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态度的三个成分:
认知成分: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情感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行为倾向成分: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二、态度三个成分的相互关系:
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组成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行为倾向成分不等于外显行为;三个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人际关系的统一整体。根据人际关系的三个基本成分,可以看出理想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志应该是:相互理解、情感融洽、行动协调。
本质上看,良好的职业心态,就是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就是要具有主人翁心态、老板心态。
我们常常说在公司工作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那么怎样才算良好的职业心态呢?
这要看我们工作的目的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打工挣钱,找一个饭碗,那就是打工心态,给多少钱,干多少事。但即便这样,也要把公司交办的事情办好,所谓“拿人钱财,为人消灾”。
如果我们想借助公司这个平台,实现能力发展、职位提升,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就要认同公司的价值观,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关心公司发展,为老板分忧,把公司这个平台做大做强,从而与公司共同成长。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遇到公司面临困境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这肯定不是良好的职业心态应有的表现。良好的职业心态,首先就表现为积极主动、责任意识。态度积极,工作主动,不以困难为借口,不推诿、不抱怨,专注于于解决问题,首先做好本职工作。
良好的职业心态,还要有专业心态。专业心态就是要提升专业能力,学以致用,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到最好。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耗费了我们的时间,消耗了我们的青春年华,更是我们积累专业能力,提升自我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这既是在为公司做事,实际上也是在为自己做事。
良好的职业心态,还要有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日常工作中,要从公司利益出发,而不仅仅从个人利益出发;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不凭借职位之便谋取个人私利;信守承诺,说到做到,注重个人形象与个人品牌的培养。
良好的职业心态,就要致力于为公司创造价值,为公司做出贡献。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个人也就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能够不断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实际也是在不断提升个人的职业价值。
这种双赢、共生的心态,就是良好的职业心态。秉持这样心态做事的人,就能获得公司的认同,老板的认可,就能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因此,从本质上看,良好的职业心态,就是把公司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就是要具有主人翁心态、老板心态。
叛逆心理的本质是什么
叛逆心理的本质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简言之,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对认知资讯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其心理结构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种心理因素构成的。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常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常与老师家长“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生理的变化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所产生的,另一方面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所引起的。青春期青少年正处于“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要求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倾向于持批判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对立(逆反心理)的情感。
逆反心理的危害是什么?
逆反心理有危害 (1)逆反心理的表现 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 (2)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说是错的,有的反抗不无道理。在家庭教育父母也难免有误区。与父母平等交往,有助于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3)逆反心理导致的危害从结果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父母的错误伤害自己。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就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如何看待逆反心理
楼主,你好: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往往产生一种与父母相抵触的情绪。他们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父母说,对于父母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子女与父母年龄差、经历不同、处世方法不同而出现的代沟。
对于逆反心理,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那种认为逆反心理完人不对,有害无益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比如说“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偏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偏相信那个。”
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独立意识比小时候明显增强,有了不同与父母的兴趣和追求等。
对于逆反心理,有些是错误的,但有些反抗也是有道理的。
那种认为逆反心理总是正确合理的想法也是片面的,如果任其发展,就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负面的结果。
逆反心理有危害,即使它是正常的一种心理,但我们要努力去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
逆反心理是什么意思
就是,你这样说,他偏那样做
逆反心理是什么意思
产生逆反心理的四大因素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父母在文化知识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
2.社会文化的变迁,带来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上更加明显的差异;文化失调乃至社会行为标准在某些方面的失范带来观念、态度与规范之冲突。3.核心家庭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多的受同辈体的影响。
4.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亲子之间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之间发生冲突。
逆反心理是指什么?
逆反心理(Reversal Mind),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内容和形式)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是指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产生逆反心理的四大因素是什么
产生逆反心理的四大因素
1、社会文化的变迁,使父母在文化知识的占有上不再是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
2.社会文化的变迁,带来两代人之间价值观上更加明显的差异;文化失调乃至社会行为标准在某些方面的失范带来观念、态度与规范之冲突。
3.核心家庭与青少年亚文化的出现,使青少年的社会化更多的受同辈群体的影响。
4.社会文化的变迁使得亲子之间的角色扮演与角色期待之间发生冲突。
什么叫逆反行为,有何特点?
您好!逆反行为指的是在逆反心理驱使下产生的你要东我偏要西,你要我向南,我偏向北的一种行为模式。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出逆反心理:
1强烈的好奇心
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2企图示新立异
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特异生活经历
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的根据。
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与创造性的个人素质有着根本区别,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都可能发生,且有多种表现。如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守则遵纪的消极、 、蔑视对抗等等。
摺叠形成机制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资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资讯),并将所理解的资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 的态度反应。
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 ,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
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
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谢谢阅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