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营养原则
要保证宝宝摄入他所需要的全部营养,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保证孩子每顿饭都能吃到五大类食物,即谷类、水果、蔬菜、奶、肉类和豆类。你也许做不到每天都让孩子的摄入达到每类食物的标准推荐量,但如果你能尽量提供多种健康的食品,这样在一两周的时间里,孩子最终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营养。
总的说来,为宝宝准备饭菜时,要特别注意以下8点: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每天喝奶,常吃大豆及豆制品。
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
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体重正常增长。
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吃清洁卫生、未变质的食物。
宝宝每天各种食物应该吃多少? 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编写的《中国孕期、哺乳期妇女和0~6岁儿童膳食指南》(2007)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平衡膳食宝塔,就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给出了建议范围:谷类(米饭、面条等)每日180~260克;蔬菜类每日200~250克;水果类每日150~300克;鱼虾类每日40~50克;禽畜肉类每日30~40克;蛋类每日60克;奶类每日200~300克;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大豆及豆制品每日25克;烹调油每日25~30克;糖果等少量。
不过,你需要注意,像大人一样,每个孩子的食量也会根据生长速度、每日活动量和体质等不同而有所差别,最重要的是保证他能吃到多种营养食物。
青少年的时间是一个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有的时候吃的比较多,睡觉也是睡的时间比较长,这个时期虽然是在长身体,但是也不能胡乱的吃东西,其实不健康的饮食很可能导致孩子肥胖的,所以饮食是需要注意的。如何吃让青少年更加健康呢
1、多吃谷类、供给充足的热量
青少年对热量的需要高于成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所以每天应该多补充营养,可以提高身体所需的营养素,保证正常的代谢,青少年是发育期最关键的时刻,所以应该补充谷类,这样的食物可以补充热量,供代谢和吸收。平时的时候可以多吃一些谷类的食物,比如说大米,小米,豆类的食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2、保证鱼、肉、蛋、奶、豆类和蔬菜、水果的摄入
膳食中应有足够的动物性食物和大豆类食物,这样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对于青少年补充脑力和体力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钙质的摄入不可少,可以选择奶制品或者是奶类的食品,这样可以保证正常。这些食物都是人体所需的,特别是这个阶段需要的营养要充足,更不能缺少营养素的补充了。
3、避免暴饮暴食、偏食挑食及盲目节食
少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很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充足的营养,都会吃很多的零食,其实这样是不健康的,少吃零食,多吃有营养的牛奶和酸奶,各种的蔬菜水果和坚果类的食物是最好的。
这些常识就是关于青少年饮食的一些忠告了,希望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有了叛逆的心理了,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中要利用合理的方法来让孩子补充到充足的营养,同时还需要加强锻炼,保证健康的需求。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呼唤心理营养 近三十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自发到自觉,由经验到逐步科学的发展历程。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教育部积极应对信息化社会、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深层次改革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各地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立足实际,潜心研究,扎实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往往采取先呈现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育模式。在面对个别学生的时候,更是以问题为抓手,导致了没有问题的学生开始注意自己的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养成关注自身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思维定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展的心理咨询,常常偏重问题导向而没有顾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曲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更需要及时的心理营养,需要必要的心理呵护。二十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包括人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
人类成长包括身体发育和精神发展。人不仅仅是生物学上的有机体,就其身心两方面来说,正是后者,其精神使其成为人而区别于动植物。健康的身体是人生的载体,这早已为人类所共识,因此,为身体健康发育起奠基作用的营养学、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医学、提高身体素质开发身体潜能的体育等学科早已有了较高水平的发展,但是为人类精神的健康成长、提高心理素质服务的学科发展相对来说就要逊色得多。正如身体健康发育需要充足的物质营养作基础,人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同样也需要心理营养作保证。心理成长需要营养和生理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教育是为人类精神健康成长服务的事业。从教育实践的层面看,凡是精神强大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无不充分吸取了生活环境中丰富的心理营养。比如高超的智慧得益于获得了适时、适量、适宜的信息刺激;丰富健康的情感来源于成长中爱和被爱的体验;坚强的意志是因为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而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所谓“心理幼稚症”,其根本原因是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心理营养。
那么,如何为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心理营养,使他们的精神足够强大,能够抵御社会环境中各种不良因素的侵袭心理营养是什么包括哪些要素存在于何处如何获得不同人群对心理营养的需求有无差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郭喜青所著的《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一书,就系统地回答了上述问题。
二、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急需心理营养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矛盾多发期。社会结构变动,生活节奏加快,贫富差别凸现,给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思潮激荡,理想信念复杂,价值观念多元,网络信息量大,给青少年带来五彩斑斓的世界,也让他们遭遇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困惑或成长中的烦恼。独生子女时代,家长的过度溺爱或过高期望,使孩子坚强的意志得不到有效培养,学习中压力反而增加。在一些学校,习惯采取题海战术,反复考试训练,驱使学生拼时间、拼精力、拼健康。在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活富裕了,心灵枯竭了;物欲满足了,精神空虚了;课本背得多了,兴趣却变得淡了。
如何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应有之义,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告别“粗放式经营”,告别“大机器生产”,告别“填鸭式教学”,告别“见物不见人”。在新的时期,更加需要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体,更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发展急需心理营养。
郭喜青著《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正面回应了学生和各方面的关切。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
1阐述了心理营养的概念
作者首先从人的一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将人的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体育与心理教育、生理营养与心理营养分别进行了详细、严谨的类比,提出人身体的健康成长需要充足丰富的物质营养作为基础,心理的健康成长同样需要充足丰富的心理营养作保证。心理营养是人类心理发展所需要的养分,是人类为了维护精神活动从外部环境中吸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能量,是对人类心理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所有外在刺激的综合。如同对身体有生理功效的成分被称为“营养素”,包括水、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碳水化合物等种类一样,从人的心理需要出发,心理营养要素也包括稳定、秩序、规范,爱、理解,尊重、关注和承认,活动机会、成功体验,赞赏、鼓励、激励,信息刺激,目标,挫折,民主、自由、自主,同伴交往等。每一种心理营养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任何心理营养素的缺乏、不足或过剩,都会对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正如医疗保健、体育虽然是保证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却不能代替物质营养一样,人类心理的发展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需要心理教育,更离不开心理营养。
2指出了心理营养的来源
作者认为,人类在环境中活动,心理营养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客观环境中。在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人的生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分别存在着丰富的心理营养素,比如,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丰富的信息刺激,是维持我们正常心理活动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要素,对自然发展变化、秩序和规律的掌握使人类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以成长;以爱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以爱家、爱国为中心的文化,为中华儿女独特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营养;此外,生活环境中的自由、沟通与交往、成功的体验、相互尊重等心理营养要素在人类精神健康持续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化环境,创建科学的生活活动方式,才能保证心理营养要素的充分利用。
3描述了心理营养的特色
心理是一个整体,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系统,作者认为不同的心理系统其功能有区别,发展所需要的心理营养要素也不完全相同。认知系统发展的基本营养素是适宜的信息刺激;情感系统的发展需要稳定和秩序、关注和关怀、爱和被爱等;意志系统的发展需要目标、挫折、实践机会;个性发展除了需要稳定、秩序、爱和实践活动机会外,还需要赞赏来培养自信心、民主和自由,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等。
4明确了心理营养的要点
本书对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心理营养要点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不同年龄的人群,年龄特征、生活环境、活动能力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有很大差异,因此对心理营养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不同年龄人群心理发展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方法,有针对性地提供所需的心理营养,保持心理持续、健康成长。
三、学者心理科学研究事关心理营养
郭喜青教授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硕士。长期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功底,十分熟悉中小学教育实际,20多年来深入河南省和北京市数十所中小学开展多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曾主持和参与研究过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郭喜青《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从心理需要、心理成长的必要条件出发,首次对心理营养的概念、心理营养要素及其功能、心理各系统发展及其所需要的心理营养、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营养的要点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人类生活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身是各种心理营养要素来源的观点。从更为积极的角度提出为了精神的健康成长,人类应该积极主动地发现、发掘、利用环境中的心理营养素,采取科学方法使环境中的心理营养充分发挥作用。这是我国目前专门研究心理营养的第一部科学专著,提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新视角,填补了心理科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是作者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她主张应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准确把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关注、鼓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向上的成分,深入研究影响这些优秀品质形成的因素,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加强这些因素的影响力,使其得以充分地成长,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提供心理营养的过程,预防和矫治心理问题也要注重遵循“扶正祛邪、营养支持”的原则。书中贯穿了尊重人、关心人、赞美人优秀品质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成长充满信心和期望,体现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新一代的爱和积极的期待。《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中的观点和主张不仅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不谋而合,更是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具体化和必要补充。
本书不仅观点明确,角度新颖,论述严谨,语言准确优美,充分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和风格,而且精选穿插了四十多个来自实际生活的经典故事,增加了可读性,体现出“阅读友好”。
我将《人生发展与心理营养》一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主动挖掘、吸取并相互提供生活中的心理营养,保持心灵健康持续地成长;希望教育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现象,提供心理营养,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根据学生心理成长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心理营养的过程,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稿件编号:100322001)
(作者系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100816,电邮:wangdh@moe省略)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