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情感教育,那到底什么是情感教育?在心理学中对于情感教学有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结合这个定义,可以得出情感教育就是以情感教学为主线实施课堂教学从而达到一定的情感教育目标。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渗透情感教育的学科很多,生物课堂教学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在情感教育方面的独特魅力。中学的生物课堂教学是普及生物科学的一个窗口,教学中应该要把生物科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和中学教育的情感目标相结合。那么,到底该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渗透情感教育呢?下面结合个人的一些经验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定位情感教学的目标
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在备一节课,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时最不容易确定的就是情感教学目标,往往在很多观摩课或者新秀课中我们会发现情感教学目标过空过大。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在小小的一节课中,我们怎么能够达到如此高的一个目标?其实,真正的每一节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能够渗透的只是情感教育的一角。正确的定位情感教学的目标是实施情感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前提。
二、合理的运用情感教育,增强教学效果
(一)设置情感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
生物学是一门丰富多彩、贴近人本身的一门学科,如果能合理适当的设定一些情境,以情去激发学生,体现教师的爱心,触动学生的爱心童心,对于教学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讲高中生物遗传与变异时,由于前面内容理论性很强,知识要求很高,学生掌握觉得很困难。而到人类的遗传病与优生时虽然教学知识要求较低,但是我抓住这节课设置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刚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一段视频文件——周周的故事。音乐初响起时,周周的形象在屏幕上初露面,有学生在笑,我没有制止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同学们深深地被周周的故事所吸引。当音乐戛然而止时,教室里一片肃然,同学们闪动着一双双真诚的眼睛望着我。抓住这个时机,我告诉学生周周所患的先天性疾病以及他的经历,让他们体会健康的重要性,生命的珍贵。进而告诉他们优生、优育的重要性,学生一下子就特别感兴趣。我乘机强调了前面内容的基础地位,学生的情绪高昂,自己探索学习的动机明显增强,教学效果很好。
(二)人性化的作业批改,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刚刚开始接触学生的作业,看着他们稚气的笔迹,我不忍在上面涂写,我总是小心翼翼在他们的正确答案上划上“√”,跳过错误答案。但是毕竟错的少,这样我的工作量很大。
三、尊重每一个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初为人师,教育学的老师曾经这样告诫过我们,教育,我们的对象是人,这就决定了这份工作与其它的工作之间的差别。要教育好人,尊重和爱是第一位的。要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他们信任你,喜欢你,从而能喜欢你的课,有一句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尊重和爱学生以外,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公平和平等,现行的新课程理念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我们的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功利化”,关注、关心的仅仅是少数尖子生,可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是中等或后进学生。如果教师能够公平、平等的去看每一个学生,用关怀和理解去帮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将得到均衡发展。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很注意这一点,而且我发现受到我关注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有进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不给所谓的“优等生”特权,对他们同样的要求,犯了错误同样批评,刚开始尖子生有意见,但是明显感觉到大部分人是信服的。平时的教学中,一直告诫自己,我和学生是平等的,无论在讲台上,还是在讲台下。这种平等的信息要传递给他们,对于自己的称谓一定要很注意。我从来不对他们说“老师”怎么样,“老师”怎么想,而是称自己为“我”,就像和朋友一样的和他们交流。这种平等得交流让他们很信赖我,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总会有学生来找我谈心。对于我的工作中,讲课中出现的纰漏,学生也会直言不讳的告诉我,在我精心营造的这种融洽关系中,他们得到进步,我得以快速成长。
四、课堂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最好的方法是渗透情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动态,经常教育学生鉴别是非真假,明确“什么对”,“什么错”,并通过富有趣味的教学把学生吸引到生物学习中来。这样做的同时也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成绩。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人的生殖与发育的课堂教学就是一节很好的情感教育课。
青春期是少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中学生基本上集中在12-17岁这一年龄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经历着一个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的发展阶段。女孩子出现月经初期,男孩子出现遗精,性意识开始萌发,由此而产生对性的好奇、担心和恐惧心理。因而,在性机能趋于成熟的青春期,正确地引导他们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的特点,有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让他们明白在这一段时间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在教学中,围绕教材实际,我采取了以下的做法:首先,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课本关于生殖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我从哪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结合挂图,面对全体学生系统介绍男、女生殖系统知识,让他们先消除对性的神秘感、罪恶感。第三,在介绍“遗精”和“月经”的生理卫生时,指出保持乐观情绪的重要性。第四,解决疑问“我从哪里来?”,让学生体会父母抚养我们的辛苦,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尊敬和疼爱自己的父母。第五,要求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爱的独立意识。第六,指导交友原则,这有利于搞好学习,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五、培养具有环保意识的学生,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看到学生平时随意丢弃垃圾,浪费水的习惯,我结合高中生物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间,有学生问我“赤潮、水华”的形成原因,我抓住这个问题给学生讲蓝藻,水葫芦,讲生物入侵,讲到可降解材料,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课后有个学生说,现在看新闻时碰到这方面的问题时他们可以给家里人讲一讲了,说学了就能用的感觉真好。同时他们也记清了原核生物蓝藻的结构和功能,达到了我的教学要求。
六、通过生物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学会做人
现代化的社会需要人格完善的一代新人,人格的和谐发展是素质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但是在我们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习好的学生就是尖子,是宠儿。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名校大学生伤害黑熊”“留学生机场尖刀刺母”事件让我们发觉,学习好的学生他不一定是人格和谐发展的个体。从这些事件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他们缺少爱心,缺乏同情心、责任心,所以结合我们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以期对他们的做人有所帮助。
渗透着情感教育的生物课堂教学,能够让师生双方共盈,教师感到为人师的快乐、幸福与满足,学生能在轻松、人性化的环境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认识世间的真、善、美!情感教育它不是一句口号,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情感教育举足轻重。在新课程理念推行的大背景下,情感教育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身为教学一线的一名生物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和收获。
当前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情感因素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内容变得更为丰富,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已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达到教学目标,增强学习效果。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等各方面,以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对于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下面结合本人课程改革中几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谈谈倾注情感于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情感投入,以爱联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的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和下班辅导的时间,深入到我所教的班级,关心他们,与学生们一起拉家常。在学习、生活和思想方面,逐步和学生拉近距离。如学生有烦恼了,会主动的找我来谈心,诉说心中的烦忧:学生有疑问了,也会主动来问我,竟然会英语呀老师;昨天我遇见一件害怕的事情,今天手都还在抖,老师你帮我疏导疏导吧;在星期五学生回家时,路远的同学有时车费不够,我会立即给他们解决;这些小事,赢得学生的敬意。学生把我当成知心的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把我当成他们的知心朋友。
二、真情实话,以情诱学
师生之间只有形成了情感的连接点,才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师生的情感共鸣,既有肋于学生自愿打开心灵的大门,将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同时又是学生进一步把思想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那么,师生情感的连接点如何建立起来呢首先教师要爱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以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将情感的暖流注入到学生的心灵,使孩子获得爱的满足而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以情诱情的目的。在讲到有关自立这一课时,结合当前大学生找工作的事例,到公司应聘的情形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时而替他们担心,时而替他们着急,时而又替他们欣喜。最后结合自身当我们长大时必须能够自立自强,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课后还有同学追着你问这问哪。所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真情和真意。
三、以情明理,探究目的
每节课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同时,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兴奋,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亲切,使学生的情绪随着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框内容时,通过教材中的四幅(党的四件代表性的大事)的讲解,以饱满激烈的热情,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以及***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很自豪地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后我在黑板上写出一个问题,“中国能为国际社会所公认,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是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果。”
四、故事渗情,吸引学生
教材上的例子虽然多,但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如讲“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内容时,要求学生懂得每个人应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高春娜和徐洪刚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事迹,是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讲“公民的义务”时,举洪战辉孝老爱亲的事迹,我还从今年青海玉树的抗震救灾中动人事迹感化学生,以及学生参与捐款的感人场面使学生深深地懂得:履行义务,服务社会,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五、事实育情,例情交融
我还注重选用事实,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我利用农村还存在着讲家族势力,讲拳头的封建观念残余的影响,一些农民计划生育观念淡薄,利用外出打工的机会,超生、多生,不生一两个儿子誓不罢休的事例,结果给家庭的生活,子女的学习以及给国家带来负担。学生认识到人口剧增,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受直接影响,从而懂得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国策的重要意义。讲保护环境的国策时,结果当地原是茶油出名的的乡镇,而近几年由于农民环保意识观念不强,各村一些相关的保护茶林的措施不得力,大部分村庄的茶林被大片大片的烧毁,变成光秃秃荒山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保护资源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自觉增强环境意识,宣传环境知识及意义。
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好知识,才能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才能激发学生爱学、学会,掌握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质。
把握情感体验、提高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颇受关注。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教育要素的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达到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要素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为此,近年来,广大思想品德教师围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一定距离,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教学还走不进学生的心里,唤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究其原因是对教学目标理解的不到位。表现在教学中:一是教师一味强调知识教学,把教材中的知识讲出来,就算是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泛泛讲大道理,算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是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四是很少注意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等。这些现象或多或少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提高教学实效,必须从落实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入手,从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做起。因为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思想品德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不是靠“告诉”“灌输”即能生效,而必须让主体处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经历事情,并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才有可能获得被主体认可的道德知识,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实施体验教学,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去感悟,在感悟中去内化知识和提升能力。而要实施好情感体验教学,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坚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
情感需要体验,而生活是体验的基础。真实的体验来自真实的生活。尤其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把社会上的焦点、热点带进课堂。让学生认识书本里的知识是活生生的生活现象。如:九年级中的“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内容教学时,可以把我们生活的社区、村寨等的要求和规范及所取得的成就带进课堂:地区旅游胜地建设、文明村的创建等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是外在于学生、外在于学生生命的东西,而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去体验,学生感兴趣,容易调动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他们能有所体验和感受,有话说,课堂气氛也能够活跃。
二、 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因为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在共同的道德话题和平等的对话环境中,暴露其真实的思想,在怀疑、反思、追求、探索等不确定性变化中,促进其道德认知,考验其道德水平,引导其道德实践,获得良好的道德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 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冲突,这种冲突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把若干新知渗透到奇妙有趣的情节、场景或故事之中,以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为需求,激发学生在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自信,为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条件。为此,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要着眼于教材,掌握问题设计的难度。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的切入口。
第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兴趣性问题情境。我们的受教育者是活生生的人,都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把知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领悟到人生、社会的真谛。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空洞的说教,又能克服学生厌学的情绪,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环境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第三,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学生只有在带着问题独立感悟的过程中,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真谛,所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置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独立探索、体验教学内容和教学问题,不但能培养他们理解教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更好地领悟、内化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并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关注学生情感,实施体验教学,通过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共动,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自我的构建和自主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有利于落实好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目标,实现育人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您好 刚刚帮您查了一下 打开这个网页就可以看到
然后我的母亲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很能体会人民教师的辛苦 希望 一点点的努力 可以帮到您
http://bbspepcomcn/thread-1709934-2-1html
如果找不到的话 我帮您复制出来(因为太长了,然后,我看了一下,写的还蛮专业的,你只能自己打开看了 字数有限)
第四章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节 课堂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
(一)目标与教学目标
在汉语中“目”有眼睛、看、注视、视野等含义;“标”指标准、标的。目标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指观察、射击、攻击、寻找、嘲笑等行为的对象或某些行为所要达到的地点;其二指对活动结果所预先设想或拟订的要求、标准。英语中的purpose、goal、targe、aim、objective等词均有目标之义,purpose、goal、target、aim往往指一般的、较为宏观的目的或目标,objective一般表示具体的目标,往往与具体行为的对象或行为结果相联系。
目标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研究教学目标及目标教学。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于1934年提出来的,但并未对其作明确的界定。其后,许多研究者以不同视角对教学目标作出了不同的界定。综观国内外各家观点,可把这些界定概括为两类。一类认为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努力方向,目标与方向性相联系。梅尔(KMeier)1975年首次提出教学目标的定义,认为教学目标是指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相联系的奋斗方向。另一类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教学目标与学习的行为结果相联系。布卢姆、加涅等教育心理学家均持这种观点。我国台湾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也认为,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之后学生将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同时告诉教师在预订的教学目标之下在实际教学时应该做些什么。他进一步指出,从教育心理学观点来讨论教学目标,自始至终都应该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或学习后在内在心理或外显行为上产生知、情、意、行的变化为目标。
结合目标的含义和各位学者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我们把教学目标界定为预期的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结果状态,这种结果状态往往通过行为变化得以体现。
(二)教学目标的层次系统与课堂教学目标
既然教学目标是一种预期的结果状态。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对象就会作出不同的结果预期。因此,我们可根据预期者和预期的主体不同,把教学目标分为不同的层次系统,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国家或某类教学最高主管部门的教学预期,即教学总目标;学校预期,即学校教学目标;教师预期,即课堂教学目标。
1.教学总目标
教学总目标是由国家或某类教学的最高主管部门,根据社会需求对教学提出的预期结果。其意义较为抽象,陈述较为宽泛。国家制定的教学总目标有一般性的不针对特定范围或课程的,也有针对某一范围或课程的。前者更为一般性,与教育目的、教学目的的意义接近,如通过教学,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发展;后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国家制定的小学阶段教学目标、中学阶段教学目标、某一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总目标是处于最高层级的教学目标,对下面各个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意义。如我国新课程提出了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总目标,对学校和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
2.学校教学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水平不尽相同,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在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规格将教学目标加以具体化,形成学校教学目标。学校教学目标与教学总目标一样,意义较为抽象,陈述也比较宽泛。但这一层级的目标是由学校作出的,针对的是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由于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方向不同,其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如职业中学的教学目标倾向于职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普通中学的教学目标倾向于普通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3.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所教授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学习提出的预期结果。根据概括水平不同,这一层级的教学目标又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学科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某门学科的性质、特点、内容及学生特点,在进行某门学科教学之前制订的。国家总目标和学校教学目标中也有可能针对某门课程制定了课程教学目标,如国家制定的某门具体课程的课程标准。但教师确定的学科教学目标与国家和学校制定的针对某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相比,所针对的学生主体是不同的。前者是教师针对具体的班级教学对象而确定的,后者针对的学生主体更为广泛。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某一单元教学之前针对所教学生提出的预期学习结果。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进行某一堂课教学之前针对所教学生提出的预期学习结果。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涉及最多的两个层次的课堂教学目标,我们这章讨论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主要指这两层含义。
(三)教学目标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在教育领域,我们经常会看到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等概念。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有必要对这几个概念作一下比较分析。
教育方针(guiding principle of education)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情所制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所应遵循的根本指针。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发展重点不同、国情不同,会有不同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途径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目的(aims of education),也称教育宗旨,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它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问题,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的。
“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是统一的。”教育方针的制定必须同时规定教育目的,只有教育目的达到了,才可以说教育方针实现了。因此,教育方针的表述往往包含教育目的的表述和实现目的的途径。
如上所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欲达到的结果状态,是对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结果的一种预期。它比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更具针对性,它往往是针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因此,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的关系。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它总是要从一定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结果的优劣,最终也需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进行测量与评价。可以说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课堂教学目标。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人类活动的方向性与目的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无目的的情况下,人类活动不指向特定目标,从而也就无方向性可言。目标能指引人类活动朝向一定方向,所以目标是具有导向功能的。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也具有导向功能。它对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都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体现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主要可从三方面加以分析。
1.导向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课堂教学目标不同,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媒体都有所不同。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知识的习得,宜选择讲授教学法;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学习的过程或获得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选择有指导的发现教学法。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可根据它来选择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媒体等。
2.导向学生的学习
在目标教学中,教师在正式教学之前会向学生呈现教学目标,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方向而不至于盲目。学生朝着既定方向努力学习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越是明确的目标越能提高学习成绩。达蒂斯(G.T.Datis)1970年以十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健康教育”作教材,比较了精确的目标、含糊的目标和无目标三种条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精确陈述的目标同另外两种目标相比,前者促进了学生成绩的提高。汉密尔顿(R.J.Hamilton)于1985年回顾了一系列有关研究,发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目标都有助于学生回忆他们阅读的材料。
3.导向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一节课、一个课题的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量与评价,其他教师或领导要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作出测量与评价。首先,对于领导或其他教师对一堂课的评价来说,“评课”有许多标准,如根据学生的课程参与程度,教师上课的思维清晰程度等。但利用目标来导向测量与评价,看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其中最可靠和客观的标准。其次,对于授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测量与评价来说,课堂教学目标描述了通过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应有行为表现,这为教师的教学测量与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来编写测试题,从而保证测试的效度。教师也只有根据教学目标编写测试题来测量与评价才能体现教学的意义。例如,某节英语课教学的目标是学生能够听、说、读、写20个英语单词,而测量中却只是考察这20个单词的回忆,那么这个测量就不全面,我们不可能根据这个测量结果对这堂课作出有效的评价。
(二)聚合功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联结点和灵魂,对其他要素起着统领、聚合和协调的作用,从而使得教学要素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整体效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都是为教与学活动服务的。可以说,正是有了教学目标这个“活的灵魂”,才使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有机地聚合在一起,构成教学系统并使之能够有效地运行。如果没有目标,就不存在有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目标越清晰,教学各个要素就越能发挥出最大作用,使得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激励功能
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可分为“激”的功能和“励”的功能。“激”的功能即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动机的功能。目标是具有激发作用的。动机由外部诱因和内部驱力引起。目标开始以外部诱因的形式存在,它激发个体产生外部动机并朝向目标;目标也可内化为个体的内部需要,促使个体产生内部动机,从而更有力地激发个体向目标而努力。课堂教学目标同样对个体从事教学活动具有激发作用。在教学开始前,教学目标会激发教师的教学行为向教学目标而努力;明确的教学目标展示于学生面前对学生也是一种有力的诱因,激发学生去达到目标。“励”的功能即课堂教学目标能提高师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信心,起激励的作用。师生通过双方的努力一旦达到了教学目标,便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激励师生双方向下一目标迈进。
激励理论认为,激励作用的大小遵循“激励力=目标效价×目标达成度”这一规律。这里的目标效价是指个人对目标价值大小的评价。从目标效价角度说,要提高激励力就要使制订出来的目标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努力达到目标是有价值的。目标达成度即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从目标达成度来说,要提高激励力就要提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效价与目标达成度往往互为消长。教学目标过易,达成度高,效价就偏低;教学目标过难,达成度低,效价又往往会提高。目标效价与目标达成度任何一项过高都不能起到最大的激励作用。只有教学目标适中,“目标效价×目标达成度”的积(激励力)才能最大。所以,教学目标太容易或太难达到,都不能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动力,只有教学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
(四)调控功能
任何一项目标制订出来以后,都是与反馈和控制联系在一起的。教师或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有了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后,通过不断的信息反馈,能一次次地纠正教学活动中的偏差,使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准绳。有教学目标的调控可避免教师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学习时间、学校的教学资源等的浪费,进而提高教学效能。
三、课堂教学目标制订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主体错误
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学目标指向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表述课堂教学目标有时可以省略目标主体,但是这是以不影响对目标的领会为前提的。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有的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没有表述出目标指向的主体,但如果为这目标加一主体即可以明显看出其主体并非学生而是教师。例如,一名中学物理教师在设计“光反射”一课时,制订的学生能力方面的目标是:(1)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全反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3)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若上述目标各加一个主语,便可看出目标阐述的是教师的行为,是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其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目标指向主体误为教师,“会使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活动上,而不是集中在学生应该获得的学习结果上”。所以这一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二)课堂教学目标不全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借鉴学习苏联经验,引进凯洛夫的教育学思想。凯洛夫在他主编的《教育学》中明确提出教学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在这一过程中有计划地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得到发展。”凯洛夫认为知识、技能是一般发展的基础,因此比较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规定了一整套原则、内容、方法、形式来保证其实现,而谈能力的培养则比较空泛。受此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技能目标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其他素质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应邀来我国讲学,他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逐渐在我国传播开来,并指导我国的教学设计。如今,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借鉴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来设计目标。虽然布卢姆的理论比凯洛夫的理论更多关注学生的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但其理论仍有不足之处。布卢姆的理论中没有涉及元认知培养的依据和操作规则,因此依据他的理论制订的教学目标也普遍忽视学生元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而这一能力恰恰对学生非常重要。如斯腾伯格(R.J.Sternberg)认为,人们对自身思维过程了解和控制的元认知能力,相比单纯的认知能力更能影响到智力。为克服目标的不全面性,我们应借鉴各种理论,从各个方面对目标加以分析。
(三)课堂教学目标水平层次混乱
课堂教学目标水平层次混乱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有的教师利用国家的课程目标或学校的教学目标替代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有的用学科教学目标替代单元教学目标或课时教学目标。这种课堂教学目标与较为宏观的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层次混乱。(2)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层次混乱。布卢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每一层次又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亚类。根据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实际,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用语有了规定,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有关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把有关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会、比较熟练、熟练三个层次,并对每一用语的含义作了规定,给出了相对应的常用行为动词。但在具体操作中,有的教师由于无法确切界定每个行为动词的含义与隶属的目标层次,因此,误用甚至滥用行为动词,这造成了目标水平的混乱。
(四)课堂教学目标脱离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目标制订要依据国家和上级教学主管部门提出的总的教育教学目标、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的性质与特点,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因素。目前,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根据上述层次的目标要求和学科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需要、个体差异等因素的考察。忽视学生需要、兴趣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动机去实现目标,从而使得目标达成困难。例如,有的学生不喜欢绘画,如果强迫学生参加某种绘画培训班,企图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是不太可能的。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确立统一的无层次差别的课堂教学目标会造成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吃不消”,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又“吃不饱”的情况,使得教学效率低下。综上所述,要结合学生实际,考察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才能制订出好的课堂教学目标。
(五)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不确切
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倾向于精确化表述,认为应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表述课堂教学目标;一种倾向认为,精确化表述对于传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可行的,但对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未必恰当。
我们认为,过于追求精确化目标会导致机械化、简单化;过于模糊的目标又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在课堂教学目标表述上应结合两种目标表述的优势,做到既有一般性目标,又有具体目标。而目前的目标表述往往走向某一极端,要么过于精确和琐碎,要么过于模糊和概括,这造成了目标表述的不确切问题。
小结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所教授学科的性质、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学习提出的预期结果。这一界定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工作提供了基础。我们分析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导向、聚合、激励、调控功能;列举了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指向主体错误、目标不全面、水平层次混乱、脱离学生实际、表述不确切等问题。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是指把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统一标准分类,使之规范化、系列化、具体化的理论。早在桑代克、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中就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分类。桑代克认为教学目标包括抽象能力、机械能力和社交能力;布鲁纳认为它包括获得(acquisition)、转换(transformation)、评价(evaluation)三类。但他们的分类都不系统,也不易测量和评价。系统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由布卢姆等人开创的。至今已有许多教学目标分类系统,但以布卢姆和加涅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最为流行。下面先着重介绍这两种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再对国内外其他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作一概述。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设想,最初是1948年由出席在波士顿召开的美国心理学年会的一些考试专家在一次正式会议上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卢姆、克拉斯沃尔(D.R.Krathwohl)等人。布卢姆等人把教育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动作技能领域(psychomotor domain)。他们的教育目标分类强调指导教学过程和对结果进行评价,其实是一种教学目标分类。
(一)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1956年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中把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亚领域,即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和评价(evaluation)。
1.知识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把某种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以后所要做的就是回忆这些信息。知识这一类别所涉及的主要心理过程是记忆。在知识的测验情境中,提问的形式与最初的学习情境中的形式有所不同,这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一定程度上的联想和判断过程,但这仅仅是一小部分;在其他类别的学习和测验中也有记忆,同样这也只是一小部分。知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三大类,每一类型又包括若干个小类型。
(1)具体的知识是指对具体的、孤立的片断信息的回忆。它包括:①术语的知识,即具体符号的指称事物的知识,如熟悉的大量词汇的一般意义;②具体事实的知识,指日期、事件、人物、地点等方面的知识,如对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主要事实的回忆。
(2)处理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是指有关组织、研究、判断和批评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它包括:①惯例的知识,即有关对待和表达各种现象和观念的独特方式的知识,如了解演讲与写作中的正确形式和习惯用法;②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即时间方面各种现象所发生的过程、方向和运动的知识,如最近50年美国政府的发展趋势;③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即有关类别、组织、部类及排列的知识,如各类文献的范围;④准则的知识,即有关检验和判断各种事实、原理、观点和行为所依据的准则的知识,如对某种作品及其阅读目的作出适当判断的准则;⑤方法论的知识,即有关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使用的以及在调查特定的问题和现象时所用的探究方法、技巧和步骤的知识,如有关用科学方法评价健全概念的知识。
(3)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指有关把各种现象和观念组织起来的主要观念、体系及模式的知识。它包括:①原理和概括的知识,即关于对各种现象的结果进行概括的特定抽象概念的知识,如用来概括我们所接触到的生物现象的重要原理的知识;②理论和结构的知识,即关于为某种复杂的现象、问题或领域提供一种清晰的、完整的、系统的观点的重要原理和概括,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的知识,如对进化论进行比较完整阐述的知识。
2.领会
领会指的是当学生要进行交流时,要求他们知道交流些什么内容,并能够利用材料或材料中所包含的观念。这里的领会要比通常所说的领会要狭义一些,它与完全理解、完全掌握信息并不是同义词。这里的领会是“用来表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领会主要有三类:(1)转化,指个体能把交流内容转化为其他术语,或转化为另一种交流形式,如把材料中的冗长部分转化成较简略或较抽象的表述的能力;(2)解释,指把交流内容作为一种观念结构来处理,如解释各种社会资料的能力;(3)推断(extrapolation),指根据最初交流中所描述的条件,在超出用以确定各种内涵、后果、必然结果和效果等既定资料之外的情况下,延伸各种趋向或趋势的能力,如预测发展趋势的能力。
3.运用
运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例如,把在一篇论文中使用的科学术语或概念运用到另一篇论文所讨论的各种现象中去。
4.分析
分析指将交流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有关层次,或者弄清所表达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三个亚类:(1)要素分析(analysis of elements),指识别某种交流所包括的各种要素,如区别事实与假设的技能;(2)关系分析(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即交流内容中各种要素与组成部分的联结和相互关系的分析;如领会一个段落中各种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技能;(3)组织原理的分析(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指对将交流内容组合起来的组织、系统排列和结构的分析,如识别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模式,使之成为理解其意义的一种手段的能力。
5.综合
综合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它包括三个亚类:(1)进行独特的交流(froduction of a unique communication),指提供一种条件,以便把自己的观点、感受和经验传递给别人,如有效地表述个人经验的能力;(2)制订计划或操作步骤(froduction of a plan or proposed set of operations),指制订一项工作计划或一项操作程序,如为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个教学单元的能力;(3)推导出一套抽象关系(derivation of a set of abstract relations),指确定一套抽象关系,用以对特定的资料或现象进行分类或解释,或从一套基本命题或符号表达中演绎出各种命题和关系,如作出精确的发现和概括发现的能力。
摘 要: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过程,在初中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必然。本文从三个方面出发,结合相关实例,探讨如何在初中政治课中开展情感教育等问题。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情感教育 师生互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双向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新知识的传授、解惑过程,又是对学生心灵启蒙的情感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情感教育的培养过程。政治课缺乏情感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缺失,而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缺失又会阻碍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1]。因此,在初中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必然。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和教学事例,从几方面讨论初中政治课中的情感教育。
一、坚持政治理论的规律性,以“理”动人
初中政治课具有科学性,规律性。概念,形式,内容大多数较为抽象,初中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更难掌握。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科学性、规律性,克服上课过程中的随意性,坚持以理服人,以理动人。加强政治与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度、可信度和科学性,逐渐满足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情感的需求。教师应该把政治知识点讲清楚、讲明白,切忌很权威地泛泛而谈,停留在教条主义上。否则,更大拉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
比如笔者在《成长不烦恼》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幼儿园和小学成长过程中自己觉得不应该做的事情。一位学生犹豫半天小声说起小学六年级的一件事情:因女同桌与班上另外一男同学之间有点小摩擦,他为了打抱不平,显示气概居然把男同学的一只手打折了。当时,他讲完后全班鸦雀无声,目光都聚集在他身上,好像空气都凝固了。该学生说:老师,以现在的年龄我再也不会做那样的事情了,太冲动。我顺势利导:这就是你成熟的表现,你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同样是令人尊敬的,人的成长应该遵循规律性、科学性,任何“拔苗助长”式的成长都是违背规律的,这样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成长就像打地基建造房子一样,步步为营。恭喜你已经长大了。这样总结本堂课,才能使教与学统一起来。
二、坚持以生为本的导向性,以“情”动人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方式。生本教育是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式。生本教育基本核心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认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是学生的感悟,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既然教育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政治老师就应该顺应当前教育理念发展的潮流,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导向性,以“情”动人,教师通过准备特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其中得到身心的陶冶和锻炼。
比如笔者在《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200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大地震的视频,接着播放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大地震、海啸、核辐射的视频,然后用幻灯片投影出汶川灾后的场面和四面八方的救援。有的学生欢呼雀跃,但大部分学生保持沉默,甚至看到救援场面眼中带有泪水。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如何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总结本组的心得,一致认为人类不应过度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笔者顺势总结:人类不要太多干涉大自然,应该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落实好科学的发展观,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大家共同保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而且特别表扬班上两位同学在观看视频时的一些细节:眼中带有泪水、默默地、静静地观看,那是多么富有爱心的同学啊,那些受灾的人们就像自己的亲人受灾一样,多么难过。本堂课下来,学生的身心得以陶冶和锻炼。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性,以“效”动人
政治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要求的基本之一,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途径、根本原则,更是政治教学富有鲜活的生命力。要想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开阔视野。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教材、啃教材、吃透教材,备学生时应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安排理论与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性,以“效”动人,以实际行为感召学生。回归到学生的内心和生活世界,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主动、积极、协调发展。
比如笔者在《我们不能选择父母》这堂课中,课外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家帮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并暗地电话联系家长确认已经实施此项活动的学生,集中表扬学生,也顺势巩固已学的内容。
总而言之,学生的心灵熏陶需要教师全心全意用情感来浇灌,教师要善于扮演新角色,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应由灌输者变为引导者、主宰者变为交流者,由提问者成为问题意识培养者。用心、用爱、用情感召每位学生[2]。以仁、信、爱为基础的情感教育,对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荣荣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教育的点滴体会[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18):56
[2]何瑞丰论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13):141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一)提高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驾驭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的控制,就是对课堂教学中的主要变量(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进行适当合理的调节与控制,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吸引力,使之沿着教师的思路成功地进行学习的过程,其基本结构如下:
教师接受信息--教师处理信息--教师启发信息--学生接受信息--学生处理信息---学生输出信息--- 反馈信息。
由此不难发现,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课堂教学的外部环境、学生的实际水平、教材等等,都会对课堂教学控制产生影响。而教师的水平是影响课堂教学控制的主要因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控制的能力呢?
1、提高教师的修养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身的情感、仪表、举止等方面的约束能力。这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根本前提。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指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很好地收敛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到这样严格的监督。”教师的情感、仪表、举止等直接影响到融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
课堂教学应当是有激情的。如果教师语言简洁风趣,亲切和蔼,语调抑扬顿挫、轻重适当,学生就会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很快进入问题情境。反之,如果教师情绪失控,动辄发火,学生就会焦虑不安;如果教师没精打采,口授随便,那么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中的反应也只能是死水微澜;若教师情感过度,渲染过重,语调始终高昂激越,学生就会趋于疲惫麻木,继而产生逆反心理,如此种种情形,都难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影响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同样,教师的仪表、举止等如果失度,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加强自己的修养水平。
2、提高教师运用语言水平
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工作语言,它受教学规律的制约,受各学科性质的支配。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制约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和效率。科学的使用教学语言,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保证。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科学性,做到准确、精练,有条不紊,合乎逻辑。
课堂教学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在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能否打开学生的思路,能否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是实现课堂教学控制的关键所在。因此,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具有启发性,通过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想知而又不知的内容,予以恰到好处的点拨,既要把问题点到,又不把话说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课堂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应用形象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
3、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能力,对于学生接受知识的信息反馈要随时掌握,及时处理。弄清他们的希望与困难,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使其张弛适度。或迂回插入,慢慢导向课本中心,或更弦易辙,调整教案中原有设想,转换讲述角度。特别是对学生中稍纵即逝的有价值的信息,要及时捕捉,合理利用。
4、提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媒体的能力。
实现课堂教学控制,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各种条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努力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如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也可多种教法并重,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利于课堂控制。
总之,注意提高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能力,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
我们学校一贯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这几年学校一直把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为办学兴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了一大批新教师。大大充实了我校的师资力量,基本上刚从高校毕业的年轻人。他们热情高、干劲大、有朝气、不保守,敢于改革创新,学校也极大可能地为新教师成长提供更多的平台,已经有师徒结对、新教师讲课比赛、教师技能比赛、听评小组的评课、请专家
大学里面都是成年人,不比小学和初高中了,很多人对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都有不同的意见,因此大学里面也会出现偏科的现象,也会出现特别喜欢一个老师的上课方式,这些都很正常,那对于我们不满意的老师上课方式,我们也可以勇敢的提出。
一、不脱离实际太远
很多老师讲课都是按照书上的内容纸上谈兵,说讲的内容一点也不精彩多样。并且现在学习的内容对以后我们要工作的内容可能毫无相关。
因此老师在讲课的同时也要通过一些实例给同学讲解,有条件的亲自带着学生去实践,做到学习和实践想结合,这样既不耽误学习,也能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二、讲课速度慢一点
大学老师一般都是比较轻松的,他们都会在课前做好PPT,然后带着PPT直接来讲课,这样利用电子设备讲课的方式速度是很快的。老师通常是照着PPT上讲一般,然后就直接翻页了,造成很多同学还没有听懂做好笔记就过了。因此老师讲课的速度应该慢一点,这样学生也有学习的动机,学到的内容也会更多。
三、多和学生沟通讲课详细一点
和学生沟通时最重要的,很多老师忽略了与学生交流,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学,因此老师要把书本上的语言变化成最好是口语的形式和学生沟通。如果能带着学生一起来解决问题最好。在重点难点的内容上多花一点时间讲详细一点,而不是粗略带过,给学生自己思考,当代大学生都是不善于思考的,如果把问题留给学生这样只会然后问题越积越多,不会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
因此把课件做的越详细也好。
大学生对老师授课方式意见有很多,把这些意见告诉老师也是提高老师上课能力的方法,也不要因为老师的上课方式不是我们喜欢的而不去学习,有时我们也要学会包容理解他们的不容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