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言之,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1]。比如,国外学者Mruk (1999) 在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尊是在应付生活挑战时的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之现存状态。该定义中,能力和价值是自尊的两个基本维度 [2]。国内学者张静(2002) 也在综述有关自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由自我效能(或自我胜任) 和自我悦纳(或自爱) 两部分构成[3] 。本世纪初,国际自尊心理协会执行理事长布兰登(Branden ,2000) 提出,自尊是把自己体验为有能力应付基本的生活挑战和应付值得幸福的基本挑战的倾向性[3] 。
因此,可以从以下三点分析自尊的内涵
首先,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及其体验。这又包括两层含义: (1) 自尊是个体自己对自己而不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其体验。自尊虽然是不断内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观点的产物,但它一旦形成,就成为自我系统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不会因个别人的看法或某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并不是说自尊不可变,事实上,自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但只有长期量变的积累或重大事件的影响才会最终改变自尊水平。(2) 自尊所指向的对象是个体自身而不是他人。也就是说,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与情感体验,而不是对他人或外界的评价与情感体验。
其次,自尊有两个维度:能力和价值。
有能力感的人不一定有价值感,而有价值感的人也未必有强的能力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尊。与此同时,真正的自尊是基于现实的自尊,既不狂妄自大,也不自轻自贱。正如布兰登所说:“具有高度自尊的人不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会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的快乐在于自己就是自己,而不是比别人好。”
最后,自尊主要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情感体验,是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
国内学者刘毅和刘萍(1997) 指出,和自我概念相比,自尊属于自我中更加具有情感色彩的部分,是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和态度[4] 。如果说自我概念是自我系统中的认知成分,那么自尊则是其情感成分。自我评价及其情感体验有正负两个方向,因此,学术界的自尊概念也常常有积极消极之分(即高自尊与低自尊)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心很强往往正是低自尊的表现它与学术界的高自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低自尊的人往往具备很强烈的心理防卫机制,他会将自己掩盖起来,然而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一旦他的防御机制打破了,就会产生认知偏差,从而导致行为的偏差 在教育过程中也经常提到,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心理学界却常常说,要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因而,我们是要维护强的自尊心还是弱的自尊心 这就不免产生理解上的混乱。其实,这就牵涉到自尊与自尊需要的区别
马斯洛认为,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一个人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会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对荣辱的关心,即自尊的需要[5] 。
但是,说自尊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并不等于说自尊等同于自尊需要。事实上,这就如同衣食不等于衣食需要或友谊不等于友谊需要一样浅显易懂。虽然国内对自尊概念的早期认识中常存在循环定义的不足,如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1989) 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6] ;林崇德(1995) 则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 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7]。但从中也可以看出自尊与自尊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需要是指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显然,它是一种尚未实现或尚未满足的内部状态,而自尊是已经实现或已经满足的状态。它实际上是由自尊需要得到满足或实现的部分所促成,同时它又促使人们产生进一步的自尊需求。
自尊需要人人有之,越是低自尊的人其自尊需要往往越强。自尊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自尊心”。说一个人有自尊心,其实是说他/ 她有自尊需要,伤害了一个人的自尊心,也就是没能满足其自尊需要甚至阻碍了其需要满足。教育界常提的“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维护这种需要不受挫折。因此,自尊需要虽然不等同于自尊,但其满足必然有助于自尊水平的提高。
自尊是由个体对自身的行为、能力、身份、价值等影响因素的感知和评价而产生的情感。自尊感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当个体有成就和被肯定的经验时,他们的自尊感通常会提高。相反,如果他们经历了失败、被拒绝或遭到不公正待遇等负面经历,他们的自尊感可能会降低。自尊感的高低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高的自尊感有助于人类的积极心理健康和社交行为,而低的自尊感可能会导致压抑、消极、情感障碍和社交障碍等负面结果。
自尊,亦称“自尊心”、“自尊感”,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人格自我调节结构心理成分。自尊有强弱之分,过强则成虚荣心,过弱则变成自卑。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是通过社会比较形成的,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首先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自尊还包含要求他人,集体和社会对自己尊重的期望。
另一种观点,自尊,即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综合价值的肯定。受社会比较、他人评价以及自己做事成败的自我肯定的影响。
具体展开自尊的含义,包含三个层面。
1、自尊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镜像;
在你心中,你对自己最真实的看法
2、自尊是以物资作为介质实现;
自尊只有在与他人互动时,通过具体事物的作为评价的媒介
3、自尊水平取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
成功孕育成功,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是提升自尊层级的最好方式

如何提高自尊水平
1、对自己的人生有清晰定位,不设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如果你对自己人生目标设定的过高,或者一开始就想要实现总目标,那你就是在自寻烦恼,即使你实现了一个小目标,也得不到丝毫的成就感,这对于提升你的自尊水平没有任何好处。
2、心理暗示
一个糟糕的心理镜像完全可以通过不断的积极暗示扭转。当你获得一个小小的成就,比如今天没有发怒,甚至是今天我和朋友说的一话很得体这样的小事,表扬下自己,激励下自己,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

3、尊重他人
怀着感恩之心,尊重你遇到的每一个人,不管他在别人口中是如何的不堪。用同理心去与他人相处,尊重他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也变得更加自尊了。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自尊的定义为:“自我能力和自我喜爱程度”,即自我肯定,自我感觉良好,并认许自我。在心理学上,自尊感可以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可以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也较能够接受个人不足之处。
近义词
一、自负 [ zì fù ]
释:
1、自认为了不起:这个人很~。
2、自己负责:文责~;~盈亏。
近义词:自尊、自夸、自豪、自大、自满、自傲、自信、相信、骄傲
反义词:自卑、谦虚、矜持、自谦、谦逊
二、自重 [ zì zhòng ]
释义:
1、注意自己的言行:自爱~。请~些!
2、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拥兵~。
3、机器、运输工具或建筑物承重构件等的本身的重量。
近义词:自尊、自爱
反义词:自弃
首先,自尊是一种评价和体验。一般来说,从两三岁开始,儿童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够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欢的活动,如"我是个男孩""我两岁半了"等等;到了三四岁时,儿童能够评价自己,并从中体验到自豪或羞愧,于是出现了自尊的萌芽,如"我长得漂亮""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等等。我们若把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与之相应,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其中,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客观描述,如"我是个中学生",而自尊则在这种描述的基础上还带有评价和情绪情感色彩,如"我是个优秀的中学生"。
其次,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这一点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自尊有所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责备:"你这个人自尊心太强了。"他就是说,自尊太低了不好,太高也不行,最好是适中。可我们却认为,自尊只包括我们人格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是应该努力培养的。也就是说,自尊越高越好;相反,所谓"死要面子"、"追求虚荣"、"盲目骄傲"等等,不仅不是自尊,而且是一种自卑的表现。
第三,自尊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关。当我们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看到周围人赞扬的目光时,我们会觉得自己品德高尚;当我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时,我们感到自己有能力;当我们的建议被老师或同学采纳后,我们会认为自己很重要,这些都是自尊。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获得很多情感体验,但并非所有的情感体验都属于自尊,如恐惧、焦虑、喜好、厌恶等就不属于自尊。只有那些与自我价值有关的情感体验如自信心、成就感、荣誉感等才属于自尊。只有正确理解了自尊的含义,我们才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地把握自尊、追求自尊,并最终超越自尊。
来看看名人们是怎么说自尊的吧~`
因自尊心受损而萌发的怒气是冥顽的,直到最终也减退不了半分。
——桑塔亚那,美国哲学家
站着的农夫要比跪着的绅士高得多。
——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尊敬别人,才能让人尊敬。
——笛卡儿,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虽然尊严不是一种美德,却是许多美德之母。
——柯林斯托姆,澳大利亚作家
也许人类最真实的尊严就是能够轻视自我。
——桑塔亚那,美国哲学家
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随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邹韬奋,记者、出版家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 返回
——别林斯基,俄国文艺批评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