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的内涵: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传授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的教育形式,以丰富的直观性使心灵在感受形式、领悟意义和体察价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融入意志抉择和动机取舍,从而实现各种能力全面、协调、和谐发展,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
敏锐的审美耳目、充沛的审美情感和健康的审美灵魂,需要培养和陶冶,而培养和陶冶的过程,即为美育。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美是人在主动生产和创造过程中使自己的生命处于解放状态而获得的感受。在此意义上,美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生命塑造,它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彰显智慧,对人生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化育,属于本体层面的教育形式。
其核心是培养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价值;其内涵是尊重和珍惜生命,发掘生命的社会意义,并将真、善融入美的形式,使单纯的审美臻入大美之境。每当灵魂与精神远离,生命逐渐蜕化为一种动物性存在时,美育便脱颖而出,成为人性摆脱畸型状态的重要方法。
使之再现崇高,重放光明。可见,美育是知性与道德的中介,也是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津梁。正是美育,让生命之花绽放得坚定、优雅而且绚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实施美学教育,在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创造美。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将学校美育工作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升华和再次创新。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艺术、自然、社会生活为载体,把内在发现、感知、辨识、升华、创造融为一体。它是运用自然之美、艺术之美和人文之美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观,进而形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美育曾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乐经》就是一个典范。19世纪初,蔡元培先生提出学校教育应开设美育专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2015~F: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美育是时代发展和历史积淀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汇聚了无数经典,其本身就是—部美的画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深厚的自然、艺术、人文底蕴,是中华文化之美的汇聚。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是指自然事物所呈现出的美,与社会实践不可分离。对于同一自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美的感悟。直观的自然之美与微观的美学感悟都是传统文化中自然美的资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巍峨山川、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浩瀚星空、广袤海洋是自然对人类美的恩赐,更是不同风骨、不同性情的表征。李白看见巴山蜀水,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的感叹;周敦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这些描写自然美的传统经典中,贯穿了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些都是实施青少年美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 )
A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神 B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C肯定了美就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 D强调了美的客观实在性
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
A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B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C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D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
3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重客观的方向,这里的“客观”主要是指( )
A外在的自然界 B人所改造过的自然界
C人所创造的物质产品 D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A美在形式 B美在关系
C美在生活 D美在距离
5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
A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B维柯《新科学》
C鲍姆嘉登《美学》 D黑格尔《美学》
6“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
A重视科学实验 B注重实证
C哲学思辨 D心理分析
7大自然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直接前提是( )
A人类学会了使用劳动工具
B人类社会初步形成
C人类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肯定
D人类具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8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 )
A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 B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
C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D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9美感产生于( )
A游戏 B摹仿
C巫术 D社会实践
10“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
A席勒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尼采
11孕育意象所需要的“虚静”并不排除或超越( )
A功利 B逻辑
C日常自我 D自由
12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 )
A司马迁 B司空图
C刘勰 D严羽
13美感开始于( )
A异性的吸引 B游戏的冲动
C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D祭祀的崇拜
14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 )
A没有起点 B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
C既无起点,也无终点 D有起点,也有终点
15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
A感官 B审美能力
C想象 D灵性
16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
A艺术的起源 B艺术的功能
C艺术的本质 D艺术的内容
17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18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19中国古代把“艺”解释为各种操作与本领与技能,这说明艺术品是一种( )
A精神产品 B物质产品
C人工制品 D自然物
20下列艺术观中,不是由现代美学家提出的学说是( )
A集体无意识说 B有意味的形式说
C符号说 D娱乐说
21席勒认为,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 )
A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B由“审美王国”进入“必然王国”
C由“审美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D由“自由王国”进入“审美王国”
22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 )
A感性 B感染性
C愉悦性 D规范性
23“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 )
A王国维 B蔡元培
C李大钊 D李泽厚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26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是( )
A美丑互补 B化丑为美
C以丑衬美 D美丑相间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 B崇高
C 悲剧 D喜剧
29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是( )
A言志说 B心生说
C缘情说 D表现说
30“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美育与智育的区别是( )
A目的不同,智育是认知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
B过程不同,智育是知识教学过程,美育是情感升华过程
C性质不同,智育是由内而外输入,美育则有内在自发性
D接受不同,智育用脑接受,美育用心接受
E思维方式不同,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智育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
32美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它所包含的层面主要有( )
A自然物质层 B形式符号层
C知觉表象层 D社会历史层
E心理意识层
33在美学研究中贯彻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就要求美学研究者( )
A应当具有深厚的历史修养
B应当具有历史的眼光
C应当懂得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D应当善于运用逻辑的方法
E应当抓住历史学与逻辑学的契合点
34提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这一观点的主要根据在于( )
A能够更好地划清美学与各门艺术理论的界限
B有助于扩大美学研究的范围
C只有深入研究了高级的艺术美,才能理解低级的生活美
D只有深入研究了生活中的各种美学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美
E有助于感性认识的完美
3519世纪以来西方美学重视感觉在美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美学家有( )
A费希纳 B桑塔亚纳
C弗洛伊德 D阿恩海姆
E费尔巴哈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60分)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4分,38、39小题每题3分,共14分)
36寓教于乐
37“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
38无我之境
39美感欣赏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美育作为审美和教育的结合的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课题。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在城邦保卫者的教育中就有艺术教育的内容,而我国春秋时期更是十分重视“诗教”与“乐教”。但美育这一概念和对它进行独立进行研究的理论,则是由德国的伟大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的。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席勒作为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者,尽管不可能给美育以真正科学的论述,但他却不仅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而且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从而给了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育的独立地位,在美育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思想来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美育是一个近代的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范畴,是为了解决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类提出的诸多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深刻理解美育的现代意义并建立美育的学科理论,就必须从美育的情感教育本质和它作为近代教育范畴的事实出发。
美育随着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产生而产生,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原始人最初的歌唱就是他们的劳动号子。他们的舞蹈、壁画、雕像等,也往往是原始部落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他们生产实践的美化形式。在原始社会中,有了原始的审美活动和艺术,也就有对年轻一代的原始审美经验的传授。
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学校的产生,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容。中国西周的学校把“乐”作为“六艺”之一。孔丘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对于诗和乐的教育是很重视的。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战士,教他们学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唱歌、宗教舞蹈跟军事、体育结合起来。雅典的奴隶主阶级为7~14岁儿童设立弦琴学校,教他们学习音乐、唱歌和朗诵诗篇。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也教音乐。在那时,美育的目的,都在于巩固奴隶主的统治。
中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便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经典成了封建教育的神圣教材。其中《诗》、《乐》也都继续受到重视。东汉末期创设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宋代曾设有专门的画学。欧洲中世纪,世俗封建主的骑士教育中有“七技”,其中吟诗是为歌颂领主的功德以示忠心的。僧侣封建主的教会学校中有七艺,其中音乐是适应教会做礼拜和赞美上帝的。在封建社会里,美育都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扩大了美育的领域。在小学中设立了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在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把艺术用作宣传启蒙思想的手段,美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美育也随之变成了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工具。中国自实行近代学制以后,中小学里也开设了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国民政府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特别强调美育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