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思想意蕴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家园情怀:乡土中国强调对家乡、故乡的情感依恋和热爱。它强调家庭、乡村和地方社区的重要性,并认为这些是人们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根基。乡土中国追求的是一种平和、稳定的生活环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历史传承:乡土中国将历史视为人们理解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它强调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乡土中国的思想意蕴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研究和继承传统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以及尊重和崇拜祖先的形式来体现。
3、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乡土中国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它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尊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乡土中国的思想意蕴中,自然界的山水和江河被视为心灵栖息地,诗词、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常常以自然景观为灵感。
4、社区意识和人情味:乡土中国强调社区关系的重要性,注重亲情、友情和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它提倡平等、互助、包容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亲近感。在乡土中国的思想意蕴中,人情味更多地体现在对他人的关怀和扶助上。
总体而言,乡土中国的思想意蕴着重强调对家园的情感依恋、历史传承、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以及社区意识和人情味。它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是一种对和谐生活与社会关系的追求。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的老师和诗友、中国“新乡土诗派”主要发起人之一的江堤先生。一个月前,听长沙的一位朋友说,《长沙晚报》上有消息报道江堤先生已离开了他挚爱的诗歌热土绝尘而去,后通过长沙和诗歌界的朋友得到了证实,我不禁感伤至极,悲然泪下。算来江堤先生今年也才刚40出头,中国的诗人,从古到今,大都英年早逝,这是怎样的一个宿命啊?江堤先生并不是因情所困,他的生命是被病魔夺去的,真是无奈而又万分的惋惜。他给我们留下的,除了永远的伤痛,就是那倾注他毕生的心血、散发着田园气息的芬芳的文字了。
我离开长沙已整整13年,这些年来由于忙活着自己的生计,应该说已离开了我心爱的诗歌,与长沙的朋友们更联系得少了,尽管我很挂念,但终没有再怎么联系。87年底,通过我的战友楚人介绍,使我有幸认识了当时同在军中服役的诗人凡溪、山山、林林,再后来通过凡溪又认识了当时的著名诗人陈惠芳、彭国梁等,我们合计着办起了《诗歌导报》,向诗界推出“新乡土诗”园地,不长的时间里就在社会和文学界站稳脚跟,继而不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评论家谢冕在他的《诗歌的新境界》一文中写道:“我读《诗歌导报》时就感到了大欣慰:几位青年诗友,把口袋里仅有的一些钱凑起来,印成了这么辉煌的一张报纸!《诗歌导报》在提倡新乡土诗,有许多诗人响应,而且不少佳作,这就更让人高兴。”江堤先生更是十分关注我们的报纸,把最新创作的诗歌在第一时间发到报纸上来,并根据我们的恳求,欣然担任报纸的名誉社长,在他的支持下,使我们的报纸得以向全国进一步的推广。第一次见他,是在《湖南日报》社陈惠芳先生的那个狭小的居室里,当时湖南在长沙的诗界青年诗人代表10多人在这里召开“湖南省青年诗人协会”筹建预备会,很青瘦的脸,完全的“知识分子”派头,没有什么特别,他来自湖南大学。后来,除林林因为其它原因早前离开报纸外, 到90年夏天,山山回到了怀化,我与楚人上学去了桂林和石家庄,加上经济和政治方面(现役军人不许参与地方性质的各种组织和活动)的原因,报纸在91年夏天出完最后一期后不得不停了下来,我也开始了自己艰难的人生旅程。因此,我与朋友们几乎失去了所有联系。与江堤先生更是如此,但由于我骨子里还潜在着对诗歌的热爱,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还偶尔在书刊上读一读先生的诗作。
新乡土诗是87年由江堤、陈惠芳、彭国梁等人提出的。进入90年代,湖南青年诗人们把全部的精力付诸新乡土诗的凝结和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推动诗歌发展的毅力和决心。后来,包括《星星》诗刊、《中国青年报》、《青春》、《湖南日报农村版》、《湖南文学》以及台湾《笠》、《秋水》、《蓝星》、《心脏》诗刊在内的海外数十家刊物相继刊发了湖南新乡土诗人的专辑、专评或开辟专栏,形成一股强大的诗潮。而江堤先生就站在这股诗潮的前沿,引领着湖南乃至全国的许多诗人作出“回归乡土”、“回归家园”的姿态。
江堤先生自誉为“抱瓮者”。明代冯梦龙的《古今笑史》中有一则史料叫《人抱瓮》,其原文是这样的:
羊锈(注:因字库无料,此字应该是“王”旁)冬月酿,常令人抱瓮,须臾易人,酒速成而味好。
抱瓮,就是抱着酒坛子,用人的体温酿酒。他说,自己生于乡村,栖于城市,抱着乡土的瓮在城市之间行走,仅有的一点家财都装在瓮里了。而这些家财,莫过于就是一卷《农耕史》、一卷《移民史》、一卷《家史》、一卷《族谱》,几付药方,以及红薯、土豆、萝卜、农药、化肥、水车、稻种;无非是田埂一样蛇行的民谣,原野一样宽厚的粮店,森林一样密集的楼群,野草一样繁殖的公害,星斗一样常现的饥荒;无非是红旗下的迷惘,是破碎生命的激情,是市井风物的伤感,是两栖者幻游的忧心,是夜生活死亡的摇滚……无非是一切与宿命中的家园有关的思想、逻辑和哲学以及人情所系的与生命的感情生命的本源生命的根相关的物质。是啊,他早知道这宿命是无法抗拒的,而他心中的宿命隐忧是不是来自他对家园的“生命的感情”?即便他早知道了是这样的生命归宿,也是要抱瓮不放的。
帕斯说:“我是人:我最终做得很少/而夜晚硕大无朋。/但每当我仰望:星群发白。/我无意中明白了:我也被写下,/并就在这非常时刻/有人费力的解读我”(《奥克塔维奥 帕斯诗选》)。帕斯阐明了诗与诗人的关系:诗人创作诗,而诗最终创作诗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终创作出诗歌的人或许可以称为诗人,而最终能借助诗歌文本回溯和“解读”的才是真正的诗人。因此,诗歌文本是至关重要的。而江堤先生的新乡土诗文本,并不是想象中的精神幻游和远离故土的纯粹记录,更不是以简单的客观真实重复旧时代的混声合唱,而他是用一枚复杂的心脏倾听着,倾听来自于事物内部精神家园破碎的声音和行而下的有缺陷的城市工业文明对行而上的有秩序的自然生态文明强暴的声音。他深知,这种艺术的追索过程,有可能将使自己深陷精神牢笼不能自拔,置身于抱瓮之前不曾料到的危险境地。但他,义无反顾。这种气概,就像是艾伦金斯伯格远离美国本土,栖身于农村包围着的城市,昂头在废墟上大声嚎叫:“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表现出一种自信的苍茫。
对于“乡土”的接近,是从自身生命现实出发的。江堤先生和他的诗友们持取了一个与“流行情绪时区”完全相反的姿态——缩小自己,缩小到与一株庄稼同等的位置,以便更真切更广泛地感应和仰视乡土空间的精神内涵。江堤的诗,其中一部分属于现时心态对过去乡村生活的回忆,内中常有一种对清贫生活中生命品格的淡淡的忧伤。“这还是五月……/母亲蜷缩在田埂上/梦中还叫着水稻的名字”(《遥望母亲,望到雪》);“一年的最后日子/木瓜村的那株芹香草(即先生母亲的名字)/如何能面对雪”(《木瓜村阳光灿烂》)。这种入微描述中含带的真切情感,表明江堤脱去矫饰后对乡土底蕴进入的能力。而另一部分诗则是他现实城市生活乡土情感的表述。“小儿夜哭/乳头在嘴边/乳汁一滴一滴落下/像檐前的雨水……/儿子在这时开始说话/妻子懂/我却不懂”(《夜闻啼鸟》)。
“在湖大许多人认识我/但他们不是兄弟/我举着白菜/在校园里行走。样子像教授”“我果真是‘教授’/认识我的人早白菜名录里/发现过/他们很惊讶/常常是下班的时候/站在路边注视/我举着百菜并没有低头/白菜在头顶发射光芒/那光芒使一些文字闪光/譬如论文譬如诗”“在湖南大学里/每一步都很孤独/我独自种着白菜/潜入乡土生活”。江堤先生就这样骄傲地举着白菜从湖大校园里一直走来,而今,我看见,他又举着白菜一路走去,永远地消失在湖大校园里,走进了生长那株白菜的芬芳的土地。而那紧贴土地的脚步声,还在校园、在三湘四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乡村土地上回响。是啊,乡村有水稻才成为乡村,只有在水稻扬花的时候才是美丽无比的:“水稻扬花的时候/空气充满暗香/我们重新回到语言的起点”。因此,他要回到生长水稻的起源去。他真的在水稻扬花的季节,去了……
乡土中国的恋爱具有以下特点:
1 家庭约束重:在乡村文化中,家庭的约束力很强。家长在孩子的婚姻选择中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他们总是关心子女的婚姻问题,对配偶的身份、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影响因素都很看重。
2 婚姻对等:在乡土中国,男女双方的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往往是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和因素。女方常被要求有附带资产,男方则需要有经济实力和地位保障。
3 公婆媒妁:乡村文化中媒妁文化相当盛行,公婆媒妁是恋爱和婚姻中的重要一环。公婆可以通过亲戚朋友或私人媒妁等方式为子女介绍朋友或伴侣。
4 相互利益:乡村文化中,婚姻往往被看做一种相互帮助、互利共赢的关系。男女之间的“爱情”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伴侣的能力、资产、社交网络等也会影响到婚姻的选择。
总的来说,乡土中国的恋爱观念较为保守和传统,婚姻的选择和巩固往往被视为一种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也使得乡村文化逐渐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
文:赵春华
图:来源网络
1
我爱这片土地——我故乡的这片土地。
我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度过了自己的少年,也度过了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在故乡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二十多年,吃了二十多年的苦,受了二十多年的罪,但我并不怨恨它,并不嫌弃它,也并没有想要彻底离开它,甚至想彻底忘掉它。因为我对这片土地太有感情了,我与故乡的土地是难以割舍的,难以分开的,一生一世都难以割舍、难以分离。即便这二三十年分分离离,很多的时间都是在都市生活,但心里也是总是想着故乡的,念着故乡的这片土地的。
一个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他的内心世界还有另一个世界,还有另一片值得它日夜思念的地方,这是很幸运的。一个人就怕除了自己生活的都市,再没有其他的牵挂,再没有一个值得自己向往的土地,这是悲哀的。好在我还不是这样悲哀的,我是幸运的。
2
我爱故乡的土地——我故乡的这片土地。
不论在任何时候,特别是我遇到了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在我烦恼和忧虑的时候,在我不顺心不得志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这片土地,我感到自己的精神有着落了,心里也就踏实了。现实再残酷,生活压力再大,人生再艰难,只要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这片土地,我的身上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我的精神振作了,我不会趴下,大不了回故乡去,回到故乡的土地再去种地,种白薯种玉米种倭瓜……老天爷饿不死傻家雀,天塌下来有地接着,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一切都会过去的。
3
这就是故乡的土地,它总是给我信心和力量,给我精神的支撑。
在故乡的这片土地,我感到自己身后有坚强的后盾,脚踏在这片土地上心里踏实,不会摔跟头。
因为有了故乡的这片土地,这是我心灵世界的大后方,人生 情感 的大后方,我不再那样依恋城市,不再把都市看得那样神圣;城市再好也不是自己真正的家,生活在都市的人总有一种游子的感觉,总感觉都市不是它 情感 和心灵停靠的港湾,它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不是生命的最终目的地。因为都市没有一寸真正属于每个人的土地,每一寸土地都是大家的;生活居住的高楼上的人们是难以接到地气的,生活再舒适也不值得羡慕,我倒是羡慕乡村农民的生活呢!那样的生活有泥土的芳香,天天能够闻到这样的芳香是幸福的。
4
我爱故乡的土地,我故乡的这片土地。
为什么我如此地爱着故乡的这片土地?因为我的生命是从这里起步的,故乡的土地是我生命的摇篮,故乡的这片土地给了我清苦却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为人的质朴与善良,给了我青春的遐想,我的青春就是在故乡的土地上开始飞翔的。
我爱故乡的土地,因为我爱生活;我爱故乡的土地,因为我爱人生。
砖瓦、房屋、农具。当代乡土景观中“回归情感”的创作元素有砖瓦、房屋、农具。乡土元素不单指乡村地区的砖瓦、房屋、农具等,还代表着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风土人情等。人们犁地、播种、管理、收获等过程中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工具,都可以打造为景观元素。
乡土,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简单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简简单单,朴实无华,这就是乡土!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日益加深,乡村整体意象都遭到了破坏,淳朴的特色民居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硬性的道路将农田划分的支离破碎。
乡土文化气息,正在遭受着当下城市文明的侵蚀,乡村间的原始建筑、景观正在消亡,这将使得老一辈人和当下的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于“老家”的记忆,使得人们对于乡土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逐渐模糊。
伴随着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中……
1、消失中的乡村乐器
乡村老一辈都几乎都会拉二胡,吹笛子,春节舞狮,敲鼓……现在年轻的一辈,沉浸在网络当中,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敲鼓、敲锣……
2、消失中的民间书法
几年前,农村贴春联还不流行印刷文字,农村里有几位叔伯书法写得特别好,春节前去老师傅家请他写对联的人特别多。现在渐渐的,大家开始贴印刷春联、广告春联,那种用笔墨纸砚挥毫而就的气势越来越少。
3、消失中的传统礼仪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农村,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读书长大,都说普通话,那些方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几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作者:556自律训练营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533e713c658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