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基本概念

情绪的基本概念,第1张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种类:个体情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

心境又叫心情。是指个体一种微弱、平静、持续时间较长且带有感染作用的情绪状态。心境体验会使人的情绪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染上同样的情绪的色彩,它具有长期性、弥散性的特点。弥散性主要指心境没有指向具体对象,而是根据心情具有一定传染作用,人的情绪可以由自身扩张到周围的其它事物。

长期性指是心境会在一定时间内主导人情绪,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可能是几个小时、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比如,我们学过的鲁迅的一篇文章里写到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和儿子后长期抑郁寡欢。

2、激情

是指个体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而时间相对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积极的激情使人迸发出巨大的能量、振奋人心、行为果断、自我激励、富有效率。消极的激情同样也会因其暴风雨般的强烈能量带来破坏性的结果,给个体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极大恶果。如青少年学生因小摩擦,导致口角、斗殴、伤人乃至殃及生命,都源于一时的激情冲动。

3、应激

是指一种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下所引起的个体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一方面它可能提高人的激活能力,表现为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致使人的行为紊乱,判断失误,不能准确的做出符合当时目的的行动。但是,人们如果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中,就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减弱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敏锐性。

情绪的功能

适应功能

有机体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种适应方式。情绪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如动物遇到危险时产生恐惧的呼教,就是动物求生的一种手段。

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任务。

组织功能

情绪的组织作用是指情绪对其他心理过程的影响。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作为脑内的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如恐惧、痛苦等会对操作产生负面影响。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

社会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表情是思想的信号,如用微笑表示赞赏,用点头表示默认等。

目前看来,至少有两个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脱困。其一:是情绪;其二:是动机。

情绪,一旦发生,必有原因。我们普遍不关注其原因,而只在乎情绪的宣泄。然而导致情绪的原因很可能是个虚假的错误。顺着情绪的方向,寻找原因,看看那压制自己的力量源泉,原来只是一团雾而已。从而,就能将你从这种情绪中释放出来。

动机,行为的动机,是行为的最主要力量。如果这件事没有意义,那就不值得去做。所以,我们做很多事,很忙碌。但是背后的动机被封装后,压在情绪之下,理性再也看不到它。如果反其道而行之,每次无论做什么事,都存着一个打开封装看看动机的心思。就会发现,导致自己如此做的理由,很多时候竟然那么荒唐。那你的荒唐的行为还会有力量吗?这是釜底抽薪了。

也许还有其它的方式方法,目前对于我来讲,比较容易操作的,就是顺着情绪和动机的方向,认识我自己。To know yourself,先哲的教诲。继续努力!

1、情绪的自我觉察能力

了解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觉能力。自我觉察,即当自己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够察觉,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能力。一个人所具备的、能够监控自己的情绪以及对经常变化的情绪状态的直觉,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领悟力的基础。

2、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控制自己的情绪活动以及抑制情绪冲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当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低下时,就会使自己总是处于痛苦的情绪旋涡中;反之,则可以从情感的挫折或失败中迅速调整、控制并且摆脱而重整旗鼓。

3、情绪的自我激励能力

引导或推动自己去达到预定目的的情绪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种自我指导能力。它是要求一个人为服从自己的某种目标而产生、调动与指挥自己情绪的能力。

4、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

这种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就是所谓同理心,亦即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设想。愈具同理心的人,愈容易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也愈能觉察他人的情感状态。

5、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善于调节与控制他人情绪反应,并能够使他人产生自己所期待的反应的能力。 一般来说,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是否被社会接纳与受欢迎的基础。在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重要的是能否正确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情绪情感,因为,一个人的情绪表现会对接受者即刻产生影响。

扩展资料

1、用表情调节情绪,有研究发现,愤怒和快乐的脸部肌肉使个体产生相应的体验,愤怒的表情可以带来愤怒的情绪体验,所以烦恼时,用微笑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可能是个很好的选择。

2、人际调节,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当情绪不好时,可以向周围的人求助,与朋友聊天、娱乐可以使人暂时忘记烦恼,而与曾今有过共同愉快经历的人则能引起当时愉快的感觉。

3、环境调节,美丽的风景使人心情愉悦,而肮脏的环境会使人烦躁。当情绪不好时可以选择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

4、认知调节,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对事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每件事情不同的人观点不同,则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所以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来改变情绪。

5、回避引起情绪的问题,如果有些引起情绪的问题既不能改变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解决,就可以选择逃避问题,先暂时避开问题,不去想它,待情绪稳定时,再去解决问题,而且有时候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在从事其他事情时不经意的想出来。

-情绪 (心理学名词)

-情绪 (汉语词语)

第7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 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动机种类:

 一、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分

 1生理性动机:也称驱力,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

 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饥、渴、缺氧、母性、性欲、排泄、疼痛等,都是保证有机体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生理性动机。

 人不仅是自然人,理是社会人,在人的许多生理性动机中都印不社会的烙印。如母性动机,一方面它是天生遗传的一种动机,另一方面也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已不是纯粹的本能机动了。

 2社会性动机:人类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逐渐社会化,接受其所在社会文化的熏陶。为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也满足自己的社会文化需要,就会产生各种社会性动机,如工作、交往、成就、成长动机等。

 二、根据动机产生的源泉不同分

 1外在动机: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2内在动机: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由内在动机支配下行为更持久。

 从某种意义上讲,内在动机是个体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内在兴趣,不会轻易消失。

 内在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奖赏却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动机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

 三、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

 1主导动机:人的行为复杂,其表现之一,便是某一行为可能是由多种动机所驱使的。推动行为的各种动机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表现强烈而稳定,起主导作用。在行为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作用,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2从属动机: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起的作用偏弱,称从属动机。

 主导、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

 动机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工作效率。动机的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社会性动机: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它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熟的追求等诸多方面。

 一、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赞赏。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1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遗传的基本交往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交往行为的学习有多种方式,条件反射和奖赏等都有可能加强交往倾向。

 交往动机产生原因:人是社会的动物,交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一项重要活动。

 1合作: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生存是离不开与其他人的合作的。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2情谊:人们会因一些情感因素而喜欢与他人在一起。伙伴情谊也是人类交往的一种因素,表现形式:

 如夫妻感情、亲属亲情、邻里情谊、同学友情、同事情义等。这种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3归属:人们总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获得支持与依赖,具有安全感。

 两种观点:

 1人们是为排除自己的恐惧才选择了与别人交往的行为。

 2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因为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同时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与情绪体验是否合适,正是这种社会比较过程,加强了人们的交往动机。

 二、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结构:含两种成分:1追求成功的倾向。2回避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的特征:是一处后天习得的动机,也是决定个体努力程度的动机因素。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探新求异,有开拓精神,喜欢挑战,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富于创造性,总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2具有坚定信念: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从优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

 3正确的归因方式:常把以往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加努力,改正缺点,不断进取。低成就动机水平的人会把以往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种稳定的、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把成功归因于外在原因(如运气等),这种归因会安于现状,消极被动,过于自责,不思进取。

 三、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基于不同的人性观,涉及人为什么工作?有四个理论:

 X理论:认为人工作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常被外来刺激(诱因)吸引。

 Y理论:把人看作是负责、有创造力的,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的好内驱力。

 V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观而付出的努力。

 Z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忠诚度都 会得到提高。

 工作动机来自不同工作需要的驱动。人们为了生存,为了证明自我价值,为了使自己更成熟,甚至为了寻求一种乐趣,而努力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因此工作是每个人一生的事业。

 动机理论中有代表性的有:

 1本能理论:最早被提出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但不能解释所有动机行为。人的许多行为是后天学习来改变的,不全是先天机制的驱使。

 2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

 匮乏动机: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成长动机:被高级需要所驱使的动机,是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愿意承受不确定性、紧张乃至痛苦,以使自身的潜能得以实现。

 其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从低到高级可分为五层:

 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得到满足后,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行为。(不是绝对的)

 3认知与期待理论

 现代动机理论学家采用认知观点,来说明激发人类行为的动机。认为,重要的人类动机不是来自客观的事实,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非常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越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动机力量:目标激发人的内部力量的强度。效价:目标对个人的价值。期待:个人依据经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构成:三个层面可考察和定义情绪,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人对不同事物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只有个人的内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或意识到。反映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紧张时,心跳加快等,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

 3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也是情绪表达过程。如悲伤时哭,高兴时笑等。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常成为人们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友谊感 和成就感就是情感。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人出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3从反映特点看差异: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如遇到危险时会极度恐惧,但危险过后恐惧会消失。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如民族自尊心,父母对子女的爱。

 情绪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基本形式

 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

 ①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绪,具有较高的享乐维和确信维,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接纳感。

 ②愤怒: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③恐惧:引起恐惧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

 ④悲哀: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其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

 可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

 2情绪状态

 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分:

 ①心境: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当人处于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事物。(伤感时,见花落泪,对月伤怀)心境体现了“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的弥散性特点。人平时的情绪状态就是心境。

 ②激情: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此状态下,人的外部行为表现比较明显,生理的唤醒程度也较高,因而很容易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③应激: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心率、呼吸变快,肌肉紧张、血压、血糖升高。应激状态不能维持过久,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

 3情感的种类: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的主观体验。

 ①道德感: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理智感: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③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美感的产生受思想内容及个人审美标准的制约。

 情绪情感的表达:

 1表情:是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手段。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人类交往活动中的信息表达中,表情起了重要的作用。(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更多依赖于表情的作用)

 2表情的种类:

 ①面部表情:由面部肌肉和腺体变化来表现情绪的,是由眉眼鼻嘴的不同组合构成的。是人类的基本沟通方式,也是情绪表达的基本方式。有泛文化性。七种表情:快乐、惊讶、生气、厌恶、害怕、悲伤、轻视。最易辩认的表情是快乐、痛苦。较难认的是恐惧、悲哀。最难辨认的是怀疑、怜悯。

 ②身段表情:由人的身体姿态、动作变化来表达情绪。不具跨文化性,受不同文化的影响。

 ③语调表情:通过声调、节奏变化来表达情绪的,也是一种副语言现象。

 相互配合,成为情绪的有效表达方式。

 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

 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能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

 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分:

 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绪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

 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绪则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

 有些同时兼具增力和减力,如悲痛可使人消沉,也可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即对动机的认识可通过对情绪的辨别与分析来实现。

 动机潜力:在具有挑战性环境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变化能力。

 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绪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行为的三方面变化,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

 这些情绪指标可反映出人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的调控功能非常重要,情绪的好坏与唤醒水平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操作效能。

 1促进功能: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联系。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唤醒水平也越低。

 2瓦解作用: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如考试压力越大,考砸可能性越大。中等程度紧张是考试的情绪状态。悲哀会影响工作或学习状态。

 三、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四、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敏感性。对言语有补充作用,可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通过表情辨认对方的态度的内心世界。表情作为情感次序的一种方式,被视为人际关系的纽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6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