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美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没有美术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没有美术的教育和没有美术的人生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美术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不可否认,它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的、极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尽管高中阶段设有美术鉴赏一课,但大部分学校因课程多、学时少、困难大等原因而放弃了此门课程,只有一些专业特色的学校搞得有声有色。导致普通高中美育方面的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发展认识和真正的感悟。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
那么,如何对高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
一、更新观念,拓宽知识
作为新世纪美术教师,要在艺术教育中自觉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特别是《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应该充分认识到美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特别是在美术教育中,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实施途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培养自信、自主、独立、创造性能力的一种手段;是发展学生个性、优化学生行为的一种活动;是体验生活、表达情感、陶冶心灵的审美载体;是面向生活,为未来参与社会、谋求生存的一种技能课程。
其次要拓宽知识。当今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教师如果躺在过去的知识里,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所以要注意基本功的自觉锻炼,扩大知识范围、增大见识、更新知识结构,为艺术学科的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广泛涉猎相关知识,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
二、 立足实际,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逐步完善高中美术教育
高中阶段是学生文化视野迅速扩展的阶段,也是思维最敏锐的时期。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呢?是勇敢、进取,敢于迎接挑战,敢于表现自我,对新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依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理论传授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求知欲强和好动的特点,既要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理想,还要培养他们丰富的创造力,使他们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对高中美术课的兴趣。
高中美术教育从无到有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如何把它设置的更科学、更完善,需要每一个高中美术教师付出心血和努力,我们没有经验可循,我们需要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因此,这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高中美术教学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发展自我特色,立足本校实际,制订校本教材,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这样才能使教师把对教材的重视,转到对学生的重视上来,创造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而美术课也不仅仅是欣赏课了,这里还会包括写生课、制作课、书法课、摄影课、陶艺课等,这样也就在承接初中美术教育的基础上,有发展、有创新。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注重对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高中美术教育不能逃身其外,必须在内涵和外延上增加它的容量,真正使高中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深化高中美术教学,以现代思维开拓美术教学新途径
孟子曰:“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要培养符合未来要求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就必须要改革教学方法,因为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手段。实践证明,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智能的发展有巨大影响。高中美术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虽然高中美术教育开设的时间不长,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作用,加之高中美术课主要以理论传授和作品分析欣赏为主,语言性授课方式成为主导。这种方式学生听一节课、两节课还行,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听,学生就难于接受了。其主要弊端是割裂了教与学的关系,“再好的理论也是灰色的”。这种单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作用,使教育效果减少了一半,甚至连一半都没有。虽然有的美术教师竭尽所能、挖掘教材,包括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教育空间,但由于立足于短期效应,忽略时代特征,使得教学难有质的飞跃。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学校美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1]
中文名
美育
外文名
aesthetic education
别名
美感教育
狭义
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广义
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教育
代表人物
席勒,蔡元培
体育美育将在中高考中“硬起来”
10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行解读。以往常常被视为“无足轻重”的体育和美育将被强化,在中高考中占有更重分量。
新华网 2020-10-17
快速
导航
历史渊源
美育的任务
对美育基本要求
美育的作用
主要原则
美育定义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1]
历史渊源
古代中国
“美育”概念的出现,是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来的。但是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在中国,刚刚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蛮状态而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便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部类发挥了他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2]
古代西方
在西方,也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产生了很卓越的美育思想。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规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哲学、科学、道德、体育,而且要有美育。音乐教育尤其受到柏拉图的重视,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使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因此要成为必修课。亚里士多德更全面地总结了艺术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 (二)“净化”、 (三) “精神享受”。认为音乐和诗(悲剧)能提高认识、陶冶感情、审美娱乐、振奋精神。这些基本观点,成为西方古代美育传统的思想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进入封建中世纪,宗教神学家把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内容归结为“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贯彻到宗教学校教育中。可以看出,西方古代美育课在教育的全部课程中所占比例,要比中国小得多,但始终没有中断美育,这和中国是一样的。以上说明,中西方的古代教育传统中,虽然都没有提出“美育”概念,没有建立美育的独立体系,但在整个教育中始终都包含着美育的内容,都是一种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2]
近代西方
到了西方近代,随着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美育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归属。“美育”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它并不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或科学教育,而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规律。以席勒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美育思想,之所以不同于古代,不仅在于它具有不同的历史内容,还在于它对美育自身价值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席勒用书信体写成的重要美学著作——《美育书简》,已经不限于教育的角度,而是从变革社会、实现人性复归这样更广阔的范围论述美育的。他看到资本主义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人性偏枯的事实,提出通过审美自由活动,来培养全面发展的完全的人。他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这一转变过程,只有通过审美自由这个中间状态才能实现”; “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们先成为审美的人”。席勒把审美教育看成是人性复归、道德完善乃至社会变革的唯一途径,完全离开政治革命、经济变革这个前提,因而只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空想。但是他对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敏感与批判,对审美教育特殊规律及其重大社会意义的认识,是一次历史的进步。席勒美育思想,对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中国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绍到中国的是王国维,而真正倡导美育并建立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人是蔡元培。蔡元培把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与中国“礼乐相济”的传统融会贯通,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立场出发,进行了充分的发挥,有力地反对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主义教育旧传统,为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
近代中国
美育实践与美育思想,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但究竟什么是美育,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普遍公认的定义。在中国,较早给美育下定义的人是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概括了美育与美学与教育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明确美育的特殊性质,容易使人误认为美育就是美学教育。而美学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必要条件,却不是美育本身。因为美学教育乃是美学理论、美学知识的教育,它与以抽象的概念、范畴为媒介、以理服人的一般理论、知识教育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美育则是以感性的形象体系为媒介、以情感人为特征的。虽然这个定义指出了“陶养感情为目的”,但美学理论如何能陶养感情,却缺少严密的逻辑说明,且又因果关系含混不清。当前我国学术界有些人认为,美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的手段。按照这种看法,美育完全从属于德育,因此在教育上没有必要单独立一项美育方针。这种观点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因为在近代之前,美育一直包含在德育之中。那时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美育的独立价值,因此与德育混淆不分。[2]
当代中国
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而今天人们的认识早已突破了这种历史的局限。
第一,美育不仅能提高道德情操,而且也能促进智力、体力的健康发展,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这是道德目的所涵盖不了的。
第二,把美育完全从属于德育,抹杀了它自身的目的——个体的情感需求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其结果不是个体与社会的和谐,而是社会吞没个体,极不利于人材的培养。
把美育看成是完成德育的手段,实际上是把美育看成一种纯然的形式,这与事实不符。美育虽然始终表现为一种感性活动过程,但在客体的感性形式中溶解着理性的社会内容,在主体的感性直观中历史地积淀着人类的理性能力,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把它只当作一种形式去对待,那已经不是美育的本身。[2]
美育的任务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我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
①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
②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1]
对美育基本要求
对美育的基本要求:
(1)美育内容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2)情绪体验与逻辑思维相结合。
(3)美育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
(4)艺术内容与表现的方法要统一。
(5)美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因材施教。
(6)美育过程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3]
美育的作用
蔡元培在1912年2月所著《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五种教育之一(其他四种为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德育主义、世界观),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通过美育,可以提升人们的趣味和情操,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该思想后被中华民国教育部立为全国教育宗旨之一方面。
1917年4月,他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再次集中论述了美育,认为纯粹的美育,能陶养人们的感情,使人有高尚纯洁的习惯,使人超越人我之见,渐灭自私自利之心。认为“盖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蔡元培之前,严复曾论及美术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作用。蔡之后,美育观念渐得普及。[4]
社会主义社会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育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是与个体生命状态、独立人格、综合素养等紧密联系的[5] 。它用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反映在艺术形象中的先进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来感染受教育者。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它能丰富学校的文化精神生活,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学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主要原则
社会主义美育的主要原则是:
(1)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2)美育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3)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
(4)艺术内容和表现方法的统一;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在中小学进行美育的内容,主要有艺术教育(文学、音乐、图画、戏剧、**、舞蹈等)、组织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美、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美和劳动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现、培育、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
1、”大学美育,从图书馆开始“意在强调要深刻理解并挖掘图书馆在大学美育中的作用,为此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两点:一是美之教育与教育之美的交融关系及交融之妙;二是大学美育重在知性美。宇宙奇观,奇妙的生命现象等都作为审美媒介,将会增加大学生的接受趣味,深化美育效应,同时增加人对大自然的亲和力。
2、中小学美育是育人导向明,中小学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学校中实袍并加强美育,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成为合格的跨世纪人才。
3、家庭美育它以家庭中的日常行为和环境为手段,以家庭中的情感因素为媒介,以培养和提高家庭成员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宗旨。同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相比,家庭美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形成影响最早。家庭环境是人所处的第一个世界,父母兄弟是人所接触的第一个群体。因此,家庭正是美育的摇篮。
(2)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影响时间最长。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人生的终点。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在家庭中的时间最长。
(3)家庭美育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影响最深。美育究其实质是一种情感的涤净升华。家庭构成的情感要素,也就是美育的要素。因此,家庭美育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家庭中固有的情感这一条件,特别是家庭生活中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范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最为深刻的审美影响。
4、社会美育是对全社会成员普遍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扩展资料:
我国社会主义学校的美育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
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我国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
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美的正确观点和感受社会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艺术美的能力等。
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家庭美育
百度--中国美育网
--社会美育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学校可以利用如下活动开展美育的途径:
学校可利用语文的常规课进行语言美、文字美、情感美等审美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书画展来开展美育活动。
学校可以利用演讲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学校还可以利用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