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第五章:
祥子仍然省吃俭用,但他的思想和为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抢老弱病残的活。别的工作也不多。夏先生早晨到衙门去办公,下午五点才回来,祥子只须一送一接;回到家,夏先生就不再出去,好像避难似的。
夏太太倒常出去,可是总在四点左右就回来,好让祥子去接夏先生——接回他来,祥子一天的工作就算交待了。再说,夏太太所去的地方不过是东安市场与中山公园什么的,拉到之后,还有很大的休息时间。这点事儿,祥子闹着玩似的就都作了。
祥子为了能再度买车,他又开始“像一只饿疯的野兽”,早出晚归,多啦快跑,在包户家里忍气吞声。但祥子依旧没有料到,在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包围下,下层小人物的命运是很难改变的。
同时,祥子的心理世界也在悄然变化,显露出“沉沦”“堕落“的苗头。这章节之中,有两点还是令人欣慰的:一是祥子对生活的信心未死;二是虎妞对祥子的关心体贴。这也让小说情节有了很好的发展契机。
出处:出自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骆驼祥子》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旧北京为背景。祥子所处的时代是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 《骆驼祥子》中的背景世界是黑暗的、畸形的、失衡的中国旧社会,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祥子只是广大劳苦大众的代表。
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贫穷又剥夺了他们手头仅有的可怜的自由。1936年,老舍的一位山东大学朋友谈起他雇佣车夫的经历与见闻:一位车夫买了“洋车”不久又卖掉,如此三起三落,最后还是受穷。
老舍因出身贫苦市民家庭,从小就与下层民众接触,对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有着较深入的了解,这一切都为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提供了材料来源。
老舍的朋友随后又说起另外一个车夫的故事,他被军队抓去了,哪知转祸为福,乘着军队转移之际牵回三匹骆驼,这便是《骆驼祥子》故事的原型。
老舍决定把骆驼与车夫结合到一起,用骆驼引出主人公祥子的出场。老舍把祥子放到了自己熟悉的北平。1936 年的春夏,老舍痴迷地搜集材料,不断润色祥子的形象。山东大学闹了学潮,老舍辞去教职,专心地投入到《骆驼祥子》的写作中。
主人公叫欧阳胡涂涂白飞羽的小说叫《欧阳大师兄胡涂涂》,本小说的作者是城南有雨落城西最新写的一本玄幻类小说,现未完结。
小说主要讲述:青云宗的山路上,一个身穿玄青色道袍的少年手牵着一个小姑娘正慢慢的往山上走。“欧阳大师兄,还有多远啊!”小姑娘气喘吁吁的说道,精致的娃娃脸上已经布满汗珠,腮帮子鼓得像是一只小松鼠一样。
被叫做欧阳大师兄的少年停住脚步,看了看天上的太阳,思考了一下说道:“放心吧,按照现在的速度,明天黄昏之前肯定能到咱山头脚下。”“明明天黄昏?”小姑娘一脸惨白,顿时赌气的往地上一坐,死活不肯再往前走一步。
前面的山路蜿蜿蜒蜒,像是根本看不到尽头一般。看到小姑娘像是装死一样趴在青石板上,欧阳也慢吞吞的坐在青石板上,好奇的打量着自己这个新来的小师妹。
《欧阳大师兄胡涂涂》精彩内容
在日落时分,欧阳终于跑到了位于青云宗最角落的小山峰山顶。入目的则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院,欧阳抹了一把额头上不存在的虚汗,整理了一下有些狼狈的衣服,咳嗽了一声推开了门。
在四四方方的小院中,一棵大树屹立在院子中间,白飞羽双脚点在树枝上对着夕阳,负手而立。白衣翩翩,恍若谪仙。新来的小师妹蜷缩在树下的椅子上,双手抱着腿,一脸花痴的看着树上的白飞羽。
“天天站在树上对着太阳装逼,难道不是只有猴子才会天天呆在树上吗?”欧阳酸溜溜的腹议了一句。突然,欧阳的鼻子嗅了嗅,饭菜的香味已经从厨房里面飘了出来。
嘿,赶得真巧,正好开饭了!欧阳走到树下的饭桌前,拉出来一张椅子,伸出手给了胡涂涂一个脑瓜崩说道:“别看了,长的再好看也不能当饭吃。”“哎呦!大师兄!很痛诶!”胡涂涂抱着毛茸茸的脑袋,不满的吃痛喊道。
月日,白居易,微之足下:自从足下被贬到江陵府到现在,您赠送和酬答我的诗已近一百首了。每逢寄诗来,您还不辞辛苦,有时作序,有时写信,都冠在卷头。这都是用来阐述古今诗歌的意义,并且说明自己做文章的缘由和年月的先后的。我既然接受了足下的诗,又理解了足下这番意图,也就常常想要回答来信,概略地谈谈诗歌的基本道理,并陈述自己做文章的意图,总起来写一封信,送到足下面前。但是,几年以来,为事故拖累,很少空睱。偶然有了空闲,有时想做这件事,又想到我所说的并没有超出足下的见解,所以有好几次都是铺开信纸又做罢了的。最终没能实现过去的心愿,直到如今。现在被贬调到浔阳任职,除去起居饮食之外,没有别的事可做,于是就浏览足下到通州去时留下的二十六轴新旧文章,开卷阅读领会其中的含意,真好象和足下会面谈心一样。我长时蓄积于内心的想法,便想一吐为快,恍恍惚惚感觉足下还在面前,竟忘记了足下是在遥远的通州。从而,我的郁积不平的感情想要有所发泄,于是就回忆起从前的心愿,勉力地写了这封信。希望足下为我用心看一看,是很以为荣幸的。
所谓文,起源真是太久远了。三才都有自己的文:上天的文,以三光为首;大地的文,以五材为首;人间的文,以六经为首。就拿六经来说,《诗经》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诗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所谓诗,就是以情为根,以诗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的。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如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这样的事是没有的。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把它纳入六义,按照声音的形态,把它鎔入五音,使之合于规范。
五音有规律,六义有类分。韵律协调言语就通顺,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分明确情感就得以表现,情感得以表现就容易感人。这样一来,其中就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贯串着隐密细微的事物。天子和平民就以上下沟通,天地之气就能彼此相交,人们的忧乐相同,人人的心意也就达到和乐。三皇五帝所以按正确的道理去办事,垂衣拱手就把国家治理很好,原因就在于掌握了诗的义和音,把这作为主要权衡;也辩明了诗的义和言,把这作为主要的法宝。因此,听到“元首明,股肱良”这样的歌,就知道虞舜时代治道昌明。听到五子洛汭这样的歌,就知道夏太康的政事已经荒废。用诗讽谕的人没有罪过,听到这种讽喻的人可以作为戒鉴。实行讽谕的和听到这到讽谕的各尽自己的心力。
到了东周衰落秦国兴起的时候,采诗之官就废除了。天子不以采诗观风的办法补救并考察政事的缺失,平民也不以诗歌宣泄疏导自己的感情。于是颂扬成绩的风气兴起来,补救政事缺失的道理遭到破坏。这时候,六义就不完整了。国风演变为楚辞、五言诗开始于苏武、李陵。苏武、李陵、屈原遭遇都不好,他们都切合自己的情志,抒发感慨而写成诗文。因此,“携手上河梁”之类的诗句,仅止于表达离别的伤感,“行吟泽畔”这样的吟咏最终也只归于怨愤的思绪。诗中所表达的尽是彷徨难舍,抑郁愁苦,没有写到别的内容。但是距离《诗经》还相去不远,六义的大概还保存着。因此,描写离别就以双凫一雁起兴,讽咏君子小人就用香草恶鸟打比方。虽然六义不完全,还能得到国风传统的十分之二三。这时候,六义就缺欠了。晋宋以来,得到国风传统的大概就罕见了。如谢康乐诗的深奥博大,但是多耽溺于山水。如陶渊明诗的超拨古朴,但是又多放情于田园。江淹、鲍照之辈,又比这些诗还要偏狭。象梁鸿所写的《五噫歌》那样的例子,连百分之一二也没有。这时候,六义就逐渐微弱,走向衰落了。到了梁、陈中间,大都不过是玩弄风雪、花草而已。唉,风雪花草这类事物,《三百篇》中难道就割弃了吗?这只是看运用如何罢了。比如“北风其凉”,就是借风以讽刺威虐的,“雨雪霏霏”,就是借怜悯征役的,“棠棣之华”是有感于花而讽谕兄弟之道的,“采采苢”,是赞美车前草而祝贺妇人有子的。这都是以风雪花草起兴,而表现的意义则在于刺威虐、愍征役、讽兄弟、乐有子的。与此相反怎么可以呢?这样,“余霞散成,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这类篇章,辞确实华丽,我不知道它所讽谕的究竟是什么。因此,我说这些诗仅仅是玩弄风雪花草罢了。这时候,六义就完全消失了。
大唐已经兴盛两百年了,其间的诗人不可胜数。值得一提的,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有《感兴诗》十五首。还有诗中的豪杰,世人把他们并称称为“李杜”。李白的作品,才华出群,不同凡响,普通人没办法与之相比!但是,探索其中的六义,在十首之中连一首也不具备。杜甫的作品最多,可以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多首。至于贯通古今,格律运用纯熟,做到了尽善尽美,又超过了李白。但是举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这样的篇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也不过三四十首。杜甫尚且如此,何况不如杜甫的呢? 我经常对诗道的破坏感到痛心,恍恍惚惚地就激愤起来,有时正在吃饭就吃不下去了,夜里睡不着觉。我没有估量自己才力的不足,就想的马诗道恢复起来。唉!事竟与愿违,又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尽的,但是还不能不向您粗略地陈述一番。
我出生六七个月的时候,乳母抱着我在书屏下边玩,有人指着无字之字教给我。我虽然嘴上说不出来,但是心里已经默默地记住了。后来有人拿这两个字问我,即使试验十次百次,我都能准确地指出来。那么我是生来就与文字有缘了。到五六岁,就学习做诗,九岁通晓声韵,十五六岁开始知道考中进士的荣耀,就刻苦读书、二十岁以来,白天学习做赋,夜里刻苦读书,间或也学习做诗,没有空闲时间睡眠休息。甚至于嘴和舌头都生疮,手和肘都磨成茧。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象飞着挂着珠,动不动就以万计。这大概是刻苦学习奋力做诗造成的,自己感到很悲哀。
因家庭贫困而又多事故,直到二十七岁我才应进士试。考中以后,虽然专心于分科考试,还是没有停止做诗。到了做校书郎的时候,诗作足有三四百首。有时拿出来让足下这样的朋友们看。大家一见都说写得工巧,其实我并没有达到诗作者的水平。自从到朝廷作官以来,年龄渐长,经历的事情也渐多,每逢与人谈话,多询问时政,每逢读书史,多探求治理国家的道理。这才知道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时候,皇帝刚刚继位,政府之中有正直的人士,屡次下诏书,调查人民的疾苦。
我正是在这时升做翰林学士,又做左拾遗的官,亲手领取写谏章的用纸,除写奏章直接向皇帝陈述意见之外,有可以解救人民疾苦,弥补时政的缺失,而又难于直接说明的事项,就写成诗歌,慢慢地让皇帝知道。首先是用来开阔皇帝的见闻,对他考虑和处理国家大事有所帮助。其次是报答皇帝的恩情奖励,尽到谏官的职责。最后是实现个人平生振兴诗道的心愿。没有想到,心愿没有实现而悔恨已经产,诗歌没有闻于上,而诽谤却已经形成了。
我还要请您允许我把这件事彻底地说说。凡是听到我的《贺雨诗》,众人就一起喧嚷起来,已经认为不合适了。听到我的《哭孔戡诗》,众人就面呈怒色,都不高兴了。听到《秦中吟》,有权势的显贵和近臣都相视变色。听到我的乐游园寄足下诗,执政者就扼腕痛恨。听到我的《宿紫阁村诗》,掌握军权的人就切齿痛恨。大都这样,不能全都举出了。与我没有交谊的人说我是沽名钓誉,恶意攻击,嘲笑诽谤。假使是与我有交谊的,就以牛僧孺揭露时政而被斥逐的教训警戒我,甚而我的兄弟妻子都认为我是错的。那认为我没错的,整个世上也不过二三个人。有一个邓鲂,看见我的诗就高兴,不久他就死了。还有一个唐衢,读了我的诗就哭泣,不久唐衢也死去了。另外就是足下了,而足下十年来又困顿到这步田地。唉!难道六义四始的传统,上天就要破坏它而不能支持了吗?还是我不知道上天的意愿就是不让人民疾苦闻于皇帝呢?要不然的话,为什么有志于做诗的人不顺利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 但是,我自己也思量过,我只不过是关东一个普通人罢了。除去读书作文之外,其它事是胡胡涂涂一无所知,甚至连书法、绘画、弈棋、博戏那样可以与众人交换联欢的事,我都一无通晓。就是说,我的愚笨是可想而知了。当初应进士试的时候,朝廷里面连一个疏远的亲戚也没有,达官之中连一个曾有过一面之识的朋友也没有。争取功名我不善于奔走趋附。科举考试我也没有可靠的凭借。但是,十年之间我却三次中第,名声为众人所知,足迹达到侍从之官。在朝廷之外与贤俊之士相交结,在朝廷之中就服侍皇帝。开始我是由于文章知名的,最后又由于文章获罪,那也是应该的。
最近,又听亲戚朋友们私下说:礼部、吏部举行赞扬人才的考试,多用我应试的赋和判词做为标准。其余诗句,也经常在人们的口上流传。我感到很惭愧,也不相信这件事。到第二次来长安的时候,又听说有个军使高霞寓,要聘娶一个歌妓。歌妓大夸其口说:“我能唱白学士的《长恨歌》,怎么能同别的歌妓一样呢?”因此,就抬高了身价。足下书信中还说过,到通州的时候,看见近江的客舍柱子上有题写我的诗的,那又是谁呢?以往我经过汉南的时候,恰好赶上主人集合一群歌妓,为别的宾客做乐。那些歌妓看我来了,就指着我互相使眼色说:“这就是《秦中吟》、《长恨歌》的作者。”从长安直到江西,一路三四千里,凡是地方学校、佛寺、施舍、行舟之中,经常有题写我的诗的,平民、僧众、寡妇、未嫁的姑娘也总有歌唱我的诗的。这的确是微末的小枝,没什么值得称道的,但是现在时俗所重视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即使前代有才能的人物如王褒、扬雄,前辈如李白、杜甫,心情也是注重这一点的。
古人说:“名声是天下所共有的器物,不要索取过多。”我是什么人,我获得现时的名声已经够多了。既要获得现实的名声,又要获取现实的富贵,假使我自己成为造物主,能够同时都给予吗?我现在的困穷,是理所当然的。况且诗人向来是多难的,象陈子昂、杜甫,都是做一个普普通通的拾遣,而一直困难到死。李白、孟浩然一辈,连最低级的官职都没做过,穷极潦落一生。近来,孟郊年已六十了,才最后试用做个协律郎,张籍已经五十岁了,也没超过一个太常寺的太祝。他们都是什么人物呵!他们是什么人物呵!况且我的才能又赶不上他们。现在我虽说被降职调到远方的州郡,做个佐贰之官,但是官阶还是五品,月俸四五万,寒天有衣穿,饥饿有饭吃,除去供给自身之外,还能养活家人,也算对得起白家的先辈了。微之微之呵,请不要为我忧虑吧!
我几个月来,在搜检书函过程中,得到新旧诗,按种类的不同,分了卷别。自做左拾遗以来,凡是所遇所感,与美刺兴比有关的诗,还有自武德到元和年间即事立题而写的诗,题做《新乐府》,共一百五十首,叫做讽谕诗。又有时公事完毕回家独处,有时辞官闲居,满足生活,保养元气,随意地吟咏性情的诗一百首,叫做闲适诗。又有受到外在事物的触动,激起内在的思想感情,随着所感所遇而以歌唱表现出来的诗一百首,叫做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的绝句,长自一百韵短至二韵的四百多首,叫做杂律诗。一共十五卷,大约八百首。将来我们相见的时候,一定完全送给您。
微之,古人说:“不见用的时候就只顾自我修养,见用的时候就要为天下人造福。”我虽然不贤,也常常以这两句话为师。大丈夫所坚守的是圣贤的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时机到来,就是作云的龙,搏风的鹏,生气勃勃,勇往直前。时机不来,就是深山的豹,远空的鸿,安安静静地,引身而退。仕进退隐,往何处而不怡然自乐呢?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因此,读了我的诗,就知道我所坚持的圣贤之道了。的杂律诗,有的是为一时一物所引起来的,有的是为一笑一吟所激发出来的,都是随意成章,并不是我平生所重视的,只是在亲戚朋友聚合离散之间,用它排除离别之苦,增加聚会的欢乐的。现在选编之时,本能删去。将来有人替我编辑这些诗文,把它们略去就可以了。
微之,尊重耳闻的,轻视眼见的,崇尚古代的,看不起今天的,是人的常情。我不能远追古代的旧闻做证明,就像近年韦苏州的歌行,除去才气超拨,词藻华丽之外,很接近于以兴的手法表达讽谕的意义。他的五言诗又高超雅正,安详适静,是自成一家的体制。现在的作者谁能赶得上呢?但是韦苏州在世的时候,人们并不太重视,一定等到诗人死后,人们才珍重他的作品。现在我的诗,人们喜爱的,通通不过杂律诗和《长恨歌》以下那些作品。时俗所重视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那些讽谕诗,意思激切而言语质直,闲适诗思虑恬静,文词迂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爱我的诗,与我同时活在世上的,就只有足下而已。但是,千百年后,怎么能知道再没有象足下这样的人出现,而了解并喜爱我的诗呢?因此,八九年来,我与足下做官顺利,就以诗互相鉴戒,遭到斥逐就以诗互相慰勉,各自独居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告慰,住在一起的时候就以诗互相娱乐。与我相交的和谴责我的,大都由于诗呵!
比如今年春游长安城南的时候,我与足下在马上互相作乐,就分别吟咏新颖的短律,不掺杂别的体裁,从皇子陂归昭国里,互相轮流吟唱,在二十多里的路程上吟诗的声音一直不断。即使樊宗宪、李景信在旁边,也没办法插嘴。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诗仙,不了解我的把我看做诗魔。为什么呢?心灵劳苦,声气耗费,日以继夜,而不知辛苦,这不是魔又是什么?与志趣相同的人结伴,而对美景,有时是花开时节宴饮以后,有时是月夜之下酒喝得正畅快,吟咏诗句,彼此唱和,竟忘掉了老年将到,即使驾着鸾鹤,去游蓬莱瀛洲这橛的仙山,那种快乐也不会比这更高了。那不是仙又是什么?微之微之,这就是我与足下以形体为外物,摆脱与俗人交往的踪迹,蔑视富贵,轻视人间的原因。
正在这个时候,足下的兴致还有余,还要与我把交往的友人的诗全部索取来,选择其中最好的,譬如张十八的古乐府,李二十的新歌行,卢拱、杨巨源二秘书的律诗,窦七、元八的绝句,广泛地搜集,精心地选取,把它们编辑起来,称为《元白往还诗集》。诸位君子得知考虑编选他们的诗这件事,没有不雀跃高兴的,把这看做一件大事。唉!计划没有实现,足下就被降职调离,不几个月我也接着被贬官了。性情没有兴致,什么时候能完成,又要为这件事叹息了。
我曾经跟足下说,任何人做文章,都偏私以为自己的好,不忍心删削,有时缺点就在繁多上,其间好坏自己又辨别不清,一定得依靠朋友做出公允的评价而不加宽容,进行讨论删削,这样以后繁简恰当不恰当才能处理合适。况且我与足下,写文章特别怕繁多,自己尚且认为是毛病,何况他人呢?现在我们暂且分别编辑诗文,粗略地分出卷次,等到我和足下相见的时候,各人都拿出自己编辑过的东西,以完成过去的心愿。但是,又不知何年能相遇,何地能相见,死期一到,该怎么办呵!微之微之,知道我的心吗?
浔阳腊月,江风吹来,感到凄苦寒冷。岁末很少欢趣,长夜无眠。拿来笔铺下纸,寂静地坐在灯前,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语无伦次,请不要厌烦我的繁杂,暂且用以代替一夕之话吧。微之微之,知我心吗?乐天再拜。
4诗歌意境编辑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上,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两颗巨星之后最辉煌的明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写下了数量上占唐代诗人第 一 位的二千八百多首诗,且其中不乏至今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还因为他继承了从《诗经》到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现实主义诗歌运动——新乐府运动。他的至今还有巨大参考价值的现实主义诗论,对这一运动起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白居易的独特贡献。
关于白居易现实主义诗论中“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名言,他的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的核心思想,以及他的诗歌是现实的反映的文学观点,人们已讲得很多,研究得很深了。这里只是就《与元九书》及白居易的其他一些现实主义诗论中的矛盾与得失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为君与为民不能统一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曾说过他的写作目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诗人明确地把为君和为民放在一起。诗人的这种观点,与他的儒家正统思想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政治思想是复杂的,历来的评论家早 已 指出,他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合一。由于他的出身,所受的教育 , 社会地位以及生活实践,儒家的正统观念在他思想中占了主要地位。儒家思想有忠君尊王的—面,也有爱国爱民的—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消极独善的一面,白居易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与元九书》)然而,儒家思想毕竟是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白居易既然接受了这种思想,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关于诗歌理论的观点,便不可能不是为君、为统治者的。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道家、法家之流是一贯反对文学艺术的,他们对文学艺术深恶痛绝,恨不得毁灭得干干净净。而儒家,从它的祖师爷孔老夫子开始,一直提倡文学,因为文学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 阳货》),可以 “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说到底,就是文学可以为政治服务,为统治者服务。白居易当然不能摆脱这种影响,他说:“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育,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育、华声、实义” (《与无九书》)。诗人很清楚诗歌的特征:它具有感化作用,能帮助统治阶级感化人心,治理天下。他还说:“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宝也。” 诗人认为,诗歌只要“经之以六义,纬之以五音”,就可以沟通统治者和人民的感情和关系,就能“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这样,社会矛盾得到调和,于是 “上下交相,内外胥悦” (《策材六十九》),统治者可以垂拱而理,稳坐金銮殿了。为了“上下交和,内外胥悦”,让统治者垂袖而治,白居易不但提出为君而作,还相应地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他积极建议组织采诗,使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做到 “废者修之,阙者补之”,“政有毫发之善,下必知也,教有锱铢之失,上必闻也” (《策材六十九》),不再使皇帝耳目闭塞,被小人包围,成为昏庸之君。他在《新乐府采诗官》一诗里说得很深刻:“君之堂兮千里远,君之门兮九重队,君耳难闻堂上言,君眼不见门前事。贪吏害民无所忌,奸臣蔽君无所畏。君不见厉王胡亥之末年,群臣有利君无利”。白居易的忠君、为君之心,是十分明显的。我们无须为他的现实主义诗论讳言,不应该因为他写下那么多深刻揭露统治阶级罪恶,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讽喻诗就只讲他为人民的 一 面,而恶视了或故 逃 避了他为君的—面。
但是,白居易毕竟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儒家正统思想中也有爱民的一面。他不会忘记自己少年时期因家贫,父亲早死而尝到的艰难生活的滋味,他也不会忘记自己青年时期在颠沛流离中看到的人民痛苦,听到他们在重压下发出的呻吟。他深切同情人民,一心要为人民说话。在“为君,为民而作”中,他强调的是为民。他勇敢地喊出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寄唐生诗》)、 “但伤民病痛,不知时忌讳” (《伤唐 衢 》)、 “不畏权贵怒,亦任亲朋讥”(《寄唐生诗》)。这样自觉地,勇敢地愿做人民的歌喉,唱出人民内心的痛苦,称得上是中国诗史上的第一人。
在白居易看来,为民与为君是能够统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诗歌既要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就要真实地反映 民 间的疾苦,人世的不平,揭露统治阶级内部的弊端。他认为只要写出了人民的心声,深宫的皇帝就会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从而调整和改良政治措施,减轻人民负担,于是乎,“上下交和 ,内外胥悦”了。诗人实在是太善良,太天真了,在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根本对立的时代,在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国势衰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中唐时期,为君与为民这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东西怎么能够统一呢?“救济人病,裨事时阙”,“上下交和、内外胥悦”,只是诗人主观上的良好愿望罢了。
诗人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他写下了大量“ 惟 歌生民病”的讽喻诗,用那枝犀利、辛辣 的 笔揭露社会的黑暗,痛斥统治阶级的残暴 、 贪婪,用饱含同情的笔墨写下了人民的疾苦。他讽刺的笔一直指向最高统治者——皇帝,他谴责唐宪宗的奢侈生活:“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 ” (《隋提柳》);他痛骂那些官僚和将军的骄奢*逸:“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 ” (《轻肥》)。他嘲讽卑劣的官吏, “置州太守知不知?—丈毯,千两丝,地不知暖人要暖,少夺人衣做地衣!” (《红线毯》)。至于描写农民疾苦的诗就更多了。《杜陵叟》、《观刈麦》、《卖炭翁》 、《 新丰折臂翁》 、 《陵园妾》、《上阳白发人》等,或为身负苛租杂税重压的农民发出沉重的叹息;或为被宫廷使者抢劫一空的孤苦老人忧伤;有的写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怨恨,有的唱出了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白白葬送青春、美丽的妇女的悲歌。
正因为在现实中,为君与为民不能统一,这类诗当然遭到了统治阶级的憎恨。作者自己描述道:“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与元九书》)。在《伤唐衢》之二中,他又说自己的诗使得 “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 于是,他在皇帝面前失宠了。在宦官与旧官僚的勾结打击下,诗人在元和六年被左降为江州司马。诗人心里也明白是自己的诗得罪了权贵者之故,所以他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与元九书》)。这是白居易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光荣。他生活中遭受的这个重大挫折,本身就雄辩地证明了他的“为君” 、 “为民”而作是行不通的。
《先秦散文·列子·周穆王篇(节选)》原文鉴赏
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①。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昼则呻呼而即事②,夜则昏惫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梦为国君③。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④,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复役。人有慰喻其勤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⑤。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尹氏心营世事,虑锺家业⑥,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尹氏病之,以访其友。友曰:“若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⑦。
注释 ①趣(qu音屈):同“趋”,奔走。侵:渐进。 ②呻呼: 。即事:从事,干活。 ③昔昔:夕夕,夜夜。昔通夕。④燕(yan音宴):通“宴”。 ⑤分:半。 ⑥锺:注意。 ⑦少间:病稍好转。
今译 周代的尹氏大力经营产业,他手下奔走干活的人从早到晚不得休息。有个老仆人体力衰竭了,但把他使唤得更加勤快。老仆人白天就 着去干活,晚上就昏迷疲倦地沉睡过去,精神迷乱,夜夜梦见做了国君。高居百姓之上,统领全国的政事。在宫殿里阙门上游乐饮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快乐没有能比得上的。睡醒后就又去干活。有人对他这种辛苦安慰劝导。老仆人说:“人活一辈子不过百年,白天黑夜各半。我白天作仆人,苦是苦啊;晚上做国君,那快乐没有能比得上的。我有什么怨恨的呢”尹氏一心经营世俗之事,思想全集中在家业上,心身都疲倦了,晚上也昏沉疲乏地睡过去。夜夜梦见做了人家的仆人,奔走于苦力,没有什么事不做的;数说辱骂,棍棒拷打,没有什么不到身上的。睡梦里说梦话 ,直到天明才停止。尹氏对此感到苦恼,拿这事去询问他的朋友。朋友说:“你的地位足以使你荣耀起来,你的钱财用不完,远远地胜过别人了。夜里梦见做了仆人,辛苦逸乐循环往复,这是人命运中的常事。你要醒时和梦里都想快乐,怎么可能呢”尹氏听了他的朋友的话,减轻仆人的劳役,减少自己考虑的事情,尹氏和仆人的病都有所好转。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实理善喻,于是有梦觉兼者亦出于此矣。”
又:“……此段以梦觉之事形容苦乐之事,其言甚有味。”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撰事甚奇,行文却平易。”
明·陈仁锡《列子奇赏》:“尊卑相为昼夜,其中有妙理。”
又:“须知梦境,与默有别。”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俨然一代本纪文字。”
又:“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邱,尹氏梦为人仆乎,得毋人仆之梦为尹氏乎”
又:“自古帝王,不过抵役夫之一梦,言之可叹。”
又:“尹氏信其友,固已脱然无累矣,不识此时役夫且抱失国之忧否”
总案 《周穆王篇》八个故事多与梦相关,在肯定现实世界对人的精神影响下谈觉话梦,所谓“昼想夜梦,神形所遇”,虽然故事本身有“幻化生灭”色彩,但毕竟对人觉醒时理智认识和梦幻时精神活动有认真的探索。唐人卢重玄《列子注》解释这则寓言说:“夫劳形而逸其神者,则觉疲而梦安;劳神而逸其形者,则觉乐而梦苦……故形神俱劳,两过其分。若劳逸适中者,疾并少间矣。”这段文字分作两截,意义相反为对,以四字散句为主,因而形整而神逸,叙事言意,写尽世俗人情的苦乐两种不同形态。役夫昼为仆虏,夜为人君;尹氏心营世事,夜梦为仆,二者阴差阳错,读来颇有趣致。笔端简括,摹事可见,是其行文长处。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①,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②。谒史而卜之③,弗占④;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⑤,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⑥。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⑦!”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⑧,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⑨。华子既悟,乃大怒⑩,黜妻罚子(11),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12)。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13)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注释 ①病忘:指得了健忘症。 ②阖(he音何)家:全家。毒:苦。 ③史:筮人,占卜者。 ④弗占:弗验,没有效验。 ⑤媒(mei音枚):介绍。 ⑥居:蓄。 ⑦庶(shu音树)几:大概。瘳(chou音抽):病愈。 ⑧屏:退。 ⑨积年:多年。除:愈。 ⑩乃:于是。 (11)黜(chu音处):出逐。罚,拷打。 (12)以:故,原由。 (13)扰扰:纷乱的样子。
今译 宋国的阳里华子中年得了健忘症,早晨拿了东西晚上就忘掉,晚上放下东西早晨就忘掉;在路上就忘记走路,在屋里就忘记坐下;现在不知道以前,以后不知道现在。全家人都对他发愁。请卦师来给他算卦,没有效验;请巫神来给他祈祷,不能止住;请医生来给他治疗,也治不好。鲁国有个儒生自我介绍能治这种病,华子的妻子儿子拿家产的一半求这个验方。儒生说:“这种病本不是卦兆可以效验的;不是祈祷可以禳除的,不是药石可以治疗的。我试着改改他的心志,变变他的思虑,大概可以痊愈吧!”于是试着教他赤身露体,他就要衣裳;教他饿一饿,他就要饭食;把他放在黑暗之中,他就要光亮。儒生高兴地告诉他的儿子说:“病是可以治的。但是我的药方是保密的,世代相传不把它泄露给别人。试着教左右的人退下去,我单独跟他在一个屋子住七天。”华子的儿子照他的话办。没有人知道他所用的方法,但多年的疾病很快全都治好了。华子清醒以后,却大发脾气,赶走妻子,惩罚儿子,拿起矛子追赶儒生。宋国人抓住他问了原因。华子说:“过去我忘记一切的时候,空荡荡地不觉得天地有没有。现在突知道过去,以及数十年来的兴盛和衰落,成功和失败,哀愁和欢乐,爱好和憎恶,乱纷纷地无数烦恼都产生了。我恐怕将来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又这样拢乱我的心绪,即使短暂的忘怀,能重新得到吗”子贡听到这事觉得奇怪,把这事告诉孔子。孔子说:“这不是你能弄懂的!”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设喻甚好,第悟而往数十年事是未忘也,则不知矣,发越收拾皆是。”
又:“……盖以世人优乐得失存忘好恶能乱其心,非有道者乐而志之,则不如病忘之为愈也。末后却不说尽,但云非汝所及,又是一机轴。”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热闹。”
明·陈仁锡《列子奇赏》:“庸医杀人。”
又:“师不忘易,师忘难。”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初试之以验应乎与否。药已对病,故决然自任,前所验三法亦颇近理,不同走方卖药骇人。”
又:“语云,事大如天醉亦休,谓托于酒而逃之也。列子身居乱世,厌闻厌见,特借他人杯酒浇胸中磊块,故言之过激乃尔。”
总案 此篇寓言写阳里华子得了健忘症,多方延医,都无效果。而一儒生却以密方治愈之。有病即治,治之而愈,本是人之常情,而阳里华子却光起火来,真乃令人惊诧莫名,原来是为了忘记世间的一切烦扰。这正是列子贵虚思想的写照。寓言先写病况,奇;次写多方医治无效,更奇;继之儒生治之病愈,又更奇;病愈而大怒,奇之又奇。全文精警、朴实,而奇诡跌宕,层层生色,正如行山 上,引人入胜,而结穴处孔子所云“此非汝所及乎”一句,更加重了文章的奇跌韵致。又多用长句的铺排和词组的列举,读来甚觉顿挫有力。
秦人逢氏有子①,少而惠②,及壮而有迷网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③,尝甘以为苦④,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焉者。杨子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 ”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⑤。老聃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⑥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具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⑦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⑧,汝之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⑨,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⑩,不如遄归也。”
注释 ①逢(pang庞):当作“逢”,姓。 ②少(shao音绍):幼。惠:作“慧”。 ③飨(xiang音享):食,吃。朽:臭。 ④尝:通“常”。 ⑤证:同症。 ⑥庸:岂,难道。 ⑦倾:当作“正”。 ⑧向(xiang音相):作“乡”。昔。 ⑨邮:通“尤”。 ⑩荣:赢,负担。(1 1⑥遄:速。
今译 秦国人逢氏有个儿子,小时很聪明,等长大却得了个胡涂病。听见唱歌以为是哭,看到白的以为是黑的,吃了香的以为是臭的,尝到甜的以为是苦的,做事错了以为是对的:他的意念所到之处,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没有不是颠倒的。杨子告诉他的父亲说:“鲁国的贤人多技艺,是不是能治好这种病你为什么不去请教呢”父亲前往鲁国路过陈国,碰见老聃,就陈说他儿子的症状。老聃说:“你哪里知道你儿子的胡涂呢现在天下之人都对是非迷迷胡胡,对利害胡胡涂涂。害同一个病很多,本来就没有清醒的。再说一个人迷胡不能使一家败落,一家人胡涂不能使一乡败落,一乡人迷胡不能使一国败落,一国人胡涂不能使整个天下败落。天下如果全都胡涂,谁使它败落呢假如天下人的心都象你儿子,你就反而胡涂了。哀乐、声色、臭味、是非,谁能分辨它而且我的这些话未必不胡涂,何况鲁国的君子是最迷胡的,怎能消除别人的胡涂呢带着你的干粮,不如赶快回家吧。”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忘者梦觉,迷者觉梦,论其所造迷者之得又多几乎真矣。”
又:“以此迷疾之说以翻前一段病忘之意……其意盖谓今世之人皆迷于利欲而不知道,反以有道者为迷也。”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快论。”
又:“历叙情状好。”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乱世之人,废君可托于行权,篡取可名为禅让。上下无别,则父子之恩薄,婚姻失常,则夫妇之道苦矣。迷网之疾,举国若狂,为之奈何。”
又:“意翻空而易奇。”
又:“写迷网尽致。”
总案 《列子》寓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注重内容的集中和结构的紧凑。此则叙事的铺排,对话的排比,都围绕着“迷”字诘墨设色。特别是“天下尽迷”十句,句句转宕,一气旋折,确实是“意翻空而易奇”的精采生色文字。末尾再纵放一笔,“荣(赢)汝之粮,不若遄归也”使文章神气光彩愈为焕发。一段不长文字,“迷”字凡十见,这也是结构严密的一个显著特色。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①;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②。指社曰③:“此若里之社④。”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⑤。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⑥,曰:“予昔绐若⑦,此晋国耳。”其人大惭⑧。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⑨。
注释 ①诳:欺。 ②愀(qiqo音悄)然:忧愁的样子。 ③社:土地庙。 ④里:乡里,指故乡。 ⑤涓(xuan音泫)然:流泪的样子。 ⑥哑(yue音约)然:失声大笑的样子。 ⑦昔:当为“皆”字之误。绐(dai音待):欺。 ⑧惭:羞愧。 ⑨更:再。微:无。
今译 一个燕国人在燕国出生,在楚国长大,到年老时要回本国去。经过晋国的时候,同行的人骗他;指着城说:“这是燕国的城。”那人脸上显出了忧伤的神色。指着土地庙说:“这是你家乡的土地庙。”那人竟长长地叹气。又指着房屋说:“这是你先人的房屋。”那人竟流着泪哭起来。又指着高土堆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那人便大哭起来。同行的人失声大笑,说:“我全是骗你,这是晋国啊。”那人非常羞愧。等到了燕国,真正见到了燕国的城和土地庙,真正见到了先人的房屋、坟墓,悲伤的心情反而减轻了。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甚有味也。此与孺子入井相似皆心诚,有之以此识哀乐之所从生皆忘也。何至从人之所感哉!恻隐之反而示发之中也,取彼明此,亦是偶然。”
又:“此段盖言人心无真见则或以妄者为是而真者为非也。据此一段篇语极到,必列子之本书。”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详叙情状好。”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人心悲感,一往而深,用之太过,后将不继。故古人于性情之事借学养以留之,为躃踊以节之,因不系乎俯仰之成迹矣。”
总案 此则寓言不过百余字,类同一篇特小小说,完全采用直叙和白描的手法,却把一个燕人回乡的故事写得活灵活现,不仅使同行者哑然大笑,而且使读者也会哑然大笑。嗔笑之余,却领悟一个道理:人心无真见则或以妄者为是而真者为非;或曰:人心悲感,一往而深,用之太过,后将不继。
歇后语作为汉语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冰糖煮黄莲歇后语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冰糖煮黄莲歇后语的答案
冰糖煮黄莲 —— 同甘共苦
冰糖煮黄莲歇后语的答案拓展一冰糖调黄瓜 ———— 千干脆脆;干脆
冰糖葫芦 ———— 一串一串的
冰糖煮黄连 ———— 同甘共苦;苦中有甜
吃了冰糖吃豆腐 ———— 先硬后软
含冰糖说好话 ———— 甜言蜜语
属冰糖葫芦的 ———— 成串儿
冰糖拌黄瓜 ———— 嘎嘣脆;干干脆脆;干脆;甘脆
冰糖掉到蜜罐里 ———— 甜透了
冰糖放在枕头边 ———— 逗甜了嘴
冰糖荔枝 ———— 甜上加甜
冰糖蘸荔枝 ———— 甜上加甜
冰糖蘸蜜 ———— 甜上加甜;甜透了
冰糖蒸荔枝 ———— 甜透了;甜上加甜
冰糖作药引 ———— 苦中有甜
冰糖作药引子 ———— 苦中有甜
冰糖做药引子 ———— 苦尽甜来;苦中有甜
吃冰糖拌麻油 ———— 得意得不得了;得罗得不得了
吃了白糖吃冰糖 ———— 乏味
吃药用冰糖作引子 ———— 又苦又甜
冰糖煮黄莲歇后语的答案拓展二吃着冰糖唠嗑 ———— 尽说甜话
丢掉冰糖啃黄连 ———— 自找苦吃
番鬼佬吃冰糖 ———— 好烦;好矾
哈密瓜泡冰糖 ———— 甜上加甜;甜透了
哈蜜瓜泡冰糖 ———— 甜上加甜;甜透了
红枣炖冰糖 ———— 甜上加甜;甜透了
口里含冰糖 ———— 嘴甜
六月天喝了冰糖水 ———— 又甜又解渴
奶茶放冰糖 ———— 更香更甜
冰糖煮黄莲歇后语的答案拓展三白水煮冬瓜 ———— 没啥滋味
白水煮豆腐 ———— 淡而无味
棒子面煮葫芦 ———— 胡胡涂涂
棒子面煮鸡子儿(鸡蛋) ———— 糊涂蛋
冰糖煮黄连 ———— 同甘共苦;苦中有甜
菠菜煮豆腐 ———— 一清(青)二臼
茶壶里煮冻梨 ———— 道(倒)出来也是酸货
茶壶里煮挂面 ———— 难捞
茶壶里煮馄饨 ———— 一肚子话(货)
茶壶里煮饺子 ———— 肚里有货倒不出;肚里有货
茶壶里煮元宵 ———— 满腹心事(食)
茶壶煮饺子 ———— 心中有数
沸水锅里煮螃蟹 ———— 看你横行到几时(比喻行动蛮横,依仗暴力胡作非为的日子不会太久了。)
沸水煮孩子 ———— 熟人
黄连锅里煮人参 ———— 从苦水中熬过来的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那么打架揪胡子歇后语的答案你知道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打架揪胡子歇后语的答案,欢迎大家阅读。
打架揪胡子歇后语的答案
打架揪胡子 ———— 谦虚(牵须)
打架揪胡子歇后语的答案拓展摘抄唱戏的没主角 ———— 胡闹台
唱戏没主角 ———— 胡闹台
炒胡豆(蚕豆)下酒 ———— 干干脆脆
扯着胡子打滴溜 ———— 嘴巴上的劲儿
城隍老爷拉胡琴 ———— 鬼扯
城隍老爷卖胡豆(蚕豆) ———— 鬼吵(炒)
城隍菩萨拉二胡 ———— 鬼扯
城隍爷拉胡琴 ———— 鬼扯
吃错了耗子药 ———— 胡折腾
吹胡子瞪眼 ———— 气到极点
刺笆林里放风筝 ———— 胡搅蛮缠;胡缠
醋坛子里泡胡椒 ———— 尝尽辛酸
打架揪胡子 ———— 谦虚(牵须)
大胡子吃糖稀 ———— 撕扯不清
大花脸的胡子 ———— 假的
大腿上把脉 ———— 不对路数;胡来
电线杆上拉胡琴 ———— 大老粗
东扯葫芦西扯瓢 ———— 胡拉乱扯
打架揪胡子歇后语的答案拓展精选阿婆留胡子 ———— 反常
八千岁留胡子 ———— 大主意个人拿
白日做梦 ———— 胡思乱想
搬竹竿进胡同 ———— 直来直去
棒槌锻磨 ———— 胡凿
棒槌拉胡琴 ———— 粗中有细;不是正经家
棒子面煮葫芦 ———— 胡胡涂涂
背后抹胡琴 ———— 拉不着
闭着眼睛卖布 ———— 瞎扯;胡扯
裱糊匠止天 ———— 胡(糊)云
才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 ———— 难题(剃)
裁布不用剪子 ———— 胡扯
曹操背时遇蒋干,胡豆(蚕豆)背时遇稀饭 ———— 倒霉透了
草驴(母驴)卖了买叫驴(公驴) ———— 胡捣腾
茶铺里招手 ———— 胡来
长成的胡子,生就的相貌 ———— 更改不掉
唱戏的吹胡子 ———— 假生气
唱戏的胡子 ———— 活的;假的(比喻不真实。)
打架揪胡子歇后语的答案拓展推荐耗子给猫捋胡子 ———— 溜须不要命(比喻拼命巴结)
喝酒不拿盅子 ———— 胡(壶)来
黑狗熊耍扁担 ———— 胡抡
喉咙里塞胡椒 ———— 够戗(够受的)
猴儿拿棒槌 ———— 胡抡
猴儿耍大刀 ———— 胡砍
猴子唱大戏 ———— 胡闹台
猴子耍扁担 ———— 胡抡
狐狸吵架 ———— 一派胡(狐)言
胡豆地里出油菜 ———— 杂种
胡椒浸在醋里 ———— 辛酸得很
胡萝卜疙瘩 ———— 上不了席
胡萝卜煮豆腐 ———— 红白不分
胡敲梆子乱击磐 ———— 欢喜若狂;得意忘形;快活一时算一时
胡琴里藏知了 ———— 弦外之音;弦外有音
胡琴上吊铜铃 ———— 弦外之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