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2012年4月担任澳门大学“住校作家”。

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邮票,是诗人的关于小时候的记忆,小小的邮票却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和沉重的记忆。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船票,是诗人对于自己成年后人生的一段记忆,诗人在其中有许多辛酸的记忆和故事,每当作者回想起来就会感到无限的怅惘和怀念。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坟墓,是诗人的关于母亲的怀念的话,以及对于祖国的深刻的思念。两个个体被无情地分散开,流落在不同的境遇,作者顿生感念之情。

诗人把乡愁比喻成海峡,这句话则是客观的描述了大陆母亲和台湾的实际状况,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住了大陆母亲和台湾的物理联系,却从不能割断两岸的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

这首诗把(大陆母亲)与(台湾)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乡愁写了四个意象:

1、邮票,表达少年学子,对母亲的思念;

2、船票,表达青年游子,对新婚妻子的思念;

3、坟墓,表达诗人移居台湾后,对去世的母亲的怀念之情;

4、海峡,表达余光中先生,以及海峡两岸人民,翘首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强烈情感。

感情上随诗人成长,时间推移,年代变迁,是递进的关系,意象的选择也从小小的邮票到浅浅的海峡,逐层递进,由家至国,反映出诗人随着成长,由思念亲人到心系祖国的热切情感变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1972年。余光中的祖籍是福建永春,他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当时由于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时间的隔绝,致使余光中多年没有回过大陆。他一直思念亲人,渴望祖国的统一和亲人的团聚。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了这首诗。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

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移民,谁都会思念自己的故土家乡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5、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此文转于网()]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设计

一、诵读

1、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二、感知、研习诗歌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思考: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物化、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来自网!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学生自由交流。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一—九年级语文教案人也圆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

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学生收集描写乡愁的小诗。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第三节

国魂

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参考答案:

1、略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参考答案:

1、D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4、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乡愁是对家乡的感情和思念。对故土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乡愁主要烘托出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扩展资料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参考资料-乡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51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