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

如何对待逐渐疏远的朋友?,第1张

疏远的朋友总是在所难免,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要学会顺其自然。保持良好的心态,心存感激和他们挥手告别,感谢他们曾经来过我的世界。不后悔你来过,也不遗憾你离开。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朋友,学习中有学习伙伴,工作中有同事,如果不是一起成长,方向一致,分开是意料之中的。时间和距离容易把友谊越拉越远,不需要去悲伤往日的美好,我们能做到,就是好好保存过去。然后向前走,人生本就是一场独行,认识的各色样人都只是过客,而不是你的依赖。

偶尔也会觉得心寒,曾经玩得那么那么好的朋友,怎么说陌生就陌生了呢。但我除了向前走,别无他法。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只因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人和人的相遇和别离都讲究缘分。

追溯到小学聚会,很多人都很陌生了,有些人变帅了,有些人变丑了,有些人已经记不得名字。当看到那些曾经玩得好的人,本来应该很高兴的心境,却变得莫名的尴尬起来,少了当初叽叽喳喳互相八卦的声音,只剩下互相的寒暄,问着彼此的近况,然后就默不作声了。

现在就是因为这种回忆里的友谊而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多多联系对方,可只是我一个人是这样想的,对方也那样对我不闻不问的,一个人去维持又有什么用。

我们不能强求逐渐疏远的朋友留下,但是我们还是依然可以偶尔的关心他们,有空一起吃吃饭其实也挺好。

很喜欢一句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但愿,我们都能遇到那么几个值得一生去铭记的朋友,老了可以坐下来喝喝茶,唠唠嗑。如果不幸你在半路和我走丢,我也不会埋怨你,依旧祝福你有新的朋友。

想对我的老朋友们的新朋友说:“请照顾好我的老朋友呀!”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1

  一、话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这一单元选取的四篇课文都是写自然景物的,分别描绘了旖旎的春光、多姿的冬景、茂盛的竹林和绿色的草原,呈现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展现了丰富多彩、姿态各异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念和热爱。

 《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那绿藻……无不给人美的享受。它以无穷的魅力吸引读者的心灵回归自然,为我们在教学中开展丰富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充沛的资源,所以学习本文,首先得利用其审美价值,引领同学进入作者营造的美的意境,整体感知,获取美的享受和熏陶。

 走进课文,包围你的是满含温情的亲切优美而生动的语言,老舍先生不愧是卓越的语言大师。一系列的比喻、拟人、抒情句是作品给我们的极好馈赠,这就为同学积累感悟语言、提高文化品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所以教学本文,积累语言也是对同学极具体极实惠的丰收。

 《济南的冬天》更为独特的文本价值在于: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浑然天成地运用了丰富的写景方法和技巧,实为同类作品中的典范。所以教学本文,学习写景的一些方法是对同学进行写作引导的最好资源。

  二、说学情:

 《济南的冬天》一文,所讲的内容是同学们并不熟知的区域——济南,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还没系统学习地理知识,对济南的了解甚少。但他们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与家乡冬天的比较,对济南的冬天一定会随作者去感受,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他们还有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乐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学习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三、定目标:

 1、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同学本身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本单元编排的意图和本文的特点应抓住以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作者老舍及与课文相关内容;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写景的多种方法,并用之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2、教学的重点难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

  四、析教法: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经历着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教师要更新观念,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同学思想品质,思维能力的培养,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按照“教师为主导,同学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在引入本课教学时,启发同学思考为何老舍要写冬天、写济南的冬天呢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这样一启发,同学有了“惊奇”和“疑问”,自然地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思维。

 2、以读促学

 教学本文时,引导同学从读中获取信息,从读中探究作者写景的方法,从读中体会作者感情。这里所说的读是要真正地读进去,读法多样,默读与朗读、齐读与个别朗读等。默读主要是让同学能够迅速归纳概括知识要点,朗读主要是让同学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齐读是为了体现语言的节奏美,个别朗读主要是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示例迁移

 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本课中有两段写景最为生动,而且写法大同小异。教师只需重点指导同学学习一段,另一段则让同学用学习前一段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既是学以致用,又是一种习得。该课文学完之后,布置同学写一篇作文,也是这方面的道理。

  五、定学法:

 新课标指出:同学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同学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同学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同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同学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体会到在给同学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学会学习。依据本课的实际内容,结合初一同学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日常学习态度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对同学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诵读法

 通过默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体会老舍清新朴朴实的语言风格,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言美、语意美、语境美。摒弃课文分析的老套路,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到“读”书的根本轨道上来,让同学充分体验作品的原汁原味,获取作者最初的思想和艺术特质感受,培养其思维的创造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之所在。

 2、设问法

 同学一边读文章,老师一边设疑,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同学既自主学习,又合作探究。

 3、比较法

 教师提出两种情况让同学通过比较,从中总结出其中不同,从而明白其优劣,作出正确英明的选择。比如,让同学体会“济南的冬天”和“冬天的济南”之间的差别;体会把“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另起一段与课文原来写法的不一样。

  六、谈设计: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同时考虑到,由于基础差异,智力差异,学习习惯差异的存在,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遵循“面向全体同学,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是从“启发导入→初读,整体把握→精读,学习方法→品读,体会感情→习作,学以致用”五个环节、两课时来组织教学的。下面我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设计。

 (一)启发导入

 在你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几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同学答后,教师再接下去说)。在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没有这么一个地方,那儿的冬天与众不同呢?让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冬天的济南》看看。

 激趣是教学中不可小觑的一个环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学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大的困难他也愿意去克服,学起来自然主动积极,而且学习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灵活多样,讲故事、猜谜语、听歌曲、看挂图等不一而足,我采用的方法则是唤醒同学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对比中萌生求知欲望。

 (二)初读,整体把握

 1、让同学朗读课文,并思考两个问题:

 (1)课文写了济南的冬天什么特点?请用文章中的一个两字词语来概括。

 (2)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待同学有了自己的想法后,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这一步骤,有两个理由:一是让同学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让同学把握文章总—分的结构。

 (三)精读,学习方法

 在初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同学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欣赏的段落,并把它仔细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喜欢。由此自然过渡到对文章第三段的精读,教师指导引路,同学在读中思考总结,归纳出“抓特征、有层次、有映衬、有虚实、有动静”五种写景方法。然后再让同学小组合作用学习该段的方法对比学习第五段,看看第五段是否用了这些方法,有无新的写景方法。最后教师让同学质疑第五段,大家共同解决疑难,并明确该段新用的“有远近”的写景方法。

 学习这两段,花费的时间相对长一些,因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主要就是想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给同学一些方法,让同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四)品读,体会感情

 在重点学习第三、五段后,让同学再回到整篇课文,默读课文一遍,想想: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济南的冬天的?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各有一句话,满载作者这种感情,你知道各是哪一句吗?对文章的结尾一句,你觉得放在最后一段末尾妥当吗?你有什么建议?有人提议把题目《济南的冬天》改成《冬天的济南》,你觉得可以吗?

 设计这些问题,一是让同学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二是让同学了解“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的写法;三是让同学要批判性地读书,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唯他。

 这一环节,是一个从课文中走出来的过程,一个把文章由长读短的过程。

 (五)习作,学以致用

 让同学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布置写作,用意只有一个,就是让同学巩固在课文中学习到的众多写景方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会把景物写活、写生动。

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合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的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语文济南的冬天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的冬天》(板书:济南的冬天+老舍),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策略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写的一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二)学情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在我看来,大多数的学生应该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说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重在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2教学重难点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重点放在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上,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

 1根据语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通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在景物描写之中,寄寓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写法,体会作者借景抒发的赞美之情。而若要达此目的,就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使学生深入文本,深刻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为此,本设计围绕“读”字做文章,抓住“读”字开展系列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读中悟,悟后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力。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增强教学直观性,扩大教学容量。

 学法: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及策略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特色。今天我们单表一下多姿的冬天。和学生一起欣赏燕京一带冬天雪花,感受边塞冬天的奇寒;东北的冬天,云南的冬天。引出素有“泉城”之称的济南,冬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看一下冬天的景象,感受一下冬天的气息。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

 1学生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自己经历感受过的冬天的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用几个词语概括老舍笔下“济南冬天”的特点。

 3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济南给老舍先生的最大感受就是——温情。于是,全文处处围绕体现着“温晴”,也体现着“温情”。

 三、以温晴识温情——“温情”在我身边

 学生朗读第一段,小组交流,领会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济南温晴的特点。

 因此,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

 四、以温晴看温情——“温情”在我眼前

 有人说老舍是一位丹青高手,整篇文章无论从立意,还是从构图色彩看,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从细部看,这幅图画又是由多个画面组成,而每个画面都充满着温情和希望。

 教师引导学生跳读课文,寻找温情的画面,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并说明其理由。

 1摇篮安睡图

 2雪后小山图

 3山村卧雪图

 4玲珑水晶图

  五、以温晴赏温情——“温情”在我心中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进入对温情的赏读。

 老舍先生在本文中描绘了济南的山、济南的水,借山水来展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在鲜明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这里的山水情意浓浓。作者在写作上也展开联想、想象,以温情的形象来比拟温情的上水,用包含温情的语言来描绘温情的山水。

 (一)走近温情的人物形象

 景物本身没有生命,没有感情,可是作者拿它当“人”来写。如此,景物也就有了意境,有了感情,有了情韵,有了内在美。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用人物形象来比拟山水的语段,体会温晴的特点,然后学生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1守护摇篮的母亲

 2细致周到的护士

 3健美优雅的女郎

 4娇美害羞的少女

 5俏美柔情的女子

 老舍先生不愧为文学大师,他智慧的将印象中的事物想象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而又都充满温情的女性。如此,既写出了冬天的暖,又写出了冬天的美,突出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老舍先生为什么只选取女性形象来比拟描绘呢

 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形象能体现温暖、柔美、慈爱,能与济南冬天的秀美、温晴特点相吻合。

 (二)品味温情的语言

 本文语言自然、质朴,亲切、柔和,充满着温情。像美丽的女子情态可掬,又像慈爱的母亲娓娓叙谈。

 学生先跳读课文,标划出富有灵性、含有意蕴的动词,然后体会口语化、情感化的词语,找出类似语句,进行品味。

  六、我笔下的“温晴”和“温情”

 1教师总结:

 老舍先生写北方中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集中突出了冬天里“温晴”的特点。为了展现这一特点,作者抓住了“暖、秀、绿”着墨,写出了春意,写出了生机。之所以如此,皆在于作者内心蕴含着的“温情”,是作者温情的体验有了这种种温情的意象,是作者温情的感受有了这美妙的表达。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2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体会,运用“温晴”和“温情”两个词语,写几句话。

 五、时间安排

 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

 30分钟

 归纳总结

 2分钟

 写作练习

 5分钟

 六、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温情的画面

 温晴 温情 温情的人物 温情的语言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一# 导语高一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将来决战高考取胜的关键阶段,今早进入角色,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 为你加油!

1高一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人类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有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和邮政通信等。地域联系对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各种地域****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进了世界商品的循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此,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的编写,就是选择了交通运输这一最重要的地域****进行要点的讲授。

 本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通过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的比较,阐述了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发展趋势,并选取了“南昆铁路建设”等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及其发展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内容较少,且欠缺深入的分析和具体的实例,单纯的讲授教材中的内容并不能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对交通的区位因素分析等内容进行深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交通运输的方式及其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②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及运输要求,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及线路。

 ③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④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有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表格分析五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又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交通运输网的发展趋势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要求在分析地理事物时,具有运动的、发展的眼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加强交通环保意识,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树立交通安全和公共道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及选择

 教学难点: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式讨论,讲练结合,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学习现代几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各种交通照片和交通网地图,同时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合理利用选择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使交通运输更好地为我们生产生活服务!

 三、说学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案例教学、讲练结合,读图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图表材料和案例材料,提取信息,掌握知识要点。从交通方式的选择到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做到了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和发表意见、动手填图并完成习题,全程投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了课堂的实效。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学习。开门见山式导入人类的地域活动联系,并设计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到的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引出第一部分内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讲解。通过导入,让学生明确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对交通运输工具和方式有感性的认识,以便于下面教学内容的进行。

 其次,进入新课讲授。由于学生们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面的讲解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阅读课本的图来学习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交通运输方式的掌握,仅仅知道其优缺点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问引导出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并通过实例与学生共同分析,选择出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得出要综合考虑,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根据运输对象的特点和运输要求,选择运输方式的结论。

 接着,过渡转折,引出交通运输网,通过“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蜀道”到近代的“青藏铁路”,以及从“畜力-船-汽车-飞机-管道”交通工具变化来综合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并结合书上的“南昆铁路”的实例,来具体分析几个因素对南昆铁路的建设的影响。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培养,意在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适当作业,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有运价、运量、运速。

 二、交通运输布局

 1、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技术因素

 2、南昆铁路分析

2高一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内容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课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刻的探究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本节课作为本章知识的总结与升华,具有概括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理想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根据教材资料,看到存在的农民工现象,认识该支队伍对常熟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该现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采取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汇报总结、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的能力。

 德育目标: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综合分析农民工现象对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提出解决的方案。

 教学难点:运用教材案例,对农民工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

 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整章知识之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主要考查其对本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地理要素的积累程度。首先,学生可以在课前做好适当的调查工作,用实际的案例来说明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问题;其次,在课上,学生要发扬合作精神,进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得到真知;最后,在课后,可以在教师的知道下,完成调查学习的报告,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视频:农民工大量涌入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引出对农民工现象的探究。

 2、学习新课:

 a、通过对资料一的分析,来认识农民工这一现象——发现问题。该过程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讨论发炎为主,让学生发现问题。

 b、基于对农民工现象的认识以及资料2的分析,请同学辨证的分析出这一现象的利弊——分析问题,当然,这一部分内容还是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但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

 c、最后,请同学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应该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局限于书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课堂小结:本节课作为问题研究课程,探讨了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现象,了解了农民工生存的环境,以及体会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合作探讨,得出了一些列解决的方案。着重培养大家对于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加大家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

 五、说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

 1、现状

 2、影响

 a、对农村:

 b、对城市建设:

 3、解决措施

3高一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原材料、能源、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本节是继农业之后又一节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材。所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工业的基本状况,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应知道的基本常识。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彼此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一部分“工业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国工业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点的呈现方法。首先介绍我国分布大势,然后以实例分析工业分布的类型及特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第三部分“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介绍概念、特点及分布等,让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我国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渗透了思想教育。

 2、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3、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业的分布,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读图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分析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条件。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工业基地、工业区和景观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和工业的系统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变化,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我国工业的分布;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区的形成和发展条件5。课时安排本节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工业及其重要性”,第二课时讲“我国工业的分布”,第三课时讲“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说教法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于此,本课采取的教学法是:情境教学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过程探究化。

 三、说学生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交通和农业的内容,对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知识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对这类内容来说,学生普遍感觉较为枯燥和遥远。时代需要我们教师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本课学法为: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举一反三,构建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三课时的内容,因而我的说课将会以块状知识为框架来展示我的设计思路。第一块“工业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

 对《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的处理:一提到工业,学生们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和遥远。为了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课的学习,我采取了隐形导入课处理。

 将所学问题以问题情境化来展示:要求学生们观察教材图4。23和投影片,让学生归纳汽车的生产过程和工业的概念。对《工业的分类》的处理:结合图4。23和教材110页活动第二题,让学生归纳。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的处理: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将枯燥的说教式的内容变成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式的活动教学。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合作交流,学会自觅知识,自得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教材108—109页四个角色,要求学生们任选一种身份,结合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从各自的行业角度寻找与工业生产的联系。通过学生自身参与活动探究来体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工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处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来处理,让学生结合教材109页活动第一题,回忆自家有哪些工业产品并“追根寻源”,通过以上途径来感受工业产品跟我们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国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盛况的短暂视频,燃起学生的热情。最后出示一些设施、装备、及特技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兴国、工业兴国的'观念。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XX。第二块“工业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对于《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的处理:[出示课件提问]对照“我国工业的分布”,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抢答]——京广、京沪、哈大等铁路沿线,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国意义的工业基地;——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地区。

 关于《区域发展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的处理:指导学生读图4。26“辽中南地区”、图4。27“沪宁杭地区”,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据图例熟悉图中的矿产资源分布、工业城市工业部门的构成、交通路线,最后根据活动1。2的要求组织学生讨论,重点探究区域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学生对工业部门饼状图接触不多,教师应让学生在充分熟悉图例的基础上分析工业分布的特点;学生在了解了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后,对于这部分区域工业分布的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从中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掌握地理学习的科学方法。)

 [师生小结](学会知识归纳的方法。)

 其他影响条件如政策、环境、劳动力等。(结合教材112页活动第3、4题并联系汾湖开发区和吴江经济开发区,解决问题,体验进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关于《合理分布工业》的处理,我主要是利用课本112页活动题第4题来完成,《发展乡镇企业的好处》(——工业分布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别;能使分布工业更加均衡;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再结合汾湖开发区。第三块“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我采用以下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结合课件和教材“北京高新技术园区”,介绍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术产业?[学生回答]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兴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通过观看中关村的视频材料,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有什么特点呢?

 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科技人员比例产品增加值生产增长速度产品更新换代周期投入的研究开发费用(加深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及特点的理解。)对照教材图4。30并结合本地开发区,说出高新技术开发区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回答]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开发重点。沿海、沿边、内地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点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教材115页知识后回答——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以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开发以贸易导向型的产业;——内地以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请学生阅读P115活动1的三则短文,然后回答活动2的(1)(2)(3)小题。

 五、谈个人特色:

 努力体现以“活”为宗旨的地理课堂。这个“活”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课程理念方面,既体现“回归生活,关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动建构方面,改变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师为绝对主角的课堂环节设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现活动建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活动组织实现智慧传递和生成。再次是课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学生能够心动大于行动。发散的、多维度的、积极的思维令学生们张扬个性,充满灵性。将地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客观世界,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初步解决问题。

4高一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本章教材是前一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姊妹篇。教材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阐述了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高中地理人文地理部分的重要章节,尤其是本课所研究的以意大利工业小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贴近社会实际,对我国(尤其是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现状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分析工业生产活动的合理选择和布局以及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

 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5高一地理说课稿优秀范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天气》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天气》是初中地理的一节重要内容,课文通过精妙的各种天气展示设计让学生能了解天气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表现出天气的多种多样。通过对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能更好的完成三维目标,同时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能为培养学生了解天气、模仿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预报的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们新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各种天气的判读,学会判断哪种空气质量对人有益哪种气空质量对人有害。

 能力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向同学或者其他人播报天气预报,能自己找出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变化。

 情感目标: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了解天气的多种多样,从而热爱地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这节内容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天气、空气质量和人们的生活关系,积累有关天气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知道天气和地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地里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我主要采用提问法、练习法、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二十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因此我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安排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兴趣是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我让学生看书上57、58页的并提问“同学们看看这两幅图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想不想知道它和我们怎么产生关系的吗”通过这样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这节内容中来,从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

 (二)初读内容、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把课文中出现的不理解的地方圈划出来,然后我在精心教学把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仔细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点,以此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这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页,要求小组以合作竞争的意识完成两个任务:找出本页主要讲的内容以及它和我们的关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突显重难点、积累知识

 分析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仔细看56页济南天气预报和60页的图,知道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了解天气变化。要求学生分角色模仿天气预主持人播报天气情况,并提问“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谁播报得更快捷、更准确,好不好”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点,学会实践运用。

 (五)迁移训练、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天气信息的获取途径,掌握了播报天气情况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放学后找出天气信息的其他获取,让他们向同学或者家人播报一组天气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六)总结与板书

 带领学生回顾这节内容,了解知识点,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清晰、有条理性,让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四、说教学总结与反思

 通过我一上说课的思维结构,我相信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得到大大的提升。我希望以灵活多样的教法和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法的指导,充分利用教材顺利二高效的完成三维目标。但我的教学实践经验有限,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给予我帮助,我将不甚感激。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初中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1

  一、说教材

 《望岳》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板块第一课。本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学习本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为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杜甫的胸襟和气魄,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与技能: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说教法学法

 埃德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老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我力求达到让语文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属性中来,突出其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学科回归到一种真实和质朴的状态,不花哨,不走形式,不摆空架字。语文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是生动的,立体的。更是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美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思维过程的真实展现,一种从不会到会的的过程。从教者到学生一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展现,而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问题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更引起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继而寻求到一种较为合理的解决手段。我个人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本决定不了读者,那么教师也决定不了学生,而是学生决定教师。因此我渴望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讲解,引导,到放手,梯度式的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掌握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从歌曲《我爱你中国》的歌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产生一

 种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课堂,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为深入体会内涵做铺垫。

 (三)简要的教学过程:

 讲读第一联,突出写作特点及蕴含感情。

 师生合作研读第二联,体会用字的精妙及修辞方法

 自主学习第三联,多角度进行赏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能力。深入探究第四联,体会其中的哲理,深入理解作者伟大的胸襟抱负,及伟大的人格。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五、总结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继而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2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

 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

 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A、预习课文的方法。B、朗读文章的方法。C、质疑的方法。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

 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

 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 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 (分) (总) (分) 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画美 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 (主) (特点)(次) 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 顺序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3

 一、作家作品简介

 紧接着导语,老师说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展现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孙犁。借着对孙犁进行介绍,重点介绍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学流派 “荷花淀派”。

 二、景物描写品读

 紧接着作家作品的介绍完毕,老师又说,既然孙犁笔下的白洋淀如此美丽,那就让我们一度为快吧。

 1美句美读

 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后,并且把这些句子充满感情地读出来。

 2美句品评

 学生就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老师总结:这些景物描写写得好的理由在于:1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手法的综合运用。

 2真实的写出了水乡独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着对白洋淀深厚的热爱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节

 如此美丽的白洋淀,是谁破坏了这种美呢

 学生齐声回答,是侵略战争,是日本鬼子。

 老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在这片芦花荡中,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1听故事:听课文录音朗读,整体感受故事。

 2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说故事: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怎样说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节的铺垫和环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有矛盾冲突和高潮的出现;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美丽的芦花荡上演绎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上还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学生,学习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并遵照以上四点讲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学生讲完以后,老师总结发言:同学们讲的故事都很精彩,一个个抗日故事听得人热血沸腾,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60年前纷飞的战火已经远去,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很多很多。美丽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污,今天,世界各国人民纷纷举起了和平的旗帜。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努力缔造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新世界,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到此结束,最后让学生明确了下一课时的任务,即进行人物分析。我对《芦花荡》一文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批评指正。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4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2、课文解读: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且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3、教学目的

 1)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 能力目标:

 a、 让学生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二、说教法

 1、 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合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2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说课教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还可阅读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济南的秋天》,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所带来的困难。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的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二)、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总结——反馈练习”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一提起北国的冬天,总会让人想起“大雪纷飞”、“寒冬凛冽”这样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皑皑的北国之冬中,有一个地方的景色与众不同:它的气候温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这个地方就是济南。这节课,我们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导下,一起到济南领略济南冬天的奇景。

 2、讲授新课:

 (1)初读课文,采用默读法,限定时间,要求学生不回读,全神贯注的读,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通过读去整体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找出能够支撑作者说法的地方,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2)精读关键段落(3-5段)

 老师可适时发问:你最喜欢那一句,为什么?

 设题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品析重点的语句,体会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难点的很重要的环节。

 解题思路:让学生先读再说,甚至用多种形式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句的妙处。

 (3)使用探究法,老师展示四幅,让学生再读课文,并评价老师所展示的,哪些地方与课文内容相对应,哪些不相符。

 设题目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更为主动的去探究知识。

 这种方式将一改以往的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给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来,以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

 (4)以写促情

 要求:请仿照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结合前几天本地的一场大雪,写一写我们孝感的冬天。

 设题目的: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抒发自己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感情。

 写完后让学生交流,老师予以鼓励,达到本课高潮。

 3、归纳小结

 让学生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见解都予以肯定)

 4、反馈练习

 让学生讨论: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设题目的:让学生领悟散文的特点、结构及抒发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课时。

  六、说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

 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景中有情 热爱、赞美

 城外远山——小水墨画

 水:温暖、清亮、透明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食、石、见、祗”的音与形,理解文中“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的意义,重点学习加点的多义词。

 2掌握文中倒装句的定语后置句与介宾短语的用法,掌握省略句。

 3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比喻义。

 4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5结合已知的文言知识,加以区别比较,来巩固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

 二、课堂设计思路

 由于本文是浙教版初三(下)新增课文,而且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将文言文的语法与句式加以综合掌握,学会区别比较,并能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所以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落在字、词、句的教学和理解本文中心思想与作者托物寓意的写法上。

 ▲字:本文中有如下多音字与通假字:(可制成幻灯片出示给学生看,加深印象)

 食(shí)石(shí/dàn)见(xiàn)只祗(zhǐ)

 ▲词:(加点词可制成幻灯片,用于“一词多义”的教学,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辱、骈、虽、等、安、策、临、其、之、尽”。

 ▲句:

 (1)倒装句

 ①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

 联系以前学的:“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即“富僧者”。

 ②副语前置:“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

 且该句的句读也非常重要。

 (2)介宾短语的用法:

 ①策之此处介宾短语作动词

 ②骈死的补语,在动词之前

 ③祗辱或之后翻译均可

 ④今[以蒋氏]观之作动词的状语

 (3)省略句:

 ①(人)策之不以其道

 ②(人)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马)鸣之而(人)不能通其意

 此练习也可以作一词多义“之”的练习。第③句的“之”是语气助词,无义。可联系旧知识,出示幻灯做课堂练习。如“久之,蛇竟死”,“公将驰之”,“填然鼓之”,都是“之”做语助词,无义。

 ▲中心:本文中心是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罪行,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进一步指出伯乐对于千里马命运的重要作用。

 (1)进述统治者的罪行,可出示“板书2”辅助进行。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不知”来引导出千里马之悲惨命运。(被埋没在马夫手里,与普通马老死在马厩之中)。板书“埋没”。在分析第三节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引导学生明白食马者不让它吃饱却又要让它日行千里,学生自然而然会得出食马者摧残(虐

待)千里马的结论。另外在分析最后“呜呼”一句作者感慨时,可在原板书“不知”之前加一个大的鲜红的“真”字,加以强调食马者是真不知千里马也。

 (2)在分析韩愈的创作意图,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如教师是填鸭式直接告知学生,将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板书需事先有安排。在书写“韩愈”时,在其正下方空两行再板书“千里马”,在归纳出千里马被“埋没”时,引导学生用成语来表达。学生会说“怀才不遇”或“报国无门”,再择一写在“千里马”的下一行。再引导学生看板书,“韩愈”、“人才”、“千里马”成一条直线,可得出“千里马”是喻“人才”的。接着引导学生看板书去归纳作者创作此文的意图,那么作者怀才不遇的愤之情便水到渠成。

 (3)同时在分析第一部分时将如下词语板书在“千里马”与“食马者”之间:①(真)不知②埋没③虐 待(或摧残)。箭头则从“食马者”指向“千里马”,再引导学生得出“食马者”有何三大罪行这样学生便可轻而易举完成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任务。教师应重点讲述“埋没人才”这一罪行。

 三、上课步骤: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德育目标: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难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4、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九年级,明年便要迎来中考。在此,老师准备了几句祝福语赠送给大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能马马虎虎,心猿意马,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路遥知马力,说话要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同学们可能注意到了刚才老师一口气说了十多个含有马字的成语,马是人类的朋友,是

 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曾写过许多关于马的文章,而韩愈的《马说》被公认为。今天这堂课,我们便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多媒体显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关于文体:(多媒体显示)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2)释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

 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3、关于伯乐:(多媒体显示)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在感激伯乐体贴它啊。

 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韩愈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多媒体显示)

 (1)下列字注音。

 祗zhĭ槽枥cáolì石dàn骈pián策ca

 食: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读“sì”。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读“cái”。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读“xiàn”。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读yã。

 2、学生齐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多媒体显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教师点拨:文言句子朗读节奏以不破读为标准。

 四、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要求用原句回答)(多媒体显示)

 (1)全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形象

 (2)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4)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6)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7)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2、讨论明确: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5)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7)其真不知马也。

 3、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默读课文,通过理解各段内容揣摩文章情感。

 讨论归纳:

 (1)第一段:写没有伯乐,千里马被埋没的不幸遭遇。(痛惜之情)

 教师范读,读出痛惜之情。

 (2)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愤慨之情)

 指名一男学生读,读出愤慨之情。

 (3)第三段: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嘲讽之情)

 指名一女学生读,读出嘲讽之情。

 五、重点研读,把握主旨

 1、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

 (1)同学们,韩愈全文说马,议马,就真的就马说马吗下面,请听我将第一段改读一下,借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多媒体显示)

 世有伯乐一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一样的人才发现。千里马一样的人才常有,而伯乐一样的人不常有。故虽有名马一样的人,祗辱于不识名马的奴隶之手,像马一样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称也。

 由此同学们是否体悟到作者是在借马说人,由此及彼,以马喻人。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借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多媒体显示)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千里马不受礼待,不见才美,不被重用,都是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所以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正是因为“伯乐不常有”,我们的千里马才被食马者摧残、埋没、忽略。韩愈从小刻苦读书,二十五岁中进士,长期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书宰相,四十余日无回音,自己亲自上门询问,却被看门人挡于门外,你说让人气愤不气愤所以,忧愤之下,韩愈写下了这篇奇文,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马说》教学设计doc的无比愤慨之情。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

 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2、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1)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2)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六、拓展探究

 话题1:假如你是“千里马”,但是没有“伯乐”赏识你,你会怎么做

 话题2:假如你是“伯乐”,你怎么样发现“千里马”

 话题3:当今社会,“千里马”一定要遇上“伯乐”吗

 七、小结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962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