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谋(1857—1931),字古微,后改名孝臧,一字藿生,号沤尹,又号彊村,归安人。父朱光第,曾官河南邓州知州,为官廉正。祖谋自幼随父生活,二十岁已名著中州。光绪八年(1882)举人,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充国史馆协修、会典馆总纂总校、江西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升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累迁侍读庶士、侍讲学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中,上疏反对仇教启畔,几获罪。辛丑条约后,升内阁学士,擢礼部侍郎,寻兼署吏部侍郎。光绪三十年,出任广东学政,因与总督不合,引病辞官,卜居苏州。后应聘为江苏法政学堂监督。宣统元年(1909)特诏征召,次年授弼德院顾问大臣,皆以病辞。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结交学者词人,填词赋诗,以校书、著述自娱。1931年病逝于上海。祖谋早岁工诗,蹊径在黄山谷、孟东野之间。四十岁后,始专力于词,初学吴文英,晚又肆力于苏轼、辛弃疾二家,曾校刊《东坡乐府》。所刻《彊村丛书》,搜集唐、宋、金、元词163家、173种,精加勘校,功著词林。有词集《彊村语业》三卷。另编有《湖州词徵》三十卷、《国朝湖州词录》六卷。还有《宋词三百首》、《词莂》、《清代词坛点将录》等选本,《宋词三百首》至今仍广受欢迎。朱祖谋为“晚清四大家”之一,为传统词学之一大结穴,享誉既高且久,影响至今不衰。
若就其大概而言,则诚如陈匪石《旧时月色斋词谈》所言,“清代之词学,浙西、常州而已”。但艺术上若要创新,则又不能固守一派一家之法度,而需博采兼施。一切有作为有成就之词家,莫不有兼容并包之胸襟与手法。细究浙西词派前后各期重要作家,也不是宗法张炎一人,而是兼及清真、白石和梦窗。前论复堂词,称“其非独不屑为陈、朱,抑且上溯唐、五代”,甚至学习稼轩;事实上,彊村词的艺术取径比复堂词还要宽广,成就也更大,言其“为传统词学之一大结穴”,这是主要理由。
关于这一点,前人有许多议论。《词学季刊》创刊号载夏孙桐《朱彊村先生行状》,文中有云:“公……身世所历,忧危沉痛,更过于半塘。清末词学,视浙西朱、厉,毗陵张、周诸家,境界又进者,亦时为之也,故公词遂为一代之结局。”夏承焘《天风阁学词日记》一九三二年引张尔田《望江南》词,其序有云:“丈词实为有清一代词流之大殿。”《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八号载夏敬观《风雨龙吟室词序》,有云:“乾嘉人类皆学白石、稼轩、玉田、草窗、碧山……侍郎出,斠律审体,严辨四声,海内尊之,风气始一变。侍郎词蕴情高夐,含味醇厚,藻采芬溢,铸字造辞,莫不有来历。体涩而不滞,语深而不晦,晚亦颇取东坡以疏其气。”《同声月刊》第三卷第一号载张尔田《龙榆生词序》,更细论云:“余尝谓乾嘉以来词人,大都取径于南宋。……惟朱彊村侍郎词,晚年颇法于苏。”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近人词如复堂词之深婉,彊村词之隐秀,皆在半塘老人上。彊村学梦窗而情味较梦窗为胜。盖有临川、庐陵之高华,而济以白石之疏越者。学人之词,斯为极则。”蔡嵩云《柯亭词论》云:“彊村慢词,融合东坡、梦窗之长,而运以精思果力。学东坡,取其雄而去其放;学梦窗,取其密而去其晦。遂面目一变,自成一种风格,真善学古人者。”叶恭绰《广箧中词》云:“彊村翁词,集清季词学之大成,公论翕然,无待扬榷。余意词之境界,前此已开拓殆尽,今兹欲求于声家特开领域,非别寻途径不可。故彊村翁或且为词学之一大结穴,开来启后……至所作之兼备众长,不俟再论。”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卷三云:“彊村词笔调屈曲,寄意深邃,而其气之流溢较梦窗为显。到粤后,其词气势笔调始开朗,不局限于宋人范围,笔触广阔,意态郁勃。……清季四家成就以彊村最为杰出。……其晚年之作,遂渐趋疏朗,盖用东坡以疏其气,运密入疏,寓浓于淡故也。”台湾有学者甚至认为:“朱祖谋初为词,师法两宋诸名家,北宋如晏几道、周邦彦、柳永,南宋如朱敦儒、陆游、姜夔、王沂孙、陈允平、张炎、蒋捷、吴文英,均能得其仿佛。体备众制,兼收并蓄。”①这些议论,概括起来,两句话:一、彊村词为清词一大结穴;二、其成就的取得,功归集成。
事实上,彊村词也确如批评家所言,无论小令还是中长调,都广采兼施,千锤百炼,绝似杜甫夔州后诗,苍劲沉着,使浙江词在艺术上达到完全成熟的境地,从而不仅将清代浙江词,而且将整个清词推上更高的艺术水准和艺术境界。限于篇幅,本章仅能举其特出者。
先来看他的小令。第一首便是《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词云: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栏。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此词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作者时任礼部侍郎兼署吏部侍郎。瞻园,张仲炘号。仲炘字慕京,湖北江夏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至通政司参议。戒坛,又名戒台寺,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辽咸雍年间高僧法均在此建坛传戒,清代多次重修扩建。寺在北京西郊门头沟马鞍山,坐西朝东,依山势高低而建。寺内千佛阁重檐层阁,登高可俯视浑河,群岚叠翠,气象万千,惜今已遭拆除。此阕虽是纪游短词,上片纪游寺,下片纪登阁远眺,却是尺幅之中有千里之势,雄浑苍老,气魄宏大,凝重肃穆,自是大家手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末句表面写景,而实寓象征意味。此词作于戊戌政变后半载,变法失败,光绪被囚,中国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故末句语意双关。“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三句,兼学李白《望庐山瀑布》之“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和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之“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用而化之,一如己出,自成境界。普通作者有此一阕,亦足留名。
与此词创作背景有关联的佳作,是《鹧鸪天·九日丰宜门外过裴村别业》。词云:
野水斜桥又一时,愁心空诉故鸥知。凄迷南郭垂鞭过,清苦西峰侧帽窥。新雪涕,旧弦诗。愔愔门馆蝶来稀。红萸白菊浑无恙,只是风前有所思。
丰宜门,北京南门。裴村,刘光第字。刘为戊戌被害六君子之一。作者与刘同为光绪九年(1883)进士,有同年之谊。据彊村自定稿之《彊村语业》,此词即作于戊戌年(1898)。刘遇害在八月十三日,作者填此词在重阳节,相距仅二十五天。作者凭吊死难好友,情恳意恻,掩抑凄怨。通篇都是外在景物的描写,而情在其中,寄意遥深。时值忧危艰险之际,如此着笔,乃向秀《思旧赋》传统。这不仅是作者人格操守的反映,也是作者杰出词艺的展露。彊村词几乎句句有来历,此阕亦然;字面最为平常的末句,最有来历亦最具深意。《有所思》为汉乐府曲名,《乐府诗集》于该名下所录作品甚众,多言有所思而不得见的相思之情。而“风前”二字,又显系自李煜《悼诗》“咽绝风前思”化出。综合细味,则此句大有深意。陈邦炎先生释其词时写道:“如果推广句意,探其‘所思’之或有的内涵,则供人寻绎之空间远不止此。作者虽非推动、参预新政之人,但身丁内忧外患交迫之际,目睹接踵而至的国耻,固已久怀感慨时事之思,此时更面对变法失败、德宗被囚、国事益不可为的局面,其‘所思’自是千头万绪,匪言可尽,而此结句则亦只有不说破‘所思”之内容,以不尽尽之。”①
读彊村词,一方面深感其内涵、语意的丰富深厚,另一方面并无阻滞艰涩之感,而反有沉雄痛快、气韵酣畅之意兴。这也是它高于复堂词的地方。再来看《浣溪沙二首》:
独鸟冲波去意闲,坏霞如赭水如笺。为谁无尽写江天并舫风弦弹月上,当窗山髻挽云还。独经行地未荒寒。
翠阜红厓夹岸迎,阻风滋味暂时生。水窗官烛泪纵横。禅悦新耽如有会,酒悲突起总无名。长川孤月向谁明
光绪二十九年(1903)初夏,作者在任广东学政上,至嘉应州(今广东梅县)视学,并与放归在家的黄遵宪相聚。公私事毕,经水道返广州,途中作此二阕。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国变,彊村与慈禧太后为首的旧派政见不合,在殿上与太后抗争,终于在二十八年秋,由礼部侍郎外放广东学政,结束了近二十年的京官生涯。此时的清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光绪二十七年辛丑条约的签订,又使国家承受了更多的负担和更重的耻辱。新愁旧恨,交织胸中,悲愤郁抑,可以想见。此二阕按时间顺序,写傍晚至深夜舟行所见所感,忧愤贯穿始终。虽是短调,却写得顿挫铿锵、郁勃拗怒而又气韵潜转、情感激荡。“独”、“孤”、“为谁”、“向谁”、“暂时”、“突起”、“无名”等无力把握外物的不确定性语汇,“波”、“坏霞”、“无尽”、“江天”、“荒寒”、“阜厓夹岸”、“阻风”、“泪纵横”、“悲”、“长川”等流露外物和环境辽阔、艰险的描述性、形容性语汇,以及“冲”、“写”、“弹”、“当窗”、“挽”、“经行”、“会”、“明”等力图抗衡、把握外物的行动性语汇,使作品遒劲有力、感愤交织,从而凸显出词人身处艰危动荡时世,试图有所突破,而又孤独无助、茫然不知所措的悲怆与栖惶。但彊村词的过人之处,并不止于反映环境的凶险和人事的衰微,而是试图寻找、指示出路和前景,像与上述所描述情景相矛盾的“去意闲”、“水如笺”、“并舫风弦”、“山髻”、“还”、“未”、“迎”、“生”、“会”、“禅悦新耽”等,都让人在一片荒寒凄凉中看到一线生机,找到坚持的理由。事实上,这正是彊村词近代化意义的突出表现。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对彊村词的评价多有保留,尝言“古人自然神妙处,尚未及见”,但《人间词话》附录一却对此二阕大力赞赏:“彊村词,余最赏其《浣溪沙》‘独鸟冲波去意闲’二阕,笔力峭拔,非他词可能过之。”亦可佐证这二首成就之高。
这种基于清醒现实主义与坚贞理想主义之人生态度的词学观,在《清平乐·夜发香港》中,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词云: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光绪三十一年(1905),彊村在广东学政任上,因与总督意见不合,遂引疾去官,借道香港,取水路北归。此词即作于离港之际。上片写所见,黑暗荒凉,几近绝望;下片写听觉,启航汽笛,催人振奋,苦闷郁塞,一时荡尽,生机顿生,希望犹存。末二句倔强斩截,别开生面;作者相信自会有“蛟龙”式的人才,来力挽狂澜,忧国、爱国之情深沉而强烈。全词虽短,却是由景及情,由近及远,层层深入。尺幅之中,写尽开船离港后所见夜景及去官北归的心情,内涵丰富,笔力遒劲,语言清奇。这样的词作,已经与现当代知识分子的情操旨趣无多差异。
彊村词中的令词佳作还有很多,像为悼念刘光第而作的《减字木兰花》(盟鸥知否)、写于庚子事变当年除夕的《鹧鸪天》(似水清尊照鬓华),还有临终所作《鹧鸪天》(忠孝何曾尽一分),都是其中的杰作。
王鹏运《彊村词序》说:“公词庚、辛之际,是一大界限。自辛丑夏与公别后,词境日趋于浑,气息亦益静,而格调之高简,风度之矜庄,不惟他人不能及,即视彊村己亥以前词,亦颇有天机人事之别。”王鹏运也是词学大家,对彊村尚如此推崇,足见彊村词成就之高。相较而言,彊村后期词确实更成熟,更浑成。这固然是因为其思想感情的成熟、深沉,但更重要的还是词艺上的转益多师。而后期词的艺术成就,又集中反映在中长调上。
彊村的中长调,上祧屈骚的比喻象征传统,深得梦窗词“密丽”和“潜气内转”二长,更兼白石之疏越、东坡之清雄与稼轩之骨力,是彊村词艺术功力的具体反映。最典型的当是《夜飞鹊·香港秋眺,怀公度》。词云:
沧波放愁地,游棹轻回,风叶乱点行杯。惊秋客枕,酒醒后、登临倦眼重开。蛮烟荡无霁,飐天香花木,海气楼台。冰夷漫舞,唤痴龙、直视蓬莱。多少红桑如拱,筹笔问何年,真割珠厓不信秋江睡稳,掣鲸身手,终古徘徊。大旗落日,照千山、劫墨成灰。又西风鹤唳,惊笳夜引,百折涛来。
潘飞声《在山泉诗话》引此词,题曰:“甲辰九月,舟过香港,倚船晚眺,寄公度。”甲辰为光绪三十年(1904)。公度,黄遵宪字。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国侵占香港,距作者写此词,已过去六十三年。梦窗词以“密丽”与“潜气内转”见称。此词也具备这种特点。为了突破吴词繁密、板滞和晦涩的缺陷,词人同时向白石、东坡和稼轩学习,汲取有益成分,使得这首词既显得密丽高华、章法严密,又有清疏、遒劲的气势和骨力。加上词作所写乃是失地辱国的悲愤,对同道友人的激励,爱国内容与高超技艺完美结合,遂成彊村后期长调中的代表作之一。
再看光绪三十三年(1907),寓居苏州时所填《洞仙歌·丁未九日》。词云:
无名秋病,已三年止酒。但买萸囊作重九。亦知非吾土,强约登楼,闲坐到、淡淡斜阳时候。浮云千万态,回指长安,却是江湖钓竿手。衰鬓侧西风,故国霜多,怕明日、黄花开瘦。问畅好秋光落谁家有独客徘徊,凭高双袖。
词人虽然退出官场,但爱国之心不减。国运日蹙,抑郁悲愤,才不得施,只能做无可奈何的坐视旁观者。以此入词,便有了这阕《洞仙歌》。故全词以清闲掩执着,以平淡掩郁愤,清奇疏宕,一气流走,略无滞涩之感。叙事、抒情、议论有机结合,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王国维所言“济以白石之疏越”,张尔田、夏敬观所言“晚年颇法于苏”、“晚亦颇取东坡以疏其气”,都可说是针对此词而发。钱仲联先生甚至说此词“正如陶渊明的诗篇一样,表面看来,显得平淡,掩盖了愤郁”①,不愧解人。此词无疑是作者后期词体创作的又一杰作。
此外像《齐天乐·鸦》、《石州慢·用东山韵》、《声声慢·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味聃赋落叶词见示,感和》、《金缕曲·书感寄王病山、秦晦鸣》、《烛影摇红·晚春过黄公度人境庐话旧》、《八声甘州·暮登灵岩绝顶,叔问为述半塘翁昔年联棹之游,歌以抒怀》等,都是转益多师,词艺浑成,词品峻洁,足可反复涵咏的佳作。其实,即使光绪二十三年(1897)、彊村四十一岁所作“早期”词《长亭怨慢·苇湾重到,红香顿稀,和半塘老人》,也是在吴文英的基础上,兼采陈与义、姜夔二家。
总之,兼容并包的胸襟,与无施不可的技艺相结合,彊村词终于成为传统词学的巅峰。
①卓清芬著《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3年版,第316页。
①钱仲联等撰《元明清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9—1170页。
①钱仲联选注《清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66页。
当代著名艺术家:四方方云谈禅画目的
江南都市报:禅画:由禅入画 画中悟禅
——陈东有先生专访禅画艺术家方云先生
方云禅画
一、由禅入画:墨彩染空尘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有与禅宗禅意的相通之处,它可以通过有限的笔墨来传达无穷的气韵。简而见其功,空而得万物。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
陈东有:中国的禅宗已是博大精深,中国的绘画也是意境万千。您现在正在从事禅画研究和创作,敢问:什么是禅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与禅宗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禅画、禅宗与我们江西有什么殊胜的因缘?
四方方云:禅宗有两个涵义:一是提倡用禅观概括佛教全部教理和修行的主张。二是指中国佛教宗派,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摩诃迦叶微笑为其滥觞,奉菩提达摩为中华始祖,以觉悟众生自心为主旨。禅宗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方式相传,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不立文字,不是说和文字过不去,而是反对文字所裹挟的“理性”,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及自身知识的局限性。
中国禅宗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诸代发展演变,而为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我们江西对禅宗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性的,禅宗发展史上有“一花开五叶”之说,就是指早期中国“佛教化”开始步入佛教“中国化”后,传衍为“五家七宗”,其中的三家五宗起源于江西,为沩仰、临济、曹洞及黄龙、杨岐。
如著名的禅师马祖道一,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开创丛林,二是开创理念。他当年在南昌开元寺,就是现在的佑民寺弘法,四方信徒云集洪州,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其理论核心,就是“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学禅人明白,禅道就是生活之道。“平常心”、“无造作”是禅的内核:“困了就歇,饿了就吃”,一切顺其自然,“要眠即眠,安坐即坐”,“本来面目”就是无污染,无附着的未然。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恰恰有与禅宗禅意的相通之处,它可以通过有限的笔墨来传达无穷的气韵。我觉得,禅者用简、空的境界来表达禅事、禅理所绘的画,应该就叫禅画吧。简而见其功,空而得万物。禅画的笔法和主题,是禅者心境,明心见性是其根本,扣合禅宗“法无定法,以心生万法”的特色。禅画所表达的,是从“我执”“法执”的桎梏回归无拘无束的自在,是从浮躁功利的社会回归平静无尘的自性。从某个角度讲,禅画是画禅者与观画者共同完成的创作过程,禅者借用笔墨,写出心灵的声息,在有限的人生水月中,创造广大无边的境界;而观画者“以禅悦为味”,对画面中万里长空、万籁寂静的虚空,产生轻安寂静的感觉,适悦身心,如灵山会上的拈花一笑,这才是圆满的妙高顶上不可言说的禅的境界。
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首开禅画先河的,当为唐代王维;唐末贯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近代的虚谷,现代的弘一、丰子恺,在禅画史上都很有影响。“水花凝幻质,墨彩染空尘”,成就了文化史上蔚为清流的禅画大观。
江西人,享受着得天独厚禅声入耳,禅风拂面,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空境界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无可质疑的艺术顶峰。所以,溯本归源,禅宗、禅画都成长于中国,盛极于江西,我们作为后人,自当尤其努力,以激发禅文化的潜德幽光。
方云禅画
二、禅、画相融:观空境逾寂
真正的艺术离不开宗教情怀。“禅”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定”,是对画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对画家本身修养的要求。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与画才能相融相生。
陈东有:禅讲究禅定和智慧,在参禅的过程中,体悟世间觉;画讲究品格和境界,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意象的理解和追求,或生动气韵,或经营位置。二者一为抽象、一为形象,一为哲理、一为艺术,如何相融、相生?
四方方云:真正的艺术离不开宗教情怀。禅宗,正是让佛学舍弃了高高在上的哲学上层结构,因而更大众化了、更亲近人了。
前面我说了,禅宗向来主张“不立文字”、而强调悟道者能“以心印心”,所以,禅画之境,本质上也是不可言说的。我想,真正的画禅者,只有心在无任何杂念的状态下,在真性完全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达到禅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画的画,也才能叫禅画。这个世界,改变我们的外在力量太强大了,《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谓“观自在”,首先就是要关照我们的自心还在不在。
“禅”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对画禅画而言,“禅定”,是对画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对画家本身修养的要求。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世间相,内不动心,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与画才能相融相生。清代书画家笪重光说:“山林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这就是禅、禅者、禅画之间辅车相依的关系。
我个人最为膺服的八大山人,一生虽出入三教,但正如八大山人在自题《个山小像》时说:“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八大山人艺术作品的孤迥特立(见八大作品《孤鸟图轴》)与曹洞宗、临济禅宗风有着深刻的联系。曹洞禅推崇机关不露,在有限中体现无限,所谓“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见方云禅画《默知神自明》)。临济禅讲究大开大阖,强调破,用峻烈的手段扫掉人的执着。八大山人曾在评价石涛的绘画中表达了自己的艺术核心追求,即“画者东西影”。他在花鸟鱼图中的所谓怪诞,并不是为了表达晦涩的哲理、怨愤的王孙情感,而是为了在寻求“实相”中确立生命的意义。《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画禅画、观禅画,应是见境之时,见心不见境。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八大研究是个显学,然而,禅画、画禅其实并不被标举,这实在是颇为缺憾之事。
我创作的云禅画中的人,是解脱自在的、是无有分辨的、是物我为一的,他们以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为友,我想表达的,就是在大自然里,清静、无求的回归是多么可贵,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欲才有快乐,在无欲里、在清净里,一样可以安身立命。
方云禅画
三、画者求禅:人生若得如云水
禅的生活,不是依靠想象力掩盖不如意,而是用禅意智慧明朗地照亮心念,自我净心,通达物我两忘、冷暖皆知的至高境界。
陈东有:您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把自己的绘画与禅结合起来?有无融禅的机缘、或者缘分?
四方方云:家严乃黄埔出身,抗日期间戎马倥偬,屡立战功,战后却闲云野鹤,淡然隐居于贤士湖畔;家慈为虔诚的居士,吃斋茹素,知足常乐,年近九旬尚勤于作务,乐善好施。我们方家伯仲联合成立的江西四方书画院,也有着一门九画家的文化传承。这样的血脉传承,让我与禅学、禅画有着某种奇妙的因缘。
江西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祖庭众多,是推动中国禅宗文化向高峰发展的重要地域。多年来,我几乎走遍了江西各大禅宗祖庭,览习禅学经典,并将心得用简约的文字和简空的画面记录下来。2006年,我前往北京进修,师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博导李少文教授。我的创作尝试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和赞赏,这坚定了我在禅画道路上寂寞而愉悦地继续探索。七年后,完成了《云·禅·画——中国百副名联中的养心禅》一书。我希望,快生活的人们,或可在这里停一停,安顿此心。
真正的净土其实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于禅者,每一心念,都可在禅意之光下检视。
说到《云禅画》,当感恩与星云大师结下的殊胜因缘。
2013年4月13日至5月17日,应台湾佛光大学邀请,我的《云禅画——方云禅画作品特展》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佛光缘美术馆开展,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位哲学界、佛学界泰斗、学者出席开幕式并观展。为期一个半月的禅画作品展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台湾媒体以“现代王维”评价云禅画作品,并破例开出《云禅画》专栏,连载这些作品。
2013年4月16日,星云大师在佛光山亲切接见了我。他说:“如果我们的生活也能像云水一样逍遥自在,没有名枷利锁的束缚,不自我设限封闭,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该多美、多洒脱。所以热爱人生的人,‘铁树开花遍界春’,自有非凡气象。”2013年10月11日,星云大师回江苏宜兴佛光祖庭大觉寺,再次接见了我。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佛光缘美术馆总馆长如常法师并就如何进一步将大师著作的艺术化委托给了我。
方云禅画 特入空门问苦空
四、画中悟禅:无去无来本湛然
画禅画让我领会世间觉:在俗世,能超越世俗,不慕虚荣,就具备了仙人风骨;在凡尘,却悲悯人生,以苦拔乐,就具备了菩萨胸怀。
陈东有:对禅的领悟、对禅画的执着,使您在艺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也是对大千世界的一种宏观。如果再进一步,进入微观,从禅画的体悟中是否也有对大千世界的新知呢?
四方方云:您果然问到要处。有这样一首禅诗“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是说人的佛性是无所谓去亦无所谓来、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它是那样的湛然通透,就像一颗没有一点瑕疵的水晶,散发出来的般若光明洒满人间。禅画气象,最精妙也在于一个“淡”字。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现在画家画笔之下,是和谐共生的。我以前多画石狮, 狮显霸气;后来我画禅意,禅意淡定。二者看来不是一回事,但我却领会到意象各表虽有不同而情曲互通,犹如“淡定”之“淡”字,不也是水火交融而成一体么。也许,从霸气中走出来的淡定会更实在。我画纸本,亦画陶瓷,二者质地不同,画法也尽不同,相差很大,但轻重之间,山水本一,我可尽得举重若轻、也举轻若重之悟。见狮见禅,有石有云,见山见水,若高似低,抚狮思禅,面山思定,临水照心,其最要紧的,是使对立的东西在自己的淡定从容中成为一种和谐。
从台湾回来后不久,我即收到邀请函,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安排了《云·禅·画——方云禅画创作巡回展》在海峡两岸巡回展的档期。今年五月至七月,是在苏州嘉应会馆美术馆展出;七月至九月在扬州鉴真图书馆美术馆展出;九月至十一月在嘉兴大觉寺美术馆展出;之后,将在台湾环岛巡回展,从明年五月至八月, 在台湾屏东佛光缘美术馆;明年九月至十一月,在台湾台南佛光缘美术馆; 明年十二月至2016年一月,在台湾彰化佛光缘美术馆;2016年三月至五月,在台湾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展出。
同时,我和我同修一起,敬绘、编辑了《禅画星云大师般若》系列丛书,其中包括六十余米国画长卷《云禅画1:星云大师话心经》、以及《云禅画2:星云大师观自在》、《云禅画3:星云大师说般若》、《云禅画4:星云大师行精进》,共计200余副禅画,并将由大觉文化授权江西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成四部书,分别用星云大师法语、云禅画来诠释古德禅偈,一偈一画一大师法语,以“观、说、行”的逻辑递进关系结构全书,希望借此让更多读者得大师慈悲智慧光耀。
书稿完成后,星云大师再次慈悲助缘,发来大师墨宝《心经》和大师一笔字,做书中卷首及辑页。极承挚爱殷拳,我们铭感五中,匪言能罄,发心将《心经》长卷敬赠大师以感恩佛缘,并将四本书的版税全部用来供养常住。我也希望《禅画星云大师般若》系列丛书中大师的慈悲智慧,亦能以无量寿无量光,在一刹那里,展现大师其人其事的至真;在一微处中,示现禅宗文化的真谛。
我也一直在悉心研读江西禅文化史上的禅宗大德,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仰山慧寂、洞山良价、虚云大师等的禅宗思想、禅林宝训,希望以禅画的形式,播些禅法的菩提种子,为讲好江西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提升江西地域文化美誉度尽绵薄之力。
方云禅画 南台静坐一炉香
1)日本国的起源
约公元1世纪,日本各地共有100多个小国(其中有的与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这些小国逐渐得到了统一。
到了公元4世纪,在关西地方建立了比较大的国家,据说最终将它们统一起来的是当今天皇家族的祖先。当时,日本国的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国。
于是,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国家才得以统一。所以很难对日本国诞生的确切年代作出准确的判定。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现在的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2)古 代
绳文时代
从洪积世起,日本列岛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种及日语原型的形成则被认为是1万年前至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文时代。当时,人们数人或10人一户居住在竖坑式草屋,以狩猎、捕捞、采集为生,构成了没有贫富与阶级差别的社会。
弥生时代
公元前3世纪,水稻种植和金属器具使用技术由朝鲜传入九州北部。稻作技术给日本社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它扩大了生产,产生了贫富等级之差,使农村共同体趋向政治集团化。农耕带来的信仰、礼仪、风俗习惯也逐渐传播开来,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坟时代
公元4世纪中期,大和政权统一了割据的小国。随着国家的统一,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各个地方。这个时期是中国许多知识、技术传入日本的时期。4世纪,大和政权吸收了大陆的高度物质文明;到了5世纪,来自朝鲜半岛的外来人(归化人)带来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土木等技术,同时已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7世纪,圣德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并以“ 大化改新 ”为契机,着手建立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个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时更加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末期先后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现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来了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但是,此时农民贫困、游民增加,由于庄园扩大而导致公地公民制的实质上的崩溃等,矛盾开始暴露出来。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老的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平安时代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市),试图重建律令体制。但由于公地公民制的崩溃,国家陷入了财政困难。894年派出最后一批遣唐使后便告终止,就此不在大量摄取大陆文化。
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以庄园为经济基础,势力最为强盛。但是,由于地方政治的混乱,导致治安混乱,武士集团强大起来。到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 院政 ”(指日本平安时代后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执政),于是,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时代以本国文化为特色。9世纪时受唐朝影响,密教和汉学方面的弘仁、贞观文化还十分繁荣。但是10世纪后与大陆的直接交流断绝后,便产生了日本独特的贵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10世纪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11世纪初)、随笔《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后)等等一批文艺作品。
(3) 中世纪(12-16世纪)
镰仓时代
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征夷大将军,并在镰仓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政权。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过去的贵族文化为基础,摄取宋朝时传入日本的禅宗文化,培育了生动、写实、朴素、独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亲鸾、日莲等著名僧人创建了镰仓佛教,获得了各阶层的信仰。12世纪传入日本的禅宗受到了关东武士的重视,艺术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倾向。文学方面出现了以源平合战为背景的小说《平家物语》(原作诞生于13世纪初),是日本古代军记物语的杰出代表。
室町时代
14世纪的前半期,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满稳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后,2个多世纪内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压倒公家,处于优势。由于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统治能力薄弱。应仁元年(1467年)一月,应仁之乱爆发,全国各地的大名纷纷而起,室町幕府摇摇欲坠,日本进入战国时代。战国大名成了统治当地土地、人民的强有力的独立政权。
在文化方面,无论是贵族还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14世纪末期以金阁寺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纪末期以银阁寺为代表的东山文化都十分发达。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来到日本,传入了枪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满生气的时代。
(4)近世(16-19世纪中叶)
战国时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时代)
应仁之乱后,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战火纷飞,民不聊生。16世纪中叶,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他就是织田信长。永禄三年(1560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名声大振。尔后逐步统一尾张、近畿,并准备进攻山阴、山阳。在此期间,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长的时代被称为“ 安土时代 ”。
天正十年(1582年), 本能寺之变 爆发,信长身亡。织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后击败明智光秀、柴田胜家,确立了自己的继承人地位。此后经过四国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战,逐步统一日本。后被天皇赐姓“丰臣”,并受封“关白”一职。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 桃山时代 ”。
庆长三年(1598年),丰臣秀吉在伏见城病逝。丰臣家裂分为近江(西军)和尾张(东军)两派。身为丰臣政权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于庆长五年(1600年)发动关原合战,大败西军,建立德川政权。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战国时代结束。
江户时代
庆长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将军,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此后260多年,德川家统治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严格控制天皇、贵族、寺院神社,并费尽心计统治着支撑幕藩体制的农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就职,下令锁国。除开放长崎、界作为对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国人来日本,也禁止日本人远渡海外。由于闭关自守,幕藩体制迎来了安定时期。但是,随着产业的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自给自足的经营体系崩溃,18世纪起幕藩体制开始动摇。
庶民文化是这个时期的特色。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初期的元禄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关东地方人称京都、大阪为上方)地区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净琉璃、歌舞伎、浮世绘、工艺等一片繁荣。19世纪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户,小说、歌舞伎、浮世绘、文人画等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商人文化。
近现代(19世纪后期至今)
明治时代
江户幕府末期,天灾不断,幕府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且幕府财政困难,使大部分中下级武士对幕府日益不满。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坚船利炮叩开锁国达200余年的日本国门。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日本人逐渐认识到,只有推翻幕府统治,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才是日本富强之路。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展开了。在这场推翻幕府统治的运动中,萨摩、长州两藩武士起着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维新三杰”之称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的领导下,成功发动政变,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这就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日本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改名为东京。之后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国力逐渐强大。后来在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方面称“日清战争”)及日俄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日本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
大正、昭和时代
与明治时代取得的历史性进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绩还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最后被迫让权疗养,由裕仁亲王摄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号“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时代前30年,对于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来说,是黑暗的30年。这时的日本政府致力于侵略扩张。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不仅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痛苦的困难。这是日本历史以及中国关系史上最黑暗的时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荣出任日本首相,开始执行“多边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访华,于9月29日与周恩来总理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邓小平副总理应邀访问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中日两国关系从此趋于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没。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号为“平成”。至今日 。
日本纪元年表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记》中出现过。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这14位天皇在历史中无法确认,应该是《古事记》及《日本书纪》 为了完成从神代到人代的过渡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与应神天皇中间填充长达70年历史的神功皇后,也不能说是实际的存在。因此,有着比较真实的存在依据的第十五代应神天皇,应该是号称“万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吧。
此外,第一个应用“天皇”这一称号的,应该是在推古朝摄政的圣德太子吧。他在遣小野妹子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过隋炀帝的怒火。之前都以的日本统治者“王”或“大王”作为称呼。我国《宋书·蛮夷传》里所记载的“倭五王时代”中的“倭赞、珍、济、兴、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统治者。
序号
在位时间 (西历)
谥 号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绥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宁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灵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开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务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应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宁天皇
23 485 - 487 显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贤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继体天皇
27 531 - 535 安闲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钦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达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孝德天皇统治的大化年间,以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中臣镰足等人为首的改革派发动了日本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过渡的大化革新。并经过天武、持统跟文武三代,将大化革新未尽的事业加以完成。之后,日本进入了封建社会,日本天皇制也进入了在历史上为期不长的一段鼎盛时期。这一鼎盛时期贯穿了奈良时代,一直到平安时代中期。
奈良时代(710-794年),可以说是女帝称雄的时代。这一时期,先后经历了元明、元正、圣武、孝谦、淳仁、称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谦(重登基后改称称德)三位均为女皇,在位统治近30年。此外,圣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后在幕后操纵。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则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谦女皇掌握实权。因此,这一时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权力的只有14年,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
延历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将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迁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时代开始。迁都的那一夜,火树银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预示着新都平安京能够“万年平安”。
可是,自70年后的平安时代中期开始,皇室颓废,实权外落到藤原氏手中。号称“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从此走上了衰败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纵。自藤原氏政权起,经历平氏政权、镰仓幕府、室町幕府、丰臣政权、江户幕府,天皇无权这一凄惨的状况一直持续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纪江户幕府灭亡,政权才被奉还于天皇。
序号 在位时间 (西历)
谥 号
年 号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极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 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齐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 朱鸟
41 686 - 697 持统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 大宝、庆云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铜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灵龟、养老
45 724 - 749 圣武天皇 神龟、天平
46 749 - 758 孝谦天皇(女) 天平感宝、天平胜宝、天平宝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称德天皇(女) 天平神护、神护庆云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宝龟、天应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 延历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 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 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长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 仁寿、齐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 贞观
57 876 - 884 阳成天皇 元庆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 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 宽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 昌泰、延喜、延长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 承平、天庆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 天历、天德、应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 安和
64 969 - 984 圆融天皇 天禄、天延、贞元、天元、永观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 宽和
66 986 - 1011 一条天皇 永延、永祚、正历、长德、长保、宽弘
在藤原氏掌握大权之后,天皇始终无法将权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除了藤原氏、平氏跟丰臣氏三个时期是关白摄政外,其余时期的权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将军手里。但不管是实际上也好,还是名义上也好,毕竟因为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的缘故,在皇权旁落后的历代天皇中,也有那么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权的傀儡,并且也有一定实力的天皇,为将大权夺还而努力。后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继后嵯峨天皇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即后深草天皇跟龟山天皇相继即位,从那时开始,天皇开始分为两个皇统——即后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统跟龟山一系的大觉寺统。这两派围绕皇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斗。面对这种情况,对皇位继承拥有决定权的镰仓幕府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两统交替即位的“两统迭立”方案。按照这一方案,1318年,大觉寺统的后醍醐天皇即位。
后醍醐天皇即位后,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与镰仓幕府展开斗争。各地勤王军纷纷举起讨幕大旗。后来,由投靠后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将足利尊氏给予镰仓幕府致命一击。1333年5月,镰仓幕府灭亡。后醍醐天皇将政权握在自己手中,并取我国汉光武帝刘秀消灭王莽、复兴汉室之意,改年号为“建武”,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 建武中兴”。
然而,由于建武新政权对广大武士阶层采取防范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满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请天皇封他为征夷大将军,未获,愤然离京。次年5月,足利军在凑川大败朝廷的新田义贞军和楠木正成军,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拥持明院统丰仁亲王为光明天皇。12月,后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并在此再次即位,称为“南朝”,并称京都方面的北朝为“伪朝”。日本进入长达50多年的南北朝时代。
在南北朝时代,虽然北朝的持明院统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征天皇神权的“三神器”——八咫镜、坂琼曲玉和草剃剑却在南朝大觉寺统手里。因此,虽然幕府拥立北朝,但是北朝却并不能算是“正统”。
1392年,在将军足利义满(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的那个将军,)的调停下,南朝的后龟山天皇将“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自己进入京都大觉寺当了上皇。然而,足利义满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即并没有实行“两统迭立”的方案。虽然大觉寺统后龟山天皇的后代们发现上了当,但是为时已晚。于是从后小松天皇开始,历代的天皇均为持明院统的嫡系后代,而大觉寺统的皇族们再也无缘染指皇位。
序号
在位时间 (西历)
谥 号
年 号
67 1011 - 1016 三条天皇 长和
68 1016 - 1036 后一条天皇 宽仁、治安、万寿、长元
69 1036 - 1045 后朱雀天皇 长历、长久、宽德
70 1045 - 1068 后冷泉天皇 永承、天喜、康平、治历
71 1068 - 1072 后三条天皇 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 承保、承历、永保、应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宽治、嘉保、永长、承德、康和、长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鸟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长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卫天皇 康治、天养、久安、仁平、久寿
77 1155 - 1158 后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条天皇 平治、永历、应保、长宽
79 1165 - 1168 六条天皇 永万、仁安
80 1168 - 1180 高仓天皇 嘉应、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养和、寿永
82 1185 - 1198 后鸟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御门天皇 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顺德天皇 建历、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后堀河天皇 贞应、元仁、嘉禄、安贞、宽喜、贞永
87 1232 - 1242 四条天皇 天福、文历、嘉祯、历仁、延应、仁治
88 1242 - 1246 后嵯峨天皇 宽元
89 1246 - 1259 后深草天皇 宝治、延长、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龟山天皇 文应、弘长、文永
91 1274 - 1287 后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见天皇 正应、永仁
93 1298 - 1301 后伏见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后二条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园天皇 延庆、应长、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后醍醐天皇 元应、元亨、正中、嘉历、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后村上天皇 兴国、正平
98 1368 - 1383 长庆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后龟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严天皇 正庆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历应、康永、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观应
1352 - 1371 (北朝)后光严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贞治、应安
1371 - 1382 (北朝)后圆融天皇 永和、康历、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后小松天皇 至德、嘉庆、康应、明德
100 1392 - 1412 后小松天皇 应永
虽然自藤原氏以来,天皇皇权便已旁落到摄政关白或是幕府将军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幕府——江户时代德川幕府。
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十七条,详细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贵族的权力和行动。《法度》明确地规定,天皇“以学问为第一”,无须过问国事。凡宫廷官员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饰冠带、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权力的条文只有第八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年号。于是,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实际上,皇室的权力完全被幕府所剥夺。
1853年,随着培理舰队的到来,日本锁了两百年的国门被坚船利炮敲开。日本历史的年轮转到了被称为“幕末”的时期。随着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统治走到了尽头。1868年1月,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交出政权,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明治”,同时发布“王政复古”诏书。从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将都城由京都迁往江户,同时将江户改名为东京。迁都东京后,明治政府大张旗鼓地开始了资产阶级改革,这就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强欺辱的封建小国,而是本身成为了帝国主义列强之一。对沙皇俄国的宣战以及取得日俄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胀,最终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没,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号“昭和”。昭和时代初期,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大规模展开。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变 爆发,日军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发动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 约30多万中国军民惨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这一系列战争,给中国、朝鲜、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人民带来地狱般的灾难,同时,日本人民也承受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而昭和天皇裕仁,对于这一系列战争的发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军投降。美军占领日本,改日本专制天皇制为君主立宪制,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随着战争的阴影,后半段构建了日本繁荣的基础的昭和时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继位,改年号“平成”。
序号
在位时间 (西历)
谥 号
年 号
101 1412 - 1428 称光天皇 正长
102 1428 - 1464 后花园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宝德、享德、康正、长禄、宽正
103 1464 - 1500 后土御门天皇 文正、应仁、文明、长享、延德、明应
104 1500 - 1526 后柏原天皇 文龟、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后奈良天皇 享禄、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亲町天皇 永禄、元龟、天正
107 1586 - 1611 后阳成天皇 文禄、庆长
108 1611 - 1629 后水尾天皇 元和、宽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后光明天皇 正保、庆安、承应
111 1654 - 1663 后西天皇 明历、万治、宽文
112 1663 - 1687 灵元天皇 延宝、天和、贞享
113 1687 - 1709 东山天皇 元禄、宝永
114 1709 - 1735 中御门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樱町天皇 元文、宽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园天皇 宽延、宝历
117 1762 - 1770 后樱町天皇 明和
118 1770 - 1779 后桃园天皇(女)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宽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万延、文久、元治、庆应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 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 大正
124 1926 - 1989 昭和天皇 昭和
125 1989 - (明仁) 平成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与对策
近年来,
网吧对学校成包围之势,
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
这种现象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带
来了诸多问题。
学生上网大游戏,
并且成瘾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
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试述大学生打游戏成瘾的
“
瓶颈
”
,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大学生打网络游戏
成瘾的对策,尝试如何走出这一
“
瓶颈
”
。
一、我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有研究统计,我国有
5%
到
10%
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症倾向,大学生患网络
成瘾症的人列为
7%
,
其中男生上网成瘾的人数比女生多,
男女生患网络成瘾症的人数比例
分别为
10%
和
51%
,男生人数比例约为女生的两倍。而对我院级在校生的
300
名学生进
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
5
.
4
%。大一
少些,大二、三多些,大四略为降。对我院在校生的取样调查中发现,被测大学生上网的大
部分时间是用于工作学习或与网友聊天,
其次是收发电子邮件、
游戏及影视音乐等娱乐。
很
少有人花时间参与网络赌博。
被试学生每周使用电脑或网络的时间与其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趋
势,
而成瘾与使用电脑或上网的年限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甚至成负相关关系。
网络成瘾者每
周使用网络平均
38
.
5
小时,而非成瘾者仅为
4
.
9
小时;
83
%的网络成瘾者是开始使用网
络一年内出现症状的;网络成瘾者中
78
%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偏重双向
沟通的功能,
而非成瘾者上网多数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
是将网络视为工具;
网络成瘾者
普遍认为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学业、
人际关系、
经济状况和职业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
但又普
遍忽视网络成瘾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二、大学生玩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及危害
为什么又那么容易成瘾呢?
上网从医学角度来讲叫成瘾症,
这种症指的是当他的生理、
心理上对一种行为的尝试得到成功以后,
便有了一种逾越感,
逾越感会反复进行,
越成功越
想去尝试。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升级,对他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测试发现,一般的学生
玩网络游戏超过
1
个小时就会上瘾。
经调查统计分析,
造成
“
网络成瘾
”
的主要原因有:
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
摆脱孤独、
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时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
教育的需要,社会上网络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
网络游戏
者不仅可以享受到游戏本身的新奇刺激,还能把虚拟世界中的所感所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从而提高他们应对现实生活、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究其原因有: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一)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胜心理
游戏本身具有的娱乐性质使学生获得快感,当前市场上的网吧里的游戏多是含有*秽、
暴力、
迷信和反动内容。
这些内容以形象生动、刺激性极强的形式出现,对独立性差的人有
极大的诱惑力。
另外,许多网络游戏内容具有挑战性和赌博性,这对心理还不成熟,对学生
来说都极富诱惑力。
(二)游戏对大学生有强化激励作用
电脑游戏有简单和复杂两类,
简单的游戏只要掌握一般性操作,
就可以使紧张、
疲劳的
大脑得以放松,
复杂的游戏则可以锻炼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反应灵活性增加,
并且还
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某种行为的预见性。
高级的游戏中,
设计者将游戏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
让人得到赞赏,
可以促使游戏者为了得高分而过分投入,
这种游戏的强化激励作用往往使大
学生难以从游戏中自拔。
在游戏中追求
“
高分
”
的成就动机提供了从事这种活动的源源不断的
热情。我院一学生在玩《魔兽世界》卖装备赚了三千元。
(三)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习困难者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
长期以来,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堪重负。
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
失败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渲泄途径,
而玩网络游戏不仅能够渲泄压
抑的情绪,
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游戏中暂时的受挫不但不会削弱他们的斗志,
反而使他
们越战越勇,平时在学校时体验到的
“
压抑感
”
在这里荡然无存。
(四)网络游戏可帮助大学生逃避现实
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可以使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同学中人际关系较为
紧张的孩子逃避现实中的许多不愉快。
这些孩子在自己能控制的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得到愉快
的体验。一旦迷上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的形成在所难免。
无节制地沉迷于网络,
危害多多。
进入网吧的次数越来越多,
可以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
心理满足;不玩网络游戏时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抑郁、易激惹、情绪烦躁;在网络游戏室玩
游戏的实际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
考虑过停止或减少进入网络游戏室,
但不能自控;
为了
达到进入网络游戏室的目的,
可以抛开学习和其它生活活动;
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浪费
时间、
浪费金钱。
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人,
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
陷阱,使得游戏者一步步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
没有收入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经调查发现,
大部分成瘾
者往往欠学校学费。
易诱发大学生犯罪。
游戏室老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招揽中小学生,有
的游戏机室设有包房,包玩、包吃、包睡,可以赊账。游戏内容不乏**、暴力,还有一定
数量的赌博机,
诱使部分学生沉湎其中。
一些中小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欲望,
一开始从
家长手中骗钱,到后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抢劫与斗殴。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大学生一旦患上网络游戏成瘾症,
对于自身身心、
学业、
前途都会产生致命危害。
那么,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来制止这种
“
网络禽流感
”
的蔓延呢?防治网络
游戏成瘾是大学生自身和社会、
家庭、
学校互相连动的系统工程,
需要组成立体交叉式的防
护网络。
(一)加强大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
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最迫切需要培养的是自制力、
思考力、
辨别力、选择力,
只有具
备这些素质,大学生才能形成比较理智的思维判断能力。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学会做人,学会思考,以健康人格抵御来自网络的不良影响,弃劣择优。
(二)正确认识网络,认清网络游戏本质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上网问题。
为了让学生学习网络
知识,
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
无疑是饮鸩止渴;
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弊端而
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
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
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游戏的本质,
了解网络游戏的严重危害,
使广大大学生真正能做到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习、
生活提供
帮助和便利。
(三)学校要加强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教育与引导,
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
要给大学生开设网
络心理课程,
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
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
建立网络心理
咨询所,
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置网络留言信箱,
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
导,并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治疗。
(四)政府、社会以及学校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网络游戏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社会课题,
要想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政府、
社会以及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第一,
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治
理,要规范网络经营活动,加大执法力度,使网吧规范化,彻底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
制的上网。
第二,
政府应建立对进口游戏软件的审查制度和流入渠道的监督制度,
制定游戏
产品评审分级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
同时要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
主题积极、
内容健
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
(五)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学校要积极发挥党团组织作用,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各种能吸引大学生参加的
健康、
科学、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转移大学生玩网络
游戏的兴趣爱好,更利于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总之,
如何帮助大学生尽早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带来的危
害,
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
更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我们的学
校、家庭、社会应当联合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更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以及情感关怀,帮助广大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找回人生奋斗的方
向。
数量的赌博机,
分享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复制 预览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沉迷网络游戏危害 学生就业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对策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 调 调查报告 大学生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
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3页 免费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及其对策研究 5页 免费
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2页 1下载券
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2页 1下载券
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 2页 1下载券
更多与“沉迷网络游戏危害”相关的文档>>
大学生就业论文 7页 免费
201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4页 免费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及分析ppt版本 30页 免费
从单位择才标准看大学生就业 暂无评价 3页 免费
大学生就业PPT 18页 免费
更多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文档>>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2页 1下载券
网络对本校大学生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3页 1下载券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1 4页 1下载券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_人际信任_人 7页 免费
网络媒介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调查分析 2页 免费
更多与“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相关的文档>>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探析及对策 3页 免费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及其对策研究 5页 免费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与对策(打印) 2页 免费
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对策研究 2页 免费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及对策 4页 免费
更多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对策”相关的文档>>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2页 免费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问卷调查 1页 免费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交往的影响调查问卷 4页 免费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问卷 2页 2下载券
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成绩影响调查问卷 1页 免费
更多与“网络对大学生影响 调查问卷”相关的文档>>
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报告 8页 免费
经典资料:大学生调查报告范文 3页 1下载券
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心整理 3页 免费
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报告 11页 2下载券
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报告 6页 2下载券
更多与“调查报告 大学生”相关的文档>>
嘉应学院关于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化要求 暂无评价 2页 免费
01-嘉应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 3页 免费
嘉应学院毕业论文要求 3页 1下载券
嘉应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暂无评价 9页 1下载券
嘉应学院文学院2013届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 暂无评价 8页 7下载券
更多与“嘉应学院毕业论文”相关的文档>>
今日推荐
20份文档
乘机安全小贴士
安全乘机指南
如何选择安全的航班
正确使用机上氧气面罩
1028988份文档
教学总结精品范文
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大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小学英语教学教研工作总结
104份文档
2014年驾照交规
2014年1月1日起“驾照新规”出炉
最全驾驶证新规及交通事故责任划分大全
驾考新题抢先版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bdshare{width:155px}dl#bdshare{width:320px}bds_tools divsns_qzone{background:url(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images/ispng) 0 -75px no-repeat;display:block;width:21px;height:25px;float:left;cursor:pointer}bds_tools_32 divsns_qzone{background:url(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images/is_32png) 0 -75px no-repeat;width:37px;height:37px;display:block;float:left;margin-right:3px;text-indent:-100em;cursor:pointer}
关闭
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与对策
近年来,
网吧对学校成包围之势,
大学生进入网吧频繁,
这种现象给学校管理和学生带
来了诸多问题。
学生上网大游戏,
并且成瘾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
此现象进行了分析,
试述大学生打游戏成瘾的
“
瓶颈
”
,
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大学生打网络游戏
成瘾的对策,尝试如何走出这一
“
瓶颈
”
。
一、我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
有研究统计,我国有
5%
到
10%
的互联网使用者存在网络成瘾症倾向,大学生患网络
成瘾症的人列为
7%
,
其中男生上网成瘾的人数比女生多,
男女生患网络成瘾症的人数比例
分别为
10%
和
51%
,男生人数比例约为女生的两倍。而对我院级在校生的
300
名学生进
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
5
.
4
%。大一
少些,大二、三多些,大四略为降。对我院在校生的取样调查中发现,被测大学生上网的大
部分时间是用于工作学习或与网友聊天,
其次是收发电子邮件、
游戏及影视音乐等娱乐。
很
少有人花时间参与网络赌博。
被试学生每周使用电脑或网络的时间与其网络成瘾呈正相关趋
势,
而成瘾与使用电脑或上网的年限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甚至成负相关关系。
网络成瘾者每
周使用网络平均
38
.
5
小时,而非成瘾者仅为
4
.
9
小时;
83
%的网络成瘾者是开始使用网
络一年内出现症状的;网络成瘾者中
78
%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偏重双向
沟通的功能,
而非成瘾者上网多数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
是将网络视为工具;
网络成瘾者
普遍认为使用网络对他们的学业、
人际关系、
经济状况和职业造成中等或严重影响,
但又普
遍忽视网络成瘾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二、大学生玩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及危害
为什么又那么容易成瘾呢?
上网从医学角度来讲叫成瘾症,
这种症指的是当他的生理、
心理上对一种行为的尝试得到成功以后,
便有了一种逾越感,
逾越感会反复进行,
越成功越
想去尝试。
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升级,对他也不停地产生新的刺激。测试发现,一般的学生
玩网络游戏超过
1
个小时就会上瘾。
经调查统计分析,
造成
“
网络成瘾
”
的主要原因有:
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
摆脱孤独、
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同时家长在观念、教育方法、知识等方面跟不上孩子成长
教育的需要,社会上网络市场不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
网络游戏
者不仅可以享受到游戏本身的新奇刺激,还能把虚拟世界中的所感所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从而提高他们应对现实生活、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究其原因有: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
(一)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胜心理
游戏本身具有的娱乐性质使学生获得快感,当前市场上的网吧里的游戏多是含有*秽、
暴力、
迷信和反动内容。
这些内容以形象生动、刺激性极强的形式出现,对独立性差的人有
极大的诱惑力。
另外,许多网络游戏内容具有挑战性和赌博性,这对心理还不成熟,对学生
来说都极富诱惑力。
(二)游戏对大学生有强化激励作用
电脑游戏有简单和复杂两类,
简单的游戏只要掌握一般性操作,
就可以使紧张、
疲劳的
大脑得以放松,
复杂的游戏则可以锻炼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反应灵活性增加,
并且还
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某种行为的预见性。
高级的游戏中,
设计者将游戏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
让人得到赞赏,
可以促使游戏者为了得高分而过分投入,
这种游戏的强化激励作用往往使大
学生难以从游戏中自拔。
在游戏中追求
“
高分
”
的成就动机提供了从事这种活动的源源不断的
热情。我院一学生在玩《魔兽世界》卖装备赚了三千元。
(三)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习困难者获得某种成功的体验
长期以来,由于学习压力过重,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堪重负。
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
失败时,又找不到合适的渲泄途径,
而玩网络游戏不仅能够渲泄压
抑的情绪,
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游戏中暂时的受挫不但不会削弱他们的斗志,
反而使他
们越战越勇,平时在学校时体验到的
“
压抑感
”
在这里荡然无存。
(四)网络游戏可帮助大学生逃避现实
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可以使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同学中人际关系较为
紧张的孩子逃避现实中的许多不愉快。
这些孩子在自己能控制的这个虚拟世界中能得到愉快
的体验。一旦迷上网络游戏,成瘾心理的形成在所难免。
无节制地沉迷于网络,
危害多多。
进入网吧的次数越来越多,
可以从中获得某种程度的
心理满足;不玩网络游戏时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抑郁、易激惹、情绪烦躁;在网络游戏室玩
游戏的实际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
考虑过停止或减少进入网络游戏室,
但不能自控;
为了
达到进入网络游戏室的目的,
可以抛开学习和其它生活活动;
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浪费
时间、
浪费金钱。
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人,
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
陷阱,使得游戏者一步步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
没有收入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
经调查发现,
大部分成瘾
者往往欠学校学费。
易诱发大学生犯罪。
游戏室老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招揽中小学生,有
的游戏机室设有包房,包玩、包吃、包睡,可以赊账。游戏内容不乏**、暴力,还有一定
数量的赌博机,
诱使部分学生沉湎其中。
一些中小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欲望,
一开始从
家长手中骗钱,到后来不惜铤而走险,参与抢劫与斗殴。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大学生一旦患上网络游戏成瘾症,
对于自身身心、
学业、
前途都会产生致命危害。
那么,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来制止这种
“
网络禽流感
”
的蔓延呢?防治网络
游戏成瘾是大学生自身和社会、
家庭、
学校互相连动的系统工程,
需要组成立体交叉式的防
护网络。
(一)加强大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培养
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最迫切需要培养的是自制力、
思考力、
辨别力、选择力,
只有具
备这些素质,大学生才能形成比较理智的思维判断能力。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学会做人,学会思考,以健康人格抵御来自网络的不良影响,弃劣择优。
(二)正确认识网络,认清网络游戏本质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辩证看待上网问题。
为了让学生学习网络
知识,
而对其上网采取不闻不问的放任态度,
无疑是饮鸩止渴;
但因网络带来的一定弊端而
抵制网络或杜绝网络,
又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
应该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网络游戏的本质,
了解网络游戏的严重危害,
使广大大学生真正能做到利用网络资源更好地为学习、
生活提供
帮助和便利。
(三)学校要加强网络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加强教育与引导,
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
要给大学生开设网
络心理课程,
让大学生了解基本的网络心理知识,
预防常见的网络心理问题。
建立网络心理
咨询所,
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
设置网络留言信箱,
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
导,并因人而异地进行心理治疗。
(四)政府、社会以及学校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网络游戏成瘾是一个综合性社会课题,
要想减少或防止这种现象发生,
政府、
社会以及
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做好综合治理工作。
第一,
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治
理,要规范网络经营活动,加大执法力度,使网吧规范化,彻底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
制的上网。
第二,
政府应建立对进口游戏软件的审查制度和流入渠道的监督制度,
制定游戏
产品评审分级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
同时要组织开发具有我国文化特色,
主题积极、
内容健
康而又情节生动的电子游戏产品。
(五)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学校要积极发挥党团组织作用,
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各种能吸引大学生参加的
健康、
科学、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转移大学生玩网络
游戏的兴趣爱好,更利于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总之,
如何帮助大学生尽早适应正确的网络道德规范,
减少由于网络负面影响带来的危
害,
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需要,
更是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我们的学
校、家庭、社会应当联合起来,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更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以及情感关怀,帮助广大网络游戏成瘾的大学生找回人生奋斗的方
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