觉得快乐、也不再觉得悲伤。而且,患者在术后五到八年左右,自杀率非常高。
研究发现,接受额叶切除术的患者,失去情绪后反而感受到巨大的空虚与痛苦,觉得不再被需要,活得生不如死。这让大家发现,移除情绪并不会让人过得超脱自在,反而让人觉得生命失去意义。因此, 我们需要的不是拿掉自己的情绪,而是学习如何与情绪共处。
冰山下的秘密:人类情感基本模式的形成
如果把情绪情感看成一座冰山,水面上的冰山是情绪的学习,懂得情绪发生的道理;水面下的冰山则是情感人格,原本就建立得健康正面的情感人格,对任何 都能有正常的反应,但情绪人格如果隐含许多破碎与伤害,人就会迅速的反应出愤怒受伤的回应。
周老师举了个简单明了的例子:有个学员去学了 EQ 课程,了解情绪怎么来、怎么控制情绪,抱定主意回家要笑脸迎人地对待伴侣,但是回到家中打开门,看到伴侣和平常没两样的白目行为后,还是非常直觉地「整把火都上来」。
人可以学习到很多面对情绪的技巧,但是真正改变情绪的反射反应,是很难透过短期学习改善的。
精神分析学派利用墨渍测验来分析患者心理,发现患者们解释墨渍的样貌,都是在描述人生经验里历经过的某个片段。累积大量的墨渍测验研究后发现,成年之后成为精神病患的人,共同点在于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人类的情感人格建构的时期,就是童年时期,彼时若有童年创伤,会影响成长后的待人处事、伴侣关系,甚至代代相传下去。
动物行为研究兴盛之时,有人以动物来做依附研究,知名的「恒河猴实验」里,让与母猴分离的新生小猴与铁丝网母猴 (上头有奶瓶) 与绒布母猴 (未提供生存所需的乳汁,仅提供抚触) 。
虽然传统都认为「有奶便是娘」,但小猴仅有饿到不行的时候会去找铁丝网母猴,大部分时候还是依附在有温暖怀抱的绒布母猴身边。下一版本的实验,将绒布母猴移除,实验结果发现,没有得到依附爱护的小猴,到了成年后完全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甚至在 期时也还是会攻击异性。对动物而言,传宗接代是重要的本能,在 期无法与异性接触,是一种严重的失能。
>> 参考资料 :恒河猴实验的结论中指出,爱的本质就是 提供孩子柔软的接触、轻微的晃动、有互动的游玩 ,欲知更详细的实验过程请参考泛科学网站的 《科学话猴年恒河猴宝宝和他的绒布妈妈》 。
周老师再举一个例子,主角群是二战后罗马尼亚的战后孤儿。由于战后人手与物资缺乏,育幼院无法妥善地照顾孩子,因此孩子们仅有一天两次的便溺清洗,奶瓶就垂挂在婴儿床前供孩子们自行取食,无法有更多的人力为孩子们抚触、关怀他们的感受。
研究者进入育幼院时后发现,不若一般婴幼儿群集的地方有大量的婴儿哭声 (前面有提到,婴儿的哭与笑都是其本能求取生存的反并) ,院中仅有零星的哭声,看到大人也眼神空洞、不讨抱,重复地搥打自己或摇头,就学时发展迟缓、专心度极低、无法维持稳定的感情与工作。这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长大后高比例地成为精神分裂患者。足见爱是人类发展的基本需求。
脑科学研究者比对受虐儿与其他儿童的脑部,发现受虐儿的脑区明显有缺损,后颞叶严重萎缩。研究者观察身体受虐的孩子,推测极度恐惧中成长的孩子,脑内有高浓度的可体松,损伤了孩子的脑部发展。如同前两周的课程中提到,0-6 岁是孩子大脑的重要发展时期,童年脑内压力荷尔蒙过高,会重创孩子的大脑,且是永久的损害。不仅是身体受创的受虐儿,孩子长期被父母恶意的责骂、羞辱、刻意忽视,或是孩子作为父母家暴的目睹儿,亦会有大脑发育不全或缺损的问题。
温暖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根基,互信互爱的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根基。若我们希望孩子好,不应该是在孩子做错的时候去训斥他、紧迫盯人地监督他做功课,而是给他一个好用的大脑、稳定的人格。华人重视「亲子轴」胜过「夫妻轴」,非常在乎维系亲子关系、却略过了夫妻关系的经营,但破碎不安的家庭却容易重创孩子的大脑。
很多夫妻说「我们都不在孩子面前吵架」,但飘散在家中的气氛,孩子都知道。童年时期观看到父母的夫妻关系,会影响到未来孩子的情感关系,几乎会复制相同的状况,让悲剧一代传一代。
如何教导孩子「情绪」?
情绪学习通常要学三件事:
情绪表达小孩最初的情绪学习是在情绪发生后马上反射性地打人、丢东西,此时的策略是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
有很多人单纯告诉孩子「你要把情绪说出来、不要用哭的」,但孩子的语汇有限,无法传情表意,根本没办法做到「把情绪说出来」。这时大人要举例让孩子知道可以怎么表达,不要单单只是要孩子说。
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之后,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要乱说」。
例如:在公车上,孩子大声说「那个阿姨好胖喔」,这时可以告诉他「我不喜欢你这样说,不喜欢你话里的恶意」。
孩子要学习情绪规则,在合适的时候表达出正确的回应。什么时候怎么表达,对方才不会觉得受伤?别让孩子变成一个伶牙俐齿到几近白目的孩子。 情绪表达要传达内在状态(学着说出来)、符合社会文化(不要乱说)。
情绪理解
带着孩子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为什么?
有的孩子情绪语汇非常少,开心就是「爽」、反之就是「不爽」,但是为什么开心、为什么不开心,却说不上来。 引导孩子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是哪一种情绪、知道现在的状态的命名是什么(开心、难过、愤怒),和他一起探索为什么发生。不要让孩子在朦胧的状态中成长。
情绪调节
当有极端的情绪状态(大喜、大悲),要怎么回到正常的情绪状态?试着找到自己的调节方法。 周老师带着大家思考,面对情绪发生时,可以做什么事帮助自己恢复过来?有的人选择运动、有的人需要找人倾诉、有的人想要一个人静静⋯⋯每个人的方式都不同,对他人有效的,未必对自己有效。 但比较令人在意的是「想不到要怎么调节情绪」无论如何,需要有几个对自己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 不要只是被动地面对情绪、千万别「把情绪放在心里,让它随着时间慢慢走开」。若不调节情绪,压力荷尔蒙会累积在脑内,长期影响大脑,久了可能转换成忧郁症,而忧郁症又容易反复发作、不易根治,显见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 协助自己也协助孩子找出各自的情绪调节策略,是一生受用的。
要理解自己的精神状态平常的水准,是一个平和愉快的人,还是容易紧张焦虑的人?长期紧绷负面,要练习刻意训练自己健康快乐的习惯。大人先练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自然会有更好的情绪管理。
各种时期的情绪管理
婴幼儿期
过去老一辈的人会说「孩子不要抱,抱着会宠坏,不抱他以后就不会爱哭了」,但是孩子不哭了,可能只是「习得的无助」,发现父母对他的哭泣无动于衷,所以才放弃表达自己的情绪。
建立孩子的安全与信任感是重要的,多抚触、拥抱、互动。当孩子发出啼哭,试着帮他处理他的问题,例如:顺时针的腹部 ,帮孩子排除胀气。孩子肌肉张力不佳,要帮孩子强化肌肉, 时就以身体中线为中心,由外侧往内按,反之,若要帮助孩子肌肉放松,就由孩子的中线往外按。
在婴儿还不会说话的「前口语期」,可以教孩子使用婴儿手语进行沟通。婴儿手语不必刻意去学,只要亲子之间可以沟通几个日常经常需要的动作即可,例如:谢谢、帮忙、吃、还要、没有、等等、抱抱、水、ㄋㄟㄋㄟ⋯⋯如果真的无法自行设计手语,可参考「台湾线上自然手语」。
>> 延伸阅读 :若想学习自然手语,可参考中正大学语言学研究所「 台湾手语线上辞典 」。
孩子同时学习口语加手语,不会因此使得孩子的口语发展落后,反而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提早完成。
幼儿期
教孩子把自己的状态说出来。使用丰富的情绪语汇,以正面语汇来说,「高兴」、「得意」、「喜悦」、「舒适」的状态都不同,让孩子能够用更精准的语汇描述自己的内在状态。情绪语汇太少的孩子,生气也说「生气」、难过也说「生气」、焦虑也说「生气」,难以厘清自己的状态。
周育如老师设计了一个练习表达情绪的游戏:引导孩子用「高兴、生气、难过、害怕」四个基本情绪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一阶段: 描述「我的情绪」 ,「我觉得很○○,因为⋯⋯」 第二阶段: 描述「他的情绪」 ,请参与者 A 描述参与者 B 的情绪,让 A 可以练习观察描述 B 的外显情绪,接着请 B 确认他的真实感受,让 A 可以练习如何观察他人的情绪。这个练习可以让孩子把眼光放到别人身上,久了孩子会去留意他人的状况,「今天他看起来很开心,但是他发生了某个事件,我跑去安慰他」。 第三阶段: 描述「最⋯⋯的经验」 ,把情绪卡片正面朝下,让参与者抽一张牌卡,借由随机取得的情绪词汇回想自己过往的情绪事件。真实历经的、带着情绪的生命经验,可以引导出孩子最丰富的表述。孩子如果能自在地习惯与人分享情绪经验,有时可以听到很多孩子之前没提过的经验 。周育如老师说到,她在幼儿园的教师培训中,有个老师分享课堂上的情绪练习经验,当孩子分享到:「在万圣节活动的那段期间,看到地下室的道具,让我非常害怕。」孩子的这段分享,让老师和家长追本溯源地找到孩子当时害怕自己睡、尿床等异常反应,但是要不是因为这个活动,孩子就把情绪放在心底,师长们完全找不出这些反应的来源。
大人的情绪学习
快乐的三个层次是:
感官的快乐: 吃好吃的东西、穿漂亮的衣服等等感官的、即时的享受。 幸福的快乐: 延宕满足,获得比较深层的快乐,像是:忙了一天,看到孩子睡着的平静的脸;考前努力苦读、无法玩乐,一周后考试成果揭晓,看到漂亮的成绩。 意义的快乐: 纯粹是完成了有价值的事,像是当志工。大人往往已经忘记什么是感官的快乐,随着成长、承担责任,不太敢也不太去寻求感官享乐。但周育如老师建议在座的大家,「如果觉得好累,觉得快要燃烧殆尽,要给自己放个假。你要想,所有的快乐都是赏赐给你的,应该去享受它。」
人去追求幸福与意义是必要的,感官享乐的确是一时的,但是如果能够提升自己的能量,感官的快乐也是很有用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处理情绪是不容易的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修复很难。有一些情感上的伤害,不是知识学习就能做的,也许可以用 重建爱的关系。 的对象可以是早产儿、婴幼儿,甚至是青少年、夫妻、年迈的父母。
周育如老师提了一个案例:一个国二女孩的母亲,为了女儿半年不和她说话而困扰,周老师提议可以帮孩子做手臂 ,后来也顺利成为这对母女之间的关系重建的开头。也许大家可以试着由此来作为接触的开端。
周老师与听众的 Q&A 时间
Q: 幼教老师提问:在教学现场遇到分离焦虑很重的孩子,对年长老师特别排斥、又只信赖特定单一的老师,希望知道怎么协助这个孩子?要怎么做对孩子才是好的?
A: 要倒带回想一下,孩子怎么从家庭衔接到幼儿园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抓紧的人」,也许那位老师是孩子第一个抓到的人。通常孩子入学两三周后会状况比较好,不过如果两三个月后还是这样,可能需要了解他的家庭状况。
在学校,可以给孩子一个任务 (喂小动物或是帮盆栽浇水) ,或是找班上的哥哥姊姊当小天使来帮忙顾这个孩子,让孩子的情感转移过来。
在教学现场里,老师的作为也很重要:老师有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互动吗?有协助他转移情感吗?家庭中的主要照顾者是谁?老师可以朝这些方向试试看。
Q: 在演讲的开头有提到孩子想转学的问题,我们怎么确认孩子是可以再撑一下、面对挑战的,还是要帮助他跳过这个关卡?
A: 孩子怕失败,可能是过往父母总是过度赞美,孩子做什么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好棒」,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不敢面对失败。活在掌声中的孩子,反而会担心自己做不好。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游戏经验,让他练习有输有赢,家长不要过度介入,适度的让孩子随便乱玩。让他在游戏的开心中,自然得到「内在酬赏」 (由学习者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所获得的满足) 。
Q: 提问的家长提到,自己没有自己情绪调节的策略,不过因为青少年时期刚好有机会可以大量运动,因此顺利移转了情绪。在过去经验中,发现很多情绪表达不好的孩子,往往选择的情绪调节的策略就是「吃」,反而造成情绪容易起落的孩子都很胖。带领孩子懂得情绪变化后,要怎么找出一个规则,让孩子去找到健康又好的策略?
A: 大人如果从来没有被好好被关照过情绪,内心里会有个受伤的小孩。如果发现自己情绪有需要被修复的地方,但是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可以试着把自己情绪波动的事件记录下来,知道是谁、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情绪发生。不要去试着评论自己的负面经验,单纯记录就好。一周之后就会找出自己情绪反应的模式,可以找出情绪的起点在哪里。 帮助自己把情绪问题从潜意识浮到意识层次,才能处理它。
如果父母有在小孩面前示范一个合宜的情绪调节策略,孩子是会模仿的。例如某天下班对孩子宣布,「我今天上班被老板海削一顿,心情不好,想出去散步,谁要陪我去?」孩子会知道这是一个情绪调节的好策略。另外,孩子过度采用情绪调节的策略,应该先帮他找出源头造成情绪的起点,去协助孩子解决问题,再来考虑策略的合宜性。
个人心得:一起听情绪说话
回想起来,有时候要学习怎么好好地和孩子说话是困难的,以我自己而言,在我成长的年代,还是个学生家长会送藤条和木板、欢迎老师打小孩打到变乖为止的时代。那时的我们也一如周老师在课程前半段提到的,长辈们会希望我们完全没有情绪,乖巧听话。
现在我们鼓励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应该对应地疏导他们的情绪,听懂每一段情绪背后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拥抱快乐、拥抱雀跃的孩子,也接住负面情绪、成为接住情绪下坠的孩子的网。
正好课程结束后回家的路上,看到 YouTuber 囧星人在 facebook 上提到她的童年创伤经验:「我一直想让家长知道,我不介意你们做过什么或没有做到什么。记忆中,父亲为生意焦头烂额的样子、继母手腕上一道道的割痕、电话里传来母亲的哭声,我那时还不十分明确什么感受,如今体会到,我的痛苦一部分来源于看到应该保护我的大人们如此脆弱无助。」
每个人都会用各种方式记住事件与背后的情绪,也许需要的正是周老师提到的情绪策略,让各种情绪现场能开出一扇门,能够让背负压力与情绪的人得以顺利的离开令他痛苦的环境。远离了,回头再看,负面情绪才能成为成长的能量。
推荐给想学着听懂情绪背后表达的真实情感的你!
相关连结
2017亲职力父母教养学堂:亲子教养的 10 堂黄金教战课 四月课程:周育如老师告诉你大脑与学习的小秘密(已告一段落) 五月课程:王意中老师带你了解孩子本质、搞定小孩 六月课程:廖笙光老师帮助孩子增进专注力
*本篇文章由热血青年很向上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
李双新
(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056700)
中图法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8—3073(2005)03—0193—02
关键词 历史教学;素质教育;人格教育
人格是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是每个人个性、需要能力和价值观的表现,主要受个人的需要、动机、利益和价值的左右。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和个性。当今所倡导素质教育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主导地位。未来社会中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尊重他人,能自我反省,具有民主、多元意识等。针对当前教育中因急功近利而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北师大金盛华教授认为:必须明确,在影响人的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人格的作用大于智力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在开放和变化迅速的时代,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人才的人格能力中,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观的能力、主动适应的能力、抗拒压力的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与创造力的人际关系的调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建构健全的人格,专家认为:与遗传、家庭、社会环境相比,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家长、社会、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作者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认识。1 应用历史知识教学来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等,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如缺乏进取心、心理素质差、不能正确对待困难、战胜困难或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无法与他人沟通等,这些人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出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环境,人格教育是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人格的建塑,完善教学目的。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名言锦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汪精卫、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如介绍李四光、茅以升、哥白尼、伽里略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另外在教学中有目地培养学生有条、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从而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是十分必要的。
2 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建构优良人格
优良人格需要反复的磨炼、修正、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可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价。如怎样评价朱元璋这个人物,可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最后由学生得出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结论。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自己设置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其次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质。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对帮助学生形成勇于拼搏、正视人生、勇攀高峰及坚韧的人格品质是大有益处的。
3 以身作则运用情谊教育影响学生优良人格的建构
心理学教授指出:教师素质好可以使本来具有人格缺陷的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教师素质低,也可以使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人格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人格来塑造人格。台湾学者陈伯璋先生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要使学生的人格具有开放、多元的特质,教师首先要有一种相对的观念。另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建构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情谊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情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首先是信赖,教师要信赖学生,相信学生的善性和发展的潜能,学生才愿意表示出他们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接受他们;其次是自由,自由的气氛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在智能;最后是尊重,要使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在批评他们而是在了解他们,如此才能培养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
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
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的人格的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
课题:初中历史《近代科学技术》
执教:上海市大同中学韩春玲
点评: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冯常丽
案例背景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把这些要求和目标不着痕迹地“融化”进学生头脑中,并希望通过对牛顿生平、经历及其成就的讲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在课余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牛顿,然后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
案例过程叙述
片段一:
上课伊始,我先介绍了一下“近代科学技术”的背景,然后就按照事先的教学设计,请学生来介绍他们所知道的牛顿。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发言。
学生1:老师,我看到的书中说,牛顿人品很不好,而且一点都不讨人喜欢。针对谁是“微积分第一人”这一问题,他和另一个科学家互不相让。牛顿利用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威望,率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谴责那个科学家剽窃他的成果。说实话,学生这样的介绍与评论确实超出我的“预设”。原先设想学生了解的内容应和我所了解的内容是一致的:基本上是关于牛顿如何勤奋,如何为人
类作贡献的正面事迹,而之后的教学也是建立在这个“预设”基础上的。
教师:这个观点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学生1:霍金的《时间简史》。
教师:这位同学兴趣广泛,阅读面也很广。今天课后老师一定找来这本书好好读读。但是通过他的介绍,我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第一,也许牛顿在个人品性上有些欠缺,但并不妨碍他成为科学史上具有丰碑意义的人物。可以说,牛顿是个有缺点的伟大人物,而这些缺点是否使牛顿离我们普通人更近,从而显得更真实呢第二,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经常会因各种原因产生纷争,到底孰是孰非,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与证据来说话。霍金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书中这样叙述和评价牛顿自然有他的道理,那么我们也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辨认这一观点。对人物的评判要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在认同一种观点的同时一定要有“拿证据来”的意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多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片段二:
学生讲述了牛顿的一些小故事。教师在表示了肯定和赞赏之后,开始介绍牛顿之前的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牛顿的创新。
教 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力学三大定律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了。他们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成就大家都比较熟悉,不作更多介绍了。我们主要了解一下第谷和开普勒的成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通过肉眼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但他不善于计算和推导,所以其成就只停留在了资料积累上。临终前,第谷把自己的成果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学生开普勒。开普勒擅长计算,他通过多次繁杂的计算推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牛顿所做的事是立足于好几代从事科学研究的累累成果之上的。牛顿的巨大成就一经典力学体系,就是把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上的发现加以总结,再加上自己的创见才完成的。那么,结合刚才几位同学向我们大家介绍的关于牛顿的小故事,以及老师所讲的从哥白尼到牛顿的这个科学发展过程,大家有什么体会和感想吗
学生2:我认为很多发明成果应该是全人类的财富。比如中国很早就有了四大发明,但传到欧洲的时间很晚。如果大家能早点共享,经过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更新,可能会加快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且我认为各民族的发展不同,且都各有所长,如果大家能有一种互补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把这些能量聚集起来,我们就会有更好的生活。
教师 这位同学具有国际视野及乐于与人分享劳动成果的意识。
学生3:我觉得牛顿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其他科学家们的努力,牛顿也达不到如此高的成就。
教师:对。正如牛顿自己所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与牛顿同时代的人有很多,他们却没有在科学上取得同样的成就,没有作出如此大的贡献,这一点又说明什么呢
学生4:牛顿很勤奋刻苦,非常善于思考,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所以才会有如此高的成
教师:说得好。当有人问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他回答道:靠不停地思考。正是这种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才使得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成就不是单靠灵感和天才,而是凝结着辛勤的汗水和永不停歇的奋斗。
教师反思
关于片段一,在这个“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我始终把握住一个“真”字。首先我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来让学生感悟治学与做人何为“真”:然后引导学生区分品性道德和科学事实,更“真”地认识牛顿的全貌。学生所提到的牛顿的缺点,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人性的缺憾和弱点,而这些弱点与缺憾是很真实的。就如钱穆先生所说的,“必愈富人性之我,乃始为最宝贵之我,即愈具普通人性之我,乃为愈伟大而愈特殊之我”。我想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发现一些史学研究的方法。总体来讲,德育目标和史学方法交融在一起,这样的处理对学生做人、做事求“真”、求“实”的示范与引导应该是有效的。关于片段二,和片段一不同,这一段的德育目标是我事先设计好的。主要有两个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牛顿勤奋刻苦、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借学生之力稍加提炼就完成了。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不但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基之上,而且用“更上一层楼”的方式肯定
并强化了学生的正确意识,对其他学生的正面引导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片段一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涉及到整体德育目标的一个方面:学做真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与人格魅力向学生示范了“真”的真谛,而且又把历史学科特有的人物分析方法穿插其中,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宽容、理解的意识。片段二的德育目标实践也很巧妙,用“顺水推舟”的做法,恰到好处地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及牛顿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很容易
被学生接受。关于牛顿科学精神的分析与其品格上的不足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牛顿是一个伟大的平凡人。他有伟大人物的品质(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等),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同时他也有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宽容、理解,并且引以为戒。唯此,我们对人的认识才更加全面、真实。
教与学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
付 鑫
(鞍山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鞍山 114001)
关键词:历史课程培养目标教育观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历史课程的内容必须在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的基础上重建。它必须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学生先实现“学会”,并在此基础上
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
一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强调知识本位论,要求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历史教师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重推行创新教育,以更好的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1.关注每一名学生,形成宽松的支持性氛围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乐于学习,先“学会”知识在授
课过程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利用分组讨论有意创造宽松的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这可以吸引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进行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精神。
2.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发展鲜明的个性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现“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交流、展示、提高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钻研教材,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逐步体验学习、创新、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积小成而为大成,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
3.改进教学方法,拓展灵活的创造思维
传统的教学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重视对“教学生学会” 的教法,而忽视“教学生会学”
的学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要求教会学生抓住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更新、深化和完善知识,学会学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
纪的文肓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是终身的,不应在某一个阶段就终止了。因而,作为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学会合作、自主学习。课改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教育适合学生。让学生“学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而让学生“会学”,则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保障。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实际上是处在知识和学生的中介位置上。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只管机械灌注,不看学科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抹煞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当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教学则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不要只重接受而不思主动学习。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所谓会学,就是指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的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诱发学生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时,学生应有意识的积极响应,主动学习,去探索发现、寻找结论。
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保证
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使教育理念不断充实、不断完备。环境教育和群体影响的作用不容忽视。古有孟母择
邻而居,今人更是注重良好学习环境对人的熏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兴趣与热情。教师要对枯燥的知识进行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释或其他科学领域的例子来吸引学生: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所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探索讨论;要掌握重点、抓住典型的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还应给学生各种机会从事小组活动,通过广泛阅读、观看资料录像片、参观展览馆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注重学生群体的优化。这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成长和进步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保证。总之,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与现代社会接壤,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先“学会”、再“会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作为情感教育的首要课程目标。这表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历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即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人格、文明行为的发展。从人的成长来说,历史的经验对人更有启迪 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国心、进取心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因为自信心是树立责任感的前提,爱国心是树立责任感的基础,进取心则是树立责任感的动力。
1.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必然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并怀有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有可能肩负起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历史教科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材料取之不尽:近代史上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科学家,尽管他们生活在落后且饱受列强蹂躏的旧中国,但他们却以坚定的自信和报国之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再比如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时,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并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l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但中国人民就是凭着敢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原子弹。这些史实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 tL,,
激发他物.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辉。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而不为”;邓世昌誓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郑成功不收复台湾誓不罢休;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钱学森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为发展国家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等。这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利用这些史实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并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培养进取心。
进取心是人们力争取得更大成功,以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一种性格特征或心理倾向。一个有进取心的人,会不拘泥于世俗的羁绊,戮力前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比他人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出色,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进取心与责任心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责任心使进取心落到实处.没有责任心支持的进取心,就会如一匹脱缰野马,莫知所之;另一方面.进取心可以使责任心不断升华,从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精神,上升到为国家为民族而拼搏的责任感。爱因斯坦不满足于牛顿的经典力学,才会提出相对论;李时珍对当时的中医药学和自己的医术水平不满意,才会花去27年的时间,多次以身试药,终于写出总结性的巨著《本草纲目》⋯⋯这些伟人们的进取精神能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激励他们肩负起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使命感。 l
参考文献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63/Class126/200603/20060330204900_11301html
美育, 又称审美教育,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共中央1993年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1999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决定》中也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上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地把美育作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肯定美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中不可忽视和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美育的目的
美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 “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并通过人的审美发展而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
美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从培养教育的对象上来看,包括青少年美育、中老年美育等阶段;从教育的环境上来看,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在这三个美育的环境中,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社会美育是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的继续,而学校美育上承家庭美育,下启社会美育,指导并协调家庭和社会美育,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学校教育是否实施美育,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二、美育的任务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美育的教育,将是不完整的教育,也就无所谓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审美教育活动,将完成两大任务:一是重建审美意识,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生态度;二是培养审美能力,即培养感受美、鉴赏美、想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造就一代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1.审美意识的建构
审美意识的建构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由于人们的生活境遇、实践经验、世界观和文化修养等的不同,因人而异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为什么同样一种事物或现象,在有些人看来是美的,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丑的呢关键在于他们的审美观的差异由于这方面的缺乏所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十几年前进行的旧城改造、拆迁正是由于一些地方当政者审美意识的缺失,使得许多具有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老建筑毁于一旦,使得改造后的城市面貌变得千城一面,丧失了每个城市自己的特点二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把对美的需要作为动机,逐渐形成的主观审美的积极的情感和兴趣审美情趣虽以个人主观偏爱的形式表现,但它并不是纯粹的孤立现象,而是一定时代、民族的审美要求、趋向和理想的反映我国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标榜高洁,往往以松、竹、梅、菊来寄托自己的情怀,表现了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情趣如陶渊明独爱傲爽怒放的菊花,陆游偏好冰肌玉骨的梅花,王安石更爱挺拔不屈的松树,郑板桥尤好高风亮节的青竹三是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审美意识的建构也包括了审美主体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换言之:“如果你想欣赏红楼梦,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和美学知识” 四是形成高尚的人生态度用美来审视生活,用美来启迪人心审美生活是美育社会功能的体现它一方面发掘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美来启迪人心,培养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另一方面又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来提高人的艺术生活的能力,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是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受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主要是从形式上感受美,并获得美感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如在读苏轼的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你能否构想像出诗中那楼宇接踵、歌舞升平、烟柳杭州城的景象这就是对美的感受力二是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的基础上,对美的辨别、理解和评价能力辨别是审美的关键,如果美丑不分,就会走向美育的反面辨别又是困难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复杂性,美丑也常常混杂难分,这就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和积累理解是审美的核心,人要真正获得美感,就在于理解我国古代的钟子期之所以为“伯牙的知音”,也正是他透过琴音领悟了其中深含的意蕴鉴赏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水平,是审美的进一步升华三是审美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的目的是为了想象和创造美创造美是审美活动的最高成果,也是美的归宿和美育的最终目的
美育任务的各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感受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基础,培养鉴赏美的能力是美育的发展,培养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提高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实现个体的审美发展并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
三、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教育是美学和教育学的“合金”,是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就不可能有个性充分的全面发展” 尽管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其功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以它独特的功能,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促进个体和谐发展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而塑造完美人格的关键或中心环节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所以讲欣赏能力,就直接牵涉到培养这个心理结构的问题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 并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可以说,审美教育有助于智力和品德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同时又是审美的人
(二)审美教育对智育发展的作用关于审美教育提高人的智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审美教育不但如此,从“重理轻文”这一现象中也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的这一尴尬这一后果就是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的一代
当我们面对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思考如何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时,重新评价美育对发展人的创造性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育是感情与理性协调统一的教育形态,但与偏向于逻辑思维、理性素质的教育形态(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教育)相比,更偏向于感性教育智育着重于知识方面的教育,美育着重于感情、意志方面的陶冶既不能互相代替,也不能偏废任何一面,只有两者并重,才能使知识和感情调和并正确认识人生价值
美育与智育从根本上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作为人类精神能力最高体现的创造力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不仅包含理性思维能力,而且是感性和理性、直觉和思维、肉体和精神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靠理性方面的教育,而且需要感性方面的教育——美育我国古典名著小说《红楼梦》被称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于认识世界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对儿童从小就开始进行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审美教育,并以此作为培养人们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美的事物和美的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刺激与启导,使形象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得到丰富所以一部文学作品,一幅精湛的艺术品,一曲动人的乐章,一种美的事物,都能唤起人们丰富而宽阔的想象力,使创造智慧得到启迪与形成而且美育过程是一个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受教育者被美的事物所吸引,主动地、愉快地、自觉地追求美的人生境界的过程审美教育能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即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审美教育成了受教育者认识世界,促进智力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审美教育对人的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巩固人们通过自由感受的审美境界中实现了道德审美境界可促使个体抑制感性欲求,宁静致远,保持自身尊严和高尚的人格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自我意识,使人认识自身的价值、情感、地位,是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培育在审美教育中道德感、理智感、美感三方面是融合贯通的,其中美感作为一种信息把三者联系起来,使审美情感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动力这就指出了美与道德的关系,美育与德育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审美教育是德育的深化,使人自觉脱离世俗,抛弃低级趣味,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由以上可以看出,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人格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总体精神面貌美育能够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气质、性格和个性,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品格审美教育对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四、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全面教育仍然很不完善学校社会都比较重视智育,智育被强化了,德育、美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尤其忽略了美育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一些中小学校往往因师资缺乏,而难以进行应有的审美教育,美学的知识的贫乏导致进入高校的学生审美能力严重的先天不足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学生坐没坐相、站没站样、衣冠不整、乱丢杂物、举止粗野、不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懂得宽容谦让……这种种现象都反映出我们有些学生素质偏低,审美意识淡薄,审美修养缺乏,他们非常需要引导和教育然而多数学校对审美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对美育的探讨研究相当缺乏;有些学校将美育课上成单纯的一两门艺术选修课,或把美育降低到简单的课外文娱活动的地位,美育实际上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审美教育存在的现状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和解决这将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而且还将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帮小兔重建家园
设计意图
在活动区活动时,幼儿对饼干盒产生了很大兴趣,他们利用饼干盒或敲敲打打,或拼拼搭搭,或滚滚跳跳……可谓是百玩不厌。饼干盒的色彩、图案、形状吸引着孩子,利用其特点,我设计了此活动,目的在于更好地挖掘它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大胆探索饼干盒的各种玩法,培养创新能力。
2.练习平衡、钻、跨等技能,提高动作的灵活性。
3.增强合作意识,体验帮助别人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形状、大小各异的饼干盒若干,其中一部分用松紧带系好,做成小背包;大灰狼、小兔头饰各一;布置小兔的家,有篱笆、花草、萝卜若干;布置场景图:独木桥、山洞、栏杆(用多个饼干盒堆砌)。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做热身运动
幼儿背着饼干盒随音乐进场,做热身运动。
(评析:将饼干盒做成背包状,有新意,能大大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2.自由探索玩法
师:我们背了一只很特别的小背包,它不但很漂亮,而且还很好玩。来试试吧!幼儿自由探索不同的玩法,如尝试叠高跨跳和间隔跳。鼓励幼儿大胆创新,重点组织幼儿探索如何跨跳较高的障碍物。
(评析:幼儿尝试体验在前,体现了活动的自主性。)
3.组织幼儿去小兔家
师:森林里有一只可恶的大灰狼,经常欺侮小动物。昨晚它砸了小兔家的房子,这可急坏了兔宝宝们,怎么办呢(幼儿如何帮助小兔,最终决定帮小兔重建家园。)
师:小兔家离这儿可远了,你们看,我们要走过小桥、跨过栏杆、钻过山洞。(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设置了宽窄、高矮不同的小桥、栏杆,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挑战的对象。)
(评析:分层提供材料,利于每个幼儿的发展,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4.帮助小兔重建家园
师:小朋友都很能干,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了小兔家。你们看,这儿乱七八糟的,我们快行动吧。幼儿自由分组,一组搭建房子,一组整理篱笆、种花草。
(评析:此环节是活动难点,饼干盒大小、形状不同,拼搭时得有一定的技巧,如大的在下面,小的在上面;拼搭时要合理分工,有运盒子的,有专门拼搭的,有盖屋顶的,通过互动,幼儿学会了合作;同时将幼儿分为两组,既避免搭建时的拥挤现象,又更加充分地美化了小兔的家。)
5.击退大灰狼
“小兔”进场欣赏新家,感谢小朋友的帮助,幼儿与“小兔”道别。“小兔”:别急,天快黑了,路上很危险,当心碰到大灰狼,我送你们每人一只沙包上路吧。返回途中,大灰狼出现了,幼儿扔沙包击打大灰狼,直到大灰狼退出为止。
(评析:活动情节扣人心弦,大灰狼的出现把活动推向高潮。)
6.体验帮助别人的愉悦情感
师:小朋友真能干,帮小兔重建了漂亮的新家,又打败了大灰狼,现在心里怎么样呢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以后要多多地帮助别人,让更多的人快乐。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小兔迷路了
活动目标:
1、观察画面内容,分析中的人物、情节、角色以及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创编出故事的结尾。
2、知道迷路后寻找家长的方法,和与家长出门要紧跟家长或拉着家长的手。
3、知道要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验得到帮助及别人所获得的快乐情感。
活动准备:
电脑软件
活动过程:
1、老师指导幼儿观察画面内容,分析中的人物、情节、角色以及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
“图中的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
2、引导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
“小兔迷路后,心情会怎样?我们一起帮助他吧!这是一件多好的事情呀”
3、引导幼儿知道迷路后寻找家长的方法,鼓励幼儿创编出故事的多个结尾,体验得到帮助及别人所获得的快乐情感。
“小兔迷路了以后,能找到自己的家长吗?它是怎样找到的?请小朋友帮它想想方法。”
4、总结,知道以后与家长出门要紧跟家长或拉着家长的手。
反思
通过该活动,我觉得孩子的收获是很大的,以下是孩子的声音:
A、知道迷路后寻找家长的方法,和与家长出门要紧跟家长或拉着家
长的手。
B、先在原地等一会儿,不要慌张,也许爸爸妈妈就在不远处。
C、如果走失的地方在商场或公园,可以找到公园的广播室,告诉工作人员你和爸爸妈妈的姓名,联络电话等,让工作人员帮忙广播寻找自己的父母。
D、要乖乖地听工作人员的话,和他们一起等自己的父母来接你。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美丽的家园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把幼儿的环保意识转化成环保行为。
2、在看看、听听、画画、讲讲中发展幼儿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及创造想象的能力。
3、通过活动参与,进一步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行驶中的车、美丽家园、脏空气的危害)
自行车、摩托车一幅、
彩笔、绘画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 、出示引出自行车与摩托车的比较。
这里有两种交通工具,你喜欢那一种?请幼儿说出喜欢自行车或摩托车的理由。(自行车:锻炼身体、安全等)(摩托车:速度快、方便等)
观看多媒体课件,并进一步进行比较。
摩托车驶过以后,你看见了什么?如果你在摩托车后面会闻到什么?闻到这种气体你有什么感觉?会干些什么?自行车呢?
2 、介绍大气污染,并组织幼儿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摩托车后面冒出的气体与汽车冒出的气体是一样的,叫尾气,是一种有毒气体。过多的尾气排放会污染空气与周围的环境。空气变脏会使人和动物、植物受到什么伤害?(让幼儿说一说后演示课件)
讨论:除了尾气,你还知道什么会污染空气,我们应该怎样做不让空气受到污染?
3 、介绍环境污染,并组织幼儿讨论,寻找解决办法。
(1) 演示课件《美丽的家园》
让幼儿说一说这是什么地方。(我们的家乡章丘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有清澈的泉水,巍峨的高山,风光秀丽,素有小泉都之称。每年有许多人慕名而来旅游参观。)
呀,这是谁把垃圾扔在了泉水中?塑料袋怎么飞到了树枝上?湖中的鱼怎么都死了?
讨论:这些现象好不好?在你身边还发生过哪些污染环境的事,环境污染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让环境受到污染?
4、情感教育,保护家园。
(1)鼓励幼儿大胆绘画宣传画。教师巡回指导。
我们章丘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可大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损坏了我们家园的形象。现在我们找到了很多解决的办法,应该用什么方法去告诉身边的人,与他们一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呢?用什么方法又快又好?(幼儿讨论运用绘画来进行宣传。)
(评:看到家乡美丽的风景,幼儿的自豪感不言而喻,可看到家乡环境受到污染时孩子们又会产生一种焦急感,在这时进行情感教育,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展示作品并讲述。将幼儿作品用投影仪放映出来,供大家欣赏。并引导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要告诉人们什么?)
(评:让每个幼儿动手绘画,在画画、讲讲的过程中,增强了幼儿的环保意识,体验了帮助别人的快乐、自豪。)
(3)再次询问幼儿喜欢自行车还是摩托车,骑自行车送宣传画结束。
5、活动延伸
把绘画作品张贴在走廊上,邀请其他班级的幼儿观看,进行环保宣传。
评析:
通过保护家园这一活动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养成正确的环保行为,这使幼儿感到很新鲜,所以积极性很高。并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以一个引导者、支持者、参与者的身份来引导幼儿,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由讨论,发表见解,使幼儿在获得相关知识的同时,环保行为也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较好。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孩子或者父母。就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而言,其实有很多相处的理由。他们能不能相处也和他们的生肖有关。我们来看看兔子生老鼠宝宝是好事还是坏事!
兔子生老鼠宝宝不好。而且是坚定的回答。情况不妙。兔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要求很高,对自己和他人也是如此。如果生了老鼠宝宝,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点。如果你不听你说的话,那兔子会气得半死,恨不得把你的宝贝抱回火炉里重建。不要再过这样悲惨的生活了。
老鼠宝宝是一只兔子,长大后很可能会顶撞父母。对兔子的教育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知识的过度传授,导致情感教育的缺失。这样会造成鼠宝宝只知道学习,对自己道德要求低。还有对待父母的态度,都是自找的。所以鼠宝宝会不断顶撞身为父母的兔子。
虽然属兔命的鼠宝宝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但毕竟不是材料。学习也需要天赋。没有天赋,只能靠努力。显然,这个属兔家庭的鼠宝宝,天赋不够,努力不足。学习成绩提高不了。这会让兔子很难过,但又不知道从何入手,如何改变。
老鼠宝宝长大后,会给兔子带来更严重的问题。那是整天无所事事。对兔宝宝的教育会有严重的缺失,导致鼠宝宝性格不完整。面对社会的残酷现实,鼠宝宝很可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天不肯出门,呆在家里无所事事地啃着老本。
总结:生肖兔生老鼠的宝宝是很不好的,相处也不好。所以在以后的亲子关系中,属鼠的孩子会整天去找父母,会处处跟父母唱反调,所以他们之间会有很多矛盾。不建议兔子出生的父母生老鼠的宝宝。
浅谈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关系论文
摘要心理学认为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青少年也就绕不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际关系中,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三大关系相辅相成,其和谐程度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家长应重建青少年的家庭地位,形成理解信任型亲子关系;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形成合作型师生关系;青少年应以尊重和真诚为基础,形成互惠互利的同伴关系。同时,家长、教师和青少年都必须加强学习,提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三大关系呈现出最大程度的和谐状态,从而有效提升青少年人际关系,达成青少年理想的乐群标准。
关键词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1前言
有一则“封丘14岁女孩给男友买奥迪 ,车没买成与男友闹僵”的新闻令人惊讶不已,售车人员担心女孩被骗是有道理的,因为女孩心智不成熟,但我们不禁要问:家长哪去了?再联系到上海复旦大学“4·1投毒案”中研究生黄洋被舍友林某投毒致死,网上一片谢同学舍友不杀之恩,青少年是否也意识到学校同伴关系如此危险?还有类似去年“岳阳一高二学生不堪老师过重批评跳楼自杀受伤”的新闻数不胜数,我们广大教师不得不反思。从种种类似的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当下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源于学习上的挫败或不满,而是源于人际关系,有的是同伴关系,有的是师生关系,有的是亲子关系,本文将之称为“三大关系”。无论是哪种关系,它们在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显得多么重要和紧迫。
心理学认为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青少年也就绕不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判断一名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是否健康呢?据我国比较权威和代表性的林崇德心理健康标准认为,青少年正常人际关系方面的心里健康表现是乐群,主要体现在能互相了解对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能真诚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能积极沟通和主动交代,能保持个性和人格的统一。在这一过程中,三大关系相辅相成,其和谐程度与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2青少年需要什么样的“三大关系”
在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群体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看似独立的平行的,实际上是交叉的,三者互相影响,可以说是“正+正+正=正强化”、“负+负+负=负强化”,又可以说是“乐+乐+乐=其乐无穷”、“恶+恶+恶=其害无穷”,它们的积极作用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其消极作用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有一者弱化则乐群程度减分,每一种关系的和谐程度不同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又不一样。
青少年成长最迅速的是其社会性需要,家长、教师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成长。成人应摆脱儿童时期根据自己想达成的目标输出教育的方式,而是需要根据被教育者的需要来进行教育,才能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同样,青少年自身对同伴关系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
21家长应重建青少年的家庭地位,形成理解信任型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毫无疑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对青少年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但很多家长都在付出大量的努力后,结果只能埋怨孩子不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子冲突是家庭成员间缺乏交往和沟通的技能所致。
家长要理解青少年对自我的认知是迅速的,也是具体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已经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渴望独立,希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所以我们看到很多青少年都希望父母把自己当朋友,以平等的视角来对待自己。显然,父母必须意识到要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把孩子当成可以学着商量参与家庭事务的角色,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正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并加以引导,才是积极的抚养行为。
理解和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在青少年需要独立的时候父母要懂得适当放手,在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父母要给予一定的鼓励;父母既不能无条件服从和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能无条件要求孩子服从自己。
眼下多是独生子女,核心家庭是6位大人管一个小孩,单亲家庭小孩则没人管,有人受到溺爱娇惯,有人被放任自流。如: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又或者家长的专制粗暴、强迫压服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例如想给男友买奥迪的女孩,父母离异不在她身边,她会非常缺乏爱、安全感、归属感和认同感,青少年在成长中需要上述这些情感上的“心理营养”的程度不亚于吃饭的需要,但往往很多家长都忽略了。
再者,青少年处理与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时,他们会借鉴父母处理亲子关系的方法和技巧,以迁移到其他关系中,所以说亲子关系在他们的成长中是一个基础,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22教师应学会换位思考,形成合作型师生关系。
谁都知道学生白天的时间几乎都是在学习度过的,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而以往讲到师生关系,很多人都只想到学生应该如何适应教师,教师内省的机会很少。实际上,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才是师生关系的主导,要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肩负很大的责任。
皮连生在《学与教的心理学》提到中国中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教学方法好、知识广博、肯教人、耐心温和、容易接近、实事求是、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负责任、守信用、有政治头脑、关心国家大事、讲文明、守纪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除去对教师教学上有要求,还对教师对师生关系上有要求,比如耐心温和、容易接近、严格要求、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人对事公平合理、负责任、守信用。下面着重讲一下尊重、公平和诚信。
新型的师生关系又可以说是一种合作关系,既然是合作,那么在共同的目标面前,尊重是前提。“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 ?尊重学生不仅包括尊重学生学习上的劳动,还包括学生的人格、隐私……
同时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教与学的合作过程必须体现出公平,亦即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所有的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教师决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对待后进生应该给予更多的爱心及宽容。
而“诚信”这个词不只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必须实事求是;答应了学生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
岳阳受批评跳楼的高二学生,其左手背上写着“为什么没一个人相信我”。可见,学生在接受批评时感到自己被“冤枉”了,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所以情绪激动产生了不良的后果。教师应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其犯错的实情,了解其原因、过程及其他相关因素,再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沟通。
合作的师生关系实际上也是人际互助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教师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23青少年应以尊重和真诚为基础,形成互惠互利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认为: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同伴,他们在与同伴们建立亲密的友谊中进一步认识自己。同伴关系里可能是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也可能是同伴群体。在这种社会性需要中,青少年渴望获得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与交往的需要,同伴的影响非常明显,对他们的发展具有父母和老师都无法取代的作用。
和家长、老师的交往不同,家长和老师于青少年而言都是成年人,有着垂直关系,而同伴大多为同龄人,有着水平关系。这种水平关系的好处是大家以信任为基础,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相同的兴趣等。因为大家是平等的,所以可以在交往中或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负面情绪宣泄,获得宽慰、理解和同情,克服心理障碍和情绪困惑;或分享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青少年自我观念和人格的培养,有利于增进自我价值。这时候他们最害怕被孤立,会尽量避免自卑感。
复旦大学“4·1投毒案”中林某身上折射出和青少年一样所需要的自我价值认同。对应到青少年同伴关系中,是对自己认可的不足,是自我价值感低的表现,实际上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别人交往或尊重,变得无法包容他人。
有个家长曾经讲过他儿子的故事。他儿子的朋友在学校老是被别人欺负,但每次都不吱声,都是他儿子帮朋友出头。有一天,他朋友又被欺负,这时候朋友进行了积极的反抗。他儿子回家后跟他说:我朋友今天终于敢对别人说不了,我真替他开心。这位家长讲到这里是很欣慰的,孩子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能真诚地赞美。
同伴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真诚的基础上,青少年在这场关系中应该互相理解宽容、互惠互利,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心里健康非常重要。
3、各方应加强学习,提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切人际关系都是两元结构关系,在教育中体现出的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开展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一方面的关系中的相关人员的事,而是需要各方的积极参与,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甚或学生,都需要学习,从而提高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对于青少年人际关系中的三大关系而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同伴之间的关系靠的是共同愿景——心理认同感,如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缺乏共同愿景、缺失心理认同感和认知统一性,则教育难有效果。
31教师应寓教于学,提高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能力。
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投入工作。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学校应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又要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乐群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而作为班主任,应特别注意:应强化对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他们的心理宽度,使他们即使在遭遇负面情绪时也能合理排解,不对别人施以“冷暴力”;不孤立那些性格内向同学,其中包括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老师经常批评、或常给老师打同学“小报告”的学生;其次,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外貌不好看以及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第三,那些学习特别好或家庭条件特别优越的学生,也会成为学生中的“孤岛”,因为这些“骄子”之类的焦点人物,很可能由于过于强势,或言行上的不当而引来同学的嫉妒、敌意与抵制。
32家长应加强理解和沟通,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为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环境,让家长充分认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以及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青少年的人际关系障碍与行为异常本身就是源于消极的成人错误指导。家庭是每个青少年首要的成长环境,家长必须意识到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等对孩子身心的影响很重要。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家长对此要有心理准备,要及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及时干预和指导。
家长要改变对孩子儿童时期的教育方式,正视孩子的成长,与孩子在家庭中平等相处,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暖和来自家人的爱。一方面,应培养孩子的宽容之心,提高他们的与人交往技巧,增进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学会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培养和维护青少年的人际关系。
33青少年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教师是需要学习的,更需要学习的是青少年。青少年不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学做一个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而且还要不断提升这种能力,为自己负责,做一个引导自己走向正确的生命方向的人,充满正能量的人。
青少年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能力的高低、品格的优劣等,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还要积极地评价自己,包括优缺点和长短处,并能正确地对待,不好的方面要勇敢面对,不断提高,超越自我,更要了解自己的快乐和不快乐,学会反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青少年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群体活动,在保持个性和人格的同时,寻找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兴趣的同伴,客观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行为结果等,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适应环境,用快乐的心情面对他人,将孤独冷僻消解于无形中。
在家庭中,青少年在体验到父母关爱的同时,要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在学校里,能明确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需要,能真诚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能积极沟通。
总的来说,如果青少年能正确地认识自我,那么他就会客观地评价自己的优点,又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从而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从而改变自己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进一步完善自我。
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润滑剂。青少年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里健康水平。在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三大关系中,只有家长、教师和青少年互相理解和积极沟通,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达成青少年最佳的乐群效果。
4结束语
本篇论文整体介绍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中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关系各相关方如何加强学习,提高自我教育和被教育的能力,最终合理达成青少年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目的。但其中有的地方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启珍 杨黎明《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9~73页。
[2]吴发科《心本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3]童心 符明弘《青少年亲子亲合与父母意识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5期,第46页。
[4]孙康 《批评讲究艺术,师生关系更和谐》,《神州》,2013年 第15期,第57~57页。
[5]林海亮 杨光海 《教育心理学——为了教与学的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2~58页。
[6]韦洪涛 《学习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25~30页、第61~70页。
[7]皮连生 《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48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