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除却后来关于阶级对立思想的衍生,仅以当时的环境来看,资本主义似乎不该得到如此评价,毕竟相较于封建主义、奴隶制度,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也给人类带来了发展与革新,相较于前两者,资本主义完全算的上是进步光明的代表,即使其中也蕴藏罪恶,但论及剥削程度,无论封建主义还是奴隶制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论及给人类带来的科技与进步这二者却难忘其背。似乎资本主义确实是一条更为光明的道路,但站在当下来看,却看到这条光明之路背后恐怖的阴影。
资本主义的过去
资本主义发展早期曾被封建势力不断打压,资本主义最初发展主要依靠商人群体,而商人群体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是被打压的对象,其缘由本质是因土地经济与税收制度所决定的。封建时期生产力主要依托于小农经济,这种低水平的自给自足几乎完全依托于土地。因此封建时期土地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各类战争的产生也往往与土地有关,为保证产出将个人与土地进行绑定无疑是当时的最好策略,而商人作为无法与土地直接绑定而是通过交换获取利益的群体,往往由一个家族、村落、部族等构成,不但自身不事生产,且占用了大量劳动力,此消彼长,大量劳动力从战略资源土地上流失,严重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这是任何一位封建君主都无法容忍的行径,因此对商人与资本进行打压就成为一种必然。更何况商人还涉及到国家的经济命脉-税收问题。不同于东方大一统国家的存在,西方每个封国中还有各级领主,更多呈现的是多国林立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这个结构中,土地赋税相当清晰,哪片土地归属哪位领主,其土地产出即归领主所有,领主则付出一部分产出向上级缴纳,从而层层递进形成一个稳定的统治结构。但商人不同,商人根据商业需求往往会横跨多位领主甚至多个邦国,不同邦国之间甚至是敌对态势,因此贸易所得利润如何收税成为新的难题,各领主、各邦国都想分一杯羹,商人所在领主无论是否强势,虽有税收利益所得,但关联的其他人也见者有份,都有份收益,而各邦国、领主之间或互相敌对或暂时平静,领主对商人将利润奉献给敌人或潜在敌人,自然无法接受,因此对商人的打压几乎是一种必然。
资本主义的兴起
封建制度中的土地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工业革命兴起后土地就不再是产出的唯一形式,重要性自然不断下降。随着人们不断发展摸索,终于发现依靠工业的力量发展贸易可获取可观利润进而推动资本不断壮大,随着商人财富的积累,商人地位也不断攀升,各领主也纷纷加入资本游戏,资本主义逐渐声势浩大,当这批具有庞大财富的商人想谋求更高社会地位却不得时,推翻封建主义旧体制建立新制度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当资本主义建立后,依靠自身对于金钱财富的庞大吸引力迅速向整个世界蔓延,最终逐渐扩散至全球。随着资本的不断发展,整个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向前推动,科技与技术的进步使整个人类社会都进入了从未有过的繁荣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展,整个社会都欣欣向荣,这条光明之路似乎永无尽头可以支撑人类不断向未来发展,资本主义几乎成了未来发展唯一正确光明的道路,但屠龙者确似乎越来越向恶龙演化,资本主义在过去作为反抗封建势力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是绝对的屠龙者,但在资本主义逐步发展的时期,在其成为统治力量后,仿佛逐渐向着恶龙演化并开始漏出獠牙,其背后的恐怖阴影也在逐步浮现。
人类的异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与发展,人类的异化也在逐步加深,直到这种异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性、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知的标准、成为一种真理。这种异化不同于以往封建时期或是奴隶制中的尊贵与歧视,而是一种更为根本、更为彻底、甚至归入人人平等的一种可衡量性。资本主义的核心内核是资本与扩张,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可衡量性之上,如果不可衡量不可计算,资本与扩张便无从谈起。而衡量必须具有标准遵循某个尺度,例如一个杯子可以依靠对其的做工、材料、品牌等各种标准各种维度对其进行评判衡量,这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及事物的可衡量性。但仅作为一种规划制度而言人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变量,因为人恰恰是不可衡量的,无论用多少维度都不可能完全衡量覆盖一个人的特点,例如虽然可以从身份、性格、情感、作风等方面对人进行衡量,但得出的结论与这个人的实质情况仍会相去甚远,永远有更新的维度并未被考虑。同时即使可以衡量现状,随着人的经历、成长、思想都会发生变化,人仍然是具有不可衡量性的。在历史各时期虽然奴隶、普通人等各种人群被通过某一维度当做可衡量的事物进行衡量,但同样有人跳脱这些衡量标准突出自身的不可衡量性。
但资本主义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在早期萌芽阶段后在17-18世纪进入思想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时期,而恰好这时候正是牛顿创立三大定律并使机械宇宙观风靡世界的年代,所谓的机械宇宙观即认为宇宙是一个类似于钟表的紧密机械体,因此只要能知道一根支点并拥有足够的计算能力,完全能够把宇宙中各种事物、各种现象、各种未来完全计算出来。在此思想之下很自然的推出连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都不过是一个精密的机械体,可以完全计算。在其中生活的人类更加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完全可以被计算被衡量,这种思想之下人的不可衡量性被完全打破。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吸收了这种思想,完善了自身思想与理论,将人作为一个可以被衡量的简单存在,这也是后来各类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由来。对资本主义而言既然人可以被衡量,那作为衡量标准的自然是金钱或是经济。虽然机械宇宙的世界观在后来被量子理论所驳斥,重新证明了宇宙的不可预测性,但对于资本主义而言这些都已不重要,资本主义靠着理性人、平均人等一系列金钱与经济的衡量标准已经几乎统治了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无论国家、组织、社会、还是个人,对所有的衡量标准只剩下金钱与利益,人做事的原则由过去的各种维度思考都简单的转变为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这条简单的信条。
这是一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作为衡量一切的体系,自然不允许出现变数,更何况是人这种不可衡量的存在,因此作为资本其最有利的策略自然是将变数抹掉,而抹掉的代价则是人的不断异化与利益社会的出现。当今社会也证明资本的策略也基本成功,人们几乎对任何事的评价都以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为准,对人是否出众的评价则取决于赚到金钱数量,虽然不能评判这种价值正确与否,但当社会失去了多元性评价,这种价值成为一种唯一判断标准后,这本身就是社会的僵化与人的异化。好在现如今情况有所好转,无论是行为经济学的诞生还是心理学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人并不是单纯由某单一维度可以计算与衡量的,人是更为复杂的生物,虽然依然没有彻底摆脱对人的各种衡量,更没有重新明确人的不可衡量性,但这无疑是对资本主义所塑造的各种思想的一次摆脱,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具体方面:
关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性批判,另一个是原则性批判
二,普遍方面: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由五个基本问题构成:非正义的剥削、因异化而丧失的自由、金钱式的量化、非理性以及现代的野蛮状态。
1、 非正义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工人们无偿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这是独立于这种或那种经济政策的,是所有形式的经济收益和利润的来源;
2、 因异化而丧失自由: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尤其是工人服从于他们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统治,后者以自治的被崇拜物的形式存在,摆脱了前者的控制;
3、 社会生活的金钱式的量化:由交换价值利润核算以及资本的扩张控制的资本主义,趋于消解和破坏使用价值、伦理价值、亲情和人类情感,取代存在的只剩下支付贷币;
4、 这种制度的非理性性质:生产过剩造成的周期性危机削弱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这揭示了其理性的一面;
5、 现代的野蛮状态:资本主义是历史进程的载体,这点特别是通过生产力指数的发展实现的,并因此而创造出新的社会的物质条件。
#课件# 导语课件要具有仿真性。课件在理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利用相应的软件在计算机上建立虚拟实验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使用这些软件,让学生充分利用软件的功能来进行做实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下面是 无 整理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o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哥伦布和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教师:同样内容的一幅宗教画,在中世纪画家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而在达·芬奇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各异,自然、真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什么时期他用这样的处理方法,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名画,对比质疑,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材料一:中古时期,西欧长期处于 分 裂状态,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主宰力量,教会的影响甚至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专横的宗教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历史》北师大版
材料二: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为适应这种需要,在14世纪的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
教师: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中古时期,宗教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 人性,引起不满;14世纪的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新兴资产阶级产生。
教师: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摆脱封建制度的束 缚,冲破教会的桎梏,一场解放人性的斗争——文艺复兴,在意大利首先开始了。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本原因,从而突破难点。)
一、解放人性的斗争——文艺复兴
教师: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教会势力斗争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
教师:什么是“人文主义”呢
学生: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教师:人文主义突出人的地位,注重的是人的价值,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针锋相对的指向教会所谓的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的说教,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成为资产阶级同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教师:资产阶级是怎样同教会展开斗争的呢
学生: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教师:文艺复兴是复古还是创新请结合课本第59页的动脑筋,谈谈对文艺复兴实质的认识。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不仅仅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斗争。它是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领会“人文主义”的反封建实质,从而理解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
展示:
这是一次人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教师:这个时代产生了哪些巨人他们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看课本59到60页,完成下列表格。
展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学生:看书完成表格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此表提高学生阅读课文,梳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巨人,欣赏这些巨人的伟大作品。
教师: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对在世的卜尼法斯教皇八世描述:
你留在这里吧,
因为你受得刑罚是公正的,
……
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于悲惨,
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
……
你们把金银作你们的上帝,
你们和偶像崇拜者有什么不同
展示:《神曲》及节选
学生:批判教会腐 败现象。
教师:达o芬奇,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多才多艺,勤勉实干,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成绩,的成就是绘画。本课的一开始我们就了解到他的一幅作品《最后的晚餐》,请结合所学来思考回答:达·芬奇对画中人物姿势、表情自然、真实的处理方法,是想表达什么的
学生:揭示人性的善恶。
展示:《蒙娜丽莎》
教师:这幅作品,达·芬奇摆脱了宗教题材的束 缚,刻画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位女子。主人公脸上的笑容,洋溢着对真善美的渴望,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真实写照。
教师: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扩展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让我们通过《哈姆雷特》来了解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展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
教师:莎士比亚赞美的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思想
学生:赞美了人的价值、尊严和伟大。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教师:这些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中反映了什么共同思想
学生:人文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艺复兴巨匠作品的品读和赏鉴,深刻体会人文主义的内涵。)
教师: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文学等领域硕果累累,那么它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学生: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教师:文艺复兴发现了人的伟大,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欧洲人发起了向自然挑战的远航。
二、挑战自然的壮举——新航路的开辟
教师: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
展示:
材料一:“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哥伦布
学生:为了追求黄金、财富。
教师:对黄金的狂热追求成为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那他们为什么不走原来的航路而要开辟新航路呢
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商路》
教师:演示PPT,补充说明传统的商路的必经之地——地中海,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欧洲人希望开辟一条不经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航路。
(设计意图:拓展补充传统商路的不畅,既便于学生理解开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又为下面理解新航路的“新”做了铺垫。)
教师:当时地理知识的丰富、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使他们走出欧洲成为可能。
教师:都有哪些航海家开启了挑战自然的壮举,他们的航行历程如何请结合下面表格,学习60到61页相关内容。
展示:新航路开辟简表
(设计意图:再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航海家的历程。
展示:新航路开辟路线图
学生:根据PPT的动画演示,分别介绍四位航海家的航线。
教师:总结最先开辟新航路的两个国家,航行方向,同时强调重点把握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线。
教师:请观察航海家的航线,回答新航路“新”在哪里
学生:不走地中海,改走大西洋。
(设计意图:使用多媒体动画,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变抽象为直观,让历史在学生的眼里和脑海里鲜活起来。)
教师:新航路的开辟有何影响
展示:《分散的世界文明》、《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两幅及文字材料
学生:得出结论1: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展示: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 缚起了重大作用。”
——马克思
学生1:在引导下得出结论2: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学生2:在引导下得出结论3:欧洲各国走上殖民掠夺的道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重要影响、消极影响三个方面总结出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三、现新时代的曙光——共同影响
教师:14—16世纪的欧洲处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新兴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活动,主要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请你根据前面的学习来总结一下他们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学生: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犹如一道道强光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迎来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思考,认识其共同影响,同时回应课题。)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在欧洲资本主义社会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2、自主读图,能准确找出航海家的航海路线,练习识图能力并体会到开辟新航路的艰辛,学习他们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讨论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的异同点,知道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开发型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3分钟)
1、出示《蒙娜丽莎》,请同学们欣赏,提问: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
2、解说:“画中蒙娜丽莎的眼神温柔、宁静、安详,嘴角含着微笑,无论你从什么位置观赏她,她都好像在微笑地看着你。因此,看到这幅画的人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觉。
3、提问:“你知道作者是谁吗
4、达·芬奇在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意大利正发生着一场变化欧洲在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变中,经历的第一场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什么
5、心中有目标,努力就有方向。我们的学习重点是:
欣赏,思考并回答问题:《蒙娜丽莎》
1、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内解决。
讲解:注意一题多问的问题(1)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或者是时代特点、时代精神。(2)文艺复兴的本质即也是性质。
合作探究(约4分钟)
1、讲解点拨(1)学习第5课时,西欧城市兴起了哪些城市(2)在古代意大利半岛上有哪些国家
文艺复兴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兴起
记忆知识点,识图回答。(约6分钟)
1、出示,让学生回答问题。
2、文艺复兴时期,我国正处于哪一历史时期思想文化发展情况如何
3、讲解后,指出有人说14——16世纪的欧洲,发现了人,发现了世界。发现了世界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预习检测(约4分钟)
1、通过预习,你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在全班内解决。
2、补充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出示两则材料,补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交换手段。提问:“哥伦布的这句话,反映了欧洲人对黄金持什么态度
1、新航路开辟的消极影响。
2、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记忆知识点,识图回答。(约6分钟)
1、对照地图,让学生熟悉记忆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2、强调航海家的起始点。比较异同。
3、对照屏幕提纲,记忆知识点。同桌相互提问。
4、请一名学生上台在地图上指出各航海家的航行路线。
合作探究(约5分钟)
1、早在哥伦布航海80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是世界航海的壮举,他是谁
2、补充从规模、目的、影响、性质四个方面比较。
3、补充相同点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比较,不同点从开始国家和性质两个方面比较。
总结收获(约4分钟)
学生活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得到的历史感悟是什么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吧!
2、总结: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在小组内交流后,每组派一名代表谈感悟。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改革的国标本教材就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动手操作、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找”中学习数学。下面就《找规律——周期问题》这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思考与课堂实践。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规律
周期问题这一内容是学生在四年级教材中学习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关系的规律,以及对几种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生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初步具备了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
上课伊始,我就直接用课件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已经布置好的儿童乐园,并创设情境:少儿文化艺术展准备在儿童乐园举办,为此管理人员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仔细观察一下,从中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教师适当指导,深化学生认识,为下一环节的探索做好准备。
二、探究交流,深入体会规律
(一)深入研究,探索规律
1探寻规律
师:我们先来看盆花。盆花的摆放具有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把规律表述完整:从左边起,每两盆花为一组,每组分别是一蓝一红。注意说清每组的数量以及每组的摆放顺序。
设计说明:“找规律”的重点在“找”上,学生看出某类物体的排列顺序并不难,但对规律的认识是浅层次的,缺乏理性的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让学生自己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创设机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时利用课件、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提炼、分层突破。在找规律的方法上,教师适时渗透了观察、比较等数学思想方法。
2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如果照这样排下去,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呢?
把你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记录下来。
(2)学生自主探索,并展示思路。(实物投影展示)
(请学生自己表述各自的方法,教师适当点拨和评价,并穿插统计每种方法使用的人数。)
生1:画图:
●○●○●○●○●○●○●○●
生2:列举:左起第1、3、5……盆是蓝花,第2、4、6……盆是红花。15是奇数,所以是蓝花。
生4:计算:15÷2=7(组)……1(盆)
(3)请学生结合图形具体解释每个数的意思。
同桌互相说说这道算式的意义。
设计说明:以上环节,学生探索解决生活情境中的问题。相信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互相交流、学习,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解难点。
(二)初步运用,优化策略
1 课件出示:彩灯图
(1)彩灯的排列具有怎样的规律呢?
提问:左边第17盏是什么颜色?18盏呢?请学生自己完成。
(2)学生汇报
A.17÷3=5(组)……2(盏)
你是怎样想的呢?(第17盏是第几组的第几盏,它和哪组的第几盏是一样的?)
B18÷3=6(组)
你能看到第18盏吗?你是怎么想的呢?
(3)两个同学的发言都不约而同地应用了计算的方法,其余同学呢?为什么?
总结:选择一种好的方法非常重要,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让学生逐步认识到计算方法的简便,实现策略的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充分的交流,集众人的智慧,得出不同的方法,再用事实说话,让学生自己选择,实现自主建构。通过几次练习,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基本掌握这一方法。
2课件出示:彩旗图
(1)在彩灯的上方还有规律地插着一排彩旗,依次展示彩旗的颜色,找到规律喊停。(至少重复出现两次规律才算成立)找到了什么规律?
你想算第几面彩旗的颜色?(学生一起算,并说说原因。)
提问:左起第21面是什么颜色?再次指名学生讲清原因。
(2)为了快速判断旗子的颜色,我们只要看什么呢?(余数)
板书:理清余数。
提问:余数是什么的情况下是红旗?什么情况下是黄旗?
生:余数是1或者2的时候是红旗。余数是3或者没有的时候是黄旗。
设计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体会“周期规律”成立的要义,并用优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强化这样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感悟升华
盆花、彩旗、彩灯,它们都是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出现的,像这样的现象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
出示名言:数学的伟大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坦普·倍尔。
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周期现象呢?(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欣赏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周期现象,感悟数学之美、规律之美、秩序之美。
三、反馈完善,巩固应用规律
新课标中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如果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课堂上学的数学知识能切实地解决身边的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定会油然而生的。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手工坊
(1)欣赏完美丽的周期现象,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的手工坊看一看。小红正在用红黄蓝三色珠子穿项链:
课件出示:红黄蓝红黄蓝……照这样穿一下,左起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
小明穿的珠子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红黄黄蓝红黄黄蓝红黄黄蓝红……,照此下去,左起的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呢?
比较:为什么都是求第17颗的颜色,一个÷3,一个÷4呢?
(板书:找准除数)
把小明的珠子从最左边起依次先去掉一颗红珠子,再去掉一颗黄珠子,分别算算左起第十七颗珠子的颜色?
比较:为什么都是4组余1颗,但是第17颗的颜色却不同呢?
总结:我们不仅要找到每组的数量,而且要看清每组的摆放顺序。
(2)看到他们穿出了这么漂亮的项链,同学们肯定也想试一试了吧!
课件出示规则:以5颗珠子为一组,照这样穿下去,左起第24颗必须是红色。
每个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把完成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才能很快地判断出对错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3)除了第24颗珠子是红色以外,前23颗中还有哪几颗也一定是红色的?
2儿童游艺厅
课件出示儿歌:
小老鼠,上灯台,偷吃油,下不来。喵喵喵,猫来啦,叽里咕噜跳下台。
规则:请6位同学上台围成一圈,依次一人说一个字,谁说到最后一个字,谁就输。
(1)指名6位学生上台做游戏,提问:谁愿意第一个开始呢?(如果都不愿意就问为什么,如果有人愿意就直接开始,然后第二次游戏的时候问谁愿意第一个开始,并说出原因。)
(2)请下2位学生,老师参与游戏。
老师先站定一个位置,提问:4位同学怎么站,从最左边开始读起,最后老师肯定输?(全班参与,共同思考,最后说说原因。)
设计说明:这两组练习中既有知识的运用,又有知识的比较,通过训练,学生达到了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可谓别具匠心。相信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还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学生数学思维的触角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大课堂!
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每个孩子都希望成功,求知的学生更需要成功的操作、体验、感悟和建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感受学习生活的快乐;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味地重视学习结果,我想学生会有更高的发展,学习的探索性、创造性会得到培养,思维的缜密性、深刻性也会得到很快的提升!
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Arthur Lewis)在其论著《经济增长理论》中曾谈道:“决定经济增长(发展)的人类行为可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努力,知识的增长和运用以及资本的积累,而决定这些直接原因的原因是观念和制度。”[1]10他将自然资源和人类行为视为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并且尤其重视人类行为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他认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人类行为可以分为三类:节约行为(资本积累)、增进知识和运用、人均资本额和其他资本量的增加,这三类行为既相互区分又交错在一起,对经济增长所起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和观念环境中。将经济自身以外的因素,如观念、制度、意识形态,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可以追溯到韦伯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韦伯将资本主义在西方产生和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概括为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精神”,开创了资本主义研究的另类视角。之后,美国社会人类学家里亚·格林菲尔德(LiahGreenfeld)在坚持韦伯基本假设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探讨了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一、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研究的理论溯源
有学者将资本主义研究分为三类:一种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的更替,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作用,以马克思为代表;一种是简单地认为资本主义就是从自然经济向金融经济发展的结果;一种是从经济范畴之外寻求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动因,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人物[2]。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分为两种研究视角,即一种是把经济增长看作一般的经济现象,单纯地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另一种则不单单把经济增长的研究局限在经济学的范畴,同时将其视作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寻找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
首先,我们来看经济学是如何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的。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就是指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就这一意义而言,自从有了人类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就有了经济增长的问题。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可以在古希腊的文献中看到他们对于财富性质和来源的探讨,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增加财富 方法 的讨论,这种分析的尝试正是基于经济增长问题最初的思想。对经济增长进行系统研究是伴随近代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开始的。亚当·斯密可谓是系统研究经济增长的第一人,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被人们认为是近代以来经济增长理论的先驱之作。国民财富的增长是他在这本书中讨论的中心问题。以此为中心,亚当·斯密分别分析了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据此得出了经济增长动态均衡过程的模式。他认为资本形成率、技术变革率和制度环境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中前两个变量取决于制度和环境,所以亚当·斯密十分重视制度环境在促进国民财富增长上的积极作用[3]39-40。另外他也十分重视资本积累的决定作用,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只有增加生产劳动者数目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无论是增加劳动者数目还是提高生产力都要资本投入[3]32。之后,大卫·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同亚当·斯密一样,大卫·李嘉图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且都是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产品增长进行研究。他把增加国家财富的途径分为两类:“一是用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的劳动;一是不增加任何劳动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加。”[3]43即是说,李嘉图也是将经济增长的制约要素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而社会经济制度则是经济增长的环境要素。与斯密不同的是,李嘉图关注的焦点从劳动(生产)转变为劳动过程中地租、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分配关系的外部要素,将经济增长分析带入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在这个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是资本积累。
为了打破原先资产阶级经济学静态分析的传统,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提出了“创新—模仿—适应”的动态分析模式,认为经济增长是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交替过程。在此之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和宏观调控论,可以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研究的又一突破。尤其宏观调控理论是对亚当·斯密政府决策论的修正和深入发展,使其更加系统化,并且可操作性更高。正是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在20世纪30—50年代形成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增长经济学,即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问题的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动态发展的理论。①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的中心议题是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如何在波动过程中实现增长,创建了一些著名的动态均衡模型。此外,不得不谈的是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谈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时指出:“马克思主义者最接近于发展一种经济增长的重要理论”[4]20。在马克思的巨大理论体系中,政治经济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此中,他认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扩大再生产,其途径有增加工资积累和提高生产效率两种。与之相适应经济增长可以分为外延和内足两种形式。在具体的增长过程中,马克思还区分了三大经济部类,认为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在三大部类自由流通、动态均衡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经济增长研究迎来了转变——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转向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②这一转变也带来了原先经济增长理论基本假设的转变,就是不再把经济增长看作是简单的经济现象,即使经济学家也慢慢地认识到经济增长的社会效应。
其次,正如上面提到的,将经济增长看作复杂的社会现象,无论在其动因分析还是在效应分析上都会有较为不同的论述。虽然马克思和先前古典经济学家也多有谈到经济增长的双重性质,但是他们的分析总是没有脱离经济学的限制。如马克思也认识到经济增长不但是财富的增加,亦会引起复杂的社会效应:一是生产要素社会结合的深化,一些经济组织和技术的应用在生产过程中日益重要,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带来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显然,这些社会效应是偏重于经济方面的。在动因方面,西方经济学偏重于认为资本积累和知识增加与应用是主要的动力,而在观念意识形态和制度方面寻求起源的首创者当属韦伯。韦伯以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和理性主义为中间变量,阐述宗教伦理如何产生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精神气质(Ethos),论证了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亲和关系(affinity)。之后,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争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导致经济行为取向和动机转变的推动力。答案莫衷一是,反对者将之视作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认为是诉诸观念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否定了物质在技术因素的决定作用;也有赞成者认为观念意识形态才是经济增长期的根本原因。也有学者为韦伯辩解,认为韦伯著述之“目的是解释因活动而产生的社会态度的变化,而这些新型态度的本质,在当时存在的物质发展条件下与市场金融机构、技术、人口和农业产量现状相适应,使经济定位于发展并促使了对经济发展的界定,即发展合乎社会需要,从而赋予发展以价值并促进了发展的制度化。该论点丝毫也不意味着这些 文化 因素全盘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或引发了除了一个要素以外的任何其他要素。”[5]14
二、民族主义VS新教伦理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体现了不同于马克思资本主义研究的另类视角,认为起源于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赋予了宗教伦理重要的经济内涵。里亚·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在《资本主义精神》中对资本主义精神作了新的界定。她在该书导论中提出:“试图回答的两个问题:一是现代经济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即如何解释现代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倾向二是是什么因素使经济领域在现代意识,尤其是美国意识中占据了如此显赫的地位,以至于我们的文明事实上可以被称为‘经济文明’”[5]1对此,格林菲尔德的观点是:“民族主义是导致经济活动一再趋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济领域在现代意识中所占据的前所未有的地位是美国社会动态活力的产物,因而也是具有特色的美国民族主义使然。”[5]1作为与韦伯观点的对比,我们暂且将第二个问题搁置,来关注二人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动因问题上的异同之处。
首先,二人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动因问题上的观点是具有相似点的。这一点后来者的格林菲尔德也并不否认。在《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专门论述了有关《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观点及其引起的争论,认为自己“关于民族主义和现代经济的论点直接来源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前提”[5]26。格林菲尔德也并不否认“资本主义精神”的存在,仍然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现代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精神动因。另外,除了在对“资本主义精神”认同方面,在寻找经济增长动因的方式上,二人也具有相同性,即是在一个民族国家的观念意识形态中寻找根本动因。此外,格林菲尔德在其 文章 中一再强调“动因分析而非条件分析”的主张,也可以追溯到韦伯《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研究方法,即是证明宗教伦理对一个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二人在某些观点上的分歧,这也是主要的。其一,格林菲尔德与韦伯就经济增长动因分析根本的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不同。韦伯“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是__的禁欲主义伦理观,实现由宗教伦理向经济伦理转变的关键是合理化和合法化;格林菲尔德则认为“民族主义是‘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现代经济行为的定位——并成为现代经济出现的决定性因素。”[5]27,她反对将新教伦理视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甚至认为韦伯关于加尔文新教与资本主义精神关系的假说是错误的。她援引了荷兰的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荷兰是与英国一样信奉加尔文教的国家,在经济方面它更具有取得“现代经济体制下的持续增长的领先地位”的优势,结果却是英国实现了这一突破,原因即是“民族主义首先出现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必然促进现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结构类型”[5]20,23-29。而且,论及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时,格林菲尔德将二者等同起来,认为资本主义就是民族主义,“资本主义精神生来就是经济民族主义”[5]143。
其二,“资本主义精神”内涵不一致。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精神虽然是在新教伦理中产生的,但它的基本内涵是根植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之中的,无论是在国内的贸易还是国际的竞争之中。格林菲尔德因其将民族主义视为资本主义精神的来源,故而资本主义精神也具有了民族主义本身所具有的场域性特点,即是“只有在纳入国际竞争领域的经济形态中,只有在愿意介入国际竞争的国家中,才能发现‘资本主义精神’”,正因为如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内源发展方面具有较小的解释力[5]629。但就资本主义精神与民族主义或是新教伦理的因果关系而言,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增长有更强的相关关系。
其三,新教伦理和民族主义产生作用的层次不同。新教伦理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最终需要通过社会个体的内化发生作用,也正是社会个体的经济行为提供了资本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韦伯最终把资本主义精神诉诸个体的社会行为之上;而格林菲尔德所说的民族主义发生作用的层面是集体,是超越个体意识的集体情感。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一般而言,‘资本主义精神’是民族主义国有的集体意识的经济表象”[5]628。
其四,我们可以将二人观点的不同还原到宗教伦理与民族主义的不同。宗教伦理最终转化成主导社会经济行为的经济伦理,是人们对待经济行为的基本态度,也是一种经济的观念,而民族主义是基于民族认同的情感,它所针对的对象不是经济,不可能转化为经济伦理来影响经济行为。前者的表现是观念和态度,后者的表现是排他的经济行为。此外,虽然他们都是将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讨论限定在民族以内,但是新教伦理的资本主义精神是内源式的,民族主义是对外而言的。这也许与二人对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理解不同有关,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是包括内源发展和外部扩张两个方面。
无论是新教伦理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还是民族主义产生的资本主义精神,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无论在起源还是在效应方面,任何形式的决定论都是片面的。韦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可以替代物质的因素,格林菲尔德也不否定宗教伦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动力作用。认识复杂事物,需要有多方的视角,多样的研究恰恰为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用户为中心的用户资本主义,正在主导着新零售的市场趋势。新零售的营销过程,或许可以看成是新零售行业对于用户资本主义的本质探寻。经济学家曾经有过这样的打算:假设存在一个“经济人”,其行为的方式完全是理性的,不受道德的影响,只以完全地、机械地利己为旨归。如果以这种假设建立一种经济学,可以称之为抽象经济学。但是很遗憾的是,这种抽象经济学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或者实际商业行为中,完全的利己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利他行为,始终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在实际的商业活动中存在着。包含着情感在内的人类行为,利他的行为状况就非常突出。当前的新零售阶段显现出一种喧嚣之后向宁静回归的特点,从之前的网红经济带动的零售躁动,到无人经济激发的购买体验热潮,再到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炫酷售卖,市场上几乎所有的热点都在零售行业被应用了一遍。消费者的购买认知不停地被突破,他们认识到原来零售商业的模式还有如此多的玩法,商业竟然可以以如此的形式进行操作。这在本质上是对零售消费者的一种教育是一个满足认知的阶段。物质满足的时代,低端的销售行为,哪怕是沿街叫卖就能赚到钱,毕竟听到吆喝声,就能很容易地判断我家里缺少了的那些东西是否正是叫卖吆喝声中推销的东西。因此,“沿街叫卖”的物质满足时代,信息传达的方式都很原始,消费者的判断标准也是非常原始的我买还是不买。让消费者进行二元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来的是消费者非常低程度的一种消费认知。后来随着商业的发展,物品极为丰富,消费者之前的那种二元选择逐渐多元,最终达到了一种所谓的对于商品的选择疑虑:我到底该买什么东西,来满足我自身内心中蕴藏着的某一种“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于消费的认知就开始逐渐升级,因此商业模式的转型或者说重塑,就要看到这种市场变化,来不断地进行消费者教育,通过一些诸如以上所述的商业玩法,来教育消费者,逐渐满足他们的消费认知。因此,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为什么抽象经济学最终没有建立起来,因为利他行为的存在使得完全利己很难实现。认知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利己利他共同融通在一起的人类生活方式,那么从这个逻辑角度来说,经济学衡量一种事物或者情态的时候是有局限性的。例如:对于价值的主观性,经济学只能承认,而不能进行精密计算。经济学作为一种运用多种形态进行辅助研究的学问,尚且难以真正窥见人的行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对于认知、情感、各种情绪糅合在一起的复杂的主体“人”,在零售商业中考察其如何被商业影响、如何被自身情绪情感所驱动,自然是有点难度的。零售可以看作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为紧密的行业,因此人的行为特点在零售行业中体现的非常突出,有很多人喜欢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零售商业,特别是新零售,有时候是有失偏颇的。新零售经历了一个崛起的过程,消费者的认知已经升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心绪、情感、利己利他共存的消费者群体中获得共通的认知隐秘点,进而进行一场场高级营销艺术的开展?我们除了用经济学的方式去研究外,还可用其他的角度,去尝试、探究一下。我们可以将这个新零售的营销过程,看成是新零售行业对于用户资本主义的本质探寻。新零售时代的新营销模式,在于承认市场的自发秩序新零售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承认市场的秩序是自发形成的。自发秩序的形成乃是认为人的理性都是有限的,人们很难知道或者明确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都是不同的,而且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总是存在着障碍。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状况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自己将来的状况将会是什么样子——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很多种自身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或者说是不了解的。例如,传统的零售行业供应链链条是这样的:基于“货”,采用的是经验供货的形式,计划生产在这个环节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场”,则呈现出线上线下割裂的态势,渠道割裂,而非是一种整合的架构;基于“人”,零售商对于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层次等信息认识都处于一种很模糊的状态。也就是说,传统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条,对于零售三要素的认知,处于一种非常“无知”的状态。新零售时代的来临,零售三要素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即基于“人”排在第一位、次之基于“货”、然后是基于“场”。基于“人”,新零售时代对于“人的行为”的细微捕捉更加精细化、微妙化;基于“货”,则呈现出智能供应、按需组合、智能制造的特点;基于“场”,则线上线下联动,即时消费,随时满足,体验无处不在且被放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农产品零售的转变深刻地验证了这一点。例如一些传统的农产品在融入到零售市场的时候,不自觉的加入到了这种零售从“旧”到“新”的过程中。比较有名的例子是赣南脐橙,赣南脐橙的零售流通模式先后经历了直营零售模式、批量发售模式、果业协会模式、果农和公司对接模式、农超对接模式。直营零售的模式指的是:果农直接将脐橙以零售的方式卖给终端消费者,销售地点一般集中在农村的集贸市场,也采用直接售卖给观光消费者、旅游团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果农或者零售商,逐渐采用淘宝、天猫等网上商店的方式,在网上开店售卖。尽管直营零售模式的网点售卖量不大,还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但是这种自发秩序的形成,乃是在传统的农村集贸市场的零售效率低、销售粗放的前提下所形成的一种渠道选择。只要传统的渠道效率低下,新兴的渠道即使效率更低,市场也会慢慢形成一种追捧这种新兴渠道的趋势,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这种秩序完全是自发的,而没有任何诸如政府等给予的其他形式的指导。批量发售模式是所有赣南脐橙售卖中最主要的一种销售模式,主要是针对有固定客户,有固定需求渠道、且需求量比较大的客户进行销售的一种模式。批量售卖的方式使得赣南脐橙突破了本地市场的销售范围,进而向全国扩散售卖。毕竟本地市场的摊贩零售基本上都能够满足需求,而批量发售模式,则让赣南脐橙走向全国。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对运输设备冷藏要求的提升,而信息的收集和共享问题也显得比较突出。产地批发商和运输商人、销售地批发市场、个体摊贩乃至最终的消费者,基本上都是单线条信息沟通,导致产业链过长,最终的消费者没有被提升到一种零售主体的地位,其获取的信息极其有限。如果从人的角度来说,批发零售行业的自发秩序是最低的,因为这个过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几乎没有被考虑进来。对于果业对接模式、果农与公司对接模式、产销一体化模式,基本上也和批量发售模式处于同样的状态——即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没有体现在整条产业链条中。但是,我们看到,农超对接模式反而呈现出比较蓬勃的发展态势,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随着华润万家、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入驻当地市场,因为直面消费者,超市对于赣南脐橙的质量要求和外观要求都比较高,导致果农的收益降低,且增加了果农处理不达标产品的成本。但是,超市的这些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直面消费者的经营过程中,对于消费者体验的一种满足,而这种满足正是现代新零售行业营销行为的自发秩序构建。与人的距离越近,自发秩序的构建前期,成本也是最高的,但是后劲也是最足的。农产品的零售是零售行业的一股主力军,自发秩序的构建,就在于从不同的零售模式中,将最接近消费者的零售模式筛选出来,因此这种自发秩序的出现,才最接近现代零售业。例如:农超对接模式,超市的“吹毛求疵”说明了超市的管理人员是有意识的采用这种苛刻的方式么?——不是,而是因为直面消费者的体验,这种“吹毛求疵”的做法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最终成为了我们所说的自发秩序,然后消费者最终也在这个自发秩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挑选好看的、质量好的。因此,这种自发秩序在商家和消费者二者的互动下,协调的很好。基于体验的信息在零售行业的传播零售商为了实现消费者购物利益最大化,很多都采用了全渠道的营销方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宏图三胞、苏宁云商、新世界百货、达芙妮等。消费者基于零售商构筑的渠道(全渠道或段渠道)来购买商品。但是,根据现实的情况来看,全渠道尽管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商品选择、更多的体验方式,然而销售的业绩却不尽如人意。例如:新世界百货、达芙妮就遭遇到了业绩下滑的情况。盈利的减弱或者下滑,在全渠道的零售商群体中非常普遍,实现盈利甚至业绩大幅增长的零售商可以说少之又少。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基于体验的信息传播在零售行业实现的还不够。消费者消费成功的过程基本上包括搜索商品、决定购买商品、购买商品成功以及对于商家在售后进行服务方面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涉及到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这种购物体验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购物体验的动态化决定了消费者在上一次的购物过程中形成的体验传导到下一次的购物体验中,进而决定着消费者的下一次购物决策。因此,购物体验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信息传播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购物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获取物质资料的行为方式,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信息传播是具有目的性的,最终乃是为了获取目标性的指导,进而在下一次的行为方式中或多或少地纠正或者依循一定的准则。购物作为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突出体现,也具有同样的特点。消费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购物信息和更加真实的商品信息,就需要通过交流沟通来做出更加明智的购物决策。消费的初期,消费者更多地偏向于收集信息来比较各个零售商;中期,则更多地倾向于倾听来自别的购物者的购物体验和购物意见,来决定是否到某一家零售商进行购物消费;后期,消费者则偏爱对自身指向的购物零售商做出基于其购物带来的体验评价,并将这种体验评价内化到其心智模式中,形成了对这家零售商的一种或抱怨、或赞美的整体意见。故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得知:全渠道构建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主体对于零售商提供的信息的一种反馈。当然这种信息也是基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于消费者头脑中的。所以,目前市场上很多零售商看到了有的全渠道零售商做的很成功,自己也通过构筑全渠道欲分一杯羹。但是,结果往往失败,毕竟,全渠道的构建本质上还是基于消费者这个主体决定的,而非意味着全渠道的构建一定是市场上零售商转型的一种必经阶段。那么为什么全渠道的构建成为了当前市场上零售商转型的重要风口呢?答案或许是:全渠道让消费者基于体验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加丰富,基于这些信息,零售商精准营销成功的概率大大增加了。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的信息,具有多变性,也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因而是一个可变的量。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消费者对于同一个零售商,整体的评价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可变性。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就变得丰富起来。传统零售时代,大量的消费者对于某一种产品具有非常单一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也非常单调,往往用这个东西好用或者不好用,实用或者不实用,好看或者不好看等非常鲜明的极端单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在新零售时代下,消费者评价往往呈现出非常多元的特点。往往用这个东西还行吧,他们的环境还是可以的,或者这种销售方式挺炫酷的等等。我们观察到新零售背景下的零售场景,消费者评价的针对对象不仅仅关注产品方面,而且关注到零售环境、零售种类、零售氛围、零售方式等多元化的目标方面。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各大电商网站的信息展示,展示的不仅仅是产品,而且也展示加工渠道、物流渠道、销售渠道以及用户评价,消费者可以说对整个商品展示出来的整个背景都可以有所了解,因此评价多元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整体而言,所有的评价其实都是一种体验之后的信息反馈,零售行业的全渠道建设,让零售商提高了针对消费者进行精准营销的可能性,海量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零售商的营销决策。因此,全渠道的建设与否,其实是基于消费者体验信息的质量来决定的。新营销方式推出之前,则逻辑上需要考虑零售信息传播在这个零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可以看到:零售行业的转型,乃至新营销方案的推出,本质上还是基于消费者这个主体进行的。感性的胜利——新营销方式的难度不断加大新零售背景下,商品极大丰富,可以说,现代社会商品的种类已经超过了人们预期,因此消费者主权时代已经来临。传统时代,零售商和消费者基本上是一种博弈的关系,零售商为了卖出去商品,可以说不择手段。但是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这种博弈的关系变成了一种互相融合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为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消费者的选择权变大了。加上小镇青年的崛起、相关黑科技的运用、直播、社交等形式被引入到零售场景中,消费群体变得多元、消费方式也形式多样、消费场景也变幻多端,消费者的消费视野可以说无限扩大,消费认知也变得多样化。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体验消费、好奇消费、一念间消费等诸多的情绪化消费行为。消费者的行为正在变得非常感性,非常难以理解。消费者正在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以往单一化的零售店对他们而言没那么重要了,厂商也明显的感觉到这些零售店的出货能力正在下降。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五年间,美国的百货店到店消费者数量减少了57%,而在这五年间,大润发的交易笔数大幅下降50%,日本的便利店到店消费者数量连续五年出现增速下降的情况。我们可将消费者这种“所想即所得”的消费方式,称之为感性的胜利。因为当前大部分的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区间内,是不会考虑成本的,因此随意性的消费往往是非理性的。感性的冲动型消费,即使因为好奇获得了一种自己原本认为很好,但实际却差强人意的商品,这种选择的成本在今天的消费者看来完全可以无负担的承担。尤其是对于一般的吃喝玩乐等零售消费,这种特点非常突出。感性的胜利在零售行业非常明显。因此,新营销如果想在群雄逐鹿的零售市场分得一块肉,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是的。进一步而言,营销想在更加情绪化的消费者面前准确抓住消费者的心智,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这就迫使营销方式要做的更加深入,更加具有场景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场景化是人的行为的一种片段,是人的一种生活轨迹在商业上的呈现。场景就是对于生活片段的一种摘取。例如:泰国的广告为什么讲述的都是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将产品场景化,而不是为了产品而专门宣传产品,产品只是这个场景中的一个元素,是穿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因子而已。我们中国的广告也逐渐在品牌宣传方面慢慢学人家泰国的东西,例如有一则酸辣粉的广告就是如此,讲述的也是平常人的故事,视频最后展示符合主题的酸辣粉,让观众一下子记住了。也就是说,品牌的东西,在人们的消费方式更加感性的情况下,呈现的宣传方式往往也比较感性,数据分析、技术追踪、统计分析等理性的探究方式,目的也是为了呈现出来一种看似更加感性的最终的结果来。因为从逻辑上来说,如果市场上的消费者都是非常理性的话,也就没有那么多商业模式了,所有的追踪将会变得非常容易。但是这种营销背后,需要的是高度协同配合。例如:2018年,瑞幸咖啡异军突起,成了一种现象级的品牌。“小蓝杯”定位在新零售咖啡,强调的是互联网的场景化引流。其利用传统的广告定向投放,并利用低成本的模式,进行社群化的传播。瑞幸咖啡抓住了社群传播分享免费领券的特点,并用互联网轻型化的语言——小蓝杯概括其产品属性,从而尽可能的让每天出入于高级写字楼的白领们感受到一种随意的生活方式。整个营销的过程,简洁快捷,一气呵成,背后则是各个团队、各种营销手段的无缝对接,靠的是整体的协同作战。新营销其实说的是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关系,因为需求端的主体是人,所以这种关系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本质上,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文化。我们看到很多企业之前有市场部、有策划部、广告部之类的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部门各司其职,标准化对接,对于个性化的配合基本上都是割裂的、不成体系的。但是,在当前的新零售背景下,很多公司出现了很多创意部门,目标则就是关注这种基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体现小人物日常生活片段的微视频往往能够打动人心,其实就是人们对于这种艺术化处理生活情景状态的认可,在这种大的认可下,其中包含的一些产品,就有极大的可能成为被消费的商品。感性的胜利,导致营销方式变得很难,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消费者被营销方式裹挟着,营销方式也被消费者引导着,商业场景逐渐向生活场景靠拢,进而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关系“一切生活皆商业”。用户资本主义启萌,零售终于向最本质的主体——人”——回归大体而言,营销方式经历了:关系营销: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认为企业营销乃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整合营销:企业或品牌通过发展与协调战略传播活动,使自己借助各种媒介与其他接触方式与员工、顾客、利益相关者以及普通公众建立建设性的关系,从而建立和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互利关系的过程,包括营销战略与活动的整合,信息与服务的整合,传播渠道的整合,产品与服务的整合。网络营销:利用网络资源展开营销活动。信息营销:将信息作为企业资源,充分利用信息为企业营销管理服务。知识营销:通过学习与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比竞争者更有效、更准确地向目标顾客提供所期待的满足。就像之前所说,零售是最能体现人类生活情景的,因为零售与人的关系最为紧密,和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基于产品的营销,已经成了传统时代的一种符号,但是基于人的营销,则成为了新时代的一种突出标签。某种商业模式的周期越长,那么负载的转型负担也是比较高的。因为长周期的经营势必会形成一种观念或者文化,而人这个主体,一但被赋予文化,就会不自觉地将这种文化内化到其人格特征中,那么转型的难度就会大大增加。所以我们看到全渠道的建设过程中,有的零售商转的是相当艰难,但是最终还是死掉了。转型难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传统的营销方式中的各个环节不但需要彼此配合。更重要的是,传统的营销方式在遇到更加需要关注“人”这个主体的时候,其中所牵涉的环节需要某种程度地打乱重来。然而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因为上述的营销理论都注重于标准化的流程设置,对于人的心理方面的非标内容的要求,是难以应对的。因此,当前很多零售企业建立了CRM管理系统,进而将以上所说的几种营销模式纳入到CRM管理系统中。通过优化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最终直达目标客户的心智。CRM系统不仅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的方式更加洞察客户的行为,也能更加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个性化的出现,至少说明了通过整合传统标准化的营销模式出现了对基于客户的非标要求的满足。零售行业直指消费者的营销方式,将消费者主体看成是最核心的资源和一切营销手段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可以将零售看成是指向个体的商业行为,零售是个体的私产。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汇来表征这种意义,那么用户资本主义可能是比较准确的。基于用户的零售,终于从传统的行业中启萌,然后落地生花,最终蔚为大观,就像瑞幸咖啡一样。后续在零售行业,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零售案例是直接针对消费者进行营销的,而且我们也不排除这些营销方式将会更加新奇、更加切近人心,同时也更加让人看不懂。当然我们也应该有所准备,当海量的商品让消费者延迟满足感的愿望落空的时候,理性的力量同时也会存在,消费者也必定会逐渐呈现出比较理性或者更加理性的态势,来面对零售商业的冲击。那么零售也在那个时候,将会呈现出另外一片新天地,届时的新零售新营销也必将是一片新天地。当前,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资本主义,正在主导着新零售的市场趋势,但是这种用户资本主义还是处于感性的阶段,理性的因素虽然微光透露。但是,因为小镇青年、中产群体、老年群体等红利尚未挖掘完毕,尤其是当前被保健品和保健产品市场侵袭包围的老年人群体尚未脱身。小镇青年消费潜力仍旧巨大的情况下,新零售行业的消费者感性消费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理性主义的显露虽尚待时日,但必将来临。届时,用户资本主义将又呈现出一种新情态。但是不管怎么样,用户资本主义将继续主导下一个新零售发展的新时代,新营销方式也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无需置疑的事实。让我们拭目以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