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任何一个关于人的问题,放到关系的框架里去思考:这个人这样做,是在构建什么样的关系呢?
这辈子,和谁遇见,让你印象最深刻,这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在关系中形成、展现、疗愈、改变。
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关系模式。
最初重要客体一般是妈妈的乳房(奶瓶)、妈妈、爸爸。
所以,内在关系模式,可以视为“内在父母”、“内在小孩”之间的关系模式。
该模式,一般在6岁前定型。
一个人在新的关系中,总是寻求将他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关系中,想把它变成符合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关系。
关系中两方都想重复各自的内在关系模式,持续较量,由此提供了改变的可能性。
“均匀悬浮注意”:咨询师要一直有“第三只眼”,悬浮在空中,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发生了什么。
当下的关系模式,是内在关系模式、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也会展现在各个关系模式中。
这种再现,会精准对应其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模型,认识到这一点,就开始有了自由。
任何一个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都可以放到关系的框架中去理解。比如,自信,是内在父母相信内在小孩。
人与人谈话,传递两个层面的信息:客观事实、主观情绪。
破:
当对方的互动太有问题,可以点出对方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
立:
对于客观事实要尊重,谬误要驳回;主观情绪要共情,而垃圾情绪要驳回或化解。由此,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
关系中,我们追逐“我是对的”、“我比你强”这种自恋感,一旦有人,在不破坏我们的自恋的情形下,和我们构建了基本平等的关系,我就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这种关系,也是最舒服的。
在伴侣关系中,随着安全感越来越足,退行不可避免,因此要作好准备,在亲密关系中“放毒”,才能真正建立亲密。
乳房,是指食物,以及背后那个提供食物的客体。只要能让婴儿与食物提供者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好的命运原型。
一个人想在当下建立什么样的关系,这个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内在模式。
一个人当下和食物建立的关系模式,重复着童年时和原初食物的关系模式。
怎么吃饭,反映着怎么吃奶。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和妈妈的关系质量,也决定着他和其他女性的关系质量,影响着他和整个外部世界的关系质量。
亲密育儿法: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
在关系中成为自己。
你在,所以我存在。
你体验过忘我的爱吗,这是怎么发生的呢?所谓的忘我,就是在体验到爱的同时,你的自我消失了。
看见,就是爱。
想要分享所有信息的人,希望有一双爱的眼睛,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没有固着在这一需求的朋友,在婴儿期,都得到了相当的满足。
你看见我的那一刻,有两层镜子的含义:
①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我的镜像;
②你用心看到我时,你整个灵魂的反应,照出了我的存在。
我的感受,必须被看见,才开始存在。
①被一个人看见;
②最初被看见的体验,会内化成一个镜子,让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体验,也懂别人的体验;
如何看见:
①言语上指出来;
②和对方呼吸同频;
③简单回应对方的感受;
人,都想被看见,这个自恋需求一样,是极为根本的需求。
你,是在用什么方式,渴望被看见。
1、谅解与看见
告诉伴侣自己曾经出轨,告诉对象自己过去的不好,这背后有一份渴望:请“你”看见我的罪恶,请你接受我这个行为,原谅我。这样,我的“罪恶”就被你正名了。
2、复仇与看见
复仇的人,杀人之前,会让对方看到自己,这是为了把仇恨传递给对方,把“我强大,你弱小”的感觉传递给对方。
3、你能独自保住任何一个秘密吗?
即使最隐秘的事情还没有和谁分享,我们也总有几乎遏制不住的冲动,想说给某个特定的人,甚至是随便哪个人听。
4、一切都为关系,关系就是一切
一切行为都必须放到关系中去理解。没有所谓“绝对孤独”这回事。
有时,我们会在在孤独中沉思、在孤独中汲取力量,在孤独中成长。最后,我们必然会渴望把自己在孤独中获得的一切都说给别人听。
1、心灵感应的敏感
这份敏感,只需要节奏相似就可以了,对方“哒哒哒”,你也“哒哒哒”;
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对方的感受,并给予回应,对方也会觉得,我被看见了。
2、当你和一个人全神贯注地在一起,心灵感应发生的概率就高了很多。
我的感受,传递给你,两个人,或两个生命体之间,好像建立了一种链接,这一刻,我和你都消失了。
当爱发生时,自我就可以被放下了。
婴儿初期,拥有“原始母爱贯注”特质的母亲,会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有时能直接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因此可以及时回应婴儿。这种及时回应让婴儿有了被满足感,甚至是存在感,这是一个极大的礼物,在说:“这个世界欢迎你”。
全神贯注 = 你在,所以我存在。
当你全神贯注地带着爱关注着“我”时,“我”就感觉到了“你”的存在了,心神也就可以安宁下来了。
心中没孩子,或者心中没有住着谁的人,可以通过“全神贯注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方法,去和孩子,和他人建立心心相印的关系。
1、“失去自我的迷恋”:
以对方为中心,失去了自我。这时对方也感到,他的自我被你的自我消灭了。
比如,预感到对方可能说一句负面的信息,都觉得心脏要破掉、崩溃了。
但是,失去自我的爱,重要价值就是破坏你的自我和自恋。
2、“忘我的爱”:
关系双方的自我都消失了,我的本真和你都本真相遇,有了真正的存在感。
3、习惯隐形的人,如何做到被看见?
努力去构建关系,将自己内心的各种渴望,大胆展现出来,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
最好还是去构建滋养性的关系,要去靠近哪些温暖、阳光、擅于理解和倾听的关系。
4、婚姻平淡,如何成为对方的镜子?
婚姻中必须重视彼此的体验,多沟通感受,包括爱和恨。如果不能看到彼此的体验,不能分享感受,婚姻关系就没有生命力。因此,要多表达爱,也要好好理解、接纳对方的爱和恨。
1、关系本体论
世界的本体,是“我”和“你”之间,是关系,关系分为:
我与它:我把你看作是实现我目标的工具和对象;
我与你:当我放下我的预期和目标,而与你相遇时。
2、“我与你”的关系是瞬间的,我们只能偶尔进入到这种关系中,而“我与它”的关系则是时时刻刻。
不管你是有着什么样的预判和期待,不管你的目的与动机何等高尚正确,你构建的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人际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借着爱的名义,却干着控制和剥削对方的事。
比如:你听我的、按我的来,就叫爱我;不听我的,不按我的来,就是不爱我。
3、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4、我们追逐关系,追逐爱情,在最深的含义上,就是在追逐“我和你全然相遇”。我全然爱上你,最终发现,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1、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即我尊重你的本真。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用用珍惜规则,在私人领域主要用权力规则,都容易把生活弄得一团糟。
2、权力规则:
实际就是“我与它”的关系,试图建立一个我说了算的空间。
可以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也可以去构建一个事业。
3、珍惜规则:
实际就是“我与你”的关系。
别说控制你,甚至都不忍将我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使用在你身上。我只想让那个带着本心的我,和你的本真相遇。
只有珍惜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触碰到本真。
4、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权力,要去争夺它,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关系疗法:咨询关系是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技术。使用技术构建的是“我与它”关系,使用本心构建的是“我与你”关系。
构建咨询关系的三大原则:
真诚:说的 = 想的(意识层面) = 体验的(潜意识)
共情:深深地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
无条件积极关注: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不带任何条件。
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的“机体评价过程”,即做选择时,要听从你的机体,即身与心的总和。
在有条件关注下,只能表露外界认为“好”的东西,否则就会被拒绝、排斥、甚至伤害。
衡量一段关系是滋养性、还是损耗性的标准: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比重,“我与你”的比重。关系中,最好是既做自己,又爱别人。
人际关系能力太强的人,太考虑别人而自我受限,论为“它”的时候太多了,讨好别人时,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因此受损。
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的人,会显得情商低,但一直在做自己,和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保持创造力。
“异端”需要寻求关系,所谓的正常人,需要穿越关系,去需求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建立“我与你”的关系,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比如恋爱关系,一开始一见钟情,并非是“我与你”的关系,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和淬炼,两个人才能信任彼此,向对方敞开。
命运取决于人际关系的质量。
设想:我把主路让给老师,我构建的是“我低他高”的关系,所以他对表现了恭敬态度的人表现了鄙视。如果你是他学生,想改变这种关系,你会如何做呢?
1、投射和认同
投射:把内在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当下的关系模式。有时,别人感受到的东西,是我投射给他的。
如果我认同:我在与他的关系中产生的感受,是他心中早就有的。
也可以不认同:比如别人说你好吃懒做,你要看到其实他在指责自己。你就不会愤怒了。
2、第三只眼
跟任何人相处,不仅要知道他表达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想构建什么样子的模式。
3、权力规则与珍惜规则
权力规则就是我们在一起,是为了实现我自己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我的目的。
作为被侵略者,一般人们的反应是:战斗、僵住、逃跑。
对方玩权力关系时,一定要怼回去,对方才会收敛,会对你尊敬,否则他会变本加厉。
使用权力规则的人,也在教使用珍惜规则的人:不要一味对我好,你也要强大。因为你的忍让,告诉他,他可以这么对你。
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了-A。
这对于心智的打开、自我的转变、处理关系能力的提升、对人性高度哲学化的认识,密不可分。
1、世界是相反的
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与“坏我”,当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当一个人只呈现 A 的一面,要深入他的内心,才能看到他的 -A。
2、一个人执着于“好我”,就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与别人建立关系的习惯方式。
“好我”的对立面,不仅会被视为“坏我”,还会尽量避免,因为担心它的呈现,关系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严重不敢呈现的部分,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成为不能触碰的部分。
3、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从而去触碰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
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问题不仅发生在“你”身上,也不仅发生在“我”身上,而是发生在“我和你”之间。
2、意识和潜意识的二元对立
越是持有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内心和人性越分裂,这会出现这一局面:意识上使劲朝向A,潜意识却总被-A吸引,或者 -A 以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1、A 与 -A 并存,只是 -A总深藏于潜意识深处,难以被被看到。
越外向,越内向:很外向的人,可能从不袒露心事;很内向的人,可能很容易对人袒露心事。
越快乐,越悲伤:快乐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可能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
越好人,越“恐怖”:善良忍让的同时,被动、消极、封闭。
2、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 -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 -A 特质的人,以此和 -A的品质建立联系。
恋人因为不同而走到一起,然后又因为不同而痛苦。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是两者的融合。
恋爱,甚至人生更大的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而痛苦最终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3、告诉自己,我既可以 A,也可以 -A。
找出10个形容词,形容自己:
内向(外向)、孤独(合群)、温和(暴怒)、固执(随便)、疏离(黏人)、独立(依赖)、害怕(勇敢)、敏感(无感)、隐忍(任性)、小心谨慎(大气磅礴)
1、谦逊与骄傲
谦逊并非本性,骄傲和自恋才是本性。如果骄傲和自恋被认为是坏的,而且骨子里自恋满满,那么就不能坦荡表达,会有恐惧感、罪疚感、偷偷摸摸的感觉,混合起来就是猥琐的感觉了。
2、自恋、性、攻击性
自恋、性、攻击性,是人类三大动力。这些极力想消灭的坏东西,可能恰恰是最宝贵的生命力。
越是远离自恋、性和攻击性,就越是死气沉沉,没有生命力。
将自恋、性和攻击性视为“坏”时,我们自己伸展不开,也会用各种方式去伤害别人和社会,不论怎么压抑,它们还是要表达伸展。
3、强大的自我,深入的拥抱
不加任何抵抗地体验抑郁,有一个大前提:自我是一个结实的容器,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组织力高,能承受抑郁的黑暗情绪的流动。
如果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组织力较差,需要需要找其他人陪伴,其他人与你构建的关系,就是一个外在的容器。
1、艾瑞克森流派催眠治疗方式
①找到所谓“坏”行为,②直接找到行为背后的动力,③把它视为“好”,当我们接纳了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动力,就能找到更好的表达方式。
2、被动攻击:
你不能用主动的方式表达愤怒,于是用了被动的方式,即不配合,来表达愤怒。
比如,通过迟到、拖延、犯莫名的错误,这类委婉的、间接的、不明显的方式,去惹你不高兴。
这是因为你将攻击性视为了不好的东西,只能用暗暗地方式表达。
当你认为愤怒和攻击性是很好的动力,并用主动的方式表达攻击性了,就明显会有好转。
1、我们会因为相似的默契而互相理解,但很难走在一起,我们更容易被自己相反的特质吸引而融合在一起。
2、恋爱最讲感觉,听从心与感觉,投入地去爱、去受伤、然后看到完整的自己。
3、意识,就是“我”愿意接受的,是我认为对的、好的,可以呈现的;潜意识,就是“我”不愿意接受的,是我认为不对的、不好的,不敢呈现的。二者必然对立。当发自内心想干一件事时,做真我的时候,二者统一,也不存在潜意识了。
4、对于丑恶的,可以在想象中体验和觉知,但,在行为上选择美善,不去伤害。
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
6、教育孩子守住一些底线,关于人品和人性,要给孩子一些空间去尝试去认识,最终形成他自己。
7、体验极致,同时又有极大胸怀,也就是自我,去容纳这两者,痛痛快快地爱恨情仇,体验人性和世界的丰盛复杂,这才是生命。——武志红
内在心灵与外在关系,互为镜子。
你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去构建什么样的关系;你构建了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反观出你的心灵。
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画面,别用意识修改。
想象你去了天堂,天使对你说,你可以彻底按你的意愿,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环境生活,那么,你会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1、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因为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2、回应,就是光。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4、婴儿活在原始的合一中,他觉得自己和世界合而为一。这种心灵的原初状态是混沌、脆弱、未分化的,需要和抚养者的互动,逐渐发展出一个清晰、坚韧、复杂的心灵。
5、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1、一元关系(0-05岁):
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别人都来配合他的意志,关系中,只能他说了算。
核心规则:“剥削”,既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又认为既然世界一体,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强调对方对自己忠诚,而自己为所欲为。
习惯被剥削的人,也活在一元关系中,这是“圣母情结”。
2、二元关系(05-6岁):
一个人意识到另一个人是和自己一样的独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对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对方的意志。
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是分离的开始,包括身体、心理上的分离。
孩子会将一直给予他良好照料的妈妈,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一个稳定的内在客体,称为“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核心规则:“控制”,我的事谁说了算,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
3岁之前,孩子主要放在修好和妈妈的二元关系上,最终实现“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同时形成自己的个性。这两者都具备后,孩子就有了基本能量,可以在和父亲的三元关系中去博弈了。
3、三元关系(3-6岁):
一个人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之处,能同时看到我、你、他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这个复杂的三元关系中的竞争与合作。
核心:竞争与合作,开始认识关系、内心的复杂性,忠诚感消失,发现谁都有好有坏,有占有欲、嫉妒欲,开始学习爱中有恨,恨中有爱。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不是独享的,是要分享的。
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1、从一元关系进入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的世界,是建立在世界有两个“好”东西的基础上。
条件:有人不听从你的意愿,于是直接让你明白,别人也是有独立意志的。
在你之外,别人不仅有独立意志,同时还是好的、善意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得以在关系中进化的根本原因。
2、关系,是用来处理内在心灵中“坏”的
二元关系,极具挑战和张力,难以容纳彼此的“坏”,要特别特别结实的关系才能做到。对孩子来说,需要构建一个三元关系,去投射这个“坏”,化解“坏”。
在三元世界中不断消化、处理坏,一个人的心灵就越来越得以淬炼,然后可以归于二元关系,最终归于一元世界。
父亲,要牵着孩子的手,走向外部世界,先向孩子传递善意,向孩子证明自己是好的,再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独立意志。
1、如何看待挑拨离间?
人们需要第三者,这样问题就不再是两个人之间直来直去地表达,缓解二元关系的张力。
挑拨离间,可能是试图将二元关系中不能处理的“坏”、“好”投射到三元关系中,然后用复杂的三元关系来消化这个“坏”、“好”。
比如,我对你有不满,像一把利剑刺向你,但你无法躲闪,除非你接得住。你的问题是,你怎样把利剑还给我,还是用高超的爱的能力化解掉,然后再还给我一个好东西。
比如,我把对你的好和爱直接传递给你,你可能会被融化,这意味着,你的自我要消失,可你没做好自我消失而后两人合一的准备怎么办?
2、卡普曼三角化
把二元关系利的问题,放到三元关系中去处理,并且逼迫第三者去评理、站队,这种现象现象称为“三角化”。
迫害者:贬低别人,掠夺别人;
拯救者:看轻别人,但帮助别人;
受害者:看轻自己,寻求迫害 or 被帮助。
极力想单纯的人,进入复杂,不能回归单纯的话,复杂没有淬炼你,而是吞没了你。
1、万物皆虚
一切互为镜像,都是幻觉。你认为的“自己”,其实是别人眼中的你。
2、万物皆实
一个人的内在心灵必须借助外在关系,也就是别人的看见,才能发展,所以自我与关系,又是那么真实。
武志红心理学第五章,思维
1心灵的三个内容:思维、身体和情感。
“心灵的三层结构”,“保护层、伤痛层和真我 ”
心有三层: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感受层,而最深处是真我。感受层也可以说是伤痛层,因为每个人的感受层中,都有种种伤痛。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想和自己的恋人建立真正的链接,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感受和体验是本体,思维是镜相。
讲感受不要讲道理。身体反应比头脑更真实。
比起头脑来,身体更靠近你的灵魂,头脑可以被灌输,或者被蒙骗,但身体很难不忠于自己。
每个生命都想成为自己,当不能用成长的方式时,就干脆使用毁灭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意志。案例:妈妈逼女儿学跳舞。
冥想以打坐的形式扫描自己。
2斯多葛主义者
马克·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奥勒留解释了“何为斯多葛主义者”:
他即使身在病中,身处险境,奄奄一息,流放异地,恶语缠身,却仍然感到幸福。他渴望与神同心,从不会怨天尤人,从不会感到失望,从不会反对神的意愿,从不会感到愤怒和嫉妒。
①要想获得幸福与自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效率。
②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真正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
③邻家的小孩打破了碗或者其他类似物品,我们会轻松地说:“这件事发生了。”当你的碗被打破时,你也要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就像别人的碗被打破了一样。要把这种认识扩展到那些更令我们牵肠挂肚、后果更为重大的世俗之事上去。要清晰地辨别你允许什么样的思想或观念进入你的脑海。
④将人生视如赴宴,在其中你的举止应当优雅得体。
⑤如果一个人只在力所能及的、不受阻碍的范围内寻找他的“好”,他的最高利益,他将获得自由、安宁、幸福、平安、高尚与虔诚,他会为万事万物的成就而感恩于神,不会对任何事情吹毛求疵。
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行为,朝向你所认为的 “ 好 ” 的方向。
我们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信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这些信念。
3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
所谓非理性信念,就是不符合客观现实的想法,而理性信念,就是符合现实的想法。
艾利斯提出重塑非理性信念有四个阶段:解说阶段、证明阶段、放弃阶段和重建阶段。理性情绪疗法适合已经进入到二元世界,但还残留着全能自恋想法的人。
自动思维,就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头脑中一闪而逝的第一时间的念头。咨询和练习中,需要捕捉住自动思维,顺着它去做自由联想,深入到体验之中。
4关于惧怕: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也许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向潜意识深处挖出一口通向心灵的深井。
5“投射性认同 ” 。所谓“投射性认同”就是,我认定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
投射性认同是有两套逻辑,一套明逻辑是我希望你用我认为的好的方式对我,一套暗逻辑,我知道你肯定不会用我希望的好的方式对我,你肯定会用坏的方式对我。你看,你果真受不了了,用了坏的方式对我,所以,你就是不喜欢我的,我就是注定不会得到你的喜欢。
将 “ 坏 ” 投射给对方,当对方认同这份 “ 坏 ” ,就验证了自己的预判。然而实际上,这份 “ 坏 ” 原本就是自己诱导的结果。
判断投射性认同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你在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有没有被严重限制的感觉。
投射性认同:
“我以我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去毒化话术:亲爱的,我喜欢你真实的样子,你能这么坦诚真好,但我也希望你不要伤害到你自己。
投射性认同的四种类型
它有四种常见类型:
1权力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2依赖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如此无助,你必须帮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3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总顺着你,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4情欲的投射性认同,内在逻辑是:我这么性感,你必须满足并对我好,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一套逻辑时,我们越是严重地使用这一套逻辑去构建亲密,结果反而会更孤独。
依赖游戏的ABC具体逻辑是:我如此无助(A),你必须帮我(B),否则就是不爱我,我们不如分手(C)。
权力游戏的具体逻辑则正好相反:我对你好(A),你必须听我的(B),否则就是不爱我,我们不如分手(C)。
6迎合者与歉疚感
迎合游戏的具体逻辑是:我这么为你考虑,你必须接受我,否则你就是坏人,我们不如分手。更直接的表达是,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否则你就是个大坏蛋。
迎合者虽然容易被人夸奖说这个人真好,但他们很难收获深度关系,因为大家和他们相处时会有各种不舒服。因为他们不真实,毕竟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像从他们身上剥离掉一样;也是因为,迎合者特别容易给别人制造内疚感,他们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办法,提醒接受者:“你欠我的。”
更糟糕的是,因为迎合者只相信迎合的方式,所以当对方疏远他时,迎合者在恐慌中会对付出更加执著。但他越付出,对方越想逃离,由此这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终迎合者最在乎的关系反而断裂了。
支配者的“好”是“我有力量”,“坏”是无助,力量和无助是一对根本人性;
迎合者的“好”是无私,“坏”是自私,无私和自私也是一对根本人性;
在之前谈自恋内容的时候我总结过,自恋可以表达为两句话“我是对的”,“我比你强”,支配者追求的是“我比你强”,迎合者追求的是“我是对的”。
诱惑者的“好”是性感,“坏”是没有魅力,这就更不用说了,也是人性。
依赖者,不断示弱。
投射性认同有两个根本,一是建立关系,二是把自己处理不了的“坏”,投射到对方身上,投射到关系里,希望借助关系看到自己的“坏”,同时也借助关系的力量转化这个不能被自己心灵接受的“坏”。
二元比一元关系更能处理坏,三元比二元关系更能处理坏。
我思故我在:当我可以怀疑的时候,就证明了我的存在。
情绪痛苦积累多了会变成身体痛苦。
要小心你那些特别引以为傲的品质,这些品质最初多是用来处理痛苦的。
7关于做管理:如果下属不尊重你,他们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可以这样对你。如果你的属下发现,他们可以不尊重你,那他们就会越来越不尊重你。也就是说,如果你只会使用耐心、没架子、充分考虑对方需要等方式对待属下,而没有一点霹雳手段,那就是在教你的属下对自己不尊重。
总结
1 关注身体的感受而不是大脑,冥想是用打坐的形式对身体感受的扫描。
2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
3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你的行为,朝向你所认为的 “ 好 ” 的方向。
4投射性认同:“我以我好的方式对你,你也必须以一种特定的好的方式对我,否则你就是不爱我。”伴侣中去毒化话术:亲爱的,我喜欢你真实的样子,你能这么坦诚真好,但我也希望你不要伤害到你自己。
5不要做感情里的迎合者,要求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必须爱我。
6在管理中如果只会使用耐心、没架子、充分考虑对方需要等对待属下,没有一点霹雳手段,那就是在教他对自己不尊重。
案例:
渴望共生,恋爱不能长久,和母亲关系不好
——1、婴儿时共生没有得到满足,使她的动力一旦受挫就很容易死掉,而且她基本没什么爱好,是她动力发出困难,没有活出来。
2、两岁前外化没有完成。就是把自己的动力意志自如的伸展到人事物上。她一年级成绩好,但是2年级3年级成绩不好,因为她的意志不足以支撑她去完成。她的意志尚未诞生,比如有些人,对什么感兴趣,但这些世界并未向他打开。意志力不够。
意志诞生的必备条件:
基本满足——意志实现——动力与意志的诞生
成年人如何让意志诞生呢
选择难度适当的事情来做
有时需要你和一个人建立完整的关系,如亲子,情侣。适度共生。
24-36个月,完成建立
1情感客体稳定性,就是有一个人有时对你好有时对你不好,但你基本确信他是爱你的(意味着心里住进一个爱的你)
2个体自我完成的亚阶段(意味着心里住进一个好的值得爱的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