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门课是因为当我们把人的心里与人的经历、人生阶段结合起来,对人才有引导作用、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如“贫贱夫妻百事哀。”
听课解决了下列问题:
看言情小说能不能提高情商?为什么文明越发达,人类的精神病越多?你怎么知道你爱上了这个人?为什么有的人不通人情?谈恋爱经常换男女朋友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为什么要学习艺术?什么样的人是社会经验少的人?爱情为什么会需要婚姻?
1看言情小说不能提高情商。 “蛋白质”女孩:蠢蛋、白痴、神经质。
2用理性的角度去考虑情感问题,就会靠近规律。
规律1: 母壮儿肥
规律2: 父爱比母爱晚发(约晚3-4年)
3如果说配偶长得美丑没有关系,那的灯一样。说明这个人的感情是处在动物水平。所以好色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精神反应。
4人性的尺度是需要。而审美需要是在享受和奢侈的层面。如果只有温饱需要,说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人性发展水平也比较低。如果有情感审美,情感质量的需要,是社会水平比较高的表现。
5文明越发达,精神病越多,是文化不适应的表现。我们的文化越来越适宜机器生存,越来越不适宜肉身性的人生存,应试教育、标准答案,强调机器奴役人类。差不多理性化的都可程序化,凡是程序化的都可被机器代替。
6非理性包括:自由意志和丰富情感。发展非理性最有利的领域是艺术领域。艺术泛化,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艺术的边界消失,人人成为艺术家,以非理性的因素来制衡理性的表现。达成一种高科技与高情感的平衡,当科技发展到如此强势的这样一个地位的时候,情感自身要想和理性抗衡,情感自身必须是组织化的,个体的虚弱的散漫的情感是无法和理性抗衡的。所以学习艺术可以抗衡文明发达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疾病。在精神领域中的统治就是理性的统治,所以非理性主义就会盛行意志情感。意志情感发达了才可以制衡理性知性。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艺术家是研究人类情感世界的,而文学家主要是研究情感世界规律。艺术家了解你的情感规律,然后用他的艺术作品作为情感媒介,点燃你的情感,和你之间发生情感互动。文学是人学,而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人文学科是无用之大用。文艺符合时尚文化、标准的文艺,可能影响更大,同构就会引起广泛的共鸣。
最好的艺术与熬得最美味的汤是一样的。
7在情感领域中注重个体体验是非常重要的。
怎么知道你爱上了这个人?因为你有心动的感觉,心跳的快乐,有心痛的感觉。说明情感到达一定的深度了。
8童年是心结形成的阶段。
成年人复杂情感困扰,可从最初的阶段(童年)最简单的阶段找到。坦言情节、打开情节、疏导成功。
心理分析的方法(弗洛伊德)所以作为自我情感分析或情感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情感关系混乱时, 先做自我心理分析,然后做他人心理分析(进入社会心理),了解自己,又了解他人。接着换位思考,把我放在他的位置上,我会怎么想?把它放在我的位置上,他又会怎么想?这样你就能通情达理。人情和事理是相通的,是一致的,通的人情则通的世理,不通世理的人是因为不通人情。
不通人情,则不明事理。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功——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然后明白为人处事之道。搞管理搞政治,搞商业,为人处事之道是最基础的基本功。通人情才能明事理,才能学好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出色的作家是生活经历非常丰富的人。人生一帆风顺的人是天真幼稚的。
如果你自己的体验是真实的,被发现真实的,最基础的那个情感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是相通的。在艺术上有一个规律——什么样的艺术作品能够引起最广泛的共鸣呢?一个是朝向人性大课题的(普世价值);另一个是回到个人内心的(最深层次的东西进入人类情感的潜流之中)。
在个体情感的友情、爱情、亲情、乡情等中,有高度的相似性,不分民族不分领域。
9谈恋爱经常换男女朋友的原因是——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所以一次次的去尝试,一次次的去碰壁,走马灯换男女朋友的人最大的烦恼是没有碰到真正的爱情。你看着他很风光很风流,事实上他很痛苦。因此了解自我的心理分析很重要。
更高层次的朋友之交是精神层面上的。当能觉出自己的不完善处,试图在爱情中完善自我时,就容易找到互补型的。爱情理想,体现的是人的极度自信,是一种上升的人生。爱情现实体现的是人的极度自卑,是一种向下的人生。原生家庭有缺失的——自我疗治,才有正常的爱恋。
基于喜欢有友谊和爱情。友谊是喜欢一点,它是开放性的。爱情是接纳全部,它包容性强,独占性强,聚焦排他。
早恋——高中是谈恋爱的最佳时期(爱情的纯洁性)。恋爱和婚姻有时会错开。早孕会妨碍女性的发展(西谚:早婚早衰)。
美好的爱情有审美性质。一树梨花压海棠——老夫少妻 男老女少
现实爱情中越有功利色的越稳定,相互之间有功用的关系。有功利色彩的爱情,看起来很现实很俗气。但恰恰是稳定的。而无功利色彩的爱情,看起来很唯美,很浪漫,很激情。但恰恰是最不稳定的。 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感觉是最不可靠的,感觉是最容易消失的东西。在爱情领域中真正的爱情是脆弱的。一出现问题就离婚的,是真爱情,因为受不了落差。过分浪漫的爱情不一定是稳定的。在爱情中笨拙的表现,可能是真情实感的。花心的人最在意贞洁问题。社会生活经验少的人心中有什么,眼中就有什么。婚姻是一种保障形式。社会规则是保障婚姻稳定的前提。
追求别人的人是猎手,被追求的人是猎物。
10要阅读经典是因为他们有理想倾向,他们对人性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对提高情商有促进作用。越是在早期阶段的时候,对艺术作品的接受,人文学科的学习,更要注重的是精品。
精神上也是有品位的,饮食方面8岁之前就决定了你的胃口、口味。越早时期接受作品,越要趋于正向,趋于精神升华的居多,要清淡的食物。
单一阅读范围,有妩媚色彩,情感不良,轻易丧失独立人格,同时有反智色彩(反民主,反科学,反政治)。
11男性爱情的幻想,是将世俗包装成超凡脱俗。在爱情的情感领域中,他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原理是平衡原理。一男多女是男性爱情幻想的体现。平等和平衡是爱情中的基本条件。
夫妻最重要的原则是要相配,身体上年貌相当,爱情的自然层面上心心相印,社会层面上要门当户对,这些文化层面中的东西不能剔除,否则只剩情欲。
文明的家庭中,怕老婆的现象多。野蛮的家庭中怕老公的现象多。爱情与财产在婚姻中是分开的。婚姻中结了婚后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政治、经济。
充分分析自己的情感状况,吸收人文学科和艺术作品的这种情感营养,对于塑造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这是非常有好处的。
领导者是主动人格的人,呼风唤雨。情感世界的理性化非常重要。
中国文化以道教文化为根底,以儒家文化为表象,在中国强者要学会示弱,以阴柔胜阳刚,所以你学会示弱才是真强者。如,刘备已哭得天下。阴柔为本的道家文化构成民众心理,使人敬佩的同时应该令人同情。
12情感研究的方法:①管理科学。②为人处事之道。③俗世中的生活智慧(有情感真理的凝结)。谈恋爱之前树立爱情理想才能找到理想对象。各国名言集读一遍有一遍新的感受。教训应该是在别人的教训中获得自己的成长,如看书、看**、听故事。
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一种更深刻的情感。以命相搏的爱是令人恐怖的。爱要表白,表白能否成功要看感情是否成熟。
男女平等的人有性别尊严感。
13梭罗《瓦尔登湖》:时间决定你会在生命中遇见谁,你的心决定你想要谁出现在你的生命里,而你的行为决定最后谁能留下。
14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有艺术才能的特点:多愁善感。
统觉和知觉是需要训练的。激情是一切认知的动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的是成功的人有高峰体验的人生。而弗洛伊德研究变态的人。
康德认为:在我们从事认识活动以前必须先对认识能力本身进行一番批判性的考察,以确定它是否能承担起我们所赋予它的任务__把握绝对真理,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种
那么对于人的想象力的两个图式—认知图式和审美图式都是“逻辑—心理”结构体,它们在统一协调(先验)“感性—知性—理性”等各种认识机能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的本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康德将人的知识分为感性和知性,他认为感性是纯粹客观的,被动接受的,经验的,杂乱无章的;知性是主体的主动创造,是先验的综合统一。
感性与知性是两种互不相生的能力,因此为了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康德提出:“知性不能直观,感性不能思维,只有它们的联合,才能发生认识。”康德在沟通这两种机能时找到了
想象力!
想象力在康德理论中是与知性相结合,联合把握感性世界的具体执行者。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写道:“某一对象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表象凭借悟性连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 例如面对一朵花,鉴赏者不需要用植物学家的眼光去分解它的结构和功能,也不出于自己的功利观念,只是对花的形式(表象)经过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运动,唤起情感上的愉快。因此,康德认为审美判断中的美“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与不快感。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
可见,想象力是与审美主体的知性联合,把握美的对象的一种创造力。并且把知性诸观念(理性)的机能带进了运动。”转出进入主体的伦理理念,即是有较强理性力量或伦理道德的社会。
主体凭借想象力,能在客体的险峻、巨大、畸形的外在形态上突然领悟道德力量的崇高和人的伟大。由此,审美主体获得了从痛感转化来的愉快——
崇高感!
康德认为,崇高感的根据不在物上,而只能在审美主体的内容和意识中,即人的理性。当人的审美想象力将人类道德的崇高性带到自然表象中并使其成为自然表象的主导力量时,人才获得崇高感。
康德认为,对于崇高的鉴赏须先有“大量观念”和“较高程度的文化修养”,在崇高里面“想象力是联系到作为观念的机能的理性上面的。
题外话:就缺一样灵性(钱学森一再强调的这是我们中国道理的长处)也称境界!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1981年毕业,现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等。
到底什么是幸福
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今天我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人打交道。而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哲学就是教你如何看准、抓住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开、放下不太重要的东西。如此,你才会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至于过得太纠结。
哲学让你对人生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让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你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也就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还是有标准、有尺度的。比如,人生中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判断的根据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我觉得是两样:一个是生命,没有生命,什么都谈不上;还有一个是精神,或者说心灵,或者说灵魂。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前不久我写了一本书,叫做《把心安顿好》,其中就表达了这么一个思想。我说,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那么什么样才叫做好的状态呢?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不要太复杂,复杂就痛苦,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精神应该是丰富的,你要好好享受你的精神属性,这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有的人说,幸福全部靠运气、靠外在的东西。我承认,一个人这辈子过得到底幸福不幸福,外在的运气等因素是挺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不管你的命运好与不好,有一点你是可以掌握的,那就是价值观。你要弄清楚两件事情:一个是分清楚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然后抓住重要的,对不重要的东西看淡一点;另一个是分清楚两样东西,你自己能支配的,那就好好努力,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顺其自然。这样你的心态就好了。我觉得人一定要自己做主,多想一想,不要随大流,被社会的潮流支配。人家在那儿追求什么,你也去追求,那完全是盲目的。你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的生命,问一问自己的灵魂,到底要什么,快乐不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归生命的单纯
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要简单,另一个是人际关系要简单。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在生命之上的“社会堆积物”抖落掉,回归生命的单纯。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所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
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道家有一部经典《淮南王书》说,“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 “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护好你完整而真实的天性,保护好你生命的原初状态。“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它。庄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他反复说,“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说的性命之情,实际上也是指的同一个意思:生命本来的天性,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失掉。西方哲学家如伊壁鸠鲁也同样强调:人要过得简朴一点、简单一点,不要有那么多复杂的欲望。
我个人认为,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就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质追求上。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有了钱以后,仍愿意过简单的生活,因为能够带给他巨大快乐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要简单。人际关系太复杂,其中难免会掺杂进利益的东西。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这样才更容易回归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她那封信写得特别好,大意是说:周老师,我看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是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后来我用她最后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名字、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自然感情得到满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话:动物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大家知道,人比动物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人是有理性的,有头脑的。但是我说,理性的作用是两面的,好的作用,是让你有一种更高的能力、更高的追求;但是坏的影响是,它把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搞乱了,产生了很多本来并不是必需的东西,有的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学一学动物,回到动物的状态。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业。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它对平凡生活的价值来衡量它自身的价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有多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不平凡,它应该让你的平凡生活过得更好,起码应该能够兼顾。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他说:那些有野心的人,是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们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们的敌人。我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没有享受到。
所以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这个东西比你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
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你认为钱不重要吗?当然,钱也重要,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可以去争取,但是你不能为了它把你最好的东西扔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说的,生命的单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东西。钱仅仅只是个手段。当然,钱多一点可以给人比较好的心态,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仍然是为钱而生活,那我要说,金钱的最主要的好处你仍然没有享受到,你在金钱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个人有了钱以后,他就应该干什么呢?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一个人和金钱之间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仅仅为了钱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时候你的心态是最好的。当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是需要有一点运气的。但是我想,即使在没有这个运气的时候,你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尤其是青年人,你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目标的,包括在经济上会有一个目标。但是我觉得不妨把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可以更早一点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为钱而活的路上。说起来,我们当年吃的苦并不比你们现在少,但我当时真不觉得物质上的清贫算是什么苦。我认为我自己最好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在我最穷的时候写出来的,虽然那个时候挣的还不够自己花,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是真的很快乐。
追求精神的丰富
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万象的美。
这也就牵涉到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人要追求精神的丰富。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第一个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第三个就是德,道德。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实际上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第三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我重点谈谈精神的丰富。
我觉得人应该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享受自由的头脑,享受独立的思考。看一个人是不是在过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好奇心,你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是不是有兴趣。一个对事物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单调的、平庸的。另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你幸福不幸福其实非常重要。
其实,在西方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强调智力活动本身,比如动脑筋、学习、钻研、探索事物的奥秘,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价值,就是一种目的。马克思说,真正的自由王国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他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发展人的禀赋、享受人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物质生产。马克思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目标,也就是人人都过真正人的生活,享受人的能力,享受人的精神属性,我们是可以去争取的。
作为个人来说,如果你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了,你就应该把享受、满足、发展你的精神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兴趣就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人生下来一定有他独特的禀赋,这个禀赋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发现不了,但是有一点你可以做到,就是让自己一般的智力品质发展得好一点,养成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喜欢学习,喜欢动脑子。有了这样的品质以后,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什么事情是最适合你做的,你真正的兴趣在哪里了。
人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还应该享受自己的情感属性。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哪怕他们的外在形态是一样的,比如说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人是根据自己心灵的丰富和贫乏程度去看世界的。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看到的全是利益,他看不到世界的美,看不到世界万象的各种奇妙之处。你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心世界,世界的精彩才会对你呈现。
那么,心灵的财富来自什么地方呢?途径很多,到大自然中体验,欣赏艺术,这些都是。但是我比较强调两点,一是读书。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去读那些最好的书。哪些书是最好的?我很难给你开个书单。但是时间已经给你开了这个书单,就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名著。你可以从中去选择。这样一个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把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占为己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一个过程。
另一条就是,一个人应该养成独处的习惯,要经常地反省自己,要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比如,你可以通过写日记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写日记,实际上是很好的约束自己、督促自己反思的方式。我自己就是通过写日记,留下了人生中的很多好滋味。这些好滋味不仅仅是童年时代的几块糕点,更是我人生中的经历,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东西,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比金钱宝贵得多,而且也可靠得多。
写日记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你生活得更认真。你在生活的时候,不光外在的眼睛是睁开的,心灵的眼睛也是睁开的。因为你是在看,什么事情对你有意义,什么东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你生活得更超脱。当你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更高的自我,也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理性的自我,在那里审视这个身体的自我的活动。通过写日记,通过独处,把这个灵魂的自我迎回来,看看它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苦恼,然后去开导它。这个过程会逐渐让你这个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强大。因为你写日记的时候,你其实站得比你的生活更高。
(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考单选题)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和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
二者对像不同:哲学的对像是作为整体的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像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作为思想原则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为方法论。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重点考点(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2.哲学基本问题原理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和科学标准。
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即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3.中国哲学表达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特殊方式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通过心物、天人、名实、理气、道器、知行以及有无、形神、本末、体用等关系来揭示和表达的。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重点考点 高频命题点
1.哲学基本派别(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使用。
⑵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⑶二元论是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和一元论相对立。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最终还是要陷入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一般考单选题、多选题)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形式。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①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②背离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观点。③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并否认矛盾)和唯心史观即唯物主义不彻底性(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一般考多选题)
①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外部世界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产物。
③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观念、概念、理性)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失误之处
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感觉经验(颠倒了感觉和对像的关系)。
客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概念理性(颠倒了概念和对像的关系)。
4.唯心主义存在根源(一般考多选题或主观性试题的一个采分点)
①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近似于螺旋,其中任何一个片断都可能被片面地变成直线,这条直线会把人们引到唯心主义的泥坑,而保守阶级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则会把它巩固下来。把人的认识过程中的某一片断加以夸大,使之绝对化,造成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这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②唯心主义的功能和局限性
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它却是生长在结果实的、活生生的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是因为,唯心主义尽管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不少重要问题,产生过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但作为一种主观同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的理论观点,唯心主义并不能有效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只能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不结果实的花。”
爱,请深爱。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生活中某个相关事情作为主题,最后总结自己的感受。
“清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山涧的清泉缓缓前行,驶进小河温暖的怀抱,随着小河归属大海。
一切均是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正如人世间的情感,由缓到急,再到起伏不定。让人琢磨不透,却又让人情不自禁。
鸟儿生来就会飞翔,鱼儿生来就会游泳,马儿生来就会奔跑,人生来就会动情。
母子之间有亲情,朋友之间有友情,男女之间有爱情,面对伟人有崇敬之情,面对恩人有感激之情,面对处于为难之中的人有同情之情。人世间的情感纵有千种万种,却又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正因为有爱,才会有门前的守望,母亲节里的百合花;正因为有爱,才会有肝胆相照,同生共死;正因为有爱,才会有天长地久,海枯石烂;正因为有爱,才会有雪中送碳,人间遍地是温情。
人类的感情微妙非常,时起时浮,虽然摸不着,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落红不是无情无,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切皆在不言中。
人类的情感千变万化,每一种行为其实也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比如思念一个人可有痛苦、欣喜、惆怅等多种感情组成。想念却看不见就会痛苦。看不见却会时常憧憬美好的未来,喜悦就会随之产生。当感叹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时,无疑就会惆怅。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爱建立了一对热恋中的男女牛郎织女般的爱情;爱造就了一个英雄男儿奋不顾身跳下高桥拯救落水少女;爱支撑着一位伟人携手百姓拯救灾民;爱激起了一代又一带中华儿女扞卫祖国疆土,推动祖国发展。
情,人人都有,谁能无情。有情就有爱,有爱人间就会有温暖。
“让我们手牵着手,献出我们的爱,苍天无情人有情,人在青山在。”
第 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的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4.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B认识的客体
C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客观存在
5.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6.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C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7.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必然和偶然的统一B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本质和现象的统一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
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9.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绝对确定的
B.不确定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B.实践是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11.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归纳方法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D演绎方法
12.“真理和谬误的绝对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诡辩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
13.“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不可逾越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辩证反映论B.经验论
C.辩证唯物论D.不可知论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经验论B.反映论
C.科学实验D.实践论
15.“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B.直观和反思的关系
C.实践和反映的关系
D.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1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18.正确理解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19.把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相联系相统一的现实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认识B.理性
C.主体性D实践
20.“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主要是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科学技术是最重要的实践
D.认识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2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C.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22.“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B.对历史和逻辑的关系的错位
C.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3.“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B.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24.“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5.“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联系的观点B发展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
27.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积累的过程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动的活动
28.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的原则(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29.“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0.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认识过程的结束
D.认识过程的初始阶段
3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有用性B.客观性
C.相对性D.阶级性
3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世界B.感性认识
C.理性认识D.实践
3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B.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二、选择题Ⅱ,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内涵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
2.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世界的可知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感性认识是直觉的,理性认识是理性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理论
C.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实践之所以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不断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推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5.尽管历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毁掉哥白尼的书,烧死布鲁诺,监禁伽利略,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例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C.客观规律的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6.“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有些真理需要通过逻辑证明才能检验
B.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总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C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9.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C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D.实践标准不具有相对性
10.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是否符合马列主义
B.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11.“跟着感觉走”的说法,在本质上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人本主义的观点
D.否定理性作用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从间接经验回到直接反映的转化
B.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13.“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教条主义B.理论脱离实际
C.形而上学D.本本主义
14.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理解正确的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6.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猜测、顿悟、想象B.情感、意志、欲望
C幻想、灵感、直觉D.分析和综合
17.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诱导作用B.指导作用C.预见作用D.激发作用
18.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6)()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B.有限和无限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所认同的公共性的内容
23.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主体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生理系统所决定的选择
B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任意选择
C主体对信息的自觉选择
D主体对信息的能动选择
24.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熟知未必是真知
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
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
D.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
2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C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起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前者是反映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以社会实践为基础,后者则离开了社会实践
C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后者则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D.前者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7.认识的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C变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D.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推动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2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种观点(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
B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前面
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
29.“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
C.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
D.谬误回归适合的范围会转化为真理
30.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适用,在发展中二者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共同的检验标准
3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D.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具有直接现实性
B.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C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D.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3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B.难以直接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根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34.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3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对评价标准的正确制定
B.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3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求真原则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D.价值原则
37.割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会导致(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右的错误B.客观唯心论
C.“左”的错误D.教条主义
38.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B.所有的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
C.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D.归纳法的不完满性
39.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价值以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属性为现实基础
B.价值是客体客观所具有的
C.价值必须以人的客观需要为前提
D.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0.价值具有的特性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客观性B.可替代性
C.工具理性D主体性
41.一个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价值认识,必须符合(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对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B.对道德关系的正确认识
C.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D.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哲学硕士论文:儒家的情感观念
[摘要] 汉语“情”从一开始就兼有两层基本涵义:情感(人情);情实(事情)。在中国观念史、儒学史上,当“情”浑然不分地兼指人情与事情、并且“情”与“性”并无截然分别的时候,此“情”为本源之情,这是原典儒学的观念,也是当代儒学正在复兴的观念;当“情”严格地分别各指情感与事情、并且情感被置于“性→情” 架构之中的时候,此“情”为形下之情,这是帝国时代儒家形而上学的观念。总之,在本源层级上,儒家的情感观念不是一个伦理概念,而是一个存在观念。
[关键词] 儒家;人情;事情;情感;情实
说到儒家的情感观念,人们习惯于认为是“性→情”架构,即形而下的“情”只是形而上的“性”之所发,亦即“性本情末”、“性体情用”乃至“性善情恶”等。这种“常识”其实是误解,因为“性情”观念远不是儒家情感观念的全部,更不是儒家情感观念中最本源的观念。从一开始,汉语“情”就兼有两层基本涵义:情感(人情);情实(事情)。在中国观念史、儒学史上,当“情”浑然不分地兼指人情与事情、并且“情”与“性”并无截然分别的时候,此“情”为本源之情,这是原典儒学的观念,也是当代儒学正在复兴的观念;当“情”严格地分别各指情感与事情、并且情感被置于“性→情”架构之中的时候,此“情”为形下之情,这是帝国时代儒家形而上学的观念。为此,本文围绕“情”这个词语的用法,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情感观念。
一、原创时代儒学:情感观念的本源意义
儒家的情感观念一开始并不是“性→情”的观念架构。在原创时代的儒学中,“情”与“性”并没有严格的本质区分;“情”既指情感,也指事情、实情、情实,乃是一个本源性的观念,即是一个前主体性、前哲学、前形而上学的观念。[①]
(一)汉语“情”字的原初涵义
汉语“情”字出现不是很早。甲骨文里没有“情”字。《周易》古经部分亦无“情”字。《尚书》中仅有一个“情”字,见于《周书·康诰》“民情大可见”。 [②]《诗经》也只有一个“情”字,见于《陈风·宛丘》“洵有情兮,而无望兮”。[③]“情”字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即是在中国思想的 “原创时代”、即雅斯贝斯所谓“轴心时期”,这是与诸子百家思想、包括儒家哲学的兴起同步的。
汉语“情”字一开始就同时兼有两种用法:情感(人情);情实(事情)。而且,这两层涵义经常是浑然不分的,乃是本源意义上的“情”观念。
1、情感之“情”。从字面上讲,汉字“情”确实指人的情感、情欲。“情”字的构造,“青”为声符,“心”为意符,即是说“情”是一种“心”的现象。许慎《说文解字》讲:“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④] 剔除汉儒附加上去的“阴阳”观念(情属阴、性属阳),“情”即指人的情欲;更确切地讲,就是指人的情感,而许慎所谓“有欲”是说情感必然带有欲望。在古代话语中,“情”与“欲”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往往不加严格区分。例如朱熹论“性”与“情”,就直接将“情”说成“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诗集传·序》[⑤])上引《诗经》“洵有情兮”,其“情”即指情欲,郑玄笺:“此君信有*荒之情,其威仪无可观望而则效”;孔颖达疏引毛亨传:“此人信有*荒之情兮,其威仪无可观望兮”。
这种情感或情欲,古人称之为“人情”,如《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⑥] 这就是“七情”说。关于人情,还有其它说法,例如《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形而上学的观念中,“情”与“性”并没有严格区分。这里的“喜怒哀乐”显然是说情感;然而众所周知,《中庸》已经是在建构“性→ 情”的哲学形而上学观念架构,“未发”之“中”是在说“性”,即《中庸》开篇所说的“天命之谓性”,但其实是说的喜怒哀乐之“情”,“情”即是“性”。此 “性”作为“大本”,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具有“形而上者”本体的地位。这表明《中庸》的观念是由前形而上学的观念向形而上学观念的一种过渡形态。
2、事情之“情”。汉语“情”也指实情,即事情的真实情况。如《周易·系辞下传》说:“情伪相感而利害生。”[⑦] 孔颖达疏:“情,谓实情。”这种用法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兹不赘述。下文谈到孟子言论中的“情”,也经常是这样的用法。这种用法至今依然相当普遍,如“事情”、“情况”等。
那么,情感之“情”与事情之“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3、本源之“情”。“情”的两层涵义“人情”与“事情”本来并不严格区分,这意味着作为哲学之前提的人之主体性的观念还没有凸显出来(如海德格尔说“哲学的事情就是主体性的事情”[⑧]),我称之为“本源之情”。上引《尚书·周书·康诰》“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其“情”即兼指人情(人民的情绪)与事情(人民的真实情况),孔安国传:“人情大可见,以小人难安”;孔颖达疏:“以民情大率可见,所以可见者,以小人难保也”。这里的“人情”、“民情”并不仅指情感,而是兼指实情(真实情况)。这种用法至今存在,例如“人情世故”、“考察民情”等等。
1试述科学思维方式基本观点?
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思维方法。是一些在自然科学领域广泛应用或具有自然科学性或以某种自然为依据的思维方法。它侧重于定量分析和事实分析。这些方法超出自然科学的界限,成为思维科学的一部分,广泛运用于思维活动和实际生活中。
1实证方法:揭示现象间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肯定的信息,再经过归纳,上升到规律和一般性结论方法的体系。
2假设方法(假设——演绎) 3试错法(猜想——反驳) 4博弈法。
2笛卡尔的二元论基本观点及意义?
(一)二元论
(1)笛卡尔把实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实体,一类是心灵实体。
(2)物质实体的本质是广延,而心灵实体的本质是意识或思维。
(3)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具有不同的性质:物质实体是无限可分的,心灵实体是不可分割的;物质实体是可以毁灭的,心灵实体是不可毁灭的;物质实体要遵循物理学规律,是被决定的,而心灵实体具有自由意志,是自由的;物质实体只有通过人的感官形成感知经验才能被构建起来,是被间接地知道的,而个体具有直接通达心灵实体的优越通道,因而心灵实体是被间接地知道的。
(4)心灵和物质都是实体,不依赖于他物存在,也不依靠对方存在。思想和广延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思想没有广延,广延没有思想。
(5)认识两实体的组合:身体是物质,自我意识是心灵。
(二)意义
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开启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的研究工作,而且直到今天仍然是心灵哲学家必须面对和探讨的主题
3哲学的人性探讨涉及的基本问题?
(1)人性善恶问题。( 2)人性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现出善
4康德“因果关系”观?
(1)认为因果观念是这样建立的:我们知觉两个观念在空间相继出现,如果这两个观念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会把先发生的观念称为原因,把后出现的称为结果。
(2)认为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因果观念久而久之会使我们形成这样的习惯:每当看到一个观念时便联想到另一个。这种在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联想而形成的恒常的联贯关系,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因果关系。
(3)认为因果关系的基础无论在证明知识的范围内,还是在经验知识的范围内,都不能得到解释,即是不可知的。
5 卢梭历史哲学观?
(1)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2)卢梭认为人类由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是从天然平等向社会不平等的过渡
(3)卢梭认为人类新的发展阶段是从社会不平等向社会平等的过渡。关于这个第二个过渡,他认为是通过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重新使人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6 斯宾格勒历史哲学观?
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在斯宾格勒看来,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是由一些相互独立的高级文化有机体组成的。每一种高级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是一个文化有机体,各有其独有的特征,各有其自然与历史。
顺便问一下:哈哈哈,你不会是晏阳初某个孩子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