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文言文题

登楼赋文言文题,第1张

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略 (1)B ②华:同“花”,⑥息:停息 (2)C 注意“同”“怀”“岂”的翻译 (3)分析这篇抒情小赋的层次结构,应把握其感情基调和抒情脉络,那就是“忧思”二字。

全文按“忧思”感情的逐步发展和层层深化,可分为三层; 第1段初步透露心中隐含的忧思,确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开头两句“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是把握全文结构的关键所在。

首句中的“望”字,是作者登楼时外在行为的眼目,它统摄了三段中的景物描写部分,也就是说文中的写景,均为“望”中所见;次句中的“忧”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眼目,它统摄了三段中的抒情部分。首段从第三句开始,内容可分两层:从“览斯宇之所处兮”到“黍稷盈畴”,是写景,承“望”字而来;而“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是抒情,承“忧”字而来。

第2段抒发思乡欲归之情。集中表达了内心沉重的忧思。

开头四句,从上段“非吾土”转到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一句中的“望”字,引出下面的山高水长之景,把景物化为情思,目的仍在倾诉思念家乡的感情。

第3段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完成了全篇的抒情主题。

作者的思乡之情,原就与他的政治遭遇有关,于是自然过渡到抒发政治感慨,文章也从怀念家乡推进到怀才不遇。末段第一层六句,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是一种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第二层则是以景物描写来烘托作者的内心忧思。第三层最末六句,则突出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忧思无尽的自我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末两句;“循阶除而下降兮”写下楼,呼应文章开头“登兹楼以四望兮”的登楼;“气交愤于胸臆”写忧思难销,呼应文章开头“聊暇日以销忧”之销忧,总的是登楼销愁愁更愁,全篇结构显得严密完整。

2 文言文翻译《登楼赋》

登上此楼来眺望四周,暂且乘空闲的日子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环境,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城楼处在清澈的漳水旁,好像挟带着漳水的通津一样,城楼修在弯曲的沮水旁边,宛如依傍一块长洲而立楼北是地势较高的广袤原野,楼南是地势低洼的湿地北接陶朱公墓所在的江陵,西接楚昭王的陵墓(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农作物遍布田野但即使(这里)确实很美却不是我的故乡,怎值得我短暂停留?

(我因为生逢乱世到处迁移流亡,这种流亡生活已超过十二年心中念念不忘故乡希望归去,这种忧思谁能经受得住呢?倚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胸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道路曲折漫长,河水广远而深,很难渡过想到与故乡阻塞隔绝就悲伤不已,禁不住泪流满面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在晋国)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庄舄xì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人在怀念故乡时心情是相同的,哪能因为失意和腾达就不同了呢?

日月如梭,时光飞逝,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天下太平的日子还没到)(我)希望国家统一安定,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担心自己像匏páo瓜那样白白地悬挂在那里(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有才能却不被重用)在楼上徘徊不已,太阳将要沉没林涛阵阵,八面来风,天空暗淡无光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鸟张开翅膀互相鸣叫原野静寂无人,(只有)离家远行的人(服兵役、劳役的人)在行走不停自己为周围景物所感触,不禁觉得凄凉悲怆,心情哀痛,无限伤感(于是)沿着阶梯下楼,胸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难耐,辗转反侧(内心不平静)

3

小题1:本曲抒写了作者落魄江湖间的羁旅情愁(1分)。

首句刻画了萧瑟秋风中孤独泛舟,渺无去处的孤独者形象(1分);“伤心句”抒写了主人公落魄江湖,怀才不遇的悲慨(1分);“相知几个白头”,也隐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慨叹(1分)。小题2:本句用了拟人和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山瘦”、“树愁”,赋予山、树人的情思,同时营造出一派萧索、悲凉的意境(1分);景中含情,情融于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无常、人生易老(不得志、壮志难酬)的感慨及重阳佳节的羁旅情愁(对家人的思念)(1分)。

小题1:。

首先通过登楼后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周围景观的美丽、壮观。然后突然转一笔:“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写出了作者的心理状态并为下文的心情描写做了铺垫。

二段开始由景物描写转换为情感描写,由高山大川想到了故乡路途遥远迥回,又想到了古人怀乡,以至於悲哀的感觉更加深刻。

三段开始思考世事,由於乱世而引发作者流离他乡,又想到自己的才华却被磨灭,更加感到悲哀。最后回到住处,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赋确实是好赋,感情层次逐步深入,情景交融,虽然层次分明,但是一种悲哀的感情却始终贯穿在整首赋中。骚体赋也确实非常适合写悲哀的感情。

这余光中写的登楼赋,是典型的现代诗,他用空间横向坐标,来支撑本诗的架构,抒发了自己的浓浓的思乡之情。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非常有才华,有成就。他的登楼赋,除了思念家乡,主要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词为第二篇,采用白描手法,抒写游子春日所见所思,宛如一幅春水图。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然而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还乡须断肠”一句,巧妙地刻划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人人尽说江南好”,是与第三首词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对应的,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他所写的“人人尽说”,这其间所隐藏的意思是自己并未曾认为江南好,只是大家都说江南好而已。下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以前王粲《登楼赋》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江山信美,而不是我的故土,我也不愿久留,中国还有句老话:“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而韦庄这两句词,似直而纡,把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感情都委婉地蕴藏在这表面看来非常真率的话中了。“只合”,合者,该也,什么人敢这样大胆地对韦庄说你就该留在江南终老,在江南你是一个游人客子,而却劝你在江南终老,那一定是你的故乡有什么让你不能回去的苦衷,所以才敢劝你在江南终老。因为韦庄是在中原一片战乱中去江南的,当时的中原如同他在《秦妇吟》中所描写的是“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在这种情况下,江南人才敢这样劲直的劝他留下来。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特色,就正在这表面率直而内里千回百转的文字中得到充分体现了。下面则是对江南好的细写,说江南确实是好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更进一步,江南又何尝只是风景美、生活美,江南的人物也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一作“罏”,又作“炉”,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买酒舍乃令文君当炉”。江南酒垆卖酒的女子光彩照人,卖酒时攘袖举酒,露出的手腕白如霜雪。这几层写风景、生活、人物之美,你不要用庸俗的眼光只看它表面所写的情事,而要看到更深的一层,他下面的“未老莫还乡”,这么平易的五个字却有多少转折,佛经上说“才说无便是有”,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细细地品味,就应该联想到陆放翁的《钗头凤》“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那一连三个“莫”字所道出的一片无可奈何之情是极为深婉而且沉痛的,韦庄词此处的“莫”字,也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说“莫还乡”是叮咛嘱咐的话,是你想还乡,而现在却有不能还乡的苦衷,“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又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王粲《登楼赋》说:“情眷眷而怀归。”人到年老会特别思念故土。韦庄词似达而郁,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后面他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人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查看全部2个回答

下载保险师就来应用宝,海量APP免费高速下载

保险师下载安装,装机必备,手机好帮手,超过4亿人使用,立即下载!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广告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怎么样?一款可多次赔付的重疾险,还能这么便宜?

值得一看的平安保险相关信息推荐

招商信诺重疾险,保85种重疾+35种轻症,赔付可达116万,可保终身,轻症赔付3次不分组,特定高发重疾200%赔付,75周岁领取可达128%应交保费,了解详情

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韦庄的菩萨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菩萨蛮韦庄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其一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其二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②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③。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其三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 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 其四 劝君今夜须沈醉,樽前莫话明朝事。 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其五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 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 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 上阕开宗明义指出“人人尽说江南好”,从而点明全词的主旨:江南好。紧接着以“游人只合江南老”表达诗人切身的感受:江南好到了能使远方前来的游子不思故乡。心甘情愿地老于此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两句既写出富有特色的江南美景,又抒写了沉醉其间的闲适之情。春天里一碧万顷的水面与澄明的天空融为一体,休闲假眠在华丽的彩绘船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多么美妙,多么闲适,难怪再也不想苦寒的故乡。下阕前两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写美景中的美人。江南山水养育出来的曼妙美女。酒店里像月中嫦娥似的美人正在笑脸迎客,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她如霜一样美白、晶莹的手腕。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再次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景、人物的痴迷与依恋,明确唱出:人没有老就该在这人间天堂尽情享受,千万不要还乡。如果还乡就一定会悔断肚肠。 词人于此巧妙地刻画出了在特定环境之下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心活动,从而突出了“春日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而下片由物到人,侧重抒情。词人运用比喻写出了酒店当垆女子长得洁白明媚。江南物美,人更美,让人留连忘返。然而,美景却触动了词人的无限乡愁。他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因为,此时他的家乡(中原一带)正是烽火连天,如果看到那种残破的情景,一定会令人心伤不已的。 因而这首词既直抒胸臆,表达对江南山水的依恋、陶醉;又对江南山水、人物具体描摹,两者互为表里,相交相融,因此极富感染力。

22 浏览24442017-09-06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最后两句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感

菩萨蛮韦庄这首词,上片描写了风景如画的江南美景。大意是:江南美好,游人陶醉,不肯离去,应终老于此。躺在画船上,眼看着“春水碧于天”的春景图,耳听着细细的雨声酣然入梦,好不惬意! 韦庄菩萨蛮现存五首,风格都相近,此其二,时早期浪游江南时的作品。 词的主体部分极写江南好。开头部分就已点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对于江南的美景早已是人尽皆知,白居易在忆江南中就曾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赞美江南的旖旎风光。作者作为客游江南的身份也就被“人人”奉劝终老江南。对于一位游人而言,最感兴趣的不外乎江南的山水、风月。以下四句就具体描述了江南的妙处。上阕两句先从美景写起,既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凸显了江南水乡生活的悠闲自在。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在碧蓝的水上、精雕细刻的画船中,听雨入眠的悠闲意境。 下阕转而写人,酒家女貌美似月,肤白如雪“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人写到这里,把江南的美景美人刻画的淋漓尽致。所以以回应“游人只合江南老”作结:“未老末还乡,还乡须断肠。”从浅层次来看,作者对江南极端迷恋,甚至遥想回乡之后,会因思恋江南而肝肠寸断。可是仔细体会,又会发现不妥之处,作客异乡之人总会因思恋故土而愁肠百结,例东汉王粲在《登楼赋》中曾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而作者却为何一反常态呢?再次回过头来梳理全词,会发现所谓江南好,只不过是他人劝慰之语,并非作者亲言。联系作者当时所处背景,家乡正值一片战乱,作者为避乱流落江南,如果当时即还乡,只能目击离乱,令人断肠,故暂不还乡。由此我们得知,作者不还乡只是无奈之举。“未老”二字我们也不可忽视,古人云“落叶归根”,中国人这种浓的化不开的故土情节是根深蒂固的,未老尚可忍受思乡之痛,可当年华日渐老去,乡土是最终的归宿。 纵观全词,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本次乃忧时伤乱抒发思乡情感之作。虽借他人之口极言异乡美好,但也只不过是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词人哀伤之极、思乡之切!

9 浏览12022018-03-01

韦庄的菩萨蛮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词作。 这首词上片赞美江南美好的春光,蓝天碧水,画船听雨,别有一番风情韵味。下片由赞扬江南人物之美,引起无限乡愁。全词写景言情,纯用白描手法;词情衰婉,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在艺术刻画上是由浅入深,层层挖掘。对于江南美的描绘,上片侧重于景,下片侧重于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通过描写江南的两种典型的景,来说明江南美的形象;“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通过江南的人美,来说明江南美的神。“人人尽说江南好”一句作为本词的开首语,为本词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接着对江南美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江南,江南景美人更美,叫人如何能不喜爱呢?一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顺然而出,将江南美推向了高潮。

1 浏览982019-07-31

菩萨蛮的作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这是韦庄到南方避乱时所写的一首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和曼妙的人物,表达了诗人热爱江南的真挚感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浏览862016-12-17

菩萨蛮韦庄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韦庄(836-910),字端已,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广明元年(880)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乾宁六年再试不第,曾官右补阙,后入蜀为西蜀节度使王建牚书记。唐亡,王建称帝,庄为宰相,终于蜀,谥文靖。曾于杜甫浣花溪旧居重建草堂住所,后人称其为“韦浣花”。 韦庄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先后遭逢黄巢起义和藩镇混战,所作诗歌以“伤时伤事更伤心”为基调,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上较温词清新明朗,与其并称“温韦”,也是“花间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1975年7月14日深夜,毛泽东连续两遍听读王粲的《登楼赋》。中间,他流了泪。这是他做眼睛手术的前8天、离世而去的前13个月又25天。  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是“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家。他年少多才,曾受到蔡文姬的父亲、大学者蔡邕的赏识。为躲避长安的战乱,他到荆州,依刘表。刘表是个腐朽昏弱的刘汉宗室,不知任贤使能。王粲困居荆州十多年,后来北归曹操。由于他亲历乱离,目睹当时社会的动乱,感受较深,因此他的部分作品现实性很强。他的诗赋注重锻字炼句,风格清丽,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

王粲抱负远大,渴望在实现统一、再现太平盛世的事业上有所贡献。他的作品如《七哀诗》、《登楼赋》,抒写襟怀,感伤乱世,慷慨悲凉,是文学史上久经传诵的名篇。

《登楼赋》写在王粲久困荆州的时期,是他登临当阳县城楼之后的赋怀之作。赋中抒发他登楼极目、思念故乡的心情,倾诉了他壮志难酬、彷徨无依的苦闷。

毛泽东显然喜欢这篇赋,也熟悉这篇赋,但当时他手边没有这篇赋。因此,他让我在外间书架里找了本《历代文选》,我便用这个本子开始了诵读。

听人读书时,毛泽东总是或卧或坐在沙发上,直视上方或前方(当时他已丧失视力),静静地听着,除非读了错字时,他立即纠正并加以解释外,从不中间打断。而但凡读书,他必有评说;这评说不管长短,也总是在读完之后发表。

《登楼赋》很短,我读得很慢。当我读到“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几句的时候,我突然觉察到毛泽东的手臂在动。我抬起眼睛去看他,发现他的双目竟溢出了泪水。显然,毛泽东也在怀土思乡了。

毛泽东是一位叱咤风云、创造了惊天动地伟业的历史巨人。可是,当时的毛泽东已经病至沉疴,除了清晰的头脑、敏捷的思维、惊人的记忆力、超凡的智慧都还依旧之外,他所有的部件,都在急剧损坏。但他不仅壮心、锐气不减当年,而且老而弥坚、病而弥坚地坚持理想、坚持探索、坚持宵旰国事。同时,他还依然如饥似渴地坚持读书,并酷爱谈诗论文。我惊奇地发现,每当他畅游诗书文章的海洋中时,那谈笑风生、幽默潇洒的精神气宇,竟全不像病人。这种远非一般顽强刚毅的思想性格和钢铁意志,固然构成了他强烈的个人魅力,但他那感情的波涛、汹涌澎湃的诗人气质和他尊老爱幼、怜贫助弱、支持小人物、体恤下情以及怀旧恋乡等基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人之常情”的襟怀风范,同样感人至深。因此,他顺着王粲登楼情怀的展开而宣泄出他的思乡之情,就是极为自然的真情流露了。

在毛泽东身边短暂4个月的读书生活中,我观察他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夜诵《登楼赋》,他竟然在听到伤心的地方,在一个陌生而平凡的知识分子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流下眼泪。这种直率的行为,就是生动的例证之一。

从毛泽东听读之后的谈论中,我了解到,他喜欢这篇小赋的重要原因,是作者渴望强国治世的积极精神。他说,王粲真正焦心的,是“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无极”。王粲守着个腐败的贵族(指刘表),无所作为,时光白白地流去;期待着天下太平,却迟迟无望,他自然痛苦。又说,作者最高的理想,是“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出现贤明的君主,统一天下,稳定时局,他就可“假高衢而骋力”,干一番于国于民有益的大事业了。紧接着的一句“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是借着用典,道出了作者的心事:怕自己成为无用之人,终生碌碌,无所作为。这两句再加上接下去的四句“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这六句是全篇的精髓。通过这些话,说明王粲的思乡怀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满怀积极进取的精神。他受到压抑,在乱离之世,处在令人窒息环境,不得效力,所以才表现出那样的感伤和苦闷。说到这里,毛泽东还问我,见没见过“匏瓜”?他说,那是葫芦,孔老夫子拿来作了比方,王粲又拿孔夫子的话作比方,都是不愿作废置无用之人的意思。接着,毛泽东又意味深长地发表了一段评论。他说:“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王粲就不守这个信条,正因为天下乱了,他又处在‘穷’境,却更要出来济世,这就高多了。”又说,知识分子一遇麻烦,就爱标榜退隐。其实,历史上有许多所谓的隐士,原是假的,是沽名钓誉。即使真隐了,也不值得提倡,像陶渊明,就过分抬高了他的退隐。不过陶渊明倒是真隐的,而且亲自种过田,情况有所不同。

关于《登楼赋》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毛泽东认为,这是由汉代的大赋向抒情小赋发展过程中一篇成就很高的作品,抒情性强,感情又很真挚,语言简短,内容却很开阔,思想也深刻,又很少用典,形式上完全摆脱了对话体,所以影响很深远。

众所周知,毛泽东深爱《楚辞》。在他的卧侧、手边,经常放着屈原的作品。有一次,风雨交加,我回到宿舍(距毛泽东住处约500米),走时顺便借了《楚辞》,想回去读。不料,不到两个小时,毛泽东派人来取了回去。那时,毛泽东已经做了眼睛手术,但因睡不着觉,要看《楚辞》。这部书是常备在他身边的。读《登楼赋》时,毛泽东说,这类小赋,就是从大赋发展过来的,不如说直接继承自楚《骚》。因为,无论从精神还是格调,和《楚辞》都是一脉相承的。

最后,毛泽东忽然问我,会不会背李商隐的《安定城楼》,但不等我背,他自己已经背了起来。毛泽东说,这也是个年轻人的登楼之作,也是有抱负而不得施展,诗中还用了王粲写《登楼赋》的典,很可一读。

王粲(177-217),字仲宣,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文心雕龙·才略》称他为“七子之冠冕”。

  东汉末年,汉献帝被董卓挟往长安时,王粲随之到了长安,由于他学识渊博,曾受到当时大学者蔡邕的赏识。因李 、郭汜作乱,他离开长安,避难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他相貌丑陋,又不拘小节,不予重用,长达十五年之久。王粲亲历乱离,目睹兵连祸结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灾难,感触颇深,他的部分作品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其代表有《七哀诗》和《登楼赋》。《登楼赋》是王粲滞留荆州时登当阳城楼所写,赋中塑造了一位乱离人的形象,抒发了因久客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的怀乡思归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倾吐了期望天下统一太平,自己能施展才能,建功立业的情怀。

全赋共分三段。

第一段交代登楼之因,描写登楼所见之景,以及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二段写在城楼上遥望故乡,抒发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三段写迫切望治的心情,表达怀才不遇之忧。

  全文结构严谨,脉络分明。以登楼游览的活动为顺序,以“忧”字贯穿全篇。开头写“登兹楼以四望”,结尾点出“循阶除而下降”;登楼希望借览胜以“销忧”,下楼反而“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首尾相连,形式与内容和谐一致,构成彳氐徊俯仰、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

情真词切,抒情浓郁。“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白居易《策林六十九》)作者饱受离乱之苦,“意有所郁结”,自然要发之于外。作者登上当阳城楼见景生情,触目兴叹,遂成《登楼赋》。通篇写愁,满纸悲情,思乡怀归之愁、怀才不遇之忧、河清未至之虑、乱离伤时之感交织一起,可谓回肠九转,忧心百结。这些长期积压在作者胸中的郁闷之气,一旦触发便如地下熔岩喷涌而出,格外强烈,真挚深沉。而这种种愁绪又是乱离之人常有的,颇具有代表性,特别容易引起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正是千百年来《登楼赋》打动无数读者的原因所在。

抒情方式灵活多样。一是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异乡风光越美好,思乡之情越殷切,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特别深切感人。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日奄日奄、天惨惨、风萧萧,兽狂顾、鸟倦飞,原野阒寂,悄无人声,一片凄清。作者着意渲染寂寞凄凉的气氛,勾勒出一幅魂断城楼图,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内心的凄怆惨恻,读来令人黯然神伤。前后两段景物描写,一段即景生情,一段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地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回环跌宕,感人肺腑。二是借典故抒发感情。此赋是作者有感而发,赋中所用的典故与作者的身世遭际相吻合,因而自然贴切,毫无铺陈堆砌之感。“仲尼叹归”、“钟仪楚奏”、“庄舄越吟”形象地道出了人们思乡的普遍心理,“河清未至”、“匏瓜徒悬”、“井渫不食”含蓄而准确地表达了济世之志不得施展的忧虑。这些典故恰当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大大地丰富了文章内涵。

此赋风格沉郁悲凉,辞采丰富优美,语言自然流畅,是王粲赋中的名篇,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之“虽张(衡)、蔡(邕)不过也”;清人评价此赋:“全篇无雕镂之字、幽奥之词,但以直抒胸臆,言足达意而止,较之汉赋,觉得清疏得多”,确实如此。

自王粲登楼作赋后,登楼就与忧愁联系起来了,后人在作品中常常提及,如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中“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李商隐《安定城楼》中“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温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中“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周密《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中“故园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元遗山《石州慢·击筑行歌》中“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楼,江山信美非吾土,天地一飞鸿,渺翩翩何许”,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王粲登楼”早已成为典故,散发着感人的魅力,吟唱至今。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七哀”,《文选》六臣注吕向注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显然是望文生义。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人之七情有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乐、爱、恶、欲皆无有,情之所系惟有一哀而已,故谓之七哀也。”亦颇牵强。《七哀》是乐府歌辞,今人余冠英说:“所以名为‘七’哀,也许有音乐上的关系,晋乐于《怨诗行》用这篇诗(指曹植《七哀》)为歌辞,就分为七解。”(《三曹诗选》)较有道理,可以参考。王粲的《七哀诗》共有三首,这是第一首,写于初平三年。其年六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大肆烧杀劫掠,这时王粲逃往荆州,依靠刘表以避难。此诗是王粲初离长安往荆州时所作。当时他是十六岁。《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谓王粲“年十七,……以西京扰乱……乃之荆州依刘表。”核之史实,似误。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李傕、郭汜的变乱中离开长安所见的悲惨景象。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西京,指长安。东汉都城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故称长安为西京。豺虎,指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长安乱得不成样子,是因为李傕、郭汜等人正在作乱,他们大肆烧杀劫掠,百姓遭殃。这两句写社会的动乱。诗人正是在这种动乱之中离开长安的,这里交代了诗人离开长安的原因。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这里点出诗人离开长安以后的去向。“复”,值得注意,这说明诗人的迁徙不是第一次。初平元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驱使吏民八百万人入关,诗人被迫迁移到长安,现在为了避难,又要离开长安。这个“复”字不仅表现了眼前凄楚的情况,而且勾起了悲惨的往事,蕴涵着无限的感慨和哀伤。“中国”,中原地区。我国古代建都黄河两岸,因此称北方中原地区为中国。“荆蛮”,指荆州。荆州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楚国本称为荆,周人称南方的民族为蛮,楚在南方,故称荆蛮。这两句是说,离开中原地区,到荆州去。这是因为当时荆州没有战乱,所以很多人到那里去避乱。王粲因为荆州刺史刘表,与自己是同乡,而且刘表曾就学于王粲的祖父王畅,两家有世交,所以去投靠他。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写离别时的情景。这两句是互文,“悲”的不仅有“亲戚",还有“朋友”;“相追攀”的也不仅有“朋友”,还有“亲戚”。诗人描写送别时的表情和动作,固然是为了表现诗人和亲戚朋友的深厚感情,更重要的是制造一种悲惨的气氛,使人感到这是一场生离死别。

诗人离开了长安,离开了亲戚朋友,一路上见到的是什么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见到的是累累的白骨,遮蔽了无垠的平原。这是“豺虎”作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场战乱造成的悲惨景象,曹操《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咏是同样的情景,可以参阅。以上是“鸟瞰”,下面六句写的才是典型事例:“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这六句同样紧承“出门无所见”。诗人见到的不仅是“白骨蔽平原”,还有“饥妇人”弃子的事。妇人爱子,这是正常现象;妇人弃子,这是反常现象。反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战乱。因此,诗人以惨绝人寰的事例深刻地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鲜明而生动,催人泪下。吴淇说:“‘出门’以下,正云‘乱无象’。兵乱之后,其可哀之事,写不胜写,但用‘无所见’三字括之,则城郭人民之萧条,却已写尽。复于中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张玉谷说:“‘出门’十句,叙在途饥荒之景,然胪陈不尽,独就妇人弃子一事,备极形容,而其他之各不相顾,塞路死亡,不言自显。作诗解此举重该轻之法,庶几用笔玲珑。”(《古诗赏析》卷九)都道出了这种写法的艺术特点。这种写法对杜甫是有影响的,所以何焯说:“‘路有饥妇人’六句,杜诗宗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六)

妇人弃子的惨景,使诗人耳不忍闻,目不忍睹。所以他“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表现了诗人的哀伤和悲痛。诗人乘马继续向前行进。“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霸陵,是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所在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汉文帝是汉代的明君,史书上赞他“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汉书·文帝纪》),有所谓“文景之治”。诗人南登霸陵高处,回首眺望长安,自然会想起汉文帝及“文景之治”。如果有汉文帝这样的贤明君主在世,长安怎么会如此混乱、残破?百姓何至颠沛流离?自己又何至流亡他乡?登霸陵,眺长安,诗人感慨万端。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连同上面两句,同为全篇的结尾。下泉,是《诗经·曹风》的篇名。《毛诗》序云:“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下泉人”,指《下泉》诗的作者。面对着汉文帝的陵墓,面对着动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才懂得《下泉》诗作者思念明王贤君的急切心情,因而从内心发出深深的哀叹。张玉谷说:“末日‘南登’‘回首’,兜应首段。‘伤心’‘下泉’,缴醒中段,收束完密,全篇振动。”(《古诗赏析》卷九)方东树也说:“‘南登霸陵岸’二句,思治,以下转换振起,沉痛悲凉,寄哀终古。”(《昭昧詹言》卷二)都指出了此诗结尾的艺术效果。

lucky!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7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