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关于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第1张

 品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潮汕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说中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艳”。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从奇种”简名曰“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表演程式

 潮汕工夫茶表演用具:茶,以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为好。器,能容水3-4杯的孟臣罐(宜兴紫砂壶)、若琛瓯(茶杯)、玉书碾(水壶)、潮汕烘炉(电炉或酒精炉)、赏茶盘、茶船等。

 (一)鉴赏香茗:主泡师用茶则从茶仓中取出一壶量的茶叶,置于赏茶盘中,助泡接过赏茶盘,让客人鉴赏干茶,并介绍所用茶的特点。

 (二)孟臣淋霖:用沸水浇壶身,其目的在于为壶体加温,即所谓“温壶”。

 (三)乌龙入宫:将茶叶用茶匙拔入茶壶,装茶的顺序应是先细再粗后茶梗。

 (四)悬壶高冲:向孟臣罐中注水,水满壶口为止。

 (五)春风拂面(刮顶淋眉):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盖上壶盖,冲去壶顶的泡沫。淋壶可冲淋壶盖和壶身,但不可冲到气孔上,否则水易冲入壶中。淋壶的目的一为清洗,二为使壶内外皆热,以利于茶香的发挥。

 (六)熏洗仙颜:迅速倒出壶中之水,是为洗茶,目的是洗去茶叶表面的浮尘。

 (七)若琛出浴:用第一泡茶水烫杯,又谓“温杯”,转动杯身,如同飞轮旋转,又似飞花欢舞。

 (八)玉液回壶:用高冲法再次向壶内注满沸水。

 (九)游山玩水:也称运壶,执壶沿茶船运转一圈,滴净壶底的水滴,以免水滴落入杯中,影响茶之圣洁。

 (十)关公巡城:循环斟茶,茶壶似巡城之关羽。此番目的是为使杯中茶汤浓淡一致,且低斟是为不使香气过多散失。

 (十一)韩信点兵:巡城至茶汤将尽时,将壶中所余斟于每一杯中,这些是全壶茶汤中的精华,应一点一滴平均分注,因而戏称韩信点兵。

 (十二)敬奉香茗:先敬主宾,或以老幼为序。

 (十三)品香审韵:先闻香,后品茗。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要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才动心”,茶汤的鲜醇甘爽,令人回味无穷。

 (十四)高冲低筛:冲泡第二泡茶,重复第八步动作。

 (十五)若琛复浴:手法同若琛出浴。

 (十六)重酌妙香:重复第九、十、十一步动作。

 (十七)再识醇韵:重复第十三步动作。

 (十八)三斟流霞:冲泡第三泡茶。铁观音等乌龙茶,内质好,香气浓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因是表演,故只冲泡三次,希望能为来宾带来美好的回味。

 (十九)谢茶敬客:完成整套潮汕工夫茶的冲泡程序。

 潮汕工夫茶的表演以冲泡两次茶为宜,最多不超过三次。这样既给来宾一个完整的印象,又不使表演时间过于冗长。如果在生活中,则可以继续冲泡下去,且每一次冲泡,时间上应有一段间隔,不可一壶泡完紧接着又泡一壶,间隔时间大致为10分钟左右。

品茶

 潮汕功夫茶没有像中国功夫那样驰名中外,但她作为潮汕文化的精粹,容入了潮汕人世世代代的情感。茶对于潮汕人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饮料,而是生活中的生活,她承载着潮汕人的生活态度,映耀着潮汕人的处世哲学。

 北方人的喝茶方式总是让我很纳闷,往一大杯水里扔进一些茶叶,泡一泡,就可以喝了 虽然这种喝茶方法效率比较高,不过他们更多的是吧茶当作解渴的饮料喝,而不是一种悠闲自在地品茶或者叫品茗也好。而外国人喝茶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往一杯泡的发黑的红茶里加入牛奶就喝了起来 茶味全无,茶的精粹消失殆尽。

 而真正地喝茶,应该是气定神闲,悠然自我地喝茶。潮汕功夫茶之功夫正式这种境界地升华。一个人坐在茶桌前,不是危襟正坐,而是随意而坐,气定神闲,不管泰山崩于前,还是黄河之水泛于前;一套潮汕功夫茶茶具,一般情况下有四个小杯,一个特殊茶壶,最好茶壶是由紫沙呢制作的;一壶煮沸的水而且还要不断加热;冲茶的方法也是很由讲究的,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不管用什么方法,冲茶还是要不紧不慢的,讲究心手协调,内外一致。喝茶不是狼吞虎咽,而是慢慢品味,任茶香直扑鼻孔,慢慢沁入心肺,与内心的平静容为一体。

  择茶

 一、铁观音

 铁观音,茶人又称红心观音、红样观音。清雍正年间在安溪西坪尧阳发现并开始推广。天性娇弱,抗逆性较差,产量较低,有“好喝不好栽”之说。“红芽歪尾桃”是纯种铁观音的特征之一,是制作乌龙茶的特优品种。

 安溪铁观音主产区在西部的“内安溪”,这里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土质大部分为酸性红壤,土层深厚,特别适宜茶树生长。

 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开彩,一年可采制春、夏、暑、秋四季。茶叶品质以秋茶为最好,春茶产量最多,约占年产量的40-45%;秋茶香气最浓,俗称“秋香”,产量约占15-20%。鲜叶采摘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展开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并注意做到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片,不带鱼叶和老梗。还应注意不同生产地带及不同采摘时间的茶叶不能混杂。

 铁观音,至今仍为工夫茶客所钟爱。在海内外多次名茶评比中,铁观音经常名列前茅。铁观音滋味醇厚,向有“七泡有余香”之美誉。其外观色泽油亮,茶条表面凝集有一层白霜;又因揉捻手法精巧,条索紧结如镙头,纳茶入罐十分方便,故成为工夫茶之佳选。但从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凤凰水仙茶系的崛起,铁观音的“霸主”地位已发生动摇。

 二、凤凰茶

 凤凰水仙产于凤凰山区,该区海拔高度在1100米以上,最高的乌岽顶达1498米,是粤东第一高峰。山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层深厚,云雾多,曰照短而漫射光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是理想的植茶之地。

 凤凰水仙叶型较大,叶面平展,前端多突尖,叶尖下垂似鸟嘴,故当地称为“鸟嘴茶”。清明前后到立夏开采者为春茶;夏茶在立夏后至小暑,秋茶在立秋至霜降间采制;立冬至小雪间采到的称雪片。

 凤凰水仙茶系品类曰趋繁富,质量不断提高,名茶迭出,令人目不暇接:凤凰单丛、白叶单丛、群体单丛、黄枝香、黄金桂、奇兰、蓬莱茗、八仙、浪菜……面对茶叶店中繁多的品种,有时还真叫人感到无所适从。

 喝茶讲究色、香、味,喝工夫茶还要讲究“喉底”,即啜茶后,齿颊留香,舌底回甘,有一股奇妙特殊而难以言状的“山韵”。山韵一般是只有高山茶才具有的,且随品种、产地而迥异的独特韵味,品味时须合口屏气并略作吞咽状,方能较明显地体味到。喝茶而能喝出山韵,是一咱至高无上的享受,亦是工夫茶最诱人的神妙境界。

 选购好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今惑于金玉其外的包装,迷信“分钱分货”的而专拣贵的买,把茶购回家冲泡后却连呼“上当”者,颇不乏人。一般来说,选茶时一要观形:茶叶外形是否匀齐,条索是否紧实,颜色是否润泽;二是要掂重:以手权衡,厚重沉实者为佳,轻飘松散者次;三要嗅味:仔细嗅辨有无霉气、烟焦气、异杂气。好的茶叶,有一种纯正的令人愉悦的茶香,行家里手甚至能辨认其蕴含的花香弄。

 泡沏方法

 功夫茶能如此负有盛名定有他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他的泡沏方法上。泡沏功夫茶一般分为八个步骤:

 一、治器

 所谓治器,就是把茶器洗工净。一般的功夫茶是几个茶杯配一个茶壶(茶杯由三个为宜),治器就要用开水把茶杯和茶壶洗工净。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工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二、 纳茶

 所谓纳茶就是把茶叶放进茶壶里。纳茶时候一般不用手直接去拿茶叶,而是用一个小勺来盛茶叶,这样避免茶叶带着手气、汗味,还要向客人介绍茶的特点、产地。茶叶放进茶壶的时候还要注意把茶碎放在茶壶里面,把整颗整颗的茶叶放在茶壶上面和出水口处,这可避免冲茶的时候茶碎随茶水流出来。

 过程: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工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未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面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三、候汤

 候汤则是等待水开。这个环节是有讲究的,水开则汤沸,可分为一沸、二沸、三沸三个阶段。开始冒水泡的时候太稚,温度不够,不宜泡茶,叫做婴儿沸;当水顶水壶盖时,汤已太开了,太老了,叫做百寿汤也不宜泡茶;只有当水泡连串冲上来,水面浮珠的时候才是最合适泡茶的汤,这样的汤才能泡出茶的最佳颜色和味道。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也。

 这叫做玉液回壶,以水到壶口为度。

 五、刮沫

 汤进茶壶必定会冲出一些泡沫,刮沫就是要把这些泡沫刮掉。这个程序也是检查茶壶好坏的时候,看看茶壶制作得是否“三山齐”。如果茶壶制作得好,能做到“三山齐”,那么冲茶的时候冲满水,水不会流出来,泡沫也刚刚好浮上茶壶口,这样便于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等到罐身水份全干,即标志着茶熟;三是可以冲去壶外茶沫。

 七、烫杯

 功夫茶全过程追求一个“热”字。烫杯就是要让茶壶具有一定的高温。要做到低、快、匀、尽。“低”则是开水要低低地冲入茶杯中;“快”就是烫杯的时候动作要快;“匀”就是整个茶杯都要烫得均匀;“尽”则是烫杯后要把杯子里的水倒干净。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工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工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工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八、斟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斟茶。茶杯一般是有三个摆成品字形,在斟茶的过程中有两个特别的动作,开始是沿着三个茶杯一圈圈、循环的斟沏,以三四圈为宜,当茶到最后,将这两个动作人称“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切忌满一杯之后再斟其它杯。

 斟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斟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斟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经过这么八个工序,一杯热杯终于泡好了,看起来是不是很麻烦呢看起来麻烦可喝起来可就香了,此时你才体味的劳动换来的果实才是最香甜的。啜茶的方式更为奇特,刚接触功夫茶的朋友不懂得这一层,举起茶杯一口喝尽,这并不是功夫的啜茶方法。啜功夫茶,先要举杯将茶汤送入鼻端闻香,只觉浓香透鼻。接着用拇指和食指按住杯沿,中指托住杯底,举杯倾茶汤入口,含汤在口中迥旋品味,顿觉口有余甘。一旦茶汤入肚,口中啧!啧回味,又觉鼻口生香,咽喉生津,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两腋生风,回味无穷。虽然要喝上真正的功夫茶是不得不费一么一番功夫的,但愿意花功夫的人也不少,泡沏功夫茶可谓是每个潮汕家庭每晚的必修课,有的一天要泡好几轮呢!喝上一杯功夫茶更是海外游子的渴求,一杯热茶系着的是潮汕儿女的情思。

 潮汕功夫茶整体上有:精、洁、和、思四个特点。精:指的是茶具的精美;洁:指的是茶叶、茶具的洁净;和:和爱本一家,家人一起品茶聊天更能体现家人的和睦,培养感情;思:品茶可以提神,消解疲劳,启发人的思维。

 潮汕功夫茶自然不同日本的茶道,潮汕功夫茶一开始就是一种民间习俗,平民百姓就可享用的,而日本开始时茶纯粹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大人物才能品尝得到,后来才慢慢地世俗化,是一种文化下移。日本的茶是在中国唐朝时由遣唐使传去的,直到十六世纪才盛行,虽然晚于潮汕功夫茶,但日本茶道却无独辟蹊跷,具有日本浓厚的民族特色,由唐风茶礼变为倭风茶汤,日本茶道里包含了日本宗教、哲学、伦理、美学,这也是这个学生可怕之处。

 蒋子龙在日本时当过日本的“今曰庵”的座上客,他写了《形式的魅力》一书,在此书中,他建议潮汕功夫茶能在理伦上总结一番,渗透进宗教、哲学等地些理伦,得出一套完整的潮汕茶道,弥补潮汕茶道理伦上存在的缺陷。

 朋友,在潮汕喝上功夫茶绝非是一件难事。你若到潮汕为客,可要记住一定要品尝一下潮汕这一美食,才不枉你到潮汕一趟呵!这几年在潮汕还开了不少茶馆呢!未进茶馆,走到门口你就能闻到一种古朴古香的味道,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曲典雅的风味。

 喝茶可以补虚扶正、益气润肺、提神益志、养颜回春。这绝不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也不是因为“月是故乡明”。

 1660年,英国人的茶叶广告上就有“这刺激品,能驱疲倦,除恶梦,使肢体轻健,精神饱满,尤能克服睡眠,好学者可以彻夜攻读不倦。身体肥胖或食肉过多者,饮茶尤宜。”但这个广告上还漏掉了一个最重要的好处,就是喝茶能够长寿。唐宣宗时,有一个僧人活到了130岁。唐宣宗曾前往拜访,问僧人服什么药得以如此长寿。僧人回答说:“从来不知药味,只是偏好喝茶。”唐宣宗遂令随行大臣赐给僧人名茶50斤。

 品茶不仅是品茶,还可以用茶的文化底蕴为自己添一抹神韵,用茶的清香之气冲淡生活的烦恼,松弛绷紧的神经,充实自己的情感。苏辙有诗:“闽中茶品天下事,倾身事茶不知劳。”这可见茶的功效。对酒当歌,对茶恣情。

 因此,朋友相聚,知己相逢,不妨一同品茶。当然,还要品味融入茶中的文化、风俗,果真如此,品茶才算有了情调。朋友,品一品潮汕功夫茶说不定你还能品味出另一番味道,品味出自己对于茶道的见解,提出来,把你宝贵的意见奉献给潮汕,也好让潮汕的茶道更完美。

对大自然的痴爱。《栖霞》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痴爱,文中张岱的痴,表达了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对高洁人格的追求。栖霞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位于山东省胶东半岛腹地,东临牟平区、海阳市,西襟招远市、龙口市,南与莱阳市毗邻,北与福山区、蓬莱区接壤。

自拔

August 15th, 2006

自己把自己拔出来–我喜欢”自拔”这个词。不是跳出来或是爬出来,而是”拔”。小时候玩过拔萝卜的游戏,那是要一群小朋友化装成动物,齐心合力才能完成的事业。现代人常常陷在压力的泥沼中,难以享受生活的美好。把自己从压力中拔出来,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压力本是一个物理词汇,比如气压、水压、风压……推广开来,医学上有血压、脑压、颅内压等等,多属于专业名词,不料如今风云突变,压力成了高频词。生活有压力,经济有压力,学业有压力,晋升有压力,人际关系有压力,情感世界有压力,婚姻也有压力……人们的交谈中,无不涉及林林总总的压力。压力像打翻了的汽油桶,弥散到现代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散发着浓烈的气味。我们躲不胜躲,防不胜防,不定在哪个瞬间,就燃起火焰。

其实适当的压力,是保持活性的重要条件。如果空气没有了压力,我们的呼吸就会衰竭。如果血液没有了压力,我们的四肢就会瘫痪。如果水管子没有了压力,那结果之伤感是任何一个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士都噤若寒蝉的,你将失去可饮可用的清洁之水。上个世纪的石油英雄王铁人也说过–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的豪言壮语。

只是这压力需适度。比如冬日里柔柔的阳光照在身上,这是一种轻松的压力,让我们温暖和振奋。设想这压力增加十倍,那基本上就成了吐鲁番酷热的夏季,大伙只有躲到地窖里才能过活。假如这压力继续增加,到了百倍千倍的强度,结果就是焦炭一堆了。

现代人常常陷于压力构建的如焚困境之中。也许是某一方面的压力过强,也许是许多方面的压力综合在一起。如是后者,单独究其某一方面的压力,强度尚可容忍,但积少成多日积月累,细微的压力堆积起来,就成了如山的重负。金属都有疲劳的时候,遑论血肉之躯?如不减压,真怕有一天成了齑粉。

如果你因压力忙到无力自拔,忙到昏天黑地,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和家人的团聚,忘掉了自己如此辛辛苦苦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你想改变,就试着了解压力吧。寻找压力的种种成因,为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压力画像,澄清了我们对压力的模糊和迷惘之处,让折磨我们的压力毒蛇从林莽之中现形,让我们对压力的全貌和运转的轨迹,有较为详尽的了解。中国的兵法上有句古话,叫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你认识到了你所承受的压力的强度和种类,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已经钉住了压力的七寸。

明白了压力的启承转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减压方式之后,你的呼吸就会轻松一点,胸中的块垒也会松动出些微的空隙。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你就会一寸寸地脱离沉重压力的吸附,把自己成功地拔了出来。也许在某一个清晨醒来的时候,你突围而出,像蝴蝶一样飞舞。

作者:毕淑敏 摘自:《我很重要》

中国民族民间舞来自民族传统艺术,提炼于各民族生活。学习民族民间舞,是启发孩子们对舞蹈的感知力、表现力量最直接的方式,并且有助于孩子们兴趣爱好的培养、艺术修养的养成、优雅气质的塑造。

我们欣喜的看到,很多的孩子跳着我们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改善了自己的形体和气质,拥有了自信而乐观的心态,并更加的了解和热爱我们的祖国和传统文化。我们希望“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成为小朋友人生中的一种收获和财富,为孩子们未来的成功插上翅膀。

具体来讲,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的成长:

一、训练形体,提升气质

舞蹈能改善人的体制,有着明显改善形体的功能,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挺拔、有没身体姿态,并对孩子气质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我们的教材可使幼儿和青少年在舞蹈学习中达到运动效果,进而培养他们的动感与自信,并可通过学习传统舞目,增强孩子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兴趣,形成内外兼修的高雅艺术气质,有了健康的身体和优美的气质做后盾,他们就能对每件事物保持兴趣与活力,相信未来不管他们在哪个领域,都能无往不利,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综合素质

“民族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之母”,它取材民间、易于模仿与传承,表现形式生动鲜明,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中,不仅包括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舞蹈,还有哈尼族等40多个民族的50多个舞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引导孩子逐步深入的学习民族民间舞,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表现力和文化修养,提升孩子的艺术造诣,培养孩子的民族情结,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渗透到整个舞蹈学习中。

在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单单是随着音乐舞动,而且将接触到这些舞蹈背后蕴含的民族的音乐、服饰、风俗、传说。让孩子们更加全面、完整的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七大能力

1、观察模仿能力——如一级舞目《小熊舞》、二级舞目《吐泡泡的小鱼》等

观察模仿能力是舞蹈的基础形式,也是儿童感受、意识形成的重要方式,民族民间舞学习过程中,是对孩子观察模仿能力的反复锻炼与提升,激发孩子的艺术表现力,为孩子学习舞蹈打下良好基础,给未来的延伸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

2、即兴表演能力——如一级舞目《西瓜》《球球操》《小蜗牛》编成舞蹈小组和

考级教材的编委们都是当今中国最具权威的民族民间舞专家,无论组合的编排还是素材的选用,都是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感的非常新颖的舞蹈。孩子们只要经过3-4个课时的学习即可掌握一个小舞蹈,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可以进行表演啦!

3、思考能力——如三级舞目《小小服装设计师》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过程中,无论是舞蹈的动作、节奏、队形以及唱词的记忆,还是舞蹈语汇和文化背景的结合与理解,都是对他们思考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4、创新能力——如四级舞目《小看戏》

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关键在于他的创造能力如何。我们的教材在设置上也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空间,培养他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的发挥。

5、独立自主能力——四级舞目《踢毽子》中使用的道具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包办太多,培养孩子独立的意识严重不足,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中特地设置了道具舞蹈,孩子们需要在上课前准备所需道具,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结合孩子的兴趣,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

6、合作交流能力——如四级舞目《剪羊毛》

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孩子与伙伴交往创造了条件。我们的舞蹈中有双人配合,队形变换、整体造型等,孩子们在完成这些舞蹈的过程中,需要与小伙伴合作、交流、配合,需要不断的沟通和彼此的尊重,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孩子们的合作交流能力并让他们学会善解人意。而且孩子在掌握一些社会交往技能。

7、综合拓展能力——如四级舞目《渔家欢歌》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是培养孩子对舞蹈感受能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的综合训练,能够提高孩子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能力、锻炼孩子的反应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我们希望通过持续的舞蹈学习能够不断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不断挖掘孩子的潜能,而且能将这些能力触类旁通的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孩子拥有更精彩的未来。

1写鼓子秧歌的作文大全

第一篇秧歌的文章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锁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白衣,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龙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住脚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揖,唱个贺年的大调,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那水灵灵大多男扮的“姑娘”扭作丑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相方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堆“冤家”……

朋友们来体验扭秧歌吧!

第二篇秧歌的文章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有充满诗意的国画、有价值连城的陶瓷、还有栩栩如生的剪纸

在东北最有名的就是秧歌了,它是由人们在田里插秧的动作慢慢演变出来的一种民间舞蹈非常的大众化,简单易学,可以锻炼身体,是很多老年人首选的锻炼方式,现在的街头巷尾一到傍晚,就会响起咚咚的鼓点声,成群结队的人们走出家门来到广场,有序的扭起来!远处散步的人也会不自觉的跟着扭上几步!

传统秧歌的形式有踩高橇、地蹦两种高橇是经过加工后的木制品高橇越高,扭起来就越好看,说明人的技艺越高,后来人们嫌麻烦,就改成了地蹦,地蹦就是直接在地上跳是现在我们常见的一种形式

扭秧歌时也要有秧歌的服饰种类也也很多,比如说花冠上面扎很多的小花,彩珠等,还配合有有彩带、扇子等扭起来更好看

京剧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其实传统秧歌里也分角色的,比如各种传说里的经典人物,像《白蛇传》里的青、白蛇,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还有像小丑一样的角色但在秧歌里叫“傻柱子”,也是画着滑稽的妆,穿着特殊的衣服,这角色可不要演,需要会几个绝活才能选上,还需要特别的滑稽表演惹人笑,也是传统秧歌里的重要角色!

它的扭法也很讲究,有龙摆尾、别杖子、卷白菜、变大象等都是特别有看头的!

看了这些是不是觉得我们的民族特伟大!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

谢谢你刚才选我的,这回还选我的吧!

2山东秧歌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流传在黄河下游的济阳、商河、阳信、惠民、无棣等县,在风格上可说与黄河中游陕西、甘肃、山西的锣鼓一脉相承。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丰收的舞蹈。参加舞蹈的角色有伞、鼓、棒、花、丑五种,使用的道具分别为绸伞、圆形鼓、双棒、绸巾。

“伞”的角色分“丑伞”与“花伞”两种。“丑伞”又称“头伞”,扮为老汉,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花伞”为女角,持花绸伞随“丑伞”指挥舞蹈,使舞队五彩缤纷。

“鼓”为壮年男角,武生打扮,击鼓舞蹈,在舞队中人数最多,动作繁复,慓悍的舞姿伴着惊天动地的阵阵鼓声,具有无敌的威武。“棒”由男青年扮演,双手持两头系彩绸的木棒,翻飞舞动,令人眼花缭乱。

“花”由女青年扮演,饰为戏曲中的花旦模样,左手持绸巾,右手拿彩扇,泼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

“丑”,也称为“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婆”、“县官”、“花花公子”等等,穿插于舞队中间,作幽默即兴表演。

鼓子秧歌按偶数搭配人员,队形排列讲究对称,以圆形为中心,千变万化。一般两把“丑伞”带八“鼓”、四“棒”、四“花伞”、八“花”,整队秧歌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队形变化有许多传统的阵势,如“双石榴”、“剪子股”、“牛鼻钳”、“闯王进京”等。

3介绍山东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初发源于济南商河县,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民间为庆丰收而载歌载舞的一种艺术形式。

每年的元宵节,是鼓子秧歌演出活动的高潮日。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锣鼓齐鸣,热闹非常。

“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婆、装态货郎、杂沓灯术,以博观者之笑。

” ——清。吴锡麟:《新年杂咏抄》 1、华夏民间舞蹈奇葩——鼓子秧歌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更是源远流长,风采各异,构成了中华民族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秧歌是华夏民族乐舞文化史上公认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东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岛流传最盛。

据不完全统计,山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久、分布最广。

至今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地秧歌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或者说“三大民间舞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则是妩媚柔韧、富有含蓄之美,而最具豪情、刚劲火爆、威猛潇洒的则是流传在黄河北岸、鲁北地区的鼓子秧歌…… 2、鼓子秧歌产生发展的“劳作说” “鼓子秧歌”最早被称之为“打鼓子”或者是“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 被冠以“鼓子秧歌”之名,不过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的事。

它广泛活跃于山东鲁北地区的商河、济阳、惠民、乐陵、阳信、临邑等县市,其衍变发展历史说法很多,源远流长。 源流说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种观点:劳作说,外来说,祭祀说与巫傩说…… 鼓子秧歌的始发地商河县位于黄河岸边,苍茫浩瀚,沃野千里。

然而,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很少给生活定居在这里的民众带来幸福和安宁,原因就在于被称为“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 黄河那善淤、善决、善涉、暴戾多变的性格使它在历史上不断地肆虐、摧残着两岸人们的生活,导致了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根本无法长治久安,始终在劳作耕耘的同时,不断抵御抗衡着黄河对他们生活的侵袭与蹂躏。

然而,民生的艰难更加激起了这个地域中人们的生存和反抗欲望,面对着黄河水的泛滥肆虐,奋起抗洪抢险救灾,筑堤固坝,导水排涝,用自己的辛劳与坚韧,顽强的使自己的双脚坚实的站立在这片多灾多难但却一直养育着他们的土地上。而灾后的散墒抢种,辛勤劳作,怎能不让他们用自己的特有方式来庆贺丰收喜悦、表达情感呢? 淳朴贫穷的人们随情而动,随意而发,因陋就简,于是,锅碗瓢盆,棍棒簸箕,锨镢镐锄,手帕雨伞等身边的生活工具和用具就成为他们娱乐方式的借助物,聚集在一起唱起来跳起来。

周而复始,循环劳作的生活,逐渐形成了鲁北黄河两岸人民特有的生活、生存和情感表达方式,而民间富有艺术才华艺人们的推波助澜,使着原始形态的秧歌在逐渐的发生变化,舞蹈动作在不断地总结归纳、提炼升华,道具则为了审美上的愉悦而逐渐由瓢盆换成鼓子,雨伞换成平顶伞,即兴、随意发挥、简单的舞蹈动作也开始有目的的形成了组合……这种自然的形成发展方式,是否可以理解为鼓子秧歌的一种由来原因呢?“劳作说”的主要根据也正在于此。 实际上这不仅是鼓子秧歌的产生源流,可以说一切民间歌舞形式的产生根源,无不如此。

纵览古往中外,那一种民间艺术的萌发成型,能够离开当时人们的劳作生活形态呢? 3、鼓子秧歌“外来说”与形成时间 鲁北地区关于鼓子秧歌源流说中还有两个最为流行的说法:1、宋朝灾荒年时,包公从河南来鲁北地区放粮,其手下人向当地的人们传授鼓子秧歌导致这种民间舞蹈形式在此地扎根、开花、结果;2、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率兵打仗路过鲁北地区时,为了笼络民心,组织军民联欢留下了秧歌舞蹈…… 这两种说法虽无实据而无法论证,但内中隐含着的两个元素却不可忽视:“刘秀屯兵”说可以推断出鼓子秧歌的产生、形成与古代军人、军事有关联;包拯救灾遗留的传说,给我们提示了鼓子秧歌在宋朝时期已经在民间衍有了雏形或者说蛛丝马迹…… 宋代史籍的文字记载似乎是也在论证着这一点:南宋人郑樵曾作《插秧歌》,而大诗人、词人陆游在一首名为《时而》的诗中则描述了百姓们插秧时演唱的“菱歌”。 虽然此时江南的“秧歌”只是一种江南百姓们在插秧劳动过程中所唱的民歌和农歌,属于“演唱秧歌”而不同于现今的舞蹈秧歌,但谁能说这不是秧歌衍变发展中的初始形态呢? 没有开始就没有传承发展。

秧歌的形式名称应该出现在明代以后,也就是说,至清代,秧歌已由插秧歌、菱歌、演唱秧歌,逐渐成为规范的民间歌舞形式盛行各地,乃至延续今日…… 把鼓子秧歌产生、形成初始推断为宋代应该说是可信的。 但这毕竟还仅仅是一种推论。

4、关于鼓子秧歌源于“巫傩”说 巫是原始社会民智未开讲迷信的产物,始盛于官方,后渐渐转向民间,如今在偏远落后地区残留的巫婆、神汉、跳大神等,都是巫的残留形态。 傩是古代驱除恶鬼邪魔疫疠的祭祀,傩分。

4鼓子秧歌之乡——商河作文500字

第一篇:扭秧歌

最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咚咚锵”的敲锣打鼓的声音。我很好奇,于是我昨天晚上,放下饭碗,去探个究竟。(这段交代好奇的原因,引起下文。)

在我家北边一个十字路口,聚集着许多老人。哦,原来在扭秧歌啊!其中两位老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因为没有鼓,所以用塑料桶代替。“咚咚”和“锵锵”两种声音一唱一和,可又趣了!

跟着节奏,老奶奶们开始扭了,她们手拿一把漂亮的扇子,然后两只手左一摆右一摆地甩了起来,脚下前三步,后一步,左一步,右一步,停顿一下,就这样,跳来跳去,扭来扭去。(描写介绍扭秧歌的动作惟妙惟肖,这时小作者认真观察的结果。)奶奶们嘴里还说着:“咚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 !”……

有些调皮的孩子,不时还窜到人群中瞎扭一番,那手舞足蹈的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起来。细心稳重的女生,则在一旁观看。看着那奇怪的动作,我说:“怎么看怎么像是喝醉了酒的人,路都走不稳了。像是在耍醉拳!”“呵呵呵……”

几把椅子,一个塑料桶,几个铜板,几根棍子,加上几个“扭秧歌的演员,构成了一个小舞台。(语言简洁,概括能力强。)

九点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了。睡在床上,耳边又响起打鼓敲锣的声音。秧歌儿声伴着我进入了梦乡……

5鼓韵 说说商河鼓子秧歌的独特韵味体现在哪些方面

角色构成 1、“十五”博士,简称为博士,目前民间称呼为“秧歌博士”。

“博士”顾名思义即是见多识广、精于秧歌活动和表演的人。十五博士只有年过花甲的表演家方能荣获此尊称,其青年时代多是村里表演鼓子秧歌的名流更高手,曾备受乡里称颂,年事高后专门从事秧歌教练、表演指导工作,为保持本村特有的舞蹈技艺与荣誉不遗余力的工作。

他们有各自的专长绝技,尤其是熟悉秧歌表演的各种“场子”——即队形的变化,通过各种方法调动、训练新手,有条不紊、准确无误的跑出各种场子。十五博士是鼓子秧歌得以继承发展的关键人物,因此深受各村群众的喜爱与拥戴,他们对鼓子秧歌能够生生不息、延续至今的贡献巨大,不可埋没…… 2、大鼓。

鼓子秧歌中的伴奏乐队俗称大鼓,因此有的地区将鼓子秧歌称作“小鼓子”。乐队由大鼓、大锣、钹、铙、镲、旋子组成。

大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总指挥,秧歌舞蹈的一切调度、演出节奏,都是在大鼓的指挥伴奏下完成的。同时,大鼓还是每个鼓子秧歌队最重要的物质财富,因为大鼓的阵容组织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村、社鼓子秧歌舞蹈水准,同时也能反映出一个村、社的经济情况; 3、炮手。

秧歌队出村或进村都要鸣炮,以造声势,因此设有专门放炮的人。炮手是秧歌队的开路先锋,一般人员设置为两名。

他们所使用的**为铁铳,也有称之为“三眼炮”的。秧歌队伍在行进过程中炮手将火药填满膛内,点燃芯子引爆,以壮大声势,开路前进。

4、探马。探马是过去负责演出场地的勘察选择和打场子等联络准备工作的人,过去骑着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本秧歌队负责人之间传递信息。

探马人员设置一般也是两人,多由精干的壮年男人担任。当秧歌队伍出村上路后,探马往返于演出场地与行进的秧歌队伍之间,互通联络;现代农村马匹较少,大多已经改为自行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了,虽然古风丧失,但古意尚存。

5、背布袋的。负责接受和馈赠糖果纸烟的人。

当地习俗,村与村之间多以秧歌队交换演出,送舞上门,共贺新春。接待一方除备好烟茶糖果热情招待外,还会赠送一些高级烟糖以及其它礼物以表谢意。

背布袋者专门负责收纳礼物,回村后分给所有的表演者。这个职务多由公平朴实的中年人承担,是受秧歌队尊重的无名英雄。

6、伞。伞有头伞与花伞之分,头伞还有个称呼叫“丑伞”。

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它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 头伞服饰打扮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萧的萧恩,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后腿骨“拨子”。

拨子用牛后腿骨做成,系铃发响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按传统的规矩和习惯头伞应该设四人,众伞中间有一个“领伞”,负责全场的变化调度; 花伞因其伞装潢得很花哨并在表演中领“花”而得名。

花伞的服饰着深色,戴黑白髯口的都有,左手持伞,右手持“虎撑”。作为鼓子秧歌中的道具,牛扇骨、伞、虎撑等,具有风调雨顺、护佑四方的寓意。

7、鼓子。这是秧歌队的主体表演角色,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

表演者左手持直径约25厘米,宽约8厘米的圆鼓,右手持鼓棒,表演中可自由反转,击打左右两面。表演者扮相犹如戏曲中的勇士,扎英雄巾,英俊潇洒。

人数组合上,鼓子一般是“伞”的二倍或三倍; 8、棒槌。演出队员双手持约50厘米长的木棒击打、绕耍与挥舞,这类角色由青少年扮演,其衣着打扮如戏曲中的武生,也有化装为梁山好汉武松形象的。

棒槌表演者的人员数目一般少于鼓子,为双数设置; 9、花,即秧歌队的女性角色。花有地花和跷花之分,服饰多来自本人的女亲属,或穿戴上未婚、新婚妻子的贵重、艳丽服装。

过去,有的还披挂花袄多件,彩裙近十条或者更多,以显示其家境富有,被称之为“亮箱”,为当地群众所乐道。 花以前由男人扮演,现在多是年轻姑娘,服饰也更加讲究、规范化了,但在表演方面比过去却大为逊色。

花少则十人,多则百余人,持扇、巾、花枝等道具; 10、外角。系小场歌舞,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

丑角即属于外角之一,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色的人才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

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

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形式多样 鼓子秧歌演出前,有些地区要先举行一种为了纪念已故父老祭祀仪式,每到正月十五晚上,鼓子秧歌队先去土地庙祭祀。队伍踏着缓慢的节拍,步伐整齐庄重,全体肃穆而行,一路上点着“路灯”从村口到土地庙,摆上供品,祭奠磕头,跳一段秧歌舞蹈,然后回村里才开始正式演出鼓子秧歌。

这个仪式体现的是鼓子秧歌的祭祀、欢娱亡灵功能,现在早已消失了。 串村是鲁北地区的一个风俗,过去从初七、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只要有鼓子秧歌队的村庄就会到周邻的村庄去。

6山东鼓子秧歌的情感表现形式~

专业舞蹈家与理论家们曾为鼓子秧歌总结出来四个“核心元素”——稳、沉、抻、韧……“稳”即是沉稳,体现了对山东大汉似泰山般伟岸的一种外形上的强化认识;“沉”则是指鼓子秧歌的内涵,也可以理解为是对山东大汉气质的内部认识与概括;“抻”是一种节奏时值的具象表现;而“韧”则体现在鼓子秧歌整个演出的动感韵律之中。

从审美的角度上来认识鼓子秧歌价值,则可以发现:鼓子秧歌的动作结构十分严谨,其舞蹈本体特征显露的非常突出而且明显,可以说它自成形式,脱离了一般民间舞的戏曲套路程式,一直保持着舞蹈自身的完美性质,可以说是真正舞蹈中的舞蹈,全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5303563部由严谨的有艺术价值的抽象动作构成,表现了舞蹈最美的一种求索——力的求索;是顽强的人类生命的自我表现。一切生命的情感、力量都融在这样一个抽象的舞蹈形象之中,所以它既单纯而又丰富,有着明显的舞蹈结构特点:即动作幅度大,充分利用人体可能的可塑性;极大的占用空间,具有相当记忆价值;整个舞蹈在圆满中追求挺直和厚敦,既有圆满的东方韵律,又有挺拔厚敦的空间造型,所以它有粗有细,高亢而多情,在高擎低趟恒圆的韵律运动中向前挺进,情感非常饱满。并且在所有舞蹈动作中,它总是那样的充满激情,而这种激情推动着情感和肌肉不断表现出一种巨大的生命力,好像一部生命力的战车,在连续的舞跳中,无休止地追求一种神圣的虚幻的力。

丰厚齐鲁传统文化的浸润,鲁北地区自然环境的陶冶,铸就了鲁北人强壮的体魄和刚毅威猛的性格,奔放不羁的豪情与所使用的道具融汇成磅礴的气势,形成一种粗犷豪迈、英武矫健的形象和特有的风格韵律,充分展示出山东好汉的雄姿与英雄气概,如泰山般凝重,黄河洪水般之汹涌,信马由缰,一泻千里……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描述,然而,当你站在七十余岁老秧歌们面前观看他们的英姿时,你将会领略感受到那种内在的、喷薄欲出的张力……这是一种伟岸,一种雄视,一种力量美的展示,一种随意的不羁与潇洒。

7鼓子秧歌的角色构成

要了解山东鼓子秧歌,首先要了解掌握的是它的组织形式,了解它的角色构成。

根据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们的采访、记录与摸底整理,山东鼓子秧歌的角色构成有。 丁伞有分伞有“头伞”与“花伞”之分,头伞更常呼作“丑伞”。

头伞是指挥变化各种场面队形的领头人,一般来说,几名头伞中位于右侧的那一名为领伞,由他示意其它头伞相互配合指挥全场的变化。

头伞服饰打扮如京剧“打渔杀家”中萧的萧恩,戴黑白髯口或无髯口的都有,服饰多着深色,左手执伞扣在左肩上,右手持扇形牛牛肩胛骨“拨子”(此处主要指插伞派和扛伞派)。拨子用牛后腿骨做成,系铃发响用以发号指挥传递信息。按传统的规矩和习惯头伞应该设四人或八

人,众伞中间有一个或两个“领伞”,负责全场的变化调度。

花伞因其伞装潢得很花哨并在表演中领“花”而得名。花伞的服饰一般也比较鲜艳,多无髯口,左手持伞,右手持“虎撑”,即哑铃状铜铃。同一秧歌队中花伞与丑伞数相同。

作为鼓子秧歌中的道具,牛扇骨、伞、虎撑等,具有风调雨顺、护佑四方的寓意。 小鼓这是秧歌队的主体表演角色,人数最多且由男性青壮年扮演。表演者左手持直径约25厘米,宽约8厘米的圆鼓,右手持鼓棒,表演中可自由反转,击打左右两面。表演者扮相犹如戏曲中的勇士,扎英雄巾,英俊潇洒。人数组合上,鼓子一般是“伞”的二倍或三倍;8、棒槌。演出队员双手持约50厘米长的木棒击打、绕耍与挥舞,这类角色由青少年扮演,其衣着打扮如戏曲中的武生,也有化装为梁山好汉武松形象的。

棒槌表演者的人员数目一般少于鼓子,为双数设置,通常也是伞的倍数。 花角,即秧歌队的女性角色。花有地花和跷花之分,服饰多来自本人的女亲属,或穿戴上未婚、新婚妻子的贵重、艳丽服装。过去,有的还披挂花袄多件,彩裙近十条或者更多,以显示其家境富有,被称之为“亮箱”,为当地群众所乐道。

花以前由男人扮演,现在多是年轻姑娘,服饰也更加讲究、规范化

了,但在表演方面比过去却大为逊色。跷花也多改为地花。

花少则十人,多则百余人,持扇、巾、花枝等道具; 外角系小场歌舞,以演唱民间故事为主。丑角即属于外角之

一,可扮成各种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编制之内,要根据是否有能力扮演这种角

色的人才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鼓子秧歌的各种角色在人数搭配上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类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

右为中型,50人左右为小型。增加角色必须是偶数和它的倍数。如伞的基数为4,就以4的倍数递增。鼓的基数是8,就以8的倍数递增,其他角色依此类推。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导地位,鼓必须多于伞的两倍以上。

8鼓子秧歌的风格流派

一种民间舞蹈动律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心态、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内在因素外,道具的运用和性能,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就鲁北地区鼓子秧歌而言,表面看来在表演风格上似乎是没有什么多大区别,但实际上内在韵律有着很大不同。

一般来说,商河地区舞蹈功架大方有力,粗犷豪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1333361303130迈,在伞的运用上喜欢“高架势”,给人开阔大器,威风八面的感觉;而惠民地区则不同,古朴沉稳,动律也比较缓慢,而且在功架上多用“低架势”,棒与花也各有所长,独具看点。

角色所用舞蹈道具的不同,自然而然形成了动律差异,而所呈现出来的动律韵致也产生了不同。正如艺人们所言:“一人一个架,一人一个味,一人一个性”。

譬如伞,在舞动方式上就有三种:肩扛、腰插和手举。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扛伞、插伞、举伞“三个流派”。

表演中伞执法的不同,舞蹈动态和韵味自然就会不同,不同的表演风格自然也就

产生了。 插伞在民间称为架子伞,又称大伞、顶伞。伞头的直径约80公分,长约110公分。插伞又分头伞和花伞,头伞领鼓,花伞领棒花。花伞的动作不多,也非常简单。插伞的动作主要有甩伞、挖伞、跑伞、溜伞、踢伞、蹲伞、翻伞、跳伞、拧伞。

就伞舞的步伐而言,最典型的是扒地步,左手持伞随着鼓点转动,左脚大步近出,右脚在后蹬起,此步伐在跑伞、溜伞中最为突出,一步一拍,步大有力奔放坚实,有着柔中带刚的韧性。蹲伞步“骑马蹲裆”是中国古典武术中常用的健腿、健身的基本动作。伞在秧歌表演过程中,舞者左手持伞,右手从面部前斜方划八字推掌,随鼓点,两脚不断地跺着地,沉重,自然,仿佛是在寻根,它是祖祖辈辈勤劳、勇敢、聪慧的显现。 扛伞的伞头直径和插伞差不多,只不过是扛在肩、伞头向后、伞把

的下头是平的而不是尖的。扛伞的主要动作有蹲伞、跑伞、踢伞、拧伞。 扛伞的蹲伞,要大蹲,两腿一前一后,左手转手,右手幅度小胳膊肘抬起,不停地上下动。“跑手”扛伞的跑伞和插伞的跑伞完全不一样。扛伞的跑伞跑起来两腿弯曲,步大,昂头,左手扛伞,右手不划八字,胳膊端起,上下摆动,两臂的线条表现出直而硬的韵味,似雄鹰展翅,自由而快意。扛伞的踢伞,踢伞起范儿时,双脚同时起,二起跳踢右脚,转身180度,动作起伏大而有力。在鼓子秧歌的表演队伍中,扛伞风格的秧歌队要比插伞和举伞少。 举伞也称小伞。伞的直径约60公分,四周彩绸装饰,伞杆长约70公分,跳举伞风格的村,村与村之间的跳法,伞的拿法也都不一样。有的村是右手举伞,有的村是左手举伞,还有的村是双手举伞。主要动作有举伞,拧伞,扣伞,踢伞,蹲伞,甩伞。举伞的风格特点是,文场节奏快,不击鼓,主要是驳花为主。武场节奏慢,击鼓,铿锵有力。开场精神洒脱,刹场干净利落,具有美、情、神的艺术魅力。

不同的流派其他角色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电视剧版《地雷战》不论从情节内容还是人物情感上对这段传奇历史都有了更丰富的描述和扩充,剧中角色个性鲜明。

相对于经典的**版《地雷战》,电视剧版《地雷战》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抗战时期胶东人民用智慧、勇敢谱写的神奇历史。不只向经典致敬,更打造了一种情怀,进一步让年轻人体味抗战的艰辛,感受民间智慧的重量。

该剧凭借“不雷人不做作”的真实抗战,巧妙的情节设计,鲜活的小人物塑造,细腻的感情线与豪放的兄弟情交错融合,勾起了中老年群体对红色经典作品的怀旧感情,同时凭借巧妙的感情设置又非常符合年轻群体的需求,将红色作品与当下创作环境进行巧妙的结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山东民兵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当时在山东境内,海阳民兵虽然并非最早发明和使用地雷,但海阳民兵却在实践中发明和制造了数十种地雷,抗战时期地雷大显神威;

不仅在胶东人民的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在中国抗战史上涂上了浓重的一笔。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制片厂拍摄的**《地雷战》,与《地道战》《南征北战》并称为中国**“老三战”。

  关于峻青: 峻青,(1922——1991),原名孙俊卿,当代作家。山东海阳县人。1922年3月生。幼年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便去工厂当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学,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等。本文选自散文集《秋色赋》,节选了原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几个描写海滨仲夏夜景色的片段

  峻青是擅长写革命斗争题材的有成就的作家。他18岁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战斗中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他,便他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将已经过去了的那段令人难忘的斗争生活再现出来。他说:"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多少父老兄弟在我的身边倒下去了,多少英雄儿女的壮烈事迹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每一想到这些为了党和人民的共同事业而慷慨地贡献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的人们,我的心就情不自禁地跳动起来,发生了一种要用文学创作来表现他们的强烈冲动,这种冲动促使我写出了这些作品。"正是这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和崇高的使命感,峻青回忆"了同故乡山东老区人民战斗的峥嵘岁月,描写了战争年代中所熟悉所难忘的英雄人物,相继发表了《马石山上》《党员登记表》、《黎明的河边》、《最后的报告》、《交通站的故事》等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作者善于用浓重的笔墨,从正面描绘革命斗争的艰难、残酷,刻画在艰苦的环境中解放区人民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坚贞,以及他们大义凛然的革命英雄主义和崇高的自我献身精神,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色彩绚丽、气吞山河的历史画卷,为青年一代提供了一部生动形象的传统教材。

  50年代以后,峻青也写了一些反映胶东人民在和平建设时期的英雄业绩的小说,如《老水牛爷爷》、《苍松志》、《山鹰》、《丹崖白 雪》等,但总的来看,都不如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成就高,影响大。而正是这些革命斗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确立了峻青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峻青描写革命历史斗争生活的小说从不回避革命斗争的艰苦、残酷,甚至流血牺牲。他往往把人物置放在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尖锐复杂的矛盾旋涡中去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使人物性格闪现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展现蕴积在人物身上的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黎明的河边》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创作特色。小说描写的是1947年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解放区时,通讯员小陈一家为掩护武工队队长通过敌人封锁区,而英勇献身的事迹。作品始终把小陈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他危难中受命,要带领两名武工队负责人连夜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到潍河东开展工作。这必然要遇到种种艰难险阻,对于一个18岁的小战士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潍河狙击战"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也是展现小陈英雄性格和崇高思想境界的最动人的章节。当敌人卷土重来,捆绑住他的母亲和弟弟作人质,步步向他逼进的时候,他能听从母亲的召唤,开枪向敌人射击;母亲和弟弟牺牲后,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抱住还乡团头子跳下了浊浪滚滚的潍河,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描写,展现了他勇敢机智,忠于革命事业,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峻青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小说创作中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特色,其美学风格是悲与壮的高度融合,同时又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所以说,悲壮的格调和理想化的色彩是他描写革命历史斗争题材小说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在峻青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总是十分险恶严峻的,人物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又总是惊心动魄的。作者就善于把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他们在血与火、生与死面前的举止、抉择等一系列矛盾冲突来表现他们的思想性格和精神品质。《党员登记表》写的是女***员黄淑英母女为保存一张全区党员登记表,与敌人英勇斗争的故事。小说以一张"党员登记表"作为中心线索来安排组织矛盾冲突:在白色恐怖笼罩的敌占区海莱山区,敌人为破坏这个地区的党组织,利用叛徒黄有才的告密,千方百计要想得到这张党员登记表,在敌人连续十个昼夜的严刑拷打下,黄淑英坚贞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人的正气歌。《黎明的河边》更能体现这一悲壮的风格。小说一开始就把人们带进了尖锐激烈的矛盾之中:河东的武工队由于叛徒告密被打垮,队长和副队长都壮烈牺牲,"我"和老杨必须连夜过河,整顿队伍,坚持斗争。任务是这样的紧迫,斗争是这样的艰险。小陈为掩护"我"和老杨过河,在被敌人发现、包围的严峻形势下,在敌人采取诱降、拆散骨肉等卑劣手段的压力下,大义凛然,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壮烈牺牲。这种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尖端,通过人物在危难关头的一系列行动的描写,充分地展现了人物在艰难困苦中的崇高精神境界。

  峻青在浓笔重彩描绘革命斗争的艰难残酷时,始终都在作品中洋溢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精神。他的作品,使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革命激情和正义的力量。尽管人物的处境险恶,斗争残酷,为革命的胜利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但在这种悲壮的气氛中,带给人的却是振奋激昂、信心和力量。无论是《马石山上》的十位八路军战士,《党员登记表》中的黄淑英,还是《黎明的河边》中的小陈,《交通站的故事》中的姜老三,在他们的身上,分明充溢着一种面对困难和险恶而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力量,面对凶恶狡猾的敌人而表现出来的蔑视它、战胜它的英雄气概,面对死亡而大义凛然与视死如归的精神。

  为了突出这种悲壮的风格,峻青还常常在小说创作中着力于场面的烘托和气氛的演染,把自然环境的描写、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刻画结合起来。他的小说故事性强,场面惊险,情节曲折紧张,真可谓波澜起伏,险象环生,扣人心弦。《黎明的河边》写"我"和老杨、小陈三人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就很惊险:小说先渲染了"暴风雨之夜"的严峻的斗争环境,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了了伏线。然后写他们三人和敌人的遭遇战。由于天黑,他们走进了荒草洼,迷失了方向。天快亮时意外地发现了河边,不料摆渡的船又被暴涨的河水冲走了。后来,庆幸地找到了小陈爹,正准备渡河,敌人又追上来了,步步向他们逼进。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小陈娘、小陈弟弟相继牺牲,小陈也负了重伤,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故事情节回旋起伏,紧张惊险,有力地烘托了小陈的英雄性格,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80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