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指人们以感情为纽带联结成的社会关系这句话出自哪里?

人性,是指人们以感情为纽带联结成的社会关系这句话出自哪里?,第1张

人性论。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创作的哲学著作,《人性论》从社会角度而非自然科学角度探讨了基于公共意见与信念而形成的人的社会本性。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论道德”。第一卷阐述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内容。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第三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1、因果问题

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的思想观点。

2、归纳问题

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

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3、自我理论

休谟指出我们通常会假设现在的我们就和五年前的我们没有两样,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呈现在五年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也会思考时光究竟可以在不改变一个人自身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内在到什么程度。

不过休谟否认那神秘的自我与一个人所带有的各式各样人格之间是有所区分的。

当我们开始自省时我们会发现:“除非依靠一种特定的感觉,我们从来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识;人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一个包裹,这些感觉永远处在一种快到无法想像的流动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换。”

4、实践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合理”。举例而言,吞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动或排斥特定行为上扮演了任何重要的角色,毕竟理性只是一种对于概念和经验的计算罢了。

在休谟来看,真正重要的是在于我们如何感觉这些行为。休谟的这个理论在现代被视为是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的基本原则,主张一个行为的合理与否应该是取决于这个行为能否达成其预定的目标和欲望,无论这些目标欲望为何。

理性只是扮演着一种媒介和工具的身份,用于告诉我们怎么样的行为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和欲望,但理性本身永远不能反过来指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目标和欲望。

扩展资料:

在休谟看来,所谓因果关系尚且值得怀疑,更何况复杂多变的人间社会。

那些自以为是者,自视为社会领域的牛顿,在真理的加持下,抵挡不住“乌托邦”的诱惑,将改造社会的幻想付诸实施,殊不知自己严重低估了理性的有限性和社会的复杂性,将人类带入了难以挽回的灾难当中,法国大革命便是一例。

-大卫·休谟

休谟

休谟(1711~1776)

Hume,David

18世纪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

生平和著作 1711年5月7日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卒于1776年8月25日11岁进爱丁堡大学1729年起专攻哲学1732年刚满21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人性论》,1734年去法国自修 ,继续哲学著述1748年出使维也纳和都灵1749年回家乡,潜心著述1751年移居爱丁堡市1763年任驻法使馆秘书;1765年升任使馆代办1767~1768年任副国务大臣1769年8月退休返爱丁堡

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 、《道德和政治论说文集》、《人类理解研究》、《道德原理探究》、《宗教的自然史》、《自然宗教对话录》、《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6卷)等

哲学思想 休谟生活在英国资产阶级“光荣革命”结束到产业革命开始的社会变革的时代这时,英国资产阶级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它继续维持同贵族的联盟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与此同时,迅速成长壮大起来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要求对这个联盟内部的关系作有利于本阶级的调整,并继续反对封建复辟势力这时,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交织在一起作为这个阶级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谟,贯彻经验论观点,提出了以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怀疑论为特色的哲学体系

休谟在概述自己的哲学体系时指出,全部哲学可以区分为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两大部分,而科学的哲学研究法是实验和观察的方法自从F培根以来,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已经运用这种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学的体系但是,在精神哲学方面,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休谟给自己提出任务:应用实验推理的方法,直接剖析人性本身,以便建立一个精神哲学的体系而作为这个体系的基础的“人性”本身,他认为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即理智和情感他对“理智”的研究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论述,对“情感”的研究是关于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的考察,对宗教问题的探讨同理智原理和情感原理都有联系休谟的精神哲学体系,大致包括认识论学说、社会伦理、政治学说以及宗教哲学学说等几个部分

在哲学上,他首倡近代不可知论,对感觉之外的任何存在持怀疑态度,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必然性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知觉分印象和观念两类,但认为人们不可能超出知觉去解决知觉的来源问题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认为因果联系只是由于印象出现先后而形成的一种观念在伦理观上,主张功利主义,认为快乐和利益是一致的他还用其经验论、怀疑论和功利主义伦理学论述了有关上帝观念和宗教问题

其他思想 在经济学方面,他是18世纪货币数量论的代表,是反对重商主义的他关于国际贸易的学说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社会历史观点以人性论为基础,把对财富、享乐和权力的追求看作是人的本性,认为无论何时何地,人性是一致的和不变的;历史的作用就在于发现有关人性的普遍原理,提供经验教训所著《自凯撒入侵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是一部政治史,但此书在附录和一些章节中对各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道德风尚和精神文化作了分门别类的记述他是把历史研究范围扩大到社会和文明方面的近代西方史学家之一休谟政治思想保守,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同情查理一世在书中,他还严厉抨击长期议会和O克伦威尔,歌颂“光荣革命”,说它开辟了英国宪法的新纪元,使英国人得以享受人类前所未有的最完备的自由制度

历史地位和影响 休谟的哲学是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休谟和I康德一样,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休谟的怀疑论为19世纪英国非宗教的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休谟的不可知论观点为实证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和新实证主义者所继承,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没猜错的话,该句出自《人性论》第二卷第三章第三节《论影响意志的各种动机》

首先,休谟的道德理论是以经验主义为形而上学基础的。这就表明休谟更关注“人自身”的各种情感。因为早在洛克的《理解论》中,就已经提出一个理论:人的知识不外乎两类。一类来自感官(对外);一类来自内心的反省(对内)。当然休谟也支持这种理论。

此外,他也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动机来自情感。(这一点依然可以追溯到洛克,他说,“不快是动作的源泉”、“欲望就是不快”。后来的功利主义者把这一点发扬光大了)

对于“理性不能单独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这一点,可以参照他在《道德原则研究》中的一段话去理解。引文如下:

“理性和趣味的范围和职责就容易确断了。前者传达真理和谬误的知识,后者产生关于美丑、恶行和德性的情感。前者按照对象在自然中的实在情形揭示它们,不增也不减,后者具有一种创造的能力理性是冷漠和超然的,因而不是行动的动机趣味带来快乐和痛苦,因而构成幸福或苦难的本质,就变成了行动的动机,是欲望和意指的第一源泉或动力。”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休谟

大卫·休谟(DavidHume 1711—1776)英国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著有《人性论》、《美国史》、《我的一生》、 《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自杀》、 《灵魂不死》、 《论审美趣味的标准》、 《论怀疑派》等。

休谟力图把哲学的精密性引进美学领域,他继承英国经验派美学传统,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美学问题,虽然每每陷于自我矛盾之中,但这种探讨很有意义。首先在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认识上,他否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是存在于观照事物者的心灵里,他说: “幽克立特曾经充分说明了圆的每一性质,但是不曾在任何命题里说到圆的美。理由是明显的,美并不是圆的一种性质。美不在圆周线上任何一部分上,这圆周线的部分和圆心的距离都是相等的。美只是圆形在人心上所产生的效果,这人心的特殊构造使它可感受这种情感。”正因为美在人的心灵里,因此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评价,这个人觉得丑,那个人可能觉得美。事物的美丑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美也是复杂多变的。休谟意识到美的相对性特点, 但是仅凭主观感受是没法解释美的现象的,因此他同时又承认“事物确有某些属性,是由自然安排得恰适合于产生那些特殊感觉的。”这里他求救于目的论的观点,企图弥补理论上的不足。

在说明美感的来源时,他提出效应说和同情说。认为“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观点”,“适宜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由于人的利益要求不同,因此效应也不同,这样就产生了 和痛感, 是美的,痛感则是不美或者丑的,他把 和痛感看作为美的本质,混淆了美与美感,美感与 的界限。他还运用心理分析方法,解释美感是产生于“人心的特殊的构造”,这对后来心理学理论介入美学研究是富有启发意义的。同情说是效应说的进一步发展。有时效应,功利欲求并不是直接的,但人们照样也感到满足和愉快,那是因为人们通过想象、幻想可以置身局内,设身处地分享别人的情感,旁人的利益可以因为同情而被视为自己的利益,使自己也感到满足,感到美。这就关涉到美感的社会性以及道德感了。比起纯粹从形式着眼的美感论者,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休谟关于审美趣味的论述,对西方美学是很有影响的。他认为审美趣味有一种创造的功能,能够成为行动的动力。审美趣味的真实标准在于“人类内心结构的原来条件”,健全的心理结构给审美趣味提供真实的标准,这种心理结构是先天的。但他又不否认人们之间审美趣味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人的气质,在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习俗和看法,这里,他又把审美趣味的形成归结于社会客观因素。因此休谟在对美学问题的探讨中,经常徘徊于主观论和客观论之间,常常出现自我理论体系上的矛盾性。他认为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性皆同”,之所以出现判断上的差异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之外,还在于存在偏见,或缺乏训练,或不够敏感,就是说后天培养对形成审美趣味是有调节作用的。在重视审美趣味的同时,他并不否定审美活动中的理性因素,他说: “理性尽管不是趣味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趣味的正确运用却是不可缺少的指导”。

关于对艺术作品的批评,休谟提出两条原则,一是把作品放到它的历史背景中,二是看作品的目的以及达到的程度。这种见解是有借鉴价值的。

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休谟(Hume)在其著作《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 nature)中详细地论述了其对观念的理解。休谟把心灵的所有内容都称之为“知觉”。《人性论》开宗明义地说:

人类心灵中的一切知觉可分为显然不同的两种,这两种我将之称

为印象和观念。两者的差别在于:当它们刺激心灵,进入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中时,它们的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各不相同。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的那些知觉,我们可以称之为印象;在印象这个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和情绪。至于观念这个名词,我用来之我们的感觉,情感和思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意象。(引自《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版,第6页)

休谟将观念归为知觉的一种,认为它是人类所具有的逼真性和生动性较弱的心灵状态。当我们回想原来的心灵状态时,就会产生这种较弱的心灵状态。值得注意的是,休谟特别强调区分观念和印象这两者。例如,当我们走过一个玫瑰花园时,我们对它的知觉,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同于我们离开以后再回想起这个花园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灵状态。前一种知觉就是印象,它是我们所具有的生动而强烈的经验,它与后者后者即观念迥然不同,虽然它们都是知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坠入爱河与想到坠入爱河,感觉疼痛与想到感觉疼痛,对知

觉主体来说是迥然不同的感觉。休谟说,尽管优美的诗篇可以激发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色这一观念,但是,“最生动的思想仍然不及最迟钝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英国经验主义代表人物的J洛克(J•Locke),其对观念的解释却与此有很大的不同。洛克在其著作《人类理解论》

(A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中这样阐释观念的概

念:

任何心智感知到的东西或者任何感知的直接对象——思维或理解,我称之为“观念”。(引自《人类理解论》)

简言之,观念是感觉和思维的直接对象。在洛克看来观念只是作为认知的心理活动的对象时才存在,比如像思维和感知这样的活动。它们不能离开这些活动而存在。而且,思维和感觉总肯定是某物,并根据洛克的观点,这个物总是心灵中的观念。无论什么时候我们感觉或思考,感觉的直接对象就是一种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对于思想或感觉本身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正在思考其他事情,那么他或她就不会有相同的思想。在洛克看来,观念是感知所指向之物。它们决定感知活动的内容。而且它们不能离开感知活动而存在。因此观念如心灵感知它们那样地存在。

休谟则十分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在《人性论》中这样评价洛克的理论:

我在此处所有印象和观念这两个词,其含义与通常的意义不同,

我希望能有这种用法的自由。洛克先生曾用“观念”一词表示我们的全部知觉,违反了它的本义;我现在应用这个词或者宁可说恢复了它的本义。(引自《人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版,第6页,作者注释)

按照教材的说法,休谟和洛克对观念的概念解释的不同之处在于:洛克喜欢用“观念”这个词同时指称表象和我们眼前看到的东西(感知觉)。而休谟改革了术语系统用“印象”称呼直接感觉和感受到的东西,用“观念”称呼再忆性的表象。。

这一说法自然合理。不过,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应当从时空上来区别这两者。

休谟所讲的观念是指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按照其说法,某一事物的观念的产生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时间上该事物应是再忆性的,而非首次被感知的;第二,在空间上在满足第一个条件的前提下,该事物被感知必须是在思维和推理中,而非直接接触中(如五官的直接感知)。洛克的观念起源于经验(休谟并不否认这一观点),一旦事物通过经验而使我们产生该事物的观念,则该观念就不会受以上时空条件的限制。只要我们对感知到该事物(无论在再忆中还是在直接接触中),那么被知觉的意象就是观念。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两者的区别,我下面举一个例子:

比如,此时我坐在寝室里写这篇论文,我想起了第一次上哲学原著选读课时的情形,此时我意识中会浮现出各种意象,如徐老师的长相,黑板上柏拉图的洞穴理论的示意图,某位私底下玩手机的男生等等。这些意象或者说此时被我所感知的事物都是观念(无论按照休谟还是洛克的理论)。然而,我在当时现场所感知到的意象并非都是观念。如第一眼看到徐老师长相时,按照休谟的理论,此时我所产生的最强最猛的知觉(即使是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灵魂中)就是印象,而非观念。但按照洛克的理论,由于我在这之前从未见到过徐老师,此时我对长相的感知只不过是形成相应经验的一种活动,还谈不上观念。但经过一段时间,我完全熟悉了徐老师的长相。那么无论其出现在我的记忆中还是直接显现于我的眼前,其都是一种观念。而之于休谟,不管是否熟悉,只要其长相显现在我的眼前就一定是印象,而非观念。

虽然休谟和洛克对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于观念的起源 问题两者都持一致意见(他们都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来自于经验)。同时,作为英国经验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都发展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洛克根据其理论得出的知识论,为其评估科学的前景,为道德和宗教寻找一个稳固的基础,并反对教条主义提供了理论保障而休谟的理论则为其将经验主义理论可能性空间全部穷尽,推到极致,揭示出经验论的必然逻辑结论是不可知论提供了可能。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4月26日—1776年8月25日),苏格兰哲学家,出生于爱丁堡,与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其特点在于重视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哲学观点,如“知识来源于印象而非理性”,认为没有事实可由先验(a priori)方法被证明卢梭等后世学人深受其影响康德亦综合他同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创建起“正反合”的理论

大卫·休谟(David Hume)应该被看作有史以来最好的哲学家,虽然他没有马克思的辛辣尖刻,萨特的装腔作势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因为形象迷人占尽优势不管和历史事实是否相符,有数不清的诸如左岸咖啡馆,Gauloise牌香烟,黑色高圆翻领等的浪漫故事,充满绝望和自由的深刻谈话等相反,休谟在画室玩弹子游戏,陪伴母亲

克尔恺郭尔(Kierkegaard)和加缪(Camus)的神秘色彩由于他们英年早逝的悲惨结局而更加引人注目休谟65岁死于肠癌,没有痛苦,情绪正常实在没有什么死后博得大名的操作空间确实,普通老百姓对这个人了解实在不多,也许除了唱的歌词“大卫·休谟胜过(耗尽)叔本华(Schopenhauer)和黑格尔(Hegel)”以外

然而,休谟顽强地留在人们心中,被许多人捧为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能否更进一步说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哲学家呢我想可以的不仅仅因为休谟的哲学研究途径现在比他所处的时代更需要

休谟1711年出生在爱丁堡,当时正是启蒙运动的初期和英格兰苏格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的初期苏格兰的哲学由于科学的成功正在转型,这个转型不是建立在抽象的理论上,而是建立在世界现实状况的经验主义观察上一下子,大陆思想家笛卡儿(Descartes)和斯宾诺莎(Spinoza)的抽象思考好象无可救药地和他们试图解释的现实世界脱节哲学必须得切近自然,它的推理要根源于实践经验

休谟正是帮助把哲学引导到这条新道路上的许多人之一然而,这条道路也是一条从来都受到怀疑主义威胁的非常不确定的道路柏拉图和笛卡儿超越怀疑的哲学梦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学会和怀疑共处但并不被怀疑所左右休谟的独特天才就在于向我们显示如何做到这一点

休谟实践了自己的哲学观点虽然在他的哲学思辩中,常常被它们的怀疑主义色彩所困扰,但是,当他重新加入人类同伴并玩起弹子游戏,这些担心不久就烟消云散了虽然看起来很肤浅,但实际上是一种成熟的认可,即那些声称是虚无主义者的人其实是装模作样:没有人是真正什么都不相信的

休谟所讲的正是与当今我们密切相关的,因为确定性只能在宗教极端主义者那里才能找到,不确定性很可能堕入后现代相对主义和智慧无 主义的泥沼在这个气候下,我们如何解决诸如基因细胞研究,安乐死,公民自由和公民安全等的激烈争论的伦理难题在科学产生这么多问题的时候我们如何相信科学在东西方建立信赖的基础瓦解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东西意识形态的冲突我们需要的是休谟式的途径: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上提供一个能够漂浮在上面的智慧的压舱物

想一想伦理价值问题休谟在许多关键问题上和道德怀疑主义者观点一致他不相信建立绝对的道德价值是可能的宗教当然不能提供这些,因为根本没有办法让我们相信宗教教义或其领袖的权威不能因为宗教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们就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是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是对还是错

在宗教和教派林立的当今世界,休谟的怀疑主义比以往显得就更加聪明如果我们要接受某个宗教的指导,我们需要理由单说“相信我,我是牧师”已经不够,不仅仅因为每个主教都说同性恋是可以接受的,但仍有人声称这些所多玛城居民(sodomites叛逆分子)将会在地狱的烈火中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道德价值同样不能用纯粹的理性来说明休谟把只能被理性证实的真理称之为“有关观念关系的东西”,再次表明他无法创造一个容易上口的范畴的怪异本领数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因为数字或符号代表二加二等于四同样的,你不需要对每一个单身者进行调查就知道他们都是没结婚的人

休谟认为道德问题显然不能归于这个范畴你不能紧靠弄明白这些词的意思就知道A os(旨在打击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命令)是否对公民自由造成了无法接受的限制你同样也无法仅仅靠断定“合法性”和“战争”的意思就解决认为战争是正义性的还是非正义性的争执道德辩论不是数学,争论无法通过纯理论解决

因此,不管是宗教还是理性都无法建立道德确定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成了人们谴责的没有道德感的人,对你正确的是对我未必是正确的,谁也没有资格批评别人的道德观有些人可能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吸引人,因为它绝对宽容但是物极必反绝对的宽容就是让人讨厌的达尔福尔(Darfur)大屠杀对苏丹受害者来说就不是正确的反战 者并不认为入侵伊拉克对布什、布莱尔来说是对的对他们来说是错的,他们就认为战争是不对的

幸运的是,休谟的观点并没有把我们带到道德无 主义除了宗教和纯理论外,还有一条知识的路线关于事实的问题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得到解决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沸腾,只要进行实验就能找到坐在椅子上思考“水”和“沸腾”的意思根本办不到

然而,事实问题从来没有被证明是毫无疑问的你得承认科学并不是确定的,但是,毕竟比迷信更可靠虽然从前的哲学家要求确定性, 休谟则试图将不确定性制定等级很明显,道德原则比物理定律更加不确定正确与错误不能像能量或质量一样进行观察或测量相反,道德事实需要人们感情和怜悯来确定当我们说折磨人是错误的,我们不是要指定折磨本身的某种特征,而是表达我们对折磨的反应而且,这些感情是人类自然的反应移情是人类的共性,这使得人们对是非有共同的看法感情可能受到经历,社会,理性的影响,但是并不仅仅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简单产物因此有这个让人好奇的说法:“毁灭整个世界也不愿意碰伤我的指头并不和理性相违背”换句话说,让我们从毁灭整个世界的想法退却的不是理性的讨论而是人类的情感

休谟解决当今道德难题的策略将首先向我们显示如何拒绝接受宗教领袖提出的任何绝对的原则接着显示任何道德原则需要不言自明,或证明是正确的清除所有的虚假的绝对性,我们将开始辨认共同的人类本能以促使我们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发现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前进道路这正是现代伦理学前进的方向人们无法确定绝对性的起点,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可相反,他们需要从把我们团结起来的东西入手

休谟的天才在于他把显示我们理解局限的冷酷智慧和对引导我们前行的有限的智慧资源的清醒认识结合起来难怪休谟的理论不被众人吹捧,不需要传奇般的生活,浪漫色彩的死亡或巧妙的口号就可以长久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162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