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的中心思想:
通过写母亲为临行的游子缝补衣服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作品鉴赏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一、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二、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作者
唐代孟郊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二、赏析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
三、作者简介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著名诗人。
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贞元八年(792年),下第。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
孟郊固然比韩愈年长十七,写诗笔力也足与韩为敌,但他命运坎坷,仕途多蹇(jiǎn),所以反倒是他因为得到韩愈的表扬推崇,才诗名大振,成为韩愈这一诗派的名士。贞元九年,孟郊应进士试,再下第。
(796年),孟郊四十六岁,奉母命第三次来应试,才得进士登第,随即东归,告慰母亲。贞元十三年,寄寓汴州。贞元十五年,在苏州与友人李翱相遇,嗣后又历游越中山水。贞元十六年(800年),孟郊为溧阳尉。元和初,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
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
溧阳城外不远有个地方叫投金濑(lài),又有故平陵城,林薄蒙翳(yì),下有积水,孟郊往往去游,坐于水旁,徘徊赋诗,以致曹务多废。于是县令报告上级,另外请个人来代他做县尉的事,同时把他薪俸的一半分给那人,因此孟郊穷困至极。
贞元二十年(804年),孟郊辞去溧阳尉一职。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河南尹郑馀庆任盂郊为水陆运从事,试协律郎。自此,孟郊定居于洛阳立德坊。他的生活是到这时候才富裕一点,可以免于冻饿了。然而不久他又遭到丧子之痛。 ·
元和九年(814年),郑馀庆为兴元尹,奏孟郊为兴元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闻命自洛阳往,八月二十五日(公元814年9月12日),以暴疾卒于河南阌乡县,终年六十四岁。
孟郊死后,韩愈与樊宗师为之经营后事,张籍提议私谥为贞曜先生,但不知为什么,却没有把他的作品编辑成集。宋代《崇文总目》著录《孟郊诗》五卷,不是完书;后经宋敏求搜集编缀,才成《盂东野诗集》十卷行世。
—游子吟
—孟郊
藏缅语族各族的生活歌涉猎面相当广泛,遍及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孤儿歌、流浪歌、妇女歌和奴隶歌等。
珞巴族的《游子远行》叙述了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饱经“行路坎坷”之苦,“流落外乡”,“心忧肠断”,历尽人生的艰难。全歌自然纯朴,如泣如诉,给人一种离乡背井的凄怆之感。
萨玛酒歌,是门巴族的一种民歌曲调,产生年代比较久远。最初用于节日、酒会、婚礼、盛会等喜庆的日子。以后,在集体劳动、远行、赞美、放牧、打柴等各种场合均可唱萨玛调的歌曲,《萨玛·流浪》歌就是其中之一。《萨玛·流浪》歌的前两段描写一个流浪者到过印度,迷恋过“茅草葺盖的印度房屋”,“舍不得米酒的醇香”,但当流浪到藏区,“立刻闻到了青稞酒的醇香”。由于他一路颠簸,受尽了流离之苦,因而当回到门隅后就愈觉得自己家乡的可爱。表现了门巴族劳苦人民热爱故土之情,纵然沦落天崖海角,也要落叶归根,“再也不做他乡的游郎”。
独龙族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民族内部阶级压迫不十分突出,但不断受到汉、藏等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十分贫困。他们以愤懑之情,唱出了许多反映痛苦生活的歌: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独龙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希望自由,向往幸福。
在深受奴隶制残酷统治的彝族人民中,流传着大量的奴隶歌。奴隶们不甘心被奴役的处境,不止一次地掀起反抗奴隶主的斗争,并且常常将心中的不平和悲愤化为“哭歌”倾泻出来。
在奴隶社会,妇女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她们的痛苦更是无穷的,因此在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诉说妇女不幸遭遇的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春望》
作者: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3《渡江汉》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7《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旅宿》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9《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乡愁》作者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作者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长江水
给我一朵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朵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