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案例

初中生心理案例,第1张

一、问题行为情境(案例):

小洋,15岁,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小学的成绩还一般般,处于班级的中等水平。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常常因为考试成绩的低分而遭致家长的责骂。由于在外地住校,每个月才回家一次,老师频频与家长联系,反映其在校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无精打采,提不起学习兴趣,也常常旷课在宿舍睡觉,并且屡教不改,初一学年结束时学校要求其转学。初中二年级的上学期,在新的学校中他的表现也是非常的糟糕,班主任也常与家长联系,甚至还请家长到校进行面谈,可小洋的表现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结束后,小洋主动向家长提出退学要求。

二、对案例进行的分析

在初中生的眼中,学习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在一些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约占总体学生的1/3或更多)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生的学习负担、频繁的考试、艰苦紧张的学习生活都带来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状态。而对学生的厌学心理和厌学行为的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

不良性格的影响。小洋的不良性格导致了其在面对老师与家长的批评时不能很好地调整来促进学业的进步,而是轻易地放弃了学习。小洋来自于农村,没有受到很好的基础教育,上了初中以后与城市的孩子对比,显示出了明显的劣势,家庭的贫困也让他在与众多的城市学生的生活中觉得比不上别人,因而自暴自弃。同时母亲对他的宠爱与骄纵形成了他对事实漠不关心,不愿意承受过于沉重的学业压力,追求享乐,不够坚强,遇到困难就主动放弃的性格。而且比较神经质,情绪的波动比较大,按情绪的指引来行事。

学校学习环境的影响。沉重的学习负担往往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内容繁琐与教学方法呆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低,而忽略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也使学生颇为不满。有的教师仅仅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学生的平时表现不好便全盘否定他们的能力,公然歧视他们。这便直接导致学业不好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行为及结果进行消极的归因,这便直接推动了厌学情绪的出现。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给学生的学习情绪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当孩子的学业成绩上的表现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不停地批评,不断地否定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的时候,会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不正确的归因,再加上对父母的不理解的不满,那么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学生会更为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不断增长,最后便不愿意主动地接受学习,得过且过,最终放弃自己的学业。从小到大,小洋的成绩一直都不好,常遭致父母的责骂,再加上父母将其与成绩较好的哥哥进行对比,他便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同时,父母的榜样作用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父母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因而,父母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理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对知识不重视,对本身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不重视,在平时生活中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学习的动机和学习行为,那么孩子也会遵循家长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表示轻视,没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作为指导,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厌学情绪,那就更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业成绩,

三、对问题行为的诊断

傅安球等人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表现为对学习厌恶反感,经常逃学或旷课,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在本案例中,小洋即使知道学习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他的未来,但是他仍然对学习表现得非常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宁愿承受老师、家长以及其他亲朋好友的责骂,也要逃课,或者是在课堂上睡觉,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些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学习成绩的急速下降,从小洋的表现中可以判断他存在着极度的厌学心理,而且在这种厌学思想的指导下,他无心向学,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四、治疗

通过对小洋的案例分析可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对厌学心理的矫正也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而对逃学这种问题行为的干预也需要学校的老师、家长以及被干预者的共同配合来保证干预过程的顺利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学校老师应该更为关注处于弱势的学生。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们应该意识到他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而更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关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学生的人格的健全的发展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关注,要注重与进行孩子的心与心的交流,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对孩子的示范作用。当孩子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绩时,要注意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不要强化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的消极归因。

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及行为干预。心理咨询是改善学生厌学心理的较为的途径。通过选择恰当的干预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情绪疗法、强化法、认知疗法等,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和行为,转变其对学习的看法和态度,引导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做出正确的归因,通过分析自身的原因,从其自身的因素出发来提高自我管理和控制能力,缓解其厌学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减少厌学行为,提高学习效率。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过程的同时,建议采用家庭疗法,争取家庭的配合来进行积极的治疗,整个家庭共同努力来矫正孩子的厌学行为。

五、评估

厌学心理是一种常见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它的涉及之广、危害之深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积极地寻找厌学心理的干预技术与方法的过程中,应针对具体个案进行分析,找出适合问题行为人的具体方法,有所侧重地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这个个案中,很明显,小洋的厌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环境中家长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而导致的,家庭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导致了小洋不良性格的形成。因而在对小洋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家庭的作用,让家长参与咨询过程,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交流与心灵的互动。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可以使小洋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从而调整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水平,促进其从思想上改变对学习的认识,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学习过程;强化法可以对小洋的积极学习予以强化,从而保证其学习过程的持续性;利用认知疗法可以帮助小洋认清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陷,可以有助于完善其人格。

总之,只有对各个个案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恰当地选择具体的干预方法对心理问题进行治疗,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行为的目的。

教育类心理经典案例

不可小看的“潘多拉现象”

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帝宙斯,一次派侍女潘多拉传递魔盒。在交给潘多拉魔盒时,宙斯叮嘱她万万不能打开盒子。然而,宙斯的告诫,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于是她不顾一切得打开魔盒,结果,盒子里装有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摘自《希腊神话故事》

教育实例一:一年级学生刚来学校上课,什么都不懂,为了早日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也为了让孩子们远离危险,所以一开学我就响应学校的号召,警告学生不得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到学校操场上的活动区去玩,那里有单杠、双杠还有爬竿等,虽然下面是沙坑,但是由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够,为防止他们受到意外的伤害,班主任老师总是三令五申:要学生不准去玩,说那里没什么好玩的,只是几根竿子而已。如果不当心还会摔下来,曾经有个学生就是因为没听老师的话,顾自己跑去玩,所以摔下来跌断了胳膊。虽然每天都在耳提面命的强调,苦口婆心的教导,但是后来我发现这样“反复重复”的后果是激起了更多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还是经常有学生偷偷的跑到那里去玩,而小事故也就经常不断发生。

教育实例二:贝贝是小学三年级(1)班的学生,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坐不住,屁股下面像是抹了油似的,手和脚总是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最令人气愤的是,他的脾气很倔强。在家里从不肯自己完成作业,如果妈妈让他做作业,他就发脾气,不吃饭,不睡觉,不理人,妈妈越是要他怎么做,他就偏偏的妈妈对着干;在学校里,他经常说粗话,骂人,还打架,如果老师批评他,那么这一天我就别想听见他叫你一声老师,相反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告状贝贝又闯祸了。对于这个学生真的好令人头痛呀!

如今,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就会不可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反面的行为。这里我们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现象”。

面对学生的这些表现,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我发现这些表现的出现和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关系,由此我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出了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我通过对本校三、四、五年级学生的一次不记名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有15%——20%的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如:对于革命人物的宣传,学生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有学生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话就不舒服”;有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出卖朋友,不够意思”;把劝阻同学打架看作是“多管闲事”;把刻苦学习,努力为他人服务看作是“傻瓜”,……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这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特别是中高段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心智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维,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

一、 “潘多拉现象”是怎么形成的?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心理学大词典》。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心理学大量的经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是人在长期生物进化中形成起来的具有生物意义的稳定需要。对一件事物作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使这件事物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吸引力,使人自然地将更多的注意转移到这件事物上。另外,没有得到解释的禁止会引发起各种推测和假设。当人们对禁止感到理由不充分时,人们就找不到充分理由来遏止自己的探究欲望,从而心理平衡会朝违反禁止的方面倾斜,使人倾向于做出偷食禁果的行为。

学生中存在的逆反现象,部分就源于“潘多拉现象”。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情绪失控,道德观念和社会化发展不成熟。他们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但家长或教师在教育孩子时,为了让孩子不走弯路,常用自己的所得经验阻击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受好奇心的驱使,听不进大人们忠告,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样,孩子不听劝告的逆反行为就形成了。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影响。

小学生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喜欢新事物和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过强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要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和推动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和认知信息。小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迷信、不盲从,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一般说来,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小学生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打架”、“不要上网玩游戏”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文学作品、理论文章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查阅。“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小学生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父母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小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孩子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相容忍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不正常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敬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父母不和也是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3、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的教师比较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而听说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心情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4、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晌。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小学生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小学生同辈中,小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小学生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及行匀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小学生的心理就较为正常、合理;而小学生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小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小学生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小学生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小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神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借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5、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小学生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上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小学生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或因制作节目的连贯性,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小学生的内容,却被小学生负面地接受了;另外,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介绍一些国内外的时尚新奇现象,如朋克、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小学生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二、“潘多拉现象”的正确疏导。

潘多拉现象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引导这一心理机制。从另一方面来考虑,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思维活跃、自立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它毕竟是一种不健康的反常心理。如果一个人说话办事常常由逆反心理支配着,时间久了就会导致病态,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对什么事都看不惯,最终将会丧失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严重妨碍一个人的成长发展,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促使学生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化解艺术,争取主动权。

1、转变思想,充分尊重。

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都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学生。进而才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教学成功案例1:

记得有这么一个学生,他一直认为自己在老师眼里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对于老师的说教爱理不理,自己口里也老嘀咕:我是坏孩子,我是最差的。对于个人卫生更是不在乎。同学要求他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抽屉,相反,他却将座位搞的更乱更脏。经过观察,我挑选了一天放学时,请这位学生在教室里等我,告诉他我想请他带一封信给他母亲。当着他的面,我写了封信,随后我强调了好几遍,信是写给她妈妈的,不允许他擅自拆看,于是将信留在教室,称自己去取信封让他稍等。学生点头答应,但一脸的不情愿。我便走出了教室,我在教室外暗暗地观察着,没一会,发现这孩子谨慎的打开我的信读了起来,渐渐地脸上露出了微笑。稍后,我进教室将信封好交给了他。其实,孩子原本认为老师带信是为了告状,却没想到老师在信中写了他很多闪光点,并肯定、表扬了他。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优点。之后的日子里,学生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中间,我利用了学生禁果逆反心理,引导了孩子,达到了多次谈心都无法达到的说教效果。

2、感情投入,密切关系。

对婴幼儿来说,父母亲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这样,他们才能有把握地预测未来,也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对儿童造成威胁的,并不是毒蛇猛兽,也不是自然灾变,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今天的什么行为得到赞许,什么行为受到制止,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头痛或消化不良,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甚至是取决于父母打麻将牌的输赢,那么,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是将来患神经症的一个重要根源。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意见分歧,孩子便不能(至少很难)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很多青年人的心理冲突可以从父母教养原则的不一至性那里找到根源。

3、同辈指导,有效控制。

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的正常心理产生的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者有效控制和指导,则更是必要的。

4、分析导向,建构认知。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小学生往往还未具备正确的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的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小学生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可预防、消除逆反心理。

教学成功案例2:

针对“教学实例一”,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体育课上,我请体育老师协助,让他给学生示范几个动作,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是有很多学生都无法完成甚至有学生还从爬竿上摔了下来,幸亏有老师在旁边帮助,要不然就闯祸了。当很多学生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景,他们明白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活动,如果没有老师在旁帮助,那么后果就会很严重。等他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再和他们商量,只要老师有时间,那么我们就一起去活动,不要再个别行动了。从此以后,学生再也不去那里玩了,当然事故也没有发生过。

5、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小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小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

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小学生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是谁说逆反心理只会带给人们无奈呢!它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创造生活中的奇迹!作为教师,我每天都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育的,我坚信!我用师者广博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个孩子,浇灌他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康的人格,让他们思想接触过的东西,在每个人成长的历程中留下永恒的痕迹。

呵护光环下脆弱的心

与纷乱的春天一起到来的,是大学生自杀的旺季!

2010年3月22日,北邮09级博士吴某从该校本部主楼一跃而下。3月28日,南京林大化学工程系一女生在宿舍内上吊…

舍弃如花的生命,他们为何选择毁灭?

大学生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总是青春飞扬,活力四射!是的,我们如鲜花般绚烂,但同时我们也是脆弱的。社会和家庭在我们身上寄托了太多太多的期望,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我们总在努力拼搏,有时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安慰,一个短暂的休息,否则我们的灵魂将跟不上我们的脚步!

“大学生”——呵呵,多么耀眼的名称。可实际上我们却像玻璃瓶中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却又找不到出路。我们,是个弱势群体!

我们经济上很难独立,掌握的只有无法转换成金钱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情感上大都很苍白,期待着一场完美的恋爱,却又总是受伤;我们学业上很无奈,周边的氛围总是轻易把一切雄心壮志消磨殆尽。环境的剧烈变化,理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家庭的殷切期望,贫穷的困扰,于是,便有了焦虑、抑郁、恐惧、自闭,便有了马加爵,便有了一个个如花的生命的凋谢。

拿破仑曾言:“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他的心理。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往往就是靠心理划分的。”所以,要想赢得成功人生,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我们大学生要学会调节自我,保持心理健康。

在大学这样一个相对宽松但有多变的环境中,大学生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 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占学生总人数的7474%,但仍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人格偏执、敌意、忧郁及附加症状。

回首大学逝去的岁月,你迷茫过吗你孤独过吗?你颓废过吗?你放纵过吗?

当QQ里又发出了让人手痒的声音;网络游戏里又出了让人觉得兴奋无比的厮杀声;湖边的路灯下又站着一对对相互依偎的情侣;牌桌前又摆满了好像可以唾手可得的钞票……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混日子的大学生,他们过着同龄人向往的潇洒生活;我们要耐得住孤独与寂寞,这好像是大学生活格格不入的。但是成功与伟大的人都是孤独与寂寞的,他们忍耐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超强的毅力与过人的智慧;大学里有太多的诱惑,我们需要拒绝这些诱惑,在别人眼里像苦行僧一样在大学里穿行……上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双手和一个大脑,就是要让我们去创造与思考。大学这段时间是我们最佳的学习阶段,所以请放弃享受,努力地重塑自我,为以后的腾飞积聚力量。

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困境,达到完善自我,成人成才的目的?我想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情绪调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进行自我调节,合理疏导不良情绪极其重要。

第三:确立目标,规划未来。人生,需要启明灯,没有目标,没有规划,极易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树立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是一条避免迷茫颓废的良策,人无志不立!

第四:加强交流。交流,是双方的。交流时,不仅可以把自己想倾诉的诉诸于人,同时还能从他人那里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者消除彼此间的误会矛盾等不安定因素。

总之,欲成才,先成人。只有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工作中,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天地。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上面是开头的文章有一些最近的心理健康的案例,下面是分点的论述,你可以在上面适当的找东西进行参考的

再也不能轻言离婚了

——安阳莲池书院第69期家庭美德班案例速记

·汪重阳

如果说现代社会在飞速前进的同时,出现了大量背离传统的现象,那离婚率一直在连年攀高必然首先入选。

所以,面对当下社会的“离婚危机”,很多有识之士和爱心单位都在积极行动起来,想要为这个危机的化解做点贡献,河南安阳莲池书院就是其中之一。安阳莲池书院是一家响应中央号召,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益机构,常年举办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公益培训班,讲授古圣先贤总结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做人之道,以及如何做个好儿子、好姑娘、好丈夫、好妻子等行为规范。

说实话,在莲池书院已经连续六十多期的家庭美德培训班上,出现了大量将要离婚的学员参加完学习后,表示再也不起离婚念头的案例;也有已经离婚的学员在参加完学习后,想要再去复婚,或者化解了心中的怨恨,让身体恢复健康的案例。

2020年11月12日,在安阳莲池书院为期七天的第69期家庭美德公益提升班最后半天的综合发言及答疑环节,就集中出现了几个这样的案例,让全体授课老师、义工们欣慰不已。

一、 31 岁男学员,学到了让妻子回心转意的“秘诀”

一位来自河北省邯郸市的 31 岁男学员上台后,说自己以前就知道传统文化很神奇,但一直没空参加学习。之所以这次来参加学习,也是带着问题来的——妻子跟自己正在闹离婚。而妻子闹离婚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在网上跟别的女子搞网恋被妻子发现了,妻子非常生气,就闹起了离婚,现正在娘家住着,不回家。

这位男学员说,通过参加家庭美德学习,才知道是自己做错了,妻子闹离婚是自己德行不足导致的,回去后他要以实际行动让妻子回心转意。

在台下就坐的主讲老师就问这位男学员回去后准备怎样做,那学员说,我一定按照老师讲的做人原则去做——找别人好处,认自己不是。主讲老师说,你这是在喊口号。那学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对,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但回去后具体该怎么办,还需要老师多指点。

主讲老师说,那我来问你,你是想要面子还是想要家庭?想要家庭还是想要面子?那学员说,要家庭。

老师说,要家庭,回去后你就要这样做:先给自己的父母、岳父母认错去。你乱搞网恋,差点造成家庭破裂,让父母担心,让岳父母生气,这是大不孝。如果岳父母要骂你,你就老实承受,这就叫“吃苦了苦,受罪了罪”。你不但要受着,还要诚恳认错。然后再给妻子诚心道歉,让她原谅你,懂了没有?

那学员说懂了。

老师接着问,你有没有孩子?那学员说,有两个孩子,一个七岁,一个四岁。老师说,你想要让孩子找亲妈呢,还是找后妈?男学员说,当然是找亲妈。话音一落,台下就响起了一阵笑声。

老师说,为了你的孩子不找后妈,你就要受着,主动去破开僵局。你有一分真心,妻子就会有一分回头;你有十分真心,妻子就会有十分回头。那学员说,好。然后,他就准备下台了。老师说,先不要下台,我看你有点内向,回去不一定能按我说的做出来。你现在就在台上演练一下怎么向父母、岳父母、妻子道歉,在这里你能做出来,回去才可能做出来。

那学员就在台上用了较高的声调说,爸、妈,儿子不孝,让你们担心了。岳父、岳母,我对不起你们。妻子,我对不起你。我这个男人没做好,脾气火爆,希望你能原谅我。

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老师接着说,回去后,当你认错时,岳父母、妻子可能会骂你,你要记住,一定不要起嗔恨心。不然,别人会说你是在演戏,就会前功尽弃。

那学员说,记住了,我一定做到。

看到他决心这么大,学到了让妻子回心转意的“秘诀”,大家都高兴地为他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二、已到法院起诉离婚的 33 岁女学员,决定立马撤诉

一位来自河北省临漳县的 33 岁女学员上台后说,自己是有着 4 个孩子的妈妈,有 4 个孩子看似应该很幸福,但她在来学习之前,已经因为不便言说的原因将丈夫起诉到法院,准备离婚了。

在台下的学员们一听这事,都有点吃惊。

那女学员接着说,我之所以能来到这里,是因为我妈妈的大力推荐。我妈妈是这里的老学员,也在这里做义工。以前我与丈夫闹矛盾时,妈妈就常给我讲道理,说离婚不好。这些道理我都懂,我也知道离婚不好,但我就要争口气,所以还是坚持将丈夫起诉到了法院。

在诉状递到法院后,妈妈硬是坚持让我来到了这里学习。学过之后,我才发现,我是个很要面子的人,攀比心太强。其实我也不想离婚,但我为什么还要到法院起诉呢?就是想让丈夫来找我,求我,给我赔情道歉,我再撤诉,回去和他团圆。

这时,台下有人问,你怎么33岁就四个孩子了呢?那学员说,我一共生了三胎,老大七岁,老二四岁,老三是双胞胎,两岁。

主讲老师听了那女学员的话后,就问道,你有四个孩子,还是那个老问题,你是想要孩子与亲爹在一起呢?还是与后爹在一起?那学员说,亲爹。

主讲老师说,你想要让孩子和亲爹生活在一块儿,但你都把孩子的亲爹起诉到法院了,咋办?那女学员说,我回去就撤诉,无条件撤诉。我现在觉得,什么面子,一切都不重要,只有家最重要。

看到她态度这么坚决,台下的众人都给她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但众人一鼓励她,她便激动了起来,一激动就说错了话。她高声说,希望台下的年轻人都要“以我为荣”,不要犯我这样的错误,一定要珍惜家庭,珍惜亲情,不能轻言离婚。台下的主讲老师纠正她道,应该是“以我为戒”,都把丈夫告到法院了,还能以你为荣吗?

老师这么一说,台下的学员们顿时都大笑了起来。那女学员也笑着说,对,对,以我为戒,以我为戒啊。说着,便在热烈的掌声和笑声中走下了讲台。

笔者之所以把这个口误的笑话也写出来,是要告诉大家。凡是接受了传统修身立德规范指导的人,哭也哭得真,笑也笑得真。这样的人,大概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说的“真人”吧。

说实话,当时大家那个开怀大笑的场面,在别的场合是很不容易看到的。作为一个传统文化义工,笔者总感觉到,那个笑,散发着生命觉醒后的夺目光辉。

而这样的笑声,在安阳莲池书院每一期家庭美德班的综合发言环节都会频频出现。

三、已经离婚的 41 岁女学员,给父母恳切地认了错

这一期家庭美德学习班共有约60位学员,其中最幸福的当属那一家五口集体来参加学习的学员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家人能同时抽出七天时间参加封闭式学习,实在是太少见了。如果一家人都学懂了的话,就都会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一大家子的和谐生活就立马可待了,还怎么会有那么多清官都难断的家务事呢?

这一家人来自湖北孝感,分别是63岁的老父亲,66岁的老母亲,以及41岁的大女儿,35岁的儿子,33岁的二女儿。

当然,他们一家人之所以来集体参加学习,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 63 岁的老父亲治病。那位老父亲得癌症已经两年了,有学过传统文化的朋友给他们推荐了安阳莲池书院的家庭美德班,说如果老人能学学传统修身立德之道,知道了怎么做人,怎么认错,也许病会大大见轻,甚至好起来。

于是,他们就来到了安阳莲池书院。

(一)大女儿,离婚就是最大的不孝

上台后, 41 岁的大女儿首先拿起话筒谈起了感受。她说,她本来是带着改善父亲病情的目的来莲池书院的,但参加了学习后,才发现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性格。

她感触最深的是学习班上老师讲的孝道课,她说听完这堂孝道课,才发现自己离婚就是最大的不孝。因为子女离婚,父母必然担心,让父母担心,也是父母生病的重要原因。

说着,她就站在父母面前,诚恳地向父母鞠了三个躬,并大声说:爸,妈,我错了,我不该离婚,害你们担心。

鞠完躬后,她又说,学习班上的王老师所讲的夫妻道让她也感受很深。她说,王老师的丈夫极端嗜好赌博,王老师都没有离婚,而是最终以自己的改变迎来了丈夫的改变,自己做的就不如王老师。她说自己对丈夫很不柔和,尽管丈夫有很多毛病,也不该跟他离婚。离婚后,还不该给孩子灌毒,让孩子仇恨爸爸。

她说,通过学习,她终于明白了“我变好了,一切就都好了”的道理,她回去后要好好尽孝道,好好教育孩子,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于她的表态,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

(二)二女儿、儿子、老人,都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随后, 31 岁的二女儿、 33 的儿子也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和姐姐一样:本来是抱着陪父亲散心,给父亲治病的心态来的,参加过学习后,才知道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自己平常就有很多不孝顺的行为,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改正,好好尽孝,让父母安度晚年。

之后,那位63岁的老父亲高兴地说,非常感谢爱心人士的奉献,让自己学到了这么好的课程。他说,参加过学习后,才知道该怎样做人,该怎样孝顺父母。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并用学到的道理对照以前的行为进行深刻反省,身体内长期堆积的不良情绪排出了很多,身体也好多了。他说自己刚来的时候,身体很弱,就是上个二楼到宿舍去心里都会慌,而现在上楼心里一点也不慌了。

一听这话,大家都给这位老人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台下的主讲老师对台上的三个子女说,人一笑,就生“神”,“神”出就“鬼”没。你们回去要好好行孝道,让老人开心啊。这里虽不是治病的地方,却能告诉大家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的人,就不会再随意怒、恨、怨、恼、烦了,而会高兴起来。只要高兴起来,身体就会恢复健康。台上的三位子女对老师的话表示高度认同,并频频点头。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一家五口人开开心心地走下了讲台。

短短三个小时,共有 30 位学员上台发了言,他们的收获都让人感到振奋,都让人感受到了传统修身立德规范的威力和魅力。

而传统修身立德规范首先告诉我们,做人是有道的,不在道中,就在劫中。只有按照古圣先贤总结的做人规范去做,我们才能过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和美家庭生活。

今天,限于篇幅,我们这篇小文只是从“不要轻言离婚”的角度选了三个案例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对大家都能有所启发,并希望大家尽量抽出时间来系统学习一次传统修身立德规范,让自己达于身心和谐、家庭和谐,并推动社会和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0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