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声文言文

逃声文言文,第1张

1 古文中“逃”的意思

逃 táo〈动〉

(1) 本义:逃走,逃跑

逃,亡也。——《说文》

许由逃之。——《庄子·外物》

恒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 秦矣。——《韩非子·喻老》

处于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逃未及远。——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脱身以逃。——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逃闪(逃跑藏匿);

逃越(逃走);

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

逃犯(逃跑的犯人);

逃军(军队主将抛下军队独自逃走;逃兵)

(2) 逃避,回避

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

今我逃楚, 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左传·襄公十年》

无所逃于天地间。——清· 黄宗羲《原君》

逃税(逃避纳税);

逃会;

逃债;

逃学;

逃刑(逃避刑责)

(3) 藏,隐匿 。

逃禄(隐居不仕);

逃世(避世。隐居不仕);

逃形(藏身);

逃身(逃命;藏身);

逃官(隐居不仕);

逃山(隐居)

(4) 离开

罢锄用又废,恋乡不忍逃。——唐· 司马札《锄草怨》

逃席(宴会中途不辞而去);

逃徙(离乡逃奔他处居住);

逃酒(逃避饮酒,离席先去);

逃伍(充军者逃离部伍)

(5)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

逃禅(违背佛教戒律);

逃墨(离弃墨子的学说)

2 文言文知音 翻译 伯牙乃而叹曰:“善哉,善哉

善哉,就是好啊的意思,

子之听夫志,志想象犹吾心也:你能听到我的心声,你想象得到我的心思。(意指从琴声中)

吾于何逃声哉?:我该把我的琴声(心声)藏到哪里呢。

逃,藏匿,逃避的意思,声,应该是双关语,指琴声,亦指心声。也就是说俞伯牙弹琴本事就是为了隐匿心事,有不能说不愿说的心情可以寄托在琴声中,而钟子期偏偏听透了俞伯牙的心事,俞伯牙应该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既有被理解的惊讶,又有被看穿的不安,所以伯牙“舍琴而叹”。所以称子期为其知音。

3 文言文锅巴救命的译文

原文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报也。

注释

①好::喜欢、喜爱。 ②铛:铁锅。 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是属官之首。

④恒:经常、常常。 ⑤辄:就。 ⑥伫录:贮藏。 ⑦遗:赠送。

⑧值:时值。 ⑨未展:来不及。 ⑩于:在。 ⑾走:跑。 ⑿皆:都。

13、嚢:口袋 14、走:跑

译文

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这就是孝顺的好报。

感悟

〔1)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义务。

(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并且持之以恒。

(3)百善孝为先

(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

(5)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6)善有善报。

(7)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吴郡陈某有了“锅巴救命”的经历后,一定会为自己孝顺母亲的行为感到庆幸,因为在灾难降临时,多数人饿死了,唯独自己靠锅巴活了下来,这是老天对他淳厚的孝心的报偿。

4 锅巴救命文言文的寓意

〔1)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义务。(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并且持之以恒。(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5)送人玫瑰,手有余香。(6)善有善报。(7)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吴郡陈某有了“锅巴救命”的经历后,一定会为自己孝顺母亲的行为感到庆幸,因为在灾难降临时,多数人饿死了,唯独自己靠锅巴活了下来,这是老天对他淳厚的孝心的报偿。

陈遗是晋朝的一个很小很小军官,但他的母亲很爱吃锅巴,于是他就把剩下的锅巴留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来有好几麻袋。后来发生了战争,他们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们没有粮食,饿得眼冒金星。陈遗突然想起那些锅巴。他们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几天后,他们便等到了援兵的到来。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要时时刻刻紧紧地记牢,无论在任何地方、环境,包括生活中也是要记牢。因为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帮你一把。 还有就是告诉我们要孝顺,陈应为孝顺,得到老天照顾,报应他的孝顺,让他死里逃生,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毕竟父母养了我们多年,不可恩将仇报,只要不做坏事,终将会得到老天的照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生活中,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百以孝为先。

5 古文中读到的“逃名”是什么意思

逃避声名而不居。

释义

“法真名可得而闻,身难得而见;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后遂以“逃名”指逃避声名而不居。

运用示例

唐 司空图 《归王官次年作》诗:“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庞树柏 《寄怀俞养浩先生》诗:“逃名傥悔才为累,畏俗无如酒最宜。”[1]

逃脱罪名。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録,使其有逃名者。”

6 知音 文言文翻译

译文: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师,他的琴术很高明,钟子期则善于欣赏音乐。伯牙弹琴的时候,想着在登高山。钟子期高兴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又说:“弹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从琴声中领会到伯牙所想。有一次,他们两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游玩,游兴正浓的时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于是他们来到一块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里突然感到很悲伤,于是就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起来。开始弹绵绵细雨的声音,后来又弹大山崩裂的声音。每次弹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听出琴声中所表达的含义。伯牙于是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的听力能想象出我弹琴时所想的意境,我的琴声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你的听力!”后来,钟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里非常悲伤,他把琴打破了,把琴弦也扯断了,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值得自己为他弹琴了。

7 黔之驴 文言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神,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逃到远处,认为驴子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老虎态度更为随便,碰擦倚靠、冲撞冒犯它。驴子发怒了,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道:“(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1 文言文《饿死狙公》选自《郁离子》

原文:

楚有养狙(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①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捶焉。群狙皆畏苦之②弗之违也。③④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⑤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 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⑥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译文: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麽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2 古代文言文 饿死狙公

《狙公之死》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曰狙公,旦日必部分狙于庭,使老狙率以至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译文:

楚地有一个人靠着养猴子过活,人们都叫他:“狙公”。每天清晨,他都会把猴子们集合在院子里训话,并分配给猴子们活干。他让年长有威望的猴子率领猴子们去山上采集果实,收工回来之后,他征收果子的十分之一来给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他就用鞭子、棍棒责打它们。猴子们觉得难以忍受,但又不敢违抗。有一天,一只小猴子问大家:“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的吗?”众猴回答说:“不是,那是天地自己生发长出的。”小猴子又问:“那是必须有他的准许才可以采摘吗?”大家回答说:“不是,谁也可以采摘。”小猴接着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依附于他,受他的欺压和奴役呢?”话音未落,大家都醒悟过来。那天夜晚,等狙公睡着以后,猴子们冲破牢笼,携带着他们的劳动果实逃进了深山老林,一去不复返。之后,狙公饥饿而死。

品评:

这是元末明初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刘基写的一则反压迫、反剥削的寓言。它揭示了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关系,富有觉醒意识、反抗精神。正如寓言里揭示的那样,一切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本来人民是财富的拥有者,可是,事实恰恰相反,劳动果实被少数人窃取,他们因此而富贵,劳动人民却劳苦一生,一贫如洗。自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劳而获的人无情地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果实,还要压迫欺凌奴役劳动者,使他们苦不堪言。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养尊处优的剥削阶级一旦离开了他们的剥削对象,就像虱子、跳蚤离开寄生体那样难以存活下去。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刘基都就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点,短短七十年前的 又一次向人们揭示了这一点。然而,短短七十年后的人们居然就忘记了这一点。前几年,许多人还讨论过:“是老板养活了工人,还是工人养活了老板?”这样低级幼稚的问题,直到如今,也有许多人还没搞明白。许多人被表象所迷惑,看起来,老板提供了厂房、机器,工人在那里干活领工资,要是老板不聘用自己,就没有工资可领,生活就会出现危机,这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看起来好像是老板养活了工人。可是,老板的厂房、机器、原料从哪里来?原始积累从哪里来?正如刘基的寓言所说,狙公扣留猴子劳动果实的十分之九,给猴子的只有十分之一,有时还纯粹不给,老板们就是像狙公那样剥削和剥夺工人的,这不是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吗?即使是我国今天的暴富一族,他们极低价格“收购”的倒闭企业追根究底也是工人的劳动价值,只不过法治国家的资本家是一点点剥削得来的,而他们的窃取是官商勾结一口鲸吞的结果罢了。如果工人大罢工,一个干活的人也没有,他的厂房再好,机器再好,能撑几日?老板的最后结局和那个狙公会有什么两样?

有朝一日,劳动人民觉醒了,起来反抗他们,他们就会像狙公那样死去。

3 文言文《饿死狙公》选自《郁离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 」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们我们为什麽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 」话还没说完,猴子全懂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

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寓意]

告诫统治者不要残酷剥削人民,一旦人民觉悟了,将会起来反抗,最终将沦为像狙公那样可悲的下场。

4 嗟来之食文言文

原文

齐大饥⑴。黔敖⑵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⑶之。良久,有饿者,蒙袂⑷辑屦⑸,贸贸然⑹来。黔敖左奉⑺食,右执⑻饮,曰:“嗟⑼!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⑽唯⑾不食嗟来之食⑿,以至于斯⒀也!”从而⒁谢⒂焉,终⒃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据《礼记》改写)

注释

⑴大饥:严重的饥荒。 ⑵黔敖:春秋时期的贵族。 ⑶食(sì):同“饲”,把食物给人吃。 ⑷蒙袂(mèi):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 ⑸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⑹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⑺奉:同“捧”,这里指拿着。 ⑻执: 端。 ⑼嗟:喂,叹词,表示命令或呼唤。 ⑽扬其目:瞪着他的眼睛。 ⑾予:代词,“我”。 ⑿唯:在句中起连接作用,“因为”。 ⒀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恩赐。 ⒁斯:此,这种地步。 ⒂从:追上去。 ⒃谢:道歉。 ⒄终:最终。

译文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富人黔敖熬了粥摆在大路边,用来给路过饥饿的人吃。过了很久,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饥民)抬起头瞪大他的眼睛,盯着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愿意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饥民谢绝了黔敖的施舍,最终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小事情啊!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编辑本段分析

这个故事写了一个宁可饿死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有骨气的穷人。后世以“嗟来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吴晗在《谈骨气》中引用这一故事为论据,说明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骨气的。范晔《乐羊子妻》中的乐羊子之妻以这个典故奉劝丈夫,要他做一个品行廉洁而有志气的人。这个故事流传千百年,有着积极的意义,引导我们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读解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再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在人格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启示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孟子》一书。因为齐宣王不采纳孟子的仁政主张,孟子气愤而去,齐王派使者挽留孟子。孟子慷慨陈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又讲乞丐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体现了战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独立人格。现在意保留原意,指有骨气的人拒绝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嗟来之食与跨下之辱相比那种更为羞辱?个人认为,跨下之辱更甚之。正因为韩信能忍受跨下之辱最终才得以成就大业,衣锦还乡。因此,如若一个人有志气,嗟来之食并非不可食也,食嗟来之食也并不代表就肯定没骨气。何况,黔敖最后也意识到自己的无礼而道歉,连曾子听到这件事后也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业!

要点指引

1、《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 2、文塑造的宁可饿死也要维护人格尊严的齐人形象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5 懒妇文言文翻译及字意

1 原文:曩有一妇人至懒,日用饮食皆仰丈夫操作,其惟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已。一日,夫将远行,五日方回,恐其懒作挨饿,乃烙一大饼,中孔,套其项上,为五日之需,乃放心出门而去。及夫归,已饿死三日矣。丈夫骇,诣房一觇,项上饼惟前近口之处吃了一块,其余则依然未动也。

2 译文大意

从前有一个妇人特别懒,平时家里什么事情都是丈夫在做,她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天,丈夫要出门,五天后才能回来,担心她太懒以至于挨饿,就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妇人脖子上,够她五天吃的了,于是放心出门而去。等丈夫回到家,妇人已饿死三天了。丈夫很惊讶,进房一看,套在脖子上的面饼只是吃了嘴前面的一块,其他的地方一点也没动。

6 文言文“锅巴救命”译文

原文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报也。

注释

①好::喜欢、喜爱。 ②铛:铁锅。 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④恒:经常、常常。 ⑤辄:就。 ⑥伫录:贮藏。 ⑦遗:赠送。

⑧值:时值。 ⑨未展:来不及。 ⑩于:在。 ⑾走:跑。

⑿皆:都。 13、嚢:口袋 14、走:跑

译文

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感悟

〔1)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义务。(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并且持之以恒。

(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

(5)送人玫瑰,手有余香。(6)善有善报。(7)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吴郡陈某有了“锅巴救命”的经历后,一定会为自己孝顺母亲的行为感到庆幸,因为在灾难降临时,多数人饿死了,唯独自己靠锅巴活了下来,这是老天对他淳厚的孝心的报偿。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世说新语

(二)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9.“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10.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译句:

1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8分)

9.(2分)③

10.(2分)D

11.(2分)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12.(2分)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请读下面这则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初中语文第五册第29课)

17.这则故事写了陈太丘、友人和陈元方三个人的活动,重点写的是哪两个人的活动?这两个人各有什么特点?

18.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下述一些内容

答:故事的起因:

故事的发展:

故事的高潮:

故事的结局:

19.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于下:

对:①

错:

20.故事中友人听了陈元方的话后感到非常惭愧,可是陈元方仍然“入门不顾”,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三、文言文阅读(10分)

17.(3分)陈元方、友人;陈元方:不卑不亢、倔强任性;友人:误时无礼、错而能改

18.(2分)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发展:友人日中不至乃去;高潮:元方据理驳斥友人;结局:友人惭而致歉

19.(3分)对: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入门不顾

20.(2分)略

(二)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9.“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 (只写序号)(2分)

10.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2分)

译句:

12.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如两题都答,按第①题计分](2分)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二)(8分)

9.(2分)③

10.(2分)D

11.(2分)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12.(2分)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7—21题(16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尊君在不? ②诺,期返而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

19.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2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1.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4分)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7—21题(16分)

17.① fǒu ② shí (2分,各1分)

18.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 (4分,各1分)

19.C (2分)

20.(4分,各2分)

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21.(4分)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基本看法1分,结合文段适当展开2分,整体语言表达1分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补充说明]若出现:赞同做人是该守信,但对吴起的守信事例有所质疑者,可给2分//若出现:脱离文段内容泛泛而谈的,有扣守信者,最多给2分;没扣守信者不给分

文言文比较阅读(11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乙〕郭亻及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亻及 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亻及 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亻及 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亻及 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亻及 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 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0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太丘舍去(舍弃、丢下) 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 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相委而去 杂然而前陈者 B计日告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 骈死于槽枥之间 D其为人若此 安陵君其许寡人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13文段理解(5分)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乙文侧重叙述(3分)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至少两条)(2分)

答案:10.A 11.C12.那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吗”(或:那客人便问元方: “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13(1)做人要讲信用(答出“讲信用”之意即可) 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 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2)答案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二)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

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

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8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B 去后乃至(才)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 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C 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足日,饮酒乐,天雨(这)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9.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7

10.(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

主题:

感受:

8.(2分)B

9.(4分)(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分)(2)现在即使很乐观,难道不可以相见完成约定吗?(2分)

10.(4分)为人一定要讲诚信(2分) 谈感受(2分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得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课外相关文段

阮裕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意欲借而不敢言 ⑵借者无不皆给

⑶阮后闻之 ⑷遂焚之

25.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26.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3分)

(三)

24.⑴想 ⑵都 ⑶(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 ⑷车

25.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

26.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评分标准:

第24题4分,每小题1分第25题2分,大意对即可第26题3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母好食铛底焦饭 (2)恒装一囊

(3)战于沪渎 (4)逃走山泽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25、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3分)

(三)

23、(1)喜欢、爱好(2)经常、常常(3)在(4)跑

24、陈某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了,就带着锅巴参战

25、参考示例:(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意思近即可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一(2)题 (6分)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 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 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2.以下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题为“新嫁娘”的诗,写的是一位新媳妇下厨烹调的故事结合注释,细读全诗,发挥想象,请从四句诗中任选一句进行改写注意运用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100字以内,标点不计 (4分)

1. 6分

(1) 4分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2分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的给满分;错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2分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略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 ②王大:人名 ③簟[diàn]:竹席 ④荐:草垫 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长:旧读zhànɡ,多余,剩余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可以一领及我 以 ② 后大闻之 之

14 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2分)

13答案:①把(或“拿”) ②这件事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 俭朴清廉

评分:每空1分,共2分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 分意思对即可

2007年淄博市(三)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11~12题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可以一领及我 以: ②后大闻之 之:

12.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3分)

11、答案:①把(或“拿”) ②这件事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2、答案示例: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 俭朴清廉

评分:每空1分,共2分后一空只答出“俭朴”即可得1 分意思对即可

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芳容泣而志之 (2)药之可以即愈

(3)且吾有大事未了 (4)闻言色动

9.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1分)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2分)

11.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nbs, p;

答案:8.(4分)(1)记:记住 (2)给……吃药 ; 吃药;用药治 (3)结束;完;了结 (4)脸色;神色;面色

9.(2分)C

10.(3分) (1)(1分)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得分点:岂) (2)(2分)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得分点:为:“当告以故”句式)(句子翻译基本通顺,看得分点)

11.(2分)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乙、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5分)

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①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迎拜于道问使君③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

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竹马:儿童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

③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代以后尊称州郡长官为使君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素结恩德( ) ②后行部至西河( )

15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郭伋“遂止野亭,候期乃入”的原因是什么?(2分)

16郭伋在汉代以贤良著称,数百儿童道旁迎之的雅事更被传为美谈阅读本文,说一说郭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分)

(乙)14.①平素(或“一向”,或“平时”) ②到(共1分,每小题05分)

15.围绕“郭伋比约定的日期早到了一天,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就在路边的野亭里信了一夜,准备第二天和孩子们相见”回答即可(共2分,围绕“担心自己失信于孩子们回答即可得满分)

16.围绕“郭伋是一个对儿童守信、亲切和蔼的人”回答即可(共2分,能围绕“讲信用,喜爱儿童”回答亦可得满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老 父 在 太 丘 强 行 绥 之 以 德 弱 者 抚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

1.(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强者绥之以德 弱者抚之以仁 恣其所安 久而益敬

(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误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9.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2分)

10.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 的品质,表现了“马主” 的品质(4分)

四(12分)⒎(4分)⑴还,归还(2分)⑵往,到……去(2分)

⒏(2分)D⒐(2分)想确认马是谁的 ⒑(4分)仁厚(宽厚、宽容)(2分)诚实(2分)

1 解释下列文言文的意思,1、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

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2 文言文解释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罢了。"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学习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3 “尽”在文言文中的解释及例句

释义①完,完毕(动词):弹尽粮绝|苦尽甘来|取之不尽 ②死亡(动词):自尽|同归于尽 ③达到极限(动词):尽头|尽善尽美 ④全部用出,竭力做到(动词):尽心尽力 ⑤全,所有的(形容词):尽人皆知丨尽如人意丨尽数收回,不尽人意 ⑥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副词):留下来的尽是老弱病残|身上尽是灰 ⑦限定于某个范围内,相当于“光”、“单”(副词):干活尽偷懒|尽说好听的|尽做表面文章 尽 jǐn ①以某个范围为界限(介词):尽着这块布裁 ②把某些人或事物的顺序放在最先(介词):先尽着孩子吃 ③最大限度的(副词):尽快解决|尽早拿出方案。

4 文言文解释

<;黄州快哉亭记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鸟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得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蔑视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从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让风吹,说:“凉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高级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的,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办公以外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象他这种人,即使处在最穷困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不愉快,何况是在长江的清水里洗脚,和西山的白云交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赏长江的美好景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要不是这样,那么,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骚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5 文言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为 释义 wéi①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活板”③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殇子矣”⑤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一体”⑥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⑿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⒀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⒁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⒂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鱼肉”。

6 《陈某孝顺》文言文解释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原文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①好::喜欢、喜爱。

②铛:铁锅。

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④恒:经常、常常。

⑤嚢:口袋

⑥辄(zhé):就。

⑦伫(zhù)录:同“贮藏”,储存,收藏。

⑧遗(wèi):送给,赠予。

⑨值:时值。

⑩未展:来不及。

⑾于:在。

⑿走:跑。

(13)皆:都。

翻译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掌管文书机要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聚集收敛到几斗锅巴。

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大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挚的孝心的报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73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