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系统美学答案

中央电大形成性考核系统美学答案,第1张

不知道是不是噢。。。

试卷代号:228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各专业 美学原理 试题

2008年1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美学

2.社会美

3 优美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一,———国的——一——一被

称为“美学之父”。

2,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 ———一、———一、———一、———一等几大类型。

3.艺术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性、———一性、———一性。

4.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 ———一、———一和———一 三种。

5.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丰富的———一性,意义的———一性、形象的模糊性。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 10分)

1.自然美是—种纯粹的形式美。

2.形象性是美育的首要特点。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想象在审美活动十的作用。

2.简要说明美育的上要任务。

五、论述题(共30分)

试述“移情说”审美理沦基本内容。

试卷代号:228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各专业 美学原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供参考)

2008年1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门科学。

2,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巾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3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市美主体与审美客休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足和谐。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l5分)

1.近代(或1750年前后) 德 鲍姆嘉通

2 原始器物与装饰品 原始造型艺术 原始歌舞 原始神话

3 形象性 主体性 审美性

4.否定型喜剧 肯定型喜剧 含泪型喜剧

5,情感性 象征性

三、判断题(每小题5分,共lo分)

1.要点:

不对,门然美虽然侧重于形式美,自然事物的外在形式特征是构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但是,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的社会实践,在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联系。

2,要点:

对。美育从欣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无沦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艺术美,它们的首要特征都是形象性,人人都要通过欣赏美的形象来接受美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答案要点:

(1)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基础卜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山新的形象。 (5分)

(2)在审美活动中,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具有想象力,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越强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5分)

(3)审美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审美对象往往在想象中被涂上—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主观情感也在想象巾得到自由抒发。(5分)

2.美育的基本任务包括: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4分)

(2)提高审美能力。(4分)

(3)培养审美创造力。(4分)

(4)塑造完美人格。(3分)

五、论述题(共30分)

答案要点:

(1)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有很大影响力。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1807—1887)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中移情作川的沦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1851—1914),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等。立普斯的移情说成为早期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巾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5分)

(2)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什么是移情作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门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10分,包括举例说明)

(3)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际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扦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为市美对象。由物找分离、物我刘立的状况升华为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的境界。(10分,包括举例说明)

(4)移情况对于移情作用做了细致研究.特别是立普斯从心理学山发,研究了人在观赏几何形体时产生的心理错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移情说又是一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它把这种美感中的移情现象从认识论范围扩大到本体沦范围,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所谓美丑,一切都只是人的主观移情的结果,他们看小到人类实践活动是移情作用的基础,反而认为客观世界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的移情的结果,这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了。(5分)

  审美想象是进行艺术创造“最杰出的本领”。它以表象记忆为基础,按照生活和情感的逻辑,积极、能动地对表象材料进行分解与重组,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审美想象在艺术创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丰富的想象可以帮助提高审美的能力,也可以帮助设计良好的作品。所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密不可分的。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

术的主要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一、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审美想象

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这种想象不能完全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创造性想象则是艺术家创作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

首先谈审美中知觉想象。这种想象是面对着美丽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而展开的。当人的全部心理功能都活跃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当人们的心境、爱情、痛苦、欢乐与大自然完全合拍时,当人们无法把眼前那喧闹的小溪与昔日生活的某种情景和气氛区分开来时,人的想象活动便被激发起来了。去过昆明石林的人都有可能亲身感受知觉中的想象经验,当我们以一种“现实”态度去观看眼前的那根石柱(如石林中那根被称为阿诗玛的石柱)时,它只不过是一根普通的石柱而已,但当我们放眼四望,看到那清澈的泉水,那通向竹林深处的小路,那神秘幽静的境界,又忽然想起那动人心弦的阿诗玛的传说时,我们的态度和心境就会马上改变,眼前的石柱也会随之突然变成了美丽的阿诗玛:坚硬的石块变得柔和了,那转折突然而又生硬的轮廓线也变得圆润了,顶部的那块方正的石块似乎也变成了椭圆形。于是,一个神态生动、美丽自然的女性形象便从这块无生命的石柱中生发出来了。这个形象当然不是石柱原来的形象,而是我们的想象赋予它的形象,特殊的心境生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感,特定的情感唤出符合这种情感的记忆形象,当这种形象与眼前的石柱交融为一体时,阿诗玛便在我们眼前出现了。外部自然只是一种死的物质,而想象却赋予它们以生命;自然好比是一块未经冶炼的矿石,而心灵却是一座熔炉。在内在情感燃起的炉火中,原有的矿石溶解了,其分子又重新组合,使它的成分和关系发生了变化,最后终于成为一种崭新的形象在眼前闪现出来。

另一种想象,即创造性想象,是在脱离开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创造性想象的基础是无数次的感知、大量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当然还要有一定的天才。创造性想象进行的前夕,各种可以燃烧的材料早已备好,只要有一点火星溅上,那丰富多彩的形象便会象火焰一样燃烧和喷射出来,诗人和作家看到了戏剧性的场面和事件,音乐家的耳旁响起了颤动的和富有节奏的曲调,画家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五彩缤纷的画卷,雕塑家的眼前矗立起了富有人生表情和力感很强的雕像。

丰富的记忆形象固然是创造性想象的基础,但却不是创造性想象的动力所在,因为创造性想象的动力并不是某种极力想把某些记忆图象恢复和复制出来的愿望,而是他所认识到和体验到的人类的种种情感。丰富的记忆形象能够使人充分地抓住和利用那些最微不足道的暗示线索和时机,然而如果没有情感作为中介和动力,想象活动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作为中介和动力的情感,并不是日常生活中那种只对个人有意义的即时性和偶然性的自然情感(朗格认为,这是普遍性的情感形式,不是个体偶发性的具体情感,如大哭、大笑、摔摔打打等),而是经过了深刻体验、细腻了解和不断沉思之后认识到的人类情感。思想愈是深刻,洞察力愈是敏锐,这种情感就愈会远离偶然性和个别性。这种情感一旦在内心成熟,便会极力地去寻取某种方式呈现和表达出来。由于它是一种动力性的东西,有着一定的速度、强度、复杂度和方向性,有着起伏性、节奏性和忽隐忽现性,所以不可能用概念性的语言去表达出来,而只能凭借记忆能力挖掘出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出来,然而记忆机制究竟要复现哪一种形象,却全部要由情感本身的结构模式来决定。有时候某些主观情感并不容易找到已有的形象去与它对应,这就会产生出某些用线条和色彩组成的抽象的形象。在这些抽象的形象中,线条和色彩的选择同样也不是随意的,例如,那转折突然和生硬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愤怒的感情相对应,那曲折多变和柔和的线条总是同某种温存的情绪相对应,方向向上或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紧张、进步和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方向向后和向下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消沉、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总之,只要线条、色彩、质地、形状浓淡相宜,表里协调,即使是抽象的形式,也不会影响主观感情的表达,有些甚至会使这种表达变得更为顺手和自由一些,正如画家梵高所说的: “我总是希望在色彩上作出一种发现,以两种补色的结合,它们的混合和它们的对置,类似色调的神秘的振动来表现两个情人的爱,用在暗的背景上涂上具有明亮的光辉的色调来表现头脑的思想,用金星表现希望,用日落的光辉表现一个灵魂的希望。肯定地,其中并没有什么立体镜式的写实主义的东西,但是,难道它不是实际存在的吗”想象在审美经验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假如说感知的作用是为进入审美世界打开了大门,想象就是为进入这个世界插上了翅膀。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主体内部反应事物审美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知、情、意系统和各种心理形式的有机组合结构。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具体表现为人的审美意识、审美经验、审美需要三个方面,音乐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三个方面因素,在音乐审美心理活动过程中是互为条件互为结果,又互为影响的。经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们由于感知音乐的能力较差,以至于听觉器官接受的音响信息较少,形成不了有效的联觉,激起相应的情绪反应,以至于产生不了具有创造性思维特性的联想和想象。加上学生们由于长期沉浸在流行通俗歌曲的环境中,对流行歌曲的歌词的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又由于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匮乏,音乐人文知识背景德缺失,也使得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联想想象能力也贫弱,在审美活动过程中不能进入音乐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解环节,以致于大学生整体的音乐审美需求强而不高、审美意识层次较低。因此,笔者根据音乐审美心理学的原理,提出以下几个措施:

(一)强化审美需求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人的高级心理需要,通常是在比它低级的生理心理需要满足之后出现的。但审美需要又在审美经验活动的每一次发生和实现后,得到强化、丰富、更新、提高。因为每一次的审美活动都会在人的心理留下不同程度的痕迹,这些痕迹会不断地在记忆想象中复活再现,形成沉淀在心底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欲望。它们的强弱与审美经验成正比,不同的审美经历会产生不同的审美需求,而这些不同层次的审美需求又不断地促进人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它们互为因果,共同促进审美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因此,要强化学生的音乐审美需要,就应该让学生多参加音乐审美活动。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应该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精神,开设音乐选修课程,定期举办有关音乐鉴赏知识的讲座和各类音乐比赛,推动高雅音乐进校园活动,组建校级、院级、系级的合唱队、民乐队、管乐队、轻音乐队等音乐社团,让学生在浓厚的音乐审美环境中不断强化个人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具体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联想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三个方面。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由于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背景等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以致于他们的音乐审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负责全校美育教育机构应该成立相关科研小组,调研本校学生的生源构成、人文背景、所受基础国民音乐教育水平、审美能力状况(包括音乐感知力、音乐联想想象能力、音乐理解能力),根据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进行不同层次分类,以便开设有针对性的,不同类型的音乐选修课和音乐活动,帮助他们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具体在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树立只有进入一个与现实生活暂时脱节的审美环境,并有了审美的心境,才能发生审美活动的思想。其次,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的耳朵”为目标进行教学。音乐作品丰富的音响信息是很丰富的,没有审美经验或者较少音乐审美经验的学生,往往只能感受到主旋律的音响效果,教师应该引导他们用听觉器官充分感受各种音响呈现的细节。但感觉不等于知觉,因此在这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组织形式进行知觉把握,如旋律的发展、和声调性的转换、复调的交织、织体的变化,乐器音色的重组交替,以及曲式结构的安排等音乐组织形式,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感知,最终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形成音乐完形表象的能力得以提高,为音乐审美联想和想象提供前提条件。

在音乐审美联想想象能力的培养方面,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这是人经过联想和想象把音乐作品的音响形式变成了具有情感色彩的审美对象了。而这种在具有感情色彩的记忆中所产生联想和想象是每个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心理体验,它的最终本质是具有创造性和超越现实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有意识地用各种各样的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想象能力,热情地鼓励每个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尊重学生想象的内容,绝不能以教师自己或权威书籍的解释来统一规范学生的音乐联想想象,真正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去体验生活中各种情感经历,使得自己音乐审美联想想象能力不断提高,为进入音乐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审美理解能力提供必要的条件。

在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方面,我们首先了解到这是指音乐审美的理性能力,是以意象的形式存在和体现的。虽然这种审美理解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但它能指导感知把握音乐形式结构的意味,产生情感愉悦的心理机制,并给予情感从盲目冲动走向一定意向的情感,成为审美情感。所以,对于学生的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把音乐作品放在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中来进行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具体介绍音乐作品所产生的人文背景和艺术表现风格,以及作曲家的生平、艺术个性、审美趣味以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等,并结合具体的音乐组织形式进行综合感知,从而使学生在审美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反映作品本身思想内涵的审美意象,感悟到对生命意味的欣喜体验和永恒精神的愉悦追求。

以上是笔者就音乐审美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所进行的论述。实际上,形成审美能力的诸方面条件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感知是基础、依托、归宿,想象是载体、纽带,理解是规范、制导,而审美中的情感是审美动力的中介。它们的协调活动构成了审美经验一个动力图示。所以,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上应当坚持既要有分,又要有和的教学思想,不能只培养提高音乐知觉能力如音乐表演技能技巧和音乐理论知识,而忽视音乐审美联想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最终成为“音乐匠人”。再者,针对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教育者应让他们了解音乐审美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了解审美目的,审美心理过程,有意识地达到音乐审美应有的审美效应。

(三)提升审美价值意识

审美价值意识是指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是审美的最高目标。它是在审美感受、审美欲求之后出现的,是审美经验的积累、总结、概括而成的。它与一定时代的世界观相关联,受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制约,有较强的历史具体性、意识形态性。因此,进行音乐审美活动时,教师要选择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来感染熏陶学生,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并把音乐审美活动融入到平时的生活之中,融入社会音乐活动中去,让学生积极参与社区音乐活动、民间民俗音乐活动、大型音乐活动等,在工作中感受音乐,感悟音乐,提升自己的审美价值观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摆脱只满足感官刺激的低级审美趣味,启发学生进入对审美对象的超越,继而达到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的审美境界中,培养学生战胜、超越客观物质世界的精神力量,体验对生命中永恒不朽的精神追求,感悟生命成长的意义,形成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1世纪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平崛起的新阶段。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教育的竞争。在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中,美育已经被放在与德、智、体同等重要的位置,成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建大学生完美音乐审美心理结构是在大学实施美育的重要前提,也是一个长期的育人工程。只要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构建大学生完美音乐审美心理结构工作,将其看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又有完善的人格的国家未来建设人才的世纪工程,笔者相信不久的未来,随着大学生音乐审美心理结构的完善,审美品质的提高,我们民族的未来希望大学生必然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责任编辑:李佳垣

人类有物质实践,也有审美实践。人要维持生存,求得温饱,于是就产生人的物质实践,人的物质实践就是人从根本上追求物的功用价值、实用意义,从而为人的生存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物质保障,使人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但人绝不会满足于这种物质生活,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他还要活出自己,实现自我,顶天立地,有所作为,以求得或达成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这样,人的审美实践就进一步产生了。人的审美实践就是人从根本追求自己的价值、自己的意义,从而从形而上的高度为自己的生存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持、心灵慰藉和感情寄托。试想,如前所述,人的本质是自我,人活着就是为了把自己的“本性”、“本质”“对象化” 或“现实化”,也就是活出自己,实现自我,而当一个人真的把自己的“本性”、“本质”“对象化”或“现实化”,即活出了自己,实现了自我,他感到灵府朗然,心下澄明,感受到一种美感愉悦,一种深刻的人生幸福体验,这不就是一种非常正常和十分自然的事情吗?而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活出自己,实现自我,顶天立地,有所作为,求得或达成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那么,他将会感受到一种活着的无聊,生命的空虚,心灵的不安,精神的无所寄托等,而所有这些,将从根本上动摇人的生存基础,使人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依恋,他还怎么可能作为一个审美主体从这个世界上获得一种美感愉悦,一种深刻的人生幸福体验呢?审美欣赏与人的本质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和深刻的统一关系,审美实践与人生的目的显然就是一回事!朗吉弩斯曾讲:“一个人如果四面八方地把生命谛视一番,看出在一切事物中凡是不平凡的、伟大的和优美的都巍然高耸着,他就会马上体会到我们人是为什么生在世间的。” ⒂朗吉弩斯的话显然隐含了审美欣赏与人的本质之间具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或深刻的统一关系,审美实践与人生的目的就是一回事。而如前所述,在中国当代,有人讲“美学就是人学”,现代美学也庄严喊出:“回到人自身!”我想,其中道理也就大抵深藏于此。而找到了审美实践,确定了审美实践的本质特点,有关审美欣赏活动的性质、特点、本质和规律显然就非常容易认识和加以科学理解了。

审美实践即人的自我实现,自我确证。通过审美实践,赋予了客观对象与人之间的一种统一关系,即审美价值,这样,客观对象就既成了人价值和意义的物质载体,也成了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即审美对象。而审美实践所创造的这种审美对象,就必然客观地决定了,审美欣赏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认识、反映活动,它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反映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对象来充分地、深刻地感受自我,体验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感受、体验、判断和评价自我生命的伟大价值和崇高意义。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根本的意义上,最终的意义上,马克思才毫不犹豫地讲,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由此前所未有地、奇迹般地揭示了审美欣赏活动的性质、特点、本质和规律。

总之,要揭示审美欣赏活动的性质、特点、本质和规律,就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先行确立审美实践,揭示审美实践的本质、特殊性,这是进一步科学地解释审美欣赏的前提或基础,也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系统建立的内在必然要求。只有通过确立审美实践,从而从审美实践出发正确地揭示了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即审美价值,审美欣赏的内容问题才能最终落在实处,有关审美欣赏的理论也才能由假想最终走向科学。否则,你尽管可以提出一些审美欣赏理论,特别由于对心理学的引进、借鉴、运用和实践等,你可以提出一些有关审美欣赏心理的思想或理论,但所有这些思想或理论都会由于缺乏审美价值这样一个根本的客观基础做依托,做支撑,从而都不能不沦落到一种凭空玄谈和空洞无物的境地,不会拥有一份真实意义!三美是什么?迄今为止,人类没有能够正确地解决和回答这个问题。

柏拉图讲:“美是难的。”这是说,美是什么的问题是难以理解和回答的。莱布尼兹说:美是一种“我说不出来的什么”。歌德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美是费解的,它是一种犹豫的、游离的、闪耀的影子”。托尔斯泰讲,什么是美的问题“是不能加以科学说明的”。由于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诚如这些智者、贤人所说的让人犯难,使人们大伤脑筋,感到高深莫测,神秘费解,所以,在20世纪的世界美学界,在对待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上,逐渐出现了这样两种基本倾向:一是丧失了应有的自信,从而有意无意地抛开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比如,在20世纪初,西方很多学者、美学家就把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理论上无法解答的问题而放弃了,认为“美学注定具有悲剧色彩”。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美学界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比如丁枫就曾讲:“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几千年聚讼纷纭。这种事实本身就在说明,这个问题在美学中早就应该悬置起来。”⒃一是索性否定美的本质问题,认为美从来就没有什么统一的本质,美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伪命题,是不能加以证明的,在此基础上,进而否定美学,反对美学,认为美学的存在没有意义。比如,以维特根斯坦、莫里斯·韦兹为代表的西方当代分析美学,就坚决否定美具有什么统一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而否定美学,反对美学,质疑美学存在的“合法性”。还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解构主义等也都不约而同地否定美的本质研究的必要性,认为美学研究殊无意义。在中国当代,哲学家赵汀阳持类似观点。他认为,“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不恰当的,它的整个思考方向是成问题的”⒄,“美学不可能是一种理论”⒅。他主张,应该“放弃作为一个学科的所谓美学”⒆。

我以为,这两种基本倾向都是非常错误的,也相当有害。

第一种倾向放弃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实际上就等于把美学置于一种学科性质永远无从确定的尴尬境地,这会使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变得更渺茫,更艰难,更遥遥无期,因为正如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朱狄所讲:“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作出规定。”⒇

第二种倾向则是一种完全无视实际的主观看法,也透露出一种对社会、人生的不负责任。难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大量地进行着审美实践、审美欣赏,存在着审美事物、审美现象吗?既然审美实践、审美欣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进行,审美事物、审美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它们都不以我们任何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那么美是什么的问题怎么可能是个伪命题,是不能加以证明和解释的呢?而反过来讲,如果美是什么的问题是成立的,是可以加以证明和解释的,那么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怎么可能是不恰当的,美学怎么可能不能成为一种理论?“美学是人学”,“美学是人生哲学”。美学就是通过研究审美活动,从而从形而上的高度或意义上为人的生存提供根据和理由、理想和信念、精神支柱和感情寄托等等。并且正是在这个根本的意义上,美学才“ 是一种人文思想的创造,是一种人文精神家园的营造”(刘恒健语),也从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才是当之无愧的,是无可替代的,美学存在的“合法性”及其伟大意义都毋庸置疑!而否定美学,反对美学,使人们失去来自美学理论的丰富滋养、理性规范和科学指导,就必然会使人们失去对人生的崇高信仰和伟大理想,失去对人生应有的一份特别的清醒和高度的自觉等,如此以来,怎么可能算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负责态度呢?

我以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正确地对待美的本质问题,从而把美学进行到底!

一、承认美的本质问题,相信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具有自己共同的特性或本质。承认美的本质问题,一方面,我们才能进而去认真地研究它,深入地探讨它,另一方面,也就实际地承认了以美的本质为主要研究对象或内容的美学的存在是有其现实基础和客观根据的,从而美学应该也必然成为一门科学,一种理论。

二、坚信美的本质问题是能够加以科学解释和正确回答的。在解释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上,我们要抱有坚定的信念,相信人类的智慧。中国当代功勋卓著的科学家钱学森就讲:“什么叫美?这问题恐怕比形象思维更复杂。但它不是神秘的,是一定能搞清楚的。”(21)相信,只要我们扎实研究,不懈努力,勤奋工作,百折不挠,我们就一定能够一步步地逼近美的本质,并最终撩开它神秘的面纱。当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甚至可能我们付出一生,到头来却不过是个错误。但所有这些又有什么特别的呢?博克讲:“一个人只要肯深入到事物表面以下去探索,哪怕他自己也许看得不对,却为旁人扫清了道路,甚至能使他的错误也终于为真理的事业服务。”

三、在解决美的本质问题上转换思路,改变方法。时下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价值或意义等。实际上正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主要形成的这种以蔡仪、李泽厚、刘纲纪、蒋孔阳、周来祥等为代表的“客观美学”,才导致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在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逐渐患上了象戴茂堂所讲的对现实生活缺乏反应能力的“痴呆症”,出现了象郑元者所讲的难以举步前行的“高原现象”。我想,要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或扭转美学界目前所面临的这种十分难堪和极为窘迫的局面,切实解决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转换思路,改变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坚决而果断地把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人们所否定了的吕荧的美学思想重新复活起来,再生起来,坚持“美是人的社会意识”的正确观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审美实践,并通过审美实践揭示客观对象作为审美对象的特殊本质——审美价值,从而把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所反映和评价的客观具体内容真正落到实处。我想,如果我们循着这样一个崭新的思路来重新思考和回答美的本质问题,建构美学理论体系,那么我们在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上就一定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而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最终实现中国21世纪美学的伟大振兴!

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等心理因素都异常活跃。人们正是在这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接受、理解并把握艺术作品的,并从中得到某种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

艺术鉴赏特点:

感性认识(情)与理性认识(理)相统一;教育与娱乐相统一;享受与判断相统一;制约性与能动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审美经验与“再创造”相统一。

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鉴赏中的“再创造”和“再评价”,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鉴赏。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是艺术批评的基础,也是艺术作品发挥社会功用的必然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10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