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建议你可以从两方面来改变你朋友的心态
一、告诉她要正视自己。
你朋友有什么优点吗?各种方面,不是画画、唱歌这种长处,而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说是“你走路姿势真好看”,“你吃饭时候不吧唧嘴诶,餐桌礼仪还这么好,和你一起吃饭好开心”,“今天的穿搭不错,我要记到小本本上学起来~”
不要害羞,你要抓住生活中的一切点滴小事夸赞你的朋友,抓住你能看到的一切细节大胆但不夸张地夸她,从点滴小事和日常生活中树立她的信心。告诉她不要听信她男朋友说的片面言辞,他的观点并不能代表什么,让她知道她其实很棒!
二、开阔她的眼界
困顿于眼前的人不会展望远方,她全身心地扎在这个不好的男朋友这里多半儿是因为没有见过更好的。你和她结伴去旅游吧!带她出去看看外面的风景,让她见识见识以前没见过的风土人情,开阔开阔她的眼界。
让她多做自己喜欢的事,看她想看的风景。告诉她不要只看得到眼前的这个男人,用美丽的景色和新鲜的人与事物降低她男朋友在她心中的存在感,见识了美丽的景色和更优秀的人,也许路上就想开了想分手,过一过舒心的日子,再回头受虐这谁接受得了?
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确你朋友的态度,理解她真正的想法,因为你没有办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希望你的朋友可以尽快走出这种状态,可以不被他人的想法所左右。
Message from Ms Irina Bokova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on the Occa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女士在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的致辞
Women’s Security in the Wake of a Changing Climate
气候变化关乎妇女安全
25 November 2016
2016年11月25日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s a grave violation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and a threat to millions of girls and women across the world At least one out of every three women worldwide has been beaten
coerced into sex
or otherwise abused in her lifetime Entire societies are affected by violence that may be physical
sexual (haras ent
coercion or discrimination) and psychological (verbal or emotional abuse
such as bullying or ostracizing)
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严重侵犯基本人权,并对全世界数百万女童和妇女构成威胁。全世界每三位女性中至少有一位在一生中遭受过殴打、强迫性行为或其他方式的虐待。诸如此类的身体暴力、性暴力(骚扰、强迫或歧视)和心理暴力(言语或情感虐待,如欺凌或排斥)遍及世界各地。
On this 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UNESCO draws atten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scarce resources as factors fuelling violence against women – at home
on streets
during climate-induced natural disasters
在今年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教科文组织提请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和资源匮乏可能引发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在因气候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期间,发生在家庭或街头的暴力行为。
Climate change is a threat multiplier – it can exacerbate the migration and displacement of populations and contribute to crop failure or flooding
increasing pressure at home and on livelihoods Studies indicate that women are responsible for 65 percent of household food production in Asia
75 percent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45 percent in Latin America It is often the traditional roles of women that place them at greater risk from the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 finding themselves vulnerable to violence as they walk tens of miles every day to secure food
water and firewood or after having been displaced or impoverished by disasters Lost livelihoods and poverty can also heighten violence at home due to economic pressures
as well enduring from practices of female genital mutilation and child marriage
气候变化滋生着各种威胁,它可能加剧人口的迁移和流离失所,并导致作物歉收或洪水氾滥,从而给家庭增加生计压力。研究表明,在亚洲,妇女负责65%的家庭粮食生产,这一比率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为75%,在拉丁美洲为45%。妇女的传统角色,往往使她们更多地面临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每天奔波在外挑柴担水养家餬口或受灾之后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时候,她们很容易受到暴力侵害。生计无着、一贫如洗也可能加剧因经济压力导致的家庭暴力,此外她们可能还要忍受割礼和童婚的陋习。
UNESCO is engaged across the board to strengthen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
integrating a gendered approach to all its action Building on partnerships and initiatives
UNESCO is taking forward the idea that women and girls are key to tackling climate change
notably
for instance
for water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risk preparedness
教科文组织全面参与提高抵御气候变化能力的工作,将性别方针贯穿到其所有行动之中。以各种伙伴关系和举措倡议为基础,教科文组织正在推进这样的观念,即:妇女和女童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尤其是在水管理和灾害风险防范方面。
We know tha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impacting the pla We must also recognise that climate change is impacting the lives of girls and women across the world As we stand before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Paris Climate Agreement and prepare for a successful COP22 in Marrakech
we must not fet half of our population and the tremendous potential they represent Women must be at the heart of all solutions to climate change
我们知道温室气体排放正在影响地球。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气候变化正在影响着世界各地女童和妇女的生活。在我们面临巴黎气候协定生效、并积极筹备在马拉喀什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二届会议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占世界一半人口的女性及其所代表的巨大潜力。妇女必须成为所有气候变化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
主要内容
儿童青少年的年龄阶段与发展危机
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危机与人际危机
面临危机后的心理反应(PTSD、 CPTSD、PTG、自伤与自杀)
心理危机的应对与转化(降低消极、促进积极、预防自伤自杀)
一、理论观点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1、在生命的最初几年,父母对儿童原始驱力(本能)的管理方式对儿童健康人格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2、在学前期,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个体基本的人格
(1)本我(id、本能我)
是唯一天生的成份,是本能的心理能量的贮藏室,是完全无意识的;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ego、现实我)
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为本我服务,是本我与环境的调节者,使本能能根据外界现实在适当的时机满足;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 super ego、道德我)
对自我满足本我需要的方式、方法起着监督和指导作用,代表着良心或道德力量;其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心理发展阶段说
1、口唇期(0-1岁)
本能主要投放在口唇
在这个阶段的后期,自我开始出现
如果口唇期的需要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个体会发展出一系列习惯,如儿童期吮吸手指、咬笔头,长大后饮食过度或吸烟等
2、肛门期(1-3岁)
本能主要投放在肛门区
孩子喜欢控制和排放大小便
如厕训练成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一个主要议题
过度控制或要求较少,会让儿童变得极端秩序井然、清洁干净,或者肮脏不堪、无序混乱
3、性器期(3-6岁)
本能主要投放在生殖器官
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幼儿对异性父母感到了性的渴求
为了避免惩罚,他们放弃了对异性父母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接纳同性父母的特性和价值观,从而形成超我
在此时期建立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决定了个体的基本人格
——弗洛伊德主要关注0-6岁儿童发展
4、潜伏期(6-12岁)
性本能逐渐减弱,超我进一步发展
快乐来自外界
5、生殖期(青少年期)
中心转到对异性的情感上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人格的发展。经历了相互连续的八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种确定的危机为其特征。—发展危机
一个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大下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如果危机不能解决,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或情绪障碍。
八阶段理论
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出生-1岁):婴儿的基本需要——父母的敏感和及时回应
2、自主/控制对羞耻和疑虑(1-3岁):动作能力发展一独立探索环境,藐视外界控制,显示自我力量
3、主动/自发对内疚(3-6岁):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更广阔地主动探索
——像弗洛伊德一样,也关注前三个阶段
第一反抗期
4、勤奋对自卑(6-12岁):系统学习文化知识,期望通过学业成就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鼓励和支持,勤奋感——期望过高和过于挑剔,自卑
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父母和教师等重要他人的认可,自我努力的成就——获得健康的自我概念——重要他人的混乱评价,出现角色混乱探索和承诺(获得,延缓,早闭,混乱)
探索与承诺:
孩子主动探索,家长要支持尊重,发现自己想要的,自己的能力——获得;有探索,寻而勿得——延缓;没有自我探索,听从父母指令——早闭;没有探索,也没有承诺——混乱
家长不要早为孩子做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探索
6、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
7、繁殖对停滞(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老年期)
二、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可能面临的自然危机与人际危机
(一)突发的重大自然灾难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难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的自然灾难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
近年来,重大自然灾难在我国频频发生,如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台风、洪水、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
"2019冠状病毒"( COVID19)全球疫情已累计确诊超1500万。疫情属于典型的创伤事件(致人死亡或具有死亡威胁性的事件),会引发民众的各种负性情绪,容易导致抑郁、PISD等心理问题的高发。
《柳叶刀》6月26日发表的社论表示, COVID-19疫情中关闭学校和疏远社交的举措,会危及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增加受虐待的风险。
3人际创伤
除自然灾难和传染疾病外,青少年遭受虐待、性侵、欺凌、暴力伤害等人际创伤事件的新闻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人际创伤经历由于社会文化等限制,往往 更具隐匿性 而难以被知晓。但是这些长期、反复、真实发生与存在的创伤经验带给个体的影响是十分深重的。
儿童期受虐待是最常见的人际创伤之一。
童年期创伤的类型(家庭中的虐待)
身体虐待——抚养者对孩子的身体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行为,如打耳光、打屁股
情感虐待——
性虐待
身体忽视——抚养者未为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应有的条件。
情感忽然
中国文化下的童年期人际创伤
中国文化更多以成人为中心,强调家长权威,相较于从儿童视角出发的“儿童虐待的是成人视角出发的“严厉管教(Wang&Liu,2017)
打是亲骂是爱”“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体罚
·“知耻而后勇”“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言语暴力
(2)教师虐待
“教不严,师之惰”、“严师出高徒”
教师被认为是与家长一样的权威对象,当孩子不顺从老师的安排,或是未能达到他们的期待时,常常会受到 体罚 (身体虐待)或 辱骂 (情感虐待)( Chan et al2012;Tang,1998)
教师对学生的 漠视 ( gnore),与家长对孩子的忽视相似,会造成学生与教师间出现关系问题。但与忽视不同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漠视还含有 区别对待 的意味,即这种漠视是有选择性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的比较而感受到教师漠视的伤害
校园教师性侵害
教师虐待的发生率(以辱骂为例)
15%的儿童报告在幼儿园会遭到老师的辱骂,这一比例在进入小学阶段后会逐步上升 Brendgen, Wanner vitro, 2006)
16%52%的儿童是教师辱骂的受害者( Olweus,1996)
·在国内,有965%的学生曾遭遇或目睹过教师的辱骂,即使仅目睹过教师辱骂其他同学,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邓云龙等2009)
(3)校园欺凌
同伴欺凌指身体更强壮或社会地位更高者运用其力量来威胁、贬低或忽视其他人;不管欺凌者主观是否故意,只要给受害者带来身心痛苦,都属于欺凌( Olweus,2013)。
·直接欺凌是对受害者直接的肢体或者言语攻击,如殴打、推搡等 身体欺凌 形式和当众恐吓、辱骂等 言语欺凌 形式
·间接欺凌则通常是对人际关系的操纵,旨在暗中败坏受害者的声誉或贬损其社会地位也称为 关系欺凌 。
目睹他人受欺凌(观察)
同伴性侵害
校园欺凌发生率
约19%45%的儿童曾遭受过同伴的欺凌( Craig et al,2009; Hawker& Boulton,2000 <lomek et al,2007;张文新,2002)
有研究发现,高达32%的儿童每周至少遭受一次欺凌( Berger,2007)
在校园欺凌事件中还存在旁观者,其人数甚至是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4倍
三、儿童青少年面对危机事件后忐儿童青少年成长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
1、短期的创伤后应激反应。
情绪、认知、行为、生理
创伤后应激反应 (如何看待)
在 创伤后短时间 内,有以上的反应及症状是十分自然和正常的
非正常情况 下的 正常反应
每个人面对创伤的反应程度各异,创伤复原时间的长短也因人而异
二八定律——80%经过时间,自己可以爬出来
2、重大/持续应激事件的长期影响
PTSD、CPTSD、抑郁、焦虑、自杀自伤——心理韧性,正性情绪,共情能力,PPG。
3人际创伤的影响
·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会严重危及个体的心理发展,且这种消极影响会贯穿个体的一生( Cicchetti&Bany,2014)
·儿童期遭受过父母伤害的孩子一生都将活在创伤的阴影之下( Badr et al,
2018),儿童期虐待至少会使个体成年后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1倍(Nani
Uher,& Danese, 2012)
≥ 童年期创伤会破坏儿童在成长阶段的发展性资源和技能
(1)情绪能力(难以形成良好的自我调节、自我安抚能力)——情绪化
(2)人际技能(对他人缺乏信任、缺乏交往能力)——孤独感
(3)自我认知(未从重要他人获得对自我充分的认同和爱,从而怀疑和否定自己)——不自信
人际创伤的影响
(1)敏化效应
童年期的创伤经历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其在成年后出现心理障碍的性增高
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2)钢化效应
·“那些杀不死我们的,都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
创伤后成长、心理韧性、共情能力
双刃剑的作用
(1)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 CPTSD)
·人们在经历长期、反复的人为创伤事件(例如:家暴、性侵)后所形成的一
种精神障碍( Herman,1992)
·区分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主要聚焦于单次、重大的创伤事件(如
地震、交通事故等)
(2)发展共情能力。
共情即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状态。
人际创伤下的自我防御/保护—更敏感地觉察施虐者的情绪情感状态,提前做出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对自身情绪有更多的体会,对情绪感受有更敏锐的觉察,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他人的处境,与他人进行深层的情感连接
共情是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与他人当时体验到的或将会体验到的感受相似的情绪情感反应
·共情是认知能力和情感能力的结合体:认知能力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能力指个体的情感反应能力,两种能力交互作用,使个体产生共情
4、自伤与自杀
相同点:两者都是指向自我的,并伴有自我伤害意图的行为。
不同点:自伤者以人际或自我奖赏作为目的,且没有主动死亡的意愿;自杀者有明确的自杀计划,并以结束生命作为目的。
>有自伤行为史的青少年,有更高的自杀风险。
>即使自伤者起初采取自伤行为时没有自杀意图,但是在反复自伤的过程中,提高对疼痛的忍受,很有可能会产生自杀的想法,进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自杀
自杀包括从产生自杀意念、到进行自杀尝试最后完成自杀的这一系列行为的连续体。
>自杀意念:存在伤害或杀死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但没有付诸行动。
自杀尝试:具有明确的杀死自己的意图,并开展了自杀行动,但由于抢救及时或是采取的自杀手段并不致命,个体最终并没有死亡。
自杀死亡或进行自杀尝试的个体,往往具有严重的自杀意念!
自伤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简称自伤):在没有自杀意图的前提下,以不被社会文化接受的方式,直接、故意地伤害自己身体组织的行为。
常见形式有割伤、撞伤、烧伤等。
>自伤行为在青少年阶段高发,在同伴间表现出明显的传染倾向。
>自伤行为常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像是发泄情绪、寻求关注、发出求救信号、处理人际冲突、威胁他人等。
四、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应对与转化
1、自然危机的应对-自然危机的影响因素。
灾难前的因素。
灾难当下的因素。
灾难后因素。
2、人际危机的应对:关注高风险人群
消除对自杀和自伤的误解
自伤、自杀这个话题离青少年很遥远么
我国每年有超过6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
我国青少年的自杀意念的年发生率约为1799%,自杀尝试的年发生率约为294%。
我国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年发生率约为29%
那些嘴上说“不想活了”“活着没意思”的人并不会真的自杀么
·自杀死亡者中,约80%在行动以前清晰地表露过自杀意念。
自杀未遂是因为他们并不想死
自杀未遂并不代表回心转意。每一次自杀的完成背后,对应的是10-20次的自杀尝试。
随着自杀尝试次数的增加,采用的方式和程度趋向于越来越强烈,自杀完成的可能性也会变大。
自杀的人就是懦弱、不可理喻、羞耻
大多数自杀者或长期遭受身心痛苦、或近期面对重大创伤,陷入深深的绝望和痛苦,渴望通过自杀结束难以承受的痛苦。
谈论死亡是大忌,会“鼓励”他人采取自杀行为吗
谈论死亡,有助于理解自杀者的处境。
教师/家长在促进创伤后成长中的角色
教师/家长是“ 陪伴者 ”,倾听孩子的经历,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感,陪伴孩子在创伤后所走的历程。
教师/家长是“ 促进者 ”,对孩子的成长保持开放态度,发现孩子创伤后成长的迹象,予以孩子充分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促进孩子真正地获得成长。
总是打压贬低伴侣的人被称为情感虐待者。这种人以控制、恶意批评、威胁、侮辱或贬低等方式对待伴侣,破坏其自尊和自信,剥夺其个人权利和独立性。情感虐待者借此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并通过控制伴侣来维持自己的权力地位。他们的行为对伴侣造成心理、情绪和身体上的伤害,导致长期的痛苦和负面影响。
在结束了和心理变态的恶情人的关系之后,很多幸存者都会变得过度警觉:到底还有谁是可以信任的呢?你的标准会有一段时间摇摆不定。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你很想相信一位老朋友或是一位新约会对象,但真的和他们一起打发时间时你又会生理性的感到恶心,因为你居然在期待着那些任意摆布你的行为重演。
这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你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受过上海而把自己隔离起来。花点时间与自己的情绪相处,不要放弃寻找警觉与信任的平衡点。试着去分析你与虐待过你的那位恶情人相处时的感受从何而来,再试着回忆回忆遇到他们之前你曾经有过的情绪,你会发现自己也许需要重新修复许多旧日的情感关系。你会不再问自己“他们喜欢我吗”,而是开始问“我喜欢他们吗”
如果一个人频繁出轨,反而指责你嫉妒心太重,这是不正常的。心理变态者是寄生虫,他们在情感发展上有障碍,并且无法做出改变。一旦他们离开了你的生活,你才会发现一切都重新有了意义。他们带来的混乱逐渐散去,你的理智也会因而回归,所有事情都会重归正轨。从虐待中重获自由,还能让你重新建立自我——那个曾经被挫败、践踏,现在简直沦为空壳的自我。
你可能早就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情感,把一切都默默留给自己承受,但是此时你应该试着走出去,走向那些真正能够理解你都经历过什么的人寻求帮助。当墨分享自己的故事时,你会倾向于对着最快到来并且看起来最富有同情心的那位倾诉——只要那个人表示自己理解你,但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人未必真的打心里为你着想。有些愿意听你讲好几个小时你的悲惨经历的人,实际上未必能够帮助你从情伤这恢复。他们很可能反而更像是一群秃鹫,时刻觊觎着你感情的残骸。这些人就像秃鹫一样,贪婪地吞食他人生活中的戏剧化事件,还期待他人对他们的这种热情表示感激。这种人希望你长期依赖于他们,并且不想让你寻求他们之外任何人的帮助。所以我其实非常不推荐幸存者们在恢复期的前几个月里寻求新的友谊或者恋情。如果你的确需要外界的帮助,请务必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者康复社区与服务。那些告诉你他们多想帮你、他们如何能解决你的问题的人,你最好先退一步,并且仔细观察一下他们到底在行动上落实了多少。某些控制欲强烈的人总是说个不停,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用行动来表现的,他们虚伪的作为永远无法和他们信誓旦旦的言辞想匹配。你总会找到那个真诚、谦和并且不会对你唠叨个没完的好人的,他们不会没完没了地试图告诉你他们是谁或者他们能为你做点什么,而是通过源源不断的爱与善意让你自己体会。而那些“秃鹫”只是依靠着希望被赞扬和仰慕的本能行事。你最好回避那些无时无刻不在告诉你他们有多么美好、慷慨、城市、成功并且重要的人。那些敏于行而讷于言,通过每日的作为默默彰显优良品质的人才能给你真正的帮助。
正处于恢复期的你,是不是正经历着空虚和绝望?也许你伴随着癌症般吞噬着你的心灵的痛苦醒来,你在抑郁和愤怒之间摇摆不定,因为你不知道哪一种情绪给你带来的痛感会轻一些。也许你的前任那位是心理变态、反社会人格、自恋狂还是普通的混蛋,那个人彷佛把你的生活连根拔起,让你体会到来前所未有的惶惑不安,让你的每一天都在负面情绪的占据中度日如年。在你们的关系存续期间,你可能总是感觉混乱而紧张,并且时刻都在担心你的任何一个无心之失都可能是这段恋情的终点。你甚至可能还会近乎绝望地拿自己和他人对比,徒劳地想找回那个人身边原本属于你的位置。
具有“毒型人格”的恶情人会诱导我们忽视自己的直觉,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重新相信它,去凭内在感受而非外在评判。
为什么某个人仅凭一己的轻蔑态度就足以让你怀疑生活中的一切呢?心理变态会把你调教成他们想要的完美伴侣。只需短短几周的时间,他们就能掌握你生活的全部,用欢愉消费你的身体、消磨你的意志,让你最终成为他们无休止地索取赞扬和仰慕的来源。这种过火的赞美与奉承实际上利用的正是你内心深处的虚荣与不安全感。在赠送礼物和诗歌之外,心理变态的恶情人还有多种足以征服你的洗脑手段,常见的套路,他们一定会告诉你这几件事:
1、我们之间有那么多共同点
2、我们看世界的方式是一样恶,我们的幽默感是一样的,我们都是重视家人、朋友的热心人,我们简直是天生的一对
3、我们有着相同的希望和梦想啊
4、我们有着相同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他们会极力赞美你善良的天性,而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想为他们付出更多。
在心理变态看来,不安全感只是辅助他们操控你地工具之一而已。
5、你可真美呀!
6、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7、我们简直就是灵魂伴侣啊
其实我们所有人可能都或多或少地渴望拥有一个灵魂伴侣——或是恋人或是挚友,总之是一个我们可以与之分享一切喜怒哀乐。
在利用对你的吹捧把你骗到手之后,心理变态的恶情人就会开始试图按照他们的心理训练你的行为。
为什么大多数幸存者在关系结束后都会感到异常愤怒的原因:你为了迁就那个人的感受,为了表现得像个“好人”,而放下自己的情绪,只因为你觉得唯一能留住那个人的方式,就是顺着他(她)的意思来。为了骗取信任,恶情人会为目标提供流于表面的赞扬与奉承。他们会开始对你的智商、能力以及梦想进行微妙而狡猾的讥讽、挖苦。这些讽刺都是他们对你顺从程度的测试。恶情人会把这些巧妙地讽刺与甜言蜜语结合起来使用,以确保哪怕你感觉悲伤、失落,你的大脑里依然有足够的、令你上瘾的化学物质来维持你的激情。这种伎俩带来的精神愉悦会让你逐渐习惯于忽视自己的直觉与感受。通过一种精心计算的、往复于甜蜜与刻薄之间的循环,心理变态会像砂纸一样一点一点把你的自尊打磨殆尽。当你终于到了崩溃的临界点,那些曾经的海誓山盟和柔情蜜意便会突然卷土重来。在于心理变态的交往中,你可能会体验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极端负面情绪:疯狂的嫉妒、情感匮乏、愤怒、焦虑以及偏执。
所谓恶意蛊惑指的是心理变态的一种策略,他们会可以歪曲事实。你可能也是一个随和而不轻易做出反抗行为的人,作为情感虐待的恶意蛊惑往往表现得非常不直接,只是体现在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简单的事情上。他们可能还会编出一些借口和解释来搪塞你。在金额心理变态的交往中,这种毫无意义的谎言出现得实在是过于频繁,你总是让自己陷入这种荒诞而毫无出路得对话之中,感觉简直像个走火入魔得侦探一样。
在心理变态看来,不管他们怎么对待过别人,他们永远是受害者。对于心理变态来说,他们的谎言、背叛以及虐待从来就不是问题,问题只是你开始意识到来这些行为的存在为什么你就不能满足于理想化阶段呢?你怎么敢不听话、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呢?和这种人的纠缠就像被吸入黑洞一样绝望、无助,因为不论你受了多少伤害,一切错误都还是会被推到你身上。
心理变态把自己的行为投射到你身上,然后用它们来责备你。他们无端给你带来你本不应该承受的痛苦,又拒绝承认自己对你做了什么。而且他让你相信那是你自己的错。不论你做什么,在心理变态面前等待你的都是两败俱伤的局面。
在那种你毫无防备的时刻中,他们只是在冷静地观察和学习。
典型的与心理变态的恋爱关系:
理想化、贬低、理想化、贬低、理想化、贬低(重复)-》最终的崩溃点。
花言巧语和山盟海誓的理想化阶段-》毫无预兆地突然抛弃。
心理变态对每个目标都会用上他们那套斗智游戏,心理变态从来没想过让过渡期目标成为自己生活中相对稳定 的一部分,他们只是想要从你身上榨取一点自己当时想要的东西:仰慕和关注。心理变态只会在看不穿他们的恶行的目标那里安顿下来,那个人需要的则是一个永远无法与其匹敌的对手。那个人用承诺给你洗脑,让你源源不断、不辞辛劳地付出。所以一旦这些付出没有得到珍惜——反而被用来糟践你——你勘定会觉得即崩溃又空虚。
自我保护地人看起来往往不占理。当心理变态开始对你胡乱攻击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在这些荒谬地指控前面为自己辩护。因为这种时候心理变态只需要轻松地看着你的表演就好了,他(她)可以平静地指着自己歇斯底里地受害者说:“啧啧,这个可怜的疯子”心理变态会可以激起你的愤怒,然后利用它来证明他们之前强加于你的观点的正确性。你只需牢牢记住一点:辩解智慧让事态变得更糟糕。你要知道,在这种时候“少即是多”。
一旦没有人把爱慕和关注拱手送到他们眼前,他们很快就会感到无聊、厌倦。实际上心理变态总是处于无聊的状态之中,因此他们才必须到处寻找刺激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们不能忍受哪怕是稍微长一点的独处时间。他们的空闲时间都用在研究别人以及复制别人身上的特质了。看着你像迷宫里的耗子一样没头没脑地到处乱撞,是他们让自己脱离无聊至极地生活最有趣的调剂。心理变态喜欢拿出一幅孩子一样天真的面孔,好让自己能经常被一群像爹妈一样爱替他们操心的人簇拥着,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能及时出现在他们的身边,随时给他们提供支持。
他们通过窃窃私语在每个人心里都埋下小小的恶毒的种子,对每个人都是当着面捧上天,背地里踩到底。
控制狂总是想要营造三角关系,他们通过刻意对比来激发矛盾和妒忌。所以你要经常问自己:这个人的行为是在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呢,还是单纯的无事生非。
“爱”会让你变得脆弱。
心理变态一定会精心选出最离奇、最令人心碎的方式来抛弃你,让你感觉自己毫无价值。他们一边修饰、驯化自己的新目标,一边期待着你自我毁灭。他们通过毁掉你来让自己心安理得地相信新目标更加好。他们恨之入骨的是你的同理心和爱心——那些他们每天只能假装自己拥有的美好品质。
心理变态总是会依附于成功的人,并趁机窃取他们通过辛苦努力挣得的东西。心理变态会像寄生虫一样榨干你生活中拥有的一切,一旦你不再有利用价值了,他们马上会去寻找下一个宿主。他们会把责任推到你头上,让你相信这段毁掉这段恋情的是你自暴自弃的行为,不是他们厚颜无耻的情感虐待。你的情绪爆发会成为那个人在新目标面前博取同情的资本。有什么能比你看似无缘无故发来的言辞狂乱的短信更能证明你不正常呢?
对于受害者来说,分手总是措手不及的。但是对于心理变态本人来说,这一刻不过是长久以来的精心计划终于有了成果。他们早就开始传播关于你的谣言,让外人相信你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在一点点毁掉这段恋情,直到最后一刻来临之前都紧紧裹挟着你,骂你“发疯”,说你“嫉妒”,一边欢乐地践踏着你的自我同一性,一边和新欢手拉手奔向美好的新生活。分手对他们来说是看着你全身心陷入自暴自弃、自我毁灭情绪的好机会。心理变态嘴里吐出的每一句话都是精心组织的谎言。
你要平静、耐心一点、对自己好一点,不要因为现在没有人相信你而烦恼,因为这就是心理变态想要的效果:在你受伤最深的时刻把你调到防御状态,让你看起来像是精神不稳定的过错方。
去和那些真正能理解你的人分享你的故事吧,你会发现那个恶梦逐渐变成了遥远而古怪的回忆。
人只有在不够开心、幸福的时候,才会需要向外人证明自己的幸福。
1、如果夫妻双方发生了婚姻纠纷的,首先找村(居委会)调解员调解,也可找乡(镇)调解委员会或司法所调解,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2、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