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是作者情感观点态度的载体,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情感态度碰撞的过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达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从文章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项目,属于深层阅读。有时候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同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但有时候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文中的某一点、某一事表达的情感或看法。一般说来,议论性说明性的文章这些内容往往都是显性的,直接表现的;记叙类文章则比较含蓄,是间接的,需要经过一番揣摩,才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和人生见解。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的思想情感倾向,如爱憎、好恶、赞扬与批评等体现个体情感价值的。作者的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或事例所持的看法主张以及所蕴含的道理等;作者的态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肯定与否定、褒与贬等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文体考查时体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记叙类文章而言重在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态度的理解认识,对于说明类文章和议论性文章来说重在考查对作者观点和见解的把握。
这类题的考查常见的角度有:直接考查,如理解文中表达了作者这样的感情(或观点、态度是什么);间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或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等。主要考查内容是正确归纳表述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或者是能对体现人物观点、情感和态度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
沉默也是一种爱
正如克莱尔所说——说话是银,沉默是金。外公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他总是默默为我做这,做那,任劳任怨,或许他已经表达了爱,但我未察觉。
记得在上预备年级时,一个冬天的晚上,凛冽的寒风追着太阳嘲笑般吹乱着,发出‚呼呼的啸叫声,街上行人稀稀疏疏的,低头、弓着身子,艰难地迈着步伐,老师临时决定加课,惧于师威,我没敢出校门和外公说一声,‚也许外公会找个地方坐一会儿,躲避这凛冽的寒风,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但心中的焦虑却一直没有消失。手中的笔也无暇做题目,而在纸上写下几行的‚外公。风吹打着窗户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连忙起身关好窗户,望着月亮从树边上升起来了,放出冷冷的光辉,越发使人感到寒冷,没有叶子的树,冷悄悄地站着,没有一点活气,连蓝天里的星星,仿佛怕冷似地、不安地眨着眼睛,外公怎么样了?他冷吗?他会生病吗?
令人煎熬的一节课终于过去了,我背上书包冲出教室……
我慌忙向校门口跑去,一路上,外公那瘦小的身影,不时地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远远地,我看见外公头戴棉帽,身穿厚厚的长大褂(圣诞节作文),围着一条大围巾,鼻子冻得红红的,不停地来回踱步,焦急地张望着校门口,看见有同学走出校门,他急忙跑上前去询问,当同学遗憾地摇头时,外公失望地背过身子,拿起手帕擦起鼻涕,我望着外公瘦弱的背影,仿佛与这黑暗融为一体,我心疼地大叫一声‚外公……,啊?外公有些耳背,半晌才醒悟过来,背过身子,好像在擦什么的,然后又自己转过身体,欣慰地笑了笑说:‚走吧,回家去,外婆在等着我们。于是拿起我的拎包,大步地向前走了。
在回家的小路上,一盏盏白炽灯温馨地照着,外公走在我前面,我分明看见他的背影竟有了弧度,白炽灯在他的背上镀了一层弯弯的‚月亮,厚重的棉帽盖不住苍白的短发,北风呼呼地吹,吹过我的耳旁,它分明告诉我外公已是一个弱不禁风的老人,斑白的头发,曾轻易就能抱起我的手已经干枯,岁月就像刀子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浅不一的皱纹,但他仍默默地隐藏着这一切,以他的方式给予我深沉的关爱,霎时,我感到心酸,一种难以言喻的心酸,眼泪又一次悄悄地流下……
我深深感到:外公以他那独特的深沉的爱,滋润着我的心灵,虽然他是那么的沉默,但也是一种爱啊!
一、认识形象,引发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文学或准文学性质的课文约占70%左右,从这些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 有认知成分的。学生的情感是易于激发的,一旦他们的认识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学生之所以对课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课文所描写的祖国山河的秀美为之赞赏、惊喜,对课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都是为情所驱动而产生的体验。如果缺少情感的纽带,教学想要促进儿童主动地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运用符合阅读心理的规律和方法去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从有血有肉的形象中得到感染,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在学生自主读书,读熟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基础上,从“长叹一声”这句着手感知形象,初步认识周瑜心胸狭窄与诸葛亮“挺有才干”;接着深入感受,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体会周瑜的用心险恶,设计陷害和诸葛亮的将计就计,成竹在胸,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直至重点部分“雾中借箭”的学习,上升到形象认识的更高层次即形象赏析,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所描述的表象,从深层去体察诸葛亮善于根据预先估计分析到的情况,去制订正确策略的不凡才能,从而引发学生对诸葛亮顾全大局、知己知彼、巧妙筹划的豪迈气度的崇敬,与课文内容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 二、领略意境,感受情调 在小学语文教材里,作者挥生花之笔,描绘了许多生动、鲜明的形象(人物、景物等),饱和着丰富的情感。学生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情不自禁,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 震憾会深深地刻印在学生脑子里。小学时期的教育往往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反之,那种脱离了语文学习的说教,脱离了学生实际的灌输,不仅无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使学生养成说大话、空话的习惯,甚至会给儿童的心灵投下双重人格的阴影。 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课文比比皆是,或豪迈、或悲壮、或明朗、或朦胧,像《再见了,亲人》、《十里长街送总理》等,都以其回肠荡气的意境打动着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善于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或严密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有的意境中去。如《草船借箭》这样的历史故事,就可以紧紧抓住“大雾漫天“、”船一字儿摆开“、”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齐朝江中放箭”等描述,来领略一种雄壮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验诸葛亮当时虚张声势,诱敌放箭而又成竹在胸,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显得充分而深入。 三、体会词句,悟出情味 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总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往往有某种冗余的信息揭示理解,更加扩充了它的情感因素。 如“神机妙算”这一词语,在《草船借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不但可以紧扣“神机妙算”组织成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而且可以将它作为读懂课文学会学习的一个重点,这样点线结合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句,领悟其中的情味是十分有利的。在开始时,要求学生用组合适词的方法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然后从重点部分中联系具体的语句去读懂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领悟这重点词的意思,再扩展全文加以深究,读懂为什么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载券 16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一、抓住课文题目,体会感情小学课文中,有些题目本身明显告诉我们作者的写作目的,只要我们围绕题目分析揣摩,便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慈母情深》,文章歌颂了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中的“魂”字,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就是表达了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从题目分析,“董存瑞”是人物,“炸暗堡”是事情。这就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董存瑞炸暗堡。“舍身”是舍弃生命,也就是献身的意思。这个词就揭示了作者在文章中要表现董存瑞勇于献身的精神。这样,我们很自然地体会出,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在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战斗英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迹,表现了他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二、抓住中心句,体会感情有的课文为了突出强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经常使某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这就是中心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 《伟大的友谊》一课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这四十年里,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作用,我们在阅读中抓住了这句话,就可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记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事业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互相关怀,无微不至。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长期并肩战斗,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友谊。《灯光》一课,文章的中间部分写的著名的战斗英雄郝副营长,借着火柴亮光看到破书的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这一方面说明当时条件极端艰苦,很多人从来没有见过电灯;另一方面说明郝副营长精神境界的崇高,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能在电灯光下学习。为了这个,他心甘情愿地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正是本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郝副营长的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它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我们在阅读中深入理解课文,顺着这句话的意思去体会,就能明确文章中的思想感情: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三、抓主要内容,体会感情《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先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又描述了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通过分析我们可以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读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少年闰土》一课,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我”和闰土认识的原因,再写“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的情形,然后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最后写的是闰土和“我”的分别与友谊。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文的主要情节是第四段,也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想一想文章主要写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又是什么?这样,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就清楚了:课文通过“我”对三十年前和闰土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那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爱慕。四、抓住重点段,体会感情如《落花生》中议花生一段,通过大家对花生好处的议论,得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做人道理,表达了父亲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这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钓鱼的启示》一文最后写出了作者的感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之难,实践道德,放掉到手中的鱼,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儿童的情感比较外露,也容易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百科全书,又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又要使学生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且使学生学生体验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养情感的因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教法,去发现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内容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颂扬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功绩的文章,能够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现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那些讴歌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那些赞美大自然奇观异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于这一切,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和挖掘,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其二,从语言形式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有的文章结构上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有的在语言方面遣词造句精辟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浓重的笔调,描绘出了烟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向……溅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丰富的想象,不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对文中插图挖掘。插图一般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生动描绘。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人物、清洁、场面,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学生。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充分体会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丰富的情感养料,但他不会自然地为学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作艰苦细致地工作、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其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吮吸情感养料。对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认识它,感受到它,进而吮吸其中的情感养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一道与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仔细比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语句及至抒情怀的段落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白鹭》一文,让学生抓住“精巧”和“韵味无穷”两个词来理解白鹭是一首诗,激发学生爱鸟、护鸟之情。其二,在品评作品中吮吸养料。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欣赏品评,倾吐自己对其任务、事件、场景的认识和看法,对其语言形式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沟通自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内容时结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更深,产生出多种情感:有敬佩、同情、赞叹、以阿炳为榜样学习…… 有的课文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某些哲理的争辩,议论,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丑、恶的能力。
二、创造阅读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并想象董存瑞左乎举起炸药包,右乎猛地一拉导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钢铸一般的脸,在火光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气贯长虹,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三、营造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结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反之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信心缺乏,动辄遭到教师指责,又怎能发挥学习主动性,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呢?因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心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于情感,表情亲切自然;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以宽容期盼之情的对待学生。
1、创设情境,情感自然渗透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鲜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直观形象营造情境
利用录音、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设施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生动的画面,撼动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这种刻意营造的情境中,学生的各种感觉活跃起来,情感上更容易与作者达到“契合”。
(2)活跃想象,情感不断深入
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入境,无论图画、音乐或其它教具的运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直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学生毕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挖掘出其独有的情感体验,并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撞击、相融合,这种情感必然更浓厚,使学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发的道德认识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于学生心中。
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画》一课,描写了王冕画荷花及雨后荷花的美丽,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创设出美丽的情境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此时,让学生闭目遐想,随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对雨后荷花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然后再依据生活经历展开联想、想象。学生们纷纷发言。他们仿佛看到了雨后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满湖通红,碧绿的荷叶上,清水滴滴,衬托着朵朵美丽的荷花。活跃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充分体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也充实进去,以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认识。
2、角色扮演,再现情境
叙事记人的课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表露出来。儿童表现欲强烈,乐于扮演角色。教学中,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善恶、对错,只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会动情,“动情”才会晓理,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动同真人、真事相比较,通过情感迁移,对自己周围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断能力。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只有辅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灵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