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的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的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表达的情感:诗人领悟到了人生中许多“美”与“爱”的消逝,书写了一种人生的失落感。

徐志摩的诗《偶然》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许许多多关于徐志摩的轶闻韵事流传中,偶有人谈及徐早期的一首诗《偶然》及其创作来由,当即引起争议,聚讼不休,莫衷一是。有人说是缘为志摩早年留学欧美时,结识了林徽因女士,两人成为密友,情谊非同一般。然而事与愿违,徽因后另有所属,嫁给了梁思成为妻。志摩伤心失望之余,写成此诗寄托怀抱。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徐为了另一女友--后来成为科学家任鸿隽夫人的陈衡哲而作……总之,无非出于旁人臆测之说,并非确证。倒是笔者曾由某知情人口中,得知另一段有关情节既鲜为人知,且来源有自,不妨记述于下,以作补遗。

一、单纯信仰是徐志摩诗作的精神依托徐志摩作为一个充溢着理想,天生好动的诗人,他本能地把自己所勾勒的理想画卷以及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完完全全的抒写在诗作里,因为只有诗才能痛快淋漓的表现出他执著追求理想的热情;只有在诗作中才能使他奔放的、细腻的、复杂的、矛盾的情感得以充分的舒展。徐志摩的人生理想虽然是很复杂的,但总体看来是以“爱、自由、美”三位一体的单纯信仰为核心的,它是诗人创作的一个精神支柱,几乎在诗人的全部创作中都能感受到其单纯信仰的渗透或折射。那么徐志摩一生都在为之不懈追求并成为其精神支柱的单纯信仰的具体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它又何以在徐志摩的思想发展和创作历程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徐志摩早年赴美留学,后去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即徐诗中的康桥)。

徐志摩的诗《偶然》赏析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注: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

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

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

《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

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

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

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

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

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

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

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

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

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

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

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

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

“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

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

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

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

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

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

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

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

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

“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

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

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

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

“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

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

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

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

—“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

—“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

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

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

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

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

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

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

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

“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

忆而长伴人生。

(陈旭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62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