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当爱到极致,无尽浪漫就会落地生根

读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当爱到极致,无尽浪漫就会落地生根,第1张

作家王小波的这本《爱你就像爱生命》收录了他生前从未发表过的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书中包括他们婚后与其他朋友的书信往来,再现了两人之间深入灵魂的爱恋。薄薄一本书信集,却承载似海深情。《爱你就像爱生命》不乏真挚动人的情感表白,还有夫妇二人对于书籍、诗歌乃至人生、社会的看法。其充满灵性的文字间充盈着热烈的浪漫,情到最深处,浪漫也到了极致,感人至深,令人掩卷长思。

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是当代文坛上一个特立独行的奇趣存在。他是一位散文的奇才、随笔的怪杰,他的文字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洒脱的意气中又透射出一种谐趣的惊艳。直到今天,阅读王小波,渐渐成为当代中国人寻求自由、智慧、有趣的一种隐秘象征。

当这样的王小波写起自已的爱情,更是无人能及的浪漫。他不仅小说、杂文写得精妙,情书也写得灿烂如云,绚丽非凡。作家余杰曾说:“如果遇见王小波,我会告诉他‘你写得最好的东西不是小说,而是你写给妻子的那些信。”

不止曾有论者赞叹王小波写得最好的不是小说,而是写给李银河的那些信。王小波的一些书迷更是称他为“浪漫骑士”。诚然,和现在大多假饰扭捏、动辄矫情的文字相比,王小波真实坦率的书文似幽静书溪中的涓涓清流。

​他发自肺腑、毫不夸饰的爱意表达超越了俗世的浮埃,毫无保留地呈现了他空澈澄明的内心,读来,深感到爱上李银河给他带来的极致美好。而他也用那份美好回馈李银河,也感动着每一个有幸读到此书的人。

《爱你就像爱生命》中有一些李银河细碎的爱情回忆。李银河提到两人第一次见面,王小波就问“你看我怎么样”,这种单刀直入似的求爱让李银河一开始有些惊诧。但是在李银河面前,王小波始终坦率真实。当李银河患得患失时,王小波给了她最大的安全感。

比如他曾坦言“我的勇气和你的勇气加起来,对付这个世界总够了吧?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有了你,我就敢 。”他还坚定地告诉李银河“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还在书信里说,在他们的爱情里,李银河的“给”就是“要”。这种爱到勇于奉献一切的真挚感人至深。

许是爱到极致,浪漫也就到了极致。从始至终,王小波倾尽一生给李银河的都是作为一个浪漫骑士最好的爱。“你好哇,李银河”他致信李银河总是这样开头,足够深情却又隐现出一种孩子气的可爱。

他向李银河坦露:“我不要孤独,孤独是丑的,令人作呕的,灰色的。”他亳不掩饰自已渴望爱情的色彩,轮番直白热烈地告白。甚至于,他极度真诚的浪漫里有一层令人欣然的反差的可爱。如果不是读此书,我们很难想象到一个一米八几的黑头大汉说在见不到李银河的日子里,自己就难过得像害了牙疼,像旗杆上吊死的猫。入骨相思,令人动容。

在书信中,王小波在两人爱情受阻时的态度也是堪称教科书式的深情真挚。李银河的妈妈反对他们在一起,她一直不喜欢王小波。毕竟女儿与他地位悬殊,门不当户不对。(当时李银河已经是日报编辑,而他还只是街道工厂的普通工人。)面对可能分手的危机,王小波用情写道“我是爱你的,看见就爱上了。

我爱你爱到不自私的地步。就像一个人手里一只鸽子飞走了,他从心里祝福那鸽子的飞翔。”明明自已会难过,如果李银河选择奔向更好的人,他再不舍也会心怀祝福地放手。痴情如此,已是极致,谁又能说王小波能给李银河的爱情不是最好的?浪漫如斯,惹人泪目。

在书的后序里李银河说:“我觉得我生命中最大的收获和幸运就是,我挑了小波这本书来看。我从1977年认识他到1997年与他永别,这20年间我看到了一本最美好、最有趣、最好看的书。”读罢全书,不得不承认,王小波是李银河生命中的那本传世的浪漫之作,而他们的灵魂早已融会书中。恰如王小波所说:“我把我整个的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萧伯纳说:真正的婚姻全是在天上缔结的。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对李银河所抒发的情思也若悬在极度浪漫的天界,凝结往永恒。“我想念你。我想起夜幕降临的时候,和你踏着星光走去。想起了灯光照着树叶的时候,踏着婆娑的灯影走去。想起了欲语又塞的时候,和你在一起。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就是我的军旗。”

廖一梅曾说,“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在书中,王小波让我们看到了灵魂契合之爱的美妙。他重视精神恋爱,“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 。”他曾希求李银河“可我希望我们的灵魂可以互通,像一个两倍大的共同体。一个像你这样的灵魂可以给人多么大的助力,给人多少温暖啊!把你灵魂的大门开开,放我进去吧!”爱的最高境界莫非如此,极度浪漫莫过于此。“静下来想你,觉得一切都美好得不可思议。”

“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王小波曾忘情地说到。应如是,我相信,他与她曾有过最美的爱情。“李银河,你好哇!作梦也想不到我把信写到五线谱上吧?五线谱是偶然来的,你也是偶然来的。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如此凄厉动情之爱,充满理解的温暖、智慧的谐趣和无尽浪漫的唯美。一曲五线谱的恋歌,何止何休?自是无尽深情,极致浪漫,莫过如此。

王小波写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我是个俗气至顶的人,见山是山,见海是海,见花便是花。唯独见了你,云海开始翻涌,江潮开始澎湃,昆虫的小触须挠着全世界的痒。你无需开口,我和天地万物便通通奔向你

扩展资料

本书收录了王小波与李银河的“两地书”,以及李银河深情怀念王小波的三篇文章,并收录二人的“媒人”《绿毛水怪》。再现了他们的爱与生活,是一部感动国人的爱情绝唱。

其中不仅有热切、坦诚的情感表白,还有彼此对于书籍、诗歌乃至社会的看法,闪耀着理想与爱情的火花,令人动容。

《爱你就像爱生命》这个书名出自王小波李银河一封未面世书信,一个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爱一个人如爱生命,这不能不说是对爱人最极致的爱恋。

自1977年,王小波与李银河相识,开始书信往来,到80年代二人在国外求学,一直到90年代,王小波辞去职务成为自由撰稿人,1997年去世。这本书装进了两个人真挚纯净的爱情,也装进了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印记。

王小波:1952年出生。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自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去世后,他的作品被人们广泛阅读、关注、讨论,并引发了“王小波热”的文化现象。主要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我的精神家园》、《沉默的大多数》、《黑铁时代》等;纪念、评论集有:《浪漫骑士》、《不再沉默》、《王小波画传》。

李银河,王小波的遗孀,1952年出生,北京人。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她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也是当今中国最著名的性社会学家之一

:爱你就像爱生命

先来谈谈王小波先生的个人成就吧,王小波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其中最经典的当属小说《黄金时代》。这部小说描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的知青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人性的反思。这部小说用语恣意大胆,涉及到不少关于性爱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青文学的突破。这部小说出版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喜欢,也得到了很多文学家的赞扬,刘心武就评价《黄金时代》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太好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获得了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还入选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这都是对王小波才华的认可和肯定。

其实,除了《黄金时代》,王小波还出版了《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这三部小说被合称为时代三部曲,此外,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也都是很优秀的作品。

接下来谈谈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特色,王小波的小说一般都聚焦于现实生活,他的小说中大多表现出对国人生存状态的关注,更多描写一些平凡任务,而不是什么神通广大的大英雄。同时,王小波的小说也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总是带给人许多感慨和思考。 

再来谈谈王小波的个人生活,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是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她也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社会学家,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她的名字。李银河和王小波是通过朋友介绍而认识的,后来两个人情投意合,结为了夫妇。李银河曾表示自己特别崇拜丈夫王小波,认为自己是比不上王小波的成就的,不过王小波英年早逝,年仅45岁就因心脏病突发辞世,真是令人悲痛。

一、人物介绍

王小波(1952-1997),中国当代学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等。

1984年赴美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求学,2年后获得硕士学位。在美留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92年9月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二、生平经历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

1968年,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1977年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5月,仍旧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的王小波,第一次走进高考的考场,在此之前,他“只上过一年中学,还是十二年前上的”。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

198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

1991年,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

1992年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享年45岁。 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扩展资料: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特点:

《黄金时代》刻画了极具叛逆和颠覆个性的陈王二人,也刻画出一群灵魂丑恶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人物,尤其是陈王二人的形象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价值给读者以新的启示。

《黄金时代》的叙事基调为以它命名的小说集的其他小说奠定的基调,并且是时代三部曲创作的轴心,轴心的基本单元就是“王二模式的人物代这种人物的生存状态是与时代的主流不合拍、特立独行、唯美、仗义。

小说在形式上走下体写作的模式,骨子里却扬人文主义精华。最关键的是在《黄金时代》里的王二即是介入者又是旁观者,介入的时候可以是激情澎湃,旁观的时候冷静深邃。这种手法确有独到之处。

-王小波

-黄金时代

从九十年代开始,“王小波热”一直还在持续着,曾经有句话广为流传,“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曾经有很多文化名人都被看作是文化热潮,比如周国平、余秋雨、韩寒等,但到了今天他们都已经走下神坛,光环不再。而唯有王小波依然被人们所欣赏,且拥有大量的年轻读者,他在人们心中好像从来都没有老去。

他的大众形象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其作品具有鲜明特点的叙事风格,另一方面则是他与李银河的情感生活,尤其是那本《爱你就像爱生命》的情书集,甚至已经成为了很多人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想象。

从这个层面来看,王小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作家,而更像是个“精神符号”。你很难用具体的词语来将之概括出来,它似乎是个暗号,只要你读过王小波的书,你就能知道那是什么。有人称王小波为“20世纪文坛的最美收获”,言外之意就是在说王小波是一个“异类”。

其实王小波的个人经历是十分具有时代特征的,他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出生时正赶上他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的时候。1968 年,16 岁的王小波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他到云南上山下乡,这段经历也在之后成了《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

和其他同时代的作家一样,王小波的小说中也在描写那个特殊的时段,但是和《活着》、《生死疲劳》等残酷厚重不同,王小波的视角显得有些特别。如果说传统作家是现实主义,他们用个体的生命来书写宏大时代,那么王小波则是超现实主义,他用荒诞和黑色幽默来书写个体的生命。

在某种程度上,王小波是被看作是一个启蒙者的角色,在传统文化中,写作是“文以载道”的,人们是活在某种沉重的束缚中的,即便是五四运动所强调的依旧是救国,且被打上了浓厚的说教色彩。

或者更准确的说,王小波从来都不想将自己当成是所谓的“导师”,他所表现的是个体如何生活的有趣和自由。这在整个中国文化领域的确是极其少见的,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对于个体价值的追寻正在逐渐成为一种刚需。人们越来越无法接受被安排和设定的生活,他们希望在生活中获取乐趣。

扩展资料:

王小波的人物评价:

小波在创作中,始终以一个“观察家”的姿态关注社会普通民众面临的问题。这与他的生活有关,也与他朴素的价值观有关。因此,在他的小说中, 经常可以看到普通人琐碎的故事,但故事背后却饱含了他对生活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小波小说的语言是朴实无华的,没有矫揉造作,这种所谓的“技法”是难能可贵的。当然我认识的小波,在这一年收获颇多,不仅在小说创作上,也在诗歌和散文上,他的勤奋和努力换取了大众的认可。

小波的文字涉猎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但以小说居多,也以小说见长。他关注这个时代,关注现实生活,并不是那种为写文字而造文字的人,他文字里透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

对于王小波的评价,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的极端。一部分人对他推崇备至,将他推高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位置。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他的作品更像是痞子文学,有点儿嬉皮士的意思,一向被自命正统的人们所不喜欢。

—王小波

王小波王小丫的成名故事

 因为下岗,所以就会有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感,所以才会拼搏;因为拼搏,所以才会成功。

  《开心辞典》开播以后,王小丫以趣味而又幽默的主持风格给亿万观众带来了启迪与欢笑。并因此一举成名,成为央视金牌节目的金牌主持人。然而,王小丫的成功却源于她的一段下岗经历。

 王小丫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父亲是报社编辑,母亲是工厂工人。1990年9月,王小丫从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分配到四川《改革时报》当记者。记者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女承父业,又与自己学习的专业对口,她感到很满足。可是,一场改革的风暴使她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

 《改革时报》是四川省一家经济类报纸,后改名为《新经济时报》、《城市购物导报》。几易其名并没有彻底改变报社的厄运。发行量提不上去,经费困难,举步维艰,这种困境使报社不得不进行改革。这件事发生在1996年7月,当时的王小丫已经在这工作了6年。本来,科班出身的她留在报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那一刻,她犹豫了。面对几十位白发苍苍的老编辑老记者,她选择了放弃,把有限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王小丫下岗后,单枪匹马到北京去谋生。那个时候,京漂似乎是一种时髦的职业。在北京,有数十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要想在北京靠文字混饭吃,谈何容易,不少人混不下去,甚至流落街头。面对数十万的竞争对手,刚刚下岗的她更加充满了危机感。她决定重新学习,以此获得新的机遇。为此,她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研修电视文学。1997年,她在北京广播学院广电文学系结业后,到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实习。

 她是一个性格内向甚至不会说话的人。她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居然不知道怎么提问。然而,下岗的经历使她充满了危机感,每次采访前,都要认真做好准备,强迫自已改变。好在是经济学科班出身,加之一年的电视文学研修,使她很快找到了采访的感觉。她的出色表现引起了领导的注意,马上由实习记者转为正式记者。

 1998年,央视经济栏目改版,开辟了《经济半小时》栏目。新栏目的筹建需要新的节目主持人。单位推荐她参加《经济半小时》主持人竞选。当时,她已经30岁,并不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然而下岗的经历使她恐惧,同时,也激发着她的火一样的拼搏精神。她抓紧时间备战,虚心向有经验的导播请教。经济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名词,听起来冷冰冰的。为了能让自己与众不同,她硬是把那些深不可测的东西完全在生活中找到对应,把经济变得感性又通俗。所以,在试镜头的时候,她的娴熟而又通俗的播音风格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她成功入住《经济半小时》。

 真正让她在央视走红还是在《开心辞典》这个栏目。20xx年,湖南卫视的《鲁豫有约》栏目走红荧屏。央视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开办《开心辞典》。开始的时候,央视决定黄安为节目主持人,她只是黄安的助理,干些帮忙抱奖品之类的活。已经走红荧屏的她给黄安当助手?这在别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她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导演选不中自己,这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行。这种意识使她充满了危机感。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她不但仔细做笔记,还把节目录像带回家反复钻研。一次,黄安因故不能参加栏目制作,作为助理的她便代替黄安做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受到了观众的好评,收视率直线上升。终于,她替代了黄安。事后,黄安说:我早就知道我快要做不下去了,因为我己经被人家偷师不少。她能够成功,我祝贺她!

 因为下岗,所以就会有危机感;因为有危机感,所以才会拼搏;因为拼搏,所以才会成功。下岗的经历锻造了王小丫,成就了一代央视名嘴。

1997年4月11日,晚间约莫11点半,王小波楼下的邻居听到两声惨绝人寰的叫声。已至深夜,邻居们的担心被沉沉的睡意冲走,直到第二天下午3点,王小波尚未出门,他们才发觉可能有意外。

但此时,人早已故去了。

王小波死时的头顶着南墙,身体弓着,墙壁上留着几道牙印,墙根堆着小抹墙灰,显然是经历了极大的痛苦。

经过尸检后,医生称王小波“因心力衰竭死亡”,这本身就是他长期的病痛有关。王小波嘴唇发紫,甚至经常觉得“屋内暖气太热,喘不过气”。根据他自己猜测,他的心脏确实有些毛病,但他却从未去医院做过检测。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曾言:“王小波以‘面对南墙、弓着身子’的躺卧姿态,离开了这个让他爱恨交织的世界。没有鲜花和掌声,‘冰冷的南墙’是最后的隐喻。”

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曾写过:“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可他死前却重重的锤在了“冰冷的南墙”上,房伟教授看来所言非虚。

他的死是突如其来的子弹,射入了每一个关心他的人的心房;亦是吊诡的卓别林默剧,充满了现实主义的黑色幽默。

从不断退稿到不断加印,实际上只相隔了一个“死亡”的距离。

当葬礼举行的时候,王小波的遗体上摆上了时代三部曲的封面。

彼时,时代三部曲仍然未出版完全,出版社仅仅赶制了封面,陈在了王小波的遗体上。

这套长篇严肃小说,在王小波生前实际上并未得到公众的认可。

1992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在台湾拿了奖,奖金高达25万元新台币。他高高兴兴的在北京郊区的顺义买了房子,而后辞了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的教师职位,做了全职作家。

这样的行为在那个年代实属出格,但却不是王小波干的第一回。以街道扫地工的身份追求《光明日报》编辑李银河,结婚后相约不要孩子……也许,王小波笔下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也是他的自拟吧。

时代三部曲封面

然而,《黄金时代》却遭到不断的冷遇,几经周折才被同意出版,却不能举行相关的营销活动。

没办法,王小波和编辑只能推着自行车,后面放着两大摞的书,到街边沿路叫卖,活像个民国时期的报郎。

此后,他的大量作品被打上了“格调低下”的标签,大多难发表。谁叫他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器官描写、欲望冲动,大抵是在风气未开的年代,人们难以接受的。

以至于王小波终其一生,穷困潦倒。王小波死的那个小房间,完全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张床、一个小椅子、一台电脑,连水都没有,得到外面去买。

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小波不可以选择一个更为优渥的生活。他是中国第一代程序员,网易创始人丁磊曾经热情邀请他一起创业。后来他的侄子姚波曾回忆:“90年代总共也没集中汉字输入法。看过他用自己(设计的)输入法打汉字,速度几乎和盲打英文一样。”

其实王小波本社那就是一个理科天才,他的父亲是著名的逻辑学专家、人大教授王方名,而他的哥哥王小平后来去了美国念博士,竟然解决了个10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数理逻辑难题。他自己也算是高学历,尽管曾经做了“扫地工”,但他仍然是人大贸易经济系毕业,后来还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可是,王小波仍然选择在那个小房间,顶着严重的痔疮,给各种杂志写杂文、登载能登载的小说,换几毛钱稿费。

生前寂寂无名,死后洛阳纸贵。王小波的死亡引发了舆论的炸弹,一时间时代三部曲成了时代宠儿,销量一升再升,影响了数代人的青春。2010年北大图书馆“读者借阅次数排行榜”中,第三名就是王小波所著的《沉默的大多数》。

人们因为王小波的死才认识王小波,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高晓松曾言:“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后来冯唐说自己是“王小波门下走狗”,实际上在那时候就已经初见端倪。

王小波的好友胡贝、赵宁主动承担起了办丧的事宜,24小时的接通唁电。

几天的时间里,胡贝废寝忘食的接电话,只草草的吃了几袋泡面,甚至有一次昏厥在楼梯上。还是王小波的母亲发现及时,找来医生给他挂了盐水。

这些人都是王小波生前的良师益友,同时也有他帮助的几十上百个男人。其中,这几十对伴侣来到了王小波的葬礼现场,有的在外久跪不起,有的在外失声痛哭。胡贝邀请他们进去,他们只是推辞,后来其中一位讲到:“小波先生是个好人,他把我们当人!”

王小波活的通脱,他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这头特立独行的猪”,约莫是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意吧。也正是在他死后不久,他人生中唯一一部编剧的作品《东宫西宫》拿到了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国际**节的“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摄影”三项大奖,至今被**界的人膜拜。

《东宫西宫》剧照

如今,人们总是以撩妹高手看待这位故去的前辈。“一想起你,我的丑脸就泛起微笑”仿佛成为了大学校园中,所有丑男的座右铭,而后向他们心怡的女孩儿兜售。 而女孩的择偶标准,也一时间从韩国的长腿欧巴,变成了王小波式的“有趣的灵魂”。

后当他的妻子李银河被问到,如果见到王小波,想问他一个什么问题?李银河说:“我想问小波: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你的灵魂还在不在?”

斯人已去,我们已经无法和这位丑大哥面对面的交谈,却仍有办法和这个有趣的灵魂沟通,那就是读他的书。

王小波的时代系列,因为其特殊的写法,许多人读的晕头撞向、时空错乱。但王小波的各类杂文集却非常好读。王小波自己都说“我以写小说为主业,但有时也写些杂文,来表明自己对世事的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08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