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尼尔·波兹曼的书籍封面都很值得细品,《娱乐至死》的书籍封面是几个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他们都没有脑袋,侧面指出看电视不需要思考,不需要动脑筋,只需要坐在那里看就可以了,很好地展示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暗讽娱乐业。
《童年的消逝》的书籍封面细节也值得研究,或许我们一开始会被小女孩犀利的眼神吓到,翻看了书籍前几页之后,发现小女孩正是童年消逝的映射:她冷酷的眼神露骨地展示了成人世界的冷漠、暴力、反抗、冲突,没有了一点小孩子的纯真无邪、天真可爱。
《童年的消逝》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提供了一个解释这种现象何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告诉我们童年从何而来,童年又为什么会消逝,书籍结构两大板块:(一)童年的发明;(二)童年的消逝。
当一种社会产物行将被淘汰时,它就变成了人们怀旧和研究的对象。
对于童年的诞生,我们要感谢希腊人的贡献,他们虽没有创造出童年,但他们走得很近了。
希腊人 热衷于教育,发明“学校”这一概念,希腊语中,“学校”意思为“闲暇”:他们认为闲暇时,一个文明人会花时间思考和学习。
斯巴达人 不强调思考和学习。但建立了学校,把7岁的男孩带进学校,学习读书写字。
雅典娜人 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学校,他们有运动场、大学、演说家训练学校、教认字和算术的小学。
罗马人 借用希腊的教育思想,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观念联系起来。 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古罗马修辞学家昆体良宣称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北方蛮族入侵后,罗马帝国灭亡,传统文化被神秘化,欧洲随后陷入愚昧黑暗时代和中世纪。
那时生活条件严酷,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那时候的人们对儿童缺乏关注,不重视儿童的生命。
此时人的读写能力消失、教育消失、羞耻心的消失一起导致了童年的消逝。
读写能力消失:1、在愚昧黑暗时代和中世纪,字母书写风格层出不穷,字母形状五花八门,不易辨认,书写模糊不清,令人费解。2、古代纸莎草纸和羊皮纸来源稀少。
教育消失:没有开办教人们读书写字的小学,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没有学习需要具备必要前提和循序渐进的概念,更没有学校教育是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概念,它完全不懂教育为何物。
羞耻心消失:1、孩子身处一个以口语沟通的世界,生活在和成年人一样的社会范围,没有分离机构加以限制,他们有机会接触成人的一切行为方式,包括粗俗节目、饮酒、矛盾冲突、暴力战争、性爱以及种种奥秘。2、礼仪规则贫乏,没有一套内容翔实的礼仪可供未成年人学习。
卢梭说道:“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人们把他的话理解为阅读是永久的童年的结束,阅读从根本上削弱了口语文化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阅读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成年。各种各样的文献资料,包括地图、图表、合同和产权契约,收集并保存了各种有价值的秘密。因此,在文字世界里,成人有机会了解用非自然符号整理和记录下来的文化秘密。
文字世界里,儿童必须变成成人,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人之间就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
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童年的概念并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它经历了将近200年的时间。
印刷机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名声和个人成就的追求。
印刷给予我们自我,使我们以独特的个体来思索和谈话,而这种强化了的自我意识便是导致童年开花结果的种子。
哈罗德·英尼斯强调,新的传播技术不仅给予我们新的考虑内容,而且给予我们新的思维方式。
传播技术的变化产生了三种结果: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人们所考虑的事情);改变了符号的类型(人们用以思维的工具);改变了社区的本质(思想起源的地方)。
单有个人主义并不能产生童年,童年要求社会必须有一个将人划分为不同阶段的基础。
假如没有每个个人本身都是重要的、人类的心灵和生命从根本上超越公众这一观念,童年不会诞生。
个性观念的发展,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它也会应用在儿童身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
16世纪的书籍的编辑非常注意书籍内在组织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当书法消失时,别具风格的手稿也随之消失了,不具个人色彩和反复使用的印字排版承担了一定程度的权威性。
我们不能低估语言从耳朵转移到眼睛、从口语转移到排版这个过程对人类心理造成的撞击。
印刷术使方言进入大众媒介。不同的方言,印刷导致了科学思想的普及。印刷创造了新的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来源,极大地增加了大陆范围内科学家之间的交流。
现代科学的基础在印刷术发明以后的100年内已经奠定。
16世纪末,天文学、解剖学、物理学、新形式的文学作品、商业文献等随手可得,新的环境符号建立了起来,它要求人们有新技术、新态度,尤其是一种新的观念才能生存。
自从有了印刷术,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
此时,“文化人”诞生了。
在16、17世纪以后,童年的概念普遍被承认是“存在的”,只是事物自然法则的一个特点而已。
J·H·普拉姆提出:儿童越来越成为受尊重的对象,它是一个特别的产物,有着不同的本质和不同的需求。他们需要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
儿童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童年最初是中产阶级的想法,部分是因为中产阶级能够负担培植这个概念,经过一个世纪,这个想法才慢慢传入社会较低层的阶级。
英国中产阶级兴起,有钱的家庭投资买较大的房子,投资为自己和家人画像,投资在孩子的教育和服装上。
在相当的程度上,有关童年的各种发展是受书本和学校的性质所支配的。
伊丽莎白·艾森斯坦说道:“认识一堆由毫无意义的符号和声音所代表的互不相干的字母,记住这些字母的固定顺序,始终是西方世界所有儿童通往书本学习的大门。”
儿童走向成年需要获得的能力:活跃的个体意识、有逻辑有次序的思考能力、使自己与符号保持距离的能力、操控高层次的抽象概念的能力、延迟满足感的能力、超凡的自我控制能力。
对于自我控制能力作者提到:书本学习是不自然的,书本抑制了青年人好动的天性,在一个有书本学习的世界里,青年旺盛的精力需要大幅度地予以限制。
多少世纪以来,儿童接受的教育是使他们压抑天然的充沛精力的教育,儿童从不觉得他们喜欢这样的常规训练,他们不情愿上学。
自我控制相应地反映在性道德观和性行为上。
诺贝特·埃利亚斯说:“性行为与羞耻和尴尬紧密相连,需要在行为上相对克制的概念在整个社会较均衡地传播开来。唯有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加大,性启蒙才变成一个尖锐的问题。”
随着童年概念的发展,社会开始收集内容丰富的秘密,不让儿童知道:性关系的秘密、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甚至还发展出了语言秘密,即大量不能在儿童面前说的话。
当书本和学校创造了儿童时,它们也创造了现代的成人概念。
当儿童和成人变得越来越有区别时,每个阶层都尽情发展各自的符号世界,最终人们开始接受儿童不会也不能共享成人的语言、学识、趣味、爱好和社交生活。
我们万万不可认定童年是在古登堡的印刷术和校长的分班影响下骤然成熟起来的。
洛克有一句至理名言:“人类的头脑生来是一张空白的刻写板、一张空白的书写板。”最终在儿童的心灵上写下什么内容,责任便落在了家长和校长以及政府的手上。
卢梭对童年发展作出的贡献:1、他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儿童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2、儿童的知识和情感生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了解它,才能教育和培养儿童,而是因为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
佛洛尹德和杜威澄清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一直在发展的童年概念的基本范例:儿童作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
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该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可能失去成熟的成年的危险。
19世纪50年代,整个西方世界,童年的概念已经成为社会准则和社会事实。但讽刺的是,没人注意到,大约与此同时,童年消亡的种子也已经埋下了。
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也可以表述为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使成年消逝。
现代的成人概念多半是印刷的产物。在电视时代,人生有三个阶段:婴儿期、成人化的儿童、老年期。
成人化的儿童: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
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而它们都跟电视无法区分信息使用权密切相关:1、理解电视的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2、无论对头脑还是行为,电视都没有复杂的要求;3、电视不能分离观众。
一个群体主要是依据其成员所拥有的特定信息来决定的。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扩展这个说法,任何一个群体都是针对不在这个群体里的人的“阴谋”,因“局外人”无法获得“局内人”所拥有的信息。
电子媒体迅速、平等地揭示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从而产生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后果:
羞耻概念被冲淡,不再神秘。 G·K·切斯特顿说过:“一切健康的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在东方还是西方,都知道性里面包含着某种怒意,谁也不敢肆意煽风点火。如果我们要保持清醒,就必须对它保持一种神秘感和敬畏的态度。”羞耻的根源存在于历史的深处,在于一个民族的恐惧。
羞耻感的逐渐衰退,行为举止的意义也相应地降低了。
贝特尔海姆在《童话的用处》中展示:童话的重要意义在于,童话故事能够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邪恶,并且融会贯通,使儿童不受创伤。这不仅仅是因为童话故事的内容自然演变已有百年之久,而且它们在成人的控制之下。例如成人可以修改暴力部分或故事的结尾来适应孩子的需要,并且讲故事的心理环境通常是非常那个令人放松的,因而童话具有治疗作用。
电视所揭示的暴力并不是通过母亲的声音来传递,也没有做过什么修改以适应儿童的需要。电视不可能保持任何秘密。
电视暴露的多数是充满了病痛、暴力、无能和混乱的内容,也因成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 但这并不是成年人的全部,比如购物的快乐。电视向儿童揭示消费主义的快乐和购买几乎任何东西后所产生的满足感。
当儿童有机会接触比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时,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作者真的很敢写,他是偏执的、不理智的。但就像萧伯纳说过的著名诗句那样:“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仰赖不理智的人。”
还是那句话,作者创作此书的背景有着浓浓的电视时代背景,反观科技发达、被各种信息笼罩的现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得不使用它们来获得各种信息,与之对应的,童年消逝依旧持续上演。
对于大多数90后的童年,能想起来的关于童年的回忆,是童年的游戏,是童年的玩伴。
那现在的孩子呢,手机?电脑?短视频?直播?他们过早地介入成年人的生活,并以这种方式指导他们的游戏规则。
代替童年的,是新的媒体形式对他们未来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在“忙”的那些时间里,他们就会与新媒体为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赤裸裸的童年被侵蚀的世界。
对于童年的消逝,我们能做些什么?作者没有给予解决办法,作者为此轻松又沮丧。
藏在里面的,更多的也是无奈吧。
写故事之前
第一章 成为一名绘本学者
1 绘本是写给不会阅读的人看的书
目标群体:2-8岁
通常页数:32页,页数以8页为基数在增加。
如何保持听众的兴趣?
11 写有行动的场景
12故事中引入新角色
13 把角色置于不同的环境
14 变换场景中的情感强度。
—2-8岁儿童特点
-一切都新鲜
-孩子活在当下
-没有经验
- 情感强烈
- 有时童年不快乐
- 孩子比我们认为的懂得多
- 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 自我中心
- 渴望独立
- 孩子是复杂的
“如果你要表演魔鬼,找到他身上天使的一面,如果你要演天使,找到他身上魔鬼的一面”
-孩子拥有想象力
创作前期的决定
第2章 搭建你的事故框架
故事一定要短,但意旨要高大得能撑起一本书。——李温德姆
故事问题:一个普遍性的需要在故事中解答的问题
故事答案:回答是关于书的一个简短介绍。**中的pitch,情节特点。
让一本书有多个层次,增添书籍的用途。
第3——5章 如何讲故事
(一)
叙述声音:第三人称,单个视点
变换角色叙述
第三人称全知全能观点(多个视点)
第一人称故事,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讲述
长信
日志或日记
第二人称
(二)
自言自语
借名发声(用动物或树木的名义讲述)
双方对话
互通信件
(三)
改换时态
改变故事发生的时期
故事的发生地
把人类角色换成动物,或把动物换成人
第6章 创造引人注目的角色
你感兴趣的某个人
角色应该可爱
不管是孩子、成人、还是动物,都如孩童一般
不完美
行为可信
主角不许积极向上,不能消极被动
主角解决自己的问题
你一定要知道的关于绘本角色的5件事:
1名字。2出生日期和年龄。3外表。4和他人的关系。5个性
针对故事情节的一些问题:
1 是什么把角色带到了故事的起点?
2 主角想要什么?
3检查角色的行动和语言是否始终如一?
故事的结构
第7章 投入你的故事
一个强有力的开头包括6个W。
谁who是你的主角?
你的主角想要什么want
- 矛盾冲突分为四类:跟自己、跟他人、与更广阔的世界、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故事发生的时刻when
故事发生在哪里where
故事是什么调子what tone
-词语和节奏构成故事的调子,严肃的?悲伤的?欢快的? 等等。
- 一个WOW的时刻!
第8章 写出绝妙的开头
鹰不会放掉猎物,诗的第一行也应当如此。——加布里埃尔派尔(Gbriel Preil)
开头做成一个钩子!
开头的 八种写法:
时间设定
选择情绪
设置环境
摆明观点:积极、消极等
挑衅的陈述
置于行动之中
营造冲突
使用剪贴薄
第9章 三幕式基本情节结构
情节是解决问题时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卡尔(Jean E Karl)
基本情节结构:主角想得到某种东西,尽管遇到阻碍(包括自我质疑),他还是去追寻,直到最终胜利、失败或战平。
开端——采取行动——结局(32)
三的节奏:增加紧张感
多样的行动
因果关系的行动
逐步升级的行动
向着一个目标或事件努力
七的节奏。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
悬念
第10章 把你的故事串起来
一周的每一天。
一段旅程
环形模式
对照、字母、数数、重复、季节、一年十二个月、故事套故事、问与答。
第11章 你的故事能撑到最后吗
a结尾必须是不可预测的。
b结尾必须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c 你所写的每件事都和结尾有关
d 由主角来解决问题。
e主角在某方面发生了变化
f 没有幸运的偶然影响结局。
g 在解决问题时没有多余的角色突然出现施以帮助
h 故事中的所有角色都发挥重要作用
i结尾在书的最后出现
j待解决的细枝末节最后一期收尾
k删除任何说教信息
l结尾不一定是快乐的,但一定要给读者希望
故事的语言
第12章 让写作出色的两个S
为什么要写场景?
场景是传递冲突和紧张的最好途径,是让你的读者和听众按你所期望的那样产生回应的主要手段。
什么时候该写场景?
推动情节,或揭示角色身上的新东西。
怎么写场景?
扔进行动中。
假装你自己就是一个角色
每个场景都有一个不同的内在节奏。
展示出来,而不是告诉读者。
用行为和表情去展示。
第13章 韵律时间
学习诗歌的音乐性。
一首好诗的四个要素:简洁、集中、统一的韵脚、一致的节奏。
节奏:稳定一致。
第14章 让你的故事有音乐性
暗喻
写作是一段旅程,需要穿过又长又暗的隧道。
星星:上帝是闪烁和照耀,远在天边。羚羊:上帝是个奔跑者,敏捷而自由, 他热爱跳跃和与风赛跑。
明喻
要符合故事的时间和环境设置。
拟人
第15章 字数的重要性
了解插画师的工作
尊重孩子的智力
理解读者和听众
如何删减?
1删掉形容词和副词
2用主动代替被动
3去掉重复的字
4拿掉限制性的词
5不要废话
6别说刚好
7 有,没有 there were , it is, it isnt
8 看见,听见
9 有必要“归属”和“行动”两种都用吗?
10 慎用长定语。
11 不要双重修饰
12 两个不比一个强
13 角色不在故事里小便
14删掉华丽之处。
15不要既展示又告诉
故事的和谐统一
第16章 用好书名抓住读者
简洁、令人愉悦又容易记住(catchy)、独特、直截了当、能表达出书的情绪、暗示出书的内容、不要泄露结尾、制造悬念、能给画家的封面创作提供灵感、孩子能轻松大声读出、包含主角的名字、用文稿中一句吸引人又容易记住的话、自有组合、求助局外人、
第17章 剪剪贴贴——做一本样书
故事完成之后
第18章 分享你的故事
第19章 当个侦探——市场调查
第20章 启动你的灵感之泵
事实、想象、感情、模糊联系、
第21章 卖出你的稿子
第一部分 概述
一、根据心理动力学提供治疗建议且设立目标
我清楚地感觉到你很担心跟丈夫的关系。但是,你对自己似乎太苛刻了,你不允许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困扰与你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感觉有关,这可以追溯到你小时候跟母亲的关系。用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方法来探索这些感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你现在为什么这么不快乐,帮助你改善跟周围人的关系,并且改变对自己的感觉。
二、 建立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的三个基本步骤
1、描述基本的问题和模式
不能只谈论主诉,还要考虑隐藏在个体主导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背后的问题,包括五个基本的功能领域:
自我/人际关系/适应/认知/工作和娱乐
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方式,需要对上述领域逐一做出描述。
2、 回顾成长经历
这种经历从出生前开始,伴随来访者的原生家庭、胎儿期的发育以及遗传基因;它涉及生命最初几年的方方面面,包括依恋、与看护者的早期关系以及创伤经验,并且持续到儿童晚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直到当前。
3、 联系问题模式和成长经历,运用组织思路来理解成长
第二部分 描述
1、描述从哪几个维度出发
描述问题:是什么让这位来访者前来咨询的?
描述个体:来访者思考、感受和行事的个性化模式
这两个因素与以下有关:自我、人际关系、适应、认知、工作和娱乐
2、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模式
J女士35岁,她在接受治疗时说道,“我很难自我感觉良好。从小时候开始就是这样了。这方面值得我下功夫来改善。”
K女士35岁,她在接受治疗时说道,“我的丈夫说,要么接受治疗,要么就离婚。他说我不听他说话。我为什么要听他说话呢?他永远都在以低沉的声音说着他工作上的事情——会计——还有什么能比这更无聊?另外,你需要接个接待员了。她脑子不太灵光,把我的名字念错了两次了。”
J女士对于自己在自尊方面存在问题一事有意识,尽管她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相反地,K女士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使自我感觉良好,我们可以推断K女士在自尊方面有她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当我们以心理动力学的方式思考时,我们对于有意识和无意识方面的状态都很感兴趣。
一、 自我
考试失利,与恋人分手,丢掉工作,疾病缠身——生活充满了这类经历,这些经历会让我们怀疑自己到底是谁并且会威胁我们队自身能力的良好感受。为什么一些人能很好地应对这些局面,同时不使自尊受损,而另一些人却会陷入彻底的混乱与不安呢?
描述有关自我模式的变量:
1、 自我感知:包括自我统一性和自我幻想。自我同一性是我们对于我是谁的感觉,我喜欢/不喜欢什么,我优势/劣势。自我同一性的安全感高的成人会一句它进行每一次选择,从人际关系到职业选择。同时,自我同一性的安全感低时常会面对选择犹疑不决,其人生轨迹可能会更不稳定。自我幻想能带来安慰,树立目标,或者提供一个避风的港湾。那些能使幻想贴合自身天分与缺陷的人比那些不切实际、一心紧盯目标的人对自我的感觉更好。
人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幻想。对于有意识的幻想,人们可以自觉地说出来。但对于无意识的幻想,我们必须用其他方式去了解——比如,聆听他们的梦或是观察他们的行为。
2、 自尊调节
自尊是对自己的尊敬或欣赏。
自尊调节是一种能力,它使你在经历失望或是遭遇冷遇之后还能渐渐找回自我,同时它也是人能在世界上应对自如的重要条件。
任何能危及人对自我的良好感觉的事物都构成了自尊威胁,也可以叫做自恋创伤。我们用以下几个变量来描述个人自尊调节的模式:
面对自尊威胁时的脆弱性
有些人面对重大情感伤害时仍自我感觉良好,而有些人即使发现街边的人瞧她一眼也会崩溃。我们通常能从一个人对与他人比较的反应来了解他自尊的脆弱性。有些人即使没有别人所拥有的东西,他们也能毫无困难地保持对自我的良好感觉,而另一些人则觉得这种境况无法忍受。当人们实在无法忍受这种境况而觉得需要去摧毁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时,他就是嫉妒的。如果人们只是觉得需要达到与别人同等的水平,他就是羡慕的。
面对自尊威胁时的内部反应
(1) 当自尊面对威胁时,缺乏适应性的内部反应包括自我吹捧和自我挫败两种。自我吹捧把失败外归因,虽然保护了自尊,但以牺牲人际关系为代价。自我挫败会走向自我贬低和受虐倾向,即面对自尊威胁时,有些人无法想出自己的其他可取之处,这种人会经常自我阻碍和否认自己的需要。
(2) 稍具适应性的内部反应,常会变得热衷于竞争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或远离竞争。
(3) 更具适应性的内部反应:幽默、升华和利他。
利用他人来促进自尊调节
恰当的赞赏对一个人的自尊发展很关键。但有些人却通过不断地向他人索求关注、表扬和认可来调节自己的自尊水平。他们拐弯抹角地谋取恭维,持续不断地要求认可。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自尊调节的能量。他们甚至表现出别人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增进自己自尊的姿态,缺乏共情。
更具适应性的自尊调节策略的人能够听取他人意见,吸收消化建议,并最终做出自己的决定。就算没有别人赞扬,他们也能从自己的成绩中体验到愉悦与骄傲。
二、 人际关系
我们通过以下变量来描述一个人的关系模式:
1、 信任感
缺乏信任感导致人们时常惧怕他人的侵犯,有被忽视的感受,以及一种永久性的孤独感。
2、 对自己和其他人的感知度
有能力从一个三维的视角思考自己和他人,对于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当我们谈及所谓的三维的时候,我们是指这个人可以把自己和他人看做具有以下特质的人:
同时拥有好品质和坏品质
有独立而独特的感觉、信仰、需要和动机
对于自己和他人,具有时间上从过去到现在整体化的感知。
3、 安全感
指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感到安全。即使遇到以下情况,仍相信关系能持续下去:物理上的分离/分歧/其他消极情绪。通常来讲拥有安全关系的人具有以下能力:容忍有关他人的一系列矛盾的情绪;拥有广泛持久的人际关系;慢慢地建立人际关系,肯花费时间去互相了解。
4、 亲密性
亲密性是指亲近性和熟悉性。当人们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事情,诸如感觉、经历、愿望和失望时,彼此之间就比较亲密了。
5、 相互依存度
当双方都可以既给予也收获时,关系就是相互依存。如总是一方给予,一方享受,就不是。
三、 适应
适应意味着调节,调节自己来适应来自内部或外部的不同种类的刺激及承受刺激的阈限。
内部刺激包括:思考和幻想;情感和焦虑;疼痛好其他身体感觉。
外部刺激包括:与他人的关系;经济和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创伤和其他环境事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应对内外部压力的个性化方式。我们可以用一下四个变量来描述:
1、 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描述一个人个性化的防御机制。
适应性
灵活性
对思维与情感的自知力
一部分人喜欢用一些防御机制使得他们的情感不被意识到,可以称这部分人具有神经症性防御风格。而另一部分人则喜欢用防御机制使得他们的想法不被意识到,可以称这部分人具有癔症性防御风格。
2、 情绪管理
3、 冲动控制
4、 感觉调节
四、 认知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变量来描述认知功能:
1、 整体认知能力
智力、记忆、注意力、讲话和语言能力。
2、 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决策制定、问题解决、组织思维、规划和创造性思维。
3、 自省和事实检验力
解离 :原是化学名词,指化合物或分子在溶剂中释放出离子的过程。
在心理学中, 解离(Dissociation) 也叫分离(与分离焦虑的分离不同)、游离,是通过切断自我与当下现实之间的联系,来逃避难以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它甚至会丧失某人固有的认同感、记忆和感知觉或现实感。
eg当F女士的妈妈打她时,她逃避至另一种感觉不到疼的状态。在她以后的生活里,当她丈夫对她吼叫时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用一句话去形容解离:人不在了!或者说灵魂不在了,魂没有了,只有一个躯壳存在。解离有这么一种象征的意义:现实当中太过痛苦,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去逃避内心难以忍受的冲突和痛苦。解离也是一种防御机制。
解离现象 ,又分正常的解离现象和病理性的解离现象。
正常的解离现象 ,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生物功能(psychobiological capacities)失调,其实很常见,普通人也会体验这种类似现实解体的经历,
如做白日梦、恍惚之间忘了我是谁、似曾相识、恍若隔世等。
常见的例子比如在做什么事/进入什么场合,在街上看到什么人的时候突然觉察到一种熟悉的/似曾相识的/仿佛来过这里/仿佛认识这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在何时何地来过这里或见过这人。类似于不少讲记忆碎片的**中描述的已经失忆却会经历闪回。
再比如,在一张纸上写重复的某个字,很多很多遍后就突然发现眼前这个字变得极其陌生,有一个瞬间再也认不出来了。
想来这几种情况我也都遇见过,早在小学某个下午,练习舞蹈的瞬间,感觉似曾相识,仿佛在梦中出现过;还有某个初中的课堂上,老师面对黑板奋笔疾书,恍然间,我感觉在梦中出现过这个场景,一模一样,却想不出来。也曾和别人讨论过,大多数人都说没有遇见过。但奇怪的是,成年之后,仿佛未在出现这种感觉。
病理的解离症状 通常较为扩散(pervasive)、突兀、及令人挫折。
有一些心理障碍的类别是大量地使用解离这样的防御机制。比如说心因性的遗忘,就是失忆症,多重人格,等等。包括一些转换的症状,可能都是跟解离有关。
认知解离 指的是将自我从思维内容、记忆感觉、语言规则中分离,客观地注视思想活动如同观察外在事物,将想法看作是语言和文字本身,而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所以认知和行为不要受其直接控制。
心理学家海斯指出,认知解离可以使个体和自己的想法、主观经验保持一定的距离,只需要看着它们,不需要“相信”或者“不相信”,不需要“评价”或者“不评价”,只是观察它们就是。
VS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
情感隔离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自我保护的方式,是指在面对无法承受的压力或遭受重大的情感创伤,再或者情感卷入很深、难以自拔和感到非常痛苦之后,采用忽视、压抑和隔离自己情感的方式减轻痛苦。被隔离的情感并不会消失,会在内心里形成莫名的情绪反应或行为冲动,也会转化为躯体症状。
发生时,自我压抑了情感,但是思想仍然留在意识中,当这种防御机制占据主导时,一个人的情感似乎缺失了。
egK先生说自从他妻子离开了,他就感觉不到任何情感了。
egG女士总被闺蜜挖苦,痛苦不已;有一天某个事件后突然不再对闺蜜保有闺蜜情谊,仅仅存留普通感情,便脱离了痛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