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第1张

艺术创作和艺术赏析就是来源于情感,用理智怎么去创作和赏析啊?情感算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赏析的根吧!

艺术创作表达作者情感,艺术欣赏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并通过联系欣赏者的体验而升华,进而产生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情感历程。

扩展资料:

分类:

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彼此制约,有着紧密的联系。

艺术创作是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的基础和前提,为欣赏和批评生产对象。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

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对艺术创作又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艺术欣赏以“消费”的形式刺激艺术“生产”,从“消费”方面赋予艺术“生产”以切实的社会价值和功能;艺术批评则从理论上指导、影响艺术创作,从而沟通创作与欣赏的关系。

-艺术创作

书法中的情感问题,不是书法家个人的“感情”问题,而是书法写什么的问题。

历史上的书法家都是文人书法家,自小就经过了严格的书写规范训练,书写的量也很大。记得有个美国作家曾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他说,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必须在这个领域持续不断地锤炼一万小时。比方说,你要想成为书法家,每天写八个小时,至少要连续写上五年。古代文人书法家水平之所以很高,就在于读书写字是他们的日常工作,很容易达到这个标准而成为书法领域的专家。

但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古代文人都被称作书法家,而且事实上,也并不是每个古代文人都达到了书法家的水平。因为,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东西,那就是书写中必须有那么一点艺术性,没有了这点艺术性,你写上十万个小时也是枉然。

至于什么是书写的艺术性?有多少?这个问题要交给书法理论来回答。从我个人经验来说则是,书写要有艺术性,第一,你得临帖。书法是有悠久形式传统的艺术,古人的作品可以说是几乎穷尽了形式上的种种可能,今天的人要想靠凭空想象而与古人匹敌,是绝无可能的。第二,从书法的创作来说,你的作品应该是“写心”,是你精神状态的表达,是情感的表现。没有超出于一般性规范书写的情感表现,你写的字就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

情感的表现意味着书法作品中有人格的投影。当然,所谓情感表现,也是容易误解的东西。人人都有情感,怎么书法家写字就是情感表现,非书法家写字就不是情感表现呢?比方说,现在俗称的那种“老干部体”,你就不能说字里行间没有情感,既然是“老干部”,自然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经历,何以“老干部体”就不能是书法艺术呢?我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弄清楚艺术中的情感是什么。按克莱夫·贝尔的说法,艺术中的情感并不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而是“审美情感”-----一种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感无关,由艺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所引起的情感。按这一理论,我们在谈论书法作品的情感的时候,就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艺术。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很早就意识到了书法作品中的情感问题。汉代的崔瑗在《草书势》中说:“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畜怒怫郁,放逸后奇。或凌邃惴栗,若据高临危。”崔瑗在书法作品中发现了书法对自然的移情作用,诸如“志”“骇”“怫郁”“惴栗”等词汇所揭示的都是情感因素。进入唐代以后,书法的情感表现问题进一步被理论化了。其中孙过庭和韩愈的说法最称名言。孙过庭在评论王羲之书法时说:“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他认为,王羲之的不同作品,表达了不同的情感。这一点,如今已经成为书法界的理论难题。因为,在孙过庭的论述中,似乎是将特定的作品指向了特定的情感。于是,这种理解就导向了对书法史另一位书法大师的著名的作品------颜真卿《祭侄稿》的解释。学过颜真卿的人都知道,《祭侄稿》是给在安史之乱中,怀着悲痛的心情给牺牲的侄儿写得一篇祭文。于是乎,一些人,就从祭侄稿的风格中寻找那种悲痛的表现,诸如由行到草的书写节奏,诸如力透纸背的线条点画,诸如乱头粗服的章法,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认为,没有那种特定的悲痛情感,就写不出《祭侄稿》那样的作品。但我想说的是,对于这个理论难题,我们首先应该基于常识来理解,我们可以设问:只要是人,就都会经历悲欢离合,那么为什么颜真卿能写《祭侄稿》那样的作品,其他人就写不出呢?

我想,根本的原因,颜真卿之所以能写出《祭侄稿》,首先在于他有着成熟的、高品味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是能够在不同的精神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它超越了日常的、普通的特定情感。就此而言,克莱夫·贝尔的理论对于阐释书法的无疑是有效的------颜真卿作品,即便是《祭侄稿》也是基于对“艺术情感”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还有,单单从上面引述的《书谱》中的那段话,也容易很误解孙过庭,这种误解是由对文体修辞的误解所引起的。孙过庭罗列那么多情感类型,并不是要在作品中找到特定日常情感与特定作品的对应关系,而是要强调一个伟大书法家所具有的广阔的精神世界,以及对艺术形式的丰富感受力。他的结论在于后面这几句话:“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伟大的书法家“写心”是“本乎天地之心”,而不仅仅是像普通人那样“来了情绪”。这让我想起克罗齐的说法,“艺术和有用、快感、痛感之类的东西无缘”,艺术情感不是来自日常的的特定情感,而恰恰是来自于与这些特定情感相区别的东西。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情感是一种“直觉”,而直觉是“心灵的综合作用”。

晚于孙过庭的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所指出的,同样也是一种“心灵的综合作用”,他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张旭的草书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他善于将特定的日常情感通过特定的书法意象或特定的书法形式表现出来,而在于他的感知世界的广阔无垠。这也印证了克罗齐的另一个说法:所谓“天才”,并不是因为他的对事物的感受和普通人有质的不同,而是有量的不同。天才也是人,他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他感受的领域更宽广,感受力更丰富。

如此一来,我们也就回到了一个在书法界容易达成共识的问题上:对艺术家来说,他的情感,他的感受力,首先是因艺术而发。而对书法家来说,他的审美情感是由传统训练出来的-------也许是卑之无甚高论,面对千万人临习的字帖,你是否有敏锐的、独到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是区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东西,即你是否能超越一般的临帖,而成为一个艺术发现者,这种发现的能力,是书法成就的基础。

高考美术生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环节:视觉素材创作和综合能力测试。以下是对高考美术生考试内容的详细介绍:

视觉素材创作:这是高考美术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察考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考试通常会提供一个或多个视觉素材,如、物品、场景等,考生根据素材进行创作。创作形式可以是平面作品,如素描、水彩画、油画等;也可以是立体作品,如雕塑、陶艺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和表达素材的意境、情感或主题,并通过艺术语言进行创作表达。

综合能力测试:除了视觉素材创作,高考美术生考试还包括综合能力测试,用于考察考生的艺术综合素质。这一部分的具体形式因地区而异,包括综合知识测试、写作或申论题、艺术史与理论等。考题内容涉及艺术知识、历史文化、美学理论等方面,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理论基础。

在高考美术生考试中,创作是重中之重。考生需要展示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构图能力、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素质。同时,艺术表现力、形式语言的运用以及对创作意图的准确传达也被高度重视。

备考时,考生可以多进行素描、水彩画、速写等绘画实践训练,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技巧。同时,加强对艺术史、美学理论等方面的学习,了解不同艺术流派、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和思想,拓宽自己的美术知识储备。此外,多参观艺术展览、阅读相关书籍和杂志,培养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眼光也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高考美术生考试内容注重考察考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审美素养和综合能力。通过创作实践、学习艺术理论和广泛的观摩学习,考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为高考美术生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第五章 隋唐五代书法

  1、 隋代书法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 隋朝的统一,为南北书风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南北书风的融合主要表现为由北向南为指归的特征。从总体上看,隋朝书家南方者较多的保留了王门风标,北方的,则以南方风韵入书。充分表现出以文人书家为主流的发展方向。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楷书,由质趋文,以石刻最为丰富,有碑、墓志、造像记、造塔记等。

  2、 隋唐五代书法具有什么特征?

  答隋朝的统一,为南北书风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隋唐帝王对书法的重视与喜爱促进了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

  唐代初期的书法风貌是在经崇尚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风的基础上形成的。

  盛中唐时,由于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因素,使书法审美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唐代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非常突出,以书法为佛事的现象十分普遍。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在六朝书论的基础上,有了新拓展和深入。其中技法论与创作论尢为显著。

  3、 试述唐太宗在书法史上的重要作用。

  唐太宗深知 以文治天下的道理,制定了适合书法发展的各项政策,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国子监,学书是其学习内容之一,设书学博士执教,实行以书取仕的重要举措,科举中书法独占一科,选官员也无例外,均以身言书判来确定。唐太宗喜爱王羲之书法,并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确立了王羲之在初唐时独尊天下的地位,并、决定了初唐书法的发展方向。致使书家名手应运而生,书法事业蒸蒸日上。

  4、 简要论述唐代书法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结合初唐四家的代表作阐述其审美取向。

  唐代书法的发展是以文人书法为主流发展方向,盛中唐时,颜真卿的书法成为南北书风交融的集大成者,他和晚唐的柳公权使楷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帝王对于书法的重视和喜爱,促进了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唐代初期的书法风貌是在崇尚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盛中唐时,由于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因素,使书法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以漫写意书风作为代表。唐代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颇为突出,以书法为佛事的现象十分普遍,唐代的书法理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在六朝书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拓展和深入。其中技术与创作理论尤其突出。

  欧阳旭以楷书最为著名,后世将其楷书称为欧体,楷书用笔凝练而含蓄,刚劲而清俊,结体内紧外松,左敛而右放,方整而端庄,于平正中见险绝,古朴中见润雅,是兼取南北书法精华的杰出典范,对初唐之后的楷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行书结体和章法均成纵势,且以单字的俯仰取势,似陡峭而不失安然,体现出古朴的风貌。

  虞世南,书习智永,得二王真髓,其楷书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宽绰疏朗,端庄闲雅,具有“萧散洒脱、风神俱足”之风格。

  褚遂良,楷书用笔瘦劲挺拔,结体宽博平正,大多呈方扁形,颇有隶书遗意。其行书用笔秀劲飞动,筋骨尤存。

  薛稷,楷书用笔瘦硬,点画精巧,结体以纵势为主,疏朗开阔,有华俊绮丽之美。

  5、 盛中唐时期书法发生了重要变革,以这一时期的隶、楷、行、草书家作品为例,阐述此期书法与初唐书法风格的区别,并论述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 由于唐太宗酷爱隶书,大力倡导,故一时风风靡宇内,碑碣几占一半,隶书名家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史惟则、韩择木、蔡有邻,此时 隶书一改被唐古雅淳朴之风,而立丰润华丽、雄浑豪迈之盛唐气象,影响所及的各种书体,楷书自徐浩、颜真卿出,树宽博雄伟之风标,行书则以李邕、颜真卿为代表,创立了一种气势雄浑、率真烂漫的书法典型。草书有贺知章、张旭、怀素三杰行世,尤其是张旭,成为狂草的开山始祖。篆书则首推李阳冰,有仓颉后身之美誉。他们的共同努力,使盛中唐成为唐代书法史最为恢宏的时代。

  6、 为什么说唐草三杰是唐、中唐浪漫书风的代表?

  答 贺知章、张旭、怀素是盛中唐时期最具有创新意识和时代精神的杰出的书家,由于他们的努力,使盛中唐以草书为代表的浪漫书风走向了极致,并铸就了草书史上的高峰。

  贺知章的草书用笔酣畅淋漓,点画激越,粗细相间,虚实相伴,结体左俯右仰,随势而就,章法犹如潺潺流水,一贯而下,充分地体现了他那风流倜傥狂放不羁的浪漫情怀。

  张旭的草书用笔如千钧之力腾空而下,连绵处仿佛黄河之水奔腾不息,笔画的粗细、轻重,章法的奇倚迭宕,墨色的浓淡枯湿,无处不展示了狂草强烈的震撼力。

  怀素的草书多用中锋运笔,辗转反侧,连绵不断,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结字疏密相倚,开合有致,正欹错落,字的大小往往失去常规,出人意料,营造一种曲线行动,波幅不定的独特的章法,用墨浓中有淡,枯中有润,变化中孕含着自然的韵律,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这种发展,使草书的技法与书家的浪漫情怀结合的更加完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7、 试述颜真卿楷书的特质,列举颜真卿行书代表作及风格特征,并阐述颜真卿在唐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答 颜真卿的楷书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东方朔画赞》与《多宝塔碑》是其四十多岁时所作,为早期作品,两碑用笔清俊遒美,结体方正匀稳,端庄谨密,而《东方朔画赞》用笔圆劲清雄,肥度适中,结体展促方正,四面撑满,字里行间无处不焕发出神明的光茫和中年奋发向上的勃勃的生机。《大唐中兴颂》《麻姑仙坛记》是颜真卿六十多岁时所作,用笔质朴浑厚,苍劲端稳 ,起笔处少有华饰,结体内疏外密,重心下移,体势宽绰,与前代内敛外放上紧下松的结字法迥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属颜真卿晚年作品,笔画横细竖粗,圆劲而刚毅,朴中有华,拙中寓巧,结体仍寓中宫疏朗,外部收敛的特征,框形结构字既有环抱之势,又有左直吉抱之势,通篇雍容华兹。

  颜真卿在唐代的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以颜体为代表的中唐楷书一系,庙堂气最重,而离自然的气息则远。

  二、填空题:

  1、禅林笔圣是指[智永]和[智果]。

  2、[唐太宗李世民]开行草书铭文刻于碑的先例。

  3、唐太宗存书论四则[笔法诀]、[论书]、[指意]、[王羲之传赞]。

  4、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5、欧阳旭楷书作品代表作有《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皇甫诞碑》,隶书[《房彦谦碑》],墨迹有《张翰帖》《卜商帖》《梦奠帖》。

  6、欧阳通代表作品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志》。

  7、虞世南的楷书代表作品《孔子庙堂碑》用笔遒美圆劲,沉着稳健,结体宽绰疏朗,端庄娴雅,具有萧散洒落风神俱足之风格。行书代表作品有《汝南公主墓志铭》结体疏密相间,开合有致,章法一气贯通。书论有《笔髓论》《书旨述》《劝学篇》。

  8、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行书代表《枯树赋》用笔秀劲飞动,筋骨尤存。

  9、薛稷的楷书代表作《信行禅师碑》用笔瘦硬,点画精巧,结体取纵势为主,疏朗开阔,有华俊绮丽之美,对晚唐柳公权宋代赵佶颇有影响。

  10孙过庭在《书谱》中明确地指出学书的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论及楷书与草书之间的关系时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在创作上有五合五乖之说。

  11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到“五合”、“五乖”,五合即神怡务闲,感惠恂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五乖即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怠手阑。

  12盛中唐时期,历史上最著名的隶书书家有[史唯则]、[韩择木]、蔡有邻。

  13盛中唐时期,草书三杰是[贺知章]、[张旭]、[怀素]。狂草的开山鼻祖是[张旭]。篆书有“仓颉后身”之美誉的是李阳冰。

  14唐玄宗的隶书作品代表作是《纪太山铭》《石台孝经》,行书、代表作《赐益州刺史张敬忠敕书》《脊翎颂》,用笔丰厚华润,结体端雅祥和。

  15史惟则的隶书有[雁足印沙,深渊跃鱼]之美,代表作《大智禅师碑》《管元惠碑》。篆书代表作《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额》《管元惠碑额》。

  16韩择木隶书代表作《叶慧明碑》《告华岳文》《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碑》,疏秀雅逸,颇有汉隶遗韵。

  17蔡有邻,隶书代表作《尉迟迥庙碑》。

  18李阳冰的篆书《法慎律师碑》与李华文、张从申行书、颜真卿楷书并称“四绝”,《怡亭》篆序与裴虬文、李莒隶书铭、并称“三绝”。

  19贺知章的草书代表作传世可见的有《孝经》。

  20张旭的草书代表作《古诗四帖》《肚痛帖》。

  21怀素的草书代表作《自叙帖》《苦笋帖》《论书帖》《食鱼帖》

  22李邕行书代表作《李思训碑》、《李秀碑》,笔法雄健豪爽,流畅洒脱中不失闲雅蕴籍之风度,字势生动自然,欹侧宕荡不失端庄朴实之静丽。其行书墨迹有《晴热帖》《久别帖》。

  23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是“鲁公三稿”即《祭侄文稿》《告伯父稿》《争座位稿》。三帖《刘中使帖》《湖州帖》《忠义堂帖》。

  24徐浩与颜真卿并称,其隶书代表作有《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张庭圭志》,楷书代表作《不空和尚碑》,用笔圆劲苍老,平实开张,雍容宽博,为其成熟书风的代表作。

  25柳公权存世作品有《金刚般若经》《回元观钟楼铭》《玄秘塔碑》《神策君碑》。《金刚般若经》是柳公权中年时所作,其笔画粗细均称,方圆兼施,刚劲遒媚,结体宽绰疏朗,开合有致。《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3岁时所作,最为著名,用笔上横细竖粗的特征更加强化,华饰现象也较为突出,因而显得瘦硬挺拔,骨气通神,完全呈现出柳体的成熟风范。

  26盛中唐时期其他的行书名家有柳宗元、杜牧、高闲、巩光、亚栖。

  27杨凝式《韭花帖》是一封答谢朋友赠送韭花作食品的信札,用笔干练精巧,挺拔秀媚,结字善移部位,字势奇绝神稳,内敛外放,行距疏朗,字距时大时小,有的字距甚至大于行距,墨色浓而清雅,完全是一幅文人雅士漫步庭园、萧散闲适的姿态。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6

  第六章 宋辽金书法

  1、 宋代书法史在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答:1经过五代之后,宋初略有重振衰风之势;2宋代优惠文人的政策促成了文人的自尊意识,儒佛道思想的结合,使宋代的书法尚意为主流;3宋代是书史上的帖学形成期;4南宋和金代的书法大多受苏黄米的影响;5宋代的书法理论在唐代的基础上确有建树和特色。题跋式的书法理论,使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对后世的文人书画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试述宋代刻帖产生的过程以及在书法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答 北宋初,宋太宗诏王著刻成《淳化阁帖》,之后效仿者甚众。然而由于王著疏于考订,所编《淳化阁帖》多有舛误,致使批评之声此起彼伏,于是徽宗时又刻成精于阁帖的《大观帖》。宋室南渡后,宋高宗命刻《绍兴米帖》专刻米芾墨迹,宋孝宗再出内府所贮《阁帖》重刻禁中,称《淳熙阁帖》,后以南方新收集的晋唐名家法书,刻成《淳熙秘阁续帖》。刻帖的热潮,也促成了鉴定真伪善劣刻本学问的出现。宋代刻帖之盛给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后元明清三朝,除清代碑派中少数书家外,大部分书家都是通过刻帖来学习书法的。

  3、 试分析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及他对宋四家的影响。

  答 欧阳修以振兴书学为已任,凡周汉以降,金石遗文、断编残简,掇拾异同,编成《集古录》,为部著作开我国金石学先河,是学术上的一座里程碑。他呼呈全社会都能用书法用功,振兴书学。身体力行,单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十年不倦,以使自己的书法实践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他编写《集古录》,得以拓宽眼界,逐步获得真理所致。他阐述书学当通过个别,寻求共性,一旦把握共性,则可达到一通百通。即遗貌取神,又说学书不必倦于笔砚,多阅古墨迹,求其用意,所得宜多,指出书学不能死学,而要活用,此乃得意忘形也。他还进一步认为: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奴书。这些见解不仅改变了自己,还深深地影响了一代人。在习书上如何取法,如何继承和创新,他还有极其精僻的论断,羲献笔法相去甚远,学书没有定法。这些重要的论断,是尚意书风的理论先导,为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尚意书家的出现提供了契机。

  4、 蔡襄的书法追求在宋四家中有什么先导作用?

  答 蔡襄的书法有两类,一是较工整者,用笔遵遒润劲实,结体沉稳端雅,颇有雍容华滋淳淡婉美的韵味。二是较洒脱者,用笔简练清巧,结体闲雅温静,灵动自在,于洒脱雅逸中见优游飘然的情境。他能够突破宋初趋时贵书风气的笼罩,经过毕生的努力将已意与古人融为一体,走出一条属于他自己的路而成为一代大家。他的这种探索精神,势必为尚意书家的登台铺平了道路。

  5、 苏轼崇尚已意的思想实质是什么?

  答 苏轼在书法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努力挣脱唐人重法观念的束缚,注重自我精神的体现和情感的渲泻,追求一种高度自由的创作心态,开创了宋代尚意的新书风。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其实质是在于说明书家所抒发的“已意”是在“无法”的状态下“信手”而成。他的“无法”和“信手”,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法度应为我所用,而不可以禁锁天性,即“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二是在“有法”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通过积学来完成的,他十分强调以执著的精神求追求“法”的自由。因此,辩证地处理好“法”与“意”之间的关系,找准振衰继绝的途径,才是真正自出新意,获得成功的关键。苏轼的书法始终透露出他那独特的审美思想,即淡和静。淡就是平淡自然,神妙天成,静是欲令诗妙语,无令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其书法其实不是平淡,是绚烂之极,其实不是静谧,动荡之极也。

  6、 试述黄庭坚与苏轼书法审美思想和风格的区别。

  答 黄庭坚的书法用笔生涩老辣,多有战掣之笔,结字呈放射状,中宫紧收,外部舒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这种书风的形成是他对早期书法不断地作出深刻的反省,另一方面,是他善于寻找突破老师的不二法门。

  在审美上避开苏轼的淡和静,而走出一条重韵去俗的道路。他说,书画以韵为主,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以俗,俗便不可以医也。其次是借古,他们同游于晋唐之间,但苏轼挑隽逸清雄一路,而黄庭坚则选择雄强宽博一路,用笔上,苏轼以卧笔著腕来取妍,黄庭坚则以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得篆籀气,第四是结体,苏轼如石压蛤蟆,黄则似树梢桂蛇,总之,他在艺术上努力与老师拉开距离,自成一家。师生二人虽在诸方面的选择不同,但是在书法中表现已意的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实可谓殊途同归。

  7、 试述米芾行书风格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影响。

  答 米芾的书法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应该说与他转益多师和勤奋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近学周越、苏子美、远追晋唐,锐意模仿二王、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段季、师宜官、罗让、沈传师等。取诸之长,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为祖,称为集古字。他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量收集古人法帖、墨迹来拓展自己的眼界,他的努力使他成为一代大家。其行书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诗帖》《珊瑚帖》《多景楼诗册》,用笔爽劲利落,随意而适,尤其是在中锋的转化中极见精妙,真可谓八面锋,结字灵活多变,变态飞动,欹侧但不失稳键,俯仰间又有照应,章法则用字与字之间的挪让和或大或字距来打破单调的直线行款,故行气生动流畅,用墨浓淡相宜,那时常出现的飞白,使得米字更是显得苍劲有力,趣味盎然。

  米氏书风在宋代影响极大,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且家有传人。

  8、 试述宋四家的书法风格特征。

  答 马宗霍《书林藻鉴》中说,(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蔡襄书法,崇尚古法,追求新意,形成两种风格,一是工整〈澄心堂纸〉,二是洒脱〈扈从帖〉。用笔简练精巧,结体闲雅温静,灵动自在,于洒脱雅逸中可见优游飘然的情境。

  苏轼的书法平淡自然,神妙天成。觉来落纸不精意,神妙独到秋毫颠,其《黄州寒食诗》有天下第三行书之称,点画坚实肯定,沉着凝重,笔势偃倒但不拖沓,涩而能达,滞中有畅。字形多呈横势,章法上字距或大或小。

  黄庭坚书法重韵去俗,草书上竭力反对弄笔左右缠绕的造作之态,追求自然,追求从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圆劲的用笔充满着篆籀气,方折的曲线蕴含着奇崛的风采,舒张的笔画造成雄放健朗兀傲豪纵的笔势,结字则随意而成,奇形异态,恍惚不可惴测,章法上通过字形本身的左顾右盼,上俯下仰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雄浑气势。

  米芾的书法用笔爽劲利落,随意而适,中锋的转化极见精妙,八面出锋,结字灵活多变,恣态飞动,章法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或大或小,行气生动流畅,用墨浓淡相宜。

  《中国书法史》(习题与答案)7

  第七章 元代书法

  1、 元代 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其书法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特征?

  答 元代书法由于其社会的特殊性,特别是赵孟俯的出现,使书法在元代发展成一种全面回归的潮流,呈现出一种典雅秀逸的风格态势,形成书法史上的一次转折。

  元代的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复兴晋唐书风与全面复古是元代书坛的总体特征。由于赵孟俯的提倡复古,这一时期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都呈现出一咱繁荣景象。

  二、奎章阁的设立为元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代表书家有赵世延、虞集、揭溪斯、柯九思、勃术鲁肿,康里&&等。

  三、少数民族书家的大量涌现是元代书坛的独特现象。

  四、隐士书家群成为元代书法重要一脉。

  五、书法与文人画紧密结合在元代成为一种风尚。

  2、 试述赵孟俯的书法特征及其成就。

  答 赵孟俯的大楷书吸取李邕书碑的方法,既得流美风韵,又存遒健骨气,在晋人的韵味之外,又具有唐人的法度。代表作《湖州妙严寺记》《三清殿碑记》《玄妙观重修三门记》《胆巴碑稿》《仇锷墓志铭稿》。其小楷极具特色,用笔极为娴熟,结体妍丽飘逸,用笔遒劲,深得晋人神髓。其行草书被世上称作成就最大者,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以行草书的影响最大。传世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归去来辞卷》《赤壁赋》《雪晴云散帖》,既严守古法,又纵横飘逸。

  3、 赵孟俯的复古思想对元代书法发展有何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说赵孟俯所领导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 赵孟俯高举复兴古法的旗帜,使得元代书法在南宋一百多年的萧条之后重新复苏,并且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赵孟俯的书法观是以向晋人之书的出色回归为指向的,他反对学书从颜真卿入手,指出直溯东晋二王,并在实践中全面复古,他的贡献不仅在书法创作上,还在于他的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僻的见解,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成为元代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提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他的复古也正是从笔法入手,他强调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他提出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的观点,这是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不仅在元代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仍是指导书法实践的名言。赵孟俯在书法啦上的贡献是杰出的,在元代影响了一大批人,形成了风格鲜明的赵派书家群,使得元代书坛在赵氏书风之下,他的书法还影响到明代,其书风影响到三个世纪之久。

  4、 试述康里夔夔对元代后期书法发展的影响。

  答 康里夔夔的书法受赵孟俯的复古思想的影响,楷书由虞世南上溯到二王,一派初唐楷书的风范,其行草书成就非常高,书宗二王,旁及孙过庭、怀素,用笔一拓而下,绝少修饰,其草书的最大特点就是今草与章草杂糅。他不仅借鉴赵法来继承皇象,使古雅的书卷气中平添了豪迈爽利之气,保持了北方特有的刚毅的气质,展示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他的书法在赵氏书风笼罩下别有一番异趣,使元代后期的书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在杭州等地活动,书法影响了当地书家,饶介、危素都是他的弟子,其书风通过这两位弟子影响到明代初期的三宋,甚至中期的文征明,并且为明代草书的复兴注入了一针催化剂,其意义不可低估。

  5、 为什么说元代是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

  答 在元代书法全面回归的潮流中,篆隶书的复兴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现象,元代的篆隶书家达百人以上,足见当时的兴盛程度,元代的篆隶书不同于秦汉的篆隶,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其主要特征是能够将篆隶书创作纳入到文人书法创作的轨道上来,而非仅显于碑石版,从而使元代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法式微以来重新复苏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的源头。元代篆隶书风在全在回归的大潮掀起,与六体皆擅的赵孟俯身体力行有关,也与吾衍及其他篆隶书家的努力分不开的。

  6、 元代后期的隐士书家群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代表书家?并阐述他们的风格特征。

  答 元代为异族统治时期,汉人地位低下,大批文人有辱于夷狄之变,感到极不得志,对国家失去信心,于是他们归隐山林,以求解脱,在艺术上,他们崇尚老庄思想,不受尘俗影响。元代初、中期,书坛受赵孟俯书风的影响,隐士一派书风被淹没,元初以来,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号直延续江南文化重镇的地位,太湖地区的文化也逐渐繁荣起来,杭州文化圈与苏松地区的交流日益密切。元代后期,很多文人因避战乱,纷纷入吴,这些人的书风不受赵氏的影响,表现出一种超出物外、矫矫不群的精神气质,书法风格或怪异奇伟,或简淡静逸,成为元代书法不可忽视的一脉。

  代表书家有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四家最为典型。

  吴镇草书受晚唐书家高闲的影响,所作草书颇有怀素之风,清俊流走,高逸拔俗。

  杨维桢书法奇诡不凡,行草书中见章草笔意,刚健爽劲,同时以游离于汉晋书风之外。点画狼籍有乱世风,号称乱头粗服。其书法是对元代书坛崇尚晋唐书风的一次抗争与反判。

  陆居仁,书法表现出一种散淡情怀,多得二王笔及怀素笔意,有冲和之风,中锋行笔时同渴笔,燥润相生,可见其心态的轻松与用笔的率意。

  倪瓒的书法多见于题跋,以小楷见长,字形偏扁,以隶法入楷,深得魏晋人笔意。是元代隐士书法中高逸一派的典型代表。

这个情感要素不包括如下:

1、艺术作品的情感要素不包括物理属性:艺术作品的情感要素主要涉及到人类情感和心理,它们是通过艺术手段通过符号和象征表达出来的,并不依赖于物理属性,比如颜色、大小、形状、材质等。

2、艺术作品的情感要素不包括对艺术家个人的评价:艺术家的个性和背景可以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但是它们并不是艺术作品情感要素的核心。

3、艺术作品的情感要素不包括偏见和立场:虽然艺术家可以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特定主题的看法和立场,但是艺术作品的情感要素不是指这种主观观点,而是针对人类情感和心理的客观表达。

感情又有分几种:­

一是亲情­

在我们这代,都是独生的多,真希望在我们这代人,兄弟姐妹情会更好~~­

二是爱情­

如果爱上一个人,就会时时想起他,­

如果爱上一个人,就会很自然地关心他,­

如果爱上一个人,就会当他遇到问题时,你比他更紧张,­

如果爱上一个人,就会愿意为他付出而不计较得失,­

如果爱上一个人,见到他你会有心跳的感觉,­

如果爱上一个人,就会想天天和他在一起,一辈子到老,­

如果爱上一个人,就会~­

爱情也许会很短暂,但一辈子都不可能忘记~­

所以要珍惜~但很多人都错过啦~­

希望等我很老很老的时候,我的爱人还能拉着我的手与我一起去海边散步,一起回顾人生~~~~~~~~~~~­

不知这个希望是不是有点无法实现~­

三是友情­

可以不经常见面,但不会因距离而疏远,有空的时候会想到聚在一起,会把对方放在心上,当对方有事时,会担心会帮助,不会计较得失。~~­

做朋友也需要一种缘份,需要珍惜,只要是我认定的朋友,就希望是一辈子的朋友。­

我希望等到有一天我老了,还能与你们一起坐在某家荼桩里分享人生的历程。希望我们的人生都能无悔~­四是~还有一种感情就是在爱情之下,在友情之上的~我们可以无话不说,遇到问题会第一个想到对方,可以相互关心帮助,在别人眼中我们比朋友更好,你就像我的亲人,但我们不会产生爱的火花,更不会结婚。

你相信这种情谊嘛?­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

朗格则是从“生命形式”出发,来解释

美感形式。她认为,人的审美

活动中的情感状态实际上是种集中

强化了的生命状态,是生命之流中突起的浪峰。艺术家

“如果要

使某种创造出来的符号

(艺术品)

激发人们的美感„„就必须使

自己作为一个生

命活动的投影或符号呈现出来,

必须使自己成为

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

对这种结构

(逻

辑)

形式,

审美感受力就能直观感悟到其中的情感生命意蕴。

枟情感与形

式枠、

枟艺术问题枠、

枟哲学新解枠是苏珊

朗格重要

的美学著作。

她深受其老师卡西尔的

符号象征主义美学的影响。

卡西尔认为:

“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来

说理性是个很不充分的名称。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符号

形式。

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而“美必然地而

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

”在此基

础上,

朗格提出了她的核心论点:

“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即是说,

艺术和美都是人类情感符号创造结果。

以舞蹈艺术为例,朗格认

为,

虽然舞蹈包

含着许多物理事实,

如人体、

肌肉力量、

形体控制那些现实物就愈少,

完美舞蹈表现的是从

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

的力或从四周向这个中心集聚的力、由它构成舞蹈形象要素,它们

本身不是天然物质,而是由艺术家人为创造出来的。

艺术创造的

目的又在哪里?朗格认为是为了标识和表达人的情感。

并进一步

指出,

人的主

观情感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结构,并非不可捉摸,

甚至可以用符号将其细腻深刻地表现

出来,而一般语言难以完成

这个任务。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情感和

情绪

活动的本质和结构的任务———都可以由艺术品来完成,

艺术品本

质上是一种表现情

感的形式。

朗格关于情感的含义规定得很宽:

任何可以被感受到的东西,从一般的肌肉觉、疼痛或舒

适觉、

躁动

觉和平静觉到那些最复杂的情绪和思想紧张程度,

还包括人类意

识中那些稳定

的情调均在“情感”之列。这样,文艺表现的情感十

分宽广和丰富。同时,她又认为文艺

不表现纯个人的情感,文艺不

是“自对于生命形式的基本特征,朗格将其概括四种特性:

有机统一

性,运动性,节奏性,生长性。

在艺术审美形式中,人们不难发现这

生命形式特性的种种转化变体。她还认为艺术运用符

号方式把情

感转变成人的知觉感受的对象,

不是诉诸于人的逻辑推理能力,

是一种难以

用言语表达的意象。因此,在情感与形式的关系上,是

视情感为艺术品的充满生命力的意

蕴,而将符号形式视为艺术品

的外观。这样,是否用艺术符号表现情感,就成了艺术与非

艺术之

间的界限。

以上,我们选择了几家对形式美或美的形式的研究具有代表

意义的理论作了简要介绍,可

以说,截至今日,各种各样的“形式”

美学理论仍大量出现,可见这方面的研究领域仍然

宽广,也为我们

把握和应用形式美提供了若干的参考。

形式美的广泛使用价值

何谓形式美?形式美是从大量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非内容要素的那类抽象形式所

具有的美。基于此,为了照顾理形式美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一般情况下(至少在表层)它

不与具

体的内容发生关系,例如“对称”这种结构形式,就有这种性质;又

如**,单就

颜色而言,**具有明朗辉煌之感,也是一种普遍性

的色彩形式美。

而“美的形式”却是与美的内容密切联系的概念,

与内容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并受内容的制

约。

比如对称形式,

在中

国古典诗歌中成为对偶诗句的表现,

“无边落木潇潇下,

不尽长江

滚滚来”

的对偶句形式就与此诗的具体内容相统一;

同理,

普遍的

**感觉具体化为黄河、

黄土地、黄皮肤等,引起我们华夏子孙的

某种亲切感就离不开其特定的民族文化内容。黑

格尔谈到形式美

的这种“抽象的纯粹”性时举例说:

“例如画得笔直的线,毫无差异

地一

直延长,始终不偏不倚,平滑的面以及类似的东西由于它们坚

持某一定性,始终一致而使

人感到满足,天空的纯蓝,空气的透明,

平静如镜的湖以及平滑的海面也因为同样的缘故

而使人愉快。音的纯粹也是如此。人的口音如果很纯,单就它作为一种纯粹的

声音来说,

也就产生无限的动人力量”

古希腊的柏拉图也说

过类似的意思:

“我说的形式美,指的不是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

或绘画的美,而是直线和圆以及用尺,规和矩所形成的平面形和

立体形„„这些形状的美

不像别的事物是相对的,而是按它们的

本质就永远是绝对的美。

此处所言“绝对的美”

即是指形式

美的普遍概括性,

它并不仅因某一具体对象才发生作用。

而“美

的形式”

这一

概念通常指从属于某一特定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

当然,在生活实践里对审美形式进行应

用时,

倒不必拘泥于争

辩这两个概念,

令人注意的问题是,

审美活动中事物的感性形式为

么具有如此突出的使用价值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4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