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情感目标应怎样渗透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情感目标应怎样渗透,第1张

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渗透在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它是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开拓了空间,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提升了学习观念的先进性;信息技术的多重化,构建了学习目标的层次性;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促进了学习策略的多元性;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增加了学习评价的综合化。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把素质教育渗透于信息技术教学之中,使信息技术能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这是摆在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以下就素质教育之于信息技术教学谈谈本人的一些体会。 一、树信息教育素质观,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学校教育、学科教育、课堂教育、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会学生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在这个主阵地,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观念。 纵观国外经济的迅速发展无不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应加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新课程标准实施为契机,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一个穿针引线的主导地位,起着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及参与者。而堂课上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努力完成自己的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直接主动地去参与探索新知,学生才能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的练习或操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弹性地选择和完成教师指定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三、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电脑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教师要善于将身边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用电脑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有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对电脑的长期兴趣尤为有效。每学期末,各位科任老师和班主任都要统计学生成绩,算出总分、平均分,进行成绩分析。这项工作烦琐而易错,工作量大。我在excel教学中引入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公式或函数解决。当学生看到用自己利用excel,相当轻松地作出了各门课程的成绩平均分、自己的总分排名、每个班级各门课程的平均分时,都非常兴奋,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在word教学中还组织学生设计每个班级后面的班级板报,设计校报等等,都起到了增强学生兴趣的良好作用。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规定学生的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说明学生的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终身受用。良好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在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学方法的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利用任务驱动法。 上课之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并且向学生展示本节课最终要完成的任务的结果,让学生自学教材完成任务。 2、学生阅读、理解教材完成任务。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完成任务,当学生阅读完教材,此时学生往往似懂非懂,然后教师提出完成任务的几个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边看边讨论,讨论之后大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如何完成任务,但理解仍是零乱不系统的,最后教师给予归纳总结,讲解难点。 3、完成任务中出现问题,要善于利用帮助。 教师应当用专门的时间详细讲解WINDOWSXP操作系统或软件自带的“帮助”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随时调用“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每当出现操作上的疑难问题时,

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在教学中及时地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圈。1 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口头和形体的语言、情绪态度、表情等传递着情感信息,学生则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关心程度来反馈情感信息。教师要带着感情去上每一节生物课,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一堂没有情感交流,只有单调的知识传授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令人生厌的。所以说,热爱学生是培养师生情感的前提条件。多年的教学让我体会到:亲切和蔼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上容易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意境的感受。鼓动人心和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会煽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师只有把握住学生情感活动的脉博,把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感染,渐入佳境。2 创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物学课程是一门实际性很强的课程,里面涉及到的生物如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等,都与我们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七年级下册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介绍了人的各个系统的功能及作用,强调了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自主意识,培养他们的热爱生物的情感。在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教学中,我先布置学生回家收集一些植物实例带来学校,然后上课的时候让他们分组观察,比较这三种植物的相似和相异性,并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归纳三种植物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得到了知识,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明白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环境污染的植物,所以我们应该爱惜植物,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也是激发情感意识的一种途径。在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的设计《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中,我在课前先分好各个小组,让学生对校园做调查,如有哪些绿化带,球场周围有无树木遮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种上一些绿化的树木等。然后,根据现有的状况,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本组认为最理想的校园绿化。学生们表现的非常积极,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还借来了学校建设时的设计图纸。小组讨论异常激烈,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激发了热爱自然的情感。3 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热爱生物的情感 我所在的烟塘中学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农村,他们可能对书本知识了解不多,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在进行种子植物一节教学中,我先叫学生回家收集一些常见的种子或果实,带来课堂上观察,发给他们观察需要的工具,让他们自己动手观察种子的结构,并结合课本弄清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区别。学生们对种子并不陌生,如花生、玉米都是他们经常食用的植物的种子,但他们对种子的内部结构和作用未必清楚。通过实物观察,他们既了解了种子的结构,也明白为什么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的道理,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热爱生物的情感。4 以情促学,体验情感意境 新课改理念对知识的要求降低而更多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强调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生物学的教育,能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思想情感方面,更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整体,如果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那么必将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如在讲生态系统一节时,通过分析课本观察与思考中的食物链关系,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食物链中的任意一种动物不存在,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学生在回答的基础上不难得出:食物链是彼此相关联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一旦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接着教师可以介绍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实例:09年舟曲泥石流、松花江水质被污染、北京屡屡出现沙尘暴等。学生意识到:人必须要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保持生态平衡,我们人类也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5 开展实际有效的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体现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中,探究性活动很多,而且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苔藓植物,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探究,都密切联系生活,而且学生也容易完成的。我在教到相关内容时,都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探究,写出探究报告,课后交流。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新课改标准下的一点体会,我感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知识和情感统一、和谐地发展。知识是发展的基础,情感是发展的动力,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培养学生愉快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学习,发展基本的生物素养,尽可能的让他们学会学习,形成有益于社会和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生物学科的阵地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能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同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培养一种高尚的热爱自然的情操,这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很大意义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96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