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爱的时候,伴随它的还有一个字,叫情。但是这两个字要想更好地理解,从词性上首先要把它拆开。一个是爱,一个是情,绝大多数人爱情里没有爱,只有情。
基于佛法的基本定义来说,“情”是情绪,一个竖心边加一个青草的青。那心里长了草是什么?是杂念。
当放在生活里面,情是什么?
情是我们的感受。有感而生情,是我们的情绪、喜好。所以当爱“着于情”的时候,就成了情绪,就开始千头万绪,连绵纠缠。所谓剪不断理还乱,这就是情执,由爱情进入情绪,最后产生执着,形成情执,而情执就导致了苦难的发生。
那什么是爱?
繁体字是个“受”字头,中间有个“心”,下面一个类似朋友的“友”,没了“心”就是“受”,感受的“受”,接受一切、忍受一切、承受一切。但是有“心”的时候,他就是鲜活的,被称为“爱”。
再简单一点,什么是爱?
用自己的心接受一切,把所有人当朋友一样对待,可以称为爱。在传统文化里面谈两个人夫妻之情、男女之间相处之道有很好的词,叫相敬如宾,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彼此像朋友一样,把他放在你的心里面。真的朋友间是可以接受彼此的不好,去欣赏他的优点,而且为对方去付出,又不过度干涉。我们往往是陷于情执,最后导致的是因占有而发生的过度干预,最后把自己拖入了苦难的地狱。而从来没有过真正简单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真正的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包容对方、接纳对方、用心地陪伴对方。
关于爱情我们可以做到、也应该做到的是付出爱、享受情,而不是占有爱,困于情,这是本质的区别。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佛陀有没有感情,这个说起来很多人是用人心来衡量佛陀,就像蚂蚁衡量人的思想一样,佛陀没有人的思想,人的观念,更没有人的感情,有了人的思想,人的感情,那就是人了,一个人修成了罗汉果位就会把人间的一切都舍弃掉,何况是佛陀,但是佛陀是慈悲的,慈悲不同于人的感情。
凡是人,总有感情。分大感情与小感情而已。
小感情决定 情感 ,大感情决定智慧。以佛教泰斗虚云诗词为证:
少小离尘别故乡,
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
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
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
水月光中又一场。
佛陀不是没有感情,正因为感情至臻才舍己为人,为苍生着想,这种感情是大爱,你可以爱自己的孩子,老婆,亲人,但你发现有些人很可怜,你也会同情,佛陀不只是同情,他发现人更的痛苦来源,用实际行动要去解救他们,既然做了这个选择铁定要放弃很多自己私利的东西,有些私利的感情在佛陀看来也是痛苦的根源,佛陀看清了众生的贪嗔痴的原罪,明白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空无,佛陀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发大愿渡一切苦厄。
佛弟子千百之众,以现在看可能有数十万人,若不是有情怎们能凝聚这么多的追随者,佛说:“万物皆有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光是人、动物,胎生,卵生,乃至山川,河流,石头在佛的眼中都是需要去关爱的。
最简单的来讲,房子住久了你会有感情,东西用久了你会舍不得丢掉,爱一个人爱久了你会包容他的所有,人是自私的只反应在自己利益相关的 情感 上,但对于佛陀来说,反应在众生万物的不舍和慈悲中。
现在心理学研究,你看到的世界是好还是坏,其实都是你自己的内在投射,简单来说心中是佛,看谁都是佛,心中有魔,身外便是魔!可见佛的内在是多么慈悲有爱,多么重感情以至于超乎寻常。
一位高僧大德曾经讲到释迦摩尼佛的能力,我们常人有悲欢喜怒,遇到事情我们产生相应的 情感 ,这就是被情绪所束缚,烦恼在这过程产生。但是释迦牟尼佛是不受到这些事情的困扰的,但佛是可以感受到这种苦的,佛陀控制自己从极悲到极乐随意转换,对佛来说,极悲不悲,极乐不贪,完全不受其所左右。这并非无情,佛的情都化作大慈大悲贡献给众生,已经没了自我。这超级境界也许没人能体会得了吧!
佛陀是大行者用自己毕生精力去践行度化苍生,为苍生长远谋划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与爱,佛陀的年代已经远去,但佛陀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们,佛陀的思想,让人们更加有伦理道德,让人与人的相处更加融洽,最后发现我们的正想 情感 因为佛陀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光明,其实到最后发现佛的思想就是让我们彼此感恩爱护对方,这里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有孝心,有陌生的同情,有帮助他人的施舍心,有担当的责任心,不放弃的无畏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心,这哪里是没有感情啊?这是众生感情的大集成啊!也许佛陀的大爱已经化作阳光的守护,化作山川河流的滋养,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我们心中都有一尊佛陀只是你不自觉罢了!
佛教对七情六欲的看法并非是放弃,而是不去执着,看淡,放下。正所谓无缘不聚,亲情和爱情,皆是和我们这一生中最有缘分的那些人产生的联系。前世的业,今生的爱恨情仇,皆有体现,这是我们今生要做的功课,要完成的课业啊,要懂得随缘去了业,也就是这个意思。从这个意义上讲,并没有什么放弃的,只有去完成的。也就是说,那么多挂碍,完成不了,谈何放弃啊?如若不能善始善终,欠人家的会被人惦记着,逃避又谈何放弃?所以,“解脱”哪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了的。
所以,懂得且行且珍惜才是最好的面对啊。
佛陀有感情吗?佛弟子都希望将佛陀神化,说佛陀跟人不一样,感情是很污染的,感情是很烦恼的,佛陀应该没有感情。不是的!佛陀是很有感情!佛陀的感情是对一切众生都施予平等之爱,他的感情就是慈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爱之上是慈悲,慈悲之上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陀的爱,佛陀的感情,是很难用凡夫心衡量而能明白的。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这是说你的痛苦,我感同身受,如拔除自己的痛苦一样。我救济你,你要好好爱惜啊,下次我就不一定管你了;可是,佛陀的大悲不是这样的。比方我的手烂了,长了烂疮烂肉,好臭哦!但是,因为是我的手,我要好好的保护它,好好洗涤,好好敷药,我不会嫌弃它,因为这是我的手、我的身体,我当然要爱护。对一切众生,哪怕是陌生人,你如果想:“他跟我有关系,他就像是我身体肢节的一部分”,这是视人如己的悲心,就叫同体大悲。学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可以先观想把彼此立场调换一下,假如我是你,推己及人,这个“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就容易生起了。
佛陀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为父亲担棺,你说他没有感情吗?我当初在写《释迦牟尼佛传》的时候,最欣赏佛陀对感情表达的方法──非常清净,非常圣洁,真是不着痕迹的感情。
佛陀成道以后的第二年,回到他的故乡,跟父王、诸兄弟们谈话,曾做过他王妃的耶输陀罗急着想见从前的丈夫,已经等得非常焦急;怎么还不来看我呢?好不容易,佛陀来了,耶输陀罗妃想:他来的时候,一定要好好骂一骂这个忘恩负义的薄情人。但是,当她一见到佛陀那种慈悲庄严的样子,耶输陀罗妃立刻跪下来。当我写到这一段时,我也不禁挂念:佛陀怎么办呢?因为他是佛陀,他不是一般的人呵,成就觉道的佛陀,已经不是耶输陀罗的丈夫了,他要如何面对耶输陀罗呢?但是,伟大的佛陀真是了不起,他对耶输陀罗说道:“耶输陀罗,对你,我是很抱歉的,但是,请为我欢喜,我对得起一切众生,我成就了佛道,我是佛陀了。”这种话既能安慰耶输陀罗的情绪,又能表达一位觉悟者的立场,一般人即使有心想学,恐怕也很难做到这样慈悲和智慧两全的境地!
我已几十年没有见过我的母亲,我很希望能把她接到日本见一面,终于,她来了,在日本成田机场,因为有几十年没见面,远远地,我心里就想,这是不是母亲呢?当她近我的时候,已经像要大哭一场的样子,毕竟是分别几十年的母子相会啊!但是当时的情况不同,我立刻跟她说道:“这里不可哭,跟我来!”;那是飞机场啊,哭什么?我那时候,仿佛看到她要落下来的眼泪,马上又收回去了。我的意思是:要哭,也要到房子里面才哭,不管什么样的情感,最重要的,不要让它成为一种情绪,自己要能驾驭,要能控制,才不会一发不可收拾。
佛陀为生病的弟子拿茶拿水,为年老的弟子穿针引线缝制衣服,佛陀是有感情的,那种纯真的感情,佛教里称为“慈悲”。
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众生皆有爱离别苦,感情会使众生产生很多烦恼,众生贪爱情欲而成为生死轮回之因,得不到解脱,也是佛家的障道因缘,故欲出离生死苦海,必须断尽爱欲……
当然,我都对众生,也不是说断情欲就是让我们不孝敬父母,和父母断绝关系,都去离婚,也不交朋友,而是让我们缘来不拒,缘去不留,不执着。当然出家人要断*欲,是不能谈婚论嫁的……我们将我们对父母,对儿女,对朋友的感情转化为对众生的慈悲心……
我不和你结夫妻的缘,但我与你允同修梵行的诺。我若得遇明师,必记挂你还在红尘漂泊。我若得度,必来度你。
――大迦叶的告别
这是迦叶尊者告别他的妻子妙贤前去修道寻求解脱时对妻子的承诺……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六欲,据大智度论卷二记载,系指凡夫对异性所具有之六种欲望:色欲、形貌欲、威仪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欲’一语,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绪、欲望等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那么,什么是六欲呢?《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但佛家的《大智度论》的说法与此相去甚远,认为六欲是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基本上把“六欲”定位于俗人对异性天生的六种欲望,也就是现代人常说的“情欲”。
现代人似乎更喜欢笼统地提“七情六欲”,而不把七情六欲作具体的区分。有一首流行歌曲,歌名就叫“七情六欲”,歌词记不太清楚了,但有几句印象很深,说什么“醉了吧反正清醒更断肠”,“陪你走过一段七情六欲全都品尝/爱你的苦不要你扛泪不要你挡/七情六欲打翻/笑着哭哭着笑去想你的模样 ……”具体哪七情六欲歌者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却把现代青年失恋后醉生梦死的心态和感觉唱得淋漓尽致、死去活来了。
说到这里,情与欲似乎已经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情与欲是不能分开的,没有情哪来的欲?没有欲又哪来的情?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由此观之,七情六欲是人类基本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动态,是人性基础的基础,是人人皆有的本性,也是人间生活的最基本色调。但人与人并不一样,七情六欲的表现也就有五花八门,正所谓七情六欲人人有,千差万别各不同。正因为如此,如何表现人的七情六欲,就成了文学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和气象万千的话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