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乐学”的情感

初中语文课堂怎样培养学生“乐学”的情感,第1张

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1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彻底摈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候都动起来。以教学文言文荀子的《劝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然后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注解疏通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几遍;在朗读疏通字句之后,让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进行鉴赏性阅读,并质疑,与同学进行交流辩论,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从文中应该得到什么思想上的启迪。这样的过程,基本体现了阅读的基本规律:感知――理解――评价――鉴赏――积累――迁移――创造。

  2设置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3设置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

  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巧妙提问,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

  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既能形象地感受,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只有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才会明显起来。语文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创造性的提问,课堂提问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检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乐学”情绪。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相当的好奇心,练习的内容要能够从学生的兴趣上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渴望中寻找,达到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变“苦学”为“乐学”。提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集体讨论、学生自己设问等形式和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读后给老师提问,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课堂是每个学生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应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时)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

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

二、单元内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

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

三、重难点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

四、课文内容预习

10风筝

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设计思路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11秋天的雨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

设计思路

1.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理解。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12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简说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设计思路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2.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2.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五、小组交流、读书、提问题

小结:

反思:

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训练(第2课时)

学习目标:

一、掌握本单元重要字词,会说会写。

二、学习古诗的读法,要读出感情。

三、学习本单元遣词造句的写法,体会文章中作者感情。

教学流程:

一、掌握字词

第九课: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

第十课:精、希、却、依、拼、命、奔、村、抖丧、磨、坊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

磨坊、继续、垂头丧气、村子

第十一课: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

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

二、古诗读法训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三、重点研讨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体会本单元文章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4、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6、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四、学生提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1我的愧疚之感,在安妮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世上万物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2 因为“我”能正确拼写“doll”这个词了,体现了“我”在莎莉文老师的教导下,会写字了,跟正常的孩子一样,所以“我”异常兴奋和自豪,恨不得立刻要让老师知道这个了不起的结果。

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首 先,教师应该明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及意义。其次,教师要理清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思路问题。再次,教师有必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实施情感教 育。只要始终坚持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语文课堂教学,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整理的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本文是自读课文,学生学习文言文又尚在初始阶段(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所以对文言字词、语法的要求可以尽量放低,甚至基本不作要求。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3.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还要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二、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

 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首先是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片断,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次整节课都在具有神秘气息的中国古典民乐的氛围中。课件的背景是与文言文意境相似的中国古典山水画,字体采用楷书、隶书、行书等书法字体。整体界面古色古香,充满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中的物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在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3.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5.画图法

 《山市》中的景色瞬息万变、虚无缥缈,比较适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我从三个层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①以创造性复述来培养学生描述景物的再造想象力。②以给景物画插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将语言转化为图景的空间想象力。③最后又给插图配上文字,将再造想象力与空间想象力相结合。

  三、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注出自读心得。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

 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4.讨论法

 充分讨论,互相启迪,有合作、有分工,感受团队的力量。

 5.画图法

 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图画再现“山市”,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导入

 先播放动画片《阿拉丁神灯》的片段:主人公阿拉丁为了向公主求婚,命令灯神一夜之间在沙漠上建起了无数宫殿。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动画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说明]: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情感准备。

 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理解课文大意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要在检查预习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具体做法是:①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是朗读、词义句义、课文理解等各方面的。由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②齐读课文,解释课后练习中的词语,反馈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或肯定或指正。③分别请两位同学复述课文,并请其他同学点评优劣。评价的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复述是否仅仅是机械的翻译,倡导创造性复述,为下一环节的再现“山市”作铺垫。

 3.合作探究,培养想象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研读相关段落,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描绘文中之景,想象言外之象。步骤:

 ①快速默读课文,检索主要信息,并围绕它展开讨论:可以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副图,挑选一副图思考:该图中有哪些内容?(文中之景学生可以说得很好,主要引导学生想象言外之象)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多媒体出示板书,并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的小组提出在孤塔、城郭、危楼的周围还应该有山、有树、有小桥流水……把文中没有提到,现实中有的事物画进去。那么请问文中的孤塔、危楼都“直接霄汗”,我们在有限的画纸上怎样表现无限的“山市”呢?

 ②按小组活动再现“山市”的奇幻场景,由小组长组织分工,擅长画的画,擅长作文的同学就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该场景,可以是描写性的文字,也可以是诗歌等形式。

 ③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并谈谈创作的设想及过程。

 4.拓展延伸

 这么奇妙的“山市”要是能经常看见多好啊!那么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这一问题自然的将思考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迁移到自然科学,激发学生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

 5.总结评价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目睹海市蜃楼,但同学们能充分发挥想象,用手中的笔再现“山市”,真是棒极了!!最后让我们回归文本,在朗读中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吧!

 [说明]:此环节对学生活动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回归文本,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的活动,最终又回到对整体的把握上,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语言美,想象大自然的神奇。

 6.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把“山市”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说明]:通过讲故事使“山市”的成因及其变化过程更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培养想象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的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a、 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 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人教版初中语文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市实验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下面我将对《羚羊木雕》这节课进行解说。我主要从以下的七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分别是教材、学习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的文章采用散文、诗歌、小故事等多种写作形式,描绘了母女情、同学情、母子情、兄弟情等,从而讴歌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亲情。本单元要求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的亲情。同时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读书技巧。本课《羚羊木雕》较之前一课《风筝》显得比较浅显,本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大量的人物对话,更适合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但围绕羚羊木雕母女情和同学情发生的矛盾,是非曲直,也需要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感受文章丰富的情感。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

 1、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少年过渡时期,她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本篇文章价值观念倾向明显,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

 2、学生在阅读中还是为读而读,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被动的接受。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阅读技巧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揣摩文章的语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掌握朗读和圈点勾画等读书方法。

 2、能力目标

 (1)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在整体把握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

 通过感悟文章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整体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要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倾向。

 2、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策略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说读课文→品读课文→探究课文→课后作业

 (一)导入新课

 关于同龄人对长大的一段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说一个人的历史要用笔来写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我们从父母手里接过笔自己写的时候了。

 在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话的小朋友了。在我脑海的深处,有一颗叛逆的种子在萌动。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

 通过引用同龄人的一段话,激起同学的同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说读课文

 浏览课文,学生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自选话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当同学说完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1、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了文章的内容,感知了作者的情感,感知木雕的名贵,爸爸妈妈的逼迫,奶奶的无能为力,万芳的仗义。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注意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过程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1—15段默读课文,标划出体现爸爸、妈妈、我三个人物形象的神态描写。

 (1)培养了学生圈点勾画等读书的习惯。

 (2)使学生在标话中感受到了爸爸妈妈不同的人物语言体现了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同时了解了爸爸妈妈对我的逼迫,描写了我的委屈,使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对爸爸妈妈的批评。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1——15段,学生进行评价

 (1)由默读到有感情的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速读文章26段至结尾,标化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既加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又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的无奈、委屈、痛苦。爸爸妈妈对我的伤害。

 4、指名读、学生齐读

 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的倾向。

 (四)探究课文

 1、这件事究竟应该怪谁展开辩论。

 (1)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文中来。

 (2)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到父母和“我”的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父母非常的重财轻义,而我和万芳之间非常重视友谊。

 (3)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讨论:既然羚羊木雕已送给了万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1)不限制学生的答案,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2)交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与人沟通。

 小结: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写了一场家庭矛盾,赞美真诚无私的友爱,批评重财轻义的思想,呼吁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纯真的感情;同时也说明我们做事应与人商量,考虑周全些。

 (五)课后作业:

 1、与父母一起欣赏这篇小说,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

 2、与父母一起探讨后,合理地改编某一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工整地写到小作文本上。

  中学语文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针对当代学生的情感心理发展特征,着意突出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特点,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调节、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情感,从而达到使学生情知共进,形成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目的的一种教学思想。为适应新改革下情感目标的达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突出“三个树立”。

一、树立新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传统的教育观容易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看作是“死”的东西,忽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的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众口一词,缺乏新意。而导致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能够在学生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渠道。新课标强调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要求学生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研读时要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挥想象去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前本身已存在着一种期待——即由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阅读目的等构成的思维定势,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文学作品的情景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这时,作者的情感便会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初中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此外,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应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对汉字美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在阅读教学方面,应注意培养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心自然和生命,敢于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善于辨别是非善恶;在习作教学方面,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口语交际方面的教学,应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通过这样一些具体而且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落在实处。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二、树立新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

情感是教学教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一)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境界,是进行情感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颖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艺术境界,“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抓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导入课题的时候,可满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有的同学为之泪下;在导读的过程中,可注重有感情的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自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们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澎湃的激情营造课堂氛围,以澎湃的激情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二)在课堂管理中渗透积极的思想情感

语文课堂上,因为形式多样化,所以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因此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指导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或者是获得一定的成功。也许,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分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趁机说闲话,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举动;或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表现得漠然;或者我们的言辞不当时,有的学生贸然提出……这就需要我们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不能大发雷霆,在教育时应做到“优秀学生当众表扬,问题学生个别批评”,批评时不要带着个人情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做学生的知心人,在体验快乐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三)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借助多媒体,通过音乐、幻灯片、影视片段,可有效地营造课堂情感氛围。藤格尔一曲《父亲》,可以为阅读《背影》一文奠定情感基础,深深打动学生善感的心;一组优美动人的春景图,可以引发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朱自清的《春》的热情;《渡江战役》的一个精彩片段,其场面的恢弘与壮阔足以给学生以震撼,为学生阅读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营造情感的氛围……结合学习内容,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可给学生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给学生以心灵的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树立新的学习方式,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但是不同的个体激起的感情波澜对于同一文本而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可能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强手双赢。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广为实施。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课堂教学中,达成情感目标必须突出“三个树立”,也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应学的知识,丰富了头脑,提高了感受事物的能力和体会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加深了学生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感受,懂得如何做人。

(王学广 甘肃省高台县第二中学 734306;杜发新 甘肃省高台县南华初级中学 734304)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初中语文是周课程安排比较多的学科,比起其他学科来,学生耗时很多但收效甚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被挖掘出来。究其根源是语文课堂效率低造成的。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多种需求和潜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改革要求语文老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学生开展教学,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了解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鼓励学生间互相自由辩论,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待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余犹未尽时合理转移目标,引出新问题,牵引注意力,拓展思维。这样整个课堂才能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既气氛活跃,又秩序井然;既内容丰富,又重点突出。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

只有课前精心备课充分预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心应手地处理学生的突发情况,既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是要有全局观,也就是说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把握。初中语文的整体教材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反映了语文课的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只有了解整套教材,才能处理好初中各阶段的教学重点,加强各阶段知识间的联系。二是局部观,也就是说要了解所教的一册教材,了解教材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了解各单元的侧重点与内在联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调整,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组合。备学生的基本情况也是备课的重要部分,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智力情况,包括基础知识与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再到已知的过程,因此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接受知识的水平至关重要。另一方面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爱好、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是学生主动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原动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采用符合初中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更易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改革提倡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转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导入,如问题导入法、形象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情景表演导入法等,使导入富有挑战性与趣味性,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以有效吸引学生的视线。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新课标主张重视阅读教学,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感知力,语文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并进行一些改革。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依然存在着诸多弊端,无法真正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使阅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被挖掘出来。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它作为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深深地切合了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标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且迎合了新课改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快速生长发育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感受力,喜欢具有自我个性的东西,愿意自己去探讨研究一些知识。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的韵味,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于文章含义的理解,形成他们对于文章所传递思想情感的独特把握,还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从而加深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加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的施行力度。体验式阅读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方式,还是对于文学的一种美的体验。学生通过对文学中蕴含的美好意蕴的品味,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最透彻地净化,从而加深自己学习文学的兴趣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大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教学力度,为学生支起一片美丽的文学天空。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左右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在诸多方面影响着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而阅读部分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学生文学能力及感知力的提升意义深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初中时期作为学生深入接受语文知识的一个初始阶段,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学感知力重任的阅读教学,更成为近年来新课程改革标准尤为重视的部分。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表达美的感受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

(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大侯乡营盘初级中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现、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爱国爱家、尊老爱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达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水平的目标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措施,具有借鉴意义

-----------------------------------

如有疑问欢迎追问!

满意请点击右上方选为满意回答按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23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